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精选(九篇)

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

第1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新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人才一一一一具有丰富的应用型知识,掌握思维方式的人。

创造性人才,即具有独立的不断获取和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的人才。

多样性的人才,即强调人才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各种人才的潜能,在动态中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新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但是,拥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人才也需要管理、组织,也要遵守组合规则,否则就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在新经济时代,不但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人才进行全新的组合,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组合规则。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即科学家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而且更直接地成为了财富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他们成为了新经济的新宠儿——新兴的知本家。随着知本家的出现,另外一个新兴的阶层——知本营这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成长起来。作为时代新宠的知本营运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平统的企业家才华,而且具备超凡的知识资本营运能力。因此,知本营运家是对企业家的超越。知本和资本的结合,才能共同塑造新经济。知本家和知本营运家的联手,就会共同开创新经济的未来。甚至有些知本家本人就具备企业家的素质,而成为兼知本家与知本营运家为一体的双重身份,集中体现了新经济的人才组合这一新规则。

新经济社会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在这样的知识海洋中,单个的人谁也无法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群体效应,这才能表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而直接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一、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联姻1.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塑造新经济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联姻,共同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只不过这时的科学家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而是拥有知识资本的知本家,这时的企业家已不单单是靠资本创业的企业人,而是具有渊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能营运知识资本的知本营运家。他们的全新组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推动了波澜壮阔的新经济。这是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幸事。

知本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个人对知识积累、创新的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是人类利用自身智能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行为成为个人自由的象征。

作为知本家的科学家其重要作用在于把零星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知识要素转化为知识资本,并通过知识资本的拥有与控制,达到价值增值和无限制复制、使用的目的。知本家不仅是知识资本的化身,更是知识资本社会化演进的产权承担者。通过知本家,实现了对知识资本的社会分割与管理。

知本家是社会新兴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人类在新时代改造自然的能力。

知本家作为全球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不仅带动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推动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决定国家实力的不再是实物资产与货币资金的拥有量,而是知识资本的拥有量和知识资本人格化——知本家队伍的发展壮大。

知本家作为新经济时代新型生产力的代表,直接推动着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进而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对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但是仅仅靠知本家还不能使新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伴随着知本家的产生同样对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新型人才——知本营运家的出现,也为新经济谱写了重要的一曲。知本营运家和知本家一起共同合奏了新经济金曲,共同塑造着新经济。

就个体而言,知本营运家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商品而出现的,通过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本市场——知本营运家市场而实现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当新经济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知本营运家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和新型的企业家,将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正如工业社会里的中产阶级一样,他们将成为新社会稳定运行的最为牢固的社会基础。

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形成,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社会演进和结构变迁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知识资本构成的各要素中,所有权的取得是知本家形成和存在的重要基础。然而,取得知识资本所有权的知本家们并不一定就具备对知识资本进行经营和管理的技能。同样,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知本家也没有必要花大部分精力去从事知识资本的经营活动,他们可以通过所有权的有效控制或使用,集中精力致力于技术开发与知识产品研究,获取更大规模的知识资本所有权,实现财富增长与社会地位的提高,把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通过有偿转让或委托的方式让渡给具备知识资本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或组织,从而实现所有权价值收益最大化。知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知识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到一个新兴的社会成员手中,为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准备了生产力条件。

知识资本经营权向一部分社会成员集中,既是社会分工深化的表现,又是社会新兴力量兴起的标志。知本营运家们作为一个整体,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掌握了知识资本的大部分经营管理权后,他们就具备了一整套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发生联系的交往准则和社会财富的获取方法。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也是新经济社会里,社会开放和法治完善的反映。然而,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崛起并不是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转型、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在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并不是通过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的获取而崛起的。他们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工深化的要求,在具备了较高的知识素质和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后,通过市场竞争和社会结构转型而逐渐形成。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在促进物质资本的跨国界、全球性流动的同时,知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也在加速。与此相适应,知本营运家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知本营运家阶层在新经济时代,是具有全球影响的社会阶层和力量。

知本营运家阶层作为新型的社会力量,成为新经济时代垄断性控制力量,既是社会财富的最大生产者,又是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所有者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时代宠儿和新社会的轴心,知本营运家阶层不仅以自己丰厚的学识和干练的企业家才华赢得社会的青睐,而且赋予新时代深厚的知识、文化内涵,成为社会精英和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在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知本营运家阶层将成为新时代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营销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将把人类丰富的企业管理文化与营销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将使人类管理思想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思想进一步知识化,知识资本及其运动将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并使管理内涵进一步丰富。管理对组织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以组织的无形资本——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为重要内容,组织目标的实现包含知本营运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使管理组织与社会阶层相融合,传统的微观管理组织向宏观管理组织跃升,管理组织的界定上升到社会结构的层次。扩大了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组织的研究范围,使社会管理与微观企业管理相沟通。扩大了管理学组织研究的视野。

③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使管理手段、管理技术进一步知识资本化的同时,丰富了管理思想的实践内容,并使知识资本的增值运动与管理资本化相结合,开创了管理资本研究的新天地。一方面扩大管理学研究视野,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另一方面则强调了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改变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源结构。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知本营运家的崛起,知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丰富了经济结构的资本内容。同时,知识型企业和知识型产业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经济体系的产业构成方式,使知识型企业和知识型产业成为衡量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判断某一经济体系知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另外,传统的所有制结构中,各所有制主体是明晰的。知识资本营运家阶层出现后,知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界定和收益分配方式发生了改变,用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知识资本价值构成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在新经济时代,毫无疑问,知本营运家阶层将成为社会轴心,因为他们拥有最为完备的知识资本营运技能和市场知识。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以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知本营运家阶层社会地位的获取主要依靠他们的个人知识素养和才智,而不是实物财富。知本营运家通过自己的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加速了整个社会知识化进程,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产品化步伐。

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内部组织结构,是由分散的社会成员通过松散的业务关系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反应能力、整体利益维护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财富控制能力以及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等明显特点。

知本营运家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观系统,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营销观念与竞争观念。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知本营运家阶层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并崛起的,较强的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是他们经济活动的基础。

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意识就是确立优胜劣汰的意识。,竞争意识是知本营运家阶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正是因为竞争才使知本营运家阶层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活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轴心和新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着人类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营运意识。知本营运家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是否能使知识资本商品在经营管理循环中获得价值增值,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在知识资本市场上能否被顾客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不可能顺利完成循环和实现增值,将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社会分工与合作观念。新经济社会是一个分工更加明晰和深化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成员扮演着不同的分工与合作角色。所谓社会分工与合作观念,是指知本营运家阶层从事知识资本经营时重视合作伙伴与分工伙伴的观念,进行经济活动时从他们的原本需求、权利义务去统筹规划。

没有分工与合作,就不可能有新经济社会的顺利运行,也就没有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和崛起。因此,分工与合作观念是知本营运家阶层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时的共同意识和根本观念。

正是知本家和知本营运家的崛起和组合,才有了今日繁荣昌盛的新经济局面,科学家和企业家分别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共同塑造了并继续塑造着新经济。

2.科学家向知本农转化

站在新经济前沿的,以知本家新面孔出现的科学家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清楚地知道生活在一个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的年代,必须正视变革、欢迎变革,并且竭尽全力为变革扫除障碍.他们懂得威力空前、无可逃避的历史力量正改变着现实。其中有描述微处理器性能的迅速革新的穆尔法则;有说电脑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目的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则;有说硅谷的数字脑袋中一有可笑的念头冒出,便会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美国企业界心理乃至全球的盖茨文化霸权法则。他们认为,贝尔系统的解体是自500年前发明印刷机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微处理器是自2000年前出现阿拉伯符号数字以来最重要的进步;鼠标是自有老鼠以来最重要的发明。

这样一群人便是知本家群体,他们以知识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坚强的意志改变着人类的历史。诚如67岁的管理学权威迪伊·沃德·霍克宣称:“我们正处于一个历时4洲年的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正冲破阻力而来这样一个时刻。”

知本家虔诚地信仰科技至上主义,他们坚信技术必然推动历史的发展,坚信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开端。

知本家具有绝对的、确实的、极大的雄心壮志。他们不会制定5年计划,他们会有一个千年的远景规划;他们不只考虑眼前生意上的事,更把双眼放到整个世界的改造上;他们不拿未来打赌,他们了解历史,知道历史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技术创造的,懂技术的人也就理解创造“新人”的那种力量。

知本家为新思想、新思维、新的思维方式而生活。因此,他们会抛弃一切束缚思想、自由的东西。

知本家的知识结构应该广泛而且在某一点上有专门的研究,这就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领悟力,对新知识敏感且善于学习,从而发现无穷商机。

随着科学家或知识分子向知本家的转变,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个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发展,爆发性地向全球扩张。

知本家在新经济中的活跃表现,不仅使人类创造的财富总量急剧增加,充分证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为财富的受益者和拥有者,他们之中名列世界500强和超级大富豪的大有人在。

这个蔚为壮观、史无前列的新经济风暴,是知本家一手发起和操纵的,他们是新经济毫无争议的主角和英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本家就是在新经济社会中以知识、技术为资本进行投资、生产、研发的企业家。具体来说,就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并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汇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于新用途的企业人。

知本家首先是科学家。然而,他在新经济时代已经从单纯的科学家向企业家方向转换,他具有企业家的素质和特征,他能把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知本家更是科技至上主义者,他把知识作为生产分配的第一要素考虑,或者说将智慧资本作为企业基本的资本形态。智慧资本一人力资本十结构性资本(领导能力十企业文化价值观十社会认可和谐),其实质是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

科学家成为知本家是新经济时代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知本营运录成为新型的企业家

伴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知本家作为新经济主体出现的同时,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也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发展壮大。知本营运家的出现,甚至比知识资本家的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深远。因为知识资本营运家是知识资本家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也是知本家与政府合作、分工的桥梁。知本营运家把知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地结合的同时,进行科学的分离。如果说知本家是无形财富的所有者,那么知本营运家则是动态无形财富的实现和真正控制者,知本营运家的诞生,开拓了资本营运的新时代。企业家向知本营运家的转化,也是新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知本营运家的产生,既是知识资本增值的需要,又是知本家实现财富低成本扩张的需要,更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知本营运家在本质上是从事知识资本经营、管理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出现,是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革命在新经济时代的结晶。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是以知识资本、知本家的形成为条件的。一个优秀的知识资本所有者——知本家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而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则完全具备作为一个优秀的知本家的条件。因而,可以这样认为,知本营运家是对知本家的超越。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要素脱离物质资本而独立运动,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活动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知本营运家具备了产生的生产力条件。

事实上,知识资本运动的非实物资本化,也是知本营运家从其他实物资本经营管理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的前提条件。知本营运家与其他资本经营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知本营运家除了具备一般的企业经营、资产管理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了解知本营运的具体特点、增值方法及市场交易准则,如何与其他知本营运者相互沟通,进行业务合作。当然,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也应该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实物资本营运家,而一个优秀的实物资本营运家则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是否发达,主要靠企业来体现,在新经济时代也一样。知识型企业在新经济社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优秀企业家的知识型企业是不能完成知识资本的有效扩张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这个细胞没有活力,整个国民经济就没有活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这些国家有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新经济发达外,还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兴企业家队伍。

知本营运家的自然属性与其他时代的企业家和知本营运者相同,即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企业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从事的行业特点,对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社会行业管理机构,为其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优秀企业家,知本营运家的行为还必须得到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使之能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合理资本营运权力保障机制。

知本营运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是新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也是新时代最富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的阶层,他们是新时代真正的经济统治者。

知识资本营运家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握住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了解知识资本的宏观运行规律。

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是不适应从事具有高度技术性和重要影响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知识型企业是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和支柱,要求新型的企业家和资本营运者具备长远的企业发展和资本营运的战略眼光。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系统的全局观念和市场意识。新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知识性和市场性,要求知识资本营运者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卓越的管理才能,超前的时效和效益观。因为知本营运家的成败与否,仍然是看他能否创造良好的新增价值,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1)信息观

新时代的资本营运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因为知识资本的形成、交易、管理无不受信息的影响。知识商品信息,是知识型企业提供的知识商品能否充分显示其可靠性、耐用性、效用性和价值增值性的状态反映。资本形成的信息化是指知识资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科学规范的信息指导下进行。信息既引导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营运,而知识资本形成与营运又随时反馈信息。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知本营运家必须把握时机,作出正确决策,获得市场潜在利润。信息意识的强弱,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知识资本营运家能力的重要标准。

(2)管理能力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管理能力,因为知识资本营运过程中,高效率的管理居于重要地位,是获取知识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提高管理者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本,没有一批优秀的知识资本管理者,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正常运行。知识的资本化、资本人格化、人格化资本的市场运行就变得比较困难。

(3)财政与效益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时间是作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而存在的,一个不注重时效的企业家,将变相地增大经营成本和浪费资源。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决策失误,就会贻误经营。一些企业经常出现产品积压、脱销、市场开拓不力,根本原因是失去市场进入的恰当时机。时效观念对于资本营运家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花费自己的时间,而且影响着资本流动时间,决定着整个知识型企业的效率。时间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价值增值的规模和效率。

总之,知本营运家作为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和资本营运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营运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真正的时代宠儿,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和崛起,不仅仅是个别社会精英的崛起,而是一种社会新兴力量,社会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崛起。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和崛起,是新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的结构和政治权力的配置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跨越。知本营运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知本家出现所引起的社会震动。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引起了传统资本经营与企业管理的革命性进步,使资源配置结构由非人本向人本主义回归。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新时代,人及其拥有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意识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其他在传统社会里支配人类行为的物,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金,已经从社会生活的高高顶端徐徐降下,不再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主导力量,逐渐变成人类实现价值增值、财富复制与无限制使用的物质手段和价值工具。人类将向一个机会更加均等,人性更加得到弘扬与发挥的未来社会迈进。

新经济社会正是因为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和崛起,才变得效率更高,机会与选择的权利更多,更平等,人类也逐渐迈向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的新时代。

二、不同类型人才的同机组合

1.人才互朴效应管造新经济

现代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已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知识领域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分化与综合日益深入,各种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社会管理体系日趋复杂,这一切足以使人们眼花镜乱。在如此复杂且又多变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成为这一时代的形象写照。在如此浩瀚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自从事一项社会创新工程,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互补优势和群体效应,共同谱写新经济的金曲。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古朴的格言,又再度被人们想起,以强调齐心合作的重要。只是人往一堆聚,劲往一处使还很不够,必须科学地讲究人才的群体效应,也就是人才资本的结构效益,才能激发出一代人的创新能力,产生1+1>2的整体效益。

系统工程学有一句名言:系统的整体效益一定超过它的各个子系统单独效益的总和。

人才资本结构效益也应遵从上述原理,社会上各类人才都有不同的智力,而不同的人才系统都为了一定的社会功能而设置。为了发挥特定系统的特定功能,不同的智力应该如何有机地组合,对人才资本的整体效益影响极大。

人才学家研究认为: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结合体,它至少由5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即:

(1)专业结构

各种有关专业的精细综合,如一个企业的销售部门除了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外,还要有经济人员、心理分析人员、社会学专家以及专业的科技人员。

(2)年龄结构

我们常说的“老、中、青”三结合就是一种较好的年龄结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学有专长,按一定合理比例组成一支立体作战梯队。现代科学史上,年过半百的老科学家巴丁,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学家库柏和20来岁卓有创见的施里弗3人通力合作,创设了超导微观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3)智能结构

按照智能——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的不同特点,将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人才综合在一起,使之既有探索,又能实施与再现。知识经济时代还特别要发掘创业型人才即善于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的人才。

(4)知识结构

由初级、中级、高级知识水平的人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例如,研究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理论研究人员与实验人员的比例,大学中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等等。

(5)素质结构

外向型与内向型互补,不同性格、毅力、兴趣、气质、风度的人相处,彼此必须志同道合,而在其他方面允许有一定的自由度。正如纤夫拉船一般,不能要求一条线地行走,而允许成一定角度散开,便于选择各自的具体道路而通力合作,以其合力拉船向前。

智力结构的各种次一级结构有许多种组合,再加上智力结构总体的组合,更有极多的比例。人才学家提出了选择出合理的比例达到整体最优的问题,但目前还不能确切地解决。

问题的核心是应该建立一个联合而又开放流动的体制,在动态中调整。在这里,自适应的原理又将再次发挥作用。只要人员的构成是自适应的组合,各自都有创见,在彼此的交流(交流形式多样,不一定是面对面)中能够通过思想观点的撞击产生新的创造性的火花,那这种智力结构就是合理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研究小组,哪怕其各种比例都接近优良水平(假如有这种标准的话)也是无用。这样的组织必须重组,允许人才有进有出,其标准就是成果如何,有无创新。在竞争、开放、流动中互相选择,互相适应,互相合作。不要忘记:生物界的每一微小的进化,都是这样形成的。如今的每一能够生存的物种,都有极其巧妙的生态结构。所以,人才的智力结构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动态地、自然地形成的。

“差异就是财富。”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爱提意见的人有时可能拥有真理,而互相的探讨和启示会有创新的思维。领导与人事管理人员正是通过对差异的引导。调剂与妥善处理,使不同向量的作用力向着大体一致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合力,而使自己的单位与团体产生“1+1>2”的效益。

2.创造崭新的人才活动会同

在新经济社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群体创新功能,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创造崭新的人才活动空间,发挥良性差异效用。

差异管理中,有良性差异与不良差异,实际绝大多数是中性差异,即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例如,心理学将人的气质分为4类;胆汁质、多协质、粘液质与抑郁质。每一类都有优缺点;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态度直率、激动暴躁、热忱;多血质的人机智敏锐、对新鲜事物敏感、善于适应环境,但多凭兴趣指使,不善于对待艰苦紧张而无趣的工作;粘液质的人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埋头苦干,不被无关的事情所分心,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但处事不够灵活,反应较迟钝;忧郁质的人孤僻、敏感、多愁善感,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细心、谨慎、感受能力强。

且不说其他的差异,仅就人才的气质而言,聚居在一起有相容的,有不能相容的。领导与人事管理干部,对此自然应当容忍,这是一种气度,同时他们可能认识到:差异是一笔财富。

管理学家提出领导个人究竟能与几个下属相处的“关系数”。据有关公式计算,如果下属为2人,则关系数为62。如果下属增加到7人,则关系数便急剧上升为490!

在关系数说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管理的幅度与层次的问题:一个主管人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的数目,这是管理幅度;管理系统中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不同权力级别是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大小与管理层次是反向变化的:管理幅度小,则管理层次多,管理层次少,则管理幅度就大。

为了便于管理,传统的观点是小幅度多层次,整个结构显示出高层建筑的那种形态。对于各层次中每一位主管人员来说,内部的事情可能好办点——关系数减少了。但整体结构的效益却大大下降。这是因为层次过多,信息失真大,决策和执行都迟缓。根据可靠性原理,我们将组织结构的‘肩层建筑”现为一个多级串联系统,尽管每一个层次信息的可靠性达到99%,而一个有10个层次级的整个系统,可靠性只有:0.99%、0.990%。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形成一个怪圈。

时代的进步、信息经济的发展与新经济的到来,已经为走出怪圈提供了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物质条件。

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人才空间结构。

这种结构以扁平型为主要特征,实施网络化管理、个性化工作与棋阵式组合。

扁平型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降低信息传递损耗,提高决策时效,而且还能避免多层组结构中各级组织内中性差异形成的不相容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层级过多而积累过甚,产生放大作用。如果较高或最高层级的差异是不良性的,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很可怕的。

反之,扁平型结构有利于大面积地沟通交流,自由灵活地分化组合,有利于实施民主和健全的法制。至少透明度可以大大增加。多层级结构就像多块玻璃迭加,扁平型的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显然其透明度要相差许多。

但是,按照传统的怪圈,扁平型结构关系数剧增,主管对下属的直接领导与管理很难顾及,容易产生松散、无纪律与民主过度的情形。这就需要有现代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技术条件,还有电脑网络以及许多不同智能水平的“纲领”劳动者。

网络化管理有一系列新的观念:

①网络化管理必须是开放的。全球性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信息资源和随意交流的环境。它可以将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在正需要的时刻,送到正需要的地点或人员之中。这样,它就越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与规则,越过了国界与边界,向各现任领导人提出了挑战。领导的权力与优势主要也在于能早知道或多掌握一些信息,否则不能及时正确决策而丧失实际的权力。网络化管理将这一优势由一切有能力获取的人分享,在这一意义上说,人人都是领导人。一切与领导人有关的机会、责任。人员、组织、智慧、新信息与新知识等等,其他人也都能拥有。当然,差别还是存在的:人人都能当的领导人,只是虚拟领导。但真正有资格当实际领导的人,他必须在网络化管理的一切先进方面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网络的大海中领航,否则终不免形同虚设。

③网络化管理要求普遍意义上的民主集中。旧的权力与游戏规则不时行了,新的规则必须产生,而只能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就像互联网之所以发挥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是因为有了通信控制协定及其技术开发。民主集中不是一件易事,在全球范围协商一致更不容易。可以预见,超越现有法律、法规的权力分配,以及生活与工作品质都会有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局面。

③网络化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推广知识。这使人才能最充分地享有知识和信息资源。虽然为了利用当地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市场的机会,每个公司都有一些独特的知识,但如果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推广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新创意的源泉。因为,知识本性是属于全人类的。通过网络积极推广知识,则同样对人才享用资源十分有利。特别是土地、劳力、资本等不可缺少的资源大量移向“信息”,在网络上取得资源更为重要。

网络化管理要求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仅可以超越空间,而且可以使许多本不能同时进行的工作得以同时完成。网络化管理就能超越时空提供并行作业的可能。这将根本改变组织机构的工作流程与内容,从而建立高效率的团队。

网络化管理要求一切信息数字化,不可避免地要求一切可虚拟化。这样就会不断出现诸如虚拟办公室,虚拟企业,虚拟百货公司。当然还少不了“虚拟领导人”。

网络化管理要求企业组织分子化。每一位人才就是企业的最小单位,可以应工作需要机动组合。在分子化组织中,人才自动自发、主动学习,通过网络合作,以知识和创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网络化管理再进一步,则要求企业本身也分子化,以便在全球范围内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寻找结盟、寻找资源而实施各种虚拟经营模式。如虚拟生产(专攻设计、行销,将生产委托分离)、共生(共组行业中心,共担成本)、策略联盟(交换各自拥有的关键资源创造竞争优势)、虚拟销售网络(使下属分设各国的销售部成为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募股扩展)、虚拟“行政部门”(将业务部门对外发包,吸收专业化公司人才为已统筹)等等。

④网络化管理并不纵容内部各行其是,而是要求利用信息网络将原本各行其是的众多部门一体化。网络化管理也不必顾及差异的存在,在“网络导向”下,差异总是向有利方向转化,而人才之间各种中性差异也不会产生不相容的弊病。有一句流行语:“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为网络中难见本人庐山真面目,即使是狗,只要它能进入网络交流,人们确实不可能发现,更谈不上什么无原则纠纷了。

总之,网络化管理有着一系列的新观念与新规则。以上只就人才的空间结构有关部分讲的。不论网络化管理如何广泛或如何地神通广大,归根结底,网络的各个结点只能是人才。对于信息与知识交流而言,整个网络化管理只能是扁平型的。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人才的适应空间有两大重要变化:

一是个性化的工作方式。网络给了人才最大最自由的空间,他尽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会有与他人或领导直接冲突的危险。充分施展人才个性也就是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全新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劳动与人类的才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直接结合,劳动与乐趣在接统一,成为人才资本发挥最大效益的最佳的空间结构模式。

二是人才在网络化管理中有时当将帅,有时当车马炮或卒子。在网络导向下,人才的流动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般,有着千变万化的组合。这就是棋阵化组合。虚拟经营就是各种人才在不同的策略下的棋阵化组合。整个网络运行就像一盘下不完的棋一样,时有胜负,但难有最后的胜利者。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着重于提高人才资本的空间结构效益,先决条件还是要有网络化管理的观念与相应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空间结构网络化原理,以实干、创新、悟性、毅力加资金,将宝塔式结构改为有效的扁平结构,网络横向化,信息处理一体化、决策分散化,人才工作个性化、人才使用棋阵化,提高反应速度,以免丧失商机。

其次,为明天而准备不是“一刀切”、“一步到位”与“赶浪潮”,而是制定规划,分批分步实现人才网络化管理的电子化。使现有的横向一体化的扁平式网络添上现代技术的双翼,展翅高飞。由于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有各种优势:信息传输速度快,保密性能好,生存率高,失真低,抗干扰能力强,中间环节少,传输距离远,传输精度高等等,所以,网络电子化使人才资本的运营具有无限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资本的效益。

3.合理的人才时间结构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直接的财富,那么人才毫无疑问也成了财富的源泉,为了使一个人才群体不断地创新出新知识,成为不竭的知识喷泉,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时间结构。就一个因工作的关联形成的正式团队而言,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年龄结构。这是考虑到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工作朝气、工作技能、智能等因素。不同性质的团队对年龄结构的要求有所不同。管理团队一般年龄结构偏大些,以充分发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者的作用。生产作业团队一般以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为主。营销团队一般以老带新,往往年轻人更多一些,使营销队伍充满图劲。年龄结构的考虑,还应保障团队在不断发展中的动态平衡,保障后继有人以及按照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力水平,使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最佳效能。

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人的智力发展,在不同年龄期是不同的,同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也有不同的职位或表现,形成了老年人的老谋深算、阅历丰富,中年人的年富力强、基础扎实,青年人的思想敏锐、热情奋发等特点。不同年龄期的人才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也就是常说的老年、中年、青年三结合,就有可能取得较佳的时间结构效益,具体表现在:①适应新经济时代经济和科技“跨接”与“转换”的需要,促进新经济的发展;③人才之间产生“亲和力”互补与互相促进而产生1+1>2的能量放大效应;③能经济、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本,整体上取得较佳的宏观经济效益。这种年龄结构就是人才的群体时间结构。一

人才个人,终其一生,在人生征途上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特征的最佳年龄区。按说,如果存在着多个“最佳’”的话,事实上也就无所谓“最佳”了。然而人才有着综合性的动态自适应的能动性,在一生之中,可以全方位地追求多个最佳点。构成一个立体的时间结构,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这种从线性的时间序列中以不同的方位角度选取的最佳年龄区,就是人才个体的时间结构。

个体时间结构与群体时间结构对于一个新经济企业网样重要,重视个体时间结构的建设是良好群体时间结构形成的基础,重视群体时间结构建设不仅直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为个体时间结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据国内外人才学家研究,大学教育之后,30岁前开始有重大发明创造,40岁以前即有一项重大发明创造的占2/3;60%的重大发明创造在40岁以前。同类型人才创造力最佳峰值为37岁,区间在25一45岁,平均值为28.2岁。

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区呈现逐步提前的趋势。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人才创造力最佳的年龄区为35一55岁,较25一45岁滞后,而发达国家则为25一40岁。虽说“大器晚成”之才有的是,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器早成”。报载1978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大学少年班,现在有18岁的大学助教,21岁的博士,26岁留学归国副教授。全国少年大学生达数千人,他们早已成为栋梁之材。

新经济时代,人才在大规模信息交流的环境下,又拥有多媒体电脑及数字化网络知识,知识的应用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迅速。因此,不可能等求学时期结束后再来从事创造,而只能是边学习边创造边出成果,尤其是大学时期,创新已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那么,“大器早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才一开始工作,就有收入。贝克尔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绘制了年龄一收入曲线和年龄一财产曲线。指出青年人收入较低,而收入达顶点的年龄区是中年,即45一54岁。进入老年则呈递减之势。由此,可以将45一54岁,这一段看作是人才投资回报的最佳年龄区。

很有意思的是:当人才外向性投资最佳年龄区,亦即开始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时期呈提前趋势时,表示人才投资回报的年龄一财产曲线的顶峰期却在向中老年区间移动,由45一54岁后移至约55一64岁。这一前一后并不是偶然的,恰恰存在着“早慧厚积”的联系。对于早年就开始重大创新并不断地一如既往地努力的人才而言,晚年并不意味软弱与凄凉,恰恰是“满目青山夕照明”,一片灿烂景象,是象征丰收的金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类“早慧厚积”的人才很少,所以老年贫困无助的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的大难题。在20世纪前的漫长岁月,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从未超过总人口的6%,而到ZI世纪初,将达10%,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

第2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一政治;市场经济;总结;学习方法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摘要】文章从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的运行规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解决社会失信问题,重构诚信社会,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信息时代,是指信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论文百事通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知识经济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信息在经济中的巨大价值进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向美国商业部提交了题为《信息经济》的报告,奠定了信息经济的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电子时代”;其后随着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一场“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的热潮在世界兴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们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一书中分别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认为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knowledgefor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连串的新名词,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作用,为世界广泛认同和使用。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是对同一时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识经济”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信息的生产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传播的政策和社会制约及对策,更注重社会层面;而信息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特征的变化和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注重技术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知识是信息的内涵,而信息是知识的表现。从发展阶段上当知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时,整个经济特征表现为“服务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形态;当知识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主体时,整个经济特征就表现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

信息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量的急剧扩张和质(信息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转变。从信息的生产看是信息量、信息种类的剧增;从信息通道看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信息受众看是范围的极大扩散和信息的感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它不仅是硬件的生产或软件的开发,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将全方位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演进。

二、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中国信息学的成熟与完善是相当早的。

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给人们带来的生产便利和生活乐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信息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极强的渗透力,它几乎渗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生产与生活已进人“信息依赖”时期,信息的失真与混乱也极大地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无知、不知、无所知、无以知、无能知、知之后、知之偏、知之假,都可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可能将人们拖人深重的灾难(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现代战争等)。

(三)信息依赖与信息时代的深刻矛盾

由于人类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信息也成为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信息角力”。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从最原始、最低层次的说谎开始(无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直到对信息的干扰、封锁、制造虚假信息以掩盖、迷惑、欺骗……使虚假信息成为信息发展的影子,与其相伴共生一同发展(如黑客与病毒)。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极度扩张,信息的生产极度扩大,信息的传播极为广泛和快速,信息的重要性日趋提高。不遗余力地获取信息,促进了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诸多信息矛盾的存在仍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信息真与假的矛盾,即一方面要获取真实的信息以了解敌情,另一方面要制造虚假信息以迷惑对手;技术进步及其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加快技术的进步、学习与扩散以尽快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保护专利、封锁信息、滞缓技术扩散以保证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生存发展与道德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为了生存要制造虚假信息(如虚假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构建社会诚信的道德体系;社会公信与社会失范的矛盾,社会公共信用,尤其是政府掌握的公信权的应用,如司法、公正、社会中介等机构的行为公正(包括真实的信息、合理的程序、公正的规则、公开透明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民众和媒体的监督等)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失范或被潜规则取代)就会发生知行倒错现象,一方面政府在狠抓诚信与规范,另一方面各部门权力分割又设租寻租以获取更多利益,其结果就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

三、信息失真及其表现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黑客);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

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买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o%以上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四、关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中国的“银广厦”,从大型国有公司到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从“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国家政府部门财务违规到各地统计数字的水份和虚假。财会信息失真现象,降低了社会的诚信度,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德,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这些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失信的“某一个行业”。造成这种状况有众多因素,主要是: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中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假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假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第4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的运行规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解决社会失信问题,重构诚信社会,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信息时代,是指信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知识经济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信息在经济中的巨大价值进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向美国商业部提交了题为《信息经济》的报告,奠定了信息经济的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电子时代”;其后随着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一场“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的热潮在世界兴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 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们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一书中分别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认为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 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连串的新名词,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作用,为世界广泛认同和使用。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是对同一时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识经济”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信息的生产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传播的政策和社会制约及对策,更注重社会层面;而信息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特征的变化和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注重技术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知识是信息的内涵,而信息是知识的表现。从发展阶段上当知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时,整个经济特征表现为“服务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形态;当知识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主体时,整个经济特征就表现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

    信息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量的急剧扩张和质(信息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转变。从信息的生产看是信息量、信息种类的剧增;从信息通道看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信息受众看是范围的极大扩散和信息的感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它不仅是硬件的生产或软件的开发,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将全方位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演进。

    二、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中国信息学的成熟与完善是相当早的。

    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给人们带来的生产便利和生活乐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信息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极强的渗透力,它几乎渗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生产与生活已进人“信息依赖”时期,信息的失真与混乱也极大地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无知、不知、无所知、无以知、无能知、知之后、知之偏、知之假,都可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可能将人们拖人深重的灾难(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现代战争等)。

    (三)信息依赖与信息时代的深刻矛盾

    由于人类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信息也成为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信息角力”。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从最原始、最低层次的说谎开始(无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直到对信息的干扰、封锁、制造虚假信息以掩盖、迷惑、欺骗……使虚假信息成为信息发展的影子,与其相伴共生一同发展(如黑客与病毒)。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极度扩张,信息的生产极度扩大,信息的传播极为广泛和快速,信息的  重要性日趋提高。不遗余力地获取信息,促进了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诸多信息矛盾的存在仍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信息真与假的矛盾,即一方面要获取真实的信息以了解敌情,另一方面要制造虚假信息  以迷惑对手;技术进步及其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加快技术的进步、学习与扩散以尽快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保护专利、封锁信息、滞缓技术扩散以保证技术研发者  的积极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生存发展与道德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为了生存要制造虚假信息(如虚假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构建社会诚信的道德体系;社会公信与社会失范的矛盾,社会公共信用,尤其是政府掌握的公信权的应用,如司法、公正、社会中介等机构的行为公正(包括真实的信息、合理的程序、公正的规则、公开透明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民众和媒体的监督等)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失范或被潜规则取代)就会发生知行倒错现象,一方面政府在狠抓诚信与规范,另一方面各部门权力分割又设租寻租以获取更多利益,其结果就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

    三、信息失真及其表现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黑客);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

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买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o%以上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四、关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中国的“银广厦”,从大型国有公司到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从“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国家政府部门财务违规到各地统计数字的水份和虚假。财会信息失真现象,降低了社会的诚信度,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德,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这些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失信的“某一个行业”。造成这种状况有众多因素,主要是: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中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假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假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第5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知识;大众化经济常识;会计知识类比教学法和推陈出新教学法

一、向民众普及会计知识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所指普及会计知识,就是把会计学科包括的基本(基础)知识面向民众普遍的推广,使之被大众掌握并运用于经济活动实践。它与从事财会工作为目地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职能和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普及教育偏重于教学内容学术性基本原理知识的推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这和普及法律知识、电脑技术知识相似。而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学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把某些专业知识或技能转化为大众知识技能,在普及教育领域较常见。譬如汽车驾驶技术以前是作为专业技能被职业驾驶员掌握,随着轿车普及和驾驶技术推广,驾驶技术已成为大众化技能。同理普及会计知识之目的,就是要把会计知识转变为大众化经济常识被民众掌握运用,但对普及教育时机成熟的把握至关重要。时机成熟是指特定时间段,对开展某事物的客观条件已具备,把握时机就是对时机成熟事物的主观判断和付诸行动。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电脑知识普及教育;典型范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优选法的普及推广教育,并在应用后取得较大成果。对开展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可谓机不可失。笔者认为当前向从事经济活动的民众普及财会知识教育时机已成熟,是因为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从而对国民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决定的。

二、会计知识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作用

国民经济素质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从两个层面论述普及会计知识对完善民众经济知识,进而提高经济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微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指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对经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与水平,这是完成经济目标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会计知识属经济知识范畴,会计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经济管理学问,会计采用的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经济知识、严谨的逻辑和数学知识。几百年应用实践证明,它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最合理和成熟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学习会计知识可增加经济知识,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现从以下几点论述:经济头脑就是个人具有经济知识总和。对从事经济活动人士而言,经济活动中要算好经济帐,包括经济利益的得与失、投入与产出、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防范把控等。而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它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广泛性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各种经济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经济信息通常是以数据形式表现,这其中相当部分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还包括财会专业术语,会计数据普遍性存在于社会经济信息中。运用会计知识可准确完整的解读相关经济信息,有利于指导经济活动。普及会计知识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亦十分重要,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人员若能掌握运用会计知识,可实现会计信息在企业内各环节各层面共享,促使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管理能力有机结合,造就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构建起企业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和处理各项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会计管理职能最大化。比如企业发展过程中若能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可防止盲目扩大生产使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滞销,导致恶性竟争;亦可避免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会计知识对家庭经济活动亦日趋重要,随着家庭财富增加,投资理财已大量进入百姓家。据统计中国有几千万股民,各种家庭投资项目种类繁多。而对投资对象经济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读取财会数据。会计知识可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避免投资盲目性。同样遵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可自觉抵制社会上诸如传销、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等违法经济活动,避免财产损失。(2)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2019年中国GDP近100万亿人民币,国际贸易总额4.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能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总和,有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之美誉,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当然会对国民大众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宏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是指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内部各种经济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经济功能和特性,它表现为国家持续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条件和行为能力,这其中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第一要素。因此国民经济素质整体高低,对完成国民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从整个社会层面推广普及会计知识教育,可充实完善广大民众头脑中的经济知识和运用水平,包括经济核算能力、经济信息解读能力和经济逻辑思维能力。而国民大众掌握经济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与国民经济素质高低成正比。当然国民经济素质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知识,只是本文强调会计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是基础性经济知识,应该被从事经济活动民众掌握运用。

三、普及会计知识难点和对应措施

(1)学习周期长令人望而止步,现社会上会计培训班以职业教育为主,多在十天以上,时间耗不起,费用也是个问题。(2)会计知识专业术语较多,以数据表格为主,枯燥单调。再者学习会计知识要对经济活动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学好。对没有直接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在学习上会有诸多困难。鉴于此,在普及会计知识教学结构设计中,采用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这两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普及会计知识“一日通”教学方案。经谨慎预测,通过本方案一天的学习,能基本完成会计知识既定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如下:掌握复式借贷记帐法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完整流程,包括填制凭证、汇总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其次具备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总之强调对会计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经济活动实践需求的实用性,而并非使之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亦为愿意继续学习者具备自学能力。

四、会计知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教学方法简介

(1)类比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同化教学是有意义的学习观点,即教师在建立教学结构设计时,要以学习者原有认知中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同化教学的模式。就是按新知识的逻辑意义,追溯到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中的逻辑植根点,但两者间要有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进而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2)推陈出新教学法:学习者作为成年人头脑中具备的经济知识,必然会有部分属于会计知识范畴,但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不完整和不系统。本教学方案对这些碎片化会计知识,采取了复制粘贴方法手段,把它们直接复制并粘贴到教学中相对应的会计知识节点上,好比农村拆旧房盖新房,旧建材直接利用。(3)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法,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和拼装,而是在保证会计知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互穿插和补充的灵活运用。是在相关新旧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式的由此及彼,推陈出新。此外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彼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复式借贷记帐法,并没有高深复杂的知识,而是融合了大众化的经济、数学和逻辑知识。

第6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21世纪,知识经济,图书馆,社会发展动力

 

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经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个特殊的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图书馆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传播、转让与不断应用、提高基础上的,这几个环节紧密衔接和循环运行,构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论文参考网。因此,知识经济十分重视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以及知识的创造。随着科学技术功能的巨大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过程变成了大规模地运用知识、消费信息的实践过程,当代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变成了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知道,要想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将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机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有不少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诸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但是贯穿于这些规律背后的一个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谁最先进、最实用的科学技术,生产出人们所需的物美价谦的产品,谁就一定能占领市场,谁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才可能不断地创断,不断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图书馆事业本身就与知识有着不解之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事业从简单的知识传递、知识有序化,为用户提供特定知识服务,到比较复杂的提供决策知识服务的信息研究。预计随着知识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选取相关知识,摒弃了有关知识,认识知识类型,解释和破译信息并抽象出新知识的工作在知识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以科学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决策的宏观高速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决策离不开为其提供决策依据和思想的信息研究工作。由此,以图书馆事业研究活动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咨询产业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

知识经济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它的产业支柱是高技术产业,需要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高投入。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形资产—信息、知识、智力—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知识。所以,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人才、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图书馆历来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具有收集与保存和整理、加工与传播知识信息两大职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似乎所有的图书馆,它的职能并不随其运作方式和手段等变化而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职能更能显得突出与重要。

二、知识经济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高的标准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来看,众所周知,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组织和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它与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以人类创造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是相吻合的。

在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中,知识特别是创新性质的知识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诸多高新技术产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进步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必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起什么作用呢?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对图书馆事业提出的高的标准呢?就现看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珍视现有知识宝库中的知识财富。千万不要认为,知识更新空前加速,已有的知识差不多都处在被淘汰的境地,而已进入图书馆的“知识”转瞬之间就会变成陈旧无用的东西。论文参考网。如果这样看问题。不仅图书馆中已有的知识财富不再有财富价值。而且连新进的图书,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那图书馆事业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个体聪明才智的增进,都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继承和创新结果,决不是一代人简单地否定一代。只有对已有知识精化的准确把握,才能温故知新,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达到新的高度。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更科学、更准确地从已有知识中获取价值的“营养”罢了。不是“知识宝库”无用了,而是如何从“知识宝库”中获取打开新天地的钥匙。第二,面对知识更新的空前加速。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的中心,应当成为新知识特别是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知识的汇集中心。这不仅是提高“知识宝库”自身含金量的需要,更使以此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新知识渴求的需要,为整个社会迅速传播知识的需要。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必须提出的高标准。第三,图书馆要自觉地、主动地向读者、向社会展示“知识宝库”中的含金量,向读者提供相关的含金量高的知识。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而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应当分门别类,把图书馆内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从古到今,将它们编成一条又一条知识链,主动向读者展示、提供,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做好了,其社会价值就大了。因为,面对知识的海洋,特别是新知识不断增添的越来越广阔的海洋,没有相当的专业人员向读者作向导,要获取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非常困难的。第四,图书馆越来越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实现网络化服务,包括国内全国性的网络化服务和地区性、专业性的网络化服务。现代图书、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更新,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任何一个图书馆实现“大而全”一是没有经济能力,二是浪费社会财富。解决最佳选择,只能是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图书馆“或图书资料服务中心”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新资料、最新成果。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化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尽快的变成现实。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促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机构,追求长久的社会效益,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但面对“信息爆炸”和现代化设备,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发展现状严重滞后,从总体上讲是很不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办好图书自身事情。

第二,图书馆的硬件一定要到位。

中型以上的图书馆,特别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一定要尽快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管理。实现国内外或地区性的网络化,实现从手工检索到机检到联机检索;实现及时、快速、准确地为读者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相当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以及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其信息服务本身就是开拓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现在,相当多的图书馆,这方面的建设差距很大,。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应达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第二,图书馆的业务建设有拓展。

图书馆的业务长期以业,停留在提高馆藏数量,管好馆藏书刊,通过借阅为读者服务。这样的业务建设是必要的,但面对知识经济的今天,远远不够的。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在人类“知识的宝库“愈来愈博大精深。整个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深,对它的贡献越来越快,人类“知识的宝库”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进步越来越溶为一体。这样,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们期盼它越来越成为迅速汇集、传播、研究、利用、创新知识的中心。即图书馆在今天应起到一种“导向中心”、创新中心“迅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这样,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一定会凭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和驭笃知识信息的能力,成为人们学习和激发新的活动的中心。

第三,图书馆的专业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

实现“知识工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要想使现代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凭借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开展业务,开展为读者、为社会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没有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对汇集、传播、研究、应用、创新知识具有事业感和责任心的专业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支队伍,从馆长到馆员都应当是由学有专长的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们所组成,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强信息意识,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管理人才,为其提供深造机会,提高业务水平。现在一些图书馆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单位长期以来,成为安排干部子女的地方,无论思想素质还是业务素质建设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都要把好“进人关”,吸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的人到图书馆队伍中来,使人员素质从基础上有保证。论文参考网。

总之,在搞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这个时代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来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在服务主体、工作内容与范围,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对于这种变革,图书馆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形势下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鸣镝·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图书馆学刊,1999(1).

[2]郑君生 霍国庆韩起来·知识经济与21世纪的图书馆·图书馆 学刊,1999(1).

[3]钱佳平` 杨汝福·知识经济:图书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

第7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要想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教学办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加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等,就必须对经济管理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通过新的渠道,新的技术来实现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更新。

1.教学手段的创新。对于现在的经济管理教学办法,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把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都给学完之后再进入社会,参加实践。但迫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很少,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时没有工作经验而空有一身理论知识,给他们顺利就业带来不利。所以学校要转变现在的教学方式,在学校的小社会里,模拟创建适于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平台,以实现实验教学的模式。实验教学的宗旨就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理论能力的需要为指导方向,以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培训的办法,创建设计仿真的实践环境,制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精神的经济管理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学习结束时已经能够有能力达到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科学实践。在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形式,提高理论知识的传授效率,培养更多创新、有用的人才。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怎样才能更好实现在以上提出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办法呢?光靠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新技术的为辅助。经济管理学的一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当今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也给经济管理教学到来挑战。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既要符合理论地传授学生经济管理知识,又要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理论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书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分析,而要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当靠书面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在进行经济管实验教学时,整合理论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来辅助实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最新的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更好的辅助教师完成经济管理教学的内容,也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为实验教学创建仿真的现实实验模式,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经济管理模拟现场,有助于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中。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为教学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有助于学生培养信息素质,增加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实践用的能力。

3.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拥有了明确的信息技术辅助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理论想法,就需要进一步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网上共享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谈。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接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其的宣传,带动、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之处

信息技术辅助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重要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供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手段。其的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教课课程,学生也能利用信息技术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科学严谨、创新思维地进行实践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经济管理教学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其积极性和创新设计性。在信息技术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为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第8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热点一:关于改革

【观点摘要】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知识阐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从时政层面看,这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从高考命题看,哲学角度需要从辩证法、唯物史观作思考,值得关注“全面”“改革”这两个重点词;经济生活角度需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预测】当下,改革已成为中国各界共识,2014年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这一年里,又将有更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面世。下列关于当前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改革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

④改革将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答】B。本题考查考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②③错误。故选B项。

热点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观点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知识阐释】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一词之变显示出市场作用的提升,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从高考命题看,可以涉及《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考生还应该认识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认政府的作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环节,全面掌握《政治生活》中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是解答与这一主题相关高考题的关键。

【创新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 专家指出,从过去3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看,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客观地看,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主导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尽管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情形下,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根据现实的变化适时地加以改变。

(1)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知识,阐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合理性。

(2)有人说:“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要弱化政府职能。”请结合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

【解析】(1)本问考查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并运用这一知识阐释使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优势与作用。(2)本问考查《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全面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政府职能,相反应该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结合相关知识展开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之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市场配置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表现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旨在强调在经济生活中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意味着只要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要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行政补充。但这并不意味要弱化政府职能。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能,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能弱化政府职能,相反应该切实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如培育市场公共竞争环境,严格市场执法,防止垄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等。同时,还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把该放的权放开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式的边界,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法律监督。

热点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观点摘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知识阐释】

《决定》在阐述完公有制的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又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体现了党的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空前肯定,在意识形态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平等竞争,公平地使用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保障。从高考命题角度看,可以结合《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创新预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表明( )

①各类所有制经济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非公有制经济将平等分享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答】B。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④入选,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将有利于形成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①正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必须要坚持的,故②③错误。

热点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观点摘要】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知识阐释】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在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高考命题可以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知识予以考查。

【创新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同质化日趋严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小城市一个样、东西南北一个样,面貌大致相同,形象基本一致,风格超级趋同的“千城一面”的情况。如何走出城镇化建设同质化的怪圈,专家指出关键是要注重城镇化体系建设中文化理念和文化功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试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阐述“注重城镇化体系建设中文化理念和文化功能”的理由。

【解析】(1)本问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表一,不难发现近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呈连年递增的趋势。阅读图一时,要注意东中西三部之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城镇化率的比较,寻找出差距。(2)本问考查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解答中要注意运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在城镇化建设中强调文化理念和文化功能的作用。

【参考答案】(1)表一反映近十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呈快速发展状态,2013年达53.7%;图一反映2010年后,我国城镇化率呈快速增长之势,但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2)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问题,注重城镇化体系建设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功能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只有充分考虑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质,才能有效防止城镇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的状况出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产生影响,在城镇化中结合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如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开发文化旅游等,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功能,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热点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观点摘要】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知识阐释】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惩治腐败既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高考命题可能会结合《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等相关知识予以考查,突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对加强依法行政、树立政府威信的重要意义。

【创新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后中央的反腐工作不断深入,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节日反腐”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出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一系列落到实处的措施推动反腐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材料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央为什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反腐工作?并就我国建设廉洁政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要求结合政府性质、权力需要监督等相关知识结合时政予以作答;第二问要求结合政府宗旨、活动原则、依法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等知识提合理化建议。答题时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还应考虑到公民在建设廉洁政府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反之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政府威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廉洁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构建起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的权力运行体系,做到依法行政,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建设廉洁政府不单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广大人民应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把对建设廉洁政府的监督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

热点六:协商民主

【观点摘要】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知识阐释】

全会把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政协协商民主的重点是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考命题可以结合“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的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予以考查。

【创新预测】某地党组织围绕协商民主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组织作用,深入基层,凝聚社会合力,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这项活动表明( )

A.党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B.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优势,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C.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第9篇:运用经济和社会的知识范文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1]。明确定义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要素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类型,其逻辑关系依次为资源型经济、劳动型经济、资本型经济、技术型经济和知识型经济。后一种类型是前一种的演进和变革,正如资本和资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以下有关知识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值得我们深思:

1.1知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理论模型均注重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强调资本的投入与组合,技术的优势,资源的禀赋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智慧和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将由体力变为智力。当今社会,知识累积的速度呈爆炸性增长。据测算,全世界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到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3],大批科技成果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人们已无法用传统方式来查全论文和科技成果,因此科学、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呼唤一个新产业的诞生。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20%左右,五六十年代为40%~50%,现在则上升到80%左右[4]。从1900~1990年的90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et,简称GDP)的比为8:1[5],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GDP的近50%是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6]。以往的传统经验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不断创新与变革的时代。高科技的分类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是以追求效用为标准。如信息科学就是以光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科学来加快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为目的的多学科的综合运用。知识进步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1997年9月29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美富豪排行榜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以398亿美元位居第一,比上一年增加了213亿美元,并连续3年位居首富,目前其资产仍以平均每周4亿美元的速度在增加。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超过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3大汽车公司股票市值的总和[7],由此可见,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逐步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

1.2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

知识本位的经济意味着知识分别作为生产要素、媒介和产成品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它要求参与生产的劳动者都必须是该领域的知识分子,由此导致人才竞争在知识经济市场竞争中的主导作用。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指出,泰勒时代10名工人中有9名干体力活,即9/10[8],50年代大致如此,90年代1/5;到2010年只占1/10[9]。由于人力资本“不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它们能够通过累积而扩张,从而能够依所有权而保持高度的集中,人力资本在任何规模上的扩展即必然会涉及在人口间的更广泛的分配”[10],因此不断学习已成为工作的必需,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普通社会成员中,就业率和富有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更有其内在动力,其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的贬值比智力资本的贬值要快得多。总之,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换的加速,经济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增加了高素质劳动力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1.3信息产业日益成为主导性产业

随着知识和人才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及其知识(智力)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已超过有形资产的60%[11],信息产业也日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人们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如各类咨询、网络及大众传播等)获得更新的知识、信息和人才,进而获得相应的市场和利润,从而改善产业结构,又更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3~5倍。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总额1980年为2370亿美元,1983年达到3300亿美元,1990年增至6490亿美元,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美国信息服务业总营业额1990年比1981年增长了60%以上[12]。这些都预示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明显超越传统产业而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4知识创新要求将图书馆作为基础产业之一优先发展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的创新人才的竞争,也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就决定了教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基础,确立了教育的战略产业地位。鉴于“到2020年人类所应用的知识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其所学知识就有60%~70%已经过时”[13],因而,人们终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适应新的环境的挑战。教育的过程已不仅仅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应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图书馆是进行这种教育的重要机构和场所。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将知识分为4类:1.关于事实和现象的知识(Know-what);2.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Know-why);3.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了解怎么做的知识(Know-now);4.知道是谁知道怎么做的人力资源的知识(Know-now)[14]。上述分类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或自然科学角度、从对社会发展的效用来区分的,如果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第一类知识也应包含社会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部科学知识。而这些又以文献的形式收藏于各类图书馆中。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实际上蕴藏了大量的资本。但是,知识的利用程度取决于个人对知识的吸取、加工,现代信息技术越发展,知识资源越丰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对于知识资本的积累和配置,对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越显得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已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服务性的文化事业,它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成为获取知识、加工知识、配置知识资源的基础产业,承担起生产、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它的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nsty)的概念的外延包括传播业和信息服务。美国经济学家、信息学家马克•波拉特也根据每种职业的信息服务和它们的经济价值,将图书馆工作列入“第一信息部门”[15]。所以,图书馆事业应该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2非产业运行———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

1949年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费的短缺,设施的落后,又是目前许多图书馆无法否认的现实。国家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事业的非产业化运行。

2.1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和运转被视为单纯的消费,没有建立起图书馆事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图书馆整体效益的经济观念,以致无法形成“以图养图”的良性循环,每年大批人才通过图书馆取得大量的知识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成果在投入社会时,却没有使图书馆得到相应的价值实现或补偿。由于投入图书馆的资本不能发生增殖,连其自身的生存也必须依赖于外界的再注入,因而使图书馆始终表现为非生产性。

2.2图书馆始终被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行为被作为政府行为,单纯地依赖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作为只讲服务和奉献的公益事业,政府投资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唯一来源。然而,随着出版等各项事业的改制,各项业务及行政费用的上涨,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越多,负担越大,再投资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越萎缩。

2.3传统的国家投资与管理体制割断了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失衡和停滞,带来了以下不良后果:(1)图书馆事业缺乏必要的资本供给(欧美图书馆尚可通过自行筹款来解决),从而缺乏动态的经济支撑,与其它事业比发展相对萎缩。(2)由于强调服务和奉献,长期以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的成本一直没有界定,因此一直被社会无偿地使用。(3)图书馆发展失去市场引导而无视环境和发展的需要,造成办馆方针、藏书和服务手段大量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4)没有理顺图书馆事业的经济关系,违背了“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

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过程结束后,最终的直接受益者纯粹是使用者个人及其被服务的部门。作为受益者,应该支付相应的代价,然而,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成果却被隐形化了,致使图书馆工作者的劳动得不到其价值实现,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图书馆的投资得不到正常的回收和增殖,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图书馆始终是通过牺牲自己来供养别人,长期的无价值观导致了经济学中图书馆经济学研究的空白,使图书馆缺乏造血机能,经常出现供血不足,图书馆人面对的仍然是“低谷”和苍白无力的拨款呼吁,现在,一些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如咨询业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收费,作为知识经济基础产业的图书馆事业也到了应该引起人们应有的承认和重视的时候了!

3图书馆产业化———建立图书馆事业

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途径图书馆产业化就是要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向信息产业迈进为目的,通过总体布局、重点突破构建图书馆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网络体系和信息构建,建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体系。

3.1图书馆事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这是图书馆生存的前提。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应该转到加强信息处理以适应人力资本增殖的需要上来;另一方面,图书馆事业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其运行机制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

3.2必须建立图书馆内在的投入与收益的运转机制,这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图书馆应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建立产业化机制使图书馆逐步走上以信息产品养活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拨款。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无偿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窘困境地。

3.3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投资者获得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图书馆管理者获得平均利润;使用者个人或相关部门根据受益程度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使图书馆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要比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更加宽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资本,也是决定分配的主要因素,这就为图书馆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转的社会环境。其次,国有企业、科研系统体制的改革,也为图书馆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再者,新兴的与图书馆相近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业的产业化,也为图书馆产业化和图书馆资本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例证。

3.4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和人们的传统习惯,走图书馆产业化的道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图书馆是“第一信息部门”,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的思想,以期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为图书馆的产业化扫清障碍。

(2)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创造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搞好资源配置,推进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使图书馆从传统的以文本形式进行信息服务,转为以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开发经营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产业。打破旧有的图书馆与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的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扩展,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