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1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承 保护 文化内涵

检 索:.cn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在在手工业时代形成,集实用与美的结合为一体的设计和造物。相对现代大机器工业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在人们看来因为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衰落,甚至失传。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经济效益与传承保护之间迷失了最佳的平衡点,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三个问题

(一)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对文化内涵逐渐淡漠,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重属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其非物质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诚然,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经济性是其根本属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艺美术,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物的载体”。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失去了内涵的不断充实,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传统工艺美术就真正变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强调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各层面摸索有价值的途径。

自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9个省市颁布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从省市数量上看,各地对传统以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日本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从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个府道县都制定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保护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者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有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狭窄,效率不高。从人的方面看,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通过传统的 “师徒制”来完成,工艺美术高校中,真正的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很少。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直观、深入,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工艺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暴露了其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传承的效率较低,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数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师父身边多年才能掌握工艺与技巧;另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往往使学徒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加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只是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难真正理解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进行创新与升华。从物的方面看,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途径比较窄,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被现代工业冲淡。在手工艺的时代,人们对工艺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手工艺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在大工业时代,设计、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的人文纽带被机器、流水线、市场隔断。往往仅限于政府或者行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者与工艺美术作品和作者有短暂的接触,没有形成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很更深层次的了解形式。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浅的。

(三)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

2 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09(5)。

第2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摘 要:现在,人们对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部门或学校愿意承担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扬,各大院校也愿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目前,急需研究出系统完善的方法,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职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一、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实意义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传承渠道,发扬民间工艺美术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状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传承的建议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 2013(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第3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主要代表,它的艺术构造、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的艺术写照。在信息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设计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998年教育部正式用“艺术设计”专业取代了“工艺美术”专业,标志着传统工艺美术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领域其存在价值和传承意义仍值得我们当代设计者深入思考与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工艺与审美充分融合的艺术,不仅要满足人们以使用为目的的生活需求,还需承载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现代设计是以功能为核心,协调产品、使用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将社会美学和技术科学相融合,有目的和意识的人类生产活动。它遵循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核心观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体现形式美感,是最活跃生产力之一。由此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历经时光荏苒,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一门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了对万物尊重、包容以及沟通、协调的思想。现代设计则建立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是社会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二者都是对文化的凝炼和运用,都具有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设计是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与历史文化的链接

传统工艺美术既体现人们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又展现了人们对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我们研究其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特色造就了种类繁多传统工艺美术,比如北京的景泰蓝、南京的云锦、扬州的漆器、景德镇的陶瓷等,既有独到的工艺特色,又创立了自身品牌,更充分体现了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产品对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在其装饰纹样上。最早的造物多使用几何纹饰及部分具象事物,如菱形纹、人面鱼网纹等,之后逐渐演变为使用图腾纹样,如龙凤纹、饕鬄纹等,后又发展为表现人与生活场景的纹样,如农耕、狩猎、歌舞等,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纹样,如花卉、春夏秋冬等。这一系列图形纹样的变化折射出人们从最初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转变为对情感和生命的热爱,最后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现和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包融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代设计体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并已逐步进入成熟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体系。推动和发展中国的现代设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保持与西方设计同步发展,更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特色。中国现代设计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纳先进文化,使二者高度融合,同时获得时代性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化的产物,传承它的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精华,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迹和体现民族特色,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的借鉴

无论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都具有同时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和对精神上美的享受,都是精神和物质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是在借鉴已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创造新的造物风格与审美追求。它们都以技术为基础支撑,技术因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质量及审美水平,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可行性成为首要因素。无论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提出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还是西方现代设计中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造物和设计活动的进本原则与本质追求,强调了实用性、技术性的重要性。“工业化”与“机械化”是现代设计产品的基本特征,而传统工艺品是指技术上工艺复杂且不易用机器取代,风格上体现地域特色,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陈设欣赏性手工艺品,主要涉及烧造、锻冶、织染、编扎、雕刻等工艺,历经代代相袭、传承,岁岁沿革、创新,技术越趋科学、合理,产品越趋精美、完善,展现出了手工艺高超的技巧性和对艺术的理想化追求。现代化社会节奏快、资讯发达,高度的科技化使生活秩序化、机械化,人们厌倦了现代设计工业化、产品化所带来的视觉重复和审美疲劳,希望看见更多个性化、唯一化,既体现人们对自然的钟爱又能寄托情感色彩的设计作品。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尤其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审美情趣相结合,表现新的造物追求和理想,追求设计产品在整体风格和细节表现上的艺术水准与鲜明特色也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比如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将传统雕刻的技术技巧、形式效果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表现在石材、瓷砖、木材、玻璃等诸多装饰面材上,不但保留了材料原有的使用功能,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装饰效果。又如当下热议的文创设计产业,那些成功的文创设计产品相当一部分都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为蓝本,通过优化其工艺或艺术效果,并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完成的,给旅游、家居、装饰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体现的是技术技巧的继承和运用,还蕴藏着一系列人文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三、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审美情趣的发展

陈之佛先生在《应如何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一文中指出:“必须认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工艺美术是什么?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的美术,就因为是实用美术,所以它的内容,必定含有‘实用’与‘美’两个要素。”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最初造物的装饰部分不是附加,而是和使用功能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产品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材质和纹样等视觉方面,还体现在使用功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方面,表达了造物者“实用和美观并重”的指导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外观与内涵”“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重视选材,精于运用材料的天然品质,在造型或装饰上充分体现材质美。同时,传统造物通常会借助造型、质感或纹饰来喻示观念和意义,重视造物带给人们的感官愉快与情感满足,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大匠不雕”“天人合一”的审美诉求。现代设计的独特优势是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加工能力基础上,针对于资源逐步匮乏的现象和日益增强的节能环保要求,现代设计更注重使用人造材料和复合材料,产品的特点是在设计上要求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生产上适合模块化和批量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且有一定使用周期的快消品。当今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既要欣赏现代的简约、时尚、科技之美,也需要享受传统的自然、质朴、艺术之美,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情趣恰恰可以弥补现代工业制造造成的技术与艺术的脱节和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艺术审美趣味的衰落。中国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更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色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张道一先生曾说过:“……民间工艺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派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而传统工艺美术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恰恰是体现了中国精神“和谐、含蓄、内敛、雅致”的文化精髓。自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进入中国,取代了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主流,并逐步被社会接纳、认可。由于发展时间短,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现代设计缺乏创新的意识,尚未能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相融合,就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设计体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中国现代设计的精神语言与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产业,设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产品,让负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设计真正走入世界先进行列。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是造物也是传承文明。保护并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明确中国设计特色,表现时代人文精神,对中国设计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瑞兹曼•大卫,王栩宁译.《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4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庆著.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国庆,郑宏奎.发挥民族地方特色、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

第5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一)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薄弱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类别较多,由于每类甚至每种工艺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所经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且都包括较大的领域范畴,因此,对工艺美术的基础理论、行业技艺、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均显不足[5]。研究工艺美术理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诸如历史、地理、人文等其他专业门类知识。在行业内部,原有的各级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今几乎全部被解散或兼并,专业研究力量流失殆尽,当前从业人员大都难以胜任理论研究工作;行业外部人员对于行业的历史、技艺等不熟悉,更不愿开展实地调查,即使有愿意从事调查的研究者,也会因缺乏经费支撑等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素养整体偏低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艺人们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尊重,但几千年来直至今日,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人的地位仍相对低下,手工艺往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生存尚且较难的情况下,民间艺人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加上缺少技术及资金扶植,大多数民间工艺品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制作原始、工艺简单粗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部分民间工艺还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尴尬传承处境。此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机制影响下,容易忽视工艺美术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核。由于大量的民间手工业从业人员为农村或城镇剩余劳力,大都未经历过师徒传承或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其制作技艺多为重复仿制,所生产出的制品艺术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待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

(三)工艺美术的产业化保护不足

产业化生产以产品数量和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追逐目标,必将忽视工艺美术文化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忽略工艺美术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实践流程中的慢工细活环节,由此将使得工艺美术文化丧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也会使工艺美术文化失去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背离了工艺美术文化保护的初衷以及工艺美术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森工系统的木制工艺品发展为例,1994—1997年,木制工艺品生产厂家由2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品种由100多种发展到5大类上千种,产值由200多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雕刻技术人员由200人增加到2000多人。随着生产厂家逐渐增多、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变化,产品售价下降很大,一部分工厂开始关闭,“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已是摆在生产厂家面前的一个难题[6]。

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展工艺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已开展过“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普查工作,但这些工作重点放在对工艺品类别的普查方面,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开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及传承方面,应设立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及相关的基金会,并针对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主要类别开展实际调研,收集关于各种工艺技法、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优秀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生存状态、保护状况、资源布局、市场研发、工艺原材料应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黑龙江工艺美术相关史料的整理工作,科学梳理出各种类别和各种工艺美术的演变历史、传承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研究专著和文献,杜绝由于研究不及时、保护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导致个别种类的工艺美术失传甚至绝迹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高校教育环节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院校是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美术院校不仅要承担教授传统美术设计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美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比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将当地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机会[7]。目前,黑龙江省仅有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等几所专门艺术类院校,但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可以结合黑龙江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资源、聘请工艺师到校传授民间工艺技法等具体形式,逐步探索适宜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借此提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一个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

第6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它们在发生、发展以及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未来。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敲响了小农经济的丧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也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最可怕的是民间艺人在人们的淡漠中陆续谢世,后继的女儿、媳妇、姑娘们也因20多年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对民间手艺不屑一顾,就是在世的艺人也因经济等原因被迫改变自己创作力的原汁原味。毫无疑问,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据了解郯城县有些部门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县的民间美术品,如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和码头镇的挂门笺子等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出书、举办展览,传授操作工艺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对立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我认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有三个:

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从保护角度出发,我们收集、整理、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将其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在追求单纯、简洁的手法以及表现真诚情感方面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来郯城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就是一个成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设计人员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镟制品上,设计出既新颖、时尚又能保持传统风格的适应旅游市场的产品,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适当改进经营模式,扩大产量,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的见解之一: 适应市场情况改变经营模式。1.公司与农户结合。以公司为龙头,集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间艺术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间美术工艺不致失传,四是可以帮助民间艺人提高制作工艺。2.建立文化生态村。由乡政府出头,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帮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态村,如剪纸创作村、香包刺绣村、皮影制作村、秦腔头帽村。3.会展团队模式。由市县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或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扩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团公司乡镇村企业参与的 团队协作力量,发挥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的程度也较高,因此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已成为可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曾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年19期; 108.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 2003年03期.

[4]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7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 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民间乡土工艺制作开发,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周末和晚间自习时间,由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民间乡土工艺制作课,把身边常见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废弃之物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制作门类丰富,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形成多面性的知识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编写

所选编的民间工艺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与他们生活更加贴近的民间工艺素材,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工艺制作的材料易找、技术易学、效果易出。力求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俯首皆拾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把学校附近的老艺人请进课堂,给学生展示绝技,老师也才有学习请教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民间工艺内容。在关注某些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民间工艺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精神。在实际编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筛选、开发、利用,就一定能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教材来,在通识课程中,发挥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强指导实践

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2.4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3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民间文化艺术是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民间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地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较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在博物馆中,已经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重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设计手段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敏.高校教育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舞台,2015,(10):100-101.

[2] 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第8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承;创新;当代陶瓷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83-01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各种类型的生产工艺衍生出来,这些生产工艺被人们应用到陶瓷艺术领域。为了丰富我国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在时展下传承与创新当代陶瓷艺术。

一、当代陶瓷艺术发展概述

当代陶瓷艺术是指在传统陶瓷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思想观念上更为先进、富于变化的陶瓷品。当代陶瓷艺术品是艺术家通过视觉符号、视觉形象等对内心情感的一种理解,通过这种表达能够让人们了解陶瓷艺术的生活意义。从陶瓷制作工艺上看,当代陶瓷艺术从自然中取材创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为人们带来了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品。

二、当代陶瓷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第一,传承和创新发展当代陶瓷艺术符合时展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当代陶瓷艺术传承和创新成为推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对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符合中国文化环境发展需要。陶瓷艺术本身发展也体现了全球化的特点。我国文化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外来艺术形态的冲击,为了更好地彰显我国文化特点,在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传承和创新。

三、景德镇陶瓷发展没落现状

惯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陶瓷艺术发展设计的优势,但是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景德镇陶瓷发展逐渐显示出自己和时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呈现了一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陶瓷艺术品的大批量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陶瓷的数量和生活需要,忽视了陶瓷作品的艺术性特点。

四、传承和创新当代陶瓷艺术的策略

(一)摆正陶瓷创作的目的。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实际应用,而是在结合了陶瓷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之后对当代人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传达。这种具有时代特点的陶瓷艺术创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为此,需要有关陶瓷艺术创作者摆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图,树立全新的陶瓷艺术创作思想理念。

(二)实现对传统陶瓷艺术创作审美特征的继承。当代陶瓷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审美领域发展范畴上,审美发展是一个动态化、开放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审美发展趋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陶瓷制作工艺上,而且也体现在对陶瓷创作思维理念的开发。当代陶瓷创作的审美艺术取向加强了对人性和物性的关注,即陶瓷艺术的一切创作要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精准的陶瓷艺术创作品需要体现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从技术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下,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注重审美艺术创作理念的新颖,尤其是强调陶瓷创作高温综合色釉装饰物的选择,从而向人们充分展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缺陷美。

(三)实现对传统陶瓷创作工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在以实用设计为设计目的、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创新,将当代人的思想理念、文化意识等充分融入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中。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吸收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精华的同时,还要去掉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糟粕,改变陶瓷艺术创作的单一理念、单一创作模式,加强对创新性陶瓷艺术创作工艺手法的应用。在当代陶瓷设计中多应用抽象化、概括化、艺术化强的意象和理念,采用颜料的多种组合方式,从而更形象、生动地展现陶瓷艺术作品的形象,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当代陶瓷艺术的中国化发展。

(四)借b国外先进陶瓷艺术创作理念。当代陶瓷艺术随着时展需要进行创新,为此,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在继承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理念的同时,要注重陶瓷艺术创作的世界化发展,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信息接收、筛选等过程中,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陶瓷艺术理论,实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要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上,结合时展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深入挖掘陶瓷艺术品创作的文化内涵,在发扬陶瓷艺术创作内涵的同时,吸收国内外最新的陶瓷艺术创作思维、创作文化,从而在时代的发展下更好地实现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邵长宗.传承与创新的当代陶瓷艺术的几点建议[J].现代装饰(理论),2014,(09):144.

[2]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第5卷总目录[M].当代体育科技,2015,(36):257-302.

第9篇: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

李洁 (1987-)女,陕西礼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 要:民间美术的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民间美术业的发展依赖民间美术人才,但是,陕西民间美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欠佳、激励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人才技能培训,导致民间美术人才匮乏。因此,营造有利于民间美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形成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对于陕西民间美术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陕西民间美术业;人才现状;问题;对策

1.民间美术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民间美术业发展迅速,对民间美术业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居瑢、邵照阳通过研究认为,充分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并与高校艺术教学结合,培养民间美术人才[1]。谭宏认为,构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体系对弘扬民族艺术精髓,促进美术业繁荣发展意义重大[2]。刘媛洁、梁曾华研究认为,陕西民间美术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一代的民间领军艺人,使民间美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出民族性精神价值观需求的民间美术品[3]。杨雁楸认为,培养民间传承人的关键是整合学院美术与民间美术课程,在学分制平台上构建民族民间美术课程体系[4]。唐衍武认为动画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能让学生认识民间美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刻影响学生动画创作[5]。

2.陕西民间美术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陕西民间美术人力资源现状

2.1.1传统文化形成的专业人才

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优势县66个,人力资源约13.2万人,艺术骨干2.64万人,占人力资源20%,各类民间艺术传承人1.6万,美术传人4640人,占人力资源3.52%,省级艺术工艺大师51人,占人力资源0.039%。

2.1.2专业院校和专业机构培养的人才

大中专院校每年为陕西培养1500多专业美术艺术人才,部分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培训机构也为民间美术专业培养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专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每年为陕西培养2000多专业美术人才。

2.2陕西民间美术业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2.2.1民间美术业传承人缺乏

我省共有各类民间艺术传承人1.6万,民间美术传人4640人,2/3艺人缺少传承人,导致很多民间美术技能濒临失传甚至是绝技。比如,“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凤翔年画,整个凤翔县能刻板的仅有十余人,而真正精通的不足五人。部分民间美术业只是通过母带女、婆带媳的方式并不外传。这对民间美术业的影响是:民间美术业传承人缺乏,民间老艺人随着时间推移的逝去,势必带走民族文化的基因。

2.2.2中高级民间美术人才缺乏,整体队伍素质不高

陕西民间美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严重匮乏,没有全国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1人,技术骨干占人力资源总数的12%,各种民间美术艺人的传人占人力资源总数的3.52%,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占人力资源的 0.039%。

3.陕西民间美术人才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缺乏民间美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美术大师待遇低下

民间美术的制作者大部分是普通农民,全省对民间美术艺人调查显示:大部分民间艺人还靠传统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大批农民进城或外出打工,只在闲暇时从事创造与制作。其次,缺乏民间美术人才成长环境。政府对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经费资助不足,普通民众对民间美术业主观认识不到位,认为民间美术是层次较低的文化艺术形式,甚至是“雕虫小技”。有些偏远县文化水平低下,保守观念严重,对旧有的绝活绝艺不外传的规定。致使民间美术业传承人缺乏、美术工艺大师人才稀缺。

3.2陕西民间美术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陕西民间美术业优秀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缺乏激励制度,缺少对优秀美术人才的奖励力度和表彰制度,造成民间美术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普遍不高,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民间美术人才的才能、调动优秀民间美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绝技、绝艺得以失传。造成有些民间美术传承人退出行业,另谋出路,而工艺美术大师则无法投身于民间美术业潜心创作。最终影响民间美术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3.3陕西民间美术人才缺乏技能培训

陕西有些地县尚未建立民间工艺美术技能培训基地,更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对美术传承人、美术工艺大师进行专业再培训。而对专业民间美术人才的再培训可以提高民间美术人才的整体技艺水平和素质。

3.4陕西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

高校在民间美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缺位是造成陕西民间美术中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重要原因。

4.陕西民间美术业人才培养建议

4.1营造有利于民间美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舆论环境、生活环境,提高美术大师的待遇

政府加大对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经济资助并帮助民间美术传承人举办展览、建设文化馆和工作室。对于一些特色品牌产品,政府可以促进其与企业合作形成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开发,提高品牌效应的同时更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水平。政府要对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给予经费支持,并逐步提高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最后,加大对民间美术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营造有利于民间美术人才成长发展的舆论氛围。

4.2建立民间美术人才的激励机制

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可以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推荐有重大贡献的民间美术人才进入市、人大,并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向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等组织推荐优秀人才,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开展陕西民间美术论坛、美术技能竞赛等活动,并设立“优秀民间美术传承人”奖项。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激发了民间美术人才创造的积极性,还在社会营造了一种尊重民间美术人才、保护民间艺人的氛围。

4.3建立陕西民间美术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陕西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建立民间美术人才培训基地,对从事民间美术品生产的人员进行培训。此外,积极为农民传承人、民间美术优秀人才外出进修、办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农民传承人在当地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如艺术培训、开设培训班、课堂讲授、函授等,以培养民间美术传承人和基层美术骨干人才。

4.4创建民间工艺美术学科和人才教育模式

高校应承担起为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陕西的高校中尽快设立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品设计、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创建民间工艺美术学科和人才教育新模式。对中小学生来说,应编写陕西特色的民间美术教材,培养他们对民间美术的欣赏和热情,在学校、少年宫等教育机构增加民间美术教学内容,举办民间美术兴趣班,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多元化的培养陕西民间美术人才,使民间美术专业人才协调发展,人才结构更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居瑢,邵照阳.河北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民间美术教学资源整合探索研究[J].神州,2012(11):151-152

[2] 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55-156

[3] 刘媛洁,梁曾华.陕西民间美术传承与资源开发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