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

第1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小学;素质教育

很多人将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和小学计算机教育等同,他们认为小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就是他们以后运用计算机所需要的主要知识。但是,我们知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就算现在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最新的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可是再过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这些知识就是落后的了。小学计算机教育相比于专业技能培训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计算机的环境下培养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一、为高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很快,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没办法完全跟上速度,那就是说小学计算机教育没有意义了吗?恰恰相反。就是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快,才要学好小学计算机。在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机中自由地探索,使得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素质水平。他们不仅仅是掌握了操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独立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的逻辑思维,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果将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定义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就过于狭隘了。要知道,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时,教师可以不用把命令的规则和形式都告诉学生,而是制作出一种实验命令,让学生在这种命令下操机,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记录,总结归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小学生中开展计算机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止有计算机知识还有高于这些知识的东西,也就是独立思维的建立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英.信息时代的小学计算机教育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1).

[2]孙保忠.小学信息技术的点滴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2).

[3]刘海华.如何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 2009(09).

第2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谭浩强教授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刘瑞挺教授和吴文虎两位教授是副会长(还有张森、高林、王路江、吴功宜、冯博琴、龚沛曾等教授为副会长)。二十多年来,三位教授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经常聚在一起参加会议、演讲座谈、研究问题、交流心得;他们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撰写了大量计算机类教材和期刊文章,培养出了许多青年才俊;他们团结了一大批各类院校的教师,在大中学生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年轻时都参加共青团并有着杰出表现,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党员”和“双肩挑”,多次一起高唱“共青团员之歌”……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于1984年10月。它是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唯一一个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一级学术团体。二十多年来,它团结了全国高校教师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积累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1总决策、总指挥

谭浩强教授1934年11月1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8年毕业于自动控制系,该系是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创建的、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由电机系孵化而来,并且是1956年建立的计算机专业的前身。谭浩强教授在学生时代,就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市学联副主席、全国学联执行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留校工作后,他担任了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

1978年改革开放后,谭浩强教授走上课堂、走向荧屏,他的知名度是不言而喻的。他创造了三项世界记录:第一,二十多年来他(以及与他人合作)一共编著出版了150本计算机著作,主编400多本计算机教材,是出版科技著作数量最多的人;第二,他编著和主编的书发行量超过5500万册,是读者最多的科技作家,在我国平均每26人、每1.2名知识分子就有谭浩强教授的一本书;第三,他与别人合作编著的《BASIC语言》发行125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记录。

谭浩强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系统地播讲了BASIC、FORTRAN、COBOL、Pascal、C、QBASIC、Visual BASIC等计算机语言,覆盖面之广、受众量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谭浩强教授开创了利用先进传媒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先河。

谭浩强教授在全国各高校所作的“成功之路”励志报告已超过200场,包括在世界屋脊的大学(2007年9月中旬,他乘青藏铁路从西宁到了拉萨,从青海大学到了大学。报告时,他没有吸氧,也没有中间休息,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报告后六位藏族学生向他献了哈达)。我想,他大概是去过国内高等院校最多的教授,无愧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谭浩强教授的思想深度和组织能力,使他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他是一位决策者和总指挥。在研究会成立不久,1985年他就提出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大学四年计算机教育不断线。这四个层次是:第一层次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第二层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进一步学习软硬件知识;第四层次结合各专业的应用学习高级课程。这个教学体系成为全国大多数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依据。

又如,他最先总结了我国普及计算机的三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主要在高校和科技界,以程序设计语言为突破口,受众人数以百万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主要在知识界和在职人员中,以文字处理和办公软件为突破口,受众人数以千万计;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了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特点是面向全社会,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受众人数以亿计。

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表现出谭浩强教授是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一位公认领军人物。当然,红花还得绿叶扶,他的左膀右臂正是刘瑞挺教授和吴文虎教授。

2总教练、总领队

吴文虎教授1936年12月6日生于正值国难当头的北平,祖籍浙江宁波。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8年服从组织分配,从电机工程系转到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技术,当时严格保密,现在我们知道就是为两弹一星作准备。1961年吴文虎毕业,留在自动控制系任教。现在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身在清华园,耳濡目染,特别是前辈师长们的言传身教,吴文虎教授在学生时期就铭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内涵。第一流的大学要有第一流的大师;第一流的工作,要有第一流的精神来支撑。他信奉这样的说法:“是金子到哪儿都会闪光”。他说,清华园应该是培育、锤炼英才的摇篮,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时刻提醒我们老师肩上应负的责任。无论是上课、带研究生,还是参加计算机的普及活动,他都给自己定了标准:要育人成才、成金。

吴文虎教授在计算机系有全额的工作量,引导许多研究生的学习,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语音识别及语言理解、语音合成、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等。他曾连续16年主讲研究生的学位课“语音信号数字处理”;从1990年至1997年,他担任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的负责人;他是多项部级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并多次获得嘉奖。吴文虎教授于1997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奖,2003年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他为本科生讲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教育部“部级精品课”,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清华大学第八届“良师益友”荣誉称号,2006年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奖”。

吴文虎教授除了上述成果和荣誉外,还有一项广为人们颂扬的功德: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奉献给了我国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事业。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缩写IOI)竞赛是智力与操作计算机能力的竞赛,难度很大。他从1984年开始组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1991年至1999年担任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从1989年首届IOI开始,吴文虎教授一直担任中国队的总领队和总教练,在由他带领参加的18届IOI竞赛中,中国队累计获金牌46块,银牌18块,铜牌13块,年年有金牌进帐,届届团体总分名列前茅。吴文虎教授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2002年他获得了信息学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2004年获得了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吴文虎教授在学生时代就喜欢长跑,并被选拔到校田径队。1958年,筹备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时,从清华大学抽调了30名学生组成“北京田径集训队”,指定他任队长。作为清华体育的实践者和见证人,他认为体育在培养健康人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从心理上造就了我们的“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

学生时代的吴文虎教授是学校文工团舞蹈队的一员,现在他是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的团长。感极而歌,歌以咏志。他认为在豪迈激昂的歌声中,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心灵得到沟通,能凸显出全班全系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说:“心往一处想才能唱得那么纯真,那么感人,有时还会催人泪下,这就是合唱艺术的魅力!比如我们教师合唱团演唱过的一首歌曲《让世界都赞美你》,其中有一句‘我要用梦中最美的愿望播在这生我养我的土地,每一寸希望的田野都会作证:祖国我爱你。’每当我们唱到这一句时,真的都会热泪盈眶。”

吴文虎教授认为,从培养人的角度,艺术应该成为评价一所综合性大学师生文化品味、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合唱艺术以人为主,看似容易,但其中的学问实不简单。它比任何乐器更动听,更贴近听众。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合唱的魅力体现在群体的统一与和谐上。合唱中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人人靠我,我靠人人”,唱得好的团队,听不出是哪个人的声音,集体的辉煌是建立在每个声部、每个成员的声音实力上,有时“一个也不能少”。参加合唱,可以训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协同,这也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

吴文虎教授说:“我爱唱歌,我更爱合唱。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时候,团结奋进的歌声就是主旋律。尽管已是满头华发,却仍壮心不已,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向着崇高的目标高歌猛进。”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三驾马车”能长期合作、步调一致的内在因素。

刘瑞挺教授1937年12月23日生于山西太原,当时太原刚刚沦陷,从小他就感受到日寇铁蹄的恐怖。1948年随家去北平、包头。在包头第一次解放后,父亲参加了部队的西北战疚墓ね拧2痪盟婢从包头撤出,经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到左云、右玉、丰镇、大同。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使他既看到祖国江山如画、人民却一贫如洗,也看到战士生龙活虎、部队纪律严明,这使他从小就树立起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1950至1956年刘瑞挺教授在大同一中学习,六年中学生活,他去的最多的是图书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科普图书与杂志、苏联小说、文学名著等。1956年他考入南开大学物理学系,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工作,辅导专门化实验,并兼任系教工团总支书记。

期间,刘瑞挺教授参加了天津钢厂的等离子体冶炼实验,在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搜集石油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资料,完成了一本电子学专著《气相色谱电路》(石油工业出版社,524页,何炳林院士作序),并在北京、天津、河南、黑龙江等地讲学。1981年刘瑞挺教授担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和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83年他受命组建计算机系,1984年1月南开大学成立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刘瑞挺教授担任系主任。该系有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作为后起之秀,他提出“一手抓微机汉网库,一手抓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方针,教学与科研并重,普及与提高结合,团结全系师生,取得很快的发展。其间,他又完成一本专著《计算机系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357页,谭浩强教授主审)。

刘瑞挺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系统。他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网络中心访问工作一年,详细考察了该大学的校园网情况。他三次访问美国,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回国后,一直倡导校园网的建设,开展早期联网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他长期讲授本科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研究生的“高级体系结构”。1984年他与吴功宜教授一起创立了南开大学网络实验室,现在已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热门研究方向。

1984年刘瑞挺教授与许镇宇理事长、谭浩强副理事长一起创立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挂靠在南开大学计算机系,他担任了10年的秘书长。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能与各种意见的老师交朋友;他勤于笔耕,乐于记事,是研究会的笔杆子,积累了许多活动资料,整理了多种大事记和纪念文集。1994年谭浩强任研究会理事长,刘瑞挺任常务副理事长,挂靠单位由南开大学迁至北京联合大学。

1995至2000年刘瑞挺教授担任了美国ZD集团著名杂志PC Magazine Chinese Edition《个人电脑》的总编辑;2001年至今又担任了德国弗戈博达(Vogel-Burda)集团著名杂志CHIP Chinese Edition《新电脑》的总顾问;2003年9月担任了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的总策划。刘瑞挺教授为这些杂志的创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杂志上,他撰写了大量专栏、随笔以及评论文章,还翻译了许多技术文章和书籍。他旁征博引、文笔洗练,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刘瑞挺教授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家,他没有只做名义上的委员或顾问,而是扎扎实实的做了很多实事。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一开始他就参加了相关的工作。15年来,两项考试累计已有2000万人次参加,目前每年的参考人数有将近400万人。从第一个考试大纲的制定、考试辅导书籍的编写,到每年考试命题的研讨、与美国ETS的专家谈判,他全程参与。直到今天,他还在为改善与提高社会考试的质量而努力。

2007年刘瑞挺教授被评为天津市“高教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前不久,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社、中国铁道出版社、弗戈博达《新电脑》杂志社、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及南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在清华园宾馆为刘瑞挺教授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老有所为”研讨会,感情真挚、气氛热烈。

4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不难看出,“三驾马车”既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共性,又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他们结合在一起,就凝聚出了榜样的力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提倡这种集体协作的精神。

第3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3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09)06-0076-03

A Research on Students' Need for Cours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 tion Statistics

QIN Chaol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need for course reform o 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istics by software such as SPSS and Excel to making sta 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from investigation. It demonstrates students' currentneeds in the course aim, teaching material, pedagogy,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 cation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at,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n reform o f the course.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urs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 ation statistic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students' need

随着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学校体育等的研究正逐步趋向于定量化、 科学化,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定量化、科学化的研究方法。作为体育院系各 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统计学》课程肩负着该项重任之一,因此,改革体育统计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就历史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总结起来,以往的对体育统计课程教学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学形式与手段提出了进行多媒体教学实验改革[1~4];另一方面是对体育统计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5~9],其中有的 提出了运用EXCEL软件辅助,有的提出了利用SPSS软件辅助,到底怎么改才是社会和学生所 接受的?根据课程改革的三维理论[10],课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 展和学生 的发展需要。本研究就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将目前该学科 学生的需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为体育统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中学过《体育统计学》课 程的学生26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R.W.泰勒的课程理论[11]课程 问题应包含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教 学要求、评价方案等四个维度,问卷按以上四个维度来设计,共15题。发放问卷300张,回 收率为87.4%,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Cronbach-α系 数为0.83,各维度信度在0.84~0.76之间,KMO为0.74,主因子总变异为0.78,因子载荷为0. 73,说明问卷量表信度较高,效度好。

1.2.2 数理统计方法 问卷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与Excel进行 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目标我们查阅了相关学校的《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12~14],将体育统计课程目标归 纳为 6个分维度:1)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3) 培养学生的统计 知识与方法;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断能力;5) 培养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法;6) 培养 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按认同的重要程度打分,最重要的为10分,最次要的为1分。学 生对这六个分维度的认同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平均分最高为7.13分,这说明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学生要求用现代的计算工具处理数值运算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平均分最 低为5.61分,说明在所有目标中,他们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放在其次,且标准差最大, 说明学生对其看法分歧较大;其中占百分比最高、分值也相对较高(8分)的是“培养学生 资料收集的能力”为28.0%,说明大部分学生渴求对统计资料收集方法的学习;从表1还可以 发现,选择6、7、8、9分值的人数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各培养目标认同度都很高。

2.2 教材方面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15]重点章节的认同率见表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认同率为3 3.33%;推断统计在首选中占16.48% ,次选占27.97%;样本特征数认同率为25.83%;说明这 三个章节是体育统计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特别是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最常用的统计方法。

教材难度:对于现在所学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统计学》教材,学生反映见图1:“ 难”的占23.8%,“一般”的占54.4%,“容易”的占21.8%,说明我们目前采用的教材难度 适中。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见图2:认为 “必要”采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的有 157人, 占总数的60.2%,没必要的有 18人,占总数的6.9%,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计算机辅助体育 统计教学。在采用何种辅助方面见图3:选择“计算机语言辅助”的有 93人,占总数的35.5% ,选择“具有统计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的有142人,占总数的54.2%;软件辅助选择情况见图 4,认为该用“Excel” 的有138人,占总数的52.9%,选用“SPSS软件”的有92人,占总数 的35.2%,说明学习者选择Excel软件辅助较SPSS软件辅助的多,用Excel软件辅助体育统计 运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3 教学方面开课时间见图5:选择在“实习前”的有103人,占总数的37.7%;选“大一”的有57人,占总 数的20.9%,说明学生对该学科的作用有强烈的用于实践的愿望,希望在实习之前和学习精 力、时间都充沛的大二开设,其原因是学生希望在实习中应用和收集素材,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方法见 图6:选择“多媒体理论和事例教学相结合”方式的有73人,占总数的26.7%;选择“理论与 计算机实验结合”的有165人,占总数的60.4%,说明学生喜欢采用“理论与计算机实验结合 ”的教学方法上课的形式,愿意自己动手掌握计算机统计操作技术,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实践 研究,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纯理论的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课时数见图7:有3 7.4%的人选择“54学时”;有27.8%的人选择“36学时”;有19.4%的人选择“18学时”;有 11.0%选择“72学时”。实验教学见图8:有139人占总数的50.9%选择有“必要”采用实验教 学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数值的能力。

2.4 评价评价方式见图9:选择过程性评价的有98人,占总数的35.9%;选择终结性评价有39人,占 总数的14.3%;选择两者的结合的有117人,占总数的42.9%,说明学生喜欢多元化的考核方 式和评价方式的结合;考核方式见图10:选择“课程论文”形式的有88人,占总数的32.2 %;选择“开卷考试”的有53人,占总数的26.7%;选择“闭卷考试”的有25人,占总数的9. 2%;选择“平时成绩”的有50人,占总数的19.4%;选择“均有”的有22人,占总数的8.1% ;说明学生愿意接受多种考核形式,很认同“课程论文”的形式,较受欢迎的考查方式是“ 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学生强烈地要求通过体育统计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的“计算机统计能力”、“收 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推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根据统计学定 义“把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法的学问叫统计学”[16],因此在课程体系 上应该遵 循“研究设计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报告”才是体育统计课程完整的体系,这样的 体系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和目的。“研究数据收集”的学问由“研 究设计”模块完成,它包括“根据研究的目的怎样明确统计总体、研究的内容与指标、研究 的形式与方法、样本数量的选择与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 等;“统计报告”是将收集和 统计分析的数据用统计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学生学习体育统计课程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综 合体现,是我们《体育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现在的体育统计学课程内容主要是 “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强调“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对数据的整理与 统计分析方法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不够;对怎样在实际问题中对“数据的搜集”学生学习的 知识和方法不够;对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结果怎样来表达培养不够。因此导致体育统计与实 践问题脱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运用体育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过程,更 无法证明体育统计课程在体育教育与训练中的价值,而往往是在他们读研或在以后的工作中 才发现体育统计课程原来那么有用,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这与现在的体 育统计学课程体系缺失不无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 未形 成严密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在应用体系方面更加欠缺”[17]一致。所以完善体育统 计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将来适应时展需要的能力,是体育统计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 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18]。学生希望教材中增加计算机软件辅 助运算的 部分,特别是Excel软件的应用;由于Excel是Office的套件之一,任何个人和单位电脑上都 有安装,在课外也容易使用,非常普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 它是全中文版,较其它统计软件易学、易用、易得、易懂;所以学生喜欢Excel为统计工具 来辅助统计课程的学习,希望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此教材改革要顺应 时代变化,符合学生实际,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学生需求的统计知识和统计 技能;在教材内容的表达形式上要符合体育学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联系学生的 生活、训练的学习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乐于他们接受的。另外,学生喜 欢上机操作,希望通过上机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学生喜欢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 媒体与事例组合教学模式,因此开设体育统计实验课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 的需要;因此体育统计教学需要将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向体育实际运用、实验型转变;在 教学方面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必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 力的学习工具;在传授学生统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思想、情感、态 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再 次,学生大都喜欢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同时学生对开卷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比较也认同 ;课程论文的形式对考察学生利用Internet网和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资料查询、提出问题、做 出解决的方案(如何抽样、如何进行统计整理、怎样分析、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等等)、解决实 际问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都十分有效,这与有的研究结果[19]相吻合;学生 最不喜欢 的是闭卷考试,一方面统计学闭卷考试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数据运算,而这些数据运 算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代替的,另一方面闭卷考试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统计学知识 与能力。因此体育统计课程评价需要突出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这就需要体育统计学课程评价利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目的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结 论

1) 在培养目标上学生需求完善体育统计课程体系以求科学素质全面发展。2) 在教材方面学生需求增加普及计算机辅助的教学内容,特别需要Excel辅助的计算机 统计方法。3) 在教学方面需求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操作性强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4) 在课程评价方面学生需求课程评价多元化,考出统计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 统计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需要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统计课 程在目标方面、学科体系、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仍然需要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发展、 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健.《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04,2 5(2):65-69.

[2] 彭龙辉,肖文辉.体育统计多媒体教学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

[3] 陈红梅,杨军,吴锐创.体育统计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 报,1998,18(4):115-119.

[4] 关北光,魏佐涛. 信息化与体育统计学科改革和发展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2:94-96.

[5] 李树屏.Excel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1999,88(4 ):13-15.

[6] 沈晓强,徐金尧.Excel统计函数的组合技术在体育统计中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 2004,26(4):108-111.

[7] 张必斌,敖运忠.Excel2000中的常用数据分析工具在体育统计上的应用[J].上饶师 范学院学报,2004,24(3).

[8] 赵万龙,宋翠翠.VB开发多功能体育统计软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23(1):67-68.

[9] 覃朝玲.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10]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8 -270.

[11] R.W.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22.

[12] 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EB/OL].,2008-6-12.

[15] 丛湖平.体育统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 覃朝玲.计算机统计技术[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

[16] 魏登云.体育统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统计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00,17(4):69-72.

第4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思维是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并伴随着其主体框架的不断完善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一、算思维概述

计算机思维其实质为借助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合分析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借助约减、嵌入以及转换等方法将较为抽象反复的问题转换为易于处理的简单具象化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借助了递归的思想,能够有效实现对参数、译码的整合性处理。也就是说,计算机思维也就是处理各类人类社会中繁杂事务的思维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实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简化处理。在我国现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育人员必须要重视计算思维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合理的引入相关课程之中,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学生的综合性计算机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计算思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计算思维应用的不足之处。

二、现今计算思维应用的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计科学院的教育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计算思维对于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量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育者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机当作是一种应用类设备,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方法与程序编译的技术,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依靠自学就能够完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实现对自身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由此可以看出,现今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现实作用并没有详细的认知。

其次,过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科教育目标与专科院校不同,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现今有部分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另外,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固有观念的束缚,大部分教育者还是简单的沿用以往的“满堂灌”式教育理念,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相应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思考将其纳入自身的计算机思维体系中。机械式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思维,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必须对现行的该类课程教育模式加以优化,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自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以下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员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水平。教育者应该进一步对计算思维的实质与现实意义加以了解,进而将其合理的应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自身的固有观念。例如在讲述Excel的函数公式时,教育者可以拟定相应的专题计划,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函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且充分结合现实案例,利用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讲解相应的C语言函数时,让学生自主对其规律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质、具体表现与应用模式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以此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这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开发。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只是掌握了Word、Excel等软件的基础应用,而以计算机思维理解其运作机理的尴尬局面,各大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对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加以初步认知,以此为其今后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常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思维概论、计算机理、编程算法、编程基础、硬件构架与连接以及相应的程序运行原理等等。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确保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让学生能够进行有层次的学习。

第三,打破应试教育禁锢,改良教学模式。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思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进一步落实依托于计算思维的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让学生能够以具象化的模式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实践过程中。例如在进行程序编译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VC工具对错误的代码进行检测,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错误的修正,这不光能够有效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在无意识之间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结语

在现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6(11).

[2] 潘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11).

[3] 尹慧.浅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第5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教育;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全球普及,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要求。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近年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教育的热点话题,学生不但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计算机实践教育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1.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高参差不齐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的轻视,认为良好的计算机知识才是自己考上好学校的根本,计算机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并不十分重要,认为实践远没有计算机知识重要,形成了严重的思想误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一遇到困难、挫折就选择了放弃。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教育的开展,造成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1.2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现如今虽然很多院校都已开展了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但仍然没有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专业教科书的指导,而是依照任课教师的安排来随意安排、更改教学内容,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及知识的激发,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1.3学生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的不足

由于学校对于计算机实际教学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使得学校的计算机实践考核标准相对偏低,同时学校资源配备有限,学生很难达到隔一台电脑进行考试的条件,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作弊现象的出现。有的学校由于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及补考的繁琐,不管成绩的优异,都将学生的分数提到了及格线上,是学生都通过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试。而这种不重视、不负责任的行为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1.4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计算机上进行内容的实践操作,为学生演示,然后学生在按照教师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学习。从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情况来看,学生似乎都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是实际上,学生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内容,没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计算机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计算机老师并没有将他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而是一味的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计算机教师多没有课下作业的布置,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巩固与培养。

2.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

2.1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改进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掌握实践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通过有目的、针对性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要想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理解,能够理解课题内容,只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起学生计算机实践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应从易到难,逐步加深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难度的增加,激发学生他所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在确保计算机与先进科技结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紧紧围绕计算机的应用来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造课件以确保达到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求计算机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吸取新知识能源,对课堂能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以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计算机计术的关联。

2.3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所掌握,理解,而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实践的操作,教师就应该完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操作中,能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问题的反馈总结,并且将总结的问题再次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在反复的联系中不断获得启发,摸索经验,使问题从本质上得到了解决,加强了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2.4计算机案例教学中知识点的完善

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初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案例展示是,教师要全面剖析案例的内容以及知识点,以确保计算机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树状教学形式,确保学生的思路清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而言之,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有关计算机实践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黄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之我见[J].才智,2011,(13).

[2]周吉云.浅谈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4).

[3]曾岩.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4]丛国凤,刘明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9).

[5]仇雅.论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法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6]卢艳欣.浅谈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第6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1大数据对中职计算机技术移动学习的价值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大数据技术为行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教育行业的发展来讲,有了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市场化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教育实效性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总结分析大数据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产生了三方面的突出价值。

1.1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实际上是与社会脱节的,这对于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十分不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积极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需求现状,可以为更加合理的设置计算机技术课程提供参考。简言之,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的分析技术发展以及应用趋势,可以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使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做到充分的与社会接轨,这样,职业教育的价值发挥会更加的显著。

1.2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尤其是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对其的限制表现的越来月明显,所以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需要做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一方面能够掌握未来计算机人才需要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各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利用实效,基于人才发展方向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可以选择更符合人才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学促进来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3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优化提供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做教学问题的总结和分析,职业院校以及老师会更加清楚的掌握到教学中比较容易犯得错误,基于数据结果进行错误发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现优化和进步。

2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

中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时,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们掌握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技巧,帮助学生们通过全国计算机的考试,而对于一些非专业的学生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满足就业要求。在这种教学目标之下,很多的学生们往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过关率,而对于一些考试内容进行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出现了偏差。

2.2基础教材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较大

经过对当下中职院校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以及大纲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师们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往往注重于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们对于一些实践应用的培养,这样会造成考试和需求之间的相分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们对于一些应用模块题型的练习,而忽视了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们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些常见的常考的函数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多级列表设置等模块仍是相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不能够满足考试所需,很难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2.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对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参与热情不高,也无法提高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当下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时依然是把课堂的实际任务操作演练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作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尽管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们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日益的丧失兴趣,尤其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真正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2.4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表现较为明显

中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学生们的地位较为被动,教师们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的积极性下降,而且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讲解中也缺乏重点和针对性,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们对计算机教学较为反感,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性,最终让学生们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依然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就业。

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移动教学措施分析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定性比较强,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的固定,这对于移动学习来讲十分不利,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就教学模式的改变来看,主要有两点:(1)针对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然后由老师基于重点做教学视频的制作。一般来讲,遵循“一个问题一段视频”的原则,这不仅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而且有效的区分了问题的解答,缩短的视频的实践。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进行灵活的在线学习,比如业余时候进行短视频的观看。(2)采用平台联系模式做移动学习。平台联系模式主要指的是老师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构构建具体问题的分析平台,学生能够在移动设备中随时随地的访问平台进行询问和探讨问题,进而解决相应的疑惑。总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做“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并积极的利用当前生活中的数据交流平台和移动网络设备,学生的移动学习效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的加强。

3.2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

教学方法对具体的教学效果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数据分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现实意义显著。就具体的方法创新来讲,目标表现比较抢眼的方法有两个:

3.2.1采用碎片教育法

所谓的碎片教育法和系统教育法是相对的,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课余时间做小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系统的知识量比较大,需要的学习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实现移动学习。碎片教育法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肢解,将其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等进行细小知识点的存储,这样,其可以在生活休息中实现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3.2.2翻转教学法、面对面教学以及在线教学等方法

在网络时代之下,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的平台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并且制定出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们真正的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于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采取面对面教学或者是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这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

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这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提升来讲现实意义显著。就网络教育平台的具体构建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1)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此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老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学生能够通过平台观看和学习老师共享的资源,这样,学生在课堂之余又多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与渠道。通过平台的利用,学生与老师实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对话,知识领悟会更加的深刻,所以学生无论是理论记忆还是技术感受都会有明显的提升。(2)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从具体的分析来看,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实现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但是毕竟课程的执行周期较长,所以一些新技术、新内容无法在教材当中另做补充。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信息资源补充站,老师以及学校将相关专业的最新消息在平台上,由老师和学生做在线的共享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提升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简言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有效的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实现了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相互补充,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成果提升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3.4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对于教学的具体进步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为了在移动学习实践中强调对学生的考核,需要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制定考核体系。从上述分析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实施对移动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所以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部分内容是以网络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形成了互补,所以学生只有实现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双重认知,其学习的成绩才会有显著性提升。在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中,为了敦促学生积极的参与移动学习,可以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在考核中做更大比例的设置,这样,基于考核评价可以确定学生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基于教学实践反馈的相关内容,学校和老师再做具体的课程调整,课程实施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会更加显著。总之,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体系的设定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7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摘要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方法。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应用能力1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3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3.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3.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3.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4结束语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8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推动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改革。高职教育要在克服传统的学科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探索能力导向高职课程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创新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

在这种新的改革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中国铁道出版社联手,成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林教授任研究组主任,邀请了有关的知名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参加,研究并制定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2010》。其英文译名为China Vocational-computing Curricula 2010(简称CVC 2010)。

早在2007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就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合作,推出了《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2007》(CVC2007,由研究会原会长谭浩强教授担任研究组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总教练、总领队吴文虎认为,“这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

CVC2010吸取CVC2007的成功经验,贯彻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步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提供新一轮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专业和课程开发的解决方案及参考案例。

2基本结构

CVC2010是针对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性规范,书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二是高职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开发。针对第一个方面,本书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两个高职课程开发方法:基于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和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针对第二个方面,本书结合具体课程介绍了详细的开发方法,包括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本书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开发方法概要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本书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两个高职课程开发方法。

3.1基于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该方法是由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出的,它从两个层面突出了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特征:一是职业岗位分析,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二是学期项目主导课程体系的设计。学期项目和职业岗位对上岗人员的素质、技能和相关知识要求之间是学期项目由相应的素质、技能和相关知识支撑,并逐步增加难度和综合性,最终,学生可以作为企业准员工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该方法的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职业岗位分析工作流程

3.2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该方法由北京联合大学高职所提出的,是在借鉴各国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这一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职业竞争力导向;职业分析具有新特点;提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提出科目课程的三种基本类型;把获取职业证书融入课程设计;提出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课程开发实施方针;借鉴各国先进职业教育思想,适应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以高技能为主的专业为例,本书提出如图3所示的课程架构。这类专业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4所示。

4配套案例建设(经验汇编第三集)

在推出CVC2010的同时,也将出版结合CVC2010

图3职业竞争力导向课程体系构架

图4开发流程示意图(部分)

第9篇:计算机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专;计算机;能力培养

一、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及原因

在职业中专,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对冗长复杂的课本知识不理解,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比较薄弱。而且教材内容也只有Windows、Excel、Word等传统的应用性内容而没有增加有创新性、有特色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多的只有枯燥乏味,而丝毫没有学习的愉,也产生不了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多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枯燥、无趣的讲解,让学生疲惫,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就无法学好了,到了上机实践,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原因造成了现在的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实践能力低等问题。

二、小议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率的方法

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讲解必不可少,而且要凭借这些知识将学生的基础打牢。填鸭式教育不仅不能事半功倍,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职业中专的教师要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穿插更贴近实际的、更新型的知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是必要途径。可以打破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只讲基础知识的定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在操作中学习。这样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大脑,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的理解、认识和记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让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简单。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要围绕学生就业为主题,意在提高职业中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种基础课程,教师不仅应该启发学生学好它,而且在学习它的同时也是对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的夯实、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知识的整合。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计算机应用比赛,优胜者可获得奖励,在这种奖励机制和学生虚荣心的作用下,学生会用心参与设计、操作。这样的活动不仅将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三、总结经验必不可少的步骤

任何一种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职业中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也不例外。首先教师要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使教学情况更符合学生实际,也有利于教师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总结经验是查漏补缺,扫除自己知识的盲区和弱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于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效果提升的途径还有许多值得钻研和探讨的地方,职业中专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出新方法,同时希望本文能够对提高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效果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