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评估精选(九篇)

环境设计专业评估

第1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框架。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年发行第一版,2003年完成第三次升级),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于2002年10月立项,“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和于2006年6月1日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1.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生态相协调为主题,旨在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1 发展历程

    为了使人们全面认识生态住宅,使生态住区的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2001年9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进行了两次修订。

    2002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作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分5个子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2003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评估体系保持2002版五个子项不变,只对部分评估指标进行了增删、修改,重点修订了与居住健康息息相关的条款。

    1.1.2 评价方法

    这本评估手册的编写,参考了我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以及有关的资料,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前面,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基本性能评价,建筑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及后期验证四个方面。

    但是该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定量指标所占比重太少而定性指标过多,一些应该有硬性数据的指标缺乏应有的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含糊或建议性的词语,如此使评价过程缺乏客观约束而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评价体系中某些指标标准过低,不能实现减少建筑物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作用。

    1.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2.1 发展状况

    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历时14个月。这是国内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论证体系。它不但包括上百项绿色建筑标准,而且还面向评估机构专业人员推出了具体的评估打分办法。这套评估体系还包括绿色建筑评估软件,专业人员利用计算机对建筑是否为“绿色”进行智能化评估。

    1.2.2 评价方法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目的是用来指导和评价奥运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四个部分组成。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

    (2)QL评分方法。从评价方式来看,本评价体系采用双指标评价方法。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 (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 (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所谓绿色建筑,即是我们追求消耗最小的L而获取最大的Q的建筑。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该体系共分两级,其中有4个Q类、5个L类一级指标,分别含有15个、18个二级指标。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在引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上,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用Q-L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其评价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其缺点是未涉及经济性评价。

    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标准的编制原则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评估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评估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LEED,评估重点在于环境影响,而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我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2 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绿色建筑评价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故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学科间的融合及研究者间的长期通力合作。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贯通起来,才能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2 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对同一类型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样的标准一刀切,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细分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结构设计中“建筑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对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态系数”概念,以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评估体系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建立全国通用的唯一标准体系是脱离实际的,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立方面,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全国同一个标准。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地区,通过对当地主要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后,赋予不同的“值”。

    2.3 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评估方法方面,力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我国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采用累积的方法评定最后得分,来计算总评价结果的评估方法。近年来,从数学上已证明,此种评估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绿色建筑的评估要符合物理规则的科学性,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2.4 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绿色建筑的开发,并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政府必须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建筑物开发全过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进行全面评估。

    当前,我国对建筑物实行绿色评估,是建设部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实施,由于缺乏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物实行方案评估、施工阶段全程评估、建筑材料环保性能绿色评估中存在着第三方评估机构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专家评估的同时,政府必须及时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将这种外部评价委托与内部专家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或内容由双方共同拟定,一方面发挥了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一方面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角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评价的第三方必须注重评估人员专业性的培养,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绿色建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专业技术人员。

    2.5 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激励政策

第2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认证(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评估的首例[1]。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NBCEA)成立于1993年,截止到2012年6月,全国共有6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点通过了NBCEA组织的专业评估。虽然通过评估的专业目前仅占18%,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对我国土木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深度合作,成为我国土木工程注册师制度的坚实基础[2]。目前我国结构工程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73%是来自通过评估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充分说明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巨大贡献。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已走过了整整二十年的历程,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回顾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走过的历程,取得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非常不易,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评估工作,对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非常必要。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值得和需要总结的方面很多,其中企业深度参与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最重要保证之一,本文对其背景、现状、作用及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一、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结合工程实践培养,而这个结合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和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作为制订、检验和判断专业培养标准的专门工作,顺理成章必须要有企业的深度参与。

1. 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的重要作用

英、美、加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评估认证体系[3,4]。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的制订和评估过程控制,有效促进了工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已成为长期坚持的有效模式,学校与数千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不仅使专业评估的标准更为科学,对专业的评价更为准确,大大促进了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也因为有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和好的模式也能更加及时地反映到专业评估标准和工程之中,进一步促进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为行业表达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要求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促使政府和行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调整,形成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发达国家专业评估的实践证明,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工作,全方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成为专业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最重要保证之一。

2. 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我国工程学士专业中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认证进行评估的首例,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从启动之初就充分重视企业参与[2],目前已形成了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制度设计上充分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原国家建设部启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时就紧紧依托相关高校和建设行业,企业专家不仅全程参与了调研、方案设计和过程控制,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相关规定中明确了企业深度参与的相关内容,有力地保证了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力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队伍中包括足够的企业专家。从首届NBCEA建立开始,评估专家中均有不少于1/3来自企业,企业类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评估视察专家中近半为企业专家。企业专家参与评估的全过程和最重要的现场视察过程,保证了评估标准的全面落实和对参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水平的准确评价。

二、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重要作用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制度设计保证了企业深度参与评估有顺畅的途径,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实践表明,通过深度参与,企业在专业评估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引领作用、保障作用、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是引领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基本建设量大面广的发展状态,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除少部分转行外,绝大多数从事与建设行业相关的工作。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工作,使得专业评估标准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用人要求,对专业的判定更能突显行业用人标准的影响,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途径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也是通过评估专业的毕业生在注册师考试通过人员中占绝大部分的重要原因。这充分说明由于企业深度参与,通过评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的契合度均有明显提高,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是保障作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评估使相关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行业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更能得到企业和行业的认可与支持,使企业能更顺利地参与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较好解决了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资源、场地以及环境欠缺的重要问题[5,6]。

三是促进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还有利于促进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使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发展。

四是示范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保障作用、促进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我国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7]。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正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要求的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和提高。

三、企业参与在卓越计划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是为了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有强烈的质量、工期、安全、环境和成本意识,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宽阔的视野。围绕卓越计划,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以下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1. 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专业课教学模式,将专业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专业课讲授与专业实习结合。理论课教学在课堂讲授,涉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到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现场实物教学的方法,进行专题现场实物教学,专业课教师对于现场实物教学方法已经进行了实践尝试。

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学计划外的寒暑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每名学生均由学院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师生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预期目标和实习成果,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完成由实习企业签署确认的实结报告,由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效果评价。

产学研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模式,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学位论文选题来源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到生产实践中选题,由单一的教师命题发展成为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命题和学生自组团队跨学科联合选题等多种方式。对已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到就业单位选题,立题由指导老师严格把关。指导方式采取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与企业产品和技术研发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完成理论设计工作,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在企业完成试验和调试工作。

我校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以自身拥有的甲级建筑设计院为依托,建设开放式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设计体验工场。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体验工程设计全部过程,包含施工图设计、审图后修改、现场交底、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处理、工程验收等全过程。

2. 校企双向渗透打造了“高工级教授”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拥有一支教学艺术与工程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优先引进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博士;教师具备相应工程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获得各类国家注册师资格;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为兼职教授以及设立高工级教授岗位等。对参与“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企业工程师,通过讲座加示范的形式,尽快提高工程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开展教学法活动,指导工程师们如何编写讲义、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备课等,使他们逐步实现从工程师向教师身份的转变,适应和达到教学要求。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国家政策应对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我国已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正在落实相关的政策。但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普遍性支撑和保障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如接受实习生的补贴制度、参与人才培养投入的免税制度等,需要大力推进。

2. 学校和企业需落实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期稳定政策

学校在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长期

稳定政策,在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和企业合作方面还缺少高效保障措施;大多数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还无法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放在企业发展足够重要的地位,经费和人员保障严重不足。

3. 教师和学生需进一步认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主动联系和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性不高,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和基础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到企业学习、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上扩招带来学生人数众多,导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下降,对土木工程这样的宽口径专业尤其如此。

4. 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仅是高校和相关企业,也包括家庭、基础教育、政府管理部门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还缺乏全社会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中碰到的不少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营造。

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国家正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在20年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评估的过去、现状和使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3,V21(1):40-42.

[2] 高延伟.我国建设类专业教育评估的回顾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3,V12(3):4-7.

[3] 吴启迪,章仁彪,谭震威.专业评估与资质鉴定: 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接轨”[J],复旦教育论坛,2003,V1(2):29-32.

[4] 黄长.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毕家驹,陈以一,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8-50.

第3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摘要 新常态下环境执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程序不规范、执法手段粗糙、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作为执法过程中收集环境犯罪证据、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的现实需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能够为环境监察执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本文分析了环境监察执法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程序和内容,从工作机制、技术研发、队伍能力、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建立环境监察执法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监察;环境执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精细化执法;《环境保护法》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与“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提出对严峻环境污染形势进行全面宣战的口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以来,“按日计罚”“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严厉措施的不断出台,使得环境监察执法责任更加艰巨。如何做到合理合法、公正公开执法,如何用好执法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是环境监察执法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环境监察执法亟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这样一把“钢尺”。

建立精细化环境监察执法体系迫在眉睫

环境监察执法是当前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虽然近年来基层执法能力、环境监察建章立制工作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缺芝精细化、差异化的执法奖励机制。地方环境污染情况各异,新《环保法》实施后,如何保障执法处罚发挥防治污染的真正作用,防止执法走样,执法力量不足等情况,环境监察执法工作面临以下现实的问题。

环境监察执法程序不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和实际情况,环境监察执法队伍没有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展执法活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主观选择性比较大,如对某一违法排污行为可采取多种行政处罚方式,甚至部分地方的基层执法还存在“协商处罚”现象。

环境监察执法缺乏核定“钢尺”

目前,环境基层执法手段简单粗糙,缺乏行政执法精细化的意识。环境执法时简单地依据企业排污行为进行处罚,回避环境污染行为带来的环境损害问题,不愿意按照法律要求依据直接损失确定处罚金额,是一种“懒政”行为。总体上看,环境监察执法缺乏一把衡量执法处罚力度的“钢尺”。

环境监察执法缺乏技术能力支撑

环境执法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特点,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队伍长期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除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不足所导致的执法取证难、执法效果差等问题外,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也是基层环保部门受到诟病、制约精细化环境执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目前环保系统监察执法队伍中环保及相关专业的人员比例仅占23%左右,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环境监察执法的重要“利器”

环境监察执法的主要手段是开展环境违法调查、获取环境违法证据、确定环境处罚数额。但是,由于执法环境差、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损害评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证据的获取、处罚数额的确定存在现实困难。因此,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纳入环境监察执法的工作程序,对规范环境监察执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依法行政要求环保监察部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调查处罚环境污染行为。新《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违法排污的罚款处罚依据,对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予以确认,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都明确要求按照违法行为所造成直接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罚款。而如何界定直接损失是保证处罚符合法律要求的必要前提,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对直接损失进行鉴定评估。

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合理定罚、减少纷争的必要保障

客观合理的环境损害界定是保证行政处罚公平公正的基石,通过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严格程序和技术规范确定的环境损失数额是行政处罚的可靠依据,以事实说话能够彰显行政处罚的合理性,是环境行政管理的精细化表现,可以达到“重罚而不苛、严惩而不滥”的效果,让行政相对人在其污染行为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减少行政复议与诉讼纠纷,维护行政处罚的权威性,强化环保部门的公信力。

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诉讼有效衔接的客观要求

环境监察执法与环境司法诉讼关系密切,有些行政处罚案件将会进入司法诉讼程序,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事实认定和证据固定是下一步司法诉讼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行政监察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环境损害调查、获得有效证据、提出损害评估结论,是实现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有效衔接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诉讼。

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约束和保护执法人员的有力手段

环境监察执法中处罚的主观性往往是执法人员违规和犯规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波及执法人员自身。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结论作为处罚依据,可以减少执法人员的主观性,也可以减少执法过程中可能的过失和错误,约束和保护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另外,通过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对专业技术的严格要求,解决长期以来基层执法队伍和能力良莠不齐的问题。

环境监察执法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程序和内容

环境监察执法案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短期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突发性环境污染案件,如紫金矿业含铜酸性污水渗漏案件;第二类是环境违法事实明确,但环境损害事实不明确的事件,如泰州废酸倾倒案件、诸多大气污染类案件;第三类是长期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累积性损害案件,如腾格里沙漠污水排放案件。

下面主要以2010年发生的紫金矿业含铜酸性污水渗漏案件为例,说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何时启动、如何结合环境监察工作开展环境损害评估、评估结论如何为行政处罚提供依据。2010年7月,紫金矿业旗下的紫金山铜矿发生两次污水渗漏事故,共有近万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流入汀江之中,造成上杭县及下游广东梅州渔民养殖受损。由于当时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能力尚未形成,仅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养殖鱼类死亡等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粗略估算,共计造成损失3000万元。根据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造成重大损害的案件依据直接经济损失评估额的20%~30%处罚,该公司被行政罚款956. 313万元。针对此类环境损害事件,在新《环保法》框架下,如何在环境监察执法与事件应急过程中,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为行政处罚提供依据?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时间

污染物进人大气和水体后会经历快速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环境污染因子众多,牵涉人体健康、农作物安全、生态安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介入违法行为调查越早,越能获取污染证据,明确事实真相。因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监察执法同步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紫金矿业含铜酸性废水泄漏案件,污染物泄漏伴随百年一遇的暴雨,污染物下泄速度快,影响范围大,证据保存困难,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复杂,如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能够及时介入,展开调查取证,那么事件造成的环境损害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价,为行政处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的相关规定,行政处罚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在环境监察执法过程中需要根据第一时间的污染物采样分析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是否需要启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做出判断。对于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一次性违法或超标排污行为,没有造成环境损害事实的,可以不启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后的首要任务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后的第一任务就是收集固定证据。根据不同事件的特点,固定证据的工作可能由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单独完成,也可能由环境监察执法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或由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人员完成。

对于由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中发现的偶然性违法排污行为,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采样与证据固定工作,同时采集照片、视频等声像资料,以缩减费用和工作时间。

对于接到的举报、控告、移送等环境违法行为,初步判断可能构成环境犯罪行为或者造成环境损害的事件,应当第一时间组织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技术人员随同监察执法人员同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作为移送司法和行政处罚的依据。

对于监察执法中发现的累积性污染问题以及环境损害事实明显、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等污染行为或损害现象,应当在发现情况后立即召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人员开展现场调查,采集样品、调取污染源资料、固定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哪种情况都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进行证据的固定。以紫金矿业含铜酸性废水渗漏事件为例(此案件属于污染涉及面广、损害程度深、因果关系复杂的重大案件),应由专业人员按照鉴定评估程序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发生泄漏的湿法厂和应急中转污水池进行现场踏勘,提取泄漏含铜酸性废液,拍摄声像资料;在汀江下游主要断面开展常规环境监测与藻类鱼类等损害受体的取样监测,获取相关数据;对相关工作人员及下游受影响居民进行走访座谈;对死鱼和影响区域水体、底泥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并及时封存样品,有条件地进行现场检测,固定证据。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工作程序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环境监察执法的处罚标准主要依据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和违法所得共同确定,因此,服务于环境监察执法的环境损害评估,除量化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外,还要核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与违法所得。

一般情况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损害量化主要针对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鉴定评估,具体包括环境损害造成的人身、财产、生态环境和调查取证等事务性支出;针对环境行政处罚以及违法所得起诉的案件,还需要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和违法所得进行评估量化,其中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通过治理成本法评估,违法所得根据违法排污期间污染责任方的实际收益进行计算。

具体的鉴定评估过程,包括补充调查监测、污染物属性鉴别、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判定和损害数额量化。比较理想的工作程序首先需制定“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方案”,根据监测与调查结论,初步认定污染类型、影响区域与环境损害类型,提出评估方法与技术路线,明确数据来源与技术需求,制定补充调查监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工作进度安排与经费预算。第二,开展环境损害补充调查监测,收集污染源、自然条件、敏感区域等相关信息,开展走访座谈、现场踏勘与环境损害监测。第三,确定环境损害的时空范围以及环境损害的类型和程度。第四,判定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包括污染物暴露途径的确认以及污染物与环境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定两部分。最后,对各类环境损害进行数额量化。

以紫金矿业水污染事件为例,需要对紫金矿业酸性含铜废水排放造成的汀江生态环境损害、下游养殖渔业减产、应急处置费用、渔具的清污费用、紫金矿业渗滤液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以及非法排污期间的收益开展评估。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应由专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同步开展环境损害调查与监测,进行走访座谈,根据企业的污染物泄漏状况与汀江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污染物的泄漏量。根据汀江流域的水质地形条件,判断紫金矿业排放的含铜酸性废水在当时气象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过程,确定污染路径,界定含铜酸性废水的影响范围。根据监测与模型测算结果,对含铜酸性废水是否对汀江水生生态环境造成短期或长期影响、下游养殖水产品死亡是否可以归因于含铜酸性废水污染,做出因果关系判断。对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中涉及的财产损害、生态环境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进行量化核算,汇总形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价结果。如果判断事件还存在对汀江水体、底泥及水生生物造成长期影响的可能性,还应开展中长期环境损害评估。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行政处罚数额的确定

环境损害评估的结果可以为行政处罚提供精细化的技术支撑。在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中,由于法律、技术能力的限制,仅对鱼类死亡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粗略估算,导致行政处罚数额严重偏低。按照新《环保法》,本次事件应该同时接受“按日处罚”与按照更全面的环境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做出的“行政处罚”。

首先,紫金矿业一直非法停用渗漏液处理系统,发生第一次污水泄漏后未能整改到位,造成中转污水系统的二次渗漏,应实施按日计罚,“按日计罚”区间为第一次与第二次泄漏之间的时间。按照紫金矿业渗漏液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来计算按日处罚数额,该处罚数额大约为1000万元。同时,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依据环境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的20%~30%做出“行政处罚”,仅按照应急处置费用和渔民财产损失的保守评估结果估计,行政处罚数额大约为2500万元;此外,还应没收违法排污期间的非法所得。但是目前相关法律对非法所得没有明确界定,国外的判例有按照不当利润的一定比例或依据污染治理设施与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减少的支出进行计算的。本例中按企业违法排污1年所节省的投资费用折旧与设施运行维护成本来计算非法所得,约为5100万元,三项合计约为8600万元。

如果本次事件还对汀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利用等值分析法对汀江水生生态系统受污染期间的损失进行计算,行政处罚数额将会高于8600万元。

加快建立支撑环境监察执法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

新《环保法》实施后,环保部门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针对“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法律规定出台了部门规章。但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行政处罚,.切实推进精细化环境监察执法,目前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鉴定评估与专业技术规定。为满足环境监察执法的现实需要,应当从工作机制、技术研发、队伍能力、信息公开等方面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环境监察执法的衔接进行通盘考虑,保障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出台环境监察执法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工作办法,探索环境鉴定评估机构与环境监察执法有效衔接的合理路径

强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对环境监察执法部门的技术支持,形成执法部门和鉴定评估机构之间的工作协同,建立规范、及时、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就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鉴定评估机构选定、联络机制、鉴定评估介入程序、调查意见交换、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提交”等管理问题,专门出台“环境监察执法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非法所得等概念的定义。

结合环境监察执法实践发展和精细化需要,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上,应结合环境监察工作的需要,特别是精细化要求,从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污染源资料调取、证据固定、因果关系判断以及损害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环境损害评估技术规范,补充量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成本和违法所得的技术方法,进一步提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对于环境监察执法的技术支撑能力。

对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

强化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规范程序和技术的学习,增进执法人员和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人员的交流,促进监察执法工作中行政管理与鉴定评估的协同。编写“环境监察执法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手册”,开展执法人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培训,形成严格执行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证据获取、因果关系确认等程序的专业素养。同时,培养执法工作中与司法衔接的意识,实现合法、科学、高效的监察执法能力目标。

强化环境监察执法中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实现行政规范化

依法、及时、全面地公开环境监察执法中形成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和评估报告结论,保证上级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环境行政处罚行为的证据审查,维护环境监察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科学性。同时,保证行政相对人和人民群众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及污染损害范围等情况的知情权,接受公众、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监督,在“阳光”下运行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把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铸成环境监察执法的一把“钢尺”。

主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01]./npc. gov.cn/huiyi/lfzt/hjbhfxzaca/2014-04/25/content_1861320. htm.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01].2014-11-27. gov. cn/zhengce/content/2014-11/2 7/content_9273. htm

第4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风险管控;管控方法

1 概述

供电企业生产作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现场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作业任务量大、繁重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一旦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身伤亡。2007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相继推出颁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和《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希望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等手段,指导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推动安全生产从“事中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避免由于设备、环境及违章所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

2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具体执行过程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风险管理辨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动态控制手段缺乏等问题,难以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风险管控成果难以应用到现场作业。(2)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缺乏可量化、科学的标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存在不足。(3)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难以充分利用生产计划、设备台帐、缺陷等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及人员安全信息,实现智能化风险管控。(4)风险管控牵涉到众多流程、众多部门及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工作量大,难以跟踪和统计分析。

3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方法具体方案

主要包括多维风险评估标准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编制了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标准》、《变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倒闸操作风险评估标准》、《输电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配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电缆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并基于包括生产计划、设备台帐、设备缺陷、风险事件在内的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和典型作业评估库,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评估过程,实现控制措施卡智能动态生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管理,并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科学准确辨识,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

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包括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模型,编制了可量化的各专业《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标准》,并结合安全人员信息库、生产装备库,为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提供智能化辅助支持。

基于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现场作业全景风险管控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员: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等。

(2)全专业: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专业,包括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等,并且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风险控制各个阶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模型和智能化辅助支持。

(3)全过程: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与安全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作业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作业过程中风险控制和作业后总结和反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4)多维:本发明平台建立了多维的风险评估和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模型,实现更为科学、准确的风险管控。

4 应用意义

提供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智能化平台,实现全员(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全过程(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专业(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多维(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真正将风险管控融合到实际的安全生产,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贯彻找到切实的落脚点。

建立完善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智能化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发现班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实现对生产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监控和事后监察,使生产管控更加规范和精细化,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5 结束语

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方法,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多维度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实现智能动态控制卡生成,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库管理,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辨识并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数据库,实现作业班组风险智能化匹配控制,从而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落实提供新的手段和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莹.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第5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生态住宅评价体系的框架。

1.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以可持续发展政策为引导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庇护自然资源、环境,缔造康健、安逸的栖身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为主题,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1发展历程

为了令人们充分了解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小区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标准可依,在2001年9月,发行《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中国第一个生态住宅评价标准。

2002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编制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作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相关内容,分5个部分: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原料与资源,建议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系统。

1.1.2评价方法

编制评估手册,参考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相关信息,在住宅区前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五个方面着手:能源和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和资源,并考虑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利。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评价绩效评价、评价和后来的生命周期环境建设四个方面验证。

但是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定量指标的比例太小,太多的定性指标,部分指标应该硬数据,由于数据的缺乏,代替某人。是模糊的或暗示性的语言,从而使评估过程缺少客观的约束和易受人为成分的影响。一些在低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不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建筑物的影响。

1.2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2.1发展状况

为了实现2008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承诺”,在十月2002的评价体系研究”绿色奥运建筑的建立,科技部“科技奥运十个专项”,历时14个月。这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估系统。它不仅包括绿色建筑标准上,而且对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士介绍,评分的具体措施。这套包括绿色建筑评估软件评价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专业的“绿色”智能评估。

1.2.2评价方法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用来指导和奥运建设和管理评估设计的整个过程。根据中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指导思想的全过程监测,阶段性评价,评价过程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阶段四部分验收和管理。雅高集团。依据相应的评价体系各阶段的特质,经过对各阶段的掌握,确保绿色建筑的施行。

(2)QL评分方法。从观评价,利用评价系统的双指数评价法。评估条例为Q和我两个在一个特定的水平:Q(Quality)指的是环境质量,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水平;L ( Load)指动力、资源和环境负荷的支出。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我们的最低消费我最大Q建筑的追求。两个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建设“绿色”的程度。这个系统有两个层次,其中包括4个Q类、5个L类,分别含15、18个二级指标。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2006年3月16日,并从2006年6月1日起进行施行。标准制定的原则:从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四节”和反映环境保护的要求;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的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国首个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多目标,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的多层次综合评价。

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六个目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室内环境的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建筑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美国的LEED,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估,在完整性,评价标准的层次,经济可行性,相关制度建立的比例的定量分析,中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因为绿色建筑评价客观、多学科,多角度,多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绿色建筑的评价是复杂的决策系统的全过程,规划和设计,建设,管理,系统,模型和定量决策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的选择,施工过程评价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将各个系统集成和统一强度之间的长期行为研究的学科。目前,研究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接是不够的,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唯独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评价系统与其他部分贯串起来,才会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竣奠基稳定的理论基础。

2.2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当前,我国对统一类别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选用一样的准则一刀切,这明显与实际情况相悖。不同的建筑品质的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使目标系统。可用于结构设计“筑的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在不同的建筑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构建自然,生活,功能不一样。

此外,地域辽阔,气候差异不同,在中国的自然条件,评价体系必须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一般一个独特的制度创新是脱离现实,在标准的评估,根据条件许可的地方,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但不是同一个标准。应分为全国的几个地区,主要是通过当地有代表性的特征分析,给出了不同的“价值”。

2.3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考核方法,努力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和使用定量指标的研究。在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最终评分累积法,计算总的评价结果的评价方法。近年来,从数学上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评价模型。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本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指标体系,着重评价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绿色建筑评价科学符合物理规律,无误的定量数据是灵魂的评价体系,一些根本的数据,我国还缺乏生态评价。并运用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是提高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的一个首要方面。

2.4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

在全国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绿色建筑认证制度的实施,政府必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部门,建筑设计,建筑的发展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目前,我国实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是建设部组织的专家组致力于实施部,由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缺乏,建筑上的执行计划的评估,过程评估,建筑材料的环境性能评价的绿色在第三方评估部门缺乏问题。因此,在专家的评价实施的同时,政府必须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外部评价和内部专家评价相结合,标准或相互评价的内容,发挥专业咨询的专业优势,以确保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方面,科学合理的。

第6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1 英国BREEAM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共同制定的。BREEAM评估对象有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并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有着不同版本评估标准,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有:办公建筑、住宅建筑、轻工业建筑厂房、福利院、养老院、学生宿舍、法庭建筑、监狱建筑、零售商铺和购物中心、学校建筑、保障性住宅建筑等。其中住宅建筑,也有多个版本:(1)英国政府可持续家居标准,于2007年4月取代ECOHOMES用来评估英国新建住宅;(2)ECOHOMES用于评估英国以外的新建住宅;(3)BREEAM Multi-Residential用于评估多单元、有公共设施的住宅小区。BREEAM从以下10类指标对建筑物性能进行评估:能源、管理、健康和舒适、交通、水、材料、废弃物、土地利用、污染、生态。根据每类指标的得分乘以各自所赋予的环境权重所得出来的总和,来确定建筑物获得的认证级别。认证级别分为:通过、好、很好、优异、杰出,表现为一星到五星。

BREEAM体系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关注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因为该评估体系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也使它成为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既是一套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也为绿色建筑的设计设立了最佳实践方法,也应此成为描述建筑环境性能最权威的国际标准。

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工业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以及《 BREEAM’98新建和现有办公建筑》等多个版本并己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BREEAM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绿色评价指标。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球问题、地区问题、室内问题和管理问题。BREEAM的最新版本包括:2004年版的BREEAM办公建筑评估体系,工业建筑评估体系,住宅评估体系及2003年版的BREEAM商业建筑评估体系。由于工程实践在不断发展,关于建筑和环境的立法也在变化,为了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BREEAM建筑环境评估体系每年要做一次修订,增加一些新内容,并摒弃某些过时的条款。

BREEAM体系已得到成熟的发展,也在许多实践中得以应用和检验。2005年,BREEAM获得东京世界可持续建筑会议最佳程序奖(Best Program),成为公认最成功的评价体系。如今,在英国及全世界范围内,BREEAM体系已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在全世界,有超过11万幢建筑完成了BREEAM认证,另有超过50万幢建筑已申请了认证。英国建筑研究院通过BREEAM体系帮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包括荷兰、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内的组织和国家创立了适用于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包括汇丰银行全球总部、普华永道英国总部、联合利华英国总部、伦敦斯特拉大厦、巴黎贺米提积广场、德国中央美术馆购物中心在内的一大批全球知名地标建筑都采用了BREEAM评估体系进行绿色建筑评估认证。2010年5月6日,由欧洲地产开发巨头Redevco(领德高)和瑞安房地产在武汉CBD共同开发的武汉天地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展BREEAM评估的商业地产项目。在短短两个月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泰达MSD)低碳示范楼项目成为中国第二个开展BREEAM评估的商业项目。

英国BREEAM的优点在于:最显著优势是考察建筑全生命周期;条款式的评估体系,操作比较简单且易于理解和接受;评估框架开放、透明,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评估条款;为方便设计师考虑各设计方案对环境影响,BRE推出建筑环境影响评价软件,其巨大的数据库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环境影响因素,使得设计师可在早期阶段进行项目影响评估。局限性在于:该评价体系是基于英国国情开发的,未考虑其他地域性问题,其适应性受到限制;评估过程较复杂,须由多名持有BRE执照的专业评估师操作(BRE规定每个项目评估须有至少2位经过BRE专门培训的BREEAM注册师完成)。

2 美国LEED

LEED 是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的简称,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USGBC)于1994年开始制定,最初版本LEED V1.0颁布于1998年,2000年LEED V2.0获准执行。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LEEDTM自建立以来,根据建筑的发展和绿色概念的更新、国际上环保和人文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修订和补充。最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LEED V3系列从2009年4月27日开始使用,共有九类不同的认证,分别针对:新建筑物LEED-NC、已建成的建筑物LEED-EB、商业大楼的室内设计LEED-CI、大楼框架和大楼设施LEED-CS、学校LEED-S、医疗、住宅和社区发展。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版本,LEED体系还有一些地方性版本,例如波特兰LEED体系,西雅图LEED体系,加利福尼亚LEED体系等,这些变化的版本均作了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整。

LEED是自愿采用的评估体系标准,主要目的是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推动建筑的绿色集成技术发展,为建造绿色建筑提供一套可实施的技术路线。LEED是性能性标准,主要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绿化”要求。该标准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相关调整形成相互补充,以方便使用者根据本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绿色建筑。LEED评估体系及其技术框架由五大方面及若干指标构成,主要从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各方面指标综合打分,通过评估的建筑,按分数高低分为白金、金、银、铜4个认证级别,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美国人现在研究的,不仅仅是LEED本身怎么再去完善,还包括怎么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大家可以去查阅LEED的资料,它的很多公开的资料都在讲一个问题:LEED认证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通常会在一定的额度内),即使增加,也会通过他们的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与更高的价值评估,也就是说,同样的建筑,有LEED认证的会比没有LEED认证的更值钱。LEED认证具有三个特点:(1)一种商业行为,收取一定的佣金;(2)第三方认证,既不属于设计方又不属于使用方,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权威性;(3)企业采取自愿认证的方式。国际上,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

美国LEED的优点在于:采用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该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评定标准专业化且评定范围已扩展形成完善的链条;体系设计简洁,便于理解、把握和实施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绿色建筑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及评价体系的范本。局限性有:未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做出全面的考察;评定对环境性能打分不设定负值,被评估者可能基于成本或者达到要求的难易程度,确定选择设计策略。

3 日本CASBEE

1994年日本颁布了《环境基本法》,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从、建设、使用、废弃至再生)中必须考虑降低这些行为对环境的负荷。日本自行发展的绿色建筑评估法有几个版本,但其中以国土交通住宅局支持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效率评估体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CASBEE)”最为权威。2001年4月由产、政、学三方联合成立了“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并合作开展了项目研究。“建筑物综合环境效率评估体系CASBEE” 是这一联合科研团队经过3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CASBEE以建筑物环境效率(BEE: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等新概念为基础对建筑物环境性能进行评价,并将应用于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各阶段,进而对推进日本建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CASBEE以建筑物的室内环境、服务性能和地基内环境为分子,建筑物所耗的能源、资源、材料以及地基外环境为分母,其值越大,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越好。该系统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从建筑的设计、材料的制造、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评价,分为CASBEE-计划,CASBEE-新建,CASBEE-既存和CASBEE-改建。根据CASBEE 标准,日本许多地方政府颁布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制度,并推行CASBEE 评价认证和评审员登记制度。该评价系统使得日本建筑节能进入了体系化时代。

日本CASBEE的优点有:明确划定了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边界,提出了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问的假想封闭空间作为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此评估体系的最大创新点是提出了建筑环境效率BEE(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iciency)概念,作为评估体系的定量评价指标BEE=Q/L,其中:Q为建筑环境质量与性能,L为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负荷,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即“通过最少的环境载荷达到最大的舒适性改善”,使得建筑物环境效率评价结果更加简洁、明确;评价对象更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政府措施强硬。局限性有:Q与L的关系有正相关、负相关或者完全不相关3种关系,其指标的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巨大;灵活性差,不利于调整和改进;评价项目的更新,权重系数确定的合理性等问题需要探讨;评价体系未涉及审美性与经济性问题。

4 加拿大GBTool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简称GBC )是从1996年起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发起并有14个国家参加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绿色建筑挑战(GBC)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reen Building Tool,GBTool)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的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各国通过对35个进行研究和交流,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GBTool,从资源效率、环境负荷、室内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经济性、使用前管理和社区交通7个方面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200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参与了在挪威召开的“绿色建筑挑战2002”(GBC’2002)国际会议。国际范围内的经验交流为GBTool不断补充着新鲜的案例和思路,为该技术体系的不断深人和改进创造了条件。

GBTool是建立在EXCEL基础上的软件类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具,所有条目及评价过程均在Excel软件内表现和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软件内的公式和规则自动计算生成,并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现出来。GBTool根据国际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基本评价内容和统一的评价框架。具体评价项目、评价基准和权重系数是由各个国家的专家小组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各个国家都可以通过改变而拥有自己国家或地区版的GBTool。这些不同版本的GBTool具有地区适应性和国际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Tool的优点有:由于多国参与,相对于英美的体系,使得该评价体系设计得更为开放,变化更为显著;该评估体系充分尊重地方特色,评价基准灵活且适应性强,各国和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减评估体系的某些条款,并设置评价性能标准和权重系数,充分反映了用户对不同区域、不同技术、不同建筑体系甚至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局限性有:该评估体系较强的适应性,使得其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大大削弱;评估操作及Excel界面过于复杂,不利于其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未建立适用于此体系的数据库;主要用作指导设计,未能兼顾设计与认证两种职能。

5 澳大利亚NABERS

在澳大利亚对绿色建筑已制定出了3种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第一种是澳大利亚建筑温室效益评估(Australian Building Greenhouse Rating Scheme,ABGR);第二种是国家建筑环境评估(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cheme,NABERS);第三种是绿色星级认证(Green Star Certification,GSC)。ABGR评估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对商业性建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水平的评价体系,它通过对建筑本身能源消耗的控制,来缓解温室气体排放量。澳大利亚于1999年研究开发了ABGR这样一个评估体系。NABERS研究始于2001年,正式实施于2003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建筑实际运转情况为基础的评估体系,它并不对一个未建成的建筑进行预测和估计性的评价,而是对其运转过程中有关可持续发展各因素进行评估。NABERS评估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办公建筑,是对既有商用办公建筑进行等级评定,另一部分是住宅建筑,是对住宅进行的特定地区住宅平均水平的比较。评估的建筑星级等级越高,实际环境性能越好。GSC是由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开发并实施的绿色建筑等级评估体系。它是澳大利亚当前最有影响力的、评价范围比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评估的对象包括有商业办公建筑开发的各个阶段、购物中心、教育类建筑、医疗建筑、多单元住宅、工业建筑以及既有的办公建筑、会议中心。它从建筑项目的现场选址、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等方面评估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估涉及九个方面的指标:管理、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使用和生态、排放和创新。

NABERS评估主要是通过对既有建筑在过去12个月中运行数据来评估其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而GSC主要是对新建建筑的设计特征进行评估,挖掘潜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2008年起,ABGR评估与NABERS(国家建筑环境评估)评估体系结合,更名为NABERS Energy。NABERS不像其它一些评估体系着重于对建筑设计阶段的调节,它更强调于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因为,设计阶段的某些理想值和实际使用中常常有一定差距。NABERS的评价指标有14个:能源/全球温室效应;制冷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交通;水的使用;雨水管理;污水管理;雨水的污染、自然资源多样性;有毒物质;制冷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垃圾释放总量;垃圾掩埋处理;室内空气质量;使用者的满意程度。NABERS采用“星级”评价方式。评价结构由项目嵌套一系列子项目构成,每个子项目可以评为0~5星级,项目的星级由子星级平均后获得。

澳大利亚NABER的优点有:操作简单,业主和使用者通过回答问题来评价项目,不需要培训和配备专门的评价人员,并第一次将用户的反馈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采用了开放的系统,在不影响基本框架结构的情况下,允许在项目中增加和调整子项目,以反映技术的进步或填补认识的缺欠,在保证其清晰易操作特征的同时,该评价工具可不断改进和完善。局限性有:针对运行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评估,强调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不能对建筑进行预测和估计性评价;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干旱的国家,评价指标更突出到“水指标”的地位;主要评价建筑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总之,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入实践,以及对人们真正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还可以在市场范围内为其提供一定规范和标准,可减少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利于消费者识别虚假炒作的绿色建筑,鼓励与提倡优秀绿色建筑,形成“优绿优价”的价格确定机制,从而达到规范建筑市场的目的。

第7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棕地;评估方法;清理成本

一、问题提出

棕色土地是指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污染的土地,这类土地的再利用由于污染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价值贬损严重。棕色土地的治理和再开发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生态环境、地理等系统,蕴含许多不确定性和高风险,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棕色土地污染问题,其中棕地评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污名。Mundy(1992)认为,受污染不动产收益的影响成分包括环境污染引起收益的减少和可销售性影响两部分,Wilson(1994)把受污染不动产的损失分为内部损失、外部损失和间接损失,Ch?琢lmers(1993)、Webber(1997)、Kinn?琢rd(1999)、J?琢ckson(2005)等对市场法、成本逼近法、折现现金流法、抵押权益法、内涵资产定价法、蒙特卡洛模型、调查法、市场访谈法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对棕地价值评估问题也进行了尝试研究。其中,赵玉杰(2004)等人通过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分析,运用市场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对其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纪益成等(2007)翻译了美国Roger M.G roves等人著作,并对棕地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陈燕(2010)、艾东(2010)、张琳(2012)、桂荣芳(2014)等从污染物属性、棕地价值损失的不确定性、案例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和内涵定价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姚尚丽(2013)、方盛水(2014)结合企业决策和棕色土地再开发项目的特点,研究了模糊实物期权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污名价值的计量问题等。

由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除了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大评估方法,它们还衍生出一些更为实用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过来的。而我国对棕地价值的评估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法中,对其他方法的研究很少。这有待于国内学者共同努力,强化棕地价值评估方法的系统研究,以满足实务的要求。

二、棕地价值评估方法

在查阅棕地价值评估及其他污染评估文献基础上,笔者归纳提炼了六种可使用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评估师评估工作有所裨益。

意愿评价法的难点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时可参考国外一些设计较成熟的问卷,但是还需结合本身的事故特点,且应在问卷上表明土地污染情况、其对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信息,确保结果的合理真实性。

在实务中,土地价值评估运用最多的是市场法,因为污染土地的污染程度、污染源等不一样,涉及治理成本、污名的修正时需要特别注意。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了环境资产平衡法、调查法、期权选择法、抵押资本分析法等等。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方法进行污染因素修正,或借鉴空气、噪音等方面的价值评估方法和自然资源定价方法,研究一些适用于污染土地的评估方法。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我国对土地价值评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棕地的价值评估,要走的路还很长。针对评估方法,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准则体系,为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一个全面完整的数据库,为评估方法提供数据基础;一个经验丰富的评估团队,保障评估的质量。在这些方面我们是欠缺的,因此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和完善环境方面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与受污染不动产评估问题相关的准则,实务中都是依照国际评估准则。及早出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才能预防土地污染和降低其造成的环境风险,及推动受污染土地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为评估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

(2)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公开环境数据,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都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由此专家和学者需在数据搜集的方法和技巧上进行研究探讨。我国环境调查起步晚,数据缺乏,且很多具体的环境数据并未对公众开放,对评估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限制,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数据的积累搜集事关重要,需要专家和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探讨,为评估方法的运用提供数据支撑。

(3)促进学科的相互交流。很多关于环境、地理、健康等的专业问题评估师都无法全面的了解,这就必须寻求相关学科专家的帮助。评估师之间,擅长的领域可能也不一样,如土地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等。这也要求评估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提供便捷,保证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4)发挥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土地评估师协会、房地产评估师协会作为我国土地、房地产价值评估领域的专业组织,应起到带头作用,提高评估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行为,积极组织受污染土地评估相关问题的研究,填补空白,开创新的行业方向。

(5)积累和借鉴经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评估师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虽然方法的研究日益成熟,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很多细节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这是需要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在借鉴方法的同时,总结和借鉴实践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评估领域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方面还很多,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美英等国家不管是对准则的研究,还是对传统方法、模型的改善创新,一直都走在队伍前列,为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依据和可行的评估方法,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吸收内化再创新,才能推进我国评估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琢ckson Thom?琢s O.Ev?琢lu?琢ting Environment?琢l Stigm?琢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琢n?琢lysis[J].?琢ppr?琢is?琢l Journ?琢l,2005,73(4):363-369.

[2]Roger M. Groves,李海明,纪益成. 应该怎样评估污染不动产的价值?――遗憾的是,美国的官方案例并未对此做出回答[J]. 经济资料译丛,2008(2):74-86.

[3]陈燕,梁小君.污染土地价值评估的探讨[J].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0,(5).

[4]艾东,朱彤,乐小芳.污染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10,(5).

[5]张琳,李影,李娟.国外棕地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实践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6]桂荣芳,赵娟.污染土地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4,(12):62-66.

[7]方水盛.受污染不动产评估方法及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硕士论文打印稿,2015.

[8]彭希哲,田文华.上海市空气污染疾病经济损失的意愿支付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3,(2).

第8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 生命周期 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在我国已经被摆在历史的高度,各级政府部门为推动建设项目达到环保要求采取了诸多举措,如推行“三同时”制度等,同时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也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一个建设项目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不能仅仅要求其建设过程中实现环保,而且要求建成后乃至于最后的拆迁都要达到环保的要求,即要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来考察期环境影响。

一、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察,建设项目主要包含设计、建设、运营以至最后的报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渠道、内容并不相同,因而会给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首先,设计理念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如果在建设项目建设设计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去,则必然会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反之则反。其次,设计行为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即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能否保持独立性,能否从建设项目本身的要求出发,而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设计内容,这种行为会对外部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某项目中如果过于追求美观奢华,则可能在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会出现差异,进而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

首先,建设材料的选购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一般会根据材料的技术指标对外招标,但不同厂家提供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材料采购后送货时间、材料的贮存等都可能影响环境,如送货时间提前不仅可能导致材料损耗,而且还需要建设方对这种材料进行管理,从而加大了材料支出。其次,建设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如果建设流程设计合理,建设工艺先进,则返工率必然会降低,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减少,从而会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反之则可能导致环境影响加大。再次,建设后废弃物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能够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则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成运营后必然会消耗各种能源,并产生各种废弃物,甚至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部分的拆除重建,这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就运营管理来看,如果能够大量的采用各种节能设施,采用节能方案进行运营管理,则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运营过程中的配套管理来看,如果能够加强对废弃物的归类整理,则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又能够促进资源节约。

(四)建设项目拆毁阶段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的末期必然要进行拆除,如果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拆除因素,则这种拆除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可能较大,特别是拆除后的废弃物可能造成大的影响。如在发达国家大量的推广钢结构建筑,这类建筑拆除过程中废弃物要少很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二、生命周期视野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一般流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做好评估工作不仅要求从理论上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求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并尽可能的将评价指标量化,以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评价。在实践中,这种评估可以分为评估准备、评估实施与评估结果应用三个基本流程。

(一)评估准备。

首先,组织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在设计阶段可以设置包括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整个方案是否完备)、实用性、包容性(主要是评价是否便于未来可能的变更)等方面来衡量,建设阶段可以主要从原材料损耗率,单位投资COD、SO2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建设材料综合利用率等二级指标,运营阶段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节能设备采用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等指标,报废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指标。其次,确定评估方法,即主要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取合适的方法,当前采用较多的有核查表法、类比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方法。再次,做好评估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在评估开始之前,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等,以为具体的评价提供资料参考。

(二)评估实施。

首先,建立严密的评价组织机构,明确这一机构的职责,这一机构要向参与评价的主体解释评价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负责评价的组织协调。其次,收集评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负责组织的机构要筛选出有效问卷,有效识别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预定的评价方法进行测算。再次,得出评价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即评价结果是否存在明显的问题等。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

首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即要对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探讨,特别是各种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指标,要分析导致这种影响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可能的替代方案,为降低环境影响提供参考。其次,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利益主体,这种利益主体包括建设方、当地居民以及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反馈帮助各方做出决策,以控制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潜在影响。

三、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注意事项

完善生命周期视野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必须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建立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应用与监督,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保证其价值得到体现。

(一)要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参与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多主体评价机制就是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吸纳包括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相关企业领导者、政府部门等责任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来,避免单一主体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首先,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等制度法规吸纳公众参与到评价中来,并完善听证、问卷调查等参与制度,让公众真正参与评价。其次,要邀请行业内部专家学者、相关企业领导者参与评价,发挥专家对建设项目情况熟悉的优势,提升评价水平。再次,要吸纳政府决策者参与评价,发挥决策者熟悉政策法规的优势。

(二)要建立和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评价过程管理制度,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能够向参与评价的主体答疑释惑,特别是各项指标的内涵与意义,参考标准等,又要做到不影响参与评价主体的判断,这就要求事先要对评价指标等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以帮助各主体了解相关内容。其次,要加强对评价结果分析的管理,既要保证数据信息在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时真实有效,又要保证分析评价的立场客观公正,不会将部分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评价信息隐藏或者丢失,从而提高评价的总体水平。

(三)要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规范评价结果分析报告,提高评价结果的可用性。环境影响评估的组织机构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同类项目环境影响基本情况,总结国内外该类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举措。其次,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评价结果应用的管理,积极督促项目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采取措施化解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并形成完善的可行性论证方案,以便政府相关部门评阅,确保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四)要建立和完善评价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公示制度,在评价完成后,要将评价结果向参与主体乃至于社会公众进行反馈,进一步发挥各评价主体的监督职能,保证评价结果能够得到应用。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公众、社会舆论参与监督的渠道,评价组织机构要建立网络、现场等多种接受公众监督的渠道,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的公众可以便捷的将意见进行反馈,评价组织机构则对意见进行整理,并通报处理结果。

(作者单位: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伟,黄志民.浅述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环境科学导刊,2013(1)

[2]霍林,左叶颖,张清峰,盛络毅,张瑞霞,霍聪.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实践.环境科技,2013(1)

第9篇:环境设计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铁;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控制

0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非常活跃,技术日新月异,人才济济一堂的全新时代,每天有许多新鲜事物产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就交通方面的课题来讲,侧重于研究评估和控制存在于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施工环节中的环境安全风险工作课题。这一课题是新出现的、系统而复杂,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评估与分析存在于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施工这一环节中的环境安全风险体系、不断优化和进步的相关技术措施以及完备而成熟的施工应急预案体系得以有效控制,进而达成促进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1评估与分析环境安全风险

(1)评估与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的好处在工程的可研立项阶段,应在工程内容中把城市地铁及评估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安全风险的工作纳入其中。在工程投资概算工作中,应该对专用于支持评估与控制工程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工作的相关费用进行考虑,经分析与评估城市地铁和地下结构施工中发生安全风险可循的特点及规律,能够对工程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工程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目的。可通过多样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反分析法、数值模拟分析法等预测,因为一些状态受工程进度的影响而发生的一些变动,对工程风险程度进行估计。同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给制定变形变位监控和控制各类风险源的标准、每一阶段控制安全风险措施以及专项方案工作,尽可能把相关的控制安全风险技术以及措施提前制定出来,以达成信息化与科学化管理安全风险,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地铁施工安全的最终目的[1];(2)评估与分析环境风险的现实状况目前,在城市地铁的施工中,大到一整条地铁线路,小到每一个工点,一般都在可研阶段、勘察阶段、设计阶段等三大阶段,就将绝大部分存在于工程环境中的风险工作评估做完。分析风险、预测风险、风险控制标准、风险技术措施等一系列相关的评估报告是由勘察设计单位汇总并提出的,最终审核由建设方进行。此后由建设方将各个参建方组织起来,共同召开由多位专家参与组成的专家审查风险评估大会,接着依照由多位与会专家经讨论而形成的最终意见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在工程施工这一阶段中,核实环境安全设计方案的工作由施工单位来进行,与此同时,需着手进行环境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在实施这一方案前,还需要评审此项方案,一般是由施工方或者是建设方将多位业内专家组织起来着手完成此项工作,将最终的实施方案制定出来推动环境安全专项施工[2];(3)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和体系我们国家很多在建地铁的城市已经逐步提高了对评估安全风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安全风险相关的一系列评估制度以及体系也已经初具雏形。与地铁建设工程环境相关的一系列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也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大幕,有关城市也举行了此类议题的会议;(4)选择有专业资质的风险评估单位由于评估安全风险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及正在逐步完善的城市地铁建设领域的风险评估制度和风险评估体系,使实施评估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当前现有的内部评审机制向社会上的外部第三方专业评估单位慢慢转化。这种变化能使评估环境安全风险的工作朝着更加正规专业、更加深入健康的方向前进和发展;也能更为明确管理评估工作本身的责任,且更易管理评估工作本身所引起的风险。从实际出发,可以看出当下社会还没有拥有专业化评估风险资质的单位,因而急需国家层面与一些省市一级的有关部门通力倡议与督导,有规划地成立多家拥有评估风险资质和等级的单位,进而起到全方位评估城市地铁建设中各个阶段安全风险存在的作用。除了评估环境安全风险外,还可以评估决策规划、造价工程、质量结构等[3]。

2着手进行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

(1)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重要作用针对城市地铁施工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安全风险源的存在而产生的变形变位等影响,不管是应用于分析监测结果还是相对应的制定控制措施的过程中,变形变位标准的确立应该排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2)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实际状况目前,关于工程环境变形变位方面的控制标准不是特别规范和系统,因而出现没有准确说法的局面。关于地面沉降方面的标准,当前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沉降<30mm,隆起<10mm的控制标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在监控和测量施工的结果分析中显示出在绝大多数时候沉降值都比上述所规定的极限值大,因而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技术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质量和效用,以及现如今相关标准适用性等问题。此外,因为材质、用途以及位置关系等不同的原因,每一类管线的沉降标准,地面上每一种类型建筑物的结构倾斜和基础沉降控制标准,下穿或者是上跨既有铁路线而引起的既有结构的裂缝和变形,以及既有铁路线之间存在的沉降差异和每一项之间相对位移控制标准,临近铁路或者是下穿而使既有桥梁基础出现沉降不均匀控制标准。由于下穿既有铁路而出现的轨道变形与路基沉降控制标准,都未有统一化标准的出台[3];(3)环境变形标准的具体制定上述各种类型不同的风险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太过广泛,加之由于工程自身的不可预知性的原因也使其很难在一时之间确定相关标准。当前行业经验和工程类比是仅能借助的唯一途径,即便是有专业性分析方法,比如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加持,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问题。所以,借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这一大好时机,随之引出的需要着手进行工程环境控制标准相关的研究与确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该标准应是一套充分考虑多方面环境因素以及恰当的说明变形控制速率、预警值和报警值以及极限值,并且逐渐完善、可行性高、适用性广的标准化体系规范[4]。

3着手进行环境变形监测方案的实施工作

(1)布置监控测量环境变形的监测点要想有效的设置监测点,就一定要熟知存在于每一个环境风险控制项目中各异的变形特点。例如,路面或者是地面沉降点的设置、轨道、既有地铁或者是铁路、既有建筑物以及桥梁基础沉降监测点的设置、建筑物以及裂缝和地下水位中前者斜测点的设置和后两者监测点的设置[5];(2)应用新技术监控测量环境变形相关文献资料中,对新的监测临近或者是下穿临近结构的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具体有下述3个方面的内容:第1种,电水平尺比较适用于监测地铁轨道等封闭性线路轨道连续沉降、风险源结构物自身的稳定性或者是由于开挖隧道而产生的变动状况以及隧道断面收敛等变形量,较常应用的电水平尺测量工具如图3所示;第2种,BassettConvergenceSystem,具体是对开挖隧道的时候轮廓产生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对既有隧道受开挖隧道影响而出现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第3种,固定式的测斜仪,是一种性能优于滑动式的测斜仪的一种新型测斜仪,可以连续24h进行自动量测,应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等对数据进行远距离的实时性监测,尤其是应用于监控车站、隧道穿越桥梁以及地铁区间的效果极佳[6]。24h连续不断的对数据进行监测、记录以及传输是上述3种仪器最为主要的特点。除此之外,可在监测地铁项目的工作中应用裂缝探测仪和激光隧道围岩位移实时监测系统,这两种技术手段早已分别在结构工程和公路隧道工程中广泛使用;(3)切实进行管理监控测量频率开挖断面距工作面距离和变形速率共同决定着隧道内变形量测频率。针对围绕隧道周围环境安全风险源而开展的变形监测工作中监测频率的制定,应该基于着重考虑在建地铁隧道每一部位作业面和风险源及其自身特点以及安全风险管理等级之间的距离关系而定。与此同时,还应做出适时而恰当的调整,再依据每一工点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可以获得关键性的而不间断的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而能够对变形动态全过程进行及时而不间断的掌握的目的[7];(4)分析监控测量数据并进行反馈监控测量要想为工程施工环节与其他工程提供可供借鉴的实例,参建各方得到的与工程周围风险点以及自身结构变形变位的动态化数据信息的反馈数据是通过监测数据转化而来的。这一转化过程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本力度点,参建各方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并据此对接下来的工序与后续的工程进展进行指导。多种经过监测数据转化而来的对变形发展进行呈现的位移-速度时间曲线信息,对工程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每天都要整理和分析源源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有下述两大目的:第一是对当下每一个监测点变化值及其速率不小于预警值的状况,或者是监测点变化速率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变小或者变大等状况进行及时而有力的掌握,使各个参建方可以对隧道作业面以及每一个环境风险点的变形动态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进而据此可以及时而有效的把应急措施确定下来;第二是可以从中把工程各个施工部位、每一道施工工序和变形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据此把一些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使工程周围各个环境风险点和自身结构出现极为集中而明显变形状况的部位和步序查找出来,通过分析得以形成丰富的相关经验。这可以给以后的施工者或者是其他工程提供较好的可供借鉴的实例,据此可以把针对性极强的措施提前制定出来并展开,可以起到较好预防风险点产生较大变形的作用[8]。目前,上述两大目的当中第一个目的是绝大多数时候地铁工程监测工作中都能达到的,但是因为工期比较紧急、工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等一些原因使得难以达成第二个目的。更糟糕的是,某些城市地铁工程中,监测和施工之间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一般表现为监测只是监测、施工只是施工;或得来的监测数据仅仅是一个供人参观的样子,没有人认真分析监测数据,因而上述均应作为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