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化学品的认识精选(九篇)

化学品的认识

第1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生命教育 教学

2005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了两份文件――《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教育从此纳入上海市基础教育中,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化学是以物质及其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引导学生“认识饮食安全”、“建立生命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化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既要立足于课堂内,又要延伸到课堂外。课堂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研究,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课堂外,要指导学生从化学学科内容或从学科相关内容的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相关小课题,通过社会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手段搜集、分析和整理相关资料,获取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生命教育的渗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主要按照“创设教育情境――探索研究――成果交流和点评”流程进行。以《珍爱生命合理使用化学品》为主题的化学探究课进行生命教育。

背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品有利于美化生活、改善环境、增进健康,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按如下三个流程进行:①感受生活中化学物质的两面性;②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意义;③掌握如何合理使用化学品。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及其两面性,掌握常见化学品的选择与使用技能;2.熟悉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3.认识合理使用化学品对于生命安全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式:活动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

Ⅰ感受生活中化学物质的两面性。

i通过视觉冲击和生活场景引起关注,对化学品的利与弊建立直观认识。

ii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物质,通过分类认识化学品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几个领域,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对常见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iii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了解主要的网络搜索引擎,根据分类引导学生分组对生活化学品的两面性进行探究。

iv通过汇报,共享探究结果,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组织学生展示和汇报探究结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Ⅱ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本质上体验“合理”使用化学品的重要生命意义。

组织讨论“化学品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引导得出,在化学品的使用上要突出“合理”二字,合理使用才能趋利除弊。讨论,在化学品的使用上达成共识。

Ⅲ掌握如何合理使用化学品。

i做为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应该学会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学品,从购买、保存和使用等几个角度讲解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方法。

ii在真实情景的运用中巩固和深化认识,深化对合理使用化学品的生命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树立了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和较理智的化学品选择行为。

2.利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生命教育。

环境、网络、青少年违法犯罪、吸毒、安全用药、灭火器成分等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化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的渗透,强化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选择小课题――制定计划――查阅各种资料――成果交流和评估”的流程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

3.把作业训练和考试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

作业训练和考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物质基础。

二、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思考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提到生命教育人们会自然地想到《思想品德》、《生命科学》这类课程,因为这些学科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的重要载体和直接途径。但这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维度,其基本理念还包括让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等涵义。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学校教育的整体协作与发展,需要所有学科的共同努力与实践。

化学是以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为主要任务,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教师更充分认识与生命教育相匹配的化学知识内容,把握教育契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与生命教育相匹配的课程内容(上教版)

主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i浩瀚的大气:认识空气、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ii水: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

iii金属与金属矿物: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iv碳及其化合物:了解CO、CO2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其的两面性。

主题二:化学与生活

i元素: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ii溶液的酸碱性:了解体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有保持体内酸碱平衡的意识。

iii家用燃料与绿色能源: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iv保护环境:了解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生命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应用,结合生活经验和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分析研究课本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课本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拓展,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然生发。

前面的教学设计采取了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设计独立的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生命意义,可以依据“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命教育。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认识和观念才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或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角色体验、讨论等活动,体验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等,形成相应的持久观念。

三、总结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应该把实施生命教育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增强学科责任感,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基础。另外,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关键,教师要加强内功的修炼、拓展知识面,“有心、有德、有识、有能”,使学生在学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生命观念。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写作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培养文化意识,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作品中语言的各种要素,进而关注作品人物、事件、情节、主题,是一种仅停留在语言和审美范围内的阅读。价值阅读则是要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深深根植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又展现着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把握蕴涵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无疑对深度解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的随意性、无序性。现代生活的高效快节奏发展和网络文化、传媒技术的日趋普及,阅读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阅读文学作品自然也不是学生热衷于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途径。多数学生的阅读是无目的、无规律的,碰到什么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2.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青年学生活跃、好动的心境使他们很难静心研读大部头的文学经典名著,而是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武侠、言情读物,这些通俗的大众化作品读来轻松浅显,但是少了经典名著的厚度,不利于学生思想深度的形成。

3.阅读解析的表面性、肤浅性。大多数学生阅读时关注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作品情节、人物经历这样一些表象的东西,而对深藏其中的作家创作心态、社会文化背景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隐性的因素不作探究,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二、文学作品价值阅读的重要性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是以物质构成体为载体的精神和意识的总和。价值阅读就是发现文化内涵的过程。每一部文学作品透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所展现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是把握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把握了作家的写作文化精神。挖掘出阅读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知识素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解析,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学名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条面对挫折、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途径,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从而促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文学阅读中培养的文化意识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

1.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夕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地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是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论文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写作文化。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培养文化意识,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品质阅读是指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作品中语言的各种要素,进而关注作品人物、事件、情节、主题,是一种仅停留在语言和审美范围内的阅读。价值阅读则是要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阅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深深根植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又展现着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把握蕴涵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无疑对深度解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的随意性、无序性。现代生活的高效快节奏发展和网络文化、传媒技术的日趋普及,阅读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阅读文学作品自然也不是学生热衷于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途径。多数学生的阅读是无目的、无规律的,碰到什么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阅读文学作品没有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2.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青年学生活跃、好动的心境使他们很难静心研读大部头的文学经典名著,而是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武侠、言情读物,这些通俗的大众化作品读来轻松浅显,但是少了经典名著的厚度,不利于学生思想深度的形成。

3.阅读解析的表面性、肤浅性。大多数学生阅读时关注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作品情节、人物经历这样一些表象的东西,而对深藏其中的作家创作心态、社会文化背景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隐性的因素不作探究,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二、文学作品价值阅读的重要性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是以物质构成体为载体的精神和意识的总和。价值阅读就是发现文化内涵的过程。每一部文学作品透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所展现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是把握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把握了作家的写作文化精神。挖掘出阅读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知识素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解析,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学名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条面对挫折、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途径,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从而促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文学阅读中培养的文化意识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

1.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夕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地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是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英国学者阿诺德说,“文化对美与智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爱好,它更促进二者的普遍流行。”在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中文化信息的感知、感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在“智”与“美”的融合中培养文化意识。

2.文化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 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不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人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人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但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读者经过反思才能体悟到的。读者需要透过人物事件、故事情节本身去体察、探究它们存在的原由,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创作动机、创作旨向以及支撑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反思意识是使作品解读走向深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3.文化的对比意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文化对比意识就是指把两部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读,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3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以生为本;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109-03

“以生为本”是指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生为本”的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应该是各高校推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高行动指南。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还要着眼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更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应在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关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原则,使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养成学生素质这个相融相通的过程在课程平台上精彩演绎。

1授予学生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是精品课程的基础功能首先,知识的量。精品课程应传授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所以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圆心,尽量延长半径,使课程包容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把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直观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譬如引入对知识本身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吸纳相近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知识;补充不同侧重的知识,如基础理论类的精品课程要尽可能向应用理论延伸;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互为渗透,如自然科学类的精品课程要把相关的人文知识穿来;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要巧妙适宜地吸取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才格局将大有裨益。

其次,知识的质即指知识的精深粗浅对学生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越高,知识的质越高。精品课程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对学生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知识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其一,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主要领域的重点知识宜精宜细,次要领域的非重点知识要粗浅一些,而一些体验性、渗透性知识则可以在教学中即兴穿插在相关知识中。

最后,知识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力量。精品课程应授予学生这样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置于三维坐标系,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代表知识的量即知识面,纵深方向的z轴代表知识的质,以一定的思想、逻辑规律为对应法则,使具体的知识分别在知识平面和知识的质轴上找到对应的点,然后延伸相交,知识便在坐标系中找到了位置,更形成了一个开放有序的立体化知识网络。不难发现,知识的量和质是建构立体化知识网络的基础,思想和逻辑规律才真正使知识定位并紧密连接。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把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精准、透彻地转化为教学内容结构,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进而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网络,使学生随着教师的导航,在环环相扣的知识中尽情探索。

2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是精品课程的主体功能2.1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与自觉随实际要求而自我调整认知结构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这是一个“二合一”的过程。其一,这种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吸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在教师的启迪下从中掌握并领悟到学习知识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从而为以后更新知识奠定方法基础。其二,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其更新知识的强有力工具。当学生遇到新知识时,便会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寻找能联结新知识的切入点,然后充分发挥认知结构的功能以分析、理解新知识,并通过认知结构的延伸或扩展使知识归位。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采取批判的方式来取舍运用。通过实例告诉学生知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不是绝对的,而存在一定的前提和限度。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往往是以打破原先的前提和限度为基础的。这样,当学生不能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时,便会批判地审视与新知识冲突的相关认知结构,并在深刻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调整原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获得更新,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调整原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获得更新,认知结构得到完善。

2.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链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一切进步都起源于“问题”,在问题的牵引下,人们才思考、才实践,思考化解了困惑,孕育出文明;实践澄清了混杂,推动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问题好比“靶子”,它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并激发学生去“瞄靶”即分析问题、去“打靶”即解决问题。精品课程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树靶”、“瞄靶”、“打靶”的能力。

首先,“树靶”能力即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要重视两个问题,第一,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胆量。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问题产生,但他们常常怕提得不适当,所以不敢把自己的不惑表达出来。因而,在精品课程中,要用人文化的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勇气提出问题。

其次,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对问题提得是否符合时机与问题是否已经具备了解决的条件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化的能力,取决于学生的发展阶段、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品质素养。在精品课程中,教师要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送给学生,帮助他们学会提问题。

再次,“瞄靶”能力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思维能力,是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两大法宝。其一,教师要以适宜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并顺着教学方法的疏导深入下去。其二,教师要以自身的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影响学生,通过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外化、思维风格充分展现,学生将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学会分析问题。当学生的思维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便日趋成熟深厚。

最后,“打靶”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经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之后,确定解决方案以及把方案付诸实施的能力。其一,确定解决方案往往是问题分析过程的逆向梳理。在这个环节,因学生已对问题之所以为问题了然于心,所以教师应把方案决策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从旁协助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回顾、尝试、确定、判断的良性循环中把问题解决方案大胆呈现。其二,实施解决方案或体现为理论演绎,或体现为实证归纳,或体现为动手实验,或体现为实践探索,但无论哪种过程,都是知与行的高度合一。在精品课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使学生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主体,让他们从每一步理论推导、每一次实证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每一项实践操作中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它推动着人类历史永恒发展,社会也热切期望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因此,尽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还是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对这两种结构的突破。在精品课程中,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合理的认知结构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时,一定要本着拓展深化、优化重组、敢于扬弃的原则,使学生不仅拥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阔的知识面,而且掌握了最前沿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突破常规的知识组合方式。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完善。在教学方法上,要吸取众家之长,既重视演绎、推理、综合等传统教学方法,又青睐归纳、分析等由结果到原因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既能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又能在体会知识发现过程的同时,展开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在思维方法上,要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作用并相得益彰。例如,在自然科学类精品课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灵感、直觉、顿悟是多么奇妙和深邃,在社会、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推理是多么严谨有致。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拓展开来,创造将在不经意间和他们不期而遇。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一种使学生向着更好、更完善努力的思维定势的培养。在精品课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术时,要多采取审视和批判态度,把其不足也讲深、讲透,留给学生一点“遗憾”和“尾巴”,让他们在“遗憾”的激励下追寻完美,在“尾巴”的牵引下走近创造。

在上述三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的培养好比磨刀,第二种能力的培养好比打柴,而第三种能力的培养则是突破磨刀和打柴的局限,为打柴寻求更好的工具,把磨好的刀派上更大的用场。所以这三种能力必须同时培养,而且使之互相为用,互相促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素质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功能从根本上讲,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自为的过程。如何使这种自觉自为的内化顺利实现?不外乎提供两种支持,一种是内化的精神支持,另一种是内化的方法支持。精品课程也应遵循这一思路去实施,努力引导学生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良好素质。

3.1为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提供精神支持

已掌握的知识不会凭空渗透到学生骨子里,已具备的能力不会自觉融化在个体血液中。只有强烈情感的推动和高尚精神的支持才能使学生领悟到知识和能力的终极价值,从而把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从“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并充溢于个体的全身心。精品课程应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注入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

首先,精品课程要从知识中挖掘精神养料。尤其是在社会、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中,民族文化、历史典故比比皆是,将其核心精神挖掘放大,学生会在这种精神光辉的笼罩中获得感悟。例如我国民族文化的原典,《老子》、《论语》等,可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它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教学中涉及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多视角解读它,或延伸、或拉近;或放置现实、或理论抽象,学生不仅读懂了知识,更从中收获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再如历史人物的诗词,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屈原的《离骚》到文天祥的《正气歌》,无不倾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教学中应在分析知识的同时,把这种精神提炼出来去教化学生,知识在感动中内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感动中生成。

其次,精品课程要超越知识和能力寻求精神资源。这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类精品课程中,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本身没有寄托精神因素,但却可以从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找寻到种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例如,窥知事物奥秘的热情和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精神源头。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对这门科学的兴趣,在这种好奇心鼓励下获得的知识必定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坚定的科学信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深入掌握知识的精神支柱。教师应通过例子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凝聚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更流淌着他们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当知识被赋予了这种精神色彩,学生将能更加直接地触摸到知识的灵魂,更加神圣地洗涤自己的灵魂。

3.2为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提供方法支持

当丰富的情感和精神鼓舞着学生把知识和能力与自己融为一体时,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精品课程无疑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持,使知识和能力内化得更到位、更透彻。

首先,精品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持。思维支持即要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使知识和能力在思维品质的意志下获得内化。如学数学不止于定理、公式和各种计算方法,而要使学生从中学习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物理不止于力、热、光、电等物理现象、概念和定律,而要从中学习物理观、时空观、宇宙观和崇尚理性的品质;学习社会、人文知识不止于各种事件、典故和文化现象,而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超越的境界,并由此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和顿悟,如此等等。这样,各种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便在上位思维品质的支配中得到内化,成为学生和谐应对问题的柔性武器。

其次,精品课程要为内化提供实践支持。实践是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的重要环节。《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讲的“学”主要是向实际学,向群众学,学做人做事;这里讲的“时习之”,不是讲经常温习功课,而是讲要经常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只有到实践中去体会和思考,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提高素质。精品课程要让学生走进实践,融入实践。①要创新学科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科实验和实践是一种人为安排的使学生进行实践的环节。精品课程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扩充实验和实践的内容;增加实验和实践的形式;加深实验和实践的难度;改善实验和实践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实验和实践的过程中,经过思考作用,将自己掌握的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各种具体的能力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总想通过实践求证和完善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看到未知知识为自己亮起的灯光。在教学中,要以质疑、反问等方法激励学生去实践,更以演示实验和模拟实践引导学生去实践。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意识,他们将脱离课堂,深入自然和社会进行真正的实践。久而久之,知识和能力将内化为他们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韩立敏.论自主的学习者[J].开放教育研究,2001(6).

[2]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第4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对思想品德课丧失兴趣,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应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多样。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案例讲解创设情境;通过诗歌朗诵、美文欣赏创设情境;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素材,采用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

情境的创设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丰富了课本内容,扩展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接受新知识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使课本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从中受到教育,并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二、学生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学生当堂总结收获体会是升华思想认识水平的有效手段。一堂思想品德课上得很生动、热闹,但如果不注重让学生及时进行思考、总结,那么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课下所学知识便马上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每节课上让学生总结收获体会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每一节课都应达到应有的教育功效,每一节课学过之后,都要让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环境、道德水准、个性特征不同,对学生思想触动最深的方面也不同,所以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收获。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他们在相互倾听中相互补充,使思想认识也得以提升。每节课上,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总结,不但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增长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要使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那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成长。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这框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和拥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改革开放在我县》的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到离学校较近的七方村实地考察。学生深入到农户家中,调查现在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向农户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调查农民富裕起来的途径。调查结束后,我让每个同学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知、信、行统一了起来,从而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四、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个学期结束一张考卷得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低。要落实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效,必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我采用如下方法评价学生:

1.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每一门学科共有的特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一般说来,学生拥有知识越多,思想认识水平相应越高。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部分,而不能完全抛开考试。

2.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

要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班上的同学进行互评。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正义感,让学生进行评价更加客观。学生评价包括与同学的关系如何,上课纪律状况如何,值日是否认真尽责,是否积极为集体着想等具体方面。

3.与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相结合

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是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包括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扰乱纪律、顶撞老师等扣分项目,还包括运动会等各类比赛获奖、做好事、拾金不昧等加分项目,是班级管理当中较完整地评价学生的一项制度。要和班主任相结合,把班级的德育量化积分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内容。

4.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课下对学生的观察去评价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等方面,由各位任课老师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

5.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青少年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家庭生活占据学生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当是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在家中是一个好孩子。因此,完整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应和家长相结合。家长评价包括回家能否自觉完成作业、能否做到孝敬父母、能否自觉分担家务劳动、对待客人和邻居是否有礼貌等方面内容。

第5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禁毒法》,坚持“面向全民、突出重点、齐抓共管、注重实效”的方针,以普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宣传加强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管,提高企业对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流向管理的认识为重点,不断规范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行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对全市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及安全培训,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切实加强企业对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有效管控。

三、活动时间

即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

四、组织领导

组 长:周xx

副组长:陈xx

成 员:汤xx、胡xx

五、工作安排

(一)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禁毒意识。积极配合xx市禁毒委关于禁毒宣传工作方面的主要安排,在市禁毒委的统一安排下,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二)生产、经营第二、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要组织主要负责人、相应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宣传《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提高相关企业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理解和认知度,市安监局将对培训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组织对相关企业检查,市安监局将重点对涉及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台账,特别要检查企业是否要按时间要求按时上报年度报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各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责任领导,精心组织禁毒宣传月活动,详细制定活动方案,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第6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模拟一些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老师就可以模拟相关的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该情境中作出相关的反应,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例如,老师可以问:“小明同学的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小明同学非常歧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后,小明都要对成绩差的同学进行一番嘲笑。由于小明的骄傲自大,从而导致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最终,小明也沦为班上的学困生,然后成绩好的学生也开始对小明进行冷嘲热讽。”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小明,你们会怎样对待那些学困生?”确实,在实际的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通过模拟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还能很好地告诫学生不能嘲笑成绩差的学生。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模拟相关的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在生活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生活实践水平。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挖掘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然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善于交往》时,老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子当作教学资源,例如,老师就可以就某位学生与人交往的经历来作为教学资源,然后让其他学生就某学生的交往经历来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生活开发成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

三、进行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进一步认识

第7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订单班” 企业文化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汽车专业“订单班”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

所谓企业文化教育是指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企业制度及行为规范的适应等方面的教育。笔者学校从2006年开始,先后与上述品牌汽车企业合作开办“丰田班”“通用班”“现代班”,为品牌汽车企业量身定做培养适用人才。

但是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侧重于“订单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而对企业文化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汽车专业“订单班”企业文化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学校和企业对“订单班”的教学往往偏重于设施设备的投入,岗位技能的训练等,较少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教育。究其根源是学校和企业尚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教育对“订单班”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2.教学时间较短

如目前笔者学校开设的“丰田班”,企业文化教育也只有4课时。有的“订单班”也仅仅开设几个讲座,或开展几个活动。由于课时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展开。

3.教育重理轻实

目前“订单班”开展的企业文化教育大多为课堂教学,进行企业文化基础理论教育,而更为重要的企业文化教育实践环节开展不够。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也缺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4.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般均开展企业文化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涉及特定企业的文化内容不多,缺乏个性化的特定企业的企业文化教育,难以达到汽车专业“订单班”学生接受特定汽车品牌企业文化教育的要求。

5.教师企业文化素养不高

目前各校任课教师大多为政治教师或兼任的专业教师。政治教师具备企业文化的基础知识,但对特定品牌的企业文化了解不够;而专业教师对特定品牌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企业文化的整体素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汽车专业“订单班”企业文化教育的对策

汽车专业“订单班”由于缺乏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以及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影响了“订单班”学生整体的质量,给学校办学和企业生产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汽车企业文化教育应当引起各汽车类院校高度重视。笔者根据上文分析的当前企业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充分认识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深入理解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核心价值及社会责任等,并使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逐步加以认同,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企业的社会价值,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2)帮助学生提前认识企业的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认同,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这样也有利于缩短学生实习及就业的适应期。

学校和企业要充分认识汽车专业“订单班”教学中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把企业文化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将企业文化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确保教育有效实施。

2.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入班级

(1)将品牌汽车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各汽车类职业院校在推进与品牌汽车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品牌汽车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如笔者学校已将校园中心大道命名为奔驰大道,学生及教工餐厅设立以汽车品牌命名的特色餐厅。另外教学楼、汽车实楼楼道、走廊均布置有汽车发展历史,各类品牌汽车标志、图案及发明人头像等,使品牌汽车文化在整个校园随处可见。

(2)将品牌汽车企业文化引入“订单班”班级。一是实训室企业文化氛围营造。将汽车专业“订单班”实训室按品牌汽车4S店的标准建设,包括车型、举升器、工量具、通风装置等设备,也包括公司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地标、工作任务牌、标语、宣传栏等企业文化内容。二是班级教室企业文化氛围营造。将上海通用“订单班”教室建立成企业文化屋,将企业愿景、企业依靠力量和基本使命、合作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三是学生个体企业文化展现。“订单班”学生着品牌汽车企业员工的服装,使用印有企业文化标志的纸袋、笔记本、信封、信纸、便笺等。

3.构建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如果缺乏完整固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那么在内容取舍上就会出现零打碎敲、缺乏前后呼应、缺乏逻辑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进而影响汽车专业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某个特定品牌企业文化教育内容的取舍、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特定企业的企业文化状况、个性特点所决定,并没有统一的内容与模式。

4.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企业文化具有隐蔽性,其内容蕴涵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表露出来,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订单班”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组织“订单班”学生到对口的汽车4S店参观公司整车展厅、接待室、维修车间及整体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公司目前经营管理状况、车辆销售与维修流程、员工工作环境及精神面貌,初步体验公司文化。

(2)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组织“订单班”学生分组到停车场、大型小区、交通路口等统计对口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量,走访客户了解公司各品牌汽车的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状况,通过市场占有率及客户评价来加深学生对公司整体及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3)组织学生参加或观摩企业各项活动。组织“订单班”学生到各4S店参加或观摩公司的庆典、车展、新车会、客户联谊会及员工文体娱乐活动等,使学生亲临公司现场,亲身参与活动,融入公司员工及客户之中,以体验公司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及员工的企业情感,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4)组织学生到公司实习。安排 “订单班”学生到对口汽车4S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及文化氛围中加深体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素养。

5.加大汽车品牌企业文化宣传力度

(1)建设汽车文化宣传专栏。笔者学校已在奔驰大道上建起了汽车文化一条街,设有8块大型广告牌,充分利用这一汽车文化阵地,将各种品牌汽车的文化内涵分批、分期介绍展示,丰富汽车文化内容,既增添了师生汽车品牌文化知识,又加深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2)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笔者学校把每年5月份的第一周定为企业文化周,广泛邀请省内外众多品牌汽车企业汇聚学校,通过企业展览、专题讲座、技术交流、员工联谊等多种活动,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3)开展一月一品牌、半年一车展活动。在学校醒目位置摆放品牌汽车整车样车,布置相应品牌企业文化介绍资料,并在学校大型液晶显示屏滚动显示相关内容,每月一换,每月一品牌。另外,每半年一次,邀请校企合作企业来校举办小型车展,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品牌形象,营造品牌氛围。

(4)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学校校园网、院报、系刊、电视台、广播室分别设立“汽车品牌阅览”“汽车品牌小知识”等栏目,鼓励广大师生投稿,定期刊登、播放系列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对各汽车品牌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汽车品牌意识。

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1)配齐人员。对于汽车类院校来说,一是各校至少选配1~2名汽车品牌企业文化专职教师,负责学科建设,统筹全校各品牌方向的企业文化教育。二是从人文素养较高的品牌专业教师中选配企业文化兼职教师,重点负责1~2个特定品牌企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三是聘请4S店资深管理人员担任企业文化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指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信度,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培训。通过培训加深校企教师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提高企业文化整体素养;学校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体验及参加企业相关活动等途径,加深对特定品牌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企业教师通过学校教师传帮带使其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水平。

7.加强专门教材建设

汽车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订单班”企业状况,组织编写特定企业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目前,品牌汽车企业“订单班”规模大且分布范围广,具有编写《品牌汽车企业文化教育读本》等教材的基本条件,可由个别学校牵头组织编写,相关学校及品牌汽车企业共同参与,以此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品牌汽车企业“订单班”企业文化教育的材。

教材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的基础知识及一汽丰田、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上海大众等主流品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基础知识为各品牌“订单班”必教的通用知识部分,特定品牌“订单班”选用相对应品牌的企业文化内容,而其他品牌企业文化内容作为了解参考。

8.深化汽车品牌企业文化研究

学校要会同企业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企业文化教育研究活动,如共同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调研,举办各类研讨会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立项,校企双方合作对特定企业文化进行深层研究。近年来笔者学校《交通职业院校与交通行业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等市厅级及院级课题相继立项并结题,加深了校企人员对汽车品牌企业文化的认识,推动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品牌“订单班”企业文化教育的水平。

三、小结

第8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一是一些学校和思品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认为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因而陷入了重视分数,轻视德育的误区;一些思品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看做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学是为了应试,上课时只注重帮学生找答案、背答案,重分数而轻思想品德教育、轻能力提高,甚至以练习、考试代替讲课,不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陷入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怪圈。

二是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当前,在高中以中考分数高低作为录取学生的体制下,不少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纯粹的知识理论课,学习这些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只是被动地抄答案、背答案、甚至陷入题海,不懂得把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加上思品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观臆断,造成学生反感、排斥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现象,为上好理论而上课,而不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解决自身在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因此,有的学生感觉上课乏味,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知死记硬背,不能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理论知识转化不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

可见,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使学生既能从思想品德课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呢?

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单纯为了追求分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观念和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坚持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性、教育性,发挥其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作用。当然。我们的高中招生体制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不然追求分数的观念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促使学生从错误认识转变到正确认识上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不但要从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从而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实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活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封闭”型教学走向“开放”型教学。“封闭”型的教学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忽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放”型教学重视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通过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作用。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觉悟和观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一方面,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讲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现行的教材也有明显的不足。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思品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

第9篇:化学品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品牌联想;市场营销;个人需求

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也存在着理论相对僵化,实际指导意义不足的问题。市场营销目前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品牌联想的出现就是市场营销应用理论丰富的一次尝试,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为市场营销的推广提供一定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品牌联想的相关概念

品牌指的是企业为了与其他竞争企业做区分而使用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设计及其组合体,了解品牌联想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品牌信息、品牌品质、品牌认知这三个概念,很多学者对品牌联想的阐释都是基于这三个概念出发的。

1.品牌信息。品牌信息的界定及概念提出借鉴了传播学视野下的信息概念,即“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所言,信息就是两次了解到的内容中具有减少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那一部分。因此品牌信息指的就是以品牌为主体的相关内容中,具有减少品牌认知不确定性的相关部分。品牌信息可以是顾客完全未知的内容,也可以是顾客在记忆或自身经验中搜寻到的有关品牌的内容中包含品牌自身识别性的相关性“信息”。

2.品牌品质。品牌品质主要指该品牌生产产品的属性优良程度,对服务行业而言,则是提供服务质量的综合考量。品牌品质是基于客观评判标准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属性评定及考量,主要通过标准化的评定标准进行量化评估,在消费者自身了解信息有限的情况想,对品牌的固有认知态度及品牌保证联想有助于消费者对品牌品质进行评估。

3.品牌认知。品牌认知是指在获得一定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感建立起对品牌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强调消费者个人情感及经历所带有的主观性认定。

4.品牌联想。结合以上三个相关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是在了解一定品牌信息,建立一定品牌品质的评估后,得到了初步的品牌认知,继而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品牌联想,因此可定义品牌联想的定义为“顾客记忆中与品牌节点相关的包含品牌意义的其他信息节点”。

二、品牌联想维度

品牌联想维度的研究已经开展近三十年,现阶段,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在品牌联想概念下对其基本形态进行了划分,分别是“属性联想”、“利益联想”、“态度联想”。属性联想基于品牌本身及相关商品的自身属性,利益联想是消费者基于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的预计评估,而态度联想则是顾客或潜在消费者将自身经验与感情喜好结合在一起得到综合性感性倾向。

由此可知,品牌联想的基础一定是一定程度的品牌认知和品牌识别,基于品牌认知和品牌识别概念的已有研究成果,我国学者翁向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品牌识别的九个方面,分别为品牌的产品识别、企业识别、气质识别、地位识别、责任识别、成长性识别、创新能力识别、消费者关系识别和符号识别。A.Belen和Redolfo又进一步将品牌联想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得出品牌保证联想、品牌个人需求联想、品牌社会认同联想、品牌身份地位联想四个维度。其中我们认为品牌社会认同联想与品牌身份地位联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而品牌认知当中存在着对品牌外在形象符号的认知,因此可以认为品牌联想中也存在着与品牌符号相关的联想维度,即品牌联想的四个维度为,品牌保证联想,品牌个人需求联想、品牌社会认同联想、品牌符号联想。

三、品牌联想对企业营销开展的意义

1.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品牌联想是建立在消费者个人认知与感情态度之上的,因此消费者进行品牌联想的前提是对品牌建立起一定的认知,消费者建立品牌认知的途径就是对产品的了解以及生活中相关信息的获得。产品信息的宣传既包括商业广告的宣传、生活中相关信息的获得、周边环境下的口碑效应,这三个宣传方式以口碑效应的宣传效果最佳。通过加强品牌联想的引导,势必会推动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精准化定位,消费者会自动搜索筛选商业广告中的信息并且主动询问企业及产品的口碑,在了解足够信息的情况下,顾客或潜在消费者会产生“二次品牌”联想行为,即将第一次品牌联想过程中建立的粗犷化、抽象化、轮廓化乃至相对错误的形象进行修正细化,从而勾画出相对准确且贴近于自己喜好与需求的品牌联想。因此品牌联想与品牌认知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