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第1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计算机基础 高职学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等,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现在的人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先学习具体的知识点,最后才进行综合应用,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先展示综合应用效果,让学生真实形象的看到并应用学习成果,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图文混排讲授过程中,先把提前做好的并且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图文混排案例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通过对展示案例的分析、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对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只是的目的。例如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演示,让学生看到所学习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明确“做什么”,以激发学生产生“怎么做”的学习欲望。

2.根据高职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对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案例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选择案例时教师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表格制作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案例很多,但是选取个人简历为教学案例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课堂上案例展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参加寻找兼职工作,我就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学生告诉我:“需要准备个人简历”。这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

在提出案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是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例如展示了个人简历的案例后,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对学生的大胆回答及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正确答案,也不急于评判,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例中掌握表格的一些知识点,学生以后也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课后讨论总结存在的问题

课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选一个案例操作完成得较好的来展示,总结案例作品的操作技巧,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教师不只是指出哪些方案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即便是没有定论也应提出值得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到每学习一个案例都有收获。

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国内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基础的案例还比较的少,虽然现在有些教师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计算机基础案例,但是由于缺少专家的指导,案例水平都偏低。

2.有些知识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第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U6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已成为所有中职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而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素质相对较差、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特点,中职教学需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弥补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是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之一。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的内容出发,通过引入相关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对所遇到问题的进行独立的思考,得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并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有助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

大家知道“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教育事半功倍”,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条件。“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更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古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预习,既是对新内容的一个心理准备,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准备[

作为教师大家都很清楚,在上课前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对有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很重要的,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则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好,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学生在上课前也应该进行课前预习,对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同时对即将要学到的内容进行预习,这一点对于拉高教学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特点,教师和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

在对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课堂的实施自然也就会事半功倍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采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案例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接受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以下主要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见表一。

表一:几种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

呈现方式 适用情况

口头描述 相对简单、易理解的案例,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文字讲述清楚。

图表展示 在案例中有表格以及数据等内容,只有引入图表才能充分体现案例中的数据。

书面材料 以文字为主的叙述性案例,案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多媒体演示 案例中存在视频的材料。

学生表演案例场景 案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如果教师直接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也很难进入到案例的情境中去,从而导致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呈现案例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使用引用或者暗示等手段,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案例,从而才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足够的准备。

(二)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传统教学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其原因是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对案例进行解读,运用自己以及整合他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是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进入案例中的情境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

(三)讨论案例

经过前面案例的引入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到案例的情境中,一旦进行,就应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需要进行讨论,有时引入一些小案例只是为了引进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如在要讲到Excel时,通过引入含有Excel内容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与Word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使用Word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从而引入Excel的教学,让学生分析Excel的强大优点,然后总结。像这样的小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够解决。

(四)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情境问题进行讨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到一个一致认可的讨论结果,教师要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首先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对于学生在发言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而对学生的一些比较零散的意见,教师则要帮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出色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表现的足的地方,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有信心会做得更好。

(五)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练习,课后反思加以巩固

引入案例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尤其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练习的重要性。在每次案例授课完成之后,教师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当场完成,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在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及从事本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所以,突出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从而使整个教学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明银. 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2,(23):221-222.

第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9-02

教学有没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让每一个学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所在。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理念和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

Word软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笔者选取Word这一章中的内容作为案例,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并进行了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案例:电子板报的制作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样、更具个人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插入恰当的图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教学中安排了对有无文本框下的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淡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这些都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三章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1、熟练运用WORD 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养成良好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

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对于 WORD 这一章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1、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我们在汲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咱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和你们师姐师哥们制作的优秀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电子板报”,点击“图片”,显示搜索结果,选择一幅有代表性的电子板报展示给学生,并讲明此电子板报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 WORD、WPS 软件制作的。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 软件完成任务。

2、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聚集在一起讨论,自主合作学习WORD 软件;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对于这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讲解,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互联网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互相监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资源整合、素质整合

电子板报制作运用的是 WORD 一章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

要制作一份内容详实的电子板报,就要找资料,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组同学能熟练从网上下载文字、图片、动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所以许多学生利用软件制作和处理个性作品。

在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学生没有预料到的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已完成近一半的任务时,因不同原因造成数据丢失,全班同学为之惋惜,也由此认识到“网络需要文明,文明就在你的一举一动中”,有的小组在采访中,因遇到拒绝而丧气,不过最终因自己的诚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采访成功。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4、教学成果评价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在教室展示,请了一些教师来评价、指导。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 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最后由同学选出从内容到版面都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或网站发表。所有作品在学校的网站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5、教师总结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把WORD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还要讲解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关于WORD 的难题。

6、教学延伸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采取了适当的有效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演示一些电子板报模板,帮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第三,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学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延伸和迁移。第四,在结果评价上注意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全面评价学生又能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整堂课在融洽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2009

第4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首先,传统教学法需要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条件就是学生不知道而教师知道,或者学生知道的少而教师知道的多。现在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正随着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逐渐缩小;中小学也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说很多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的普及加快了知识普及速度,对一些不甚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程,其重要性远远比不上专业课,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是不够的,教师一味地讲授会使学生感觉到缺乏新鲜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个时候选择一些既能够用到所学知识,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情况就会大为改观,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再次,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适合本门课程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2)客观的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3)较强的综合性。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6)学生主体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7)过程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8)结果多元化。

复次,案例教学法能够使通用学科与专业学科建立有机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的软件在各行各业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不言而喻。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在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上都有安装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并利用这部分知识管理个人电脑几乎是每个学生必需的。再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功能也是很强大的,写文章、打印各种用途的表格、强大的公式编辑功能与各个工种都有密切的联系。由于这些软件应用的广泛性,找到与各个专业课结合的案例也就十分方便,这样就为通用学科与主要专业课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最后,电脑上的操作通常都是比较快捷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点正是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适合的。

案例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够使用,如果不加选择和思索地套用,必然会适得其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选择的案例一般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得来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些案例当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和能够积极完成的大多数都是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还有一些与实事相关的案例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比如,对所有科目都比较适用的请假条案例,该案例是一个与Word相关的操作案例,我采取了请假条这个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熟知的内容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设置标题的格式方面就用到了字体、字号、对齐方式等常用的排版知识。正文也应用到了特殊格式中的首行缩进、字体、字号、换行等非常实用的技巧。这个案例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Word软件里输入文字,使学生掌握了排版的技巧,更与应用文写作这门非常实用的科目进行了结合,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本案例操作非常简单,又给了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就可以转播任何一位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有充

分的时间进行点评和指导。

再如,几乎所有学生都关心的选购电脑案例,该案例是与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相结合的理论案例,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讲下去,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选择选购电脑这个案例迎合了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的兴趣,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畏难的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有购买电脑的需要,但选购方面的知识又比较欠缺,学习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买电脑的需求,但想到自己将来也可能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会留心关注教师所讲的知识。其次,这个案例结合了第一单元所有章节的知识,涵盖的知识面是广泛的,在讲到计算机选购时,可以顺带提及计算机分为几代,我们现在用的是第几代计算机;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图片;各个重要部件的名称、作用、价格、品牌;什么价位的计算机用在什么领域等等。再次,也可以结合学校内的一些废旧电脑部件进行讲解,这样也能变废为宝,更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图形、文字、实物相结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其他的案例,比如旅游专业的黄山风景区宣传海报案例、烹饪专业的图文食谱案例、奥运火炬手征集宣传案例等等各具特色,与各专业课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热情。

案例使用的三个步骤:

情境创设、教学过程控制、课后总结归纳

案例情境的创设 笔者在选购电脑的案例教学中,先从情境创设开始。这个案例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认识计算机硬件等,第二课时的内容为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和注意事项。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案例的前期准备,将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为每一组学生安排了小组长,准备了电脑硬件报价单、关键硬件包装及实物、关键硬件介绍材料等各一份。接着进行角色安排,我扮演一个很难缠的电脑选购者,学生则扮演电脑店的销售员,向我兜售各自的组装机方案和相关硬件。

授课过程的控制 在第一课时,我分配好物品资料,安排好角色以后,学生就开始查阅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我安排的讨论时间为10分钟,学生在这10分钟内将划出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还要找一些资料对付我这个难缠的电脑选购者,小组长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了任务,学生就开始忙了起来。10分钟过后我叫停,开始了我的台词:今天可是你们6家电脑店竞标的日子,我可是一个大客户,我手底下的网吧有5家,需要电脑300台。在购买之前,我得先看看你们几家公司的实力,我就出一些问题来测试一下几位,答题形式为抢答,每个店派出一位抢答员举手抢答。我提出问题后,得到答题权的小组就派代表回答问题,但是答题过程有时候不太顺利,小组内其他学生就会帮他翻书找答案,有时候几个学生一起找,忙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理解错了题意或者没有听清楚题目,回答问题时笑料百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按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多少和回答的质量,我组织了几家店铺的排名民意测评,测评的结果决定了下节课销售的发言顺序。这节课结束时,我给每个小组布置了查阅硬件资料和填写报价单等预习任务,还有书面作业。过了一天,第二课时的授课开始了,我检查了每一个小组的报价单,惊奇地发现学生填写的内容非常专业,这说明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有的是去网上查到的标准电脑配置,有的甚至可能去电脑公司特地咨询过相关信息,看来对我这个大客户还真的重视起来了。按照上一节民意测评的排名顺序,每个小组轮流向我推销他们的报价单,有些小组甚至把这款机器配置的优点和可以讲价的范围都说得一清二楚,还准备了手写的资料,有的小组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比如,硬件名称是英文的就读不清楚或者干脆略过,还有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带有一些小动作,看到这种情景,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这节课学生的反映很热烈,气氛很活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销售过后,我让各个小组进行最后陈述,同时让学生选出最优化的机器配置方案。这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书面作业:写出你所想要的电脑配置单。

案例的总结和改进 本案例的立足点在于学生在此之前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我特意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精心安排和阅读教科书等等知识的系统强化措施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课后又给学生布置了查阅资料和填写报价单的任务,让他们在第二课时前有充分的准备。这样,两节课的知识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前后呼应,最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有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应用案例教学法也是我的一个新尝试,有些问题在所难免。比如说设备问题、资料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实践经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班级与班级的活跃程度也不一样,也给我使用案例教学法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候不配合,也有的班级太过活跃而使教学过程难以控制等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和处理的方式方法都是我接下来选择和使用案例时所要着重考虑的,也是对案例教学的一个扩展和补充。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是一种教学的必然选择,而是一种出现情况,根据对情况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讨论解决方案的一种非常客观的教学法,所以案例讨论应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讨论方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生搬硬套、走过场、摆花架子。

第二,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开始时组织案例教学要适度,主要抓效率和质量,要在学生的新鲜感还未受到影响之前树立起教师的教学风格。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很难形成讨论的氛围,也很难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甚至可能会造成冷场。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需要经过不断摸索才能成功应用于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构思、准备、角色设定、授课过程、课后总结提高等几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提高的体系,使用得当便可以在实践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升华,同时也会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这些情况通常是在讲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难于理解的、难于记忆的或者运用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知识时,这些情况多是无例可循的,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第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学生就业时,有的单位要求必须具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文秘工作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应用Office软件进行日常事务处理,财务会计类专业要求毕业生能熟悉应用Office软件处理账务等。这样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知识点散、逻辑关系弱、操作性与应用性强、更新速度快、课时相对不足。我校是一所应用型大学,定型在应用,定格在实践,以“一体两翼”(一体为专业,两翼为计算机和英语)为特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知识和就业需求,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案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二、案例教学法[1]

(一)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沿革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分析,查阅各种学生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变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经过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当今社会人们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社会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注重能力培养。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以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五模块”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其体系为:“课上教师指导”-“课后自主实践”-“自学网络资源”-“项目自主评测”-“期末综合机考”。整个体系以案例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实践案例包括:课上指导案例、自主实践案例、网络学习案例、阶段测试案例、综合测试案例。根据实践教学新体系,基于案例的实践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案例的详细设计

(一)案例必须具备实用性

案例必须来源于生活和工作,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实用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上,教师通过介绍案例背景,分析案例,把学生带入工作情境中,建构学习资源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案例,并通过完成情况进行讨论评测比较。这样的实践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实践内容,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第一个案例来源于其工作环境,即制作记账凭证和科目表,包括了Excel工作表的管理与格式化等知识点,具体涵盖单元格格式设置(字体设置、数字格式、对齐方式、边框设置、填充方式)、单元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数据有效性设置、工作表和工作表间数据的使用、自动填充、公式和函数的使用等。

(二)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

实践案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选取,即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内容中知识点非常多且散,知识间的逻辑性较弱,但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实践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

(三)案例必须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

实践案例应该针对教学大纲和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教学案例在组织中应该针对课程特点,即知识点多且散,知识间的逻辑性较弱等特点,遵循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等方法,并且案例还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例,企业员工工资管理表格处理案例,根据部门月平均工资汇总表进行知识拓展及延伸,利用迷你图制作部门平均工资走势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部门平均工资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利用数据透视图制作对各部门各月平均工资进行比较。

五、小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以案例为主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针对专业精心组织选取实用案例,通过讲解实用案例、自主实践案例、网络学习案例、自主评测案例、综合测试案例等可大大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营造职业环境及岗位任务,使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使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融合,使实践教学目标与工作流程融合,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学研究,1982, 2

[2]秦建,邹显春.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6(35)

[2]斩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5).

基金项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JGYBXM01)

作者简介:

第6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第7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实际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以适应对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达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仍需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例如:①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新生,实际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的差异[1];②在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长期力求“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即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学时数、教学手段等,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各自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和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为:①采取“零起点”教学模式,忽略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③采取单一的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模式多样性需求。

1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高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1.1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其中包括:各专业在计算机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需求、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哪些软件常用等内容。

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目标要求与案例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档,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总结。

1.2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培养目标

1.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层次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着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1) 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基础上,增加与不同专业结合密切的专业典型案例应用模块,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自身专业的二次开发,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

2) 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计算机基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针对授课对象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则在原基础上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1.2.2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1) 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适用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根据需求,将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环境,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

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2.1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新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基于案例导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各专业特点与需求,在学大纲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增添具有专业特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构建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注重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达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导向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多层次课程教学模块,进一步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成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相一致。通过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案例系统化、分类化和层次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系统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该系统服务于整个教学与实验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关案例练习和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作业提交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作业与批改作业,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该系统基于Web、采用B/S体系结构,结合.NET服务器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作为整个后台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前端的动态网页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

2.3基于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2.3.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教材与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①以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为框架;②多元化网络平台中的案例库为教学的参考资源做辅助,即提供给学生学习,也为任课教师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应用不同典型案例方案,认真设计自己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③有多媒体课件的支持;④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与练习的内容。例如在提供的Word学习子系统中提供有:Word经典案例练习与分析、毕业论文排版指导、作业实践练习、问题的提交、教师对案例的评价等功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避免常出现的操作错误,如果出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及时上传问题,教师能实时了解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案[3],并将其结论通过评价系统提交,便于以后的教学。其目的达到学生学习自主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教学辅助多样化。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导向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案例库教学平台的开发构建,探索利用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研制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中,由课程学习园地和课程讨论与交流两大模块组成。①在学习园地部分,将本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与组成、计算机网络、Office2007 Word、Office2007 Excel、Office2007 PowerPoint五大模块;每一块都为学生按专业分层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模板(易出错操作图样与出错分析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经典案例分析与练习、作业实践练习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必要内容的补充[4]。②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任课教师都能从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的作业与作业要求,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和作业的批改。

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将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模式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化和传统方式。标准化具有试题容量大、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宽、考试信度和效度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技能。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与知识结构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网络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则由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相互结合:网络考试成绩占80%,课堂评价占20%(包括实验作业质量与次数、考勤等)。无纸化考试题目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题(各占40%分),主观题机器自动阅卷,客观题需要人工批阅。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实际情况对学生随时随地的评价。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多样化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得以改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得以丰富,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组织、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受到师生好评。达到了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该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2]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3] 夏秦,陈,顾刚.一个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用框架[J].实验技术管理,2009(11):101-106.

[4]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Illustrative Cas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Basic Computer of Different Specialities

HOU Xiuhong, ZHENG Wenkui

(Computing Center, Hu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第8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34-01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下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技能,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是入职就业的必备技术,特别是民航相关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实际技能经验的传授。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这一教学弊端,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课中加强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双重结合。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问题

1、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信息量过大

如今的高校在教学中都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课程下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教师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编写成视频课件,然后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这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既能体验到有趣的教学课程,还能接受大量关于计算机实体操作的相关知识[1]。

然而,即便是多媒体这种新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多媒体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一节课的内容信息量较大,而且教师的讲课速度较快。这种教学模式即便学生拥有再好的课堂记忆力,也无法将课堂内容全部的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完全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十分有限。

2、计算机的技能操作十分匮乏

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教学丰富,技能教学匮乏的状态。这种“头重脚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提升。此外,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技能发展的社会,今后高校大学生毕业入职,企业看重的必然是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技能,然而,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只限于理论知识,计算机的实体操作技能存在明显的缺乏和不熟练现象,如此一来,大学生很难顺利就业。简言之,计算机技能操作训练的缺少,会大大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度。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施优势

1、案例教学有助于网络化多种教学策略的开展

在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讲解,让学生明白在计算机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问题的解决策略,减少学生在模拟训练中的困难程度,帮助学生将教师教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汇贯通。其次,案例教学在网络化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双面提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例如将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相结合。因为产生式教学策略需要学生针对教课内容自主的安排学习,但是这种学习策略需要学习具有广泛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学生个人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而且一旦学生对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会让学生产生认知错误[2]。而替代式策略则是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替代式的教学策略,很大程度的弥补了产生式教学策略的不足,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这两种教学策略结合在一起,能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知识理解能力。

2、案例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之前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缺乏,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的过程中并不清楚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而学生对教师长篇大论式的讲述严重缺乏听课兴趣,甚至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偷偷的玩手机,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然而,案例教学针对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它能够让教师时刻的掌控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也能让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动向,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备课。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能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对彼此之间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3]。这样不仅能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切实的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

3、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加强

高校计算机课程加入案例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双重提升。教师通过典型教学案例的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点,并且通过经典案例的现场模拟,学生能对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有一个大体的熟知,最后,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技能方面的实践掌握,所以,案例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理论知识有余,技能知识不足的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如今高校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不足的现象。教师引用案例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能够实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高,这也有助于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 玲.探索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13):172-172.

第9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驱动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2008年,教育部高教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使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有效,学生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学习作准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消除学生的基础差异、服务于本专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专业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来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1 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中信息化技术课程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和应用系统,甚至懂得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有些学生只会访问网络、打字、使用常见的工具等;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对计算机认识有差别。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来自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个人兴趣。一些学生认识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如希望掌握文档编辑工具和音乐创作软件等,他们会主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其他专业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3)和专业课程联系紧密。

音乐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器乐演奏、作词作曲软件和指挥配器等,音乐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表演相结合的知识。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创作的灵感,提高计算机基础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2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思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具备演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表演、指导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制定具有时代气息和专业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提倡用课程案例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素材,提出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完成;学生则要自主获得相关的课程信息和知识技能,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完整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见图1)中,教师是任务的引导者、问题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监督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辅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案例的驱动下,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知识脉络,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学生、案例和老师,具体表现如下:

1)消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案例驱动教学大多采用分组的形式,在课程初期可以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划分等级,然后按等级混合搭配分组。在混合团队中,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辅导基础薄弱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案例。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突出案例的音乐专业特色。

案例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选择则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任务除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把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以安排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个人作品展示案例中,学生可用计算机音乐软件进行个人作曲,这样学生对电子音乐、乐器工艺、管弦和声等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体会到计算机知识与音乐的融合。

3)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专业的特色来安排课程和制定案例,组织形式要灵活有序,教学方法要新颖有效。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创新意识,要明确最新科技的发展动向,可以说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实例

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行业特色和学院学生背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案例,如表1所示。

表1展示了一个音乐大赛案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知识点安排要循序渐进,案例安排要涵盖课程知识并形成一个系统。音乐大赛案例从赛事组织、个人报名和参赛等角度展开,难度适中,逐步深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独自或分组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尽快转换观念,充当引导和协助学生的角色,在完成课上授课后,让学生自我建构完成案例。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通信工具来指导学生和答疑解惑,学生则要把案例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案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作品展示和评价,具体形式是队内自评和团队间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计成绩。队内自评可以准确地评价团队内单一成员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主要考察点是参与程度、参与角色、合作能力和工作量。团队互评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针对案例的设计和实现成果来评价团队的完成情况。队内自评和团队互评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会参与和指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教师根据团队作品和成员构成,针对某个案例的创意设计、技术难度、完成效果以及创新程度等量化标准进行最后点评,为每个学生打分,这个分数体现了团队的优秀程度和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