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社区文化特色亮点精选(九篇)

社区文化特色亮点

第1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色彩;城市景观

1固安县城市色彩规划的相关背景

城市色彩环境是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体现城市面貌、城市特色,也表达了城市蕴含的精神气质[1]。城市色彩包括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各座城市的自然色彩类似,但极具多样性的人文色彩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固安县的城市色彩受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及城市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色,包括固安的产业特色、传统文化及京南文化的延伸等。根据固安县城市色彩的现状,笔者对其进行调研和色彩数据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规划方法。

1.1规划目标

固安县色彩规划的目标为:明确城市色彩主题,为创造和谐的固安县城市色彩提供依据,突出绿色、幸福、活力的城市精神气质,塑造有固安特色的城市色彩环境。

1.2城市色彩现状

色彩现状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建筑物、广告及其他人文色彩;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一定历史文脉的建筑等色彩的信息收集等。

1.3现存问题分析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及现状色彩的采集和分析,固安县城市色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城市色彩主题性不明确,缺乏特色;2.部分楼体立面色彩不协调、对比过于强烈;3.地面铺装色彩、形式单一、缺少变化;4.商业广告色彩杂乱、大小不一、遮挡建筑立面等。

2构建有固安特色的总体色彩定位

2.1基调判读

城市色彩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内在文化特征的外在体现,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性和民族性[2]。通过固安县的传统色彩、地域色彩、京南文化的延伸、现状色彩等进行分析,对固安县的色彩基调有明确的判断,确定色彩的主题,从而通过色彩来表现固安县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色彩规划的主题为:中高明度、中低彩度的暖黄色系为主,塑造有活力、舒适、和谐的色彩环境,打造宜人的“新兴产业宜居城市”,引领城市环境提升,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图1)。2.2规划原则此次色彩规划的原则包括:(1)配色原则——统一基调,秉承文脉、彰显特色、服从功能。(2)控制原则——采取片区、轴、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固安的城市特色作一个总体的引导与控制。

2.3总体设定

对城市色彩进行“面——轴——点”相结合的多级别色彩控制管理体系,明确重要色彩片区、色彩景观轴、重要色彩节点层次结构,并将永定路作为固安县中心城区的核心轴线。

3城市环境色彩具体控制方法

3.1城市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景观的主体部分,即主导色彩,直接影响城市色彩环境的质量[4]。为实现统一、协调的城市色彩,本次色彩规划将建筑色彩按照不同层面进行划分,从面——轴——点三个层面,将建筑色彩划分为城市色彩分区、重要色彩景观轴及重要色彩节点的形式,进而对建筑色彩进行控制和规划。

3.1.1.城市色彩分区

根据各区的主要功能属性、历史文化积淀、发展定位等将固安县主城区分成宜居生活景观色彩片区、绿色居住景观色彩片区、现代产业园景观色彩片区等(图2)。根据对各片区的功能、色彩现状、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对各片区有不同的色彩定位,具体以宜居生活景观色彩片区为例:宜居生活基地景观色彩片区位于城区的中心位置,即老城区,此区域应保持传统风貌、空间机理,展示城市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营造老城区温馨、舒适的传统景观风貌和城市色彩。对此片区的建筑色彩应有组织地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老城色彩达到统一协调,对此片区建筑色彩的分析(图3)。主体色分析: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主体色以中高明度(5.0~9.0)为主,其数量占总数的75%;彩度则以中低彩度为主,彩度值在4.0以下的色彩达到总数80%。辅助色分析:主要以暖色调为主及少量蓝绿色玻璃。辅助色以中明度(5.0)为主,其数量占总数的44%;彩度则以低彩度为主,而彩度值在4.5以下的色彩达到总数的55%,其余部分为中高明度、无彩色系的白、灰色。以上分析表明宜居生活景观风貌区内建筑的主体色和辅助色整体呈暖色调,黄色(Y、YR)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明度偏中高,彩度中低,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心理感受[5]。对此片区进行推荐典型色(图4)和色彩数据值推荐(表1):

3.1.2色彩重点控制地段

(1)城市色彩格局中的重点控制地段“一轴、两带”,作为承载“色彩重点控制地段”的重要载体,成为固安县的城市色彩核心轴线。(2)色彩分区内的重点控制地段分区内重点区域、重要功能性街道作为片区色彩控制的重要载体,成为片区色彩的轴线。城市层面的重点色彩控制轴,即永定路景观色彩轴作为固安县的色彩核心轴线,是过境车辆人群对固安城市色彩最直接的感受途径,固安城市色彩的重要体现区域,因此对永定路色彩轴的色彩控制要求相对严谨(即为严格控制区);而片区层面的重点色彩控制轴则面临使用和观赏的人群大多为固安县本地居民,且居住建筑色彩应偏暖,为固安居民营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即为一般控制区);其他区域色彩也应注重城市整体色彩的协调。

3.1.3重要节点色彩控制

片区内功能区的重要节点或标志性建筑周边地区,也是形成城市色彩印象的重要区域,如火车站、交通广场节点等,主要对节点部位的建筑进行色彩控制。根据参考分区的色彩定位和推荐色数据值范围(每个色彩片区均提供典型推荐色);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取色(表2),按主色调、辅助色的方式进行搭配与组合,取色范围内进行调整,并根据具体的色彩构成方式进行色彩比例和要素控制。

3.2其他城市色彩要素

其他城市色彩即城市色彩中的辅助色彩,包括灯光色彩、构筑物色彩、铺装色彩、城市家具色彩、广告色彩、植物色彩等,这些色彩对城市色彩虽不起决定性作用,却是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色彩在同一的色调基础上,赋予城市色彩更多的变化性、灵活性、特征性。亮化的色彩定位表述为:黄、白两色为基调,以蓝色系为辅助色,其他色彩为点缀。具体亮化模式为“片区亮化、重要景观轴亮化、重点区域亮化”。1.片区亮化主要以投光照明、LED商业亮化为主,内透光照明为辅,局部可使用轮廓照明(具体根据各片区功能进行调整);2.重要景观轴亮化色彩以黄色系、白色系两色为基调,投光照明与轮廓光相结合的方式对沿岸绿化、堤岸及步行道路进行基本的亮化处理;3.重要节点建筑亮化,照明方式为:以投光照明为主,辅以点照明和线照明,强调照明区域的完整性。

3.2.1灯光色彩

结合固安自身特色,以城市住宅、办公建筑的内透光作为城市亮化的背景,形成祥和的氛围;以重点街道和重点区域的亮化为突破点,利用多色调搭配、多样式的亮化手段,形成固安县同一色彩、富有变化的灯饰亮化特色。

3.2.2构筑物色彩

构筑物的色彩可根据总体基调,选择邻近色(黄、橙色、红色等)以突出城市主题,增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2.3铺装色彩

不同地面铺装材料的应用中,应注意同一色系、近似色调的配色、配合;如果使用的色调增加,则造型要素的数量应减少;整体色调要与片区色调统一,谨慎使用对比色调和。

3.2.4城市家具

在城市色彩片区或色彩控制轴范围内,应尽量保持片区色彩的同一性,建议采用金属材质或木质,配以中高彩度颜色进行局部点缀,现代感十足且极具艺术趣味。3.2.5广告色彩注重广告色彩与建筑色彩的协调,减少大面积浓艳广告对建筑立面及城市色彩环境的破坏,避免张贴广告的“争奇斗艳”,保证城市色彩的和谐与统一。3.2.6植物色彩城市绿化在保持城市四季常绿的基础上,采用地方性植物色彩才能彰显其种植特色、绿化品味。植物色彩设计同样遵循着统一、谐调、均衡和韵律的原则。

4城市色彩管理和维护

4.1编制《固安县城市环境色彩的管理导则》

将规划文本以简要明晰的文字或图标形式来说明如何控制色彩的选择和设计,实现色彩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4.2城市色彩的维护

由于材料的使用年限、光照、雨水的冲刷等都导致了建筑材料的褪色、剥落等现象,对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定期维护和及时修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对城市色彩做好规划的同时,要全方位考虑实施后的色彩质量、可持续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发展特征,综合考虑现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6]。根据城市色彩的系统性、层次性等特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色彩进行整体把握和局部控制引导,通过科学系统地规划,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有效管理,才能改变城市色彩嘈杂无序的现状,实现城市色彩、城市景观朝着和谐、明晰、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曲晶 姚方 单位: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京红.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

[2]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3-46.

[3]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1-212.

[4]邢加满,王艾馨.设计[M]--浅谈宁波的城市色彩.北京: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16.7.

第2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在这次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共创和谐活动中,有的小组不但规定动作做到位,还积极为社区献策献计,不断涌现出特色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领导有力,计划更显人性化。各小组都根据自身小组的成员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如有的结合队员的单位职能开展消费维权进社区;有的推出了平安、创卫、就业、健康、教育、文娱等六大服务,并明确了服务内容和相关责任;有的结合电力、卫生医疗部门的职能特色,为社区居民送上了节约用电、疾病控制及家庭档案等服务;有的根据县里的有关政策,推出了创业帮扶等;有的强化了责任分出若干个小分队,使活动成效更加明显,这些计划都是贴近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

二、措施有力,党员作用发挥明显。各小组以“三联一带”(联楼道、联居民、联支部,带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六个一”的工作要求开展活动,真心实意地服务社区。各小组在召开了党员会议后,都相继加入了创卫行动,征求居民意见、帮助解决实事等活动,从8月7日开始,社区巡逻全面启动;9月16日开始,迎国庆保平安的巡逻也在县文峰广场全面启动,社区527名党员,大部分在职党员都参与了巡逻活动,其中表现突出的是第七组几乎全体党员都参与了巡逻。9月8日,在迎接省级卫生县城复评之际,社区全体在职党员都积极的参加了社区创卫运动,30个小组绝大多数都走访慰问了社区贫困家庭,慰问金在300至800元之间,让社区居民进一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三、立足民生,解难题。各小组大部分都走访了自己小组所结对的困难户,有的小组还根据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如家住胜利街的毛华军,因轮椅损坏,第五小组马上就从衢州采购了新的轮椅送给她,帮她解决了燃眉之急;第18组组长利用乡镇来料加工的资源优势,还积极为社区引进电子产品的来料加工,解决了社区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第4组和23组还专门从网络上购买了新书,赠送给社区,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图书室的藏书量;第13组组长也利用县委宣传部的资源,帮助社区打造“书香”特色的文化社区。

四、树形象,比奉献。在各小组的活动指引下,各位在职党员纷纷利用特长奉献社区,如社区在职党员、县疾控中心主任为社区居民带来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讲座、陈左霞带来的艾滋病的预防讲座、郭永平帮助社区刊出《书香文峰》社区小报、大队长徐光裕也利用政协的优势,为社区办公用房奔走呼吁,目前据了解,老工会即将可能划为社区用房。虽然社区还没有硬化方面的问题,但是还有许多在职党员都提出承诺,如城建的党员问社区如有道路硬化的问题可优先帮助,同样市政的在职党员也承诺优先给予社区绿化补植。

自2010年9月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天马镇党委针对居住在社区的党员长期处于“潜伏”状态,与居民交流少、服务群众少、参与社区建设少等问题,在县委组织部和县直机关工委的指导下,结合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共创和谐”活动,开展了“党员身份亮一线、先锋形象树一线”活动。通过全面调查,摸清居住在社区的在册党员、在职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情况,按楼道将党员姓名、住所门牌号等内容制作成身份牌,张贴在楼道口显眼处。目前,社区共有在册党员183人、在职党员527人。先期亮出党员身份有5个楼道进行了“亮化”,分别是兰桂苑243-1东单元和西单元,白龙路4号5单元,人民路43幢中单元和人民路89幢中单元,48名党员先期亮相。下步社区剩余的楼道的“亮党员身份”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为进一步发挥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体现“八小时之内努力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无私奉献在社区”,确保活动能取得真正实效。社区结合各小组实际,并参照兄弟社区的成功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是统一策划,统一组织,打造在职党员活动品牌。社区将根据我们在职党员的自身特长和申报的岗位组建“社区红岩”志愿者服务队,同时根据楼道党员身份亮化,在不同的楼道设置不同的口号,如离退休党员较多的设置奉献型楼道,技能特长较多的楼道可设置为先锋楼道等等。

二是精心设计载体,提升在职党员影响力。明年社区将进一步创建“书香型”的特色文化社区,拟举办首届社区读书节、书画展览、摄影展览,继续推出若干期“书香文峰”社区小报等,同时社区明年有一些和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创建任务,如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以及被残联列为首批“爱心社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社区在职党员的关心和支持。

第3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一、依源而立“粤彩教育”特色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4年4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十八大以来,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也是历史上广州的文化中心。区内至今还保留着众多古老的学宫、书院、学堂遗迹遗址。学校旁的书坊街,是清代书院群周边书坊业兴盛的印记。学校附近有案可考的书坊就达百余间,鳞次栉比,可见读书之风盛行。区内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在区内比比皆是。

 

大南路小学毗邻北京路附近,周边名胜古迹、地域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书香氛围浓郁。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让学校问根寻源,为开展广府“粤”文化教育提供了环境、文化、物质基础;学校师资、生源的本土性,也让“粤彩教育”扎根本土,为开展广府文化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条件。

 

二、特色项目与活动实现“粤彩教育”个性化

 

1.“通草画”非遗艺术的传承

 

非遗“通草画”是广州两百多年前的外销画,通过十三行通商口岸销售到世界各地,曾是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广州)的一个重要途径。因通草纸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手工艺人、原材料的逐步衰减以及相机的逐步普及而一度失传。在2000年左右回流广州而逐步引起重视。学校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摸索、创新创作技法,赋予通草画这一古老画种以新时代精神。学校师生创新出不少通草画技法,如压塑法、雕刻法、立体花法等,均在市区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学校更将眼光放到广府庙会这一活动盛会中,成为市区首家进入广府庙会开展非遗项目文化宣传的单位。创新性地由学生作为文化小天使,在庙会向各方游客宣传、展示非遗通草画。因为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公益性、儿童化而广受领导及社会各界、媒体的好评。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生们的自信心、荣誉感大增,也使学校在粤彩通草画方面的影响力大为提升。广府庙会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已经成为大南路小学粤彩特色教育品牌极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学生们的作品在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奖累累。在2013年“穿越通草画——孩子眼中的新广州风物”越秀区第三届少年儿童美术日记大赛中,我校获奖人数居全区第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中国梦——广府情越秀区小伙伴通草画比赛”中,7人次获前三名,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014年7月,“亮彩通草画小队”的学生还接待了来自国外的青少年艺术交流团,开展剪纸、通草画的文化交流。学生们制作的通草礼品画更多次成为了越秀区个性礼品,赠与参加交流活动的各地朋友。通草画的创新性传承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才艺施展的空间,使其成就感、自信心大增,并陆续引领其他项目的滚动发展,使得学校“粤彩教育”特色日趋彰显。

 

2.粤彩项目齐头并进

 

(1)亮彩“粤剧童谣”活动的开展。学校于2008年开始开展广府童谣校园行活动。2010年12月,《盏鬼粤语童谣》获区一等奖,同时被推荐参加由越秀、禅城、端州三地共同主办的“粤语新童谣大赛”并获三等奖;2012-2014年粤语童谣比赛,连续获区广府童谣比赛一等奖。除了传唱传统广府童谣外,学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童谣的创作中。2014年,编印了师生原创童谣集《童谣唱广府》,其中几首童谣被作曲家们看中谱曲,让小作者们的作品成为歌曲传唱,极大地刺激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第二集童谣集也即将面世。2014年,首家将广府竹枝词带入校园,师生优秀竹枝词《广府文化》《学农之欢》《书院》等原创童谣经谱曲后在校内传唱。《广府文化》在第五届少儿金钟音乐大赛原创音乐作品比赛和省首届岭南童谣节比赛中获优秀作品奖。

 

“南悦红豆”粤剧社作为学校另一特色鲜明的艺术社团,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了解粤剧这一古老的本土文化,学校创设机会开展粤剧文化的传播教育。如将粤剧引入1—3年级课堂;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让学生多接触本土粤剧小调;将粤剧与童谣结合传唱,举办粤剧服装展示会等。选拔学生参与到粤剧社排练演出,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节目编排。《大南红豆展新姿》作为2014年越秀区广府嘉年华大型活动的指定表演节目并参加第五届广府庙会“广府菁华秀”表演,学生子们稚气又专业的功架,收获各界好评如潮;2015年6月,参加第十八届“放飞梦想”全国艺术人才展示盛会获金奖。学校成为广州市粤剧进校园活动中首批十五所粤剧传统特色学校(基地校)之一。

 

(2)亮彩“传统游戏”的回归。学校在2013年逐步推开“传统游戏的回归”活动,给学生提供竹蜻蜓、铁圈、陀螺、沙包等小玩具,在体育课上教给学生游戏方法,在大课间、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活动,并号召学生父母一起参与,以增加亲子互动。突破性地将传统游戏带入了2014、2015年广府庙会,折飞机、跳房子、拍公仔纸成为了庙会非遗展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场面温馨而热闹。这一举措,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孩子》杂志、《新快报》等媒体专门对校长进行了专访。

 

(3)课题引领,丰富特色课程内涵,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为推动特色理念的全方位落实及发展,学校分别开展了以社区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等为方向的实践性研究,并分别在省市区立项课题。依托社区资源,整理出学校特色校本教材《粤迹精彩》供各学科共同使用。刘健文老师使用校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课例获得市思品课例一等奖。学校每周二下午开设“粤色课程”,采用菜单式选课,由大师亲自授课,并将这些大师聘为学校非遗艺术专家团成员,指导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充实了粤彩教育文化的育人队伍。学校坚持“粤彩教育”理念,培养知书达礼、自信有神采的阳光少年。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发动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粤彩好少年”评选办法及操作办法,其各项内容的评选均结合本校特色课程、项目、活动及日常评价进行。

 

3.社区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整合社区资源,创建大德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非遗艺术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2014年5至6月,学校在广东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南桃李绽芳华”的广府成果展,成为第一所在博物馆开设这样的专题展览的学校。该展览将通草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带入了社区、融入了社会,让社会各界更进一步地了解非遗艺术,也彰显了学校“粤彩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力及成果,更使学校利用社区资源构建了大德育氛围,如邀请非遗名家进校园开展“大南庙会迎新春”开学礼,将“粤彩”文化带出校门,到其他区的学校进行文化交流;开展“粤彩文化节”,校内外社团、家长师生共同参与等。

 

(2)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合力共进。 “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是我校坚持多年的“粤彩教育”理念之一。学校设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四级教育网络,社工每周进入学校进行个案辅导,定期与家长义工、社区义工开展社区、学校公益活动。2014年的广府庙会活动就得到学校近两百名家长义工的积极报名,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文化宣传活动中,体验共同成长及服务的乐趣。

 

(3)培育自信,借力打造亮彩“导赏团”。学校与北京街家庭服务中心社工们合作,通过打造亮彩“导赏团”,尝试提升学生的抗逆力。亮彩“导赏团”由学校三至六年级个别学生组成,凭借社区服务中心义工的专业与人力资源,每周给学生上抗逆力的专题活动辅导课,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外出活动,让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个人潜能得到挖掘提升,逐步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变得阳光、乐观、自信而有神采。导赏团的学生经常活跃在博物馆、各宣传日上,如学校成果展博物馆的宣传介绍、社区主题导赏、广府历奇等活动,学生进步明显,家长也大受鼓舞,“悦赏团”成为“粤彩教育”的另一支出彩小队。

 

三、立足区情、校情,探索小校特色发展策略

 

小校要发展,在生源、师资、校内可用资源与资金均不如大校的前提下,可以走“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通过利用、整合社会的无穷无形资源,着力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教育生态,尝试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创新机制,并获得初步成功。2014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越秀区第一批特色学校、越秀区艺术教育项目特色学校、广州市首批粤剧传统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的“粤彩教育”获广州市第四届德育创新成果综合类一等奖。

 

纵观学校近年的前进轨迹,其发展策略可以归纳为“六化”。一是特色理念的实践化探索,根据区域特色、学校实际及特色项目、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定位,避免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资源浪费,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二是特色品牌的重点化展示,给予特色项目以重点扶持及指导,挖掘其内在生命力及创新性,彰显其地位与影响,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三是特色活动的持续化开展,坚持将有影响力的活动持续开展,不断为活动注入新鲜血液,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四是特色成果的区域化推广,充分利用资源,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方式,扩大文化宣传的有效性及地域性,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五是特色课程的资源化整合,将特色项目的建设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本校个性化课程及评价体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环节;六是特色项目的滚动化推进,整体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融合其他可供开展的特色项目和活动,滚动铺开、推进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力。

 

回望昨天,我们迈出了以“粤彩教育”为品牌的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课题引领特色发展,进一步挖掘“粤彩教育”模式及育人内涵,让新时代“粤彩教育”焕发新的意义和光彩。

第4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关键词:契机;深入基层;以点带面;亮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而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言: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政策。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从两个“报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方向和重要性的准确诠释。这种自上而下关注发展公益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说明,中央已经意识到基层群众文化作为我党在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理念具有着“喉舌”般的效用。因此,开展健康、积极、充满朝气的基层文化活动,势之所趋,势在必行。

一、以社区文化为契机,撒播文化活动的种子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没有社区居民自觉和共同参与,不可能发展社区文化活动,为此,城镇社区居民要自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重点要推动完善日常议事和决策的参与制度,积极参与讨论决定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事项,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的闲暇时间、兴趣爱好作广泛了解分析,以此来决定社区文化的组织方式、时间、活动形式。在参与形式上,社区居民应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融为一体,多组织如“五好家庭、文明户的创建活动”、“文明小区建设活动”、“群体性康乐活动”、“群众志愿活动”等。总之,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在参与面上,中年特别是在职工作人员要更多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以小带大”和以家庭为主体的活动,让更多的城镇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性、福利性的志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文明高尚的交往方式和亲切友爱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培育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各基层组织要以社区文化为契机,按照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将文化活动的种子切实播撒到基层,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力促群众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重视文化下乡活动,持之以恒,使“文化活动”之花真正绽放

要坚持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重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在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满足城乡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华县按照“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该县根据季节,制定了广场文化活动计划,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本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如在县府文化广场举行的“每月一台戏”活动,它由全县16个镇以本土传统特色为主而编排文艺节目,轮流组团演出,使得民间艺术演出形式更加活跃,更为多姿多彩,更能吸引群众眼球。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处华城镇新桥(原新桥镇),曾经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竹马艺术之乡”,由9个村和机关、学校共同组建了11支竹马舞业余演出队,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本地和毗邻地区演出,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另外,五华县致力于解决基层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该县这种贴切基层民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模式值得大家借鉴。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忌“忽冷忽热”。文化下乡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这就要求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要经常下乡,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男外,文化部门可以联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从而使“基层文化活动”这朵花真正绽放开来。

三、发掘、培养、引进人才,以过硬的文化队伍为动力,以点带面,促文化活动获硕果

培养和建设一支有素质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是一个长期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的素质问题和文化修养,端正道德风尚与社会情操。基层群众文化干部骨干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要加强继续再教育培训和观摩学习,这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将有力地指导群众和影响群众。这样,才不会被人说:“搞文化的人没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基层组织的人员结构、数量、素质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增加人员数量,扩大队伍,提高人员素质。2009年五华县招录了6名文化馆(站)干部,是在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这就是提高文化队伍自身建设的举措。也许这样的举措短时间内还见不到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任务。通过不断引进有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县的群众文化生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另外,五华县的文化广场内,每天有上百人的群众在广场活动,有棋盘对弈、集体舞、交谊舞、山歌对唱、电影放映等,场面非常热闹。了解其的先进经验是:文化馆先期培养一批热衷群众文化积极分子,引导他们尝试组织其他群众开展业余活动,

通过信息以点带面,短时间就能组织大量群众参与活动。久而久之,文化广场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交流文化的必去之地。基层文化生活的开展需要依靠于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虽然群文工作者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要深入人心、由群众来组织活动、使全民都动起来,这种无形的号召力是无限的。

文化队伍只有具备这种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多元化、多平台的社会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引领基层群众喜获文化活动的硕果。

四、创品牌,打造地方“亮点”文化,融文化于活动,寓活动于文化

在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和“速食”文化影响的农村保留了很多原汁原昧的民俗文化,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没,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这些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地方,引导群众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不断注入活力,赋予新时展的内容,把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形式有机结合,在不改变传统、民族特色和韵味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可寓教于乐,又可引导人们特,别是新生一代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爱惜和维护家乡形象,进而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以文化凝聚人心、用“亮点”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第5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地域性;滨水景观

【分类号】:TU986.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城乡规划建设及景观设计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与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景观中的地域性特色也愈加重要。为彰显地域特色,在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认真分析环境的地域性,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理解当地名族风俗。不管是景观的整体设计,还是局部设计,都要求设计既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要,更要符合精神需求。

一、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概念

城市滨河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即水路接壤相交部位[1]。

地域文化是指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有一些名族风俗,民间才艺等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的,时代不同,往往呈现出来的文化元素也是不尽相同的。地域文化的“文化”,可以是一个元素,也可以更多的元素。景观在地域文化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以时间为主线,以景物为固体,将特色体现出来,在社会进程中不断地促进与发展,展现出其人文主义精神。地域文化包含地域性、长期性、渗透性和包容性,从这多重性特点来看,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应具备时代精神,应提升和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促进其发展。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缺一不可。[1]而艺术的总是离不开地域性的。

二、地域文化在六安城市滨水的应用

纵观六安历史文化资源,六安地域文化包括皋陶文化、红军文化等,淠河城市滨水地区紧紧抓住这些文化元素,打造出滨河城市景观具有六安地域特色。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处于大别山北麓,从西南向北流经六安市区的淠河,是六安人民的母亲河。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理环境优美,景观文化具有一定的特色,平缓的地形打造出沿河岸风光带。南岸靠近市区,沿河、沿路景观种类众多,淠河中路紧紧依靠着淠河南岸,并且连接的南北两路的交通,道路两边景观由南至北呈现出不同景象。

(一)滨水空间类型在的地域性表现

在城市发展中,经河流的城市往往会将河流作为城市建设的侧重点,沿河岸景观也将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水路交接的这一块空间中,根据其地域特色,将出现各种不同的小空间,展现出此滨水区域各具特色的景观。在淠河城市滨水地域,以月亮岛为中心,淠河西区中心、千年皋城、城北副中心形成三颗主星,其余功能区如璀璨群星错落分布于淠河之滨,营造“众星拱月”成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3]。

湖中之岛,河中之岛,它们的开发和建设,都离不开所处城市的经济因素,它们的设计也离不开城市的地域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岛上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六安具有时代及地方特色的月亮岛,是淠河城市滨水地区的重心。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月亮岛上皖西学院的景观设计,不仅散发着浓厚的学习气息,还展现出阳光般活力。

(二)地域文化设计手法的表现

隐喻和象征是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表现为运用某些地方特色的亮点,将其形式用于设计,使人对历史加以想象,增强地域性。隐喻的手法在于内在体现,象征的手法在于外在表达,不但在视觉上产生冲击,更能带动人们的情感的共鸣,进而使文化内涵突出。淠河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将六安富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恰当运用,淠河沿岸的“文化墙”,把六安的历史文化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书写了一个富有悠久历史痕迹的六安,浓缩了皖西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例如孙叔敖举于海(修建安丰塘)、楚王迁都、屑豆为腐的故事、汉武巡狩、时苗留犊、宋画第一的李公麟,鼎鼎大名的淝水之战、一代帝师孙家鼐等名人名事。浮雕临河一面,深色大理石上用有力的笔触刻画着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讲述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让人赏心悦目。展示了六安古代文明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沉淀,显示了六安人自强不息,聪明睿智的人格力量,是六安市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景点。

赋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离不开生态设计,生态设计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生态平衡,人在改造自然的方法、手段及创造力。生态设计技术是使用当地的景观材料、新技术加上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的空间氛围。在淠河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中,生态公园的建设在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沙滩浴场很好的利用了沙地的地理位置、地域空间、地方文化,加强了亲水文化的建设,也保护了沙土的流失,集自然人文为一体,是淠河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设计中生态建设的代表。

三、地域文化对六安城市滨水景观的意义

为更好的体现其地域文化,淠河城市滨水地区以月亮岛为中心,成众星捧月形态,遵循“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相接,交相辉映”的概念,建设成“一岛两岸”的生态景观。两岸绿树成荫青草匆匆,在缓缓流水的映射下,恰如一条绿色长龙绕月亮岛而舞,呈现出一派绿色景象,如同城市中的人间境地。利用恰好的地势地形等地理因素,将传统文化精髓展现在这一带景观设计中于生态为一体。用绿色描写景象、表现活力、体现生态,看到这景象如同感受到了月亮岛上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机。将六安这一具有代表的地域文化展现在淠河城市滨景观设计中,给人一种舒适亲切感。

注释:

[1] 于志光 顾水清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 城市研究1999.2

[2] 赵良 《景观设计》[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3] 高旭红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探讨[M] 安徽建筑 2011.3

作者简介:邹初红,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城市水资源的景观化研究(2011SK355)

姓名 : 邹初红

第6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亮点之一:项目推介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集中推介120个重点招商项目,投资额约850亿元。这批重点项目针对国际资本流动趋势、产业转移特点和扩大内需政策,涉及了盐湖精细化工、煤气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基础设施、新能源建设、现代农业等产业。已有44个项目达成初步投资意向,投资额达646亿元。招商的项目有格尔木MTO/PVC联合项目、德令哈年产30万吨丙烯项目、海西州马北5亿立方天然气综合开发项目、乌兰年产1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大柴旦年产3万吨甲硫醇项目等。

亮点之二:投资洽谈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期间,各部门积极协调,成功对接了一批项目。共举办了两次成果签约仪式,共签订合作协议项目35个,签约资金达到331亿元。首次成果签约集中签约的项目共有21个,涉及金额达231.4亿元。项目涵盖了盐湖精细化工、煤气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等领域。第二次成果签约共签订项目14个,签约的项目包括海西州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合作项目、格尔木10万千瓦那棱格勒河梯级电站项目、格尔木市河东农场4x50兆瓦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德令哈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等14个。

签约项目技术水平高,有的达到了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的项目可填补青海乃至全国的产业空白。这些项目成果的落地,对海西资源开发步伐、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亮点之三:展览展示

大会展览展示面积逾4440平方米,展位构思新颖、造新美观、布局合理、主题鲜明,共设置展位247个。一是综合展区,全面展示建国60周年、建州55周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方位展示柴达木良好产业基础、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提升对外合作的吸引力。二是海西州八个地区展区,重点展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面貌。三是专题展区,设旅游展区、农牧业产业化展区、汽车太阳能设备展区、书画、摄影、工艺美术品展等,并组织了一批青海特色名优产品进行展示展销。

亮点之四:旅游观光

近年来,格尔木市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玉珠峰登山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租、察尔汉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蒙古族草原风情等十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昆仑文化碑林等景区。在“柴推会”期间,格尔木市旅游局和国内有关单位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此次签约的合作协议共5个,涉及旅游开发、宣传、合作和游客互换等内容。协议的成功签署,将对促进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充分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高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之五:高峰论坛

柴达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就要努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的创新区,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做出贡献。要成为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的先行区,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柴达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举办了“柴达木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专家们围绕“柴达木如何以循环经济模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国际到国内、从提高产品品质到树立品牌意识、从优化资源开发模式到产业延伸集聚、从营造宏观政策环境到建立具体应对措施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精彩阐述。对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亮点之六:昆仑文化论坛

第7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文化建设不断加快,呈现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文化馆(站)379个,居委会文化体育活动室4733个,建成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面积总计3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县市区、社区、小区三级衔接,大、中、小配套,高、中、低互补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加强。袁州区的××评话、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万载县的开口傩、得胜鼓、烟花制作工艺、夏布制作工艺,樟树市的药俗和丰城市的岳家狮八个项目均已申报成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目前,全市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文化艺术精品迭出。“上高县摄影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3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民摄影艺术之乡”,《寒儒求监》获国家文化部“田汉创作奖”,《小镇霸王花》、《派饭》、《春渡》等剧目参加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和首届农民艺术节,袁州区的版画将赣西文化特征的装饰雕刻、剪纸刺绣、漆器图案和民间彩灯融入创作中,在全国版画界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有20件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版画大展,有1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四是文化品牌效应显现。围绕“心圈廊”战略构想和打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目标,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禅宗文化、农耕文化、月亮文化三大品牌,特别是今年月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作为“嫦娥的故里,明月的家乡”的文化特色。

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文化设备较紧缺,文化人才不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从总体上来看,我市滞后的文化建设现状已经开始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这就要求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把住时代的脉搏,呼吸时代的空气,沐浴时代的风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为进一步抓好我市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抓好“四项工作”

(1)教育强市。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美好××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市在教育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资源,“两基”教育在全省率先达标,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行列;××职业技术学院20__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招生,××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要立足现有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院校,鼓励各种资本兴建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强化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

(2)卫生兴市。近几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公共卫生水平得到提高,基层卫生工作得到加强,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特别是200本文来源:文秘站 5年8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后,通过创卫这个载体,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明显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可以说创卫创出了效益,创出了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的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巩固创卫成效,使创卫的成果让全市人民共享。

(3)体育活市。我市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突出发展”战略,以体育促进经济,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__年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江西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数十项部级比赛,××体育中心、××水上运动基地分别为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和国家赛艇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体育事业见证着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打好、打活这张特色牌,使全市体育品牌无形资产迅速扩张升值成为全市的一个亮点。

(4)旅游旺市。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带动作用,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捆绑成势,连点成线,着力打造绿色山水、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结合赣西新余的“蓝色旅游”和萍乡的“红色旅游”,形成赣西旅游产业的特色,形成以××为中心的赣西旅游带,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推进“五大工程”

(1)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强化文化建设基础工程,要着力抓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二是加快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推进文化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紧紧围绕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精心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农村和谐文化百花齐放、“一村一品”、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

(2)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培育文化品牌是提升文化软 实力的重要目标。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要致力于打造四个平台:一是以提升节会文化内涵,扩大节会推介效应为重点,打响月亮文化品牌;二是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三是以整合民俗、名人、名胜等文化资源为手段,加快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四是致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文化传媒机构,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3)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两个轮子。当前,文化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文化力、软实力更多的是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要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围绕“一带五区六中心”(一带:秀江文化带,五区:明月山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化成岩生态休闲区、清沥江教育培训区、袁州古城历史文化区、新城现代文化区,六中心:水上运动娱乐中心、状元洲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传媒中心、体育中心、明月山国际禅修中心、明月山温泉国际疗养休闲培训中心)的构想打出“大文化”产业特色牌,把旅游、娱乐、体育、传媒四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快发展“大文化”产业。

(4)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要突出抓好三支队伍:一是抓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要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要重视本地人才,又要引进外来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二是抓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这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和经营管理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三是抓群众文化骨干培育,这些“草根人才”虽然影响力不大,但却支撑着民间文化的发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宝贵资源。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着力四项举措: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文物史迹的保护开发,保障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三是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队伍,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历史文脉传承延伸,区域文化源远流长。

三、把握好“四个关系”

(1)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传承和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文化建设不但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创造和更新。坚守历史传统、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文化兴市必须要有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的形成和个性的凸现,就得依赖和依托于对文化遗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创新,不断发掘和提高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

(2)精神文化与精品文化的关系。精神文化与精品文化是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锻造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难、事在人为、负重奋进、众志成城、敢创一流”的“××精神”,为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新××提供了永恒动力。文化中的精品,是社会承认、群众喜欢、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建设精品文化,就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作品。

第8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引言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统筹发展是未来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研究,可为我省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一个全新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有利于使得生态、文化、社会效益等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乡村旅游规划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开展,为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经验借鉴。

一、统筹城乡视域中河南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乡统筹视域中河南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

1、城乡统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也都加快了发展步伐。根据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差距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缩小,但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却逐步拉大。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影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障碍。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摈弃“重城市 轻农村”观念,促进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建立“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城乡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谋求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

2、新农村建设

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问题”的主题,指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建设,也是“富裕 民主 文明 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3、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在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形式的基础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区域空间:乡村是农民生活生产的场所,乡村旅游活动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空间应在乡村。

(2)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乡村乡土与乡村文化,如:乡村自然环境景观、村落建筑、农事劳作、民俗风情、村落传统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村民服饰、文化遗产景观等。

(3)乡村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结合农村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和创造一种有别于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农村生产劳作,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融于自然的多样化需求。

二、郭亮村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郭亮村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现状(见图1)

此图表是景区工作人员于2014年根据景区售票情况统计的数据,由图表中数据可知:1―4月和11月―12月是郭亮村的旅游淡季,由于冬天山林里温度极低,下雪后路面结冰,交通不便,游客数量就相对较少。但是旅游高峰期郭亮的平均日接待量约九千人,其中黄金周期间的日平均接待量均上万人。郭亮村在7一8月期间气候凉爽湿润,是人们避暑乘凉的好去处,旅游接待量也达到全年的第二个高峰。

有关郭亮村旅游食宿的接待情况,郭亮村家家户户经营旅游食宿地接待,一些临近主干道的乡民还经营旅游商品店,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虽然当地住宿接待条件达到了一般农家乐的接待水准(可淋浴 有电话 卫星电视),但是同国内其它地区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相比,价格偏低,如:郭亮村食宿45-50元/人/天。从这可看出:郭亮村的村民旅游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很多居民为了经营当地的旅游接待放弃了外出打工,再加上郭亮村偏低的门票收入:旺季80元/人 淡季40元/人,导致了乡民高度的旅游参与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入。

郭亮村发展乡村旅游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广阔的客源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受到服务人员素质有限、服务质量不高、接待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低下和缺乏特色旅游纪念产品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郭亮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郭亮村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的影响分析

1、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很多的旅游服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所以郭亮村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乡民的就业机会,如:很多村民自发经营农家乐、农家菜馆、土特产品零售店等,这都给乡民创造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另外,随着郭亮村乡村旅游在吸引省内外游客的关注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中华影视村的成立就是它最好的见证。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郭亮村乡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在逐渐增长,这也相对提高了乡民的消费水平。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乡民来说,原有的农耕收入已满足不了这不断增高的产品价格,致使郭亮村乡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

郭亮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民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郭亮村位于新乡市辉县,该地方言语速快且吐字不清,随着外来游客的渐多,乡民渐渐适应了对游客说普通话,甚至还可以进行简单地外语交流,乡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但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对本地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有关管理部门反映,郭亮村乡村旅游发展后,相应的犯罪 (偷盗、、违法兜售门票)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郭亮村乡民原有的淳朴民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笔者到达郭亮村时就有当地居民询问:“是否愿意跟随他从其他通道进入景区”,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景区只用付不到景区门票一半的费用。这种带客逃票的现象在郭亮村目前比较严重,给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乡村旅游的环境影响

郭亮村发展乡村旅游前后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和居住条件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满足游客需求,郭亮村的村容村貌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改善,乡民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在环境方面,随着接待游客的增多,大气和水的质量逐渐变差,固体废弃物也随之增多,由于没有很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大部分乡民和游客把垃圾随手丢弃在山林里,给当地山林带来了很大的环境压力。另外,为了满足游客食宿等方面的需求,乡民拆除原有民居新建了很多宾馆餐馆,且到处可见各种商业广告和招牌,大大破坏了乡村传统建筑风貌。

三、郭亮村统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郭亮村的农产品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随着近年来有害食品事件的频繁发生,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中。郭亮村可凭借优质无污染的山泉水和有机土壤生产绿色食品,如:红薯、无激素家禽、纯天然药材等。此外,还可以对绿色食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如:红薯可以加工为粉条,充分发挥郭亮村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并通过合理分配利益,增强乡民的自豪感,推动郭亮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保留郭亮村的乡村性特色,降低乡村旅游的非乡村性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体现在乡村性的塑造和保持。塑造鲜明的乡村意象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打造乡村性特色是郭亮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趋向。从农业角度讲,可从单一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生产体验型乡村旅游,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农村的生产劳作。从文化角度看,可发展体现郭亮村民风民俗的乡村文化之旅,将观光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多元化体验型的乡村旅游。就农家乐的经营者而言,切忌将农家乐规模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从而丧失了农家乐的乡村性和原生性。规范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避免乡村旅游产品地过度商业化,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的乡村性,让旅游者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三)注重宣传营销,塑造“太行深处有人家”的自主旅游品牌

提高乡村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充分结合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进行整合、抽象和艺术化处理,通过旅游推广、省内外重要新闻媒体、信息网站、旅游文化节庆等形式,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介,全力一位开展宣传营销。郭亮村地处太行深处,是个石头的世界,质朴的石舍,淳朴的山民,石桌石凳石头炕,石磨石碾石头墙,浑石到顶的农家院,依山顺势地座落于陡峭的山崖上,颇具特色,要进一步扩大郭亮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太行深处有人家”的自主旅游品牌形象。

(四)增加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让乡民从旅游中受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会对当地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当地乡民没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分享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相应利益,将会竭力抵触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将乡民迁出郭亮村换成外来从商人员,这就造成了从业人员中乡民参与度不足的局面,旅游收益主体不以乡民为主,这势必会增加乡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抵触情绪。同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如果没有本地居民的广泛、深度参与,将会影响乡村环境的原真性,更会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因此,增加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让乡民从旅游中受益可进一步推动郭亮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第9篇:社区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探索五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春花秋月是国人世代传承的经典意象和审美情结。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围绕这一文化发展主题,以田园诗风、桃李香径、柴门芳滨、花间草堂、竹里人家为背景,以山水田园诗的人文意趣为源流,以大井铺(明清古驿文化)、大井(古井传说)、女儿坟(罗江四大名墓)等乡土名胜为历史文化题材,以现代原生态农耕文化体验为回归方式,以人与自然契合为哲理韵味,致力营造自然清新、闲逸静美的体验空间,醉月迷花、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

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形象氛围的塑造,主要采用淡而有致、雅而不俗的白描手法加以勾勒,通过深度发掘资源内涵,嫁接诗性文化,取意造景,借景传情,情景交融,抒发性灵,以传达春花秋月的核心理念。主题展开着重围绕观花赏景、吟风弄月、明清古驿、斗鸡乡俗等文化旅游题材,以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为经营主线,多元组团为园区布局模式,集约和集中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模式,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体验经济提供新视角。

三、开发思路

(一)发挥本土以林果业为主导的三农资源优势,108国道餐饮经济和紧邻绵阳休闲经济圈的口岸优势,将特色林果业、特色乡村旅游和口岸市场有机结合,产业为躯,文化为魂,打造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庄,继国光村“千鱼欢”乡村旅游社区之后再创新亮点,探索新模式,联手打造金山镇乡村旅游产业基地。

(二)结合旅游社区开发,在原村委会设施基础上,全面打造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形成集村委会、村支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管理服务活动功能一体化的乡村社会管理新型发展平台。

(三)围绕春花秋月这一人文主题,通盘把握其与特色农业、生态环境、旅游开发、体验经济、示范农户、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多重结合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开发要紧扣发展目标(春花秋月核心形象塑造和形成核心经营功能)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社区组织基地和环境配套集中打造,招商开发区集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扶持移民农户多层次参与,自主创业;在农户集中居住区要统筹协调,处理好资源利用与共同发展的关系,既要加速形成突破效应,又要整合推进,实现共享经济;开发还要与“三建五改”的村容村貌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加大资源市场运作的力度,借大井—金山段乡村旅游加速开发之势,精心策划包装特色娱乐、特色餐饮、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推进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开发,要致力挖掘原大井镇相关资源的潜力,向旅游社区集约发展,形成集聚功能。

(六)由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涉及范围较广,各农户民居聚落在空间布局上相对分离,加之开发规模和整体配套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发可作两期推进,首期集中开发罗绵路西侧春花秋月主入口相关区域,二期后续开发纵深区域,形成环线景区,逐步打造国光五星两村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整体格局。

四、总体布局

春花秋月集中发展区(一期)根据环境与资源状况,主要以五星村四组邻近罗绵路相关区域作为开发的核心部分,按照入口功能区、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两点一线)、招商开发区、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四大功能板块进行总体布局。

(一)入口功能区:春花秋月标志形象、明清古驿形象(大井名胜景观)、古驿站主题餐饮群

罗绵路西侧五星村入口处为中心的南北两翼临公路区域纳入入口功能区。该区通过环境整理改造,主要布置标志性形象造型为中心的一点两线景观组合,展示春花秋月的主题内涵和诗性氛围,配合标志性形象在主入口恢复以大井名胜景观为主的明清驿站文化,在南侧结合招商引资打造与春花秋月主题风貌吻合的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布置生态停车场。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春花秋月农户休闲庄园以两大民居聚落群为主干,一是沿入口道理两侧的民居聚落(23户),一是道路以西的民居聚落(15户)。该区最突出的景观特色是成片浅丘型的梨园桃园、葡萄园和鱼塘,因地制宜,沿道路集约集中打造花香农居格调和古驿客站风情的休闲庄园,内外呼应一体化发展具有开发的可行性。人文主题:梨园芳滨、花间草堂,简约纯朴的现代原生态生活方式。开局:主要围绕两大聚落沿道路两侧的农户为主(10-15户),逐步扩展形成整体格局。

(三)招商开发区: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翠微别业

1.入口道路西翼北侧的坡顶台地是春花秋月观景揽胜之处,作为观景中心应当具有观赏、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形成游点、看点、停留活动点。人文主题:月亮山、女儿坟、望月楼、斗鸡坊有机整合。开发以原蓄水池为中心,在保留蓄水功能的基础上营造望月楼为标志性建筑和斗鸡坊为娱乐特色的观景休闲群落。在月亮山南侧台地恢复女儿坟和祭祠,营造春花秋月的乡土祭拜名胜景观。市场定位:以观景品茗、休闲娱乐、祭拜为主的特色民俗园林。

2.在入口道路北侧鱼塘环状区域,拓展园林车道,沿道滨水开发休闲假度集群(2-3家)。人文主题:翠微别业。市场定位: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延伸业态,探索银发产业、乡村老年公寓的发展模式,提升春花秋月乡村旅游社区的品质。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

在五星村委会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围绕打造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基地的目标,紧密结合以春花秋月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整合创新资源,整治改造,形成开放型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社区管理服务活动中心和商务接待中心。

五、景观设计

春花秋月在景观设计上注重阴阳虚实、气韵节奏和自然和谐,追求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原生态田园风情的有机结合,景观建筑审美元素的人文表达与乡村旅游的市场功能交融互动。

(一)入口功能区

主体形象造型:在主入口左侧空地布置天然榕树造景,吊挂月亮和春花秋月标志符号,地面草坪丘、块石、植物配景,夜景灯饰营造氛围。树后侧区域布置大井(双层井)和照壁(青砖、嵌青石、大井考记刻石)组合的纪念性景观,传承大井古驿文化。

入口道路配套景观造型:内设石竹木混合材质跨街门楼,灯笼吊挂,路右侧坡缘布置造型栏架,古驿站特色形象的社区指南标识牌。

挡土墙美化造型形成辅标志形象:景观斜坡种植床造型,床架褐色或绿色木质风格,栏杆间隔造型,中间部分设计凸状春花秋月文字符号,四周以花卉嵌饰陪衬,扩坡种植攀缘性植物绿化,再现自然可见因素。

古驿站餐饮小型街区形象营造:建筑外观造型明清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色彩组合青石墙基、粉墙、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吊挂灯笼,护路栅栏彩篱,景观树(孤植、丛植)、木质灯杆灯具(造型方灯)、店招红色为主,明清古驿文化氛围营造。

停车场布置:小型街区空置场地和入口道路内左侧空地。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区(梨园芳滨、花间草堂)

民居外部改造:建筑外观装饰以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为特征,粉墙,墙基石材或木质板条,褐色柱架,绿色窗楹,墙基上部延伸条架平台花箱点缀,吊挂灯笼和吉祥挂件饰物。建筑间以桁架、门廊等元素装饰,丰富空间层次和人文色彩。

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体验型农家乐的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加以综合改造,重点突出单一居住环境向居家经营一体化转型,内部装饰以山水田园诗性文化、大井古驿文化、民俗吉祥文化等艺术符号为主,营造民居古驿客栈的人文气氛。

户外经营环境氛围营造:扩展庭院,整治空置区域,开放式经营,庭园布置栅栏彩篱、景观竹树、竹木架门楼、大井古驿文化景观、诗画艺术挂件装点,竹木景观廊架装饰游道,栽种攀缘性植物,吊挂花卉,布置行道树,杆式造型路灯,庭院布置太阳伞、休闲桌椅等。

园区综合整治与造景:对道路、水塘、果林、垃圾排污处理进行整治改造,观光道路沿道布置风格多样的竹木廊架,吊挂花卉、栽种攀缘性植物,竹木编栅栏花篱,局部区域布置木制攀登观景架、花车花坛小品、乡土农具小品,提供游人休息处,垃圾箱、标志牌,在果园适度开设步游道(砖铺道,石材踏步等),水塘以自然式水景为主,采用卵石、片石压顶护岸,结合草坪景观树、花境、石景、游玩水车等营造水岸田园情趣。

(三)招商开发区

月亮山、望月楼:观景中心在保留蓄水池功能的基础上,借物造景,以中式楼阁错层回廊为特色,在坡顶区域形成半围合庭院格局,布置斗鸡坊(方形斗台,竹栏围合,四周观众位,斗鸡品种选择:天然斗鸡,本地混种鸡等),以民俗杂艺为特色的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在庭院周边布置景观树、草坪石景、步游道、花架门廊和观景露台,供游人观景休闲品茗。

翠微别业:环塘布置汉唐格调与现代简约风格结合的休闲度假养老庭院,庭院半围合平层二层多元组合,色彩:粉墙,褐色柱架(含墙基),绿色窗楹,房顶露台花架与塘畔步游道、休闲草石坪、木制水榭、孤植丛植景观竹树、石景、小型健身设备组合,功能配置结合老年公寓的开发营运。

(四)社区组织建设基地区

对五星村委会进行整改,整改目标:在充实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与活动中心等功能的基础上,与春花秋月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复合功能(如会议接待等),重点改造围墙,缘坡台地景观,建筑外观与灯光工程等,有机融入大井古驿文化内容(明清驿馆),形成乡村旅游社区的外部建筑形象和人文生态特色。

六、营销策略

(一)春花秋月以梨山花海、明清古驿为特色,以富有人文情调的现代原生态田园文化观光体验,特色休闲餐饮娱乐、养生养老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农户休闲庄园聚落、招商开发区(观景中心和古驿街区)组团经营,发挥各自特色和业态差异联动发展,游购娱吃住行整合营销,特色民俗娱乐,以斗鸡等民俗杂艺为卖点,特色餐饮以大井镇传统乡土菜系与特色农家菜结合创新,积极引进特色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老年公寓开发为主的市场资源。

(三)以集中发展区为龙头,有序推广,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千鱼欢”、“春花秋月”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走廊。新晨

(四)注重“千鱼欢”至“春花秋月”走廊一线108国道两侧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主入口形象群的灯光工程建设。

(五)围绕春花秋月人文主题和以“金山雪艳”闻名的梨山花海,配合县、镇旅游的整体开发,滚动推出系列节庆活动,与国光村“千鱼欢”联手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梨园赏春、大井乡祭、古驿寻踪、斗鸡会等。

(六)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线路,共创罗江旅游新局面。

(七)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春花秋月的乡村旅游形象,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过境客源,自驾游客源和绵阳休闲餐饮客源。

(八)举办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和发展人文基地,广泛吸引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积极造势,提高春花秋月的文化知名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