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建筑工业化特点精选(九篇)

建筑工业化特点

第1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2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引言

建筑工程建设不仅在建设社会环境和实现人们现代化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野蛮世界不断向为名世界迈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基础,是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探讨工程建筑技术特点和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建筑的正向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一、探微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发展所覆盖的空间很广

建筑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罗相当大的行业范围,它是指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直接表现为建筑工程方面内容,同时,从建筑工程范围内所辐射道德相关行业也可界定为建筑工程行业范围之内。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 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

(二)建筑工程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三)具有知识性特点较强的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

随着现代沟通手段不断发展,远程通信也逐渐进入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应该有所掌握,以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操作,从而使工作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探微

(一)提高高校建筑行业专业的创新教学力度,实现校企合作

高校是高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高效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的不断培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具备相当专业能力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由此看来,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使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并合乎企业对人才所需求的根本性要求。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够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对人才培养有指导的导向性意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改变与不断发展。

(二)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专一性人才发展向综合性人才方式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综合性技术人才在就业发展中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更加能够合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为人才就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如果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也熟悉,将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说,综合性人才的发展更能够使将来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得更加庞大和更加广阔,这方面人才的发展必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会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

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在行业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建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一些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借鉴和参考,我国建筑行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水准迈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涵盖的空间大,所涉行业较宽,技术性含量高,专业性很强,同时特点比较显著,具有独立性极强的行业。在实际发展过长中,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应该从核心技术方面研发和实践发展应用入手,强化行业技术,从社会发展需要和时展要求进一步拓展行业空间,促进行业技术在实践研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到强化升级,顺应时展的主潮流,赶超社会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强化精英领域行业的技术能力,拓宽行业发展渠道。通过实现行业内技术能力的不断高端化发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在现阶段激烈竞争中的实际竞争能力,在现有的和将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发展之地。建筑工程技术将来的发展应该建立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研体系,实现校企合作的新型发展模式,创建更加与现代化发展步伐相接轨的科学发展模式,促进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尖端化发展。从人才培养、现有技术人员强化培训和加强竞争机制的强化管理,各种途径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全面升级与创新方式发展,不断与国际社会技术方面的交流与竞争性较量,在发展中实现机遇与挑战同行,从而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本身能力出发,综合强化我国相关行业的竞争实力,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苏俊,王昕明,赵志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2).

[2]姚艳红,赵冬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3]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4]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08).

第3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的建设的好坏程度,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更是依靠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技术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也是当前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关键内容。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探讨建筑工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使其能够在建筑行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最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实际上,本文在研究建筑工程技术的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

一、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本文主要建筑工程技术的总体特点、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以及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特点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建筑工程技术的总体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建筑工程技术涵盖了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土木建筑、电梯以及消防这四个最主要的方面。而这四个主要方面不仅仅只单一的是其自身的知识,这里面还涉及了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些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于这些技术的掌握需要掌握好其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是很容易接触到这些理论知识的,每所理工类高校都会设有专门的理论课程供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这些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以便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做出规划设计,让整个建筑过程变得完美,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也要求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建筑工程技术同样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它作为建筑工程的支持技术手段,要想掌握,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中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在实际的实践中所掌握的具体技术和技术经验做出精确和专业的判断。由于建筑工程自身需要科学并且规范的管理,因此建筑工程技术的实施也需要达到高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技术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技术也要提升,要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为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筑工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改革开放加大了我国学习国外先进建筑工程技术的机会,同时先进的建筑工程设备和仪器也需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如何操作。随着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力度培养,我国在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会有质的飞越。

1.2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建筑业的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可以建造能够居住的建筑,因此建筑呈现单一化的特点,而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与建筑一样,建筑工程技术也呈现单一化的特点,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不管是人类居住环境,还是社会行业的发展程度,对于建筑工程需求的数量都不断增加。由于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及传统的搭建技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这种技术也不适合推广,于是传统的搭建技术逐渐向混凝土技术发展。在这一发展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仍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只是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于建筑的需求。这种建筑工程技术建造出来的建筑虽然使用寿命较长,但是这种建筑工程技术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进一步分析,这种建筑工程技术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沿用到了近代,虽然我国在古代也存在技术性较高的建筑,但是数量极为稀少,传统建筑工程的特点在主流上还是较单一的,因而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处在单一、较低的水平。

1.3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和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现代的需求,建筑行业开始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对建筑进行了重新定位,使建造出的建筑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外,还要让它满足人们的审美及其它需要。例如,现在很多建筑都具有娱乐功能并且呈现舒适度高、节能、环保等特点,这是传统建筑技术所无法相比的。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一些新技术的融入也使现代建筑工程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具体说来,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工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建筑对于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的平衡性,促进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入其它理论知识,使建造的建筑具有更大的科技性,能够提升建筑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入现代的智能技术,实现建筑的自动化管理,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高效、便捷的建筑环境。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于建筑要求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将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并且对于其中一些细节方面例如焊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建筑工程中更多的采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建筑工程实施中的实时校对、实时监督和实时控制,保证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达标。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也会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技术能够实现多种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总体水平,来满足人们未来对于建筑业的要求。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筑需要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建筑工程的要求技术会朝着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建筑工程技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了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会推动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本文从建筑工程技术所具有的特点展开论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相关探讨。建筑工程技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凸显自身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业内环境,促进良性竞争,使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争取在未来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里,大大促进建筑施工领域的持续与健康发展,并支持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苏俊,王昕明,赵志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2).

[2] 何伟.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2).

[3] 王大超.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魅力中国,2014,(10):351-351.

[4] 吴永超.探讨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房地产导刊,2014,(28).

第4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建筑手法的同时,也不断的谋求自身的新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新建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商业区、住宅区、能源供应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工业建筑类型与城乡整体文化环境关系日趋紧密,从而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对旧城区老厂房的结构改造也显得行之有效,这样使得一些大型骨干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随着施工工艺技术的发展,不少国外现代工业建筑中高新技术、新工艺也被引进,这样使得工业建筑形式在不断发展中日趋完善,从而实现了标准化、多样化。特别是多高层厂房、现代交通能源建筑等一批新型工业建筑的出现,不仅满足灵活性、通用性的要求,还大大节约了土地。

    2.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通讯业等都非常重视自身发展,采取各种手段加大企业的透明度和对外自我宣传的力度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便打入国际市场,有的把自己的工业理念作为一个参观点,间接的做成了工业旅游项目,为此,这个过程中就建筑设计方面布置了适宜对外开放的参观路线,在参观途中还可以接触或购买该企业宣传的展销产品。

    2.2主导性原则

    当今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不仅要抓住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要考察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以便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措施。目前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国内,改革开放的实施也使很多国外企业加入竞争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自我形象应该具备主导性原则,要积极的做好对外自我宣传、加强企业与外界的沟通。从前那种对外封闭自守的建筑设计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想把企业做活做大,就必须使企业具有新的功能概念,努力营造环境优美、选材精致、造型新颖、跟进发展步伐的国际工业建筑体系。

    2.3安全环保原则

    现在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已得到了一些控制。俗话说“安全第一,环保先行”。这不仅仅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眼下整个地区、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安全。在整个工业建筑设计初期,作为设计者就应该秉着此项原则,结合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并对工艺流程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布局,避免日后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除此以外,有些工业涉及到半导体、医药以及生物化工、原子能电站等,这些企业在建筑设计中需特别创造一些洁净工作区间,以防止各种辐射给人体带来损害。

    3.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

    3.1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省地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利用,各种能源都在逐渐匮乏,特别是今年来工业建筑等大型建筑的大规模新建,使得土地面积减少速度加快。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节能省地必须放在首位。 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利用也较为普遍。目前很多工业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严格控制发展新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发展节能型工业厂房。

    3.2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 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而工业建筑的设计主体也从以生产设备为中心越来越朝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因此人的因素在建筑中的作用就越来越显得重要。工业建筑中的空间及环境与人相融合,这样就需要在建筑设计的初期把人性化这个潜在优势尽可能的发挥,让人们置身于工业建筑的良好环境中产生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 , 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标。

    3.3注重工业建筑的社会文化职能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文明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发挥地区性及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民族、文化、企业相结合,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追求工业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比如北京国家体育场、北京香山饭店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标志性建筑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新象、新趋势,他们诠释着这个国家的独特的文化底蕴。 3.4工业建筑设计的可延续性 一个建筑有着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它可能是体现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可能是记录某个时展历程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对建筑的探索和寻觅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在它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

    种因素的作用,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造设计过程中,对于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和合理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适当保留可以延续历史记忆,为企业留下深厚的企业文化,这样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人类特有的文明。

    3.5工业建筑的多元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这种情况在工业建筑中也是存在的。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往来的逐步扩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象也慢慢展现出来。建筑场地的地域性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及品牌不同、民族性的各异加之大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境外”设计事务所的参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工业建筑逐步走向多元化。在接受全球性的同时,承认各民族、地区和地方文化的价值,在平等合作互利竞争的同时,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跨文化的、有特色有个性的工业建筑。

    4.结语

    虽然现在工业建筑发展已逐步完善,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业建筑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内部和外部应该相互结合,尽量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成。总的来说,工业建筑设计需要回归艺术。随着高科技产业区迅速蔓延,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建筑的使用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不断增长,产品生产和更新换代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工业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学习,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建,李旗.工业建筑形象的发展与创作.工业建筑.

    [2] 刘德华.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J].新建筑.

    [3] 铁军,王雪松.工业建筑的技术运用与表达[J].工业建筑.

    [4] 黄兴元.工业建筑的文化表现.建筑学报

第5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途径

一、引言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建筑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局部竞争,而是全局和整体实力的竞争,尤其是其企业文化和形象的竞争。因此,加强建筑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概述

(一)建筑行业企业文化的涵义

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是建筑企业及其成员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建筑业特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习惯习俗、规章制度和精神风貌等。

(二)建筑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

首先,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由于所有制、企业专长、区域和企业历史不同,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就很大,导致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而企业文化又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与迟缓性,不易变动和融合,这就构成了建筑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是具有冲突性。由于建筑行业各企业的文化差异,如对问题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和判断的认识差异,将直接导致企业价值观的冲突、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方面的冲突。

三、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构建的作用及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员工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通过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以此可以聚合出整个企业的良好形象,逐步建立高度的企业信誉,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平稳快速的发展。

另外,建筑企业文化的功能在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及激励作用,使员工树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理想与目标,增加其责任感与归属感,凝聚成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优化管理,推动建筑企业的改革

建筑企业文化则实际上是建筑企业员工实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无形约束。可以促使企业员工接受并养成本企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效益。

同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建筑企业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决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帮助员工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行之有效的推进器,对企业的深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在建筑企业文化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首先,很多建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筑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建筑企业文化的内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的价值与理念。例如,有些建筑企业文化的制度文件很多,看起来非常规范,但是这些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在的指导意义。

其次,部分建筑企业将建筑企业文化等同于建筑企业精神,认为构建建筑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建筑企业精神,而与建筑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例如当前建筑企业负责企业文化的管理人员对建筑企业管理不一定熟悉,并很少参与建筑企业管理,使两者严重脱节。

(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及创新的理念

建筑企业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爱护建筑机械,有的喜欢学习新的建筑知识。但有些建筑企业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他们不认为建筑企业文化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从而忽视了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另外,建筑企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能固守一种文化。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增添新内容,是建筑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要要求。但在实践中,建筑企业往往既无创新思想,又无创新实践,导致建筑企业文化发展乏力。

(三)建筑企业本身的性质决定其企业文化构建困难重重

一方面,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低,同时施工现场比较分散、人员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另一方面,施工地点的不稳定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建筑企业文化必然是离散的,跨地区与跨文化的,必须兼容并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更具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具感染力,亦增加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五、新时期建筑行业企业文化构建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认识,建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建筑企业文化在构建过程中要得到企业全体成员的认同,企业管理者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文化。首先,企业领导要发挥倡导作用,因为企业领导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身体力行者和宣传者。

其次,要以员工为中心,以人才为重点,采取多样化和人性化的运行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慢慢的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同时应该培养和引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并在员工中树立典型,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及创优创新提高良好的条件。

(二)营造良好企业环境,开辟多种途径建设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环境是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建筑企业管理层必须,在整个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等方面制定正确合理的发展战略,为贯彻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的网络来建设、传播企业文化,例如开展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文体活动等。

(三)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建设工程项目的日趋复杂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建筑企业一方面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做好人才培训、引进及交流工作,培育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争取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现场去。

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企业员工的跨文化培训。以此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强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并在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建筑企业文化。

(四)注重对建筑企业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新建筑企业文化创立后,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企业形象、理念等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宣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战略目标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利用企业文化的制度系统,告知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以此增加员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做到以人为本。

第6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绿化;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调绿色、和谐、富有美意。这使我国的园林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涉中于园林行业。长期以来,基于对园林工程的表面理解,许多人都将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混为一谈,这对于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园林工程市场的形成带来了极大障碍。通过本文,作者要对“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初步探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园林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特点

园林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它总是要被细化为多个交叉作业,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它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对园林及其中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集实用、美观和绿色环保于一体,平衡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并取得综合效益最大化。园林工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园林工程要求将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确保设计合理、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力求艺术与美感的统一。2、一项园林工程的预算投入往往是巨大的,其建造周期较长,一经建成就难以重新改观。这就需要园林设计者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能对该区域的供水、供电、排水等需求综合考虑,并对园林工程的后期维护和修缮留有足够空间。3、园林工程是一项集实用、观赏、绿色环保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与有生命的绿化植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生态园林的特点。

二、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区别

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均属于园林工程范畴,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交叉联系,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对项目中包括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市政规划、日后的使用、维护等诸多因素,避免项目重复建设、随意施工。同时,前期要对工程的预算投入、工程耗费及日后将会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合理评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投入的资金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含义不同 园林建筑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而在园林或城市绿化地带进行的一系列造景施工工程。这些建筑物集实用、观赏和艺术为一体,借助于花草树木的灵动性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交融、自然和谐的艺术享受。园林建筑所指的造景施工可以是对各类建筑物的建造,包括亭台楼阁、轩廊楹联等,不同的设计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意境和艺术享受。园林绿化工程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而对园林进行的绿化工程。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山石改造工程、理水照明工程、林木栽培工程等,它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未来我们必须要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加速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绿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二)特点不同 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虽然都属于园林工程范畴,并且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交叉联系,但因施工理念和侧重点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园林建筑有以下3个特点:(1)园林建筑既然是对园林或城市绿化地带进行造景设计,就要考虑到园林的地形、地貌、地势等自然特征,把握平面与空间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要充分体现柔和交融、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2)造景工程的建造不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自古以来,精典的园林建筑作品都是以有限的建筑造景烘托出自然、山水之美,每一个造景的选材、体量都恰到好处,因为一个园林工程的各个要素中,应以山水为主,造景是从,过多的造景会显得冗杂和喧宾夺主。(3)园林建筑的风格及选材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文化传承。比如中西园林、南北园林、现代园林和古代园林,它们各具特色,流露出不同的意境和文化底蕴。

2、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园林绿化事业,因此,园林绿化工程是在政府领导下的、有法律规范的、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2)园林绿化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山石改造工程、理水照明工程、林木栽培工程等,因此,其预算投入往往是巨大的,其建造周期较长,一经建成就难以重新改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园林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化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园艺、建筑、美术、软件设计等多个学术方向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3)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集实用、观赏、绿色环保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与有生命的绿化植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生态园林的特点,因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施工中常常会被细化为多个交叉作业同时进行,这就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作为项目的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改善企业成本况况,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三)基于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的内容和特点,对从事园林建筑或园林绿化行业的企业,从理论上说应有不同的从业规范、技能考核、企业资质、从业经历、人员结构、注册资本等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对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概念和范围认识模糊,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在许多环节对两者界定不清,大大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园林工程市场的形成。

三、结语

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同属于园林工程范畴,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对园林及其中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平衡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取得综合效益最大化。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特点及施工标准。但由于目前对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概念和范围认识模糊,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在许多环节对两者界定不清,大大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园林工程市场的形成,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工程实施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找出症结所在,明确标准、统一界定,使园林事业的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又便于付诸实践,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层 房屋建筑 施工技术 特点 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的提升,我国的高层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决定房屋建筑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施工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施工技术,为我国高层房屋建筑事业夯实技术基础。

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就主体结构的施工而言,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类似于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但是,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也有其特殊性。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在逐层施工的方法上是相同的。但是就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来看,两者就有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房屋建筑高度的增高和体量的增大,必然造成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技术产生差异。

1、施工工期长

高层房屋建筑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建筑层数较多、现浇混凝土体积大,所以一般工程规模较大,工期较长,一般来说要持续一到两年左右,期间会经历雨雪等季节性施工等,给现场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由于工期较长,一般来说高层房屋建筑采用总承包管理施工模式,在只有部分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以缩短项目的寿命周期。

2、层房屋建筑施工的高空作业较多

与普通类型的房屋建筑相比高层房屋建筑的首要特点就是这个高,.字因此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时的高空作业也就很多要想充分的保证高空作业时的安全性那么就必须有效的解决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原材料、施工人员的垂直运输的工作。施工时必须妥善的解决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临时厕所、用电、用水、防火以及通讯等问题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基础埋藏深

高层房屋建筑的的另一个特点是:深。意思是指基础埋置深度深。高层房屋建筑必须满足整体稳定性,所以地基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20m以上。深基础施工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地基的处理问题,尤其是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有很多方案可供选择,这样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就是: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

4、工程量大

高层房屋建筑一般工程量较大,涉及的工种较多。由于工程量大,施工总包单位会将非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专业承包单位,而专业承包单位为了加快进度,又将部分劳务作业分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因此整个项目参与的单位非常多,给现场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就要求项目各参与方要密切配合,充分协调好各方的施工顺序,以使各方的施工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二、提升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1、不断推广新技术

实现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技术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对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精华之处,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进行引进与推广的态度。工程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的,因此,我们还必须在相关成功应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且相对成熟的建筑施工技术理论,完善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必须充分汲取先进技术,在具体的施工案例中推广与应用这些新技术,进而使得我国整个建筑施工行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得到推进和提升,使我国的高层建筑能够满足现代化高层建筑对施工技术的高标准要求。

2、全面的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要想真正的提升我国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其核心的因素一定是人的因素只有加大培养的力度善于发现并且敢于应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行业中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才能做好对国内外先进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探索和应用的工作。另外在培养专业性的施工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同样的对于高层房屋建筑行业中的相关人员也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定期的组织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培训课程,真正的促进他们施工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3、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引入了计算机作为辅助,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因此,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功能,为现场的施工技术提供指导。在实际施工之前,可以利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将施工技术各项参数均输入到计算机内,让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并模拟出建筑施工的过程及结果,使计算机在客观上判断某项施工技术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层房屋施工技术水平。

4、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给排水和通风技术

高层建筑的服务性能好坏是平顶高层建筑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在给排水工程中,如何合理优化上下水结构,建立一套针对高层建筑人口密集特点的给排水方案是相关施工人员的施工首要问题"高层房屋首先要求上水泵送压力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布置官网可有效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另外在给排水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出现漏水状况的抢修工作和防水工作。高层建筑由于不便开窗、人口集中等问题,良好的通风系统是高层建筑必要部分。而且大部分高层建筑都有中央空调系统。在通风系统!空调系统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充分考虑业主需要,严把质量关,提供品质合格工程。

5、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泵送技术

高层建筑混凝土体量之大,强度之高,国内一般选用泵送混凝土。为了保证浇筑的实际效果,泵送混凝土必须具恰当的配比,还应使用一定数量的布料机和混凝土泵机。国内目前的高泵程混凝土一般采用掺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的双掺技术。综合反映了掺合料技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配合比设计技术、泵管布置铺设技术、泵车操作技术和泵送设备,一次又一次突破混凝土泵送高度。

6、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电气工程技术

现代高层房屋建筑对电气工程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物中耗电设备多、电路复杂化、铺设难度高等特点,是电气工程相关人员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今后业主需要的调查和房屋使用调查可以优化电路布设的方案,减少电气工程的浪费和施工难度。另外对于电气施工技术中的材料选用应该进行充分论证,结合高层建筑人口密集、大功率设备多、电气使用时间集中等问题。进一步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电气材料进行施工。

第8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供需网;转型

当今,供应链(SC)及其管理(SCM)模式的运用已经十分普及,近几年建筑业也逐步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建筑业存在特殊的行业性质,所以与制造业相比,该行业的企业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建筑业关系着国计民生之大计,其建筑质量关乎社会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进一步改善建筑企业的管理问题极其迫切。本文认为,由于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DN)模式具有网络性合作、多样性合作、充分开放性合作以及动态稳定性合作等基本特征,所以SDN模式的运用对于促成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极具重要性,正因如此,研究如何使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向建筑SDN模式的转型具有意义。

一、建筑企业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不同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制造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产品质量是建筑业最引人注目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它不仅关系国家社会财产安全,更与大众群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2. 建筑产品位置固定,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移动生产与使用,地域局限性较大。3. 建筑产品体型庞大,占用较大空间,生产周期较长。4. 材料资源消耗大,材料调度和库存问题对建设成本影响大。5. 主要合作商(业主与承包商)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合作不长期稳定,一般只存在于某一具体工程,工程结束合作终止。6. 生产者多数来源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人员变动大,管理环境复杂。7. 建筑项目的变动容易引起较大的工期及资金的变动。8. 技术知识管理松散,没有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二、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制造业,其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客户结合在同一个链状结构上,形成一个整体,目的是提高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效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约各项资源,使链上的合作企业达到共赢。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则是将链上各参与方作为同一系统,为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系统内正确而高效地流转所研究出来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断在制造业以及其他零售业取得广泛而成功地应用,建筑业的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供应链在建筑业的应用实施。20世纪90年代,建筑供应链(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CSC)的概念被提出。本文以建筑总承包企业为中心,在整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定义建筑供应链为:建筑总承包商通过招投标方式从开发商取得项目的建设权,在施工过程中与开发商、建筑分包商、建筑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商、安装设备供应商以及设计单位等组成多角度供应链,并在链上进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互流转,直到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如图1所示。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CSCM)指在建筑供应链形成及运转过程中,将所有涉及生产施工的上下游企业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期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成本,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实现链上企业共同利益最大化。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已十几年,在此期间,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建筑供应链提出过研究观点。宋艳华等针对建筑企业生产效率低,收益少,亏损大的状况提出应用供应链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挺和谢京辰分析了CSCM应用的可行性与实施步骤,同时提出CSCM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王海强、王要武研究建立了关于建筑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模型,为更科学合理地实施建筑供应链提出新的方法理论。赵洁为实现建筑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设计出了基于本体集成的CSCM信息共享平台,使链上信息传达更敏捷化。许杰峰等基于快速发展的BIM信息技术,提出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供应链中以实现敏捷化绿色施工。

在众多关于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建筑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不断变化,CSCM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首先,链上的主体企业――建筑总承包商以投标方式取得与开发商的合作联盟,通常为了中标而采取低价策略,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企业就可能为了挽回损失而过度追求自己的利润,这就势必影响上下游企业利益,合作企业出现分歧,供应链管理为实现共赢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由建筑业的独特性可知建筑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是以某一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为期限的,是短期的不稳定联盟,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长期发展,在短期合作中往往不能倾尽全力合作,对自身一些有价值的管理方法、生产优势持有保留,对合作企业不够信任,或者信任合作关系不够牢靠,这是与成功的供应链联盟假设前提相悖的。再次,供应链的管理要义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系统内的高效传递。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比较注重对物流的优化管理,链式结构着力点单一薄弱。对于建筑业而言,虽然建筑材料物流规模较大,但是建筑施工信息流的及时准确交互,关系着建筑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与开发商以及设计院要保证信息的绝对通畅。资金流同样牵涉到工程进度以及建筑的质量。并且在全球化发展环境中,不仅要优化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保证资金流的可靠落实,人才、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交流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不像制造业产品,建筑产品庞大而单一,资源消耗大,项目受地域性限制较强,建筑承包商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都有可能发展项目,要求其在不同的项目上与不同的上下游企业组建供应链合作系统,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过度强调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整体利益会在长期的对立竞争中受损,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发展难以实现。在这个全球资源共享的时代,企业需为取得更宽泛、更稳固、更值得信赖的合作共赢而不断创新适宜生存发展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三、建筑业的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管理模型

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of Enterprises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SDN)是在比较传统企业管理模型,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实施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结构模型。SDN是指一种以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为目标,相关企业之间由于“供需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功能开放式的供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系统。SDN具有网络性、多功能性、开放性以及动态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对于建筑业而言,开发商、建筑总承包商、专业承包商、劳务分包商、设计院、建筑材料供应商、安装设备供应商、施工机械供应商等共同组建该供需网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在该模型中,流动于企业间的“供需流”有别于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它不仅包括供应链中的“流”,还涵盖了人才、技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知识等有形和无形的供需元素。这些供需流之间联系紧密,不断地在SDN系统内流动。对建筑业主体企业(建筑总承包商、开发商、设计院)而言,“供需流”包含建筑材料供给,设计施工图纸,施工进度计划,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交流,等等。不同的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流又各有差别。

四、建筑业SC管理模式向SDN模式的转型――以实现质量目标为例

SDN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SC模式的不足,其网络性特点拓宽了节点企业的合作平台,形成多边合作关系;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得企业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买卖,还加入了人才、技术、文化知识等交流,扩大了合作经营范围;开放性特点突破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全球开放式合作理念,企业节点得以扩充,有利于应对更大的全球竞争发展;动态稳定性则更加有利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持续的合作优势。

对于建筑业而言,建筑产品的质量就是整个建筑业的命脉。建筑质量不仅仅是施工承包商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建设网络系统内所有相关单位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项目研究阶段的地质勘探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设计单位的图纸设计是否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开发商对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合理,监理单位能否秉公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施工单位的工序设计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要求,施工人员的调配是否科学合理,建筑材料供应商的建筑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机械租赁商提供的设备是否安全耐用,等,这些问题都和建筑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在以往的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激烈,相互之间隔断,甚至固守联盟给最终产品带来危害。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向SDN管理模式的转变,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就要打破旧有联盟,建立新的供需网合作系统。

首先,供需网是复杂的网络系统,在建立过程中采取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从建设系统整体出发,将工程质量的实现定位为系统的总体最优效果(企业利润的实现为次优效果),寻找建筑业从建筑供应链向供需网模式转型的最优途径。

在行业领域内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平台系统,从项目立项初期到项目验收使用的全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单位,他们的基本信息都纳入平台内。各节点企业在选择建立供需网连接点时,可以在各自接入的子平台上查找节点信息。在信息匹配的过程中,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以及利润等这些多目标在节点模型的分析体系中综合转化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统一标准。

在衡量系统上设立各节点企业“硬件”(比如资金,产品、设备等)及“软件”(比如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合作信誉等)的相应数据结构转化及评价体系,在综合测评之后给出各节点对于形成新的供需网链接的影响结果。可选的供需网新节点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性:1. 高度的信任合作精神,这是供需网存在的基础。建筑不是一次性快速产品,它的使用年限甚至数以百计,建筑业的发展也不是阶段性的,因此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必然是长期有效的。加入供需网合作体系,节点企业应该持有与其它节点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理念,在合作过程中保持充分开放性。2. 合作方式多样化。作为供需网的节点企业,不仅要有产品,还要有知识、文化、理念、人才等其它供需流的供应与需求。对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而言,他们之间的供需不仅仅是单纯的图纸设计与修改,图纸设计人员只有身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交流意见,进行知识文化的传递,才能设计出安全可行的方案,施工人员对图纸也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才得以更好地保证。

在衡量选定新的供需网节点之后,进行节点链接。SC向SDN的转型就在于旧节点的解除与新节点的链接,供需流将随新节点的形成而自动转化。旧的建筑供应链节点在项目上一般只与固定的上下游节点链接,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数据结构较为简洁。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供应链与供应链间还存在激烈的竞争。一旦发生项目变更或合作一方的毁约行为,供应链随之断裂,新的供应链又难以快速形成,导致项目停工,施工进度延期,资金滞流,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而对于供需网,节点之间将在系统衡量选择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稳定性,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多边关系,如图4所示。在旧有供应链模式下一旦发现有损于建筑质量的节点,可在SDN模式下转化节点而不必固守联盟。在SDN模式下即使发生任何变更导致某一关系破裂也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SDN系统将会自动修补缺陷,在关系网中迅速结成新的联盟,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建筑企业在建立供需网模式后,将有利于在全国各地、全世界顺利开展项目的建设工作。

五、结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密集度还相对较低。在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施工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施工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但管理模式上的不足依然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难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国际化建设标准。本文探讨了建筑供应链的不足,提出建筑业管理由传统SC模式向SDN模式转型的研究概念,为建筑业管理模式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后续研究使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取得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福缘,何静.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初探[J].预测,2002(06).

[2]Koskela L.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Tec

h.Report72)[R].CIFE:Stanford Univ.,CA,1992.

[3]宋艳华,金维兴,张文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建筑经济,2004(12).

[4]王挺,谢京辰.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CSCM)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05(04).

[5]王海强,王要武.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6]赵洁.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0(09).

[7]许杰峰,雷星晖.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管理研究[J].建筑科学,2014(05).

第9篇:建筑工业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risk increas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also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ntinuous renovation, the wide use of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new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emerge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t present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ve the pligh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discusses.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施工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 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的建筑施工企业, 有施工项目分布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这些特点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 提高企业效益和施工技术水平,已成为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 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 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本文从分析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出发,阐述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要点和环节,并提出实现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我国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1、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是企业工作场地分散、流动性大, 普通企事业单位的相对固定的信息系统软、硬件模式的经验不太适合建筑施工企业。

2、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知识上和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的作用, 只知道计算机能帮助我们编辑、打印文件, 辅助财务处理, 辅助预算, 辅助设计等单项应用, 不知道信息系统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变革, 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 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3、企业缺乏高级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

当前,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缺乏, 尤其缺乏掌握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

4、企业受制于资金、技术与管理水平. 无法实施大型管理信息

5、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二、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 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 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 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行, 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一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该看到,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 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 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三、现代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信息化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和认识程度,取决于信息化改造委托实施单位的行业经验是否足够丰富,取决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认识是否统一,取决于企业对内部员工的不断培训。而最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和进程,这是企业信息化改造成败的关键。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必须明确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并大致确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一个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上应当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由于建筑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性给软件产品的研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系统应用的效果不再仅仅是软件本身能够保障的,它需要软件厂商的综合能力、软件产品等多方面因素来保证,需要软件公司研发人员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人员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发掘企业隐性的、习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产品的成败。所以,在系统采购中,建筑企业就不能只简单地考察产品本身,而应从战略合作的角度选择软件厂商和软件系统。具体来说:

1、确定信息化管理目标。施工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标很明确,就是要加强经管理的监控、分析和决策持;实现动态管理,使企业务工作达到事前计划、事控制、事后分机业务流程学化、规范化信息服务网化,利用网络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络建设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

2、明确信息化管理过程。办公自动化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开放、安全和可靠的企业内部日常事务处理平台。它可以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办公水平更加规范和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事务处理自动化。实现企业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企业事务处理活动的自动化、信息化,整合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保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形成扁平化管理结构,达到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顺畅,使决策层得到的信息更全面、更及时,提高了决策效率。项目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主营业务的信息化,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即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这需要建立起项目部管理人员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项目管理人员在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上进行项目管理,实现“五控四管一协调”,即过程五项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环境控制) 、四项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 和项目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层管理信息化。企业层管理信息化是指建立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可以侧重于企业管理的某个方面,也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企业层管理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使企业的运行更加有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变模糊管理为精细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使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更加有效。

3、强化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化意识。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和远景规划,无一不反映出决策者的管理才能和知识水平。因此,提高企业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认识,发挥其作用,是企业ERP 发展成败的关键。

4、分阶段制订企业ERP 信息化战略规划。战略信息管理讲究在一个系统的范围内思考诸多管理要素,但并不是说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齐头并进,而是表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战略规划。企业的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都必须在ERP 战略框架中逐步实施。

5、制定并实施ERP 实施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企业ERP 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因此,制定并实施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明确指出工作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对照检查,找到差距,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

四、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施工,将原来分割的、相互孤立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机、动态、规范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量化的施工全过程控制和科学管理,是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工程施工企业只有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伟大变革中,提高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可用. 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信息化的几点看法[J].山西建筑,2007,33(17):221-222.

[2]张智钧. 浅谈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 .工业技术经济,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