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精选(九篇)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

第1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成效不理想,教学资源落后,实践性不强,学生就业困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教育模式,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课堂传统讲解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的有机结合。

1.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校计算机教育要获得发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改变单一的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的针对性就不强,不能保障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因此,学校必须了解企业需要,与企业联合起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策略,开发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发计算机实践项目,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及技能进行细化分析,基于企业需要对课程内容和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设计。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设计。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高度一致,保证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保障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加强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合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建设,教材资源的成功开发是计算机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材开发工作都是由学校独自完成的。学校独自承担教材开发与课程开发的任务,这种方式很难保障教育资源开发的质量,很难保障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因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方面,学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设计。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要,规划计算机专业教材的设计,明确教材内容;根据岗位群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这样,才能保障教材资源开发的质量,才能保障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进行教材资源开发,需要秉承一个原则――教材开发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又需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面向岗位培养的教学内容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与企业一起进行教学项目的开发,能够将教学内容与项目设计紧密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提供支持。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

实训基地建设对计算机专业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但对于高校而言,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凭自己实力建设起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实训基地。因此,为了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就需要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实训内容和项目能够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校出场地和师生资源,企业投资购买实训材料,指派专家进行技能指导,以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和企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力度,以促进计算机教育效果的提升,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培训;信息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竞争力不断激烈,市场对劳动力需求转化为对人才的争夺,对资源、信息的拥有转化为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知识型人才越来越得到重视,也得到当前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是知识型人才从哪里来,从学校里来,从社会上来,人才也要寻找自己的栖息地,企业也要渴望人才,那么如何让企业与人才对接。一个方面企业通过人才招聘引进人才,另一个方面人才通过应聘寻找出路。企业培养人才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内部人员进行管理与培训,利用现代科技,利用单位内部人才对现有员工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软件学习培训,这种内部培训成为企业重要课题,这就要求企业在培训时充分建立一个有效、快捷与全面的管理体制。

1 培训信息管理的内容

1.1 相关信息的录入

这里指对相关培训进行联网输入,输入内容有培训信息录入,有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录入,重要内容是培训的基本信息输入。这些基本信息中有员工的姓名、性别、参训单位、工号、培训性质与时间、培训内容与形式、证书编号与成绩的考核等整体参与培训的基本信息与所取得的成绩。

这些相关信息由专门的收录人员来进行记录与输入,是按分工准确地收录。每个收录员所收录的是自己所负责的参训员工的基本信息,再由网络传输到服务总部,由总服务器进行信息统计与保存、管理,这些信息的来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提供。在第一次建立数据库时,可以采用集中收集,一次性的时间里把学员的相关信息一次性地收入到信息采集库中,这些信息的保存与管理要与人力资源部门保持一致,当人力资源部的信息有变化时,这些资料也要相关发现改变,保持收录的信息及时而不失效。

1.2 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特性与功能

培训信息的主要功能首先是信息的查询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进步与更新让培训人员在管理信息时方便快捷地查询培训信息,从效率与成本上可以说,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能准确地提供这一功能以满足社会上不同的需求。

其次是有效地保护功能。当前电脑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性,让电脑容易感染毒素,最后导致信息泄露,造成重大损失。把以管理系统一般安装了最新防毒软件,对那些重要的机密采取隔离、备份、保存的方法,这样为事个信息筑成了一道坚固的长城,起到安全、完善内部信息的不流失。防毒工具一般采用360或瑞星等软件来防护与杀毒,对硬盘上的重要信息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培训信息库。

其三还有权限设置管理功能。系统除查询与防护功能外,还有管理权限的设置作用,系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份设置不同的管理密码,让不同的管理者从事不同的事务工作。一般来说,职位越高,权限越大,越具有管理下级作用;而一般的管理者只有信息收录、信息备份、信息查询的功能,而信息修改与管理,刚由更高级的人同来操作,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2 培训信息的管理

一个知名企业,一定会有个人才信息库;判断一个企业能否做强做大的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好与否,对人才信息的把握准与否。所以人才库的建设,培训信息的管理成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

2.1 只重培训而忽视信息的管理

一般企业,有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会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可是对培训的信息管理缺乏专人管理与归类。一个企业的发展,除培训外,还要建立培训管理机制,保存培训信息,以便以后调用培训档案,查询员工技术情况,既可以做到了解员工,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2 测评人才的体系不健全

一般来说,其它单位传来人才信息后,由于本单位统计人员不主动,没有主人翁态度,与其它单位没有及时沟通、了解、索取相关人才信息的资料,也就必然使本单位的人才库信息缺失,不能建立健全本单位特色的人才测评体系。

2.3 人才信息统计的标题不一致

由于企业内部忽视人才信息管理,测评人才的体系也不健全,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联系与门交流,统计部门也就成为企业的摆设,不能起来沟通与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就造成企业各部门统计人才的标准不一致,同时,不同的部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多样而复杂的,统计工作也就成为一个难点,也就致使企业内与企业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一致,人才的信息也就五花大绑,体系存在严重不足。

3 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培训人才的管理优势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计算机培训,加强信息的管理,这样管理好企业员工相关信息,把企业里的人才开发与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使之更安全、系统与有效地铺开。通过收录有关员工的培训信息,加强对人才的了解与重视,有利于企业掌握人才的相关信息,充分地利用人才、培养管理,也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分工与安排,做到事半功倍,让企业对人才进行了动态管理。

3.1 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利用率

企业要高度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对培训员工的信息加强管理。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分工较明确,各个模块内容都有专人管理,只有让整个系统得到充分的保管与维护,才能确保系统的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一时间,统一地输入同一规则与格式,让管理人员和上层领导者方便查询与浏览人才的信息。信息系统化的管理,让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能让企业能很快获得人才的信息,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排除了以前那种繁琐查询、信息不全、参考价值不高等几个困难。有利于领导查找员人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工作,也为领导的工作提高了思路,丰富了工作内容与彩色。

3.2 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效率

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系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使得培训管理工作更加实用、系统和科学,将使很更多的人力资本从繁杂的人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可以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总之,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加强企业人才的信息化管理,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兴奋剂与动力,这是时代的需要与追求,也是人才的展示与提高工作效率的高效之举,也只有存在不足,也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培训信息管理的优势,才能在不断改善工作之中,提高各企业的国民素质,培训企业合格的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江江,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术进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理[J].金山企业管理,2002,1:24-26.

第3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47-01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自主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大。根据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计算机人才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计算机相关企业需求的50%。计算机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体现得也很明显,例如:在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上,网络工程师以及软件工程师等计算机相关人才长期处于招热门聘的前列。但是矛盾的是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中显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且在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统计中,前八项中计算机相关的就占到了两个。这种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以及失业率高的现象极为反常。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网络、软件等计算机相关人才本应供不应求,但事实却与此相反,可见我国目前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二、计算机专业的工学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实践性及工程性极强的课程,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是关键。目前,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时间教学都在学校机房内完成,一般的教学模式为“模拟项目”,以此为导向开展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明确,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并没有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依然单纯的作为接收者。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以及知识扩展,教学内容中开发项目的分析、设计、架构、测试、维护等环节落后于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后授课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会大打折扣。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基础不扎实而且又缺少软件开发等实践经验,这就是企业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宗旨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或掌握某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等能提高职业竞争力的能力。为了培养出更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主业人才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一切教学目标的制定都以“工学结合”为宗旨。这一宗旨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在课程设计时根据所开设课程的特点以及涉及范围选择适合的企业,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为企业开发网站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学结合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由教师在中讲解开发过程不同阶段的分析、设计,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状态,以及目前使用的项目模拟教学法中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缺点,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参与到实际操作之中。这种以“工学结合”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有用之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为计算机相关企业提供了职业能力过硬的有用之才,对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必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点是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一)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只有尽快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计算机相关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当代技能型人才不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培养。在初期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在职业技能外加入思想品质教育内容,教师更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渗透,在教学时把职业品质培养融合进专业技能传授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一同传授给学生,以确保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增设校外实训内容

一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有实训基地,但大部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及在校内进行项目模拟。但是校内与校外实训的差异非常大,功能和作用也有所差异,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更注重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校外实训则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因此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将两种实训模式结合才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果学生的实训全部在校内完成,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与实际岗位脱节的现象,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社会需求,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专属职业技能的相关人才。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所学非所用等现实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加强职业素养,增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仕斌. IT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第4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由此可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素质养成为根本任务,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目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同年,学院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级专业群以此为契机,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中心,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建设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建设中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在方案设计和建设时,要坚持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建设理念。基地建设还要尽可能将教育要素、训练要素、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有机融合,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训基地建设还要与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相适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改革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并带动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保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良性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和具体的设施设备选用时,非常注重方案与设备的先进性,尽可能体现主流的新技术、新工艺。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和计算机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在坚持先进性原则的同时,还要统筹考虑成本效益均衡的原则,最大可能地保证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机平衡。

(二)整体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最终是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的,它是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也是开展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将方案设计、设备配置、实训项目开发、职业环境营造、配套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各方面要相互协调、同时建设。

(三)职业性原则

从技术方案、设备配置、布局设计和基地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比较接近未来就业岗位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如在实训基地的软件开发实训室设计时,学院就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符合教学要求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设计文档规范,并以此要求学生,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软件开发企业的项目开发实际情况。

(四)服务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在满足学生课程教学、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基地的服务功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以基地为依托,对内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对外则通过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和软件开发等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一)基地功能设计

为了满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的需要,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共分为4个实训室,分别为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等。每个实训室100平方米,能满足5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同时,容纳200名学生的实训基地。其中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主要是满足学生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安装、计算机系统优化和安全防范、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平面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实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Windows组网及管理、服务器配置与维护、网络优化及系统安全等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网络方案设计、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防火墙配置;服务器配置等中大型网络组建与管理的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室配备了先进的Cisco网络设备和中软吉大安全管理系统,依托思考网络学院的强大后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实训基地除了满足常规项目课程教学和实训需要之外,在设计和建设时还考虑了职业资格认证的需要。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可开展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服务工作,如劳动部颁发的中级、高级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等职业资格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网页设计师、多媒体制作员资格认证;趋势科技颁发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资格认证;思科公司颁发的CCNA、CCNP职业资格认证等,从而为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技能鉴定提供服务。另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还积极组建学生创新团队,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大赛和网络大赛等各类赛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还依托实训基地,积极拓展市场对外提供培训支持服务。另外,积极鼓励教师设立个人工作室,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外提供软件产品开发和提术支持等各类服务。#p#分页标题#e#

(二)布局结构设计

在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设计时,始终坚持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科技开发四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在布局结构设计时,努力将教育要素、训练要素、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有机融合,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例如,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设计时就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功能区域:一是项目课程教学的实训区域;二是针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专门指导区域。三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产品和作品展示区域;而在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室设计时,则单独划分一个独立的区域作为教师工作室和学生竞赛培训基地。该区域的环境布置与实际软件开发企业的布局基本相同,主要为教师的科技项目申报、软件开发等提供支持。同时,也作为学科竞赛团队的训练基地。另外,在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过程中,还非常注重职业化和企业化的软环境建设,将企业的操作流程、技术原理、管理制度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尽可能地构建真实的职业化氛围。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依托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聘请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一起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建设中,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参与相关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围绕学生的组网、用网和管网的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一系列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案例集。同时,行业兼职教师还将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全面提升了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成效

部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也很好地促进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项目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共有“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共计出版《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等7本项目化教材;多名教师分别入选省高职高专带头人、省151人才第三层次、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98%;就业率和签约率也稳定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各类各级技能竞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共申请国家专利1项,开发软件产品2套;多名教师被聘为省市各级的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

五、体会思考

(一)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其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指导。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在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实训基地功能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要与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相结合。

第5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几乎是千校一面,都是按“学术型”人才培养,培养的人才普遍是理论略强,实践能力偏弱,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由于学生毕业应用能力都差不多,在就业中很多企业只能优中选优,更愿意接收重点院校学生,因此,造成普通高校出现所谓就业难,出现IT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低端技能人才过剩局面。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职业技术师院校要抓住这一良好发展契机,率先实现转型,完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定位。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探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IT市场培养亟需并有一技之长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实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创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较广,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开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机会。(1)“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计算机专业课程,然后去企业实习1年之后就业。(2)将企业生产基地引进校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设备和派遣计算机项目工程师来校免费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研发,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培训企业就业。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得到岗位能力提高,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目的。

2.“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教学中,聘请校内外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授课、培训指导。

3.“导师制、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将计算机专业分成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等方向,从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教学。同时,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后三年的学习任务。

4.学科竞赛与考取证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竞赛、思科认证等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和技能认证考试,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教师设计、开发网络精品课,综合性实验项目等建设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库,开放网络教学平台,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6.加大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因此,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通信、电子、建筑、财经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我校在过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曾尝试过以上模式的教学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但还有待学校更加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

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通过高薪引进或培养培训“双师型”计算机专业课教师。

(三)完善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

监控和考核体系建立学校教师教学督导队和学生意见反馈平台,实施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同时建立期末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多元考核方法。

(四)重视对学生开展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第6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实训基地 综合素质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应用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网络施工人员到网络设计人员,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通性,培养具有综合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培养市场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培养模式的关键。

1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蜓点水、学无所专。

1.2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

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1.3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高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网络设备、软件的购买、更新和维护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如何解决这部分开支将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2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2.1 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

2.2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实训教师,实训基地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等问题,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入、广泛的合作。另一种方式是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IT人的工作和生活,锻炼与人合作交际的能力。

2.3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只有综合素质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改革的关键。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同时,注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3+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0 引言

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教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在该政策推动下,一批部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相继立项建设。“质量工程”涉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2010年6月邯郸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6月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探索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1 人才培养“3+1”模式改革

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后,根据社会需求、行业背景与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生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成骨干”的目标,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实现无缝连接。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邯郸学院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定了“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教学相长、强化实践、重在应用”的“3+1”人才培养方案,即3学年(学时)时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累计1学年(学时)进行工程教育和岗位实训。并于当年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典型实训案例库建设等项目,保障“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实施。

我们对2011版、2012版“3+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按4个平台、5个模块以及相应的系列设置,使培养目标得以清晰的反映。课程开设按照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综合实践、自主教育4大平台设置。学科专业教育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自主教育课程5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分成若干系列,每个系列的课程根据重要程度,标定为专业主干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专业主干课只限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根据每个模块设定的课程,确定最低学分要求。

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①进行市场调查。进企业、入社会、请专家和企业家,了解企业和社会目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需求和企业用人的标准。

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及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③通过地方性、区域性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④由核心课程,引入其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及其相应的课程群,继而确定每门课程和课程群对核心能力的贡献;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得4年后,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用人的基本标准。

⑤把相关课程和课程群分层次、分结构、分方向、分平台、分系列进行课程设置。

⑥根据课程的层次和结构,写出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所讲的内容、实践环节的安排、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等。

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训环节,建设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

⑧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来校开展短学期教学活动和讲授实训课程。

⑨请企业和专家对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2 课程结构的重组

2.1 课程重组原则

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订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3+1”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借助邯郸学院嵌入式系统市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光电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省级教育创新高地和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合作企业,重点培养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移动互联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特色,根据“三构建三优化”原则,即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底蕴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体系,输送应用型人才。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注重实训;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优化授课学时,注重精讲多练。制订出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企业用人标准的螺旋递进式“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学生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成骨干”目标。

根据重点培养方向和“三构建三优化”原则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分层次、分结构、分课程群进行重组,以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效人才的目的。

2.2 实施方案

课程结构重组的实施方案如下:

(1)课程开设设置为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综合实践、自主教育4大平台。

(2)学科专业教育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自主教育课程5大模块。

(3)岗位实训分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3大部分。

(4)自主教育分为理论系列和第二课堂。

(5)根据专业重点培养方向,构建出专业能力分解表(如表1所示),以及相应支撑课程。

(6)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学分分配表见表2,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见表3。

(7)构建课程体系结构。针对目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拟分方向、分层次地设置课程。分方向设置是指围绕目前社会需求方向的相关知识点组织相关系列的课程。分方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按照需求方向更好地理顺相关知识点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扩展和教学时数减少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分层次设置是指围绕同一个方向的知识点,分层次设立课程,目的是引导高年级的本科生依据自身的发展目标,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学习。拟围绕方向知识点设立基础、研究、应用3个层次的课程,其中基础层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内容以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为主;研究层次课程主要是针对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设置,内容主要是该知识点的研究发展、高级设计技术和研究方法的教学;应用层次课程密切结合该方向的应用需要,重点放在应用开发技术的培养。分层次设立课程有利于高年级本科生根据自身未来的设计和特点进行分流学习。

3 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基础与专业课程实验、微课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培训、各应用方向的技术培训(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移动互联技术等方向)、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企业培训前延至学校、企业提供真实项目根据教学规律改造为工程案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四合一”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全方位的校外实训网络,使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已有实训设备和先进的模拟、仿真软件建立起固定和流动的校内实训室。至少建立开展5个校企紧密型合作点,每年能新增紧密型合作企业1~2家。

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专业教学、科技开发以及社会化需求为依据,完善“政府资助,校企合作,社会援助,提升办学条件”模式,遵循政府的规划,按照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依照市场需求,以行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吸纳社会的捐赠,利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发展共赢为基础的融资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3.1 实施方案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验与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下的实践教学条件,尤其保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专业方向实训和CDIO教学的需求。扩展现有的实验环境,结合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计划3年内建设完成综合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自主实验的要求。实验室按照完全开放式和组合式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完成后的实验平台面向各级本科生,学生提出实验申请,实验室准备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以更好地为学生自主研究创造条件。同时,企业也可前延至学校,建设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把企业的一些真实项目经过教学改造后转变为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训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企业文化,经历一个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在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邀请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建立一套与培养方案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

3.2 主要建设内容

(1)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打造以真实项目为主体、以生产实际为案例的实岗实训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专业育人、学生就业三位一体,无缝对接”。

(2)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实训项目的项目化校本教材,包括配套教学资源,如项目指导书、项目任务书、项目考核及评价标准等。

(4)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过程控制和考核标准,共同推进顶岗的力度和广度,提高顶岗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 结语

经过两年的教改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各项指标已初步实现,并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2011年、2012年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制订2013年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细则,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规范实践教学。显然,落实培养方案的最大难度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很难按照标准完成对方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唐剑梅,钟世芬.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8):15-17.

第8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

1需求论证

目前郴州市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维护与安装员、软件编程人员、多媒体设计开发人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员等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数量短缺。郴州区域产业体系建设客观上要求计算机行业同步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郴州20大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8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在办公、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控制、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按照郴州市“十三五”经济发展规模测算,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7000人左右。郴州市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还远不能适应郴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本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能有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

2.1建设目标

2.1.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有效推行“专业+工作室”“校企双主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作任务行动导向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在专业课教学中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行以贡献为导向的专业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开发完成计算机应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1.2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考核评价、评聘、奖励、分配制度,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高、宽、长”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队伍。

2.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将计算机(校内)实训基地按“专业+工作室”方式建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和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2建设思路

按照“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教材对接技能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形成特色;加快教学条件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办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省级特色专业,培养职业道德高、职业技能强、学习能力好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社会“顶用、实用、急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

3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3.1.1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推行“专业+工作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推行“校企双主体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2课程体系改革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

3.1.3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创新教学环境。将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转换;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二是改革教学方式:实行“教、学、做合一”,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角色扮演、微课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教学手段: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1.4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以贡献为导向建立专业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建立学生评价模式,核心专业课程推行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平均“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0%。办好职业技能鉴定所,为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好、更广的“软、硬件”基础。

3.2师资队伍建设

3.2.1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教师到企业实践,参加国、省、市培训为主要手段,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验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改革教师考核评价、评聘制度;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激励成长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

3.2.2专业带头人培养

在校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基础上,培养市级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指导作用、把关作用和示范作用。

3.2.3“双师型”教师培养

专业教师每两年安排两个月时间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实践一次,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历。鼓励专业课教师报考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非教师系列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3.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3.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部、省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补充、增配,使计算机实训室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条件保持较高水准,将实训室建成为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产学结合的重点实训室。

3.3.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按互助互利的原则,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以组建职教集团、设备资金合作、场地合作、技术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联合开发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方式,实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3.3“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的30%以上,订单企业录用“订单培养”毕业生的比例在80%以上。

4结语

通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一方面推进中职教育“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俭.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

第9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导向

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推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内的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更新,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往往呈滞后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直接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IT行业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的行业,所需的计算机人才不仅要求能够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更需要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提出的更高培养要求,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结合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这无疑指明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才能顺利推进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

2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首先,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整体设计,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能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最后,要制定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凭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亟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的新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是孤立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零散破碎的特征,课程少且内容不丰富,缺少考核要求,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3)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有待加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实验实训的软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训练项目较少、创新性不够,项目零散不系统,组织管理混乱,师资力量薄弱,在实训过程中缺乏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和过程监控。(4)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急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强调讲解和灌输,忽视了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积极性差,因此必须围绕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5)缺乏资源平台支撑。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资源的要求比较高,资源平台建设不到位,缺乏资源整合,大大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推进,要大力建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交流、实习实训等平台。

3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3.1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1)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培养知识的继承者,更重要的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出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2)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修订。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以学分制为导向,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由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进行培养。(3)要构建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要遵循科学化、合理化、可行性和多元化的原则,评价目标不能局限于使人才将创新创业能力用于创办和经营企业,更主要的是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乃至个性的培养和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辨别机遇能力、预见能力、风险意识和心理素质。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专家、行业专业共同参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和合理。

3.2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1)在融合视野下构建新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核心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必须构建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的教授基础方面知识;核心专业课程是传授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知识的课程;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实践的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与动手的能力,巩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加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材比较匮乏,特别是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类实践教材更少。因此要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结合社会经济和专业实际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加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已有基础,完善训练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组成项目组合作申请已有项目进行训练,更鼓励学生申报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库进行管理,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为申报项目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班,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纳入学分管理。(2)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协同培养模式,疏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链,通过交叉培养、协同育人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通过统企业、行业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整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于计算机专业与企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要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高职三年的始终。

3.4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结合专业的实际和特点,研究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采取慕课学习、翻转课堂、工作室教学等。此外,大力加强校企协作育人,建设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课程置换。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都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要保持和完善,并引入新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其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

3.5打造全方位的支撑平台

(1)构建各类实践平台推动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创客空间、成立工作室等,鼓励学生参与创新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找准专业与创业方向定位,明确以培育科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地方创新经济为目标,为学生创业项目建立企业化运作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策划,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执行方案全程跟踪指导。(2)搭建网络信息服务、交流平台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因此搭建大学生网络信息服务、交流和实训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新途径、新平台。根据专业特点,分析平台的目标和功能需求,规划和设计网络平台结构和功能。利用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社交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还可以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快速、便捷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交流平台。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快速更新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计算机教育已渐露疲态,加之市场也进入人才饱和期,导致高职计算机人才就业压力突出,就业形势严峻,计算机专业的招生由热转冷,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是今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真正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根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当前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何丽娟.国内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2]曹焕亚,朱蕾.全程式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