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精选(九篇)

机电设备课程

第1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基于《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课程在煤矿类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本身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特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避免仅仅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时,应该将其与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相联系,打破以往教师上课授教的模式,重新设计一套真正适合这门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给定一些典型任务,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情景假设、技能实训、案例分析等手段进行任务的完成,而这些任务主要有:煤矿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管理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老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而对这些任务的编排也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层递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热情和信心的培养与激发,而且还能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全面掌握这门学科。

2课程改革实施必备的条件

2.1对学院教师师资的要求

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所以应该从课程客观要求出发,聘请专业技术能力强、并且拥有良好的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其活学活用于现实中。当然在教师具备以上要求之外,还应具备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2对学院教学设施配备的要求

学生教学设施的配备是衡量一个学校硬件设施强弱的标准,也成为众多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学院对该学科的教学设施的配备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学院应该对该学科的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进行完善和更新,如: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与检修实训室、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多媒体的教学设施的引进等都将有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

2.3对学院教材选择的要求

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授不应该单单从一本教材入手,这在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配合学院为学生购置一些辅助科目学习的教材,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更具优势,全面综合提升学习技能,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和学院的教学意识和对学生教学的重视。

3教师课程实施创新的挖掘

所谓的教师课程中的创新,即对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力求一种新的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做到以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完成任务目标,掌握任务技能;此外,学院应联系相关社会企业,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途径,提供更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加强教师创新安全教学的意识

煤矿机电设备技术在煤矿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机电设备有效生产的基础上,排除机电设备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在加强自身教学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应将这种安全意识和责任传授于学生。可以从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让学生具备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所有员工生命负责。其次,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象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加强自身和学生对这三大意识的培养。

3.2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

对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学习的理想效果便是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有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的意识,应从以下三点对学生进行引导。①将职工技术理念培训与操作现场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车间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欲,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实践,实现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②将员工技术理念教学与实际生产操作相结合。这样做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传授形式的教学,明确目标,有效完成,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③进行专业细分,合理科学地依据学生对某一专业的兴趣,将其重点划分为机电设备资源管理、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和机电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类型,要求相关专家对学生分别进行培训指导。

3.3巧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快速、全面等多项优点,将其结合到《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这门学科教学中,通过网络学习视频、在线练习、网络评估以及探讨等各种手段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网上评估,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对其纠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及时对教师课程评价和反馈

第2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H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94-01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作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与现场工作紧密相关,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维修岗位技能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与现场演练应密切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技能。所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可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教改实施前的准备

1.新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以典型机电设备的维修项目为主线,按维修大项划分为7个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30个小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会在项目中。每个项目设有[学习目标]、[学习小结]、[自我评估]、[评价标准]等部分;每个任务设有[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小结]、[任务实施]、[知识拓展]。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置符合现代企业的工作需求,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模式。每个任务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例如:空压机的维修。

采用按实际工作过程教授:细心的观察研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判断出产生故障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找寻答案)――制定维修方案(通过综合分析,知识讲解,得出结论)――准备维修工具、量具――拆卸、清理、检查――修理――装配、测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巩固加深学习内容,掌握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结束工作。

而传统教学的习惯编排:设备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各个机构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式。只是理论的讲授,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掌握全面的实践技能。

二、教改的实施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完整过程是①设置故障,提出问题,介绍工作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完成调研报告。)②必备知识讲授(各组预习的同学代表上台讲解各组的报告.并提出他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最终老师给出结论,并重点讲解必要的准备知识和要用到的新知识,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③任务实施(学生一边做,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④任务完成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了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主地支配自我、发挥自我,使他们的主体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并且能通过实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实践技能,又可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多用眼――首先是工作前的准备,这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查阅网上资料和其他报刊书籍等,完成调研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多用脑――不提倡盲目行动,而是强调思考之后进行的创造性行动。学生通过分析制定工作的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

多动手――“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地思维和实践,从而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基础技能。

三、教改结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教学改革如能取得成功,最得益的应该是学生。本次教改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诚恳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的指教,使教学改革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3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课题来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常德市科技局,项目编号:2012ZD08

一、引言

本文针对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进行模块化递阶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研究。重点将本专业的大学课程分成三个特征阶段,包括每阶段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的设计,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方法,对旧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对行动体系进行重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召开专业工作分析会,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门类,再按照课程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组合排列,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促进高职教育贯通

(一)专业技能模块化职业能力逐级递阶。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三阶段分析法”,采用“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在普通机电设备和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实施第三方考核,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二)重构模块化递阶式课程体系。由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由“中心”完成区域经济调研、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任务的实施等工作,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由中心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根据机电设备不同领域的技术差异和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层次高低要求,把专业知识技能分为普通机电设备装调与维修、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和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三个核心模块,通过分段式工学交替,逐级递进,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吉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一汽大众等企业联合开发+机械结构与机械传动+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线的装调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三、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强化实践育人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中,主要采用虚实结合,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真情实景,现场实做、技能竞赛,激发潜能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构成如图1所示。

(一)建立维修服务站“校中厂”。包括普通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站,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自动线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能提供多个工位。服务站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企业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实训各环节的管理。如统一着装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等,营造企业化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与行业企业,如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司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厂中校”共享企业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并按照企业生产周期,人员需要#实施生产与教学节奏同步的灵活学期。现企业与教学空间人员和内容的融合。将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室搬到校外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采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模式,使实践教学始终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动手能力,获取职业经验

图1 “双主体”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中主要采用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

(一)虚实结合项目驱动。在电子技术应用和机械传动等学习领域可运用虚拟仿真软件,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并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际动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对维修电工变频器应用等技能应用型学习领域,将项目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托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通过专兼职教学团队引入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的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的教学模式。

(三)真情实景现场实做。在机械装配与检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特色鲜明的学习领域,在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的相应服务站,构造职场氛围。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重现工厂实际工作情景,以师徒制开展教学工作。配置真实的机电设备,设计相应设备检修与维护的工艺,制定符合工厂实际的管理制度。通过真情实景,现场实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四)技能竞赛激发潜。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举办机械创新设计,机电应用创意设计,选题来自于合作企业的实际问题或校内研究所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提炼的项目。通过这类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水平。

五、结语

通过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转变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等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成高水平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培养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21-23.

[2] 孟坤,潘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1(13):77-78.

[3] 张兴辉,王克太,张伏龙.高职化工类专业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第4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进程双轨化专业师资实训设备

我院飞机机电维修专业是部级示范性专业,专业的定位是培养飞机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在学院领导、有关部门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一、担负着为中国民航飞机维修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我院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的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是我院开展国家示范性建设的重点的专业,不仅是我院的龙头,也是我国目前开设高职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龙头,对同类专业起到“示范”的作用。民航局明确定位我院的重点是优先发展机务维修,我院目前每年有近1400名机务维修类毕业生走上飞机维修第一线工作岗位。占全国民航机务新员工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我院机务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民航的生产安全和未来发展。

二、飞机电机设备维修专业面临的问题

我院机务系开设了三个专业方向: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和飞机结构修理。其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需求量最大,全日制学生占机务系学生的三分之二。近年,随着中国民航的飞速发展,民航飞机维修企业对机务维修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伴随着企业需求的增加,我院机电专业招收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从2002年的8个班增加到目前的20班(标准班为45人)。多年来,机电专业所有班级学计划,学进度,使教师资源和实训设备资源非常紧张。尤其实训设备方面,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训课程每学年某实训课程只在一个学期开设,而另一个学期就会闲置。这样就会出现在使用的学期实训设备很紧张,而不用的学期变成零利用率。这些都是单一教学进程带来的直接弊病。

三、教学进程双轨化设计

我们将机电专业的课程分为如干个模块。基础课程化分为机械类课程及实训、电类课程及实训两个模块;专业基础划分为专业基础1和专业基础2,并配备相应的实训;专业课程分为飞机(机械)系统类课程及实训、发动机类课程及实训、电气电子类课程及实训三个模块。

机电专业所有班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相同,只是课程进程不同。下面的设计方案是以20班为基数设计的。我们将机电维修专业20个班分为2组,本文称机电维修A和机电维修B。两组班级实现不同的教学进程。在一年级两个学期机电维修A和机电维修B两组除了共同开设英语、数学等公共课外,对基础类课程进行交叉。即机电维修A第一学期上机械类课程及实训,机电维修B上电类课程及实训,第二学期相互交换;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及三年级上学期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三类课程进行交叉进行,专业基础1连接专业课程的飞机系统类,专业基础2连接发动机类。由于对专业基础1和专业基础2的内容已经进行过精心安排,所以不会出现进出不够的现象。

四、教学进程双轨化的意义

1、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以机电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飞机系统与附件》、《涡轮发动机系统》、《飞机电气系统》、《飞机电子系统》为例,单一教学进程情况下,20个班同时开设一门课,这样开设每一门课时,同时需要4-6名老师,由于专业老师数量有限,势必老师既要上《飞机系统与附件》又要上《涡轮发动机系统》,电类老师既要上《飞机电气系统》又要上《飞机电子系统》。采用教学进程双轨化,将机电维修专业A班级和机电维修专业B班级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进程,将专业基础可划分为专业基础1和专业基础2。专业课程划分为飞机类(机械系统类)、发动机类、电气电子系统。两组班级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进程。仍然以上述四门核心课程为例,这样同一门课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每门课的老师就可以减少到2-3名,使在飞机系统方面有专长的老师两个学期都开《飞机系统与附件》,在发动机方面有专长的老师两个学期都开《涡轮发动机系统》,有电气电子教学专长的老师道理相同,可分别专注于电气或电子教学。这样即有利于学生,又可以使教师专业研究的深入。

2、节约设备开资,使教学设备应用效益最大化

人数的增长,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必然紧张。在单一教学进程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设备数量,或降低人均设备占有量来实现。前者投入大,后者会影响教学质量。采用教学进程双轨化,可以使人均占有设备量提高一倍,大大的提高实训质量。同时又可以解决实训过程中出现一个学期课时过多,一个学期课时过少的局面。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教学进程双轨化,是在机电专业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情况下,减少设备投入又不降低教学质量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进程双轨化对于大规模专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维护;管理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要为学校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各种无纸化考试以及学生选课、评教、竞赛、心理测评、学术报告提供上机环境。机房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实验室老师机房维护工作,需要了解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参数,掌握设备使用维护的方法,排除设备的常见故障,掌握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卸载。上机课程的辅导需要了解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熟悉课内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步骤。此外,实验员的工作还包括一些协调工作,比如安排勤工助学学生参与管理,调课,联系电脑公司售后部门上门维修,为学生送返U盘等。

一、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课程密度很大,在实验室上机的学生较多而且不固定,维护好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卫生不仅有益于师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减少设备硬件故障的发生次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粉尘对计算机设备的影响很大,平时里机房开窗通风、学生的出入、机房设施的维修和设备搬移都有粉尘产生,为此可以请专业人员为设备除尘,为来上课的师生准备鞋套。实验室中少则几十台,多则上百台电脑同时工作会产生大量热量,应注意保持机房温度在适宜的范围。为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可以用酒精为鼠标、键盘消毒。此外,在机房上机守则中注明不要将饮料食品带入实验室,不要随意拖拽电源线、网线,搬挪设备,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计算机实验室中摆放的仪器设备主要是电脑、交换机、功放、话筒和电脑桌椅,有的安装了不间断电源、投影仪和白板。设备的正常工作还用到了大量的电源线、网线。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和建筑物安全三个大的方面。具体包括每个实验室是否都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灭火器是否过期?作为安全通道的机房门是否能正常开关,门前是否堆放了物品;是否有电路容量不适用于高功率设备的现象,是否有乱拉电线、电线老化现象,是否有多个大功率仪器使用一个接线板的现象,是否有电闸开关失效、打火现象等等。此外,机房管理员在开关或维修设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室软件的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承担学校多个专业的上机课程,随着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软件版本不断更新,机房管理员每学期初都要根据课表安装新的软件。对一个几十台电脑的机房来说,安装软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机房在软件环境初始搭建的时候,首先要安装还原卡软件。需要重装系统或是安装、卸载软件,就把一台电脑作为发送端,使用差异拷贝功能为机房所有电脑安装软件,减少了系统重复安装的工作。

计算机实验室一般使用XP或Win7纯净版光盘安装系统,以划分为四个分区的硬盘为例:第一个为C:安装XP系统,第二个为D:用于安装Win7系统,第三个为数据区E:用于存放临时文件,第四个为其他分区。安装操作系统的分区一般设置为立即还原,存放临时文件的分区设置为每日清除。这样,使用者对立即还原的分区作的任何修改都无效,起到了保护硬盘数据的作用,也阻止了病毒的传播。

机房电脑安装的应用软件包括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音频视频软件,编程开发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的软件需要占用很大的硬盘空间,如果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可以把它和常用软件分别放在不同的系统里;一些3D软件或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显卡要求比较高,就要选择有独立显卡电脑的机房安装。安装完成后,要检查软件之间是否发生冲突,比如,VMware虚拟机软件安装后,需要重新启用网络连接,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端才能正常运行。另外,一些软件的卸载步骤比较多,需要手工卸载才能卸载完全。对于一些安装后不需要重启电脑的软件,老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演示安装过程,并把软件资源在校园网共享,方便学生在课下自学和练习。

原先,还原卡是作为硬件的一部分安装在主机箱PCI扩展插槽中的。机房课程的时间和节次需要在单独的管理系统中设置。多个机房管理软件同时使用,在机房重装系统或软件后,电脑重启,IP地址需要逐台电脑手动修改。近些年来,还原卡软件开始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广泛应用,功能也不断扩展,增加了远程控制功能,也开始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各种管理,使机房的维护变得更加便捷。

三、实验室硬件的管理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机房电脑和网络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定期对网络和电脑进行巡检,网络唤醒所有电脑,观察电脑开机自检过程是否异常,检查鼠标、键盘,显示器等易损部件,记录出现故障电脑的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电脑开机后首先要进行开机自检和Windows启动过程,计算机实验室经常出现的故障是开机后电脑黑屏,可以先通过交叉测试的方式确定显示器是否正常,显示器和主机箱连接线是否插紧。内存条和显卡因为粉尘接触不良可以用橡皮清洁,如果电脑安装了独立显卡,可以使用独立显卡。

四、实验室设备档案管理

第6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特色实验产学研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08-03

一、引言

机电专业是全国各个理工类高校都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和胜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设计、机电系统设计、自动化工程应用、机电一体化装备使用、维修、维护及设备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本论文主要结合盐城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开展实施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详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如何汲取地方企业资源,开展特色专业实验教学,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和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进而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并以此和广大机电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推动机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 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损坏严重

通过走访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发现机电专业的实验教学设备普遍存在陈旧、损坏的情况,有的实验设备总共采购了3台,其中2台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仅一台能够勉强满足实验课程的开设,这表明机电专业实验设备亟待更新与补充,才能够满足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的需求。

2.实验课程滞后,与社会技术脱节

机电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应当紧贴当前社会实际应用的机电技术,然而目前通过走访,发现多数院校机电专业的实验仍然以液压操作台、51单片机、机电控制面板、简易数控车床等实验内容为主,实验教学课程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实际的应用技术,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除了会操作液压缸、数控车床外,基本也已经与社会主流技术脱节,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的。

3.实验要求太低,实验内容过于简单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机电专业实验也呈现出了相应的低要求、低水平,很多实验都是演示性实验,根本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过于简单的实验内容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导致出现很多学生敷衍机电专业课程实验的现象。

4.实验人员配备不到位

笔者所走访的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几乎都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教学任务都落到了理论教学老师的肩上,这样固然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但是实验室不配备专职实验导师,造成了机电专业课程教师授课压力过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验的开展,由此导致了实验室无人管理、机电实验设备无人问津的局面,最终出现机电实验设备陈旧及损坏严重的现象。

5.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全面

机电专业实验由于实验设备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操作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机电实验设备一旦损坏,维修十分麻烦,且维修费用不低,这就导致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意向学生开放机电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够彻底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进行动手创造的源泉和热情。

(二) 原因分析

1.机电专业课程实验已脱离社会应用的实际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机电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机电系统、机电装备的设计、使用、维护和管理技能的本科人才,但是在地方院校机电专业实验的培养方案和实验大纲的制定上,就变成了会操作普通车床、继电器、电机、液压系统等简易机电设备,这些专项操作技能似乎更应该是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程,而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的实验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普及应用的一些机电装备及机电技术,比如:生产流水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手系统、嵌入式机电装备系统等,这些机电实验项目的开设,并不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但是在笔者走访的几所地方院校中鲜有开设。

2.部分领导及教师对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教学相对于科研而言,不容易产出标志性成果,在一味追求论文、专利、奖励等标志性成果的浮躁社会背景下,难免会有部分领导及教师对实验教学产生轻视的看法,而且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考核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往往容易出现教师对实验存在一定敷衍的现象,比如将实验课程推给年轻教师,但是却又不指导年轻教师从事实验教学,或者在实验讲解之后便钻进办公室搞科研等,这种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电专业实验开展成效并不大的结果。

3.实验课程与实验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机电专业实验课程本来就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在笔者走访的几所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的实验中,普遍以演示性实验居多,即使有要去动手操作实践的实验,实验难度也不大,而且还是在老师操作一遍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实验,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在机电专业实验的教学中,缺乏有效的综合实验或者实验技能实训环节,导致学生对机电专业课程实验缺乏兴趣,进而出现敷衍实验课程的现象。

4.实验室管理存在不足

机电专业实验开设率低,实验设备陈旧及损坏严重,师生都对实验课程缺乏兴趣,不可否认的是,实验室管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新、维护实验设备,简化设备维修手续,落实实验设备责任制,配置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这些都是实验室管理部分在日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机电专业特色实验教学探讨

(一) 我院机电专业产学研结合特色实验教学的实施措施

1.与当地企业共建具有地方特色与品牌效应的实验室

盐城属于发展中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汽车产业、精加工制造业、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等都是盐城地方的特色产业,我院机电专业紧扣这些行业的特点,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机电专业实验教学与上述产业界的内在联系,积极与地方企业共建实验室,并努力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先后与盐城当地知名企业如东风悦达起亚集团、江淮动力集团等企业共同建设了具有盐城地方工业特色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绝大多数都紧扣企业的实际需求,既能够锻炼广大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制造、产品质量检测、产品性能实验等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了企业和院校双赢的局面。

2.结合地方企业需求设置实验课程内容

结合地方企业实际的生产制造需求,我院机电专业不断凝练专业方向,深度设计专业实验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先进生产制造设备进行实验内容的开发,既能够满足机电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提早为企业培养相关专项技术人才,实现人才的对口培养和输送。我院机电专业先后开设了五自由度机械手控制实验、精密数控车床加工实验、汽车电子传感测试系统实验、流水线自动控制实验等多项大型复杂的专业实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而经过这样的专业实验训练出来的技能应用型学生同样也受到了当地企业的青睐。

3.鼓励教师自制实验设备

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自制实验设备专项资金,目前我院机电专业已经完成了机电传动控制综合实训实验台、微机原理应用模块化实验台等课程实验设备,并且已经投入到实际的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之中应用。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既为学校节省了购置实验设备的费用,同时也能够更加灵活地适用于专业实验教学,成效十分明显。

4.加大课外实验实训比例

机电专业课程普遍呈现出理论教学周期过长、实验实践教学周期过短的现象,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鉴于此,我院机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从课外实验环节入手,加大课外实验实训教学周期的比例,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之外,还必须参加一定比例的课外实验实训,如:企业技术专家培训讲座、专项技能学习、企业顶岗实训等环节,全部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够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通过课外实验实训环节的锻炼,学生提前跨出校门,进入企业锻炼,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 经验、不足和建议

我院机电专业自从实施实验教学改革以来,从院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管齐下,积极依托企业优势实行校企共建实验室,收效明显,一方面学生实验课积极性明显高涨,而且学生做实验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做”,少数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自己设计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依托校企共建实验室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而且还有助于和企业合作横向课题,实现校企双赢,真可谓一举多得。回顾机电专业实验改革的历程,之所以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出发,践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和生产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不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样的实验教学课程又岂有不火的道理?

当然,在机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师人数偏少,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过大

由于专职实验教师较少,实验课程往往也落到了理论教师的肩上,理论课教师疲于应对备课、上课、改作业、准备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等教学环节,既不利于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

2.专业实验准备时间长,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难以协调

由于机电专业的很多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实验时间较长,在一次实验之前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环节,无法做到随到随做,这就导致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难以协调,加上实验班级较多,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经常出现先集中上理论课再集中做专业实验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机电专业知识。

3.实验结果难以考核

机电专业的实验普遍呈现出过程性操作的特点,即一个实验需要操作很多中间环节或步骤,且往往由于一个操作或者一个细节而改变实验结果,这就导致实验教师无法单凭实验结果是否成功来对学生进行实验评分,因此,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合理分配师资力量

由地方本科院校实验主要还是由理论教学老师承担,为此,应当合理分配师资力量,比如可以采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办法,将实验工作分配给年轻教师,既合理利用师资资源,同时也锻炼了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再比如可以与企业结合,由企业排遣技术人员担任实验指导老师,院校给予一定薪酬,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压力。

2.倡导工学交替式学时分配方案

由于机电专业理论课程往往具有学时较长的特点,实验教学通常滞后于理论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倡导新的学时分配方案,国外的工学交替学时分配方案值得借鉴,不必将机电专业课程集中在几周之内结束,而是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行,学生学习理论课程之后紧接着参加实验课程,工学交替循环往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建立多主体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本科高校考核普遍采取“一考定终身制”,很多课程过分依赖于期末考试,因此,本论文提出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工学交替”学制的创新应用,将理论课程教学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为每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及企业实习实训分别设置考核与考察任务,量化多维考核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建立企业用工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反馈回地方院校的用工评价,从反面加强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和执行措施的修正,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真正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语

机电专业是全国各大理工类高校都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应用型专业。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机电专业,瞄准市场技能需求,定位学生技能模块,合理设计学生技能实验实践环节,同时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室,走产学研合作教学之路,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实验教学之路,创新建立的多个实验室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对于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资源有着较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龙,祁传琦.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4).

[2]宋绍楼,李颖,刘艳丽,等.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3]丁守成.学分制下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1).

[4]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

[5]陈德玲,刘东燕,张国宾.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第7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 学习领域课程 基准学时

小计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电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 4周 4周

3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 4周 4周

4 电气绘图技术实训 8周 8周

5 PLC应用技术 5周 5周

6 组态控制技术 2周 2周

7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 3周 3周

10 单片机应用技术 4周 4周

11 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 5周 5周

12 自动化课程设计 2周 2周

合计学时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9.

第8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课程录制;发展概况;课程储存

1精品课程录制的背景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标志着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

十年来,在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精品课程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广播电视设备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同时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精品课程录制,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水平的制作团队,而且需要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录制的质量和水平。

2精品课程录制的发展概况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播电视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课程录制先后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2.1精品课程录制从摄像机单机逐步到多机摄制阶段

录制初期,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以及录制设备技术条件制约,高校一般采用摄像机单机拍摄。如果一门课程录制中包括教师镜头和板书,就要分两次拍摄完成。前期拍摄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后进行剪辑、字幕等后期编辑制作过程。设备条件较好的院校,精品课程可以实现多机位的摄制,不仅节省前期拍摄时间,而且保证了拍摄过程的顺畅。但是,后期制作任务依然很繁重,录制效率及质量没有太大提高。初期阶段,高校精品课程录制大都采用模拟信号设备,随着广播电视设备的发展,逐步发展到数字信号设备。由于设备技术条件及制作环境的限制,精品课程录制质量不高,录制形式比较单一,可视性效果不佳。

2.2精品课程录制进入摄像机多机位拍摄、现场切换阶段

随着科技与广播电视设备的不断发展,新型电视数字设备日新月异,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较高技术支持。高校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硬件、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更好地保证精品课程录制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录制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设备数量的增加,精品课程逐步实现摄像机多机位拍摄、现场切换录制阶段。精品课程录制内容由教师主讲的单一场景,逐渐加入学生场景、板书场景,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录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录制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实现灵活多变的场景现场切换,增加精品课程的可视性效果。由于增加了电视视频切换设备,现场实现多路场景的切换与录制,极大地减轻课程前期录制的工作量,为后期编辑奠定良好基础,不仅提高制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精品课程的录制质量。

2.3电视演播室录制精品课程阶段

随着精品课程录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除设备技术条件外,精品课程录制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录制环境由最初的一般教室、多媒体教室逐步过渡到电视演播室。随着国家精品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山东省内部分高校开始建设电视演播室,增加设备投入,为精品课程录制提高良好的技术保障。演播室的建设与使用,为精品课程录制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一是声学条件,由于室内装有吸音板和隔音材料,课程录制声音效果极佳,而且不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二是温度条件,演播室内装有空调设备,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保证精品课程地录制;三是照度条件,演播室内的灯光色温一般为3200k,摄制中心照度在1000~1500LX之间,充分满足教学及精品课程录制的要求;四是设备条件,电视演播室是集摄像系统、制作切换系统、调音系统、录像系统等组成的集成化电视设备制作系统,可以实现拍摄、录制、特技、字幕等一套完整精品课程的录制,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良好技术和质量保障。

2.4全自动录播教室录制精品课程阶段

随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精品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既有部级精品课程,又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技术部门录制任务繁重,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已无法满足大量的精品课录制需求。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为精品课程实现网络传播创造了条件,高校也为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和水平加大了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近几年,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出现与使用,促进了精品课程录制方式的新变革。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多媒体技术和演播室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一般包括目标定位系统、摄像系统、编辑系统、软件系统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一键式操作实现精品课程的录制,并且真实再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录制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将录制的精品课程内容进行网上传播,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目前,部分高校精品课程大都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的方式。

3精品课程储存方式及特点

随着精品课程录制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同时面临着课程储存的技术问题。课程存储先后经历了录像带、光盘、硬盘矩阵等发展阶段。

3.1录像带储存方式

录像带上涂有磁粉,电信号通过磁头线圈转换成磁信号,磁头的磁信号作用于匀速旋转的磁带,形成磁带上的磁记录信号。录像带储存的最大容量一般为120分钟。由于录像带的结构特点,一是在经过多次复制和使用后,信号质量会有明显的降低;二是保存条件较高,录像带储存既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又要注意防潮、防磁、防尘等技术要求,储存难度大、成本高。

3.2光盘储存方式

由于光盘采用光学记录技术,信号质量稳定,可以极大满足精品课程大容量储存。从VCD到DVD光盘,容量也由700M扩展到4.7GB(单面单层)和17GB(双面双层)。DVD储存具有安全性可靠、稳定性较高等特点。光盘的独特记录格式,在经过多次使用、复制后,仍然具有较高的信号质量。光盘的保存要注意盘面清洁,不要磨损或是挤压,以免造成信号质量的降低。

3.3硬盘矩阵储存方式

硬盘矩阵是由多个独立硬盘组成的硬盘组,具有储存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使得多媒体资源管理软件与硬盘矩阵相结合,市场推出新一代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的储存、编目、查询、检索等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存储容量大、系统稳定、操作简便、维护简单等特点,是今后高校精品课程储存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广播电视设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对高校精品课程录制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型电子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高校精品课程录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第9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况

(1)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调研。职业岗位任务是确定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通过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和检验法对职业岗位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由工作指令、工作过程、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组成的资料包,为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更为准确、鲜活的参考依据。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后,确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应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进行简单的钳工操作;能使用常用电工工具,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能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配电箱,并能调试整台设备;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能焊接典型电子电路,并进行测试;能分析、检修、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的常见故障;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简单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正常运转。

2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对接。依据行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企业化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一体化课程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体化师资队伍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中需不断地总结、研讨,再对一体化课程中其他的配套内容做出调整,形成一个闭环循环提升体系。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一体化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工厂顶岗工作或参加技能竞赛,以促进其操作技能升华;同时组织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教材应设定典型课程并模块化,教材的内容应符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应根据学生就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遵循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由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也应符合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应着力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可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生源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在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4)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是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的基石。一体化教学场地除了应满足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要求,还应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条件。场地的建设包括实训设备的购置、场地装修、场地使用管理规则制定等。针对本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现有的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常用机床故障排除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等实训室改造升级,不仅设备达到一体化课程要求,还要仿真工厂实际场景,让学生理论和实训环节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能熟悉工作环境。

3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

表1 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情景教学六步法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总设计师。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演。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更是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六步法来展现,六步法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如表1所示,以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课堂知识,理解、掌握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应课题实训内容。

4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成果

(1)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每节课都经过听课、操作、读书,特别是小组讨论研讨后,学习到了课堂知识,练习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开拓了眼界。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升。现在学校使用的情景教学六步法,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溉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自主、自发地,带着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从不愿学到现在的主动预习新课、查阅相关资料,自学能力明显提升。

(3)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显著提升。传统课堂使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思想和机会,抑制了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六步法强调同学合作,强调团队。在这种模式熏陶下,学生从慢慢适应到游刃有余。它使团队合作的思想渐渐深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师一体化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高。情景教学六步法也使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中走出来,不单单是具备讲课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掌控能力。老师和学生们在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突况也越多,通过准备、讲解、组织、协调、总结等几个课堂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在一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