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精选(九篇)

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

第1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一、文献综述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一项涉及养老、就业、经济发展、教育、医疗、房价等多方面的政策。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十分关注二胎政策,并对此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

在《全面?_放二胎政策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中,李晓楠(2015)认为从生育权的平等性、我国人口老龄化数据和人口的出生率来看,都是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可行性背景。[1]杨海燕和张坤(2016)指出,我国的人口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口红利”消失。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以进一步调整我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2]李明月和于娜(2015)指出,我国在2000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有关人士统计,2025年老年人口将接近3亿。我国适龄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出生率也持续走低。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一趋势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二胎政策的开放有利于弥补养老金的缺口,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人口红利不断递减的情况。[3]

(二)关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不利方面”研究

李佳黛(2013)认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二胎政策的放开,逐渐增加的人口会给当前脆弱的环境带来新的负担,加大各种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许多的环境问题,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对独生子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中国自古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一个独生女孩的家庭而言,放开二胎后难免希望再添一个儿子。现今科学技术发达,提前知晓二胎性别已不成问题。这一情况会导致我国的男女比例失衡等道德问题。[4]李晓楠(2015)认为,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会增加抚养小孩的成本。生育二胎考虑的问题非常多,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因素,而且还需要考虑孩子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1]魏佳和董金玲(2015)指出,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之后,符合条件的家庭会生育二胎,在现有房屋结构和功能不能满足其需要时,这些家庭会购买新的房屋。在这种需求循环中,会导致学区房和多人居住房的房屋价格上涨。[5]

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一)从养老进行分析

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差不多接近4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可能接近5亿。当下,中国60岁以上老年比例大约为15%,老龄化程度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号。但我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2050年时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约35%,前提还得是生育率过低得到部分解决。解决得更好些,可以降到30%左右,解决得不好有可能接近40%。[6]我国现今的养老模式是四个老人,两个孩子,一个孙儿,即“4+2+1”。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孩子去养育6个老人,或者是8个老人,有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赡养比,帮助独生子女缓解这种经济压力。同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实施可以增加未来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养老金不足的缺口,但是延长我国退休年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从教育进行分析

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是城市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年轻夫妇在有了一个小孩之后,由四个老人小心呵护、照顾,孩子在成长中难免形成霸道、自私的性格。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我爸是李刚”和“李天一事件”,这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不无关系。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优化了抚养比,小孩会更加懂得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会更懂得分享,同时还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从平等角度分析

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城市中的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而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夫妇可以有两个小孩。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都可以有两个小孩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育的平等权。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也是我国保障人权的又一措施。

(四)从人才角度分析

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要与延迟退休政策配套实施。通过实行二胎政策,提高生育率,增加未来的劳动力。

三、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

(一)对政府的影响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行,首先面临的一个是医疗问题。根据相关报道,现今在医疗机构中最缺的是儿科医生,在二胎政策实行之后,将会加剧缺少儿科医生的情况。所以,增加儿科医生成了医疗机构的当务之急。同时,在5年之内还会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学前教育的教育基础设施。孩子需要上学,上学就需要学校。在大力修建教育基础设施时也会招收更多的学前教育老师。这两大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政府出面解决。

(二)对家庭的影响

1.抚养成本因素。抚养成本是生育二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虽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的人均收入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居高不下。所以,二胎政策的实施会受到家庭抚养成本的影响。瑞士信贷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一对夫妇每年平均要在孩子身上花费2.25万元(约合3600美元),直到孩子年满18岁――这比平均每个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还要多。[1]这一数据也显示我国小孩抚养成本很高。

2.房屋住宅因素。拥有合适的面积和功能的房屋也是影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重要原因。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房屋结构主要是面向三口之家的,政策实行后,未来的房屋结构主要是满足四口或多口之家。学区房和多居室将会成为房地产商主要的开发项目。同时,随着家庭对于房屋需求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房价的提高。在这一个循环的过程中,房屋住宅也会影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三)对女性的影响

1.生育观念的影响。准备生育二胎的女性大部分在25~35周岁之间,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类女性的生育观念是只要一个小孩。同时,加上在生育孩子中生理因素的不适,更坚定了女性只要一个小孩的理念。

2.照顾孩子压力影响。女性具有先天特有的生育机能,与小孩相处的时间也最多。女性不仅在完成工作之后还要做家务,同时还要照顾小孩,女性的压力十分巨大。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在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的前提下,女性的压力已十分巨大,再加上一个小孩,会进一步加大女性的压力。

3.职位升迁影响。中国是一个受封建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历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在工作环境中都会受到性别歧视。一般生育二胎的女性年龄多为30~35岁,这个年龄是女性工作晋升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生育会错失很多晋升的机会,所以往往很多适龄女性不会生育二胎。

四、完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对策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解禁了人口政策,优化了赡养比、促进了平等生育权、优化了抚养比、提高了生育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不利因素,所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使其顺利实施。

(一)政府要构建完善的二胎生育配套设施

首先,在公共服务方面,不断加大招收儿科医生的力度,增设公共医疗设施;其次,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应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同时,在招收幼儿老师的过程中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政府给予孕妇适当的优抚政策

1.给予孕妇更长的假期,同时在孕妇生产期间,给予男性更多的陪护时间,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照顾孩子的压力。对于机关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女性在哺乳期间的权利相对于企业中的女性会更有保障。因为企业的特殊性,在企业工作的女性会因为工作原因,在生育小孩期间丧失很多权利。

2.在我国还没有制定详细的关于孕期的优抚政策,我们可以借鉴别国可取的经验,来保障女性在生育期间的权利,完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女性就业和劳动保障配套:尽快完善《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保障妇女的就业和工作权益,不得歧视女性就业。

生育二胎对女性的工作和就业影响非常明显,这也是许多现代女性不愿意生育、不愿意早生育或生育二胎的重要因素。建议实施促进二胎生育的女性就业保障配套措施,尽快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晋升等方面不得歧视女性;在劳动保护方面,给予二胎产假和哺乳假优惠政策,生育二胎的应给予生育第一胎一样的产假和哺乳假。同时,建议丈夫可以享受一个月的陪护假期。观念保障配套:发挥妇联作用,加强对家庭养育观念的宣传和影响。倡导新时期的家庭养育观,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家庭养育两个孩子的普遍共识。应充分发挥各地妇联的作用,加强对家庭养育观念的宣传和影响,多多宣传“一个家庭养育两个孩子”?ι缁帷⒍约彝サ暮么Α?

服务保障配套:建议充分发挥“卫计委”的生育健康服务功能,加强对二胎生育的健康指导和服务。[7]

政府必须加强保障提供科学的生育健康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对于40岁及以上高龄孕产妇,应建立全面、科学的服务保障体系,做好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筛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

(三)政府加强监管婴幼儿物品

在食品安全方面,随着二胎小孩的到来,需要大量的婴幼儿食物和用品。可能从中又有不法商家为了获取利益,生产的婴幼儿物品以次充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更加严格地监管婴幼儿领域的用品质量,保障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加强监管房价

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增加,现有房屋结构和功能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在二胎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会有变动。某些房地产商会趁机炒高房价,造成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过高,老百姓抱怨,不利于社会稳定。政府需监管房价,遏制故意炒高房价的行为。

注释:①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http://nhfpc.gov.cn/。

第2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计生政策实行逾30年,中国亦深受老龄化社会之痛,中国人口政策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二胎”能解决什么问题

新加坡政府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他的《出生率下降为发达国家敲响警钟》一文中说,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人口是新加坡的两个最大隐忧。

在中国,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也因之改变。早在1997年国家计生委所作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城市和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已分别降至1.56和1.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行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素质下降等问题,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困扰中国。

一个担忧则来自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的趋势。据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

从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已经走上老龄化的快车道。

上海自1979年起即迈入了老龄化城市行列。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年人的健康和保障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但在中国人口科学的学术带头人翟振武看来,“假定放开了二胎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的问题,只可以缓解一些老龄化的过程和速度,所以,靠多生孩子来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我觉得作用不大。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之策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这才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的同时也进入少子化阶段。少子化意味着未来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在持续减少。

另一个担忧是,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达117(即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平均有117个男婴),远远高于103~107的正常值。“这说明人口群体在性别比例上失去了调整的空间,按照婚龄差距在5岁之间测算,中国婚姻市场将有2000万~3000万男性面临婚姻压力,这无异于一个定时炸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不无忧虑地说。

谁会生“二胎”

据联合国及各国人口学者的统计,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4到1.5之间。而2.0左右的生育率则被人口专家认为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人口增减的分水岭,他们据此认为,应放开二胎。

婚姻家庭专家徐安琪早在2004年年初所做的一项调查就发现,目前上海的青年男女中,教育程度高和经济收入高的“双高”人士,对生育第二个小孩的兴趣最大。

刚刚生了一个女儿的一位江苏企业老板则表示:“希望能够再生一个孩子,或者到国外生,或者缴纳社会抚养费。”二孩早已落地的一位上海父亲也说:“以往的说法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但现在,能生两个孩子的基本上是有经济基础、学历也较高的人群,他们希望让后代有个更好的环境,而很少考虑到经济成本。”

相比富人、名人生“备胎”,事业和生活压力已使得许多普通市民不想生,甚至恐惧生。生育权利的不平等,被搁上台面,这亦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艰难命题。

计生与超生的困局

作为一项国策的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82年。之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了生育高峰,到上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相当尖锐。

中国实行的是多元化的生育政策。简言之,城市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夫妇生一个半(即第一胎如果是女孩,还允许再生一个),少数民族夫妇生三个,个别地区如则不设限。但这一严格的强制性调节政策,几乎自推行之初便遭到了普遍抵制,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为控制急剧增长的人口,中央明确规定,计划生育要由各省、地、县、乡、村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在农村地区,最强有力的执行者是乡政府及村委会,计划生育指标完成与否,成为衡量乡村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准。

“为推行计划生育,我抓过人,牵过牛,扒过房子,干过许许多多违法乱纪的事。按法律要判我20年徒刑,也不算过分。”在社会学家曹锦清所著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一个在乡政府干了8年的计生干部坦言道。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城乡各个角落的计划生育干部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不会有人发自内心地愿意终生从事这样的职业。

2001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于2002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出台后,国务院接着颁布实施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三部配套法规。在此期间,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修订或制定出台了地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速度大大高于其他领域的地方立法。而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发展已成为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延伸的重要领域。

试点之路和难点之处

“目前有几种放开二胎的方式:有的人赞成‘单独’放开二胎;有的人赞成‘双独’放开二胎。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去放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永远存在,问题是怎么逐步做到这一步?我觉得,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翟振武表示。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在去年的一次受访中称,广东省已正式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但能否得到批准,要由国家决定”。

广东的计生政策此前就曾进行多次微调,比如在2009年取消“双独”夫妇的“二胎生育间隔期”,依法生育第二胎不用再等4年;同时广东也调整了已生育残疾儿的夫妇再生育、再婚夫妇中生育一方的生育权等问题。

放开“二胎”,难处究竟在哪儿?

于决策者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依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压力。此外从现实而言,二胎政策是否放开,需要考虑一个现实,即如果二胎放开,将有多少人被新政策所鼓励,从而释放压抑已久的生育意愿?

第3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放开二胎 首要减除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全国政协委员刘大钧说,他此前提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提案得到采纳,这次他带来了有关二孩的细化提案。目前很多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养育二孩,所以我建议给予生育二孩的家庭进行补贴,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

刘大钧对民情的体察是精准的。过去,人们迫于高昂的社会抚养费不敢生二孩,可全面二孩放开了,许多人要么因为错过了生育年龄生不了二孩,要么迫于经济压力不敢生二孩。生养孩子的过程是很具体的,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据央视财经的报道,一对北京夫妇称养孩子到7岁要花费260万元,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这么高的生活质量,但甚爱必大费,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无论哪个阶层,养育孩子的费用都会占收入的很大比重。在上海中等偏下的二孩家庭中,养育二孩的支出一般会占到家庭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

二孩政策的贯彻实施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减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释放政策效果。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以及落实生育保险等措施,进一步鼓励二孩生育。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则聚焦学前教育,建议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的投资少、资源总量不足、师资短缺、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此外家长们忧心忡忡的还有学区房,北京数十万一平米的学区房令人咋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此坦承,老百姓(603883)对于择校和学区房不满意,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唯一出路就是教育均等化。扫清教育方面的顾虑,对于刺激生育意义重大。

日本长期以来走不出低生育率的陷阱,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不可太乐观。20xx年前,日本就已实施刺激生育的政策,比如建立育儿休假制度,普及对伤病儿童的护理休假制度,扩增托儿所等育儿设施以及加强婴幼儿和孕产妇保健服务等。甚至出台《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等法律鼓励生育。从20xx年4月起,日本抚养15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每月可获1.3万日元儿童补贴。日本各级地方政府还会普遍发放生育和入学祝贺金,第一个孩子一般为数万日元,第二个孩子则增至数十万日元,孩子越多祝贺金越高。至于幼儿园的费用,则孩子越多收费越低,甚至免费。有的公司为鼓励员工生育实行3年产假制度。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即使有政府支持,养孩成本仍然高企。日本工会总联合会曾称,40%怀孕女性的育儿休假落实不了,不要说生育率了,连结婚率都很低。最要命的是,低生育文化已经形成,只能眼睁睁看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便利店的老人纸尿裤堆积成山。

全面二孩可以缓解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但由于上述原因,它的力度其实有限。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避免走同样的弯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xx年至20xx年,中国平均生育率只有1.2,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扭转人口结构恐怕需要更大的手笔和执政智慧,更宜群策群力,汇集民智。因为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逆转极其困难。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全面放开生育,允许夫妇自己决定生育孩子数量。这种建议并非泛泛之谈,值得关注。黄细花还建议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以保护低龄事实婚姻群体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法定结婚年龄各有不同,16岁和18岁是普遍的节点,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确实可以重新审视。

总而言之,在低生率与老龄化的夹击之下,减除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多途径多角度想办法提高生育率,是接下来中国人口工作的中长期目标。

全面放开二胎背后两个政协委员的20xx年接力

20xx年春天,当时71岁的叶廷芳在两会期间发出了尽快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条例的提案,轰动一时,甚至被命名为叶廷芳提案。

那是身为著名作家、翻译家的叶廷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最后一年,但他却联合了其他2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在当时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带有挑战性的提案,成为当年网上最受关注的一份提案。

谁能料到,在从这份提案发出,到十年后的今天,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政策已成历史,随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正式实施,有不少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

叶廷芳十年前的发声,并不是孤独的。在卸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他把放开二胎的发声筒交到了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手中。

正是在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努力之下,去年1月1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终于开始正式实施。

十年的坚持,最终变成现实。

现年81岁的叶廷芳,他的名字曾经和卡夫卡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研究员,他曾经翻译了多部卡夫卡的作品,是中国最权威的卡夫卡研究者。对于十年前自己那份在当时看来有些令人震惊的建议,叶廷芳的记得十分清晰:我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是有不科学的地方的,说实话我是有抵触的。叶廷芳说,当时提案的时候,当了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已经是最后一次履职了,他希望最后一年自己可以说一些思考了很久并且想说的话。

生命的繁殖规律总是从少到多,如果人为减少,是有违科学的。叶廷芳是家中的老四,在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叶廷芳和妻子也只育有一个女儿,而独生女如今也只带给他一个外孙。让叶廷芳忧虑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们除了没有兄弟姐妹,之后会孤独到没有姑姑舅舅,社会关系极为单调,情感系统也单调化了,就像一个房子,空空荡荡的,根本不坚固。

20xx年,叶廷芳决定要趁自己履职的最后一年把内心思考了很久的想法变成公开的声音。他决定提交这份在当时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提案。在他以前,几乎并没有人公开对于计划生育国策提出不同意见。我已经那么大岁数了,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除了担心独生子女们面临的精神孤独,叶廷芳更担心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那份提案中,他写到:发达国家经过120xx年形成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20xx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将达4亿。

第4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单独二胎;养老保障

一、“单独二胎”政策解读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较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和寿命长度与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量关系十分密切。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而我国人均寿命也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35岁逐步增长到了近年来的七十多岁。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逐渐下降及平均寿命的提高使得我国老年人口的老年人口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量增大,从而致使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二)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历程

生育政策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最初在我国实施时,发挥了其积极意义并成功控制了人口。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未进行任何调整,实际上已经开始对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二胎政策”内容文本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标志着社会议论多年的“单独二胎”政策正式实施。

二、我国养老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养老观念增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与前几年相比有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达到全民参保的目标。2011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4亿人,参加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2.35亿人。总体来说,我国的养老保险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面对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我国的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缺陷。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面较窄,由于供款率较高等客观原因,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出现养老金危机

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已经难以支持养老金的持续支付,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在财务上面临不可持续的可能性。我国养老资金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人口结构,政府曾经尝试改革养老金融资模式来解决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支付危机。事实证明,改革原有现收现付制产生的效果并不符合预期,人口老龄化依然威胁着养老金支付的可持续性。2012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承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缴费人数趋于下降,养老金的支付将面临威胁。该《报告》显示:如果剔除财政补贴,2011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省份达14个,收支缺口达767亿元。

(三)精神需求难以满足

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不是依靠养老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和家人的关怀照料。因此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与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的质量有很大关联。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仅有的一个孩子要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如果独生子女的配偶也是独生子女,这对夫妇就要承担双方父母的养老精神慰藉责任,然而忙于工作和照顾孩子,他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空巢家庭日渐增多。但是在低出生率下,家庭中子女人数少是必然的。

(四)“失独家庭”造成巨大伤害

独生子女家庭中,一旦孩子发生意外,对家庭的冲击极大。尤其是对于已过生育年龄夫妻的家庭,如果孩子发生意外,父母不可能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来弥补家庭成员的缺失。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到30岁的独生子女的总人数约有1.9亿人,而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约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会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若按此推算,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在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且整个社会家庭养老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以及难以购买社会养老服务的困境中,失独家庭老人不但要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困难。

三、“单独二胎”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一)生育率显著上升

生育率如果长期低于1.8,或长期在1.5―1.6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经高达7.0左右,但目前已降至1.5―1.6。“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使我国总和生育率有相对显著地回升,虽然今后几年回升可能比较快,最高点可能超过1.8,但累计效应释放后,生育率会波动在1.6―1.7左右,生育率上升将增加劳动力人数,增加下一代财富增加的机会,增加社会养老保障基金。

(二)老龄化程度降低

由数据分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3%,2030年将达25%左右,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4.4亿左右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1/3。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到2030年将使老龄化水平从24.1%下降到23.8%,到2050年从34.1%下降到32.8%,到2100年从39.6%下降到34.3%。

第5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二胎,工作方向,任务

一、计划生育的工作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解决。现阶段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必须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对我国人口总量大之一事实的深刻认识,必须认识到由于人口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及自然方面的较大压力问题。具体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三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仍没有改变;第二,国家的行政手段是实现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具有不平衡及不稳定特点;第三,由于不平衡的基层基础,使得低生育水平仍有反弹的潜在危险。所以,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仍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国策。

二、计划生育的工作任务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发现计划生育问题能够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好坏,其影响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同时也与民生大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的相关报告也指明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工作任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会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动摇,但是随着人口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计划生育工作还必须长远考虑未来的协调、稳妥的发展,不断完善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口的均衡与持续发展问题。未来低生育率、老龄化严重、高度城市化以及流动广泛化是人口的新常态,这样的人口形势会带来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新形势下的计生工作,不再是单纯的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而更加重视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口的均衡发展。可以说,均衡发展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计生政策的显著特征。通过人口结构的改进,让人口向着协调、持续的趋势发展,时刻警惕人口中少年人口、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以及老龄化人口的上升。

三、“单独二胎”政策的必要性

3.1什么是“单独二胎”

所谓单独二胎/单独二孩指的是在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同时第一胎不是多胞胎的,这种情况的夫妻允许生育第二胎。

3.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际意义

随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单独二胎政策应运而生,这项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重要调整,同时也是一项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举措。因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该项政策有利于在保持原有劳动力规模的基础上,减缓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步伐,让人口持续、健康的发展,优化我国人口环境。二是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是国家政策与人民意愿的统一,同时该政策还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稳定以及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达到了个人小家庭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发展。三是国家逐步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保障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利于人口的持续发展,是一种人口、社会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

3.3“单独二胎”政策产生的影响及所需继续协调的工作

(1)生育率

由于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我国的生育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显著的回升,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将会在1.6左右持续的波动。

(2)人口结构

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做出单独二胎的生育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按照相关政策速度预计,我国在大约二十年后将增加2200万劳动力人口。

(3)公共资源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诸如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将会面临缺乏的问题,这势必会给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造成一定压力,这也是未来计生工作中一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

(4)管理工作

针对相关的计划生育的管理部门而言,该政策的实施势必会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一系列的变化,诸如办事流程、孕产假的调整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逐步协调、稳步前进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逐步完善,同时也绝不能放松不符合政策规定行为的监督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发展史的简要介绍,不难发现单独二胎政策是一个计划生育中的进步政策,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如今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长期的低生育率、严重老龄化以及人口广泛流动化的现状考验,可以说它正处在抉择的十字路口。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而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人口、经济以及资源等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如彦.生育率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07)

2.左晶晶,王仙慧.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单独二胎”政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3.李红燕.探讨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

4.李德山,张淑英.生育率转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经济效应评估――以四川省为例[J].江汉学术.2014(06)

第6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预示着,“单独两孩”的政策将全面放开。

多年的计划生育,已导致人口老龄化、用工荒等问题,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放开“单独二胎”,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既顺应了新时期群众的殷切期盼,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不过,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据实际情况确定。据调查,仍然有四成受访者因各种诸多原因而面对单独二胎新政的放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态与选择……因此,此次单独二胎只是第一步。政策调整必然带来人口变化,须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积极跟进,做出调整和完善。同时,政府还应注意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的衔接与配套问题,对失独家庭的补偿和优惠纳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

文/本刊综合

“调整生育政策和保持现行生育政策均存在利弊。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人口的首要特征,通过调整生育政策适当提升生育率以改善人口结构性矛盾,只能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基础上。”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国家卫计委2013年11月17日召开的人口学界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表示。

座谈会上,近20位人口学界专家热议国家启动“单独”二胎政策(指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认为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显示,中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原新表示,“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2030年会使老龄化水平从24.1%降到23.8%,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也开始增加,同时还减轻了全社会的老年抚养负担。

原新认为,“单独”二胎对于近中期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微弱作用,但对缓解远期的人口老龄化则有显著作用。

自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出生性别比问题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2004年更一度攀升至121.2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持续升高已持续30年,近四年出现连续性下降,但依然在高位震荡。

原新就此指出,“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唯一手段。”他认为,“单独”二胎可以适度多生,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定会下降,但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

“中国迄今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异常复杂。不是单靠生育政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刘爽认为,政策调整必然带来人口变化,需要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积极跟进,做出调整和完善。

刘爽表示,“单独”二胎启动后,尽管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出生堆积,但可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出生“拥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亦表示,任何社会政策的调整都会使相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目标人群发生变化。“当前,卫生计生部门在计生服务、妇产科服务方面,教育部门在托、幼教育方面,规划部门在人口空间布局变化方面,都要尽快做好服务能力调整等相应安排。”

虽然新政策的实施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原新表示,“单独”二胎政策符合民意,符合国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也符合国家改革和发展总体部署。“由此可见,‘单独’二胎与现行生育政策比较,利远大于弊。”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已实行了三十多年,这项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政策不仅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健康良性发展,也避免了诸多无节制生育带来的社会次生灾害。如果三十多年前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真不知现在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局面。经过三十多年的贯彻执行,目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已成了很多人的自觉行动,在一些地方,很多年轻夫妇都只愿意生育一个小孩,“把一个小孩带好”成了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城市,不愿意生养小孩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青黄不接”导致人口老龄化、用工荒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已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与此同时,一些有条件和能力抚养第二个孩子的“单独”家庭,却苦于没有政策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既顺应了新时期群众的殷切期盼,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既有民生温度,又有战略深度的好政策。

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暴涨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认为新政启动4-5年,会出现生育堆积的释放,并在今后两三年引发一个小的生育高峰,但总和生育率不会超过2%,之后开始回落,并仍会维持低生育水平。事实上,很多大中城市的年轻夫妇已经感受到了生育带来的各种压力,孩子生下来后就基本要用“金钱”武装,奶粉、衣服、玩具、上学……哪一样都需要钱,没有一定经济基础,谁敢再生一个来“自找苦吃”呢?因此,虽然政策已放开了,但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育龄夫妇都愿意生养“二胎”。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比较严重了,为什么又不全部放开呢?愚以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还无法全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们国家目前经济水平有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属于“底子薄,人均占有量小”的状况,各种社会资源还无法满足一些有生育意愿的人“放开生”。况且,在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的这三十多年里,我国一些偏远地方仍还有少部分老百姓因为“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影响,想方设法逃避政策,一个劲的生孩子,直到生出男孩为止。如果全部放开,就会助长这种“只重生、不重养”的不良社会风气,最终受伤害的仍是国家和社会。

第7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计划生育 政策调整 二胎政策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背景及效应

计划生育是我国实行有计划的调整人口增长速度,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通过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该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一个家庭或一对育龄夫妇而言,则是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以适应家庭与社会的要求。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基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的历史国情发展,并在长期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纵观计划生育三十年来的总体成效,我国少生了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1-2006 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发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可见,在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完成了利用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及初步解决人口问题的历史使命。

二、调整人口政策的必要性

在分析计划生育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在加剧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给不足以及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隐患。为适应社会发展,解决现有社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人口政策进行一定调整,以期更好发挥生育政策的作用。

1.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中国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1.77亿,占人口总数13.32%;65周岁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8.92%。[1]将我国现阶段多生于计划生育前的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视作一个稳定的值,那么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30年内我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总数大大减少便可看做是推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大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解决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问题,仍需从计划生育政策着手,在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的同时,关注我国人口年龄构成。

2.社会劳动力需求。从现在起调整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解决的并不是由于待遇不佳或技术不强所造成的“用工荒”问题,而是一对夫妇现在所生育的、在成长20-30年后具备工作能力的劳动力数量。若在现有人口基数条件下,坚持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在未来30年后,中国可正常劳动的人口数量必定大大低于社会劳动力总需求,暨时也将带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用工荒”。

3.独生子女家庭风险。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出现大量具有结构性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对独生家庭风险进行管理时,我们应当从应对现存风险与规避未来风险两个方面着手。应对而言,我们可以对现有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包括奖励、补助等;风险规避上,则应当及时调整现有生育政策,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逐步强化家庭的社会功能。

三、放宽二胎政策的可行性

1.我国人口承担能力。在考察一国人口规模时,我们不仅要观察其人口数量、规模的绝对指标,更要结合承载该国人口的土地资源与环境等各项指标进行相对分析。陈友华在《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设想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合并为一个超级大国,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超级大国甚至应该推行比中国现行生育政策更为严厉的生育政策。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尽管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从世界角度来看也尚在现有资源与环境的承担能力之内。

2.意愿生育率下降。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巨大变化:意愿生育数量下降,城乡意愿生育子女数量差距缩小;“男孩偏好”减弱,“一男一女”成为最普遍的意愿生育组合;生育时间由“早婚早育”转向“晚婚晚育”。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在子女数量方面下降明显,生育目的多样化,但传统“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观念在农村仍居主导地位。性别偏好转变较小,在少数农村地区“男孩偏好”依然强烈。[2]也就是即使放宽二胎政策,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从生育意愿的角度来看,并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盲目无节制的增长。

3.心理状况的变化。在对生育数量限制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性别偏好不会有压迫性或是暗示性。在一定时期后,生育数量会较为稳定;同时,普遍允许生育二胎,适育夫妇不用再“偷着生,躲着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从而使得他们不再盲目地生育,进一步也能促使他们更多地从生育成本与家庭状况的角度选择生育。

四、结论

中国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成效显著,然而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回避计划生育的弊端、无视其可能带来的隐患,一味地坚持“一胎化”政策,对家庭与社会都将造成无法逆转的负面影响。对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则将面对巨大养老压力;对国家而言,政府需要为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口支出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市场与社会则要承担劳动力供应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在准确意识到现行生育政策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适时地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和严格控制多孩生育的前提下,采取“分类实施、逐步放开、两步到位”的办法,逐步完成向二胎政策的过渡。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DB/OL].

[2]郭亚楠.生育意愿视角下的生育政策分析[J].黑河学刊,2011(12).

参考文献:

[1]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0.9.

第8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生育政策;变迁;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46-04

我国的生育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一样,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生育政策变迁的依据是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人口变化具有渐变性、过程性、周期性、相对性、滞后性、适应性和强惯性等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口发展规律。不同分人口的增长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保持分人口之间的平衡性和总人口增长的持续性,为此要保持适度生育水平[1]。

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78年之前我国的生育政策虽未写入《宪法》,这段时期内,“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之中,同时较为紧张的国际环境和“打大仗”的判断,我国的人口政策实际是鼓励生育的。1962―1965 年期间,我国人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此时的经济因严重受挫处于逐渐恢复时期,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影响,此时控制人口增长开始了从无计划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政府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1966―1977 年期间,我国开始处于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平均每年净增人口 2 000 万人以上,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人口非控制不行。”[2] 1973 年,总理又提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的论述[3]。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在城乡开始了大规模的推广控制人口增长活动。这一时期的生育政策仍然是行政性手段,体现出了较强的放纵性和随意性,并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得以体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正式出现在法律条文当中,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逐渐由政策指令的模式发展成为法律规范的模式。由于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与农村劳动生产实际情况以及农民自身生育意愿严重脱节,政策的落实阻力重重。1982 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在农村地区可以适当放宽二胎的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正式确立和实施。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此后计划生育地方性行政法规体系和生育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12 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政策规定法律化,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依照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对本省(区、市)的地方性行政法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至此,以宪法为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为主干、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及规章为配套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生育政策随之逐步规范和完善[2]。

计划生育政策是在我国人口出生率较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1978―201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期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的转型。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我国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生产类型,也普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生育政策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评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情况的变化,严格控制生育的一胎化政策弊端日显,若不及时调整将会引发新的人口危机,对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我国生育政策先后进行了两次重要的调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2月21―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这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要改革。

(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提升公民的生育权

我国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生育权”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和法学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长期国际社会与国内理论研究的“碰撞点”。从公民权领域来看,不可否认生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但当公民个人的权利与国家发展的权利不能同时兼顾时,“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当前国情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处于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与国家发展趋向一致,二者可以兼顾,赋予了公民更多决定生育子女人数、生育间隔的自由,提升了公民的基本生育人权。这体现了“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对公民私权的尊重,更体现了我国生育政策以人为本的人口观念。随着我国人口转型过程不断完成,在未来生育政策中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也并非不可期待。

(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供给不足

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我国处于长期的低生育率水平,从而造成了劳动人口的亏损。“人口亏损”是指在既定的人口生育政策的约束和导引下产生的“年轻人口锐减”“女性人口缺失”和“人口关系断裂”等人口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以及不持续现象。据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同上年相比减少了345万,突破刘易斯拐点,并在未来十几年内劳动人口会持续减少[4]。劳动人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保障,劳动人口的减少势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红利”的弱化乃至逐步消失,对我国社会长远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此时此刻,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可谓“亡羊补牢”为时尚不晚矣。由于人口再生产的特性决定,“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之后,有利于弥补未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短缺状况。

(三)“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血缘文化占主导地位养成了中国安土重迁和重男轻女的品性,“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生育观念深入民心。在一胎化生育政策下,对男丁的性别偏好这种文化观念导致三十年来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8,远远高于正常性别比范围。长达三十年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主要是由于女胎因为性别偏好和生育政策的限制而被人工选择引产流产造成的。经过三十年,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不良后果已暴露无遗,目前社会上剩下大量的适婚年龄的“男性”人口,尤其是在欠发达、贫困地区,大量的男性可婚人口过剩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的实现,更多的生育机会也使得出生人为性别选择行为降低,有利于促进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趋向平衡状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二胎政策除了少数地区之外确实对高性别比有减缓作用[5]。

(四)“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经进入老年阶段,一胎化生育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结构的少子老龄化状态导致目前老年人口空巢化状态严重,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在社会化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导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难以实现,养老问题凸显。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状态,“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将来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从家庭微观层面来讲,我国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备先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情况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的重要方式。子女数量是影响家庭养老实现的重要因素,“全面二孩”政策通过增加子女数量,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为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更多的保障。从社会宏观层面来讲,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表明社会抚养比加重,老年人口养老资源需要年轻人创造,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更需要年轻人提供。因此,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在老年人口与年轻人口之间建立一个供给平衡,构建人口资本储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因素。“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有效提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的数量供给,满足未来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

三、未来生育政策的发展

在“单独”二胎放开的有限时间内,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其对于人口结构改善,预防人口缩减作用非常有限,有研究预测即便是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下对于完成人口更替也有差距[6],独生子女二胎生育意愿与非独生子女生育二胎无显著差异[7],之间只有近期全面实施二胎生育才能有效避免人口负增长[8]。以上研究对于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出台影响显然是积极促进的――人口问题作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每个政府都需要妥善处理、谨慎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全面二胎政策的未来发展分析

在中国向法制化国家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的生育政策也朝着法制化、科学化的目标不断演化,成功演化成为了一个“政策―法律”综合体。实践表明,生育政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育工作也逐渐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均衡互补的共同体[9]。政策的实现不仅是需要政策的出台,更需要政策的落实。然而,普遍二胎的政策能不能最终达到政策制定的效果,其最终实现受制于其他很多因素的制约。

人口问题在新时期下已经不单单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生态等各方面领域息息相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二胎生育意愿普遍偏低是遇到的一个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意愿要明显低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并且经济因素是制约普遍二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10]。“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制定表明,如果人口政策在新时期下不做出任何改变,势必将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改变也是有成本的,如何将政策调整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经济学里面所说的帕累托状态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最重要的课题。毫无疑问,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大方向应该是放宽,这一点是被广大的人口学专家所认可的[11]。

(二)“全面二孩”对生育政策落实提出新要求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之前,我国率先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事实表明,社会中生育文化、生育观念已经先于生育政策发生了改变。要充分实现“全面二孩”的效能,就必须对生育政策加强全面的多方位的建设,这对生育政策落实提出了新的考验。生育行为只是人口再生产的起始阶段,必须要配套完善卫生、教育等相关公共政策,实现卫生、社区等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化,才能保证人口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如何为生育提供服务配套建设,让有条件实现“全面二孩”生育的个人和家庭可以做到愿生优生,能够得到妥善的二孩生育保障,是生育政策落实的又一课题。最后,加强生育福利政策的改革。“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对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生育福利政策,减轻生育对于女性造成的压力,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这样才能强化二孩生育的动力,有助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

(三)依托法治开创计生工作新局面

目前我国的生育政策已上升至法律层面,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影响更为深远,内容也更加丰富。生育国策强调调控人口数量,更强调要保持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有计划、有调控的人口适度增长。生育政策从法律层面的种种规定,都为社会实现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基础。

实现“中国梦”,便是实现自身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复兴需要一个充满法治正义与和谐民主的社会体系作为发展基础。为此,合理运用法律,改善行政手段,提高全体公民依据法律规定办事的自觉性和意识,是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重要基础,意义重大。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过去的成果已经说明我们有能力做到这天下第一难事。但未来,如何做好、管好这“天下第一难事”,必须要法律手段和行政命令相结合,保卫已经取得的成果,使得计划生育政策取得长远效果。

发展往往与改革密不可分,想要促进和巩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成果,便要改革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充分发挥各种学会、协会的积极作用,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要克服知难而退式的不良作风,发扬迎难而上的“钉子精神”,消除工作之中因为成绩自满自足的消极影响。为了实现开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的这一目标,我们要树立全局观,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宏观上来看,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中央对计生工作的各项规定与法律政策,另一方面要深刻分析我国发展新常态时期对人口工作的新要求,时刻注意转换转变工作模式;从微观上来看,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创新,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其与当前的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具备时代的特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群众效应,为计生工作培养起广大的群众基础。此外,注意加强队伍建设、政策投入和经费支持,给计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生育改革的方向[J].中国发展观察,2015,(8):33-37.

[2] 李一鸣.我国生育政策的法律制度研究[J].南方人口,2011,(2):1-12.

[3] 洪爱华.浅议计划生育从“国策”到“国法”的历史转变[J].法制与社会,2015,(13):176-178.

[4] 穆光宗.论我国生育政策的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1-39.

[5] 黄匡时.“单独两孩”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效应分析[J].人口学刊,2015,(4):5-11.

[6] 茅悼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1):84-86.

[7] 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10,(5):58-60.

[8] 乔晓春,任强.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3):1-13.

[9] 湛中乐,苏宇.计划生育制度变革与法治化[J].清华法学,2010,(2):84-98.

第9篇:二胎政策与老龄化的关系范文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据我国总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据18.7%。现如今,50年代人群已经完全成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龄化,这也是现如今我国需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对我国社会发展有所帮助。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