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二胎时代对家庭教育的冲击

二胎时代对家庭教育的冲击

摘要: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开放单独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二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但是与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不要生,如何解决生育二胎之后家庭格局的变化和家长关注中心的改变引发的新的矛盾,是社会尤其是家庭教育当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应对这个政策带来的诸多改变与挑战,也是目前所有准备要和已经有二胎的家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二胎政策;变化;家庭教育

一“二胎时代”出现的背景

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总是深深地印上那个时代的烙印。1980年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之内的奋斗目标,提出“一个家庭只可生育一个孩子”,在这之后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都在这一生育政策的指导下,严格贯彻着国家要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突破一亿。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重要决策,我国人口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分析这一新政策出现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第一,政治背景。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一数字届时将超过美国人口的总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引人深思。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增加,经济发展速度被动放缓,工作机会减少导致国家税收不足、养老问题难以解决等等都是人口老龄化容易引发的问题。第二,经济背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目前中国的总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人口更替的平衡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而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有人口优势给经济发展带来丰厚的人口红利,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少了一枚盾牌。一旦人口增长后劲不足,很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不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对市场的运行,对国家的创新都容易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破坏。第三,社会背景。“失独”问题成为社会之殇,独生子女家庭丧子之痛令人深思。我们暂且不说独生子女家庭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这一子女群体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有心无力、独木难支,一个家庭一旦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失独群体的情感慰藉迫在眉睫,社会面临“政策困境”。除此之外,这些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加重了社会的负担,老人的“失独”不仅是家庭的灾难,更是社会之殇。第四,文化背景。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问题。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目前已突破一亿,数量上升质量并没有紧随其后,相反,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家长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的心态、性格发生恶性的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性格蛮横等是很多独生子女身上都存在的问题,另外,青少年暴力问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上问题迫在眉睫,国家积极应对挑战,及时调整人口政策,作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决定。在党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号召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不少家庭纷纷选择生育二胎,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二胎热”,可见,“二胎时代”已经到来。

二“二胎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胎时代已然到来,在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象只是一个元素,在其背后反映的一定是社会和时代提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一个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带来相关的挑战和契机,本文着重分析“二胎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机遇一个家庭新生命的出现,整个家庭都是环绕着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气氛,其中大孩也不例外,初为哥哥姐姐的喜悦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占据了他们的内心,如果父母教育的好,这种感觉是可以维持甚至升华的,这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崭新的机遇。传统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孩子往往独立性较差,不会与人分享,做事任性蛮横等,长此以往,很多孩子的性格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表现在行为当中就是占有欲强,做事暴力,缺乏震慑力,有的家长甚至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由此可见,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缺乏引导的,家长缺乏教育智慧,家庭教育是面临一定问题的。但是,在二孩的家庭中,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将会改变,家庭教育面临着契机:首先,大孩在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教育下,主动承担起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帮助父母照顾二孩,这样,孩子的责任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育,将来他们踏入社会中也会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主体;其次,父母无暇分配太多的精力,很多情况下大孩就要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这对于他们独立性的增长是非常有益的;再次,对于以前大孩独自占有的资源,现在有了弟弟妹妹与他们分享,在父母正确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是很愿意分享的,因为分享和共享中的乐趣是一人独享的时候体会不到的;最后,在以上种种情况之下,孩子的性格也磨砺的更加温顺和大度。这些都是“二胎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机遇。(二)挑战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渐放开,很多家庭想要生养第二个孩子,但是这些家庭的父母大多数是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父母,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的父母如何迎接二胎的到来,如何解决由生二胎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家庭教育的新矛盾、新问题可谓是一个千头万绪的话题。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无非是想让老大有个伴不那么孤单,两个孩子之间相互照顾相互陪伴,自己老了也能多一个依靠。但是,家里突然多了一个新生命,对于家中老大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首先,原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面对所有人突然转移的一大部分精力之后的适应问题;其次,父母尤其是母亲由于精力有限对老大的爱骤然减少引发孩子恐惧、失衡的心理状态;再次,在不良情绪作用下引发老大的一系列恶性表现例如对弟弟妹妹的报复对待等;最后,随着家长对其要求的增多和他们自己占有权的减少的巨大落差对于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的重要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是潜在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情况却是非常严峻的,它们都是家长们所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平衡好两个孩子的关系,如何让大孩的心态健康地发展,是很多家长们所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不受到家长的认真对待,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

三二胎家庭出现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模式改变引发家庭成员关注度的减少传统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结构多为“2+2+1”模式的主干家庭(即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或者是“2+1”模式的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得到了来自所有家庭成员的爱,所有的成员围着一个孩子转,他永远是众人的焦点,因此也比较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以及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唯一的孩子就成为了家中的“小霸王”,“小公主”,性格上也相对蛮横、任性,叛逆心理比较强。但是,从家庭氛围看,单个孩子家庭气氛是相对民主和宽松的,父母往往更为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犯错误时,一般会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教育子女,严厉的手段除非孩子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一般情况下是不经常使用的。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是相对比较融洽的。然而,有了二胎之后,这种情况将会被打破,孩子越小越可爱,这往往是很多家长的观点,也因此家长开始偏心小的,老大受到的关注度明显减少,放在老大身上的父母及祖辈的精力也开始逐渐转移,突如其来的失落感和落寞感包围着他,让他脆弱又敏感,而在孩子的世界当中,有没有被关注、是否被忽视和冷落是比天还要大的事。久而久之,他的内心必定会产生对家庭成员的隔阂、抵触并由此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家长的厚此薄彼、亲小疏大,看似是某一特殊时期特殊需要的产物,但是孩子的神经是脆弱的,心思是单纯的,他们会思考: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是不是嫌弃我了?我的存在是不是多余的?在这些本不属于他们思考的问题的压迫之下,老大的心理发生扭曲出现问题不足为怪。而且,二孩和多孩家庭的气氛相比一个孩子的家庭要紧凑一些,家庭氛围的民主程度也要差一些,父母的宠爱减少,家庭氛围也变的不如之前宽松,对于老大的要求也显然多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当老大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往往缺乏耐心,用较为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对老大过于严格和苛刻。在这种种改变和压力的催化下,亲子关系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孩子的心灵在紧张的家庭关系的作用下,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的压力,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二)精力不足导致父母对大孩要求的增多另外,之前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也比较差。但是新成员的到来,家庭的事务突然多了起来,原本时间充裕的父母可支配的时间减少,繁多的家务和工作量可能会让父母变的措手不及,对于第一个已经有点长大的孩子,父母自然会减少照顾的精力,这时候就出现了老大被要求长大的现象,这种要求是无声的、强制的。老大快速的长成让父母不再操心的独立自主的乖孩子,家长才能腾出时间来照顾小的。但是,往往迅速长成的会因为中间缺少了某些环节而畸形成长,或者是表面表现的听话而内心十分偏执、愤懑、不快乐,而一个孩子长时间的不快乐是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专横的方式可引起子女与双亲的疏离,产生无足轻重感,当父母要求不合理时,可引起子女的反抗或消极抵抗情绪;放任和过分宽容可使子女感到双亲与自己无关,从而也有碍于他们形成极为重要的约束力和依从关系。总之,双亲对子女的约束作用过大是不宜的,而完全削弱这种作用也会使子女形成软弱的性格”[2]。

四解决“二胎时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3]。面对越来越多的家庭当中出现的二孩甚至多孩的现象,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完善作为自己的新功课。为了达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目标,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端正态度,谨防比较心理孩子是平等的,这一点在两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家长对于第二个孩子是如何的疼爱与呵护,第一个孩子在自己心里的位置其实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因为二孩的可爱让这种爱暂时搁置了。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父母暂时减少的爱会让孩子产生不安的心理,并引发他们的恐惧。不管家庭格局发生怎样的改变,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是不曾改变的,爱不具有唯一性,父母可以爱很多人,也可以爱自己的两个甚至多个孩子,这种意识不会因为被爱对象的增多而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做家长的首先要端正态度,一碗水要端平,保证遇到问题发生矛盾时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偏颇,不倾向于较小的孩子,不强制老大不必要的忍让。家长的态度保持平等、公正,孩子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种感觉给老大带来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父母的爱的平等感,体会到这种感觉,孩子的内心便会是安定的和健康的。在两个孩子之间,家长的比较心理是不可取的,比较之下必然会产生对老大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他看来就是苛刻的和无理的,而长期如此就会给孩子带来自卑的心理。(二)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留给老大足够的相处空间爱是所有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课。二孩的出生占用了相当大一部分家长的时间这是肯定的,原本属于老大和父母的相处的欢乐时光骤然减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心理不适应期。这时候家长要试着给予老大和以前一样多的甚至比以前还要多的爱,周国平曾说“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的太多反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的越好”[4]。父母给予的爱的等量让老大内心产生一种平衡的感觉,在这种平衡的感觉的支配下,才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而这种责任心是一个孩子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后本能地应该形成的。如果家长善于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发挥他们对于弟弟妹妹的爱和价值。与此同时,家长要保证与老大的相处时间,作家闫红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能用深度陪伴治愈”。陪伴是最好的良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些单独的相处时间里,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爱意,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他们有兴趣的事情,可以与孩子交流知心话等一切有利于发展良好关系的事情。“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要爱护儿童,和他们做游戏,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欢乐,千万不要让他的童年充满惩罚、恐吓和奴役”[5]。爱弥尔的这句话正彰显了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三)给予孩子一定的“退行空间”,防止性格变质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降低自己的焦虑。与之相似的倒退行为是指孩子在某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小于其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这种表现往往是孩子有意为之的,它是儿童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出现倒退表现的原因往往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让他们对父母产生过度依赖,而这种依赖一旦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的关注一旦有所减少,他们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而用倒退行为寻找安全感。但是,一旦这种行为成为习惯,就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二胎的到来会让老大的心理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不适应,并由此引发一定的退行行为发生,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退行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向父母表示抗议,并由此引起父母的重视。但是,长期的倒退行为却可以影响甚至破坏一个孩子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生活中无数件小事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好的心理体验可能会加快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家长要谨防自己的行为偏失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性格影响。(四)培养孩子学会关怀、懂得分享、延迟满足二孩的降生使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成为了哥哥姐姐,虽然他们的占有权减少,自我中心地位有所改变,但是面对小生命,他们还是会有初为哥哥姐姐的喜悦感,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理,及时的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给予能力、分享能力。适时地给老大灌输:弟弟妹妹的到来让你拥有了一个小伙伴,他可以陪伴你,有什么事情你们两个人可以一起做一起发现乐趣,从此以后你的人生便不再孤单了。但是,成为一个大的哥哥姐姐之后,你要有责任感,学会付出、学会分享,不光是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吃的、用的,还要分享爸爸妈妈的爱。你就是他的榜样,他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你要给弟弟妹妹做一个很棒的哥哥姐姐让他们学习。培养孩子延迟满足[6]的能力,也是锻炼孩子在面对诱惑时控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长远目标的方式之一。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到“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7]。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是无益的,而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是其一生幸福的基础。(五)对于争吵,学用“隐性教育”代替“显性教育”二孩家庭往往大孩的年龄也不是特别大,两个孩子发生争吵、纠纷产生小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处理这类矛盾要本着平息而不是激化的观念,慢慢引导孩子自我发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只对老大一味的训斥和强迫。然而,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的“大的让着小的”的观点绝对不是平息矛盾的最好方法,这种教育观念只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他们变的懂事,只能让孩子变的听话,不会让他们变的自觉。被要求忍让的孩子确实可以表现出暂时的服从和安静,但却是以内心的抗拒、对家长的憎恨和对弟弟妹妹的厌恶为代价的。所以,面对争吵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显然,隐性教育对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增强教育效果更加有用。把渗透教育贯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内尔•诺丁斯曾说过“教师关怀的最好表现方式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包容式引导”[8]。一位教育专家也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即在孩子没有感受到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发生了。那么,将这里的主体---教师换成家长也是同样适用的,家长看似无心的隐形教育,实际上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宽容和爱护。周国平也曾谈到“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9],卢梭也做过类似的阐述“当他犯了错,不要责备他,这会让他产生逆反的心理,你对他的安慰,本身就是一种教训,这种教育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0]。

五结语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如果说一个老师不好,影响孩子的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不好,影响孩子的一个学段;那么一个家庭教育的不好,则会影响孩子一生”[11]。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用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事情,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处事法则来要求孩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相信很多问题产生之后家长都会学着换位思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与关怀,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生选择,而怎么教育和培养孩子则是每个家长一生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9.

[3]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4]周国平.把心安顿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8.

[5]卢梭.爱弥尔[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22.

作者:常萍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