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精选(九篇)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

第1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障碍;背景;表现;解决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事物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也要服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数学教学的模式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大运动量训练,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即理论的严谨性、思维的抽象性、计算的繁琐性等,伴随学生的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偏执、畏难。虽然迫于高考压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未间断,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其后果可想而知。因而,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就成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1.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1.3急于求成。在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的情况下急于答题,不管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1.4思维定势。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格式、惯性。

2.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2.1 教师方面。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么大的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从而出现情绪障碍。

2.2 学生方面。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3.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热爱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也热爱教师,从而热爱你所教的这门学科。

因而,无论你是普通的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我们都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关心。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向你倾诉,以便找准学生内心的疑惑,及时排忧解难。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激励机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业能够面批的应面批。首先,这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好机会,有利于培养师生间融洽的感情;其次,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胆识;再者,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作业的批改如此,还要根据作业的态度、作业的质量、作业中与众不同的思想方法给予不同的鼓励。如打上"优"、"优+"、"好"、"很好"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倡:"你行,他行,我也行"的教育口号。哪怕是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也不应吝啬表扬,一旦发现有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这些鼓励的话语给自卑的学生以信心。本来,在课堂中不敢举手、老师提问时发言声音细小、甚至一喊到名字就会惊吓的学生都有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第2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2、随处学习 每天练跑途中记忆词语。在盥洗池旁贴一张词汇表,每天刷牙时熟记一个生词;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坚持不懈。

    3、讲究条理 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

    4、学会阅读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 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松弛训练: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如果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紧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乱了方寸。进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对困难作冷静的分析,制订出必要的应付方案。此时,还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去做,焦急紧张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紧张会被驱散;而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又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人的心理得以进一步松弛。

    生活中万一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这时松弛的妙方是保持镇静。其实,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2)适当安排计划:若所拟的工作计划不符合实际,便会受到挫折而引起情绪紧张。有的心理学家建议,在预订工作进度表中,可安排一小段“真空时间”。在这段时间,完全“真空”不预先安排任何事情。每次到这段时间时,可利用它来完成先前未能做完的事情,或是着手下一步工作。这样既有助于完成计划又能感觉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工作,内心较为轻松。

第3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一、学习数学困难的心理原因

(一)归因倾向。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的学生往往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坚持性较弱,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学生便不愿再去学习,再也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理想的成绩及急于被肯定而又得不到肯定的心理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二)依赖心理。

学生对教师普遍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加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难点,最好是教师点明哪些是易考题型,还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解题过程中常忽视严密的推理过程,导致一种题型要反复操练几次。此类现象明确体现在上课作练习时,学生一定要参照黑板上的例题才会解题,离开教师的辅导就茫然不知所措。

(三)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就盲目下笔;二是未对条件进行选择,对问题进行分析就急于猜解题方法和盲目尝试解题,碰得一鼻子灰;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答后的整体思考,如:这个答案是否最佳?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个答案是否完整?特别是对于分式应用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检验。几乎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毛病,比如化简求值题,学生常化了简后忘了求值,在解题之前忘了统一单位,一道题目想来想去想不出来,最后发现原来是审题急躁看漏了条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学生中常常发生,根源就在于学生本身存在急躁心理。

(四)自谅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的是自谅心理,这些学生通常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味用马虎、粗心替自己的错误解释,认为小小的一个错误没什么重要的,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把努力的期限一天天往后移,导致成绩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学习数学困难心理原因的消除方法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威信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做一个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并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要有宽阔的胸怀,宽容待人,不能“得理不饶人,无理占三分”;学会开朗和幽默,学会融入集体,走向学生,需注意的是幽默不等于搞笑,它体现着一种智慧,一些独到的人生体验。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做真实的自我,显示真我的风采,对学生友好、尊重,不能率性而为或口无遮拦,将学生的缺陷或糟糕的经历拿来当谈资,即便是并无恶意也会影响感情。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二)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对数学具有“兴奋感”“自信感”。

1.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学生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教师应注意及时批改和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等。“及时”是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第4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障碍 教学方法

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所持有的或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学生此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并阻碍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因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缺乏主动性。在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依赖心理较强,提到需要主观发挥的问题,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叫苦连天,最后只能是抄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对于考试,则希望老师考试前最好能把考试内容告诉他们。

2.自卑心理。部分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较多是在中考中失败继而选择读中职的。所以,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常识贫乏,学习意志力、自觉性也较差,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被动接受。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或不敢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亦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担心回答错误被同学或老师取笑,所以形成了既希望老师关注,又担心丢脸的矛盾心理。

3.存在消极厌倦心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往往是因为初中时文化课学不好,中考失败,准备在职校里学一门技术,以后好找个工作。所以,学生对于中职学校仍要上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表示不理解。在学生看来,以后的工作去向跟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成绩根本没有关系,而且用人单位招聘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考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1.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中职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贪玩的年龄段,教师可采用精讲,用少量时间讲清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如以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根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生活化的真实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相关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相应技能。在讲授“个人简历”的写作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应聘人员根据招聘方的岗位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写作求职简历,而招聘方根据他们写的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决定用人对象。结束后让招聘方谈出应聘者个人简历的差异,并将优秀简历逐一传阅。老师趁机点拨,强调“个人简历”的格式和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角色设置,既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简历的作用,也摆脱了传统教学理论学习的枯燥,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技能演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尊重差异,创设机会,体验成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语文教学者应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要将传统教学的重视分数转移到重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能体会到自身闪光的智慧,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提问时不懂的学生会低下头回避老师的眼神,懂得的学生也因为怕说错了丢面子而选择沉默,再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觉得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兴趣。后来再设计课堂提问,我会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设计问题或者是有针对性地施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胆量,提升口才,展现特长,接受老师的表扬,体验成功的快乐。

3.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消除消极心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并不如实训操作课程的效果来得那么直观、迅速。然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功利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更多重视到能力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同时,应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不同专业未来岗位要求,开设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的、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水平。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日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倦心理。

参考文献:

第5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并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第6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习心理 障碍成因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当今学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更是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点和前提。基于此,笔者配合此次课程改革,在学校开展《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的课题研究,并对本校初一、初二年级计一千多名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学习行为的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造成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并制定出合理的对策。

二、调查的结果

笔者共发出调查问卷一千多份,从调查结果看,我校相当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相当部分学生有明显厌学心理,学习欲望不强。2.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厌烦学习。在对我校初一、初二年段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因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或功课太难、教师评价不够公平、自己的成绩无法得到别人的肯定等因素,导致学习压力超过自己能承担的程度而产生厌学心理。4.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造成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得纷繁复杂,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不强烈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动机包括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成败的正确认识。通过对许多学业不良学生的访谈,笔者感到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欲望不强是他们学习失败的最重要因素。外部教学设施再好,再先进,对于没有求知欲望、懒惰、散漫的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再者,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而造成的学习成绩差,他们又不能从主观努力上找原因,后期的学习更缺少了热情与推动力量,有学习心理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

2.学习方法不当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信息的加工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看不到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方法上听其自然,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讲究学习方法,学习就处于无计划、无目标的松散状态。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自然就产生了。

3.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对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会觉得学习压力大。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则成为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来自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业方面的压力,二是来自考试的压力,三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过大的学习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应激状态,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不仅会降低学习成绩,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二)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外界影响,而社会上形形的人和事、低俗文化、不良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笔者所在学校就曾有好几位家长到校来诉说他们子女沉迷网吧,家长的管教已不起作用,要求学校政教处、保卫科帮忙共同严加教育管教。

2.家庭方面的影响。通过家访和调查了解,笔者发现来自家长的不良影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过分溺爱造成子女的偏执心理和依赖心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之心过分迫切,用惩罚和严重干涉的方式强迫子女学习,其结果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三是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他们沉迷于吃喝玩乐,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学生,其在校表现可想而知。

3.学校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校风班风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在一个风气不良的班级里,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二是中考的影响。学生到了初三,一切都围绕着中考科目转,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少参加甚至不参加了。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而言,应试教育难免造成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三是教师的影响。学生朝夕和教师相处,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程度对学生学习心理影响是巨大的。而教学方法不良、对学

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不关爱,则是造成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四、消除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消除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是多维度、多方面的,笔者着重从学校教育如何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探讨消除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应由专职心理教师授课,根据各年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集中讲授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控。此外,心理课程中的活动训练课也是优化学生学习心理极为有效的方式。

(二)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1)聘请师德修养好、学生信任喜爱的教师担任咨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正确疏导。(2)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设置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放松室,情绪发泄室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个合理发泄的渠道,让他们通过宣泄,引导情绪转移,最终以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的情绪。心理放松室则是用优美、轻松的音乐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达到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的目的。各学科教学本身都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强化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与调控学生学习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在起始年级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

在初一年段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使学生接受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升入初中后就开始重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使中小学阶段顺利衔接,在起始年段就能以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行为面对中学的各门课程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达到逐步的优化。

(五)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为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提供学习榜样。

第7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心理学;学习准备;学习需求;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52-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高校有效学生学业评价研究”(XJK012CGD002)。本文同时受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声涛(1976-),女,江西萍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调查目的

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月及5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要求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文件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因此,建设优质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是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

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不少学生反映教师教的心理学和他们想要学习的心理学相去甚远。面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广大一线教师为怎样上好公共心理学课深感苦恼与困惑。本研究针对涉及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其一是大学生对心理学已有怎样的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准备;其二是当代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本研究从学生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五方面进行探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编制了由12个项目组成的调查问卷。问卷中的问题设计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并辅以若干封闭式问题。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某直属高校452名将要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49人,女生303人。调查后,对问卷中的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一一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大学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评价

研究中调查了大学生在大学前是否以及何时学过心理学,并请大学前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就已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做出评价。从统计分析结果看(见表1),有37.08%的学生在大学前学过心理学,具体学习时间主要是高中阶段。总体而言,已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为“一般”(卡方=152.98,P=.000,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最高)(见表2)。认为已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有用”的人数比例极低,仅2.33%。学生对已学心理学知识有用性评价“一般”,一方面提醒教师需反思教学,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基础的信息——学生尚未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或者未能实际应用。

(二)学习态度方面

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由四个问题组成(见表3)。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公共心理学课有必要(卡方=687.384,P=.000,选“有必要”的人数比例最高),而且普遍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卡方=579.074,P=.000,选“感兴趣”的人数比例最高)。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各种媒体上和心理学有关的内容增多,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心理学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自我成长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迫切希望获得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来应对上述压力[1]。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有继续攻读心理学学位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内容方面

调查中让学生具体列出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以及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结果显示:

1.大学前教师教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大学前已学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学习(见表4)。和情绪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态调整、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心理放松;和健康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考前心理辅导、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适应高中生活、高三的心理问题及应对;和社会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处理、正确看待与处理男女关系、团队心理学、偶像崇拜;和性格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个性类型、如何获得自信、性格与专业方向选择、健全人格、形成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怎样有效记忆。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涉及上述内容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2.公共心理学课上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性格。目前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见表4)。显然,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想学的内容比较吻合但并不完全匹配。性格是大学生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这符合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大学生面临着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极大困惑,并认为不完全了解自我及他人也带来了其它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阶段的人必须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立生活的策略[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中的感觉不相称,会产生角色混乱,难以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策略。在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性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对自我及他人认知的强烈需求。

对于各项心理学学习内容,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有效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如:怎样更加自信、不敏感?怎样让别人都喜欢我?如何有效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如何通过相貌、语言、动作了解别人的想法?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将符合学生需求和具有实用性作为基本原则[3],不应拘泥于理论的系统性或教材。调查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3.大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能“解密”心理现象。在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中,意识排在第五位,而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中极少涉及意识。学生主要对意识这一内容模块中的催眠感兴趣,不少学生表示还希望能看到催眠的现场演示。这表明学生对心理学感到神秘与好奇,认为心理学有强大的力量,并想探究这种力量。教师可向学生深入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纠正学生视心理学为神秘学科的认识。对于学生期待的催眠现场演示,教师若没掌握这一技术,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或请其他心理学工作者演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四)学习方法方面

调查中要求学生列出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心目中最有效的心理学学习方法以及课外自学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按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活动,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认知学习、实践学习、评鉴学习、交往学习。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等;实践学习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等;评鉴学习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等;交往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访问等[4]。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前学习方法单一。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大学生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非常大的比重(62.91%),以听授课、听讲座为主;其次是实践学习,主要以做心理游戏和心理测试为主;交往学习很少,仅占9.58%。教师可能认为学生在心理学方面还不能达到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的程度,故而导致评鉴性学习缺乏。总的来说,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很单一。

2.希望更多的实践学习。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并非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心目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依次是实践学习、认知学习和交往学习、评鉴学习。对于各类学习方法,除了大学前教师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外,大学生还有更多种多样、更直观感性的设想(见表6中第3列)。从认知学习来讲,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讲述,这一点和学生的需求是吻合的,而且学生对案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用身边的事例、教师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显然,学生希望引用的案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大学生还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些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及其它好的书籍,教师可列出优秀书籍的书目供学生选择,并用合适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从实践学习来讲,学生设想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性活动,其中最为学生期待的是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的各种演示,如心理辅导演示,现场解决心理问题。学生还希望参与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工作,如去心理咨询室实习,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总之,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有发现心理问题并解决心理问题的“现场感”,并希望亲身体验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交往学习来讲,学生希望交往过程中的活动或话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如学生希望就自己或同学心理上的困惑和教师沟通交流,希望听到真实的人生故事。从评鉴学习来讲,学生愿意自己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如做社会调查等。

3.大学生课外学习以认知学习为主。大学生课外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依频数排序依次是认知学习、交往学习、实践学习、评价学习。课外的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的比重高达87.64%,表明学生是以自己学习思考为主。这是因为相对其他学习方法来讲,大学生容易获得用于认知学习的资源。课外认知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看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通过电视网络等看心理电影、访谈节目等、听讲座、自我反思与剖析、总结生活经验;课外交往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向教师、心理学专业人员、父母请教,与人交谈与交往,观察他人行为,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课外实践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小游戏、小测试、参加课外培训与社团活动、自我调节;课外评鉴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总之,学生课外的学习途径非常丰富,有图书馆、电视、网络及身边的各类人。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心理学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其中也包括国外一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视频,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心理学课程视频及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程视频,这些视频在我国有相当高的点击率。这种现状对公共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在学生可轻易获得诸多优秀学习资源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能教给学生什么。

4.学习成绩评价应依据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实践能力。当前,教育评价研究者强调要“以评价促进教学与学习”。为此,本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推荐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除了以常见的平时表现和考试作为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外,学生还认为评价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很重要(见表7)。学生对评价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能力的具体依据也有很多设想,典型的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了解、学生自我完善程度、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学生的改变、学生在心理测试或生活实践中的表现等。

四、调查结果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是欢迎的,认为其很有必要并且感兴趣,甚至少部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考心理学类研究生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然而,有研究者发现,随着学习时间增长,大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多的厌倦与失望[5]。为避免大学生满怀希望而来,最后失望而去这一令人遗憾的局面出现,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本研究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在学习公共心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学习准备以及对即将开始的公共心理学学习需求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仅通过观察或思辨无法获悉或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在大学公共课中最想学的知识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获悉。再如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一般都建议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包括精选案例、制作生动的课件,并开展课堂讨论、心理测验、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调查研究发现上述建议确实符合学生对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期待,然而学生最期待的是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学习。要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才能真正落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清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依频次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和学习,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每项内容下的主题选择学生也感兴趣,但少有学生评价已学知识为“有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强调要清晰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和评估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朝向预定的学习目标而不致偏离方向。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对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知识类别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调查研究中,学生不断地明确表达着想要学“怎样……?”“如何……?”这类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并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学习应用型的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练习和反馈。学生自己所设想的有效学习方法多数包含练习与反馈,值得教师参考借鉴。若教师选择了实用的知识内容,但依然是以讲述概念原理为主,则学生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互联网提供给了学生诸多优秀学习资源,从学习方法的分类看,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属于认知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期待的实践学习、交往学习及评鉴学习,让学生觉得走进课堂是值得的。

(三)以增值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重要考察点

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时,一般都建议采用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的方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心目中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是好的成绩评价方式,但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应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认为真正学好了心理学的表现是学习有实效——能利用心理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助,实现自我成长。学生的想法和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强调的“增值评价”思想不谋而合。所谓增值即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有进步,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评价学生心理学学习是否有增值,可以考虑要求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括自我分析、个案分析、高峰体验分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过程等。这种用文字记录成长过程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积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成长时有据可依。

(四)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开课有实力

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评价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落实,这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而言并非易事。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求学期间主要是作为未来的研究人员培养的,其知识结构中更多的是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缺乏应对现实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面对学生对“实用性”、“实践性”的需求,“理论型”而非“实干型”的教师难免力不从心。高校应让教师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深造,弥补其知识结构的不足,使其有能力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也必须认识到,与自然学科比,心理学科的功能性、工具性相对较低;心理学知识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心理学知识起作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较为内隐而不外显,较为间接而不直接[5]。教师应对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并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看待心理学的功能,避免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5):15-21.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74.

[3] 盖乃诚,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学兴趣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3.

[4]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8.

[5] 张积家,陈俊.广州大学生心中心理学的形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7(05):35—50.

[6] 宋宙红,罗晓,杨旻旻.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J].集美大学学报,2009(03):28—3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Learning Readiness and Needs of Public Psychology

LIU Sheng-tao

第8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 保持热情 指导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学生是否采用了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指导,而且教师的教法也会无形地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方法不正确,不仅费时费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古人云“授人一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会学知识。

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关键还要看老师的教法,如何改进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怎样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是目前教育学改革的。英语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联合作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等都与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息相关。老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学生的上述种种心理活动。

英语新大纲也指出:“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如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学习方法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而是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离开语言本身去空谈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把方法教学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把方法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始终。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英语热情。在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中,首先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使他们懂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21世纪对劳动者的要求是智能型、知识结构复合型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无论将来干什么,学习英语都是有用的。这样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就能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教师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压,促进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2.正确引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学生才能信得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卡片、图片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老师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以及工整规范的板书,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了渴求认识世界、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动机。另外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成功与进步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和集体感。

3.培养意志,树立信心。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英语难学,遇到困难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产生了放弃学英语的念头,出现了偏科现象。面对这些情况,一方面,老师可以用生活中许多顽强拼博,取得成功的人的事例来激发他们,使他们明白: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应该具备自觉、果断、持之以恒的品质。同时,引导他们把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作为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分析原因,找出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预习新课实际上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考、理解、记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准备,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预习效果比较理想。

(1)对预习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要明确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花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2)要对预习的内容积极理解,认真思考,争取记忆、消化其中的一部分。一些生词、短语、句型、尤其是生词和短语应该力争在上新课前背下来。至于课文可以借助于字典或对照课文注释,初步理解其大意。

(3)要善于在预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要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排疑解难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听课。上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体部分和关键环节。理解知识,掌握方法,l展能力,提高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英语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1)上课要精神饱满,满怀信心,专心致志,积极思考。要充分理解、牢固记忆所学的内容,为进一步操练打下基础。

(2)将自己预习时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所讲的进行比较,相同的就加以巩固;不同的就要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要注意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3)课堂上要积极开动脑筋,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讲,要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发言,不怕出错。克服课堂上发言时的畏惧心理。

3.指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把所学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复习要及时。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学完新课以后,必须及时复习,减少遗忘。

(2)复习时,首先要回想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已经记住的知识需要稍加复习,对于那些回忆不出来的,要认真复习。

第9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 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 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 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 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 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 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 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2.4 适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