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与评价范文

学习与评价精选(九篇)

学习与评价

第1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学习英语;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60-01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兴趣先成为学生的导师。因而英语课堂评价要注重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时刻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英语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关于英语课堂评价的一些想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我们要以学生心理规律为依据,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喜好,尽量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体现语言的运用。如“a clever girl, Wonderful!Nice picture!Well done!Good!Good idea!”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语言的多样性,感觉学习的喜悦。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情感态度即课堂参与、口头作业、书面作业,以测试语言知识,维持学习兴趣为目标,教师奖给学生数量不等的英语校徽小贴纸。这个制度以一个学期统计一次,粘纸直接粘在英语书、课堂活动用书前面,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了解自身的学习进程和趋势。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同一种事物长时间地存在兴趣,容易分心、分散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功夫,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多花心思,增加趣味性,刺激竞争,激活课堂气氛。今天爬楼梯,(爬楼梯。制作几只类似人的脚板爬楼梯,组员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脚板就上升一个台阶,最先到达楼顶者为胜方。)明天用颜色分组,后天用任务展示,再用学生互动式语言描述评价。让学生在各种方法评价中获得新鲜感、愉,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小组评价

为了不挫伤学生学用英语的积极性,增加每个学生说英语的机会,课堂上我把学生按四人一小组分配,由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小组内,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一样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小组评价既克服了班级容量大,教师检查、评价不过来的困难,又使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

首先,学生为了在评价别人时有说服力,自己就必须读得正确说得流利。这样就促使他们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读说英语的时间比平时要增长很多。其次,互评使学生有意认真听别人发言,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另外,反复听别人读、说,可以淡化学困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进步,且不会因接受学习帮助而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我还设计了组评价表,以便各小组成员互相监督。

三、课外学习过程的评价

四、阶段性评价

第2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反思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迫切,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也是日渐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具有终身性特点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纳入到了培养目标当中。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明确地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突出出来,并在教学评估中指出应当将学习档案记录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估方式,将其与课程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估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学习档案进行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就显得非常具有时代意义了。

1. 档案袋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档案袋英文中为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其技艺和成就。它所选择或提交的东西,是由出示档案袋的人自己创作的。近几十年来,档案袋评价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教育上的档案袋评价也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关于档案袋的定义,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是这样解释的:“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2003: 51)。。

它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可以这样说,档案袋评价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教师能够更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档案袋评价的最主要特征是促进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过程与发展、学习、教学是相继连续发展的过程,是同时产生与发展的。。这种评价方法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诸多弊端,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2.多元智能理论与档案袋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H. Gardner)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内省智能(Gardner, 1993)。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加德纳和其他人在“哈佛零点项目”,研究了评价多元智能的方法。

多元智能评价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则:一、抓住随时间成长的评价。多元智能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业成长的长期观点出发。运用学习档案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作品进行长期连续地观察。二、评价是多元的。从内容上来看,对学生在某一领域内的表现不仅仅是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而是设计该领域的内容和技巧等有关方面;从评价的主体来看,它包括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评价。三、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四、重视非正式的评价。如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五、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形成自动自发的学习。因此,学生需要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评判自己的成就(伍芳辉, 2004)。

多元智能评价中经常使用档案袋。在其1993年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加德纳就倡导各大学在招收学生时,将档案袋所反映的学生的表现作为依据之一,并结合其他质性评价方式取代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同上:184-186)。

3. 档案袋评价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3.1 档案袋评价的优势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档案袋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需求、目标、强项、弱项等进行思考,并评选出自己及同学的最佳作品,同时说明这一作品被认为是最佳作品的理由。不难看出,档案袋本身并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简单记录,它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将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也逐步得以提高。

第二,档案袋评价有助于使问题和目标变得更加突出和具体。有了档案袋,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历在目,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也就不再只是处于朦胧之中,学生和老师均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困难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得对学生进行指导。档案袋还有利于师生将困难与目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的可行性。

第三,档案袋评价具有发展性、多元性、多样化和全面性。评价功能的发展性:档案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实际表现,更注重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的水平上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档案袋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再是以教师或管理者为主,而是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被评价者也因此有被动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不再以量化方式为主,而是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评价角度的全面性: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过去”,更面向“未来”,重在对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四:档案袋的建立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4. 档案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档案袋评价方式,尚面临着许多挑战。来自师生教学和学习观念转变的挑战。目前国内关于自主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都仍主要停留在讨论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是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 教师身上体现不出“学”的角色,学生身上体现不出“教”的角色。此外,学生仍然习惯于把教师看成一个权威角色,而不是一个学习伙伴和指导者的角色。

来自教师反馈策略匮乏的挑战。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受到过专门的反馈策略培训的教师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主要体现在课堂回她答问题及书面作业中。而在书面作业中,大多数教师又只是给一个“ Good”,“Not bad”等简单的总体评价,根本不存在具体的指导。这种现象虽然与某些教师的责任心不无关系,但也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师进行反馈策略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和选择个性化的活动方式、提供评语等各种形式的反馈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技术方面的原因。

5. 结语

尽管档案袋评价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是,在教育界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档案袋评价必然成为发展和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且必不可少的评价工具。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更是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形成性评价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得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而且考察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的反思和成长,从而为其终生学习打下个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罗少茜. 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第3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参与 学生参与度 参与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23-02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教学的今天,在线学习在高校中早已不陌生,但传统课堂学习依旧占据重要位置,而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高校课程改革中逐渐关注混合式学习并进行推广。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是提升学生的素养,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教师以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是不够全面细致的,而且很难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参与度,又如何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更合理有效的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方式值得探究。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混合式学习早期是出现在企业培训中,一方面指学习方法的混合,另一方面指学习形式的结合。[1]《Blended Learning白皮书》中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结合了面对面学习、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2]何克抗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监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3]李克东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结合了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4]

本文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结合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将教学各要素合理组合,达到最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参与度的概念界定

1.参与

参与是个体间通过沟通交流、讨论合作投入到群体活动中。[5]参与指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参与。[6]参与是个体主动发出的,不受外界刺激驱使,个体间的参与是平等的。本文认为参与是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中,主动结合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2.学生参与度

库恩最早明确提出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他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要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其对学校的满意度。[7]学生参与度要考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习的有效性。[8]学生参与度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9]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指学生在课堂和在线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

三、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

1.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简介

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课为依托,该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其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课堂交流和实践(课堂学习)、课后反思和作业(在线学习)三部分。

2.混合式学习学生参与度评价方法

在设计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方法时,理论依据有:阿斯汀的学生参与理论,强度参与是质与量的统一;弗朗斯・亨利的全面⒂牒突极参与模型,是对参与数量和质量的分析;朗・奥利弗和凯瑟琳・麦克洛克林的互动分析模型,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层次,把交互内容分为社交、过程、说明、解释和认知五种类型。参考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在线学习参与度进行考量[10];对远程学习中的学习参与度的调查[11];对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对反思性异步学习模式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对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参与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参与度的分析研究。

设计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方法时既要考量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在线参与度,又要考量学生参与度的数量和质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方法,如表1。学生在线参与度的评价方法,如表2。质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程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发言、发帖和回帖与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相关性和深入性,学生参与度质量的评价方法,如表3。

四、 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的现状

学生数为52,统计数据时根据学生学号大小对学生进行排序。课堂中主要记录学生的到课和发言情况;学习平台中显示学习时长、发帖和回帖情况。其中发言得分、发帖得分和回帖得分需结合表3(用a1到a5表示五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和统计数据(用n1到n5表示各个等级的次数)进行计算,公式如下:Score=a1n1+a2n2+a3n3+a4n4+a5n5。例如,同学甲共发言12次,其中1次社交型发言,3次过程型发言,2次说明型发言,3次解释型发言,3次认知型发言,其发言得分是:05*1+1*3+2*2+3*3+4*3=285分。

表3学生参与度质量的评价方法

用SPSS分别对表1中的三个维度、表2中的六个维度、表1加表2共九个维度的数据做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α系数分别为0803、0829、0788。通常Cronbach's α值大于070认为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因此,设计的学生参与度评价方法中考量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用SPSS对九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图1。分析极大值、极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可知,学生课堂参与在数量上个体差异小,到课水平整体很高;学生在线参与学习时长个体差异很大,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各个维度个体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一般。

通过对课堂参与度与在线参与度以及参与度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的现状:学生课堂参与度整体水平中等,其中参与的数量较多,但主动性较差,参与的质量不高。学生在线参与度个体差异较大,主动性较差,交互水平很低。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中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参与的主动性较差,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的数量和质量都略高于在线学习。

五、参与度评价的反思

通过对取得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师生反馈对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发现对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时不够系统全面,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1)评价方法缺乏全局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个体参与,还包括了学生分组形成的学习小组,而本文设计的各个评价方法都只对学生个体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缺乏对小组数据的统计分析。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个体参与该课程的学习活动有了详细的评价方法,但是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评价尚未设计相关评价方法。因此,从课程角度来看,本文设计的学生参与度评价方法缺乏从全局考虑,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完善,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考虑。

(2)评价维度不够全面。本文设计的参与度评价方法中涉及的各个维度都是在课堂或学习平台中外显可见的,学生个体之间都是同步进行的。但是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受个人学习习惯、平台稳定性、网络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中,不一定只有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参与。例如,有的学生更愿意学习纸质资源,课后可能通过自习的方式学习;由于学生是自愿分组,如果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在一个宿舍,课后小组学习不一定都在平台上进行;由于平台故障或者操作失误,对学生在线学习参与情况的记录不一定准确。因此,本文的评价方法中的各个维度缺乏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考虑,不够全面和细致。

(3)评价角度单一。本文在评价学生参与度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而从学生角度所显示的参与情况未能获得。例如,在课堂学习中,从教师角度不能完全掌握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内部和小组间的讨论情况;在课后,从教师角度不能获得学生在在线学习外对学习内容的沟通和交流情况。因此,本文对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仅仅从教师角度出发比较单一,如果能增加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和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可能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16.

[2]张利兵.Blended Learning理论研究及其支持系统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5:5.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5]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Newmann,Fred M.Ed.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11-12.

[7]Alexander C,Mc Cormick.Assessing and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A].院校研究: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高级研讨班及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

广州,200:203-214.

[8]Kuh,G.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 [J].Change,2001,33(3):10-17.

[9]周作宇,周廷勇.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大学(研究c评价),2007(1).

第4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 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1-03

目前,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研究性教学在国外起步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开展的研讨课[1],在美国医学院校开展的项目教学[2],在日本东京大学开展的演习课等。[3]这些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不同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开发的研究性课程。而我国多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 [5]如何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和医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提出了将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开展研究性教学。

一、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的对象是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通过充分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窗口技术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个专题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下面介绍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

1.分组

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流程,确定将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组7人,学生自由组队。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配、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课前在网络课程上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内容及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挖掘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视角把握该专题研究的方向,清楚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

以“X射线投影成像研究性学习”为例,引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X射线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围绕最终得到高质量医学图像这个目标,开展对“X射线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学习。从图1可以看出,X射线影像的质量与X射线源、受检体、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有关。只有研究X射线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接收、转换、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在保证受检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图像质量。

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内容为:(1)医学图像质量的评价。(2)采用不同的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构成了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CR及DR,研究各种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3)研究各种成像系统中影响图像对比度、图像分辨率的因素,以及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畸变,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图像质量。

对每项研究内容设置问题,明确具体要求。对X射线摄影,提出如下问题:(1)胶片的哪些特性会影响X射线照片的对比度?(2)为什么在X射线摄影系统中要使用滤过板、前准直器、滤线栅、增感屏?它们对X射线图像的质量有哪些影响?(3)在对受检者的不同部位进行X射线检查时,可通过控制摄影条件(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或采用其他方法,得到对比度好的X射线图像。对软组织拍片,如检查,血管、消化道检查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较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

3.掌握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有能力在设定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前,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研究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X射线物理、模拟图像及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总课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由于理论课学时有限,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课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课中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形成对知识多层次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能力。课后通过归纳总结,完成对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1.课前

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要求,以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确定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的资料进行自学,撰写学习笔记。组长及时收集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报全组。小组讨论由组长负责主持,主要围绕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以PPT的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上课前发给教师。

2.课中

上课时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进行研究性成果汇报的内容,教师临时指定小组研究性成果汇报的主讲学生。主讲学生汇报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对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并参与答疑。每项内容汇报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课堂讨论以学生置疑、提问,学生答疑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视野。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课后

每位学生依据从课堂讨论中得到的启发和对问题新的认识,补充、修正、完善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本专题的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学生成绩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主要依据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成绩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追求对知识结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7] [8]

研究性学习评价将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是否达到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采取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权重为0.3,教师评价的权重为0.7。

(一)组内互评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对同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填写组内互评表。组内互评主要对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及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为了增加评价的可操作性,结合组织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在兼顾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评分指标。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从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详细制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考查内容,为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断规范和修正学习行为,完善学习态度。

(二)小组互评

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课堂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填写小组互评表。小组互评主要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从主讲表达能力、组员补充发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质量三方面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从小组成员参与汇报及答疑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评价团队协作。由于小组互评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课前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每组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从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相关性及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由于每个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内容由抽签决定,并不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全部,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整体验收和评价。

三、研究性教学效果及思考

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参加研究性教学的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情况、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问卷58份,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调查问卷中包含15项单选题,采用了Likert量表的5级等距分级设置,分别用1、2、3、4、5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和非常同意。表1调查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态度是积极的,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2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性及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其中一些项目均值偏低,这反映出学生在这些选项上的态度偏消极,值得总结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能比传统教学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想办法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参与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进一步严格规范研究性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研究性教学实施前,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流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使课前学生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能有序开展。教师要严格把握开展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机,确保在实施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控制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及时公布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完善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前学习是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课中和课后阶段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在师资有限、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介入、了解和管理学生课前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管理课前小组协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教师利用BlackBoard平台在课程内建立学生小组,授予每个小组组长管理小组论坛的权限。学生分组在小组讨论区进行学习资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讨论区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介入小组讨论,及时对小组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具有独特优势,规范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证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释 ]

[1] 赵莉,马骁,James W.Holsinger.研讨课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4-96.

[2] 于双成,王庭槐,吴运涛,等.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国医学院校的项目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8-9.

[3] 李光贞.东京大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启发[J].山东外语教学,2012(1):71-74.

[4] 单晶.大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5-68.

[5] 吴冬梅.融入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160-162.

[6] 许建梅,王瑞军,林卿,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4):4331-4334.

第5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5

1.研究目的

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是新课程标准修订与实施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评价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学习评价不再是为了甄别学生学习的等次,也不是为选拔体育后备人材。而是了解学生在一个模块项目学习后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感受在学习中成功的乐趣和认识自我,激励自觉学习,培养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新评价理念,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学习与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如何把先进的评价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如何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的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在增城市派潭中学2011级高二级篮球选项组的学习评价中,开展对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旨在能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使体育学习评价更科学、更具人性化和更具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效果作用,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构建和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机制,为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以更多的启迪。

2.研究对象与时间

2.1研究对象: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2.2研究时间: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学校的要求设置为考勤成绩、学习态度成绩、平时成绩、模块成绩四方面。探讨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如何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评价新理念。

3.2研究方法

以增城市派潭中学高二年级(1)至(8)班篮球选项组,共103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58人)为实验对象。在学习评价阶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先自我评价(见表1),然后再根据各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档案记录的情况进行小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相互评价,立足过程,重在发展;不仅要求师生参与,而且重在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3.2.1学生自我评价内容与方法

自评内容:个人学习目标、参与程度和提高幅度。

自评方法:回顾学习目标、自省、自评、自我反馈。

3.2.2相互评价内容与方法

互评内容:同学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和进步幅度。互评方法:互评、互议,互相学习,找出差距。

4.评价标准与比例

4.1评价标准

考勤成绩:考勤成绩以上课考勤为依据,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迟到或早退累计3次作旷课1节处理、旷课超1/3总课时总评不合格。(见表2)

学习态度成绩: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表现。包括在课堂上学习情况、参与情度、合作情度(具体内容见表3)以及出勤情况,出勤情况以考勤记录和学习档案记为评价依据。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提问或抽查为主。上课提问或抽查每人2-3次,根据回答或抽查情况评定成绩。

模块成绩:模块成绩包括体能考核和模块学习内容考核。体能考核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依据评定成绩;第一学期安排测试50米、1000米/800米(女)、立定跳;第二学期安排测试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握力体重指数。模块考核内容是模块的学习内容:篮球半场往返运球投篮、篮球1分钟跳投、二人胸前行进间传接球等,让学生自己选择,主要以每位学生的基础与提高幅度进行评定。

4.2评价比例

学生自评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占40%。

5.结果与分析

5.1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对于不爱运动而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开展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了他们与同学一起参与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2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过程中,需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的经历与感受、发表对同学的建议,以及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的解决问题等等,无疑是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充分认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价值,逐步完善多元化评价模式

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是一种方法,是学习过程中的良师。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实施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评价的新理念。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建立自信,又可以加深同学间的了解,互相学习,促进相互提高和培养同学间的协助精神。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高中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的一种积极的做法。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实施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只是初步的尝试,刚刚起步,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探索,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更科学、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多元评价模式。

6.1.2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功能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实施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因此,自我评价与相互评重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不但要评价运动成绩和进步幅度,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和心理素质方面;不但要评价认知层面的“技术”和“知识”,更要注重评价行为层面的“表现”。发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评价教育功能作用。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2建议

6.2.1做好评价前准备工作

能否对自己、对同学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在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实施多元化评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追求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不但对自己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且对他人也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对同学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实施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明确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目的作用,确立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害怕评价的情绪,培养班骨干,避免在自评、互评中出现相互提高或压低等级的现象,失去公平、公正和教育、激励的作用。

6.2.1合理安排、减少工作量

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会增加教师大量的工作,合理设计安排和使用表格量化进行评价是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中何时安排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一个模块单元出现多少次数合适,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具体安排。安排在模块技能考评与学结同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3]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13-16.

第6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一、从课标到目标――课标分解的技术路径

首先,本课时的课标要求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才算“树立”?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如下行动步骤来体现: “说出”正确消费观的内容,“认同”这一消费原则,最后能够“懂得”从我做起、关注生活,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消费观。

其次,消费观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心理,要达到上述目标,又必须通过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并通过一系列经济现象作为分析的载体。这些目标必须在学习中一个个实现,才能最终到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形成如下课程目标分解剖惭图。

二、从目标到评价――可操作与可测量的课时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叙写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指向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目标分析剖析图,结合学生实际以及现实的课堂情境,我们确立以下课时学习目标。

1 课标内容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学习要求(考纲):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理解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3 课时学习目标。

(1)在教师列出一系列经济现象后,学生能够100%地参与,在小组分工合作中或查阅、或阐述、或记录,能够自主分析这一系列经济现象背后的实质,并从国家、个人两种角度寻找解决方法。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明白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并能够说出至少四种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对各自的利弊作出理性分析。

(3)通过对一系列消费现象的分析,学生能够说出消费者应当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并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例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增强对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认同。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观念。懂得从我做起,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以评价促学习――课时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

在课时学习目标确立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工具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工具应该体现如下特征:

1 从课的设计到课的实施各个环节的评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和需要,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才是好的导向。

2 根据课程标准的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人文性的特征。因而,课堂评价的实施应结合应用性知识,关注社会生活、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3 课堂评价要有量化成分,但量性评价时应该考虑操作的灵活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对象,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能像传统的课堂评价那样规定得太死。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课时学习目标的确立,我们设计、编制出针对这一课时知识点的课时学习评价工具。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评估细目表(学生用)如表一所示。

对学生来讲,上表的用途在于,能够对照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不断地通过自我评价等评价手段实现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业水平的提高。而对教师来讲,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还需要对学生评价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据此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班级授课的效率。因此我们又编制了“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班级统计评估细目表(学生用)” (表二)。

第7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监督;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89―04

一引言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探索,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促进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并在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随着网络课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了时空上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教学目标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可以围绕着网络课程开展,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就成了目前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是应该看到,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只是传统课程的“网上搬家”,是一种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性以及对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完善性上,因而,如何有效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本质上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要有网络的特点,要以网络作为载体。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计划。美国新教育百科词典对课程的定义是:“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这是课程。而网络课程还要充分体现网络的特点,利用大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构建接近真实的自主、协作学习环境,发挥网络的资源开放优势。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在先进的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还应该包含有效的学习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

三 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2000年5月,为了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很多成果已经通过验收。应该说这个工程的验收成果代表了我国整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水平,简单讲有以下特点:

1 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很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还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内容的讲解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只是文字教材的网上“搬家”,有电子书之嫌。

2 整体上讲,我国的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互动性差,趣味性不强,对于建构主义要求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情景学习、协作学习的设计和组织手段,更是匮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的进行意义建构和情境创设。而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只是强调“教”,没有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3 学习模式设计简单,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单一,主要是基于网页呈现方式。

目前的大部分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更新频率不够快。以静态网页的形式出现,就缺少了评价与反馈,而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查和追踪评价来进行。缺少了反馈评价环节,不仅可能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且很难判断学习者是否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很难判断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否在本质上算是有效。

4 缺少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过程的监督。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而远程学习本来就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网络课程学习过程又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怎样获得学习过程的准确信息,就成了制约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瓶颈。也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2]

所以,从网络教学的发展来看,建立一整套从教学到管理、监督和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

1 加强网络课程学习监督的整体策略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目前,在网络学习时学习者容易在网上冲浪(比如好奇心的驱动下漫无目的地不停浏览)、不会利用学习资源(比如面对丰富的资源不知如何筛选)、在网络学习中的合作与协作不良(比如交流讨论时不会提问也不关注别人的提问)、自律性较差(比如不能坚持一定的学习时间而转去闲聊或游戏等等),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网络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从学习者这个角度来说,最佳的状态是他们应该有自觉的学习倾向,学习动机容易产生,学习行为持续稳定。由于网络学习与传统面授学习有很大差异,缺少外界的监控和师生的沟通与影响,加之网上有许多别的诱惑,对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习者来说,教育机构和教师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过程有了良好的监督,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课程做出有益的调整,这样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整体上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考虑解决。[3]

学生方面

(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在网上近期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宏观调控学生的学习倾向。在线学习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灵活性和方便性,然而有效的网络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有责任感,教师让学生明白是为了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通过的分数。实践证明,面对网上丰富信息的诱惑,有部分学生不能控制自己专心学习课程内容,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调节学习的重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阶段性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将直接影响学习者最终的考核成绩。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以权重的形式记入课程学习结束时的最终成绩。

在200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的教育信息化调查中显示,高校学生上网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分别是“上BBS”(80.5%),“检索各种学习资料”(49.0%),“收发电子邮件”(48.7%),“看新闻”(46.5%),“社会交际活动”(36.4%)和“娱乐活动”(33.1%)。这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仍需加强。要想在一个网络学习环境下取得成功,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有意识的寻找有用的信息,超越教师所布置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有效的利用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必要的。

(2) 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保证他们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他们的学习。

教师方面

(1) 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授者转变为帮助者,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师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如把课程主题、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等内容等根据学习进度实时到网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答疑、讨论;通过E-mail、留言板、在线测试等手段获得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师要考虑到授课媒体的特殊本质,注意网络课程将会丢失传统教学方式面对面交流的丰富性、自发性以及和谐性,丧失教育学方面的一些特点。因此,要不断改进网络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对呈现给他们的学习材料以外事物的理解和融合,使网络教学采用的媒体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工具,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开展发现式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推动者、顾问和教练的角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新的学习机会进行教育学培训,把课堂教学恰当地转换到网络环境下。教师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以有效的开发课程和授课。在面对面教学方式中,教师可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它一些非语言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络教学中,则要设法通过其它有效的方式弥补,如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针对重点、难点开展辅导课堂教学,开发模拟环境等。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发现他们的“网上时间”可能远远超过他们传统教学上课和办公的时间。

(3)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要引导学生分辩出网上哪些资源是可用的、有效的、相关的、准确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学习论坛,促进学习者之间交流信息及知识。考虑学生的背景、文化层次、年龄、兴趣爱好及经历等来设计课程内容,定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资料。同时确定哪一层次的学生需要把网络学习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哪一层次的学生需要把它作为学习的工具,替代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

2 必要的监督手段

(1) 学生登陆次数的统计

要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登陆是首先需要进行的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登陆次数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目前的网络课程还没有完全实现登陆次数的统计。事实上,学生在登陆网络课程以后,必定会选择自己学习的板块,理想的状态是,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在登陆网络课程后的下一步举动,即学生的目标取向。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的详细信息,比如学生是否漫无目的?是否还没有明白当前的教学重点?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调控学生的行为。

(2) 学生在线学习时间的统计

在学生登陆以后,应该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间,因为在线学习时间的长度可以反映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从理论上讲,在线学习的时间越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越透彻,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会越牢固。纪录学生登陆的时间和注销退出的时间,可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但是这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学生在登陆以后转向别的他们感兴趣的目标,比如浏览其它与课程学习无关的网页、聊天等等。怎样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网络课程满足整体设计界面友好、导航清晰等基本要求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之后留给学生适量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学生在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活动之后,就需要在线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给每个学习者一个提交作业的用户权限,即保证学习者只能自主完成作业,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查看学习者的作业,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更能有效地保证学习者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课程学习。我们把这种作业可以叫做“在线时效作业”,即必须在线提交,并且有时效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机学习,但是在任何选择的学习板块里,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就能评定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能有效地保证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每次作业的提交结果,依然通过权重比例记入总成绩。当然这种作业应该能够及时更新更换,以避免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抄袭模仿,并且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考查,应注重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针对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不可控性,必要的强制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3) 增强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之所以把在线交流归入监督,是因为通过课程邮件、bbs和辅助答疑系统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论谁有问题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意见,与教师和其他人交流,网上其他学习者都可以看到,针对那些留言发表言论,进行探讨。而教师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以及对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情况的了解,可以掌握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不足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然后考虑解决、更新和完善,也就是对网络课程学习的一种监督。[4]

五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如何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网络课程是否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先决条件是网络课程应该满足一般原则:开放性,以便适合更多的学习者在网络上学习;共享性,尽可能地有更多的资源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交互性,强调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仅限于简单的人机对话;个性化,适合个性化学习。如果这几点要求满足不了,那就不是成功的网络课程,无从谈起学习效果。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是否有效,是否成功。这在上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

1 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反馈调查和对学习者的考核来进行。

(1) 学生的反馈调查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两种方式。非正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收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意见,例如使用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网上互动工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另一种可以通过发放正式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在每个阶段性的学习以后,由教师给出问卷,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情况,从而取得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网络课程改进的方向。

(2) 对学习者的考核。包括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作业与考试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可以通过登陆次数、在线学习时间的统计以及作业的提交情况来体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了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教师可以据此做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帮助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最终的考试中,可以考虑在必要的情况下增加面试环节,这样做是针对网上考试的不足,以实现考核结果的准确性。[5]

下面给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在线考试的成绩组成: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45% (媒体技能 15%)(教学设计技能 20%)(信息素养 10%)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5% (期中测试15%)(期终测试30%)

学习活动参与度占总成绩的10%

但是应该明白,考试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做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来说,考试只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

2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构成要素

从宏观上看,网络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由下面的要素构成:

(1)对学习者的评价。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交互程度

• 答疑情况

• 资源利用情况

• 作业和考试

(2)对教师的评价

• 作业批改与答疑

• 教学活动的组织

• 学习材料的提供更新

• 学生成绩

六 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几点建议

1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2 表现形式要多样化。网络课程一定要突破“电子书”的形式,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和情境化。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的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D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3 加强学习过程监督,注重学习效果评价。做好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保证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的发展。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和网络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对网络课程进行完善。[6]

七 结束语

我国的网络课程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是符合当前远程教育的要求的。但是应该清楚的看到,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还很不成熟,尤其是国内还没有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而且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控上还有待加强。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而一定要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新鲜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综合考虑网络技术、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因素,并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网络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们自己的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 冯天敏,张世禄.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4,3.

[2]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3] 张恩宜,童艳荣.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性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9.

[4] 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第8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二

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努力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能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用信息,有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虚心请教。 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目标明确,有理想,与同学能够完美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恰当,会从失败中找经验。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三

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我勤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对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努力追求学习完美。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竞赛,比如:全国生物竞赛,全国英语竞赛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范文:如何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求理解记忆。没有自己的见解,也不敢提出跟别人不同的见解。这种现象很普遍,也是平时教学中最头疼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

1、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培养环境。教师为学生创造清洁、友好、宽松、舒心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充分信任学生,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把课堂学习的时间真正的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思考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2、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倡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见;对学生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问题,采用宽容的态度,允许出错;对学生创见和新观念及时给予适当强化;多表扬、多鼓励等等。

第9篇:学习与评价范文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研究过程中实施了以下策略。

一、课堂表现评价

首先,在引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习小组的激励评价,再辅以教师的综合鼓励评价。其次,注重基础能力的分层评价,注重课堂内外的奖惩评价,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评价。最后,引导同学之间的鼓励性评价,整合家校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交流各学科教师的赏识评价。

二、数学日记评价

1.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2.数学日记是学生整理数学知识的手段。数学日记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记中有目的地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重新对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整理。学生在写数学日记之前总是会把今天所学知识重新思考一遍,并通过自己的见解,总结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加以巩固,加深印象。

三、成长记录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