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精选(九篇)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1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摘 要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各有,因此,公共行政学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本文从公共行政发展史的角度,纵观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分析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的冲突,并设想在未来的治理中如何规制这些冲突。

关键词 公共行政 管理途径 法律途径

一、公共行政发展的脉络及三种研究途径

1.公共行政发展的脉络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虽表述不同,但大体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出与创立时期。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二阶段是行政学的正统时期。这一时期认为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第三阶段是批判与转变时期。国家开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干预,行政学也进入了不断深化改革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行政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行政学由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五阶段是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由美国青年行政学者发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得到发扬光大。第六阶段是总结与探索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行政学开始了对本学科历史发展的回顾和反思。一场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标志的大幅度行政改革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展。此外,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至今仍非常值得学术界的探讨。

2.管理、政治、法律三种研究途径

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认为公共行政从来不是一个同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途径是多元的,这产生于公共行政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存在三种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管理途径已发展为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两种思路。根据传统管理途径,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率、效能及经济最大化。新公共管理途径的基本价值观强调成本――效益及顾客回应性。这一途径主要是改革原有的旧模式,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强调的价值是“代表性”“政治回应”“责任”等。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径主要是将公共行政看做特定环境中应用法律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法律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法治,这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权、公平、诚实。

二、公共行政中管理途径与法律途径的冲突

在公共行政的三种视角中,管理视角和法律视角的价值观最为相对,管理途径强调效率,而法律途径则强调公平,两种途径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组织结构方面的冲突

传统管理途径主张公共部门应采取官僚制组织结构,以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与协调达到高效目的。新公共管理途径主张组织结构应整合组织内部的各项行动并尽量授权给各分工单位,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和自主性。而在法律的视野中,公共行政研究强调行使裁决功能的行政机构必须有大的独立性,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

2.人事行政方面的冲突

管理途径的人事行政主张人事工作应促使效率、经济的最大化。其假设是公共服务应非政治化,像企业一样运作。而法律途径则高度重视求职者的权利和自由,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宪法关系置于公共机构雇佣关系之上,强调公平平等程序的必要和法律平等保护的需要。

3.预算和财政方面的冲突

传统管理观点尝试发展一种预算途径,来提升经济、管理效能的价值,寻求以预算来削弱浪费、强化对政府运作的管理控制。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力量为手段,强调绩效和顾客的回应,例如新绩效预算。而法律途径则保护宪法的完整性和个人权利,确保人人在法律之下有同等保障,以及改善程序正义及公平性。

4.政策分析与执行评估的冲突

传统管理观点强调政策执行的效率、效能,偏好政策执行的评估技术并主张行政机关要控制调查过程。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应该安排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不应该自己直接提供服务。法律关注的焦点在于宪法的完整性、公平、以及个体权利的保护,主张向行政服务的接受者、行政管制的对象提供程序上的保障,以防止权益受到损害。

三、公共行政中管理途径与法律途径冲突的规制

1.整合两种研究途径,进行全面分析

罗森布鲁姆曾经说,“尽管不同途径的价值和主张是冲突的,但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正是公共行政艺术的精髓所在。”管理与法律所代表的价值对于公共行政同等重要,处于并列地位,单独强调某种价值诉求都是片面的。这种价值诉求的冲突从理论上表现了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困境。这里说的整合并不是融合两者的矛盾,而是运用两种视角去全面的看问题。

2.重视法律途径的应用

以往的实践经验中,管理途径更受人们重视。管理途径强调行政理性、效率、效能等工具理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它对公共行政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另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途径忽略了民主的基本价值。因此,在以后的治理实践中要更推崇将法律途径纳入研究视角中,强调“法律继续为公共行政之核心议题”。

3.承认其根本冲突,并以权变的思想去解决具体问题

行政管理者必须承认两价值诉求的差异,不能盲目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两途径的并无高低之分,也不能做出先后的价值排序,因而整合两种途径的有效方法还在于对每一种研究途径的适用条件、背景作更详细的分析。以权变的思想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罗森布鲁姆在书中曾指出,当涉及灾难的预防时,适合管理途径;当涉及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时,适合法律途径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美]戴维.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论文摘要摘要:青少年阶段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该文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对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四种途径分析评价,进行一些理论探索,提出改良建议。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或政治向社会大众普及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社会总是希望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应该引起重视。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和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进行分析。

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摘要:

1.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功能。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心得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定标准的形成。

政党认同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轻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26amp;Niemi,1974)。《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预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功能,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功能,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熟悉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和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上了大学以后会接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人,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影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点也由此传给了学生。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锻炼,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出理想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其中政治价值观念成分大于政治知识和能力的成分,轻易和现实发生矛盾。

3.政治实践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权威的影响,假如政治社会化只受这些影响,就变成了一个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过程。青少年对政治的认知和了解莫过于他自己置身于政治过程中的观察和经历,这种经历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政治实践,通过参和的经历进行政治社会化。

因而青少年参和政治事件的政治实践过程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政治事件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学习和参和政治具有动员功能,而且政治事件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能够帮助青少年深入熟悉政治现象和政治矛盾。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经历表明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卷入政治的过程,使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政治倾向成为可能。

例如,总统选举显著加强了青少年的政党认同,后续探究也表明,对于那些在选举中有最多参和机会的青年来说,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的程度最高(Valentino%26amp;Sears,1998)。因此,可以说向选举这样的政治事件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很关键的,因为它增加了人们的交流,而这些讨论也强化了政治社会化的程度。

政治实践应该是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功能的途径,但青少年阶段的政治实践普遍不够,直到成年期,个体才能充分通过政治实践积累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4.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环境构成各种政治存在形式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因素都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对营造社会环境的氛围起着极其重要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成为重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包含着政治内容传播社会的政治信仰或政治价值准则等。“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M·德弗勒)”,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政治行为。这些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当代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化的方向和目标十分明确,这就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了明显社会主义的特色。

大众传媒是把握直接经验的有利工具,但我们所把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轻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阿恩海姆,1988)。例如网络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代表,网络信息真实性和确定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青年对正确社会政治观念和真实社会现象的理解和熟悉。假如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使当代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受到不良影响。

第3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严重脱节的现象。作为企业的领导,他们通常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生产经营,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生产经营这一块,而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与饭后谈资没有什么区别,而只有绝少部分的企业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由于这种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得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一)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选拔优秀人才以化解企业竞争的危机。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问路,因此,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转变原来的思路,以此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和谐社会为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根据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和谐社会的理论及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那么,一定可以探寻到一条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企业的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多,使得企业职工队伍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每位职工的背景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所不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破了这一难题,它为复杂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就是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队伍的集体意识,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必须妥善处理,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

三、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每位职工的内心需求,坚持以职工利益为重的原则,同时,应该定期进行职工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充分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

(二)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二是还必须做到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实实在在为企业职工做实事、做好事,而不是只注重理论上的情感交流。同时,企业的职工不仅要认真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说什么,更关键的是要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实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发现存在有关企业管理中转岗的分流问题,不管是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在与职工沟通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职工内心存在的某些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职工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也更符合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三是必须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当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各种问题,最为突出是手段传统、年龄不符、观念传统等等。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与新时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企业就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5]。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加强学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内容,企业应该逐渐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层次,并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及所有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环境。

(四)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四是必须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关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在和谐社会这个基点的支撑之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在手段上还是机制上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及针对性不断加强。比如,对于企业中相对较年轻的职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技术的方式,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感和实效性。而如果针对企业职工的兴趣爱好这一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K歌及各种比赛等等,让企业职工能够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业余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职工和领导之间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第4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基层党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一、前言

高校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导着思想教育的整体取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二者虽然在概念表述、理论基础和表现层面上有所差异,但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却又有同质性。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往对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党建工作的研究,多处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庄岩在发表的文章《新形势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中提到,在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一些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出现了偏差。如:学校对教职工的评价标准重业绩、轻思想;部分教师重利益满足,轻职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赵培举在发表的文章《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中总结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文章中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徘徊、重新定位以及创新发展四个阶段,而坚持合理定位、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齐抓共管则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挫折中实现转变和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庄岩在发表的文章《新形势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中,也提及了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教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

二、创新基层党建与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查阅以往的文献,对于利用社会实践,将基层党建与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发展形式鲜有研究。本论文旨在利用丰富的教职工党员实践活动,充分将党建工作与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实践促发展。主要利用调查分析、开展活动、示范作用等形式,充分发掘意义深刻、影响范围广的党员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大党员先锋性的示范作用,促进基层党建与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一)建立共产党员承诺制度

活动坚持以学校工作为中心,突出重点,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建设做贡献;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持立足本职,密切结合岗位实际,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务求实效,做到承诺内容具体实在,简便易行,确保履诺践诺效果。承诺的内容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努力体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等方面的要求。

如,教师、教辅党员要围绕教书育人、服务发展、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方面作出承诺;管理服务岗位党员要围绕勤奋工作、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廉洁自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承诺。并以提出承诺、组织审核、公示承诺、践行承诺、评议践诺等形式,要求各党支部要建立承诺评议督查制度,利用支部大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群众测评等方式对党员履行承诺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活动制度

分党委充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活动。通过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活动,积极调动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积极性,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途径。即在活动中组织党员广泛开展“立德树人、奉献社会”、“立足岗位作奉献、推动振兴当先锋”等富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创建“一面旗、一特色”先进党支部。并以特色活动酝酿、申报、认定、管理等程序,以丰富活动载体、探索创新、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为主题要求,扎实开展党建活动。

如环境科学党支部,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立足专业,填补实践空白,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固体废物处理厂参观”支部特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填补固体废物控制实践的空白,拓展学生视野,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以促学的目的,依托环境科学党支部的创新党日活动契机,利用“世界环保日”前夕开展环保主题的参观活动,选择校内生产实习单位以外的沈阳市某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进行参观和学习,作为认识性实习的有效补充。

(三)建立共产党员工作示范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掘新的载体,将党建工作与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利用新的载体,积极调动教职工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性作用,将活动的影响辐射至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进党建与其协同一体化发展。

如,无机化学支部将通过利用“无机化学答疑系统”为同学们提供服务的平台,即党员教师带头,无机教研室全体教师建立动态性、针对性、应用性较强的化学课程的网上答疑系统,为学生提供诸如日常答疑、期末复习、考研复习等教学环节的相关服务。如:党员教师带头,无机教研室全体教师将课程录像上网,以便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党员教师带头,无机教研室全体教师采取排班制,利用业余时间职守答疑网络,实时在线答疑;党员教师负责将答疑系统出现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整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第5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途径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47-02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会的时代,其中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尤为激烈。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00多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承载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他们也会影响甚至决定中国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还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等方方面面,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当前的主要任务等内容做出了明确指示。

目前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也是百花齐放,不尽相同。为了确保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方向,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全新的机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全面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造成了指导理论与现实情况步伐不一致,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模式与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课堂讲授、做报告、召开会议等形式。例如,形势政策课程的设置,初级、高级党课的设置,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政治理论的活动等等。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脱节,并且都是教师或者报告人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效率低,从而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水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形式上,而实际意义和效果欠佳。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势在必行。

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特有的时代特点,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特点,然后充分和合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注重能力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复杂化和多元化;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等。

新时期,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例如微信、微博、飞信、QQ等等。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当代大学生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密切。

在新时期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的机遇,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将当代国情和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2)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进行创新。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讲座,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或者课堂讨论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3)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4)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意义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确保大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推进。(3)能够提升全民族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4)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快高校教育的转型起到促进作用。(5)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抵御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五 结束语

针对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之后,提出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灌输的模式,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提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中提出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仅弥补了当前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于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东云、刘建成.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问题[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

第6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价值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就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它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P.20)。(2)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8](P.50)。(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9](P.130-134)。(4)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9](P.174)。(5)从个体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8](P.50)总之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实现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1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有关人的发展作用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论研究上,至于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还是比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来看,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5](P.206-216)张耀灿、郑永廷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9](P.184-185)(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功能来看,“其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需要,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2](P.77)目前我们所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以上观点去考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它具有个体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又具有社会价值。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

思想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5](P.187-188)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即经过教育者改造过的被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物的原有价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价值的消费,不仅他自己原有的价值不会消失,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3](P.74)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质做了相同的论述,代表了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课题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会在这一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指导下,在这一政治信念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P.75)项久雨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有三种,一是根本途径,二是基本途径,三是具体途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主要是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网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5](P.272-282)以上几种观点中,项久雨的观点比较全面、具体,现在理论界大都比较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也因该必须与时俱进,需求更多的实现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较少。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3).

[4]武云虹,季泽军.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第7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综述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有效地进行,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分析整理21世纪以来近年我国学者对当代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吸收可借鉴之处,发现其不足,以供同仁参考。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综观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定性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涵义、内容、特点、影响因素、途径和解决方法等方面。定性研究是必要的,能够加深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全面了解,也为定量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但仅有定性研究是不够的。可是从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量研究不多,基本上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内容集中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状况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上,如华正学通过对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归纳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张光等所做的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得出网络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2]印证了一些学者从理论上的推论结果。可见,定量研究能够弥补定性研究的一些缺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实证研究在当前的研究中并不多见,这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政治社会化研究内容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研究

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涵义研究,学界众说纷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使自己达到内化并和社会保持统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扮演该政治体系所需要的政治角色。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的研究,很少学者涉及,其中孙爱军的分析较有代表性,他将政治社会化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心理层面(政治情感、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治理想);参与层面(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3]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李艳萍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式的系统性教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条件的群体凝聚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途径的立体多样性[4]。向发意等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分为三点:系统性,组织性,时代性[5]。而张雪梅进一步细分为:系统性,时代性,教育性,可塑性[6]。可见学者们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研究方向把握大致一致,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固有的特性。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张雪梅认为社会转型是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者们大多认为在诸多因素中,互联网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张光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随上网频率不同而不同。黄晓晔则从戈夫曼角色表演前台、后台理论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影响[7]。

此外,姚宏建,刘莉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传播媒介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8]。而闵绪国则认为学校存在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因素[9]。赵青则从正面阐述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10]。胡伟却认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只有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加强网络管理,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才能加快其政治社会化进程[11]。

3.政治社会化途径与对策研究

学界基本上认同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途径。孙景福从学校大环境出发,认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12]孙爱军认为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归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宋建新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进一步深化:确立合理的政治社会化目标,构建高校政治观教育新模式,改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方法,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13]。实际上,学者们基本上还是从学校这条途径来进行分析的。但其他的途径也很重要,应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闵绪国着重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阐述了如下对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心理特点,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加强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孟静雅等提出:丰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构筑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和塑造青年大学生高尚品格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调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法治网”、“以技治网”,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洪曼丽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对策:指导大学生矫正思维方法和建立理论支撑点,注重学校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要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有效途径[14]。

三、小结

从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倾向、影响因素、途径、意义等的分析上,大部分学者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即定性研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但研究面较窄,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影响因素上,且分析得较简单,仅用简单百分比来进行分析。其次是研究内容上过于宽泛。纵观各学者的研究,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途径、影响因素、对策到意义,都有所涉及,但真正就某个角度深入研究的不多,重点还不够突出。第三是缺乏纵向研究。大学只是一个阶段,研究其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还应与小学、中学和融入社会各阶段作比较,以便能改进我国学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因此,此课题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领域和问题,并值得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来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最终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政治人”。基于此,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第二,加大对多种媒介的研究力度,综合考虑各种媒介的作用。第三,应大力改进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华正学.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31-33.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42.

[3]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6:6-9.

[4]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7-141.

[5]向发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2:115-117.

[6] 张雪梅.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6-120.

[7]黄晓晔.从一元主导到二元对等――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5,6:74-76.

[8]姚宏建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0.

[9]闵绪国.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6-48.

[10]赵青.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3:21.

[11]胡伟.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2:91-93.

[12]孙景福.高校基层党团组织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18-19.

[13] 宋建新.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9:34-35.

第8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党建制度;党建方法;党建创新

一、创新内涵

(一)基于理念的创新。在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开放的背景下,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思想变化,并摒弃党建工作的旧观念,对党建观念进行创新。同时,企业应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使党建工作能够起到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以便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制度的创新。制度是企业开展业务的重要保障,而党建制度更是保障企业政治教育以及作风建设的关键制度。基于这一点,企业应依照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调整党建制度。同时,企业在规范党建制度时需依照党领导的要求进行开展,确保党建制度既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党的要求。

(三)基于方法的创新。党建工作最终还是要参照企业的实际业务进行开展,对党建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是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点,企业可在党建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更人性化的方法,使工作方法更具时效性。

二、创新意义

(一)为企业党组织提供动力。创新是党建工作的开展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在坚持党建理论的基础上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并针对党建工作出现的现实问题调整党建工作的开展理念、开展制度以及开展方法,便能为党建发展提供动力。因此,通过对党建工作不断进行创新,使党建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在党建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

(二)引导企业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不断暴露出较多的发展弊端。现阶段,多数企业以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目的,导致企业在运营中偏离了原本的发展方向,从而无法兼顾社会责任以及经济效益。企业党组织属于企业重要的发展组织,也是引导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航标。在新时代下,企业应对党建工作进行创新,并不断完善党建理念、党建制度以及党建方法,以此确保党建工作具备时效性。因此,通过对党建工作不断进行创新,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所具备的群众优势、政治优势以及组织优势,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以便指导企业达到兼顾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效益的目的。

(三)优化政治环境。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往往更注重经济利益,这就要求政府需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就党建工作来讲,这是落实政府调控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一点,企业只有对创新党建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并结合政策内容,才能优化企业的政治环境。因此,企业在不触及法律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并参照政策内容来创新党建工作,可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对策

(一)培养党建队伍。第一,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业务知识,从而加深对党务工作的理解。如此一来,企业党建领导便能在组织党建工作中落实党的政策,并凝聚党建工作者的精神力量,以此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第二,对企业党建工作的基层党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党建创新的深刻内涵以及实际意义,以此严格执行党建任务。如此一来,便能保证党建工作在群众中形成有效的思想传递,并促进党组织与群众的交流,以此实现政治催化的目的。

(二)拓展党活动宣传途径。党建活动之前都是借助电视、板报以及广播等平台进行宣传,并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这些宣传途径仍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不能满足新环境下的党建工作的宣传目的。因此,企业可进一步拓展党活动的宣传途径,借助创新的形式以及创新的载体,向群众普及党建意义。

(三)明确党建工作职责。企业党组织一直属于党的战斗力量,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此体现企业的政治地位。随着现代企业不断国际化,党组织应学会审时度势,摆正自身现有的位置,在确保完成党建任务的基础上调整组织形式,并参照创新改革的思想来完善组织结构,以此发挥党建工作的实际作用。因此,需结合企业现状出发,针对党建工作来制定工作重点,以此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改革进程。同时,各级部门应结合党建工作任务确定一套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并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一套流程严谨、运转灵活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以便为党建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意义以及主要内涵,并提出实现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培养党建队伍,并从党建领导以及基层党员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深党建领导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业务知识,以此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另一方面是加深基层党员对党建创新的内涵以及实际意义,以此形成高效的执行团队。拓展党活动宣传途径,并借助创新的形式以及创新的载体,向群众普及党建的意义。明确党建工作职责,制定运转灵活工作机制,发挥党建工作力量。

第9篇: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论文摘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来说,选择实现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自下而上的群众政治运动.邓小平则强调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走“法治”之路,不仅继承这条正确的道路,而且将“法治”作为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制定出具体的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纲领和措施。社会主义民主正一步步走出曲折,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希望的目标。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民主该是什么样的呢?在1957年提出,要在中国实现“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川的民主建设目标。邓小平多次重提的这一设想,也把获得这种民主局面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十五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依法治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来说,目标确立后,选择实现的途径就具有首要的意义。、邓小平和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一、对民主实现途径的选择—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靠什么实现民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革命战争时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为实现民主主要靠党的干部的民主作风和制度建设两条途径,但强调前者是主要途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本人政治影响的提高.他日益为亿万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鼓舞、感染,越发信赖群众的热情和干部的作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开始寻求通过群众性“大民主”的手段来实现民主。1958年秋,他明确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民主的实现和群众运动开始融为一体。“”期间,更是“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把群众运动当成了实现民主的主要途径。当然,这样做最终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没有带来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反而是“打倒一切”和‘’全面内战”。为什么最终会选择群众运动来实现民主呢?

首先源于对群众运动的认识。之所以认为民主离不开群众运动.除了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外,还源于他对群众运动的以下认识:第一,群众运动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凡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就应该让群众参与。1958年8月,他曾要求干部在布置各项工作时都要经过群众鸣放辩论,指出计划指标不经群众辩论主意是你们的,辩论后,群众自己是主人了,干劲自然足。日弓他认为,“”中人民群众空前广泛地参与革命才最接近他所倡导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二.群众运动也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人民的自我教育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功能。这是一个创见。但他同时又认为,人民自我教育的实现只有在群众性斗争中才能实现。在看来,反右斗争、“”运动和“”等“大民主”形式,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的通过大风大浪分辨真理和谬论、区分香花和毒草,明辨是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解放的提高政治觉悟的极好途径。的这些认识虽体现了他对群众创造力的尊重,但在那时的中国“以为把群众哄起来,就是民主,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一哄起来就是打内战”。邓小平的话一语中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上,依赖群众运动的自发性,只能导致混乱。

其次是由的民主观决定的。的民主观也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从革命战争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信奉“人民民主”、“人民”和“人民权力本位”,“人民”成为其民主观的核心内容。这时期的民主观不仅揭示出社会主义一定要民主的终极依据,而且从保障民利的行使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建。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彻底解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但创建这些制度,并不意味着在制度问题上的认识的转变。1957年以后,随着党政干部队伍中、腐败等问题的出现,认为是对他1945年“跳出历史周期率”思想的违背,是由于群众没能充分、全面地发动起来。于是自然的结果就是选择能最大限度发动群众的、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内容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民主在这时的思想中变成了绝对化的工具和手段,不要制度法律的“大民主”和群治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民主观的核心内容。

第三,与对制度和法律的认识分不开。重视民主作风的培育,但并非无视制度建设。无论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初期,对新中国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共产党的一系列制度的创建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反对对制度和法律的迷信,认为它们是冰冷冷的“清规戒律”,不能适应生动热烈的群众运动,所以,制度和法律建设在他的民主思想中未占据突出和主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1.制度是约束、规范人们活动的因素,而不是直接激起人们活力的因素;只有正确的思想和政策才能启发、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历史的主动性。2.对于权力,也认为要限制和制约,但他认为主要不是靠制度、法律,而是靠领导者的觉悟和权力的正确使用,靠把权力交给广大群众。他甚至认为,过分强调制约权力,会束缚人民和党的手脚,阻碍真正民主的实现。3.法律要有灵活性,法律条文要有足够的变化空间,以适应各种特殊的情况。4.法律主要是对阶级敌人实施的工具,而不是用于对付人民的工具。“”中提出冲破一切条条框框、规章制度和“造反有理”,便是他这一思想的极端表现。对制度和法律的认识,是他对民主实现途径的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陷入失误的重要原因。

二、邓小平对民主实现途径的设计—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与不同,邓小平历来讲实事求是。在“”后及20世纪fi0年代初,他就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群众运动式的民主途径的怀疑。“”后,邓小平深深体悟出“四大”和群众运动不是实现民主的好方法,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不能仅有“破”,更重要的是要有“立”。这个“立”,就是“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靠建立完善的制度实现民主,靠健全的制度保障民主,从而走出了一条实现民主的新道路。邓小平走上这条新路,有他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是他对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形成了比较优良的民主传统。本人不仅作风民主,而且积极倡导民主的作风,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建国后的50年代初。但这样也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觉,即只要依靠长期形成的作风、传统,就能防止出现类似斯大林和苏共的错误;即使出现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现象,也能得到党中央的批判和纠正。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背离了人们的意愿。一个具有悠久民主传统的党,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对领导人的专制无能为力,对党的政策的变化无能为力,对人民群众的“苦难”无能为力。刻骨铭心的教训引起邓小平的深刻反思。通过反思他认识到:1.实现党和国家的民主,思想作风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要使民主不只是一时的存在,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大胆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困。2.制度在防止个人专断方面具有决定作用。1980年8月,他明确指出,“”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民主。1980年,邓小平号召:“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其次,邓小平民主实现新路的选择是他早期民主制度思想的延续、发展和成熟的产物。与相比,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虽没有能建立自己全面的民主理论,但作为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领导人,邓小平不仅深刻理解的民主思想,而且有自己对民主的理解和思考。他在探索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关于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这集中体现在1941年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该文论述了“三三制政权”的民主性质;党在其中的地位及党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党应当在制度范围内活动;党与政府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等,己涉及到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建国后,在党的修改的报告中,他指出,党本身的建设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一些规定。与片面强调抓党自身的思想作风不同,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又多次呼吁建立一套由三个层次(党组织、群众、党外民主人士)组成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党的各级领导产生不良作风;与强调、特权现象等问题的思想作风、阶级根源不同,邓小平主要探究它们制度方面的根源和解决办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就开始酝酿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改革,并形成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套设想。这些都可看作是他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制度建设长期探索逐步成熟的产物。第三,邓小平民主建设途径的选择,还与他的法制思想有关。民主与法制不可分。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与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1.邓小平将法律更多地视为保护人民民利的基本手段,而不仅仅是对付敌人的工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又将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联系在一起。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民主和各个环节,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法制以民主为内涵,首先应在全社会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要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和严格执法,应从根本上改变治理国家的观点和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1986年9月,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4.法制建设要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进行。邓小平认为,法律必须付诸实践,但不能用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稳妥地、有秩序地推进。邓小平的探索为社会主义民主实现途径开拓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三、关于如何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依法治国”、渐进式法治改革

邓小平指出了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法治道路,并对如何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路,但从总体上讲,尚在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这一时代使命和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在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首先,第一次在党的跨世纪纲领上明确写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不仅发展了邓小平民主实现途径的思想,而且开创了从国家治理高度建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民主建设理论与实践中一直没有解决的两大难题:“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没有能确立法律的应有地位,所以未能防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现象发生。剧变也与政治体制中这两大矛盾的长期积累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的认识虽然得失兼具,但一些正确的认识成果未能最终转变为执政党的治国实践。如果说邓小平主要是从防止“”悲剧重演的角度提出要实行民主法制的话,则是从与市场经济和世界潮流相适应的角度提出“依法治国”的。因为这里,法治一民主十法制。从此,民主实现的途径将彻底摈弃“人治”而被牢牢锁定在“法治”上。

十五大在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实施这一方略的一系列基本措施。如合理借鉴别国法治经验、健全法律体系、深人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依法治理、以法治权、强化监督机制等,为人们提供了行动指南,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实践、走向现实。

其次,提出并阐发三大纲领、三大指标、三大文明,凸显制度文明,进一步保证民主实现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趋向。在十五大报告中分别阐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具备的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这样,制度文明从精神文明范畴中分离出来,使民主法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包含丰富内容。同时“依法治国”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将直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全面付诸实施。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民组成国家、制定法律的唯一目的就是增进和保障自己的福社,创造条件戈发展生产力)和采取措施仁制定和实施法律)来实现人权。

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在共产党历来的执政纲领中是首次。其重大意义在于,把依法治国与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保障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问题,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我们将民主仅仅视为干部的作风和方法的误区。

第四,通过渐进改革途径迈向法治国家。这不仅是渐进式经济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法治化进程本身的规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从各个方面着手实施。1.弘扬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理论,做好法治实现的理论和思想先导工作。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法治国家创造更为民主的政治环境。3.强化执法和完善法律运作机制,真正解决现实中突出的“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的问题,提高法律的执行水平,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4.从政策操作过渡到法律替代。即改变以行政命令和政策调节推动改革的方式,代之以法律推进改革。这一转变将使人们逐步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以法律为先导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将逐步为人们所接受。5.进行以独立、公正为目标的司法体制改革。违宪审查、司法机构的垂直负责体制、“荣誉职法官”身份确认等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依法治国”正在各方面付诸实践。口丁见,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仅为社会主义民主绘就了科学的蓝图,而且指明了实现的途径,拿出具体的方案。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一定会成为现实。超级秘书网

纵观新中国三代中央领导人对民主实现途径的探讨,值得指出的有以下几点;他们对民主的认识有许多共同点。一是坚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权性质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是对国际共运史和新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实现途径的探索,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他们关于民主实现途径的探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选择了自下而上的群众政治运动,邓小平则强调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制定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纲领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民主正一步步走出曲折和迷雾,沿着正确的道路,迈向希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