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

第1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奠基石,而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及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以病理学为例,通过阐述临床情景模拟法在病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对其进行评估,来引发医学人士对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考。 1情景模拟的概念 广义的情景模拟[1]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按实际的工作内容给学习者设计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习者模拟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式、方法模拟岗位操作,使学习者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扩大专业知识并培养职业技能素质。而模拟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习以及进入社会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2]。在病理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2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 2.1对象 以河北北方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组:1—4班为实验组,5—8班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又按班级分为4个小组。 2.2方法 实验组采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课程结束后都采用试卷和实景操作考核两个方面,同时对研究对象做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具体的临床情景模拟操作法如下。 2.2.1课前准备 将病理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选择部分章节(如各论中介绍疾病的部分)作为演示内容,在上节课结束前将已准备好的下节课要讲解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文字(将资料印制成册)、录像、声音、图片等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实验组并进行简单讲解,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所给病例,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仔细思考并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报告,每个实验小组在上课前一天交给教师。并在课余时间每组按照临床病例的需要自行分配角色,按角色模拟排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临床表现,以此来推测这种疾病的病理学变化。 2.2.2课堂安排 在课堂上先由4个小组学生进行临床模拟演示,然后由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发言,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可补充发言。在这期间教师积极与学生融为一体,讨论病例,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并适时地诱导学生,深入讨论,使得授课主题清晰化。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病例讨论的情况,肯定正确观点,剖析错误观点,查漏补缺,总结出本节课的理论知识、重点与难点。 2.3教学方案的评估 在病理学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期末考试(包括试卷与实景操作)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结果 3.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试卷成绩和实景操作考核情况 实验组的理论知识成绩和实景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3.2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通过自制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见表2。 4讨论 4.1情景模拟在国内外医学中的应用现况 目前情景模拟教学在医学范畴内应用不广泛。中国的医学学者主要研究情景模拟法在护理专业教学、考核及临床科室护士培训等方面的应用,有统计资料[3]显示,通过模拟法培训过的护士在考取执业证书及晋升职称考试的合格率等方面均比未参加培训的同年资的护士高,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及科研能力有所提高,数量及推广新业务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而国外报道,在户外模拟应对突发事件或入院前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训练,此训练方法技术作为一项成本投入低而收效高的培训手段正在被大力推广到医学的其他领域甚至其他行业[4]。 4.2情景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4.2.1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实验组的理论知识成绩和实景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4.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转向“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实践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应以学生为主角,临床病例为基础,以病理学相关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与应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忙于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存在较多优势。问卷调查(表2)也显示,有92.25%的学生认同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应用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临床病例并从中学习到一些临床知识,开拓了视野,为今后走上临床岗位奠定基础。 4.2.3培养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用哲学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5]。教学实践不拘泥于讲解病理学知识,还融入了一些哲学的观点和理念,以辩证思维多方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96.48%的学生认为通过情景模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p#分页标题#e# 4.2.4以人为本,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是为广大医学生服务的,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医学知识外,还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实践中也发现有内部矛盾,比如有的学生想当医生的角色而不愿意充当病人的角色,这样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沟通,最终从大局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调查结果看到95.77%的学生认为通过情景模拟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并愿意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通过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引入临床情景模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思考,为基础教育快速稳定的发展,也为临床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拓宽思路。

第2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情景教学;新生儿复苏;儿科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HUANG Changhong1,FU Hong2.

1.NICU,Woma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in Zunyi,Zunyi 563000,Guizhou,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Chongqing Jiangj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Chongqing 4022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ects of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Methods 103 internship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with 51 students taught by classical teaching method in control group,and 52 students taught by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experimental group. All the students had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heory and skills tests. Results Th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Knowledge of theory,P

【Key words】

Scene teaching;Neonatal resuscitation;Pediatric teaching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关键在于及时实施正确的复苏,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均应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内容。为了提高医学生新生儿复苏技能,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2009年在我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专业学生103人,均已完成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学习,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51人)和观察组(52人),教学前进行相同的理论摸底考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年龄、基础文化、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教师均有NICU、PICU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已参加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新生儿复苏内容。观察组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置10套新生儿窒息复苏情景,并为学生备齐临床常用急救器材及药品,学生可以根据情况按需取用。通过powerpoint中的图片、文字设定具体场景,或由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相对真实的现场情境。学生针对情景快速补充询问病史,查体,由1人统一指挥抢救,其他组员协作抢救,可以简短讨论后制定抢救方案,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向学生反馈患者经处理后反应。教师根据情况可以增加120接警,与麻醉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协作配合,临终光怀,或停电事故等意外情况训练学生应变能力。每组操作后其他组对该小组的表现和优缺点加以评议。大家可进行提问、讨论,再分别总结,相互补充。有不同观点,也可以相互辩论。教师最后作总结评价:对不同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鼓励表现好的小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老师小讲座,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练习。

1.3 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两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测试.并由两名副高职称医师主持进行技能考核。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同学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0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3.1.1 现阶段国家法律并没有赋予实习医师任何医疗活动的权力,很多操作都限制学生涉及,随着法律的健全,患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增强,现实中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学生很难在实习期间获得真实的临床体验。情景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2]。在没有增加真实患者危险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演练临床场景,锻炼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带教老师组织讨论,共同总结经验及教训,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实际情况下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对学生临床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意义。

3.1.2 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临床现场之中,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人群,自然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医学生向医师的角色转变。情景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作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对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医学生日后从医的责任感,为日后缓解医患矛盾奠定基础。

3.1.3 情景教学有助于增强技能教学吸引力 传统技能教学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情景教学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还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通过新的体验感受到临床工作的真实情景,这样既能通过模拟的复苏场面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急救气氛,又能充分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课变得生动而有趣。

3.1.4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死记硬背灌输的知识,有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情景教学打破了本学科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状况。

3.1.5 情景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上得到整体的提高,而不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片面发展。通过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新生儿复苏情景教学促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采取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学会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动作敏捷,操作准确、熟练,从而得心应手地参加今后的抢救工作[4]。学生能充分融入团队,共同解决特殊情况,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地锻炼参训的同学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学生”向“医生”、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提升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2 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和促进。教师要放弃原来陈旧的教案,不仅要准备更多更合理的教学情景,还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选择,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有时甚至要自制某些资料,增大了备课的难度,但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监控学习的进程,在问题的各个环节上运用熟练的教学技能给予指导、把握方向。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而且现代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课堂上通过情景表演和挑错讨论,就会把学生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师的思维,真正是以教带学。

3.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3.1 学生的性格有外向有内向,外向者能积极发言讨论并操作,而内向者可能完全不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这样就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达不到我们的最终目标[5]。教师必须注意后进生和“哑巴生”,要用满腔的热情,难度适当的问题,必要的暗示,有趣的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活动,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胆量。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在情景现场处理中的出色表现,甚至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适时、恰当的表扬。教学过程结束后要及时纠正错误,详细讲解难点。

3.3.2 情景设计应真实、贴切,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中,做出真实的反应。做到情景设置真实,教学目标难易适度是情景教学设计要点的关键。教师应自觉地扮演类似导演的角色来掌控全局,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并做到适时适当的点拨,主角让给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场之中,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人群,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努力寻找“启情点”,尽可能地增强情景和情境的情感因素。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作为现场处理参与者,随着情景的复现一起思考、解决问题,成功产生喜悦,失败产生愤恨。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并要适时总结现场经验[6]。

随着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培养智能型、应用型、创造型医学人才是科学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不能满足培养符合“最低基本要求”医学生的要求[7]。采用情景教学法有助无医疗风险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对事故现场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情景教学老师可控制全过程,可重复操作,迅速纠正错误,能够进行角色转换,实现多种情景诊疗实践,具有真实感和趣味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体现合理的分工和配合,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临床思维、操作技术、指挥协同、配合能力及训练中信息传递交流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虞人杰,叶鸿瑁,黄醒华,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3.

[2]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27928.

[3] 尹晓娟,何念海,薛媛.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5,21(4):497498.

[4] 肖波,赵晓华.情景教学在社区急救培训中的应用体会.中华全科医学,2009,7(2):183184.

[5] 方定志,黄莉,文锦琼,等.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性的调查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3,2(3):3133.

第3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医科;智能医学;人才培养

1绪论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医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浪潮,“智能医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开启。智能医学工程是以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先进人工智能及工程技术,挖掘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高校在进行医工融合培养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医学和工科的理论结合层面较为薄弱,多学科交叉联合指导的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性不高。实践层面,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缺乏全面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但是在智能医学时代,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会成为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医疗健康的智能医学工程交叉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智能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待完善。2019年,一些院校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获得教育部的审批,已经率先实行招收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新生[1]。高等医学教育对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认知还处于探索阶段,智能医学工程如何实现医工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如何获取人才培养中的合适方法、模式、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协同医学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2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

2.1新医科符合医科改革的内在需求

随着“健康中国2030”国家决策不断推进,医疗健康逐渐被国家视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临床应用、疾病预测与预防、公共卫生、循证公共卫生决策、健康管理、健康监测与个性化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整个医疗领域的提升方向,给智能医学分析与决策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2.2医工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精准医疗与智能医学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理论层面,把握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临床应用性为导向,多学科领域知识相互渗透。调整医工结合课程体系,既符合新医科需求,又实现医工融合课程模块间的交叉互补,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的宽口径学科结构。培养既懂医药科学、数据科学又懂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实践层面,精准医疗与智能医学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利用临床医生在传统医学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融入到智能医学诊疗模式变化中,将彻底改变现有诊疗模式。

2.3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传统学科专业建设和医工交叉融合。助力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智能医学诊疗技术创新的角度,技术的革新引领人工智能与各个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或领域,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实现人机交互,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医疗产业的高效运转。智能医学诊疗主要包括疾病早期诊断、临床决策支持、正确用药、诊疗方案的选择等。如KopR和HoogendoornM等探索了医院对病人电子病历(EMR)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结直肠癌预测模型,更准确的预测早期直肠癌和干预治疗实践[2];HoshyarAN和Al-JumailyA等探索了医学影像自动诊断皮肤癌,通过数据预处理去除噪音和不必要的背景图像,提高图像质量,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3]。二是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角度,随着大数据、数字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呈指数型增长,医疗大数据来源包括医院记录、患者医疗记录、医疗检查结果和物联网设备[4]。智能医疗系统具有识别、筛选和决策等智能医疗辅助功能。2017年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对医疗大数据可视化系统的实践与研究[5];2018年,阿里健康与阿里云宣布共建阿里医疗大脑2.0[6],加强在图像识别、生理信号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能力的建设[7];同年,腾讯推出医疗AI引擎“腾讯睿知”,具备更智能化的医疗垂直搜索功能,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合适的医生。三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大势。人工智能将打破不同学科专业的壁垒,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也应根据产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构建新的专业结构。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专业将会蓬勃发展,形成颇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人工智能+”技术所衍生的新医科、新工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医疗应用的统一。以“人工智能+医学”为契机,结合医学产业发展趋势和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群、制定合理的课程大纲,解决学生在医学诊疗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医科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助力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具有智能医学领域科研能力,掌握关键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医学应用系统相结合,进而创新性完成的医学信息处理、行为交互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及应用。以上需培养的能力,对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造升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具有较高的要求。

3培养新医科人才的实施路径

3.1从医工融合研究的视角

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培养建设要体现医工融合发展需求,推进智能工程、医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满足新医科发展要求的卓越工程师为育人目标,强调学科交叉渗透、重视临床应用、把握科技前沿,推动教学创新等。

3.2从医工融合研究的广度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有区域特色的医工融合研究还不多。针对新医科临床需求分析,把握智能医学工程高等教育体系,重点聚焦区域特色,研究面向健康和重大及特殊疾病防治需求的“新医科”对人才的需求。

3.3从医工融合研究的深度

(1)整体设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环节。建立知识能力矩阵,整体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突出新医科相关课程及实践,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联系,深化临床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与知识能力培养的思考是以智能医学学科的特点为基础,通过知识能力矩阵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根据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优化核心知识模块形成知识能力矩阵,构建课程内容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知识教学、优化课程实验和上机安排,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效果。(3)结合学生兴趣偏好,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探索将专业兴趣转换为“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广泛调研,全面建立当前地方高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与专业偏好的培养模式。

4结语

第4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高质量的临床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传统的临床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获取知识的状态,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医疗应变能力的培养。这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严重局限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主观能动性[1]。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本研究通过采用“问题导向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加强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教育阶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将其中的实习生5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28人)和对照组(24人)。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询问病史、查体。根据患者的诊断及症状等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等内容。实验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实习前,选择临床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能覆盖大部分知识点的典型病例,根据大纲要求,将重要的知识点编制成问题,实习前一周将病例和问题分配给各个组长,教会学生针对问题查阅教材和文献,寻求病例中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2)实习课上,教师带学生进病区看病人,由学生询问病史、查体,查看相关辅助检查等,回教室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各组对该病例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最新进展等展开讨论,根据资料查找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者解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有共性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3)学习结束后,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和归纳本次课的重难点,并讲解讨论中未能充分解决的问题。

3.评价指标。设计问卷调查及出科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分别计1、2、3分。对两组同学的出科考成绩和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SPSS16.0统计软件中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规定P<0.05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考试成绩。实验组同学的出科考成绩是(91±6)分,对照组同学的出科考成绩是(82±4)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调查问卷。实验组同学调查表的得分是(22±2)分,对照组同学调查表的得分是(15±4)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让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

三、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已经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这就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目前的临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诊断思维割裂开来,让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单纯记忆掌握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生疏和遗忘[3]。因此,通过革新医学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团结协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将教学过程与真实的临床病例完美结合的教学方式,围绕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若干诊断及治疗问题,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以教师指导,共同完成教学过程[4,5]。基于问题的教学,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教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并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介绍和推广。目前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国际医学教育中流行。本研究以“问题导向学习”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临床诊疗实践的真实场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者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有机地结合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知识,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的学生,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及文献查阅等综合能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大大加强,能够主动地查阅资料和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总结优点如下:(1)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使得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能很好地沟通、交流。(2)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也较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提高。(3)学生真正地带着临床问题学习,增强其责任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人文教育及医德医风教育。(4)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如文献检索及资料查阅、语言表达、互助合作等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但是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不适合大班教学,因为学生人数多不利于分组讨论的展开,同时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及综合素质亦有较高的要求。

总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等辅助作用。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临床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2]彭超华,等.情景式教学法在本科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效果分析[J].解剖学杂志,2011,34(2).

[3]陈黄琴,黄彬.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新探———情景式教学法简介及推广[J].咸宁学院学报,20l0,30(3).

[4]王东,仲召阳.PBL教学模式在病理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6):411.

第5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第6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12]李勇.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5.

第7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1方法和程序

1.1前期调研在《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护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适宜的解决方法。

1.2组织与实施

1.2.1动员护生向护生介绍该教学活动的意义、内容,开展的时间、方法和实施过程,取得护生的配合,并动员护生自愿报名。

1.2.2准备案例资料依据《急救护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材和护生特点,确定拟实施本护理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临床病例设计急救护理案例资料,如《急救护理学》中创伤病人的现场救护及搬运、休克病人的现场救护等。

1.2.3护生准备报名的护生自愿组合形成护生团队(每组4人~8人),并确立1名护生为小组长,小组组长以抽签方式获得急救护理案例资料,并自行分配角色(根据资料中的人物分别分为病人、医生、护士、家属、旁观者等)。

1.2.4实施“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护生在获得案例资料后,即开始分组形成护生团队分配角色教师指导护生学习并讨论、分析案例小组长对急救护理案例资料进行讲解护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演练结束后护生自我评分各小组间组织开展情景模拟剧竞赛教师现场评分、点评。此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以情景模拟为主,将自评式学习性评价教学法、小教师授课法、案例式教学法、T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贯穿其中。

1.3评价将本教学模式应用于《急救护理学》授课过程,选择本校2006级、2007级护理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有研究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表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3]。

1.4总结反馈总结本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在《急救护理学》课程结束前将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反馈给护生。分析总结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结果、效果,并撰写论文,进行科学总结。

2应用

将本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专业其他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以情景模拟为主、组合选用辅助教学方法的模式。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启迪护生的护理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近年来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频发的现状,通过调研分析社区人群和护生对急救救护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教材《院外救护技术》,同时成功申报院内任意选修课,选修护生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骨伤和药学等专业护生,并将本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该课程教学中,护生反映良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发生率也日益增高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多次组织教师和护生以情景模拟演示的方式在街道社区、部分托幼机构、小学等地向社会人群普及健康知识、培训急症救护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治方法和技能,并开展社区意外伤害、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调研分析,向社区人群发放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宣传单,进行普及培训,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和政府的认可。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见图1。

3讨论

3.1构建了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情景模拟为主,辅以TBL教学法、自评式学习性评价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小教师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护理教学过程,构建了以护生为主体的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3.2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本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无论是依托小组开展教学还是让护生作为一名小教师讲解案例,无论是角色的分配还是小组成员对案例的讨论,都是以“护生”为主体、教师辅助进行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比较,进行了主体的转化,将“教”转化为“学”,这是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理念。本教学模式在后期的推广应用中,护生以情景模拟演示的方式向社会人群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普及培训医疗救护知识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治方法与技能。护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以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育和护理工作者等多角色身份开展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3.3培养了护生的团队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情景的设计方面,还是在面临需要救治的病人面前,小组成员间的密切合作、现场救护措施的决策和对病人救护的实施等都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评判性地思考病人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面对院外急危重症病人时,救护小组成员还要就地取材,现场施救。因此,本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过程,能很好地培养护生的团队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结

第8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模拟教学 问题教学 医学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8-01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年医学院进行医学学习的临床医学系2009级学生两组,每组50人,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两组见习前均已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理论知识,教师、学时、教材及教学内容、见习时间均相同,两组学生的基础课程成绩无统计学差异。

2、教学方法

2.1 观察组: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教学模式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标准化病人的角色扮演,再结合学校已有的标准化病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轮流安排扮演“病人”与“医生”角色,以情景剧形式模拟临床首诊情景,完成临床典型病例的临床问诊。接着,充分利用学校的医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体检,通过专科体查(如双合诊、骨盆测量)对学生进行医学临床基本手法规范训练,规范化培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随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例书写及诊断。由“病人”评改“医生”的病例书写。

再次,老师以每个病例的某一常见或典型症状或体征为问题,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已有的课本知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参考书籍、网络医学信息资料。然后,在老师引导下以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讨论形式对上一节课涉及病例开展第一次讨论,由学生讨论初步诊断和处理方式。随后教师再提供该患者的进一步检查结果,安排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教师总结讨论,总结时均先由学生代表先.发言,其他学生可作补充,甚至展开辩论;带教教师根据回答的具体情况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问题,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最后接受同病种真实病人见习教学,并进行相关临床手术操作视频学习。

2.2 对照组:传统临床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内容,带学生看病人,带领学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查阅病历、总结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从而完成临床教学。

3、教学效果评价

3.1 学生满意度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满意度进行调查,并鼓励其提出不足及需改进之处。

3.2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相关内容临床学习结束时,学生独立床边采集病史、书写完整病例l份,完成病例分析及相关临床操作1例。从病例书写(占总评成绩的20%)、理论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操作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门诊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四个方面综合考核评估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考核学生成绩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

5、结果

观察组46名学生对教学模式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2%;对照组38名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满意率为76%,P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中观察组病历书写、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讨论

6.1 当前医学临床教学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压力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往见习带教以4~6人为一组,而现在基本上为8~10人,甚至有12人一组,2000年后在该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同步实习的医学生均在200人以上。如此多的学生增加了临床带教的难度,因此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病人,也较难寻找大量的典型病例示教,明显降低了临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临床医学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临床思维的训练。传统的医学教育多数停留在“教”上,使学生习惯灌输式被动教育,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缺乏思考和分析,只会一味的死记知识点,不会灵活应用,以致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感觉所学知识与实际实践脱轨。

以上目前客观存在的医学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的医学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6.2 模拟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展

第9篇:医养结合前景分析范文

1 国内外PBL教学的发展PBL教学模式

    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是一种把学习置于复杂 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中 学习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特点是首先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 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整个课程包括学生演 讲、自主学习及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PBL教学培养学生良 好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㈤]。

PBL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自己寻找或建立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自1969年创建以来,在其后的 20年中,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所医学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模 式,对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PBL教 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教学方法, PBL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表现出更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素 质,风靡世界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教学 模式之一[13]。PBL教学模式也正在我国各大院校广泛开展 应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以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临:C 文章编号=1672-9455(2016)01-0135-02床医学专业进行[-5],但是检验专业的PBL教学模式尚处于探 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2 我国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国医院检验科的传统工作模式是“以标本为中心,以检 验结果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标本检测准确,因此医学 检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一直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 主。随着社会对检验人才要求的提高,各高校检验专业课程设 置中增加了临床学科相关课程,但是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检验知 识与技能仍然脱节[-7],学生常常感到学习的临床知识在实际 工作中无法运用;而在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也常常以 学科为主线,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生化检测指标、免疫检测 指标、血液检测指标等,很难将临床某种具体的疾病和这些检 验项目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授课为基础的 学习,以灌输为主,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学生多被动接受知 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 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学过 程中学科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缺乏系统 性、连贯性,造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综合运用。这 样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当今医学对检验人才的需求。

3 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检验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临床医学的发 展趋势是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 管理。个体化医疗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信息决定治疗方 案[8];转化医学即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向患者提供临床诊 疗手段的实际应用[9 ];可预测性医学即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患 病风险尽早做出评估、预测[KI];预防医学即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及作用规律、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进行研究,达到预防疾病增 进健康的目的;建康管理即对影响个人或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 进行全面管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检验医学 的发展是这些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个体化诊断, 个体化医疗只是空谈;没有医学检验指标及技术设备的发展, 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等不可能实现。因此,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现可用于预测性医学、预防 医学、健康管理、个体化治疗等的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PBL教学模式通过使学生面对具体 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个 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疾病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4本校检验医学专业PBL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步建立和实施

    PBL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本校检验医学院新开设实验课程专门用于 PBL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建立并完善了检验医学专业PBL 实验教学模式,包括:(1)设置的临床场景;2)精炼适用于检验 医学专业的问题与假设;3)组织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资料;(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5)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 结;6)对分析总结后的检验项目进行实际检测,根据结果论证 假设;(7)撰写课程研究报告。其中“充实完善所设置的临床场 景”和“精炼适用于检验医学专业的问题与假设”是决定PBL 教学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