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医养结合分析精选(九篇)

医养结合分析

第1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胆汁淤积;熊去氧胆酸;茵栀黄;早产;婴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31-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 PNAC ).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37 case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ith PNAC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05 to Dec 2012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of 19 cases, control group of 18 cases;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nzhihuang 1.5g PO, twice a day , Ursodeoxycholic acid 20-30mg/ kg.d, administered in twice. At the same time massage abdomen by professional nurses twice a day , 15 minutes each time, which is done by their mothers after discharge. if they have no defecation in more than 48 hours, they were given warm saline enema catharsis. Control group: Ursodeoxycholic acid 20-30mg/kg.d, administered in twice. if necessary, warm saline enema catharsis was applied. Results: with 10 days, 20 days of treatment, total bilirubin ( TBIL ), direct bilirubin ( DBIL ), bile acid ( TBA ) of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05 );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both groups ha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PNAC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only .

【keyword】Cholestasis, Ursodeoxycholic acid, Yinzhihuang, Premature birth, Baby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极低体重儿得以存活,肠外营养(PN)作为营养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挽救了无数早产儿的生命,并提高了其存活率、生存质量,尤其是在VLBWI(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I(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PN的相关并发症也日渐引起重视,特别是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报道显示,应用静脉营养的时间越长,胆汁淤积的发病率越高,接受2个月以上的静脉营养,PNAC的发生率可达50%,早产儿接受3个月以上静脉营养,其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可高达90%。Hsieh 等[1]的研究显示静脉营养应用时间是导致PNAC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且第2周和第3周时能量摄入低可作为PNAC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PNAC的疗效。

第2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四年制 医学检验 毕业论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参考文献::

[1]杜鸿,朱雪明,张萍,等.重构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3,62:176.

[2]曹向红,徐敏,王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71-2772.

第3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1]。由于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对一般的临床技能训练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及规章制度等均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临床模拟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

1 许多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思维 一些学生在进行病案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针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从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片面。

1.2 简化思维 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2]。

1.3 表面思维 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 印象思维 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片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2]。

2 如何正确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临床教学的关键

2.1 强调客观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 医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观察以及使用先进仪器观察,都要遵循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性原则。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医生进行临床分析的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医生主观的诊断来片面解释临床表现,更不能为了维持“诊断”而对患者的客观表现视而不见,这样势必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在实习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坚持客观的原则,尊重病人实际情况,尊重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临床诊疗工作同其他认识事物规律一样,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要贯穿于临床诊治疾病行为的始终。在临床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多接触病人,收集临床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去了解、去收集资料,这样对疾病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反复的过程,使认识深化,更贴近疾病的本质。

2.2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2.2.1 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课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某一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此时学生尚处在一个纵向思维状态。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实习生所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不同主述、不同体征的病人,此时带教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诊断及处理方案,这是一个横向的思维过程。由此可引出若干与鉴别诊断相关的疾病,当然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未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2.2.2 加强床边教学 临床带教老师查房时应针对病人,给实习生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尤其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让实习生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培养实习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2.3 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重视医学生能力培养 临床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自行查阅书籍、文献或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带领实习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临床实习时间短、所见病种少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差异,但是在临床能力上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能力强[3]。

2.2.4 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秉承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分离训练方式,重新组合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标准化病人(SP)、局部功能模拟教学模型、急救高级模拟人等模拟教学方法和器具整合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集体协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填补临床技能教学的不足[4]。

2.2.5 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生以德为本,这是古今中外的道德。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带教老师应为医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懂得,如果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必须把它当作献身的事业,而不能当成谋生手段,要经常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使其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2.6 建议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得医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学习以及 医院医疗服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每个医学生均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此阶段更是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时期,期间临床思维的建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因此,临床带教老师正确的言传身教,认真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保证整个医学教育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金耀,王琳琳,袁园.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2 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第4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观察分析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分布结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本,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不合格的原因为:标本的采集方法不规范,采样时无菌观念差,标本存放时间过长等情况。结论:在临床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应强化微生物的质检控制,重视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推进各合作人员的合作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29-01

临床微生物培养是医学检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诊断疾病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重大[1]。临床微生物培养可按时间划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几个阶段,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最多,而且其涉及的科室部门接触人员广泛,往往较难控制,为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即为严格控制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问题[2]。本院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

1.2 方法:

对每天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进一步统计出微生物合格标本每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及分布的情况。

1.3 统计方法: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的统计用构成比来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率:

研究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

2.2 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 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本,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详见表1。

表1 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包括:(1)对患者留取标本是给予的监督教育管理欠缺,患者不能正确留取标本;(2)医务工作者本身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正确指导患者留取标本或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掌握准确关键的操作步骤;(3)医务工作者宣教力度不够,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对正确留取标本的重视;(4)虽然医务人员工作已到位,但限于患者或家属自身文化程度及合作能力,无法配合正确采取标本[3]。

按照不合格标本分布情况逐一分析其原因如下:(1)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极易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致使培养的真实性发生改变。所以在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口咽部细菌的污染以确保痰培养获得真实结果。(2)尿液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易收到会杂菌的污染,由于其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意义重大,为此应重视尿标本留取中污染的问题,避免污染杂菌的尿培养结果对临床产生误导,延误患者病情。(3)大便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也应注意留取方式。(4)血液及其他穿刺液体,采集是要注意操作技巧,及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械的无菌性。(5)有些分泌物在留标本时也容易受到污染,临床上应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4]。

针对以上问题,临床医护人员应从一下几方面应对:(1)建立分析前质量体系,标本送检前先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制定验收标准及拒收原则。(2)强化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其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质量偏差的出现。(3)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死亡造成结果的准确性降低。(4)加强各科室人员的合作与沟通,及时正确沟通降低微生物检验的不合格标本,减少标本的分析误差[1]。

参考文献

[1] 杨秀云. 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5:1933.

[2] 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于农,宋世平,左向华,金欣,王淼.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0:2499-2501.

第5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8-03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pecialty//Bai Xuefei, Guo Jingyu, Pang Xinyue, Gao Weina, Yang Jian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uggested that the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ultivate potential student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field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在实验室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向临床医学渗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临床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医学检验,其工作内容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数据,还要结合临床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队伍及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而给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自从1983年首次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6所院校设有检验系,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已经彻底改变过去检验专业主要以中专生打主力的局面。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2 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着眼未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将可以实现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之间,区、市、省乃至国际的信息交换,进而实行远程的实验室诊断系统[1]。

1.3 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备受重视,也是检验指标数据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对于检验专业来说,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分析前的质控,主要包括测定方法的统一,仪器、量具的标定,统一标准品,标本标准化等;2)分析中的质控,主要包括分析过程中干扰的识别,插入质控标本进行检查,以发现仪器、试剂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3)分析后的质控,将检验结果与参数间的关系同临床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2]。

2 21世纪医学检验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1 自动化和集中化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果经仪器的接口送到科室的电脑储存,并进入全院的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2.2 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验室的产品就是信息,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信息检验医学发展。因此,及时可靠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综合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将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将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执行和传递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实现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每个病人的各项检验结果也可被收集、索引,存入数据卡由病人随身携带或存网的保健机构的特定数据库内,便于系统随访和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检验人员不再仅仅从事分析工作,而是要将实验数据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实验室管理步入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3]。

3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从本科教育来讲,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也已不适应临床医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目标

根据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师资和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规范的临床培训,往往难以胜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

3.2 课程体系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二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在生物学、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越分越细,医学课程越来越多,继续按医学二段论教学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二段式教育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截然分开,相互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以致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智慧、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

3.3 教学环节

检验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滞后,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相去甚远,不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被动地吸收课堂灌输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检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又不利于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3.4 实验室条件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受设备费投入的制约,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较少或缺乏,导致医学检验教学设备明显落后,使实验教学及检验项目受到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已不适应临床检验实际的要求。

4 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学检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教育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1 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因此,培养现代检验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观为大基础教育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检验人才。一方面,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使检验人才不但要精通检验操作,而且要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什么样的疾病需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为医学提供“侦察信息”的“高级参谋”,而不单纯出检验结果的“高级机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科选修,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现代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课程,特别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4]。

4.2 着眼未来发展,抓住两个关键

首先,抓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去的医学检验靠的是检验人员繁杂的手工操作,知识含量不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教育也偏重实验操作教学,这是由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检验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仍保持不变,与临床实际需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随着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更多地转向了对仪器的操纵以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意义的分析。此外,检验仪器越先进,其操纵就越简单,而各医院仪器的型号和产地都不尽相同,其操作步骤、性能及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处理,需要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操作技能培养,而应该侧重于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合利用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诊断信息。对于传统检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应该侧重于教授传统检验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由原始的检验步入现代检验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次,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检验人才,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应开设能提高学生特殊能力的一些课程,如学习方法学、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里教给学生知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教给学生方法,就等于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方法学教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应将方法学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深入思考,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诱导学生进行新的检测方法的尝试和新的检验仪器的研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的高素质检验人才[5]。

4.3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特点,检验专业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加以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注重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功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式综合练习实验室,建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基本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课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增加实验内容信息量,缩短实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努力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人才[6-7]。

近年来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真正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医学检验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霞,吴爱武,陈柏铭.把握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0-141.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9):127-128.

[3]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5-6.

[4]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5]黄定德,李前伟,刘广元,等.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J].医学教育.2004(1):49-50.

第6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院;营养食堂;管理;盈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以笔者所就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例,医院就诊病患为儿童,因此在营养食堂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配奶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操作环节之一。与此同时,在我院所收治的儿童病患当中,还涉及到一定比例的糖尿病患儿、以及肾病患儿。因此,除常规意义上的配奶管理以外,对于这部分患有特殊性疾病的患儿而言,在营养食堂给予其营养支持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对糖尿病患儿给予低糖摄入的配食方案,同时对肾病患儿给予低蛋白摄入的配食方案。因此,有关配奶的支持、以及特殊患儿的营养支持是构成医院营养食堂收支的主要部分。这也可以说是医院营养食堂争取盈利的主要方向。本文试针对上述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医院营养食堂的管理分析

通过对笔者所就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食堂管理经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现阶段在医院营养食堂的管理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够统一,医院营养食堂管理基本与医院营养科室相分离,无法由专业人员发挥对食堂饮食方案的营养化指导,不但无法保障营养支持的效果,同时对临床治疗水平的实现而言也极为不利;(2)住院患儿医院食堂的就餐率较低:结合我国现阶段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来看,医院方面住院患者的整体就餐率应当保障在80%以上。但实际数据仍与之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饮食方案过于常规,无法体现对疾病的针对性,营养支持不够全面与深入。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医院营养食堂管理的方式,改善上述问题:

1.常规配奶管理

常规来说,母乳喂养是育儿的最佳标准。但受到一定的特殊因素影响,导致因而无法及时获取充足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就需要医院营养食堂积极寻找与母乳营养价值相当的配方奶。现阶段,市面上主营奶粉类型众多,医院食堂方面需要结合患儿在机体免疫能力、胃肠道消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选取最为合理的配方奶粉。我院营养食堂所选取的配方奶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多美滋品牌普通奶粉/腹泻奶粉/水解配方奶粉/深度水解奶粉;(2)纽康特品牌普通奶粉;(3)蔼儿舒品牌普通奶粉;(4)雀巢品牌小百肽奶粉/特别能恩奶粉。通过对这部分配方奶粉的合理应用,有助于为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入适当剂量的牛磺酸、有助于为患儿机体细胞膜的形成与完整加入适当计量的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同时,针对患儿自身免疫系统较为薄弱的问题,配方奶粉当中所含有的核苷酸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同时,通过奶粉当中保持可溶性状态的钙营养成分,可达到良好的吸收率。

2.特殊疾病管理

我院日常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特殊疾病,且需要给予特殊性饮食营养支持的疾病主要涉及到糖尿病疾病、以及肾病疾病这两种类型。首先,对于糖尿病疾病患儿而言,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对低血糖的敏感度较高。病情严重的患儿甚至可能出现不可逆性的神经性精神损害问题。不但如此,若在治疗期间无法对患儿的血糖水平进行综合控制,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发生酮症酸中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儿死亡。因此,营养食堂需要结合患儿治疗方案,在饮食方案的提供方面重视低糖摄入;其次,对于肾病疾病患儿而言,不同肾病分期患儿所需要摄入的蛋白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合美国营养师协会的相关建议来看,对于一期~三期肾病患儿而言,需要摄入的蛋白量应控制在0.75g/(kg・d)内,而对于四期~五期肾病患儿而言,需要摄入的蛋白量应控制在0.60g/(kg・d)内。对此类患儿进行饮食干预与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做好定期的测量与评价,在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保障患儿整体营养状态的稳定。

二、医院营养食堂的盈利分析

有关医院营养食堂各相关原材料的采购会直接对营养食堂的配餐质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当中,最为合理的采购方式应当是:由营养科室工作人员结合营养食堂工作现状,提出具体的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交由医院营养食堂专专职采购工作人员实施。而对于采购人员而言,进货过程当中需要严禁出现进“二手货”、或者是“三收货”的情况。同时,采购人员需要对各类原料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的方式,一方面可提高医院营养食堂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可有效减轻病患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不但如此,在物资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各类原料质量的验收,以及货源入库的管理工作。同时,对医院营养食堂对于各类原料的领用出库工作流程加以必要完善,防止出现库房原料积压的问题。在采购管理、乃至物资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逐步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重视对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进而达到提高医院营养食堂盈利水平的重要目的。

三、结束语

营养食堂是医院为病患提供营养支持的基地,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途径之一。重视对医院营养食堂的管理与盈利,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同行业人员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卫兵.加强医院食堂经营管理提高辅助治疗及后勤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7):51-52.

[2]朱翠凤,叶炯贤,肖平,等.医院实行后勤社会化后营养食堂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4,8(6):68-72.

[3]曹明明,叶大勇,陈恒杰,等.HACCP体系在医院病员食堂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2):129-133.

[4]彭.优化管理改进服务加速医院食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3):112-113.

第7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据小李介绍,入院当天营养科的营养师就来到病房了解他的口味喜好,手术前还专门为他制作了可以防止伤口感染、减少出血和加速伤口愈合的营养餐。他表示这些举措让自己感到欣喜,也很温暖,在这里住院有家的感觉。

健康连着战斗力,饮食保障直接关系着战斗力生成。健康饮食主要是保证营养摄入,医院营养科主任杨永红说:“官兵住院,吃饭这事有讲究。”如何让饮食保障既能满足营养需要,又能满足官兵个性化的口味,从而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是该院将卫勤保障向战斗力聚焦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做好为兵服务工作,医院成立军人门诊、军人保健办和边防海岛官兵休息室,用医院的“四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疗、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医院采用办公自动化,实现信息共享,营养科实时掌握新入院官兵情况和住院官兵治疗进程,并对他们进行跟踪营养评估,结合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同时开展“人体代谢动态测定分析”,依据测定结果给住院官兵随时调整、制定个性化营养饮食指导方案。比如消化类疾病的患者就制作量小、易消化、富营养的软性无渣食品,对手术后的官兵制作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营养餐。为了区分各类功能性营养餐,他们专门制作了红、蓝、绿、白、粉等多种颜色形状的餐具,保证分发准确、个性。每种分发给官兵的营养餐营养科都会提前分析、制作,结合所需营养搭配营养素调整营养结构,并先进行试吃,改善口味。

第8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3]盛瑞,龚政,耿明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模式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第9篇:医养结合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倾向 专业素养 特征分析

医学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行业,据调查,一个医务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医学工作的积极态度源于对医学工作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和对医学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所以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从报考医学院校原因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分析不同职业倾向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为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及毕业后正确择业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研究首先通过讲座方式调查5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收集有关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词条并进行词频统计,整理形成64个题项的预测问卷,并以此预测18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项目评判和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无效题项后,获得六个维度48个有效题目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问卷。并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问卷题项分布在六个维度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通过一系列信效度检验表明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用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问卷对内蒙古地区医学院校的6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索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次调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职业规范、专业风格与技能、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职业健康心理。经研究及问卷调查分析,这六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63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适宜工具。

二、不同报考原因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专业素养特征分析

根据对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62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我们对报考原因不同的医学生,以专业素养六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报考原因不同的医学生,在专业素养六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均值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且经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职业健康心理六个维度及总分上,选择报考医学院校是出于自己想法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出于家长、老师的想法报考医学院校的医学生。

其次,我们针对毕业后是否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以专业素养六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专业素养六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均值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经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价值观维度上,毕业后没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高于毕业后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职业健康维度及总分上,毕业后改行不确定和没有改行

打算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高于毕业后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

三、医学生专业素养个人意愿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中,个人意愿变量包括报考动机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自愿报考医学院校、毕业后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各维度及总分上的专业素养均值显著高于其他选项的专业素养均值,且对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认知明确,态度明朗,职业价值观地位准确、愿意遵守职业规范。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JSY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