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精选(九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

第1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自开展“四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活动以来,**镇人大紧紧围绕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组织各代表小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调研方式,全面了解全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全镇的基本情况

**镇共有17个村,集镇区主要集中在**集镇和**集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突击清理暴露垃圾阶段,借助村庄环境整治,各地突击清理村庄内的垃圾,尤其是河道沟塘的暴露垃圾;二是建立管护机制阶段,建设和完善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处理的机制;三是探索多元处置、分类减量阶段,**镇从2018年以**村、**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逐步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达到一户一桶,每天村保洁员上门回收,集镇区和园区安排专人巡逻清运,基本做到日产日清,近三年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购买垃圾分类设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暴露垃圾现象仍较为严重。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垃圾设施,但农村暴露垃圾仍然存在,垃圾不入池、清运不及时、垃圾随手扔现象仍较为普遍。每到重大活动,清理垃圾仍然成为必不可少的突击行动,长效机制不健全或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垃圾量较大带来清运难度。由于垃圾分类减量没有完全到位,垃圾混堆现象严重,干、湿混放,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混堆,有的将建筑垃圾与装修垃圾投放到生活垃圾中,在农村杂草、秸秆等更是问题严重,给清运工作带来较大的问题。据统计,全镇农村垃圾总量达到人均每年0.11吨,镇年产生活垃圾就有近6000吨。

(三)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目前,建筑垃圾仍然以乱倒为主,再利用方式简单或缺乏,清理后大多集中存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后以焚烧为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处理能力不足,一旦设备运转不畅,后果难以想象。工业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偷倒现象严重。

(四)垃圾收运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收运不及时,垃圾箱池易发生腐臭。由于农村散居现象普遍,垃圾箱池分布较多,虽然要求日产日清,但收运者为减少工作量,偏僻地方往往几天清运一次,且一般需要人工装车,清运人员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群众生活习惯没有转变,对垃圾投放缺少积极的分类投放意识,大多图省事,打包投放,且没有真正投到垃圾箱池内。基层干部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认识上还有偏差,没有真正启动垃圾源头分类、垃圾减量工作,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有的只注重示范村建设,缺少由点及面的系统落实。

(二)收运机制不健全。收运承包方式简单,收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大多是农村闲散劳力,有的甚至是高龄人员,未引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收运设备简单,机械投入不足,很多村都是靠搞单一的突击行动,长效化机制建立和运行不足。

(三)利用回收体系滞后。前期推广的每村设置可腐烂垃圾堆肥点存在选址难、实际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了推广程度。另外农村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村民在垃圾丢弃前进行分选,将其中可以卖钱的部分保留下来,按照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在农村实际意义不大,同时垃圾收运车辆也未进行改造,垃圾回收时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倒,导致未能实现垃圾减量的目的。

(四)管护资金不足。目前,我区农村大多没有开展垃圾收费或收取保洁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资金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全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管护费人均32元,包括环境整治和垃圾清运,白米镇一个中等村一年仅有4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即使今年镇财政拿出80多万元设立专项考核资金,但与实际支出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实行高质量的收运,如实施垃圾分类,村保洁员人数增加,相应的人工工资支出增多,镇村难以承受资金压力。

四、建议意见

针对存在的困难、不足和问题,下一步需要着眼于“长效”,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分类减量。垃圾分类是关键,减量是目标。要采取多项措施,向群众普及相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提高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觉行动,从“政府要我分”转变为“我要主动分”。要进一步转变干群观念,清醒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是应付上级考核,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措施,是生态文明新内涵的要求。机关干部、党团员要带头,人大、村民代表要做表率,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共同营造浓厚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氛围。新闻媒体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对违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二)加强资金保障,引入市场运作。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增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快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的进度。各级财政要通过“优化资金结构、适度增加总量”的办法,落实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专项资金。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运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参照城区居民水费中包含保洁费的做法,在水费中适当增加垃圾处理费,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群众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三)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处理能力。为避免“分后又混”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及机械设备建设,尽早实现餐厨垃圾生态处理设施全覆盖。要培训农村垃圾分类技术骨干,积极探索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实时在线监管终端站点运行情况,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长久正常运行。

(四)加强回收利用,增加社会效益。要加大对可腐烂垃圾堆场建设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要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崇尚节俭、科学、绿色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有害垃圾强制回收体系,减少有害垃圾产生。

第2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垃圾分类治理直接关乎农村生态平衡与村民根本福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虽然垃圾分类治理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治理效果有待提升。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产0.8kg生活垃圾,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生产量接近3亿吨,而我国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近1/4农村生活垃圾未获收集和处理。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多且未完全处理,已成为中国首要农村环境污染源,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成。

为更好地治理生活垃圾,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出台多项垃圾治理相关文件。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立了对生活垃圾的治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管理,对改善城乡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为推进属地责任落实而建立垃圾分类实效考评机制。

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要议题,也引起多位学者关注。贾亚娟等学者从供给主体出发,根据陕西省定点区域调查,综合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韩智勇、蒋培等学者也日益关注相关问题,并从农村垃圾的产量、物理特性及农民行为的角度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向玉琼等从社会资本重构与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路径。

总的来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但相关政策多倾向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适用于城市垃圾治理的方案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效果不佳。目前还没有以农村为主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导致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治理时,缺少学习借鉴的文本,难以提出有价值并符合当地情况的策略,这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而农村垃圾分类又尚处于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在模式研究和优化路径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基础上,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总结新型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为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困境

1.治理理念错位。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治理方式探究不足,与其他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混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度干预村民在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事务中的主体性。一方面直接将城市垃圾治理政策使用到农村,没有考虑到农村差异化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掌握垃圾分类的“内在原因”,仍然秉持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农村公共事务依然简单依赖“政府+村干部”完成,没有引入足够的市场化机制。

2.治理方式错误。从多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来看,大部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重“治”不重“用”。农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往往可以分解一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可分解部分,再次循环使用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理效果,而对于工业介入下产生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塑料包装等难以降解的垃圾才是治理的重点。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政绩需求,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形式化地进行治理,或者“一股脑”全部处理,严重不符农村生态规律,往往无法产生持久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借鉴治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产生持久而正面的效果。

3.财政保障不足。“美丽乡村是昂贵的”,当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村委会与村民的支出力度较小。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对于一些急需政绩的政府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忽略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运营,后期还需要注入大笔资金进行维护,持久的资金保障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投资大,见效慢,无法产生高昂经济利益,在多重压力下与政府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财政拨款往往不愿意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倾斜。

(二)村民层面困境

1.环保理念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持久的农村公共事务,垃圾治理的主体应是村民。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将垃圾分类作为“配合”政府工作的“任务”,村民没有认识到治理垃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自身不仅是垃圾治理的践行者,更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低,环保理念和环保认知多有不足,意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推行难、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2.弱集体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不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生存,使得农村社会有机体不断瓦解,村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公共性不断淡化,集体行动力也逐步减弱,在此基础上,村民开始“隔离化”生存,不断成为独立的个体,原子化分布现象在乡村中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事务开展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对于政府和村干部下达的指令,弱集体活动性成为一大阻碍。

(三)社会层面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低。不同于城市人口聚集性居住特点,农村人口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并且居住范围较广,距离问题使得垃圾场、垃圾转运站、堆肥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覆盖全部村民的居住范围,在进行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方面,不仅产生了高昂的运营费用,对于监管和治理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管理费用。

2.社会关注度不足。城市在社会进程中高速发展,资源、人口都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开始显得异常拥挤,“城市病”和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国家与公众的治理关注点逐渐投向城市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在银幕上一直处于“田园牧歌”的形象,对农村生活和环境有着“山清水秀”的定式思维;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认识不到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多重原因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一直处于关注度较低的状态,社会层面也忽视了农村的环保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运行模式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笔者根据多位学者对其的研究,以及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了解,将目前较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分为了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政府+村集体+村民

此模式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自主供给模式。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以“建立台账+严格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和其他垃圾,政府统一发放三色垃圾箱,分类进行投放,对于厨余垃圾和灰土垃圾,村民可以采用沤肥和填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垃圾统一回收,有专门分拣员进行分拣,再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专门回收的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也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对于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建造了区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特别是“白色垃圾”的回收,采用“换购”的形式,政府与村集体对村民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根据数量进行兑换。由于乡村中村民闲暇时间多,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以兑换为主的奖励机制有着明显的效果,甚至一些村民不仅开始收集自家白色垃圾,还会主动去田地和道路上收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还有着明确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区级环境监督员对下属街道和乡镇进行监督与考核,乡级环境监督员对村“两委”和分类运输及保洁员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村干部在布置任务中对村民进行考核,层层规范监督考核制度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就此模式来看,在分类端的成效较为明显,但运输端和分类处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村集体无法保证有效的分类运输及后期的垃圾处理情况,并且对后期垃圾处理形式也无法把控,没有实现规模化的链条来进行末端垃圾处理。

(二)模式二:政府+村集体

通过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参与决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安康市某村主要采用县政府主导,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探索垃圾分类方法,政府与村集体共同商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学习,同时政府出资建设“阳光堆肥房”,农户只需要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种,将“可堆肥”垃圾送往“阳光堆肥房”,“不可堆肥”垃圾放置到村集中垃圾场,集中收集并运输至统一地点,由于村集体有资源性经济收入,垃圾运输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进行监管。在政府+村集体模式中,与政府+村集体+村民模式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村民的参与度中,村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参与治理的分类、捡拾、监督与被考核环节,深层次的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而政府+村集体模式村民参与感低,仅在分类端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有些可回收垃圾属于不可堆肥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部分村民将可以变卖和循环使用的垃圾收集起来,而其他所剩下的垃圾不再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分类,直接混合送入集中垃圾场,使“阳光堆肥房”收效甚微,而政府和村集体对于垃圾分类和分类回收的情况,在监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式三:政府+市场

引入委托机制,以购买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政企合作不断成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但委托机制下,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较好的规避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监督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负责全镇的环保问题,镇政府设立公益岗供村民当选生态环境管护员,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并引入私营企业———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参与运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庄镇采用多重监督管理方式进行:对于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而言,以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对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单位收益,同时也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政绩考核,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作为方的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对其下属的垃圾分拣员、运输员、管理员进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镇政府、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两委”共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工作;镇政府和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监督分拣员和运输员的工作;生态环境管护员和村“两委”共同监督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保障,有效规避了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难题,同时环保业绩也不断提高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知名度,为打开新市场奠定了基础。

委托模式下,便会滋生形式主义的出现,由于政府无法全程参与分类、运输及最终的垃圾处理,监管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外,垃圾治理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见效慢也无法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多数企业不愿意涉足此领域。

(四)模式四: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多元共治意味着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延安市某村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上,通过多主体共同的参与,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此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和村民共治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过程主要采用延安市政府主导,镇政府和社区与委托的保洁公司签订合约,政府和社区共同支付保洁公司相关费用,保洁公司则负责对垃圾进行分拣、运输、处理,以公益为主的非营利性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垃圾回收后的兑换服务。在垃圾的具体分类上,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村民可以正确分类,政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三色垃圾桶,村民可以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回收银行,并且有第三方企业为村民提供可兑换的物资,同时保洁公司与社区之间对于奖惩方案进行决策,对考核优秀的农户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未通过的农户进行扣分谈话。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保洁公司的效益也大大增加,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后的良好反馈结果,第三方非盈利企业也通过公益性活动强化了企业责任,获得良好的正面形象。但主体的多元化,使责任归属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旦出现问题,“甩锅”“踢皮球”现象严重。

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机制

政策是引导政府工作的指向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结构和分类机制完善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失败情况不乏存在着分类结构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需要一套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明确治理主体、健全责任体系、做好工作划分非常有必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不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因地制宜为基础,以本地性、便利性、可操性为原则,以垃圾资源化和垃圾减量化为工作重心,推行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的健全。

(二)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深度参与

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参与性不强、村集体的公共精神欠缺、政府相对经验不足、财政依赖性较强、技术发展与技术使用的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主体责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主体支撑,其他主体进行辅助,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村民必定是参与的主要支柱,政府要适当减少“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权力放回村民手中,加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参与深度,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并且外部群体进行持久的辅助,更好的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可操性和实用性,在农村内部社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培育公共精神,发挥熟人社会治理优势

农村社会是一个以熟人关系维系的社会,是基于血亲关系建立的生存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主导下将产生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在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会引起他人关注,并且熟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可以借鉴“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如同福柯所言“规训”的控制力量,可作为“纪律”来予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同时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熟人社会中“礼”的一部分,在“礼治”的约束下,形成相应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村民可获得对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未遵守”纪律的村民,可适当进行纪律上的惩罚,这种惩罚会在熟人社会的“关系化”中不断发酵并逐渐放大,以至于在熟人之间的影响、劝导下,最终回归到纪律中来。在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礼治”之下,公共精神的培育也不断增强,乡贤共治的促进,使得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第3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关键词: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23 -0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① 。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垃圾自然而然的也趋于复杂化,除了原来的农作物垃圾和基本的易于处理的生活垃圾外,含有有毒成份且容易造成空气和水土污染的电子垃圾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居民对于不当处理电子垃圾产生的污染缺乏了解,因此如何解决农村垃圾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因为农村聚居地相对分散,政府的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农村垃圾问题长期疏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各界学者针对该问题也都做出了不少的研究和对策,但是效果不够理想,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没有做到在源头上就对这些垃圾实行分类运收。

据统计,目前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仅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已逼近3亿吨,约为城市生活垃圾的70%-80%;且每年正以1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东西坏了都拿去修,现在各种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东西还没有用坏,就要赶潮流换新的,更别说会拿去修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农村垃圾量的猛增。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垃圾问题的主要矛盾。

一、中国农村垃圾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投入

2014年,农村生活环境卫生建设投入170亿元,而城市生活垃圾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几乎是农村的3倍② 。而且农村垃圾处理经济来源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和村民垃圾处理收费难以推行。

(二)缺乏专门处理农村垃圾的成熟技术

农村垃圾虽然是日趋城镇化,但是和城市垃圾还是有本质区别,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情况不同,如果完全照搬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处理不当等问题。然而农村魍车姆偕蘸吞盥竦壤圾处理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全部的农村垃圾了。

(三)农村聚居地分散,缺乏专业的环卫工作人员

农村基层垃圾处理人员和机械数量不足,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人员结构的原因,环卫工作人员较少,年龄结构偏大。农村环卫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的指导准则和岗前培训,影响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管理质量。

二、上海崇明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的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③ 。全岛共13个镇,3个乡,常住人口70多万,平均日产生垃圾量800多吨。崇明县政府因地制宜,创建了一套以农户收集垃圾为基础,垃圾中转站运收为辅助,垃圾综合处置场处理为主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是引进了专门的湿垃圾处理设备,实施干、湿垃圾分类投放,运收,处理。经过实行,崇明岛的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崇明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按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乡镇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进一步提高湿垃圾分类减少及资源化利用率,崇明县有关部门按照就近就地,集中处理的原则,支持各乡镇新建了一批湿垃圾处理点。

以元六村的一处湿垃圾处理点为例,该处理点远离村民聚居区域,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内置专业处理设备。据介绍,工作人员将收集来的湿垃圾处理后,放入发酵池,加工制成有机肥料,用于附近村民的农业生产。另外,湿垃圾处理点将实行专项收集―专项运输―专项处置模式,湿垃圾处理点的设立,降低了处置垃圾的运输成本,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二)实施高效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后的变化―崇明丰乐村为例

1.垃圾明显减少

根据“分类减量,无害处理”的垃圾投放原则,村民们在源头上就可以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地分类,把可以直接循环利用的垃圾收集起来以一定的比例来换取有用的生活用品。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平时的垃圾投放量。该村的垃圾量比以往减少将近一半。

2.环境压力大大减轻

餐厨垃圾经无害化处理后,变废为宝,成了有机肥被回收利用。“湿垃圾”在收集途中减少了对路面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垃圾的总体体积,节约了垃圾填埋的空间,减轻环境压力。

3.村民积极参与

在对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的操作过程中,村民们都积极地参与,这样政策的实施,使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好处,因此也更加热衷于对垃圾分类这样的工作。该政策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人都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

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

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垃圾的数量在迅速增长,但是专门针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方法却还没有跟上垃圾数量增长的速度。 因此在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之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数量才是现在最为恰当的可行之策。

(二)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运收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关键步骤。只有先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循环利用。这和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垃圾数量也使垃圾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也只有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

1.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自然是指可以直接回收循环使用的废品。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从宏观环境经济角度来看,所有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是守恒的,这些能量只是从一种物质形式转换成另一种物质形式,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放错位置的资源,从更大程度上实现垃圾循环使用。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却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垃圾。厨余垃圾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多,除含大量的有机物外,还富含氮、磷、钾、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因此厨余垃圾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肥料供农作物生长使用。此步骤正是实现了农作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3.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主要就是指建筑垃圾。在农村,农户自己盖新房子或是翻新旧房子都是近几年来很常见的现象了,这无疑会产生不少的建筑垃圾。虽然农村的建筑垃圾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和城市偌大的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垃圾数量相比只是寥寥。因此农村并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垃圾的运收、处理政策。

(三)垃圾正确处理,实现垃圾无害化

1.可回收垃圾

对于可回收垃圾,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处理技术,对这些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变废为宝。回收废纸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造纸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木材,减少对树木的砍伐速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转换为原材料;将废钢铁重新冶炼进行循环使用,从而节约原材料,保护环境。

2.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虽然是加工循环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处理起来最简单的垃圾。厨余垃圾如果没有被正确的处理掉也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危害。在很多地区,村民让家里养的家禽、牲口直接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厨余垃圾为食。这使得很多有害物质在这些动物体内储存,当人们长期食用后,会引起很多疾病。因此一定要对厨余垃圾进行严格有效的处理。

3.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很多都可以被作为原材料重新使用,节约资源。但是很多地方都将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或者是随着其他垃圾一起被填埋处理。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实在是太过可惜。

只有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垃圾进行最合适的处理。三个处理步骤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崇明当地原有的垃圾运收模式上提出改进: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对该模式加以普及和推广将为广大农村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提供帮助,深层次地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出一份力。垃圾的分类收集能够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当中来,形成主人翁意识。

我们还应该要从自己做起,将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理念带给更多人。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蚴凳翟谠诘靥岣吒多人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凤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

[2]曹艳乐,杨洁,朱阳光,王桢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效益评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

作者简介:

李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支雯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第4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关键词]垃圾围村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91-01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的堆放位置

1.统计地区常见的垃圾堆放位置如下:墙角、道路边角处、闲置的空地、土沟、土坑里等;

2.这些地方之所以会成为垃圾堆放位置在于这些地方离居住的地方近。垃圾堆放在这些地方比较显眼,成了农村“牛皮鲜”,严重损害了村容村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垃圾的种类及成分

农村垃圾分类建立在"两桶一袋''基础上,即一个沤肥垃圾桶、一个焚烧垃圾桶、一个废品回收袋,实行农户家所有垃圾源头分类,具体分成五大类:l、沤肥垃圾:就是指易腐烂有机垃圾,如菜叶(根)、剩菜剩饭、瓜皮果壳、树叶、人畜粪便、动物内脏、动物尸体等。处理模式为:主要是沤肥和产沼气。建设沤肥窖或沼气池。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以及废陶瓷和煤渣等。处理模式为:可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点填埋。可全部用于本村庄和农户的填塘平地、修道铺路。3、回收可利用垃圾:主要指废泡沫、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电器、废铜烂铁等。处理模式为:以供销社系统牵头负责,采取市场运作,建立县、乡、村、组网络,合理布局废旧品收购网点,做到应收尽收。废旧品回收网点每月定期收购废品,并把废品收购的时间、收购目录和价格进行公示。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垃圾,如: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日光灯管等;处理方式:实行定点封存,由供销部门统一集中收集,环保部门参与集中封存处理。5、焚烧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杂物、破衣烂鞋脏棉等。处理方式: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焚烧炉进行集中或分散焚烧,由保洁员收集,然后由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大型焚烧炉焚烧;另一种是偏远的中心村也可建小型焚烧炉,偏远的村落由农户在菜园里自行焚烧后填埋。

(三)农村垃圾的常规处理

1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状况

农村生活垃圾的手机、运输是指将农户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垃圾处理场的过程。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备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防水,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给农户生活垃圾的投放带来一定困难,生活垃圾在房屋前后堆放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保洁员配备数量较少且工资较低。在农村连片调查过程中,山西省农村保洁员工资为100-300/月,全国绝大部分低于600元/月,远低于城市保洁员的工资水平,使得保洁员对垃圾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出满的现象普遍,成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运方面,垃圾运输的设备机械化和密闭化程度较低,以农用平板车和三轮车居多,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密闭性差,垃圾中的灰尘和渗滤液体沿着道路滴洒,加剧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二、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亟需转变观念,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其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的宣传,通过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的目的、做法,让群众了解农村垃圾治理所得到的好处。引导广大民众自觉保护生态和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以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需求,尊重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明显偏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有关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以及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资金投资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在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就必须加大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

我国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对显著的垃圾处理体系,但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处理,要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建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模式。对建筑垃圾和炉渣等无机垃圾可实行铺路或简单填埋,其次,对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变卖,可降解垃圾用于堆粪,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其他垃圾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结语

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终无害化处理,在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法律上进行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思想认识上加以重视,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志坤,我国生活垃圾治理对策研究[A]环境卫生工程,2013.6,510635.

第5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关键词】综合废弃物 农村生活垃圾 模式

一、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这些垃圾不仅污染环境、破坏了城市景观,而且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我国城镇约80%的城镇生活垃圾采取了处理措施,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有少部分采取焚烧或其他技术,其中发达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较大。

目前贵州省内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有82个,在建的有12个,停运的有2个。运行的处理总规模达到11482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6260吨/日。

贵州省内垃圾收运系统仅地州城市及各县城建有垃圾转运站,建成的处理总能力达到13480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800吨/日。

贵州省城镇垃圾各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图

二、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总结为经济欠发达,面积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地区适宜于源头分类减量就地消纳,适度集中处理的模式;经济较发达,面积不大地区适宜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如:四川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治理;山东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70%的县市区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安徽已全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广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兴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达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的等。

目前贵州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占全垃圾的45%左右,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基本是空白状态,极少部分得到有效治理。

三、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山地居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农村村寨大多散布于山腰之上或山间平坝中较高的区域。村寨生活垃圾至今无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往往就近抛洒于房前屋后,任由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对下游田地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我省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较大,约占全省垃圾的45%,农村垃圾产量约为1300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6000吨/日,而我省现有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仅为17742吨/日,转运能力为14280吨/日,转运设施及处理设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

(3)随意倾倒,难以收集处理。

(4)城市垃圾下乡,加重负担。

(5)危害严重。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大气,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

(6)缺乏有效的环卫机制。农村上一级政府基本没有健全的环卫机构,有的部门虽然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性,但是均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四、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迫不容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等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由于村庄数量较多,情况繁杂,对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针对设置治理模式。如把村庄分为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近城镇的村庄、远城镇的村庄等;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并处理;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乡镇收运系统进入乡镇转运站一起运至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近城镇村镇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远城镇村庄的生活垃圾采取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等。

2、收集设施的设置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城市收运系统,无需单独考虑收集设施;乡镇规划区的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后进入乡镇转运站,只需设置移动式垃圾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近城镇村庄垃圾收集需设施移动式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若考虑户定点、分类收集还需根据需要设置收集桶和分类池;远城镇村庄设置收集桶、收集车和简易处理设施。

3、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

完善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指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是落实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建立管理机构,落实责任主体。做到县指导、镇主管、村执行,环卫工人落实,村民配合。层层责任考核,多方位监督。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同时探索收费体制,保证生活垃圾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建议

建设美好乡村,必须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是广大农民所盼,农民群众要求治理“垃圾围村”的基本要求,必须要满足;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是环境保护所需,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第6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关键词:邢台市;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翟兰英(1972-),女,河北威县人,邢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75-02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垃圾的分类。由于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物品消费情况等存在差异,垃圾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按垃圾的来源,农村垃圾可分为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建筑垃圾和产业垃圾。据对邢台市所辖村庄的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居于首位,所占比例为49.3%,其次是农业生产垃圾,占32.4%,建筑垃圾占10.7%,产业垃圾占7.6%,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例较小。

(二)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引起部分地区政府、村民的广泛重视,一些相对应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管理方式也应运而生[1]。自2012年来,邢台市借鉴四川丹棱等外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农村垃圾处理的“邢台模式”,使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1.农村垃圾处理简易,造成二次污染。在邢台市农村垃圾处理中,大部分村庄选用废弃的坑塘或自然洼地作为垃圾的贮存场或填埋场,这种简易处理不符合垃圾填埋场科学设计的要求,由于大部分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渗滤液会污染水环境。另外,垃圾焚烧没有采用焚烧炉,农村垃圾在简单的焚烧过程中会散发出恶臭和浓烟,造成续发性大气污染。

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精细程度不足。目前,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尚处于混合收集与分类收集相结合的阶段,缺乏详细分类,村民只把能变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其他大量不能变卖的分情况处理。据调查,有65.3%的居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选择随意丢弃;而进行分类集中后处理的只占到17.6%。可见,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情况并不乐观。

3.农业秸秆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邢台市是主要的粮棉生产区,每年农业秸秆产生量巨大。据调查,邢台市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生量为815.04万吨,其中丢弃量l5.71万吨,田间焚烧量1.8万吨, 还田量549.04万吨,堆肥量9.58万吨,作为饲料29.36万吨,燃烧90.62万吨,作为原料94.07万吨,其他用途8.36万吨[2]。可见,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大部分村庄的农业秸秆没有统一规范处理,存在乱放乱垛现象,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村民对垃圾有害性知识了解少,环保观念较差。邢台市农村居民对垃圾的影响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环保意识提升较小,垃圾处理还停留在方便、省事的层面上。据调查,有些村民仍直接把垃圾堆放在垃圾池之外;居民中52.9%的不太了解塑料袋的危害;78.1%的居民对国家“限塑令”政策持理解态度,但仍在继续使用;大部分农民对环保方面的报道关注较少,说明环保教育缺位。

二、影响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因

(一)相关法律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完善的经济立法制度是处理农村垃圾的基本保障。我国制定颁布了多种环境保护的法律,但针对垃圾处理的则相对较少,而具体到农村垃圾处理的几乎没有。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专门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在现行法律中,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农村垃圾处理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资金来源不足,难符合实际需要。资金投入是农村垃圾处理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动力。农村垃圾处理所需资金巨大,一方面多数农村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民出资处理垃圾不现实,另一方面县政府虽把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列为专项补贴资金,但长远出资会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贫困的县、乡、村来说,拨款投入相当有限。对垃圾处理这样基础性投入大、收益率低、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一般企业大多不敢投资,只介入一些易于回收利用的项目,难以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三)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工作机制。农村垃圾处理受地域限制较大,往往容易造成行政管理服务主体缺失。许多地方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不够,容易形成农村社会事务组织主体缺失。垃圾处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组织动员不足的情况下,村民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不关注,不配合,而形成参与主体缺失。这三方面的主体缺失,最终导致再好的工作模式也无法落实到位,影响到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

(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出于农民自身教育水平、国家宣传力度、传统习惯等原因,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同,大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淡薄,而环保知识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建立长效机制的主观因素。

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的对策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需要各地农村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运用垃圾处理最新理论和成果,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第7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各位领导:

XX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作为推进生态宜居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在市住建委的具体指导和各级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取得积极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XX县共有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垃圾填埋场5座,垃圾中转站102个,垃圾堆存点188个,保洁员560人,各种垃圾运输车辆100余台。严格落实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盘锦市盘山县和新宾县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县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模式。按照垃圾经过农户一次分类处理,余下垃圾经村保洁员二次分类处理,少量垃圾外运填埋的流程,每户在自家庭院挖沤粪池,生活垃圾、农产品垃圾等全部实现回收利用。2018年,在59个行政村启动了第一批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9年继续推广试点村至135个;预计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覆盖。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14个县级领导和6个县直部门包乡镇、包试点村,各乡镇领导班子包村屯,乡镇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村每周自查、乡镇进行月查、县每季度抽查、县年度考核”的督查体系,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目标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县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乡镇按照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县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包保乡镇的县级领导、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各乡镇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五)开展督查,加强监管。由县城建局牵头,联合县财政局、环保局、农发局、爱卫办等5个部门先后多次对试点村进行随机抽查和考核验收。随机访问农户和保洁员,实地了解各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广大农户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现场打分、当场公布、全县通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乡镇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乡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发了工作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三、下步工作安排

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县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深入乡村,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各乡镇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各乡镇也要对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同时要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实施“四进四化”工程。实施农村“四进四化”工程,即:鼓励农村厕所进院、养殖舍进院、柴草垛进院、苞米仓进院;加强农村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作,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居住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县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第8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工作目标,坚持“全面规划,保护环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为核心,完善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力争通过2-3年努力,使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具体目标任务为:第一步,至2009年10月底,各村(居)委会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实施方案,2010年全镇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全面启动垃圾处理工作;第二步,2010年上半年要全面启动所有村庄点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工作,年底,农户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第三步,进入正常规范化运作后,镇财政规范投入和奖补范围,实行自治管理。同时,通过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户户爱护卫生,人人保护环境”的工作局面。

三、操作要求

农村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工作按照乡、村、组、户四级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垃圾处理场所为核心,以垃圾中转站最佳运距为服务半径,以垃圾收集点为基础单元,规划建设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根据我镇实际,推荐使用二种垃圾处理模式:实行“户集—组收—村转运—乡(镇)集中处理”模式;偏远山村实行“户集—村(组)集中处理”模式。另外,各村(居)委会还可探索其他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各地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要按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处理,防止造成垃圾污染。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分层运作:

1、户集。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保洁,并将生活生产垃圾简单分类,稻草、桔杆、畜禽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返田、返沼气池;金属、塑料等可以回收的垃圾存放到一定量时,由垃圾回收公司统一回收;其他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集中堆放送至指定垃圾收集点或垃圾桶。

2、村(组)收。在人口相对密集的自然村或村落社区按规划布局,建设一定数量的固定垃圾池。垃圾池推荐建设两格式垃圾池,一格堆放可降解垃圾,焚烧后作有机肥返田;一格堆放不可降解垃圾,每3-4天由保洁员把垃圾统一清运至村级垃圾中转站。

3、镇转运。乡镇建设垃圾焚烧中心,并按焚烧中心辐射8-10个村级垃圾中转站的标准配套建设村级垃圾中转站,并配备一辆垃圾清运车,每5天由垃圾清运车统一将各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运至垃圾焚烧中心处理。

四、主要措施

1、充分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要通过形式多样,简单实用,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逐渐引导群众改变乱倒、乱扔垃圾的的不良传统旧习,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

2、注重示范带动,做好新农村建设点“三清”工作。要对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再来一次彻底的“三清”,对陈年垃圾堆放点,卫生死角作一次全面的清理,通过新农村建设点的示范带动,全面展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要大力抓好村庄绿化和沼气池建设,利用绿化树木和沼气池消化农村中稻草、桔杆、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达到垃圾减量的目的。

3、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要通过“财政补贴一点,社会统筹一点,受益村民出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好环卫设施建设费用和保洁员工资。

第9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关键词 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71-01

发达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历史久远,处理的方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1-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而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1 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综述

1.1 日本

日本曾经是有名的垃圾公害国,因环境污染导致居民患病的情况不计其数。基于这些情况,政府和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各方努力下,日本政府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令,利用文化理念加强国人的环保意识。在日本每年的日历中都明确标注每日产生的垃圾类型,全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此外,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的严格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每个垃圾箱都有多种文字说明并配有图标和图画,由此提示人们分类投放垃圾,如果不按照规程处理垃圾,将面临巨额罚款。种种措施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而其国内都保持整洁的环境。

1.2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每户居民的家里都有绿色、黄色和蓝色(或红色)3个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来装树叶、树枝,黄色垃圾桶用来收集可回收垃圾,蓝色垃圾桶则收集不可回收的垃圾。每户居民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分类,每周都有垃圾车分别回收不同种类的垃圾。居民同时要为垃圾的处理付一定的费用。例如,车主给车子换了新轮胎后,废旧的轮胎要交给工厂处理,车主必须支付旧轮胎的处理费用。

1.3 美国

美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与澳大利亚相似,首先居民要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到不同的垃圾箱里,垃圾处理公司每周按期运送垃圾。通常不可回收垃圾和回收垃圾分开收集,居民要为所产生的垃圾付费,产生的垃圾越多,所收缴的处理费就越高。

1.4 爱尔兰

爱尔兰对垃圾处理也有明确规定,要求对公共设施和住户的垃圾实行计量(按重量或体积计算),居民必须按实际的垃圾量交纳清理费。

1.5 加拿大

加拿大多伦多市规定不同垃圾产生量的收费标准,垃圾越少,居民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就少,从而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鼓励居民回收可利用的垃圾。对于违反规定的,则实行高额的罚款。

2 我国可借鉴的国外垃圾处理经验

2.1 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进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量的有效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地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居民的思想认识和社会管理的配套制度[3]。例如,日本用10年的时间进行全民教育,并通过学校进行环境教育,让孩子教育家长,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相关的配套制度也是必须的,如果不按照分类制度投放垃圾,则会面临巨额罚款,从而使每个居民都能遵守分类制度。

2.2 实施垃圾收费制度

垃圾收费制度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途径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都实施垃圾的收费制度,并根据垃圾产生量收取不同的费用,垃圾产生的越多,所缴的费用就越多,甚至是数十倍。实际处理经验表明,设置高昂的垃圾处理费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减少垃圾排放量,同时也为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4-6]。例如,芬兰从1996年开始征收垃圾税,而这些费用也全部用在垃圾处理、废物清理、维护处理设施以及废物运送等方面。一些国家还从生产的源头下手,使用容易回收、处置和消纳的材料,甚至在产品设计上考虑到以后便于回收时拆解。如国外的大部分印刷品都使用环保油墨,该类材料就便于回收利用。

2.3 政府实施经济补贴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常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国民保护和利用资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7]。在垃圾处理方式上,政府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补贴,例如对于适合采用沼气处理生活垃圾的地区,可以采取国家补贴、地方政府投入和个人资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乡、镇和村建设的各项垃圾处理设施也可以进行适当地补贴,从而为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提供资金保证。我国部分地方已经采取这些措施,并取得可喜的效果[8]。

2.4 限制企业的入住标准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许多企业将厂址迁到农村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企业的入住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要限制企业的入住标准,重点支持生态经济、循环和低碳型工业、生态循环型农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9]。

2.5 完善的法规和制度

各种处理措施和方法能否得以有效的实施,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是必要的保障。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做到责任细化,有法可依,逐渐形成系统的法规政策[10]。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从而有效抑制人们制造大量垃圾的行为[11-12]。我国的农村垃圾处理需要一个系统长远的统筹安排和规划,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3 参考文献

[1] 林学红,许初鸣.农村垃圾处理的实践与思考[J].城乡建设,2008(7):64-66.

[2] 任伟方.农村垃圾处理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建设,2006(11):46-47.

[3] 江淑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科技资讯,2008(1):135-136.

[4] 焦新芳.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是民心工程[N].中国建设报,2011-07-15(7).

[5] 程宇航.发达国家的农村垃圾处理[J].老区建设,2011(5):55-57.

[6] 谢冬明,王科,王绍先,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86-788.

[7] 杨荣金,李铁松.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三级分化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1(5):82-86.

[8] 陈淑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困局[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4-16.

[9] 付素霞.对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问题的探索[J].经济论坛,2007(15):124-125.

[10] 盛金良,杨云.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模式综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2008(10):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