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

第1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省纪委、市纪委“点题整治”部署,以及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方案》(闽农政改函〔2021〕347号)要求,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关注的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热点问题,集中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省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开展村(社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清理不规范经济合同,收回流失集体资产,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整治内容

(一)整治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问题。结合村级换届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清理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逐件查摆合同效力、主体、期限、条款标的、价款报酬、订立和履行程序、合同归档等方面是否合法合规,对明显违背合同法、明显显失公平、明显未经民主程序、明显暗箱操作等四类问题合同进行纠正。

(二)整治非法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回头看”和年度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现状进行逐项甄别,对被非法占用的集体“三资”进行列表造册,并依法追回。

(三)整治集体资金违规支出问题。强化经费预算管理、报账程序的指导与监管,规范财务支出。村集体各项支出应当取得合法的原始凭据,落实取消村组接待和规范村干部补贴规定,对村干部无据发放交通、通讯等各类津补贴以及以“钩机费”、“台班费”等名义变相开支的管理费用等进行清退。落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关于简化农村小型建设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闽发改法规〔2020〕148号)文件精神,做好农村小型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落实把项目验收情况、决算审计和工程量复核结果作为项目资金结算的依据,保障村集体小型建设项目资金审核有据、支出规范。

(四)整治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建立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定期报告制度和经济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村(社区)集体“三资”登记、保管、使用和处置以及农村集体财务审计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等管理制度,完善集体资产资源出售、租赁、流转工作流程,规范开展村级财务公开,加强村(社区)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化、规范化。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6月5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围绕整治目标和重点内容,因地制宜逐项细化工作举措和进度安排,确定分管领导和联络人,确保整治任务落细落实落地。实施方案应于6月5日前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备案。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7月31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围绕整治项目和工作重点,开展摸底调查,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查摆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合法合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是否被侵占,逐村建立问题清单,采取边查边改、集中整改、依法处置等方式,对问题合同和非法侵占集体“三资”情况进行整改,尽可能将问题消化在调查、核查过程中。

第三阶段:抽查督办,8月31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应对辖区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工作进度、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抽查,对进度慢和群众反映问题线索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专项督办,坚决杜绝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省、市将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抽查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9月5日前完成。各县(市、区)对照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总结验收,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制度清单、成果清单”三项清单。于9月5日前将专项整治总结报告、整治汇总表(附件1)和三项清单(附件2)报送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总结报告应包含本地区专项整治工作的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进一步加强集体“三资”监管的建议措施等方面,对问题清单未整改落实的要逐项做出说明并明确下一步工作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运用定期巡查、专项审计、工作检查调研有关成果,确保组织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落地落实。各县(市、区)应确定一名专项整治工作联络员,于5月31日前报市经管站。

(二)定期调度督办。各县(市、区)对专项整治工作进度滞后的地区,要督促加快进度并推动整改落实。建立工作台账和问题(线索)台账,每个月12日和27日应向市局报送“双台账”;建立一月一调度工作制度,每个月23日应向市局报送阶段工作报告,市局将按照“双点评”要求,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情况报送市纪委党风室。

第2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20*年主要目标:

全市重组改造基层供销社总数达到35家,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市本级重组改造基层供销社6家。

创建专业合作社15家,总数达到70家;其中市本级创建8家,总数达到25家。

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5家,总数达到95家;其市本级发展8家,总数达到25家。

发展连锁经营网点总数达到1000家,其中生活资料连锁经营网点600家,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点350家,医药及其它连锁经营网点50家;市本级发展连锁经营网点400家,其中生活资料连锁经营网点250家,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点100家,医药及其它连锁经营网点50家。

筹建起全国一流、全省前列的商品配送中心。

全市供销系统总经营收入达到33.6亿元,利税达到1.1亿元;其中本级总经营收入达到31亿元,利税达到9600万元。

(一)突出三大重点,选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

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根子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在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我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为此,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合作兴农、龙头带农、服务惠农,以“重组改造基层供销社、创办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三大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重组改造基层供销社,努力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组织体系。根据省委周国富副书记提出的“创新、服务、结合、实力”的指示,以市区白雀和和孚供销社为典型,在全市重点是本级范围内全力推进基层社的重组改造,切实加强对基层社组织建设的指导。基层供销社的重组改造将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经济区域,调整基层供销社的布局和规模,并依照市场经济要求,将基层供销社办成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做到主体多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操作规范,流转顺畅。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社,努力与系统内外的合作组织和农业大户相结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求,提升服务形式和内涵。

二是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根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举,一方面对现有专业合作社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我市水产苗种、特种水产、名优茶、畜禽、干鲜果、蔬菜、竹笋、苗木、蚕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重点是推动系统内的各类专业公司努力领办一批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增加收入。

三是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努力成为连锁经营网络的终端。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工程的实施,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探索加快发展村级服务社的新路子。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创办与发展要坚持综合的原则,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相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立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把系统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医药等连锁企业延伸到乡村,组建集生活资料、农资、医药、信息、文化等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加快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把综合服务社办成真正的“农民之家”。

(二)启动“新网工程”,建设农村现代服务流通网络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化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的要求,积极落实全国总社提出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骨干作用。

一是构建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发挥供销社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依托市“维农”农资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和省社“惠多利”农资连锁公司两个平台,通过整合全市农资经营网点,发展农资直营连锁店、加盟连锁店,重树为农服务新形象,重造农资经营服务品牌,重构农资营销服务网络。加强与农资商品生产厂家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集采购、储备、配送,批发、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市场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加快农资经营网络的现代化升级改造,积极搞好农资淡季储备,开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平抑农资价格,确保农资安全。鼓励农资企业加强对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环保型化肥、农药的运用推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是构建贯通城乡的生活资料连锁经营网络。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千万工程”建设,我们将利用供销系统的流通设施和经营网点,努力抓好传统经营门点的改造升级。紧紧依托系统内老大房、银河和联盛超市等连锁龙头企业,努力形成立足农村、辐射乡镇的生活资料连锁经营网络。通过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加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中小集镇和乡村发展超市、便利店,尽快形成“龙头带动、联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向中低档收入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同时,以浙北大厦为平台,依托市场和品牌效应,努力形成集聚中心城区、辐射县区的商贸流通网络。百货连锁经营网络延伸至县区重点城镇,明年将重点开设好浙北大厦长兴购物广场,选址浙北大厦南浔购物广场,改造浙北大厦超市和安吉购物广场,提升浙北大厦购物中心,形成城乡一体、服务一流、满足需求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三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我们供销社的配合点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们将发挥系统华宇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的牵头作用,争取政府扶持,防范税控风险,重新整合系统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加强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建设,由点及面,逐步铺开。建立以农村绿色文明回收为基础、以分类回收和集中加工利用为主体的新型回收网络体系,净化农村环境,促进村容整治。

(三)发展社有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经济后盾

本级经济是各级供销社开展为农服务的基础,是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和实力的标志。社有企业的发展和“三农”服务是整个工作的两个“轮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明年,我们将加强对社有企业的分类指导,加大力度扶持一批重点社有企业,全面整合系统商贸资源优势,构建社有经济发展网络,使之成为本级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优先培育重点企业。浙北大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竞争,要在巩固企业改制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机制创新,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社有骨干企业,浙北大厦要成为带动全市供销经济发展,提升我市商贸企业形象的示范。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决策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以管理创新为平台,为企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力量。

二是分类指导优势企业。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和宏观调控,着力扶持一批重点社有企业,使之成为本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石油等优势企业主要是积极应对油价上涨、进销倒挂的不利形势,拓宽货源,巩固市场,不断提升占有率;老大房超市、联盛超市、银河超市、华圣医药等连锁企业主要是结合“千万工程”、“新网工程”,升级改造网点设施,迅速扩张农村市场份额,加快形成涵盖全市的连锁网络体系;烟花爆竹、拍卖、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等行业要利用市场先发优势,积极应对竞争,发挥经营特色,确立市场地位。

三是筹备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发展连锁经营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农民消费安全的关键。市供销社将全力争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筹建全国一流、全省前列的商品配送中心,将系统所属商贸企业商品配送统一纳入中心,并逐步覆盖至全市。以配送中心为主体,上联生产厂家,横联县区公司,下联基层供销社,对系统连锁企业进行规范、整合,扩大配送网络的辐射范围,改善配送功能,加快形成辐射全市的高效、开放的物流配送网络,力争将供销社配送体系建设成为全市农村最好的经营服务网络。

(四)探索“三位一体”建设,开创服务“三农”新途径

今年年初,书记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这一要求,市供销社要积极在系统内开展“三位一体”建设,探索供销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一是确定试点。根据全市供销系统实际,确定安吉县社为“三位一体”试点单位,重点要抓好落实工作。二是完善规划。结合系统实际,制订“三位一体”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安吉县社要根据省社要求,形成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三是抓好结合。结合“三社一化”建设,实现合作组织的有机整合,努力形成信用、流通、科技三重功能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为农民开展综合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争取政策。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争取政策支持。并积极与省社和相关处室进行衔接,及时汇报进展情况,获得业务指导。

第3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陈文光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月日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去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省委常委会对会议的召开作了专门研究,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对会议文件进行了认真讨论。在今天的会上,学忠书记、中伟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估价成绩,正确把握形势

去年,是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年,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十分显著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农村工作总体思路,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措施,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疫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良好态势。全省粮食增产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以上,增收绝对额创了历史新高。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全年有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万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既是政策调动、市场拉动、产业化带动、科技促动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更是各级各部门工作推动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狠抓惠农政策措施到位,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省上出台了对个民族县停征农牧业税、增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严格土地管理等政策措施。确定在至月不召开大型会议,全面开展农村政策督查活动。省、市、县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向农民宣讲中央号文件精神,督促检查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兑现,农业税减免政策落实到户,失地无业农民绝大多数得到妥善安置,新增投入对农田水利“户办工程”和农民工培训给予了补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对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围绕培育龙头企业,重新评审认定了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财政投入亿多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召开了龙头企业经验交流会,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了专题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年人均增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元。围绕发展农村专合经济组织,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连续三次致信市(州)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专合组织的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开展了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培训工作。召开了农村专合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的典型。围绕搞活农产品营销,延伸开通了跨区域的“绿色通道”。

第三,坚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一是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各地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了一批重点地区和产粮大县,建设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五良”配套(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促进了实用技术在大面积上的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带动效应。小麦、玉米、红苕等作物单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经济”,生猪产业的外向型比重不断提高。全年生猪出栏突破万头,外销占到了,出口量和货值增幅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水产品产量达万吨、产值亿元,增长。三是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全省优质品种推广率达以上。仅粮食系统发展的优质、专用粮油就达万亩。果品、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一些地方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焕发出生机活力。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村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达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进展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新举措,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所提高。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公里,机耕面积万亩。建设基本农田万亩,新增有效灌面万亩,新增节水灌面万亩,整治病险水库座,整修民族地区小微型电站座千瓦。解决了万人和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共完成森林管护亿亩,营造天保工程公益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退耕还草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新增沼气综合利用农户万户,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第四,启动“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开发再上台阶。省上安排培训资金万元,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并联动实施“劳务扶贫工程”、“阳光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工万人次,落实劳务协作洽淡会的订单协议,扩大了输出规模。加

强以劳动仲裁、司法援助为主的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建设。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万人;劳务收入达到亿元,增加亿元。

第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探索改革乡镇机构,调减“两工”负担,严格落实“公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强和提高了服务农村的能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定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为今年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试点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救助试点。清理整顿报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减轻了基层和农民负担。

总的来看,去年我省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近几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践,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四川农业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统一,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更加坚定不移,推进“三农”工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由于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到位,农民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干群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实践表明,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

在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是低层次、低水平上的较快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省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农民继续增收难度较大。宏观调控的综合效应在今年会进一步显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回落,将直接影响农民务工收入的增加。价格拉动收入增长的作用会明显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增长,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四是长期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并没有消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五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是农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反映,有的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遵照省委、省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综合考虑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元以上,粮食增产万吨以上。做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总体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三个转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确保粮食安全。着力于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措施进一步落实,有效经验进一步推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全面建小康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必须在培育带动主体、创新运行机制、延伸产业链条等环节上下大力气,实现重点突破。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在提升龙头企业的产品档次、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带动能力等方面再上台阶;在扶持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发挥职能作用,找准着力方位,积极为龙头企业在原料供给、市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在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上予以大力支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将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财政贴息,以发挥更大效应;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多样化的利益联结形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后续效益。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一次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树立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支持农民的理念,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舆论等方面营造良好氛围。坚持“三民”、“四自”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搞好技术和销售服务的同时,开展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扩展服务领域,在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中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培训,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支持发展农产品销售。积极培育营销大户、经纪人、行业协会等多元流通主体,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继续延伸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强跨地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扩展农产品市场半径。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稳定。加强“四川农经网”信息网络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年内举办一次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并组织县乡干部参观学习,促进我省农产品上台阶、上档次。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些年我省已经迈出了较大步伐,要在坚持市场导向、龙头企业带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继续推进。

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做到播种面积有所扩大,品质结构继续调优,单产水平继续提高,总产量稳步增加。认真实施“川粮优化”工程,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继续实施“”增粮工程、“三百”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搞好科技培训与示范,实行“五良”配套,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继续对各级政府实行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粮食安全。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的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骨干产业来抓。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保证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积极推进畜牧业由数量向质量、由自给自足向扩大外销、由分户生产向适度规模、基地化方向转变,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优质畜产品总量。今年生猪、肉牛、肉羊、禽兔的良种面要提高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我省水产业潜力巨大,要稳定水库、优化池塘,拓展湖泊、开发江河,大力发展稻鱼轮作,积极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提高水面利用率和水产业效益。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知名品牌,提高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搞活农村服务业。

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虽然乡镇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它与“三农”天然的内在联系没有变,对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没有变。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创业和就业,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引导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乡镇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搞好安全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约效应,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要积极抓好农村劳务开发。继续实施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把培训与打造劳务品牌结合起来,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劳务品牌。把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和外派劳务培训结合起来,扩展培训网络。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以省、市(州)投入为主导,县(市、区)投入为重点,建立长效的政府公共培训投入体制;以农民工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补贴,建立技能培训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培训万人次的目标。年内召开劳务培训成果交流比赛大会。不断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劳务组织化、集团化输出力度。认真做好近几年几次劳务洽谈会协议、订单的追踪衔接落实工作,巩固和扩大成果。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我省农民工维权救助快速反应机制,坚决纠正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增强维权救助效率。把农民工维权救助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城乡统筹,着力推进“三个转变”,着眼于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农业的惠农政策。要认真落实全面停征农业税的政策。同时要研究停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任务,并妥善处理好农业税历年尾欠等相关问题。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适度增加并严格执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确保公示到户、落实到人。抓好良种补贴和先进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试点工作。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尊重和保障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减少和防止土地承包纠纷。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允许和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依法保护、妥善协调土地承包方和受让方的权益,坚决杜绝违背农民意愿、用行政手段推行土地转包和租赁经营的做法。鼓励业主以农户土地入股或安置农民就业等多种形式从事农业开发。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控制征地规模,搞好征地补偿,妥善安置就业。对失地农民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公开补偿,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税费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要按照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减少行政运行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进行。要调整合并乡镇机构,优化乡镇布局,精减机构和人员。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公益性职能要加强,经营性职能面向市场放开搞活,要实行综合办站,规×××级部门延伸、派驻乡镇机构。乡镇机构改革要与调整优化村社布局,精减村社干部结合。在转变政府职能、由县级财政统筹预算收支的基础上,县上合理确定乡级组织的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乡级组织不得通过自收自支,自设机构、自聘人员;改革乡级组织用人制度,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妥善安置分流落聘人员,真正使乡级组织改革做到既“消肿”又“高效”。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需要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今年取消农村劳动力的“两工”负担后,各地不能以任何借口要农民再承担“两工”义务。“一事一议”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只能用于村内公益设施建设,不能新增农民负担。实行“一事一议”的地方,每年每个劳动力筹劳不超过个工,其中筹资部分不超过元。巩固清理整顿报刊成果,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基层征订相关报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性收费。合理确定水费收取标准,强化管理。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坚持公示制度。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检查,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坚决纠正,情节严重的予以严肃处理。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坚持粮食购销放开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开展公平竞争。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

切实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切实搞好增资扩股,调整产权结构,扩大股本规模,广泛吸收城乡居民、企业法人等入股,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改革期间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加强资金运用的监测管理。进一步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方式,加大龙头企业担保、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广力度,积极解决农村专业大户、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适当放宽农户小额信贷的抵押、担保等政策。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试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组建互保险组织,救助农村弱势群体,并在税费、保费补贴上给予优惠。

促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社区援助、国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重视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纯农户的社会保险。总结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经验,做好预防保健,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搞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

三、加强能力建设,构建支撑体系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必须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也必须夯实能力建设这个基础。当前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构建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积极拓展支农资金渠道。努力增加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使我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今年,省财政新增支农支出预算万元。市、县财政也要增加支农投入。依法加大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扩大农业发展基金的筹集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提高到。要整合现有农业专项资金。建立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积极探索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投入。加强对农业投入的绩效评估与监控,及时、全面掌握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动态和使用效果。要创新农业投入机制。探索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的方式,通过有限的政府投入,激活民间资金,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要严格区分随意增加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界限,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探索改革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产权形式,实现多渠道投入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力量、农民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工程”常抓不懈,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行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增大民间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增强其对农业的“支撑力”。

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要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好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切实做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进一步搞好中低产田造,实施好“沃土工程”。要集中力量抓好大中型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确保通水能力。加快病险水库整治,抓紧实施产粮大县和中小型水库万亩以下渠系配套等项目,搞好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继续推广户办工程经验,走政府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受益农民自主创业、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路子。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逐步构建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出行条件最差、贫困落后乡村的道路。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大力鼓励和提倡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方式参与农村道路建设。正确使用以工代赈资金,加强资金和项目监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全年完成乡村机耕道路新建公里、硬化公里的任务。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治理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坡,提高森林和植被覆盖率,控制土地荒漠化。逐步改变传统农业和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广有机肥、复合肥和作物专用肥,进一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进入水体总量,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农村河网的富营养化。减少废地膜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群众健康。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及生态示范区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环境质量。加快农民新村和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据小城镇的战略发展规划,统筹电力、道路、通信、供排水设施和环保设施等的建设和管理。坚决制止不符合城镇规划设计的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划布局要求实施。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和实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把推广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技推广的重要内容。在农产品的种养生产环节严格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把好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市场关,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数量和市场份额。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供销社要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发挥资产、人才、网络优势,组织农产品营销大军,创新市场营销体制,推进助农增收。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农资价格监控机制,防止生产和流通环节随意抬高价格。三是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不同通信渠道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能力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专家协会农户”等农村科技服务的多种模式,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为主要载体,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示范活动,加快实施星火富民和粮食丰产两大科技工程。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良种繁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研制开发的支持力度。

四、改进领导方式,狠抓工作落实

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处于重要的转变时期,农村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hjt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下更大的力气,用更多的精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强化督查落实,提高政策效能。农村政策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保障。今年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清楚,政策措施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要抓好督查落实。要重点督查该落实的不落实、违反政策规定增加农民负担等影响党委、政府形象的行为,一经查实,要给予严肃追究,对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要把督查落实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沉下去、摸实情,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反映最基层的情况。探索建立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信息披露等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增加管理透明度,使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能及时反馈。要把督查落实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督查中要正视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找准主要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完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把督查和考核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奖惩。

坚持重点突破,实施分类指导。要着力抓好丘陵地区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丘陵大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年内召开一次丘陵地区发展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示范、试点经验,推动丘陵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要加快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草场、林地、水能、光热资源丰富等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培育骨干项目,注重围绕畜产品、反季节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下大力气抓好扶贫“五项工程”,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抓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在川定点扶贫的服务工作。全年解决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给予特定的地位、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特别的财力进行支持。

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全局发展。要善于发现典型,树立示范样板,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促发展。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各地勇于探索,创造了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迈出可喜的步伐;×××创新经营机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创造了“托牛所”、股份制奶牛养殖场等富有活力、深受农民欢迎的好形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新路子、新机制,“户办工程”建设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希望各地认真总结推广这些成功的经验,以产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大的社会效应。

第4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一)落实支农政策,确保粮食增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12条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补贴农民,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883万元,抓好2个县的粮食直补和2个县的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 1286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农民。抓优质良种工程,推广水稻良种83.61万亩,良种率达91.4%;推广杂交玉米良种67.4万亩,良种率达80.2%;推广小麦良种27.6万亩,良种率达71.5%;推广优质透心绿蚕豆4.5万亩。抓传统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73.9万亩,普及率达80.8%;完成玉米育苗移栽9.7万亩,地膜覆盖栽培9.4万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41.2万亩, 农作物专用肥62.3万亩;完成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22万亩,烟后晚秋玉米示范1.93万亩。抓样板工程和科技培训和玉米大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各项政策落实执行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增2.3万亩,粮食产量达88万吨,增4.29万吨,增长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调优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优质粮食面积比去年扩大14.2万亩,粮深加工实现产值3406.4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省委“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过编制《xx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8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带。

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培植步伐加快。烤烟收购64.62万担,烟农增收7600万元,税收增1671万元;香料烟收购7.1万担,烟农收入2850万元;甘蔗总产可达225万吨,增25万吨;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9.6%、3.5%;蔬菜32万亩,产量36.5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咖啡豆产量6000吨,产值5400万元,种植亚麻1.83万亩、蚕桑3.53万亩、试种工业用无毒大麻1800亩,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药物产业培植取得进展。

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65.15万亩,实现产量94.2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全市已有21家企业的33种产品通过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40.66万亩,3户企业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畜牧业和林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建设优质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肉类总产量1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1亿元,分别增长10%、16%,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57元。林业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对木材加工、林纸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8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2.48亿元,增长13.1%。

(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以畜产品、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30户市级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资金275万元扶持10户省级龙头企业,新建了丝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产品开发等一批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户。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公室,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我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增加支农投入。积极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改革产权制度,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市投入各类支农资金达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增长7.7%;新增农业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8.7%,确保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全市完工各类水利工程4502件,新增灌溉面积2.4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平方公里,解决了8.7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1.6万口,累计建成沼气池4.1万口,每年可节约木材10.25万立方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初显成效,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工作,投入救灾资金1981万元、恢复建设资金5250万元,切实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大扶贫攻坚,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98亿元,抓落实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结构调整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工程1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完成了8350人的国债易地开发续建项目和本年度1000人的转移安置任务,使5470户特困农户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8万人次,其中有序组织输出4100人,劳务收入2.02亿元,增长5.2%。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加强“两基”工作,农村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有15297户取得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光荣证》。推进小康文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建成小康文明新村试点214个。

(六)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任务,全市农民税费负担减轻4880万元,减负率达58.4%,人均减负22.9元,亩均减负24.4元,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的。深化供销社、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成村级换届选举,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把学习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着力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不断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简单做法,走以规划、组织、服务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路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明显提高。

我市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较好形势,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有恢复性质:一是粮食虽然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去年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因素和粮价回升,并非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则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农民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收入差距比例为1:5,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三是农业投入虽然增加,但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农业科技虽然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农村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并没有消除。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环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保山这样的农业市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市 “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利条件和实际困难都还比较多。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我们必须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机遇及需要抓实的工作:

做好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快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扶贫开发,拓展农民就业领域,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实现粮食总产90万吨;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59.11亿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以上,增长5%以上;农业总产值57.3亿元以上,增长5%以上;畜牧业产值17亿元,肉类总产17万吨,分别增长5.6%和8.3%;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3亿元以上;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0%;力争投入扶贫资金1.6亿元以上,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温饱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次,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电完成投资9.16亿元,投产装机9.65万千瓦;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中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市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格局、“资源型、趋同化、低度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还未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的状况也还未根本改变,我市仍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全省相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增强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握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不断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市、县区要建立和完善协调制度,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以及难度较大、久拖不决的问题,要加强调研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解决。要建立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落实机制,做到长远有规划,近期有部署,年度有目标,措施有保障,结果有奖惩。各级涉农部门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强化依法行政,切实搞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引导服务和宏观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落实《xx省农村工作守则》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农村党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农业税减免力度。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扩大良种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水平。要完善各项补贴的具体办法,使政策更加简捷地落到实处,更加及时直接地让农民得到实惠。继续落实完善退耕还林由补粮食改为直接补现金的政策。扩大农业税减免范围,落实好龙陵、施甸、昌宁、腾冲四县从今年起实行免征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降至2%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后,为保证乡村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市、县区新增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及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项目资金要向“三农”倾斜,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市级支农资金重点安排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和工作。市、县区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要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注意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调整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坚持以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为突破口,巩固提升粮油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烟草产业,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保山建成云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一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种植粮食面积325万亩,增长0.77%。其中,水稻90万亩、产量41.2万吨,小麦38万亩、产量8万吨,玉米80万亩、产量28.7万吨。油料面积28万亩、产量3.2万吨,增长3.7%和6.4%。要抓好51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透心绿蚕豆、“保玉七号”繁育、杂交玉米制种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粮油单产。

二是做强做大烟草产业。完成烤烟指令性计划和出口备货收购任务74万担,产值46000万元;种植香料烟5万亩,收购产量10万担,种植生切烟1万亩、马里兰烟5000亩。实现烟农增收9000万元、税收增加2700万元的目标。

三是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畜牧产业,要抓紧落实优势畜产品规划,靠科技、建基地、扶大户、搞示范、调结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林果产业,完成以9万亩泡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项目建设,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巩固发展木材加工、林纸和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经济林果产值增长5%以上;丝麻,新植桑园2万亩,面积达5.6万亩,种植亚麻2万亩,发展工业大麻4000亩。

四是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甘蔗种植面积53万亩,新建2万亩吨糖田,产量230万吨,农业产值3.5亿元,产糖30万吨;茶叶面积35.6万亩、产量1.3万吨,分别增长1.4%、4%,新植名优茶1900亩;蔬菜面积32万亩,产量40万吨、增长9.4%,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辣椒2万亩;咖啡面积稳定8万亩,力争实现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6600万元以上;山葵新植3000亩,发展到1万亩;积极发展石斛等中药材及花卉。

市、县区要继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筛选、申报省级扶持项目,加大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更多地接纳农民就业、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要引导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技术,兴办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从事生物资源产品开发加工的“三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帮扶致富工作。全市计划在三年内组织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培育600个科技示范村,5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万户农户,150万人增收致富奔小康行动已经启动。今年的目标是: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部门中抽调农业科技人员1135人,投入资金1亿元,到300个村(企)进行帮扶,带动3万户农户15万人增收致富。要通过组织实施农林水畜扶贫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这项行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制创新,效益挂钩,严格奖惩的原则;要坚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支撑的原则;要坚持与“三农”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要坚持把选拔优秀农科人员到第一线与干部培养任用相结合;要坚持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相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这一行动的开展,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使良种推广面达85%以上。要在玉米大小叶斑病为主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上有突破。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特色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和有关基本农田占用“五不准”制度,着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好3922件各类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9.56平方公里,解决6.33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各县区、乡镇要制定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在继续加快施甸县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和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深入做好龙陵808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隆阳红岩水库、腾冲甘露寺水库、龙陵三岔河水库、芒宽中型灌区、腾冲牧区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加强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准备。实施好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

着力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抓好营林造林和林业管护工作,完成人工造林任务,继续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退耕还林核权发证工作进度,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各项准备工作;新建13000口沼气池、太阳能、改造烤烟烤炉、发展小水电带燃料项目,节约能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培植非木质资源、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保山生态建设步伐。

(六)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积蓄以城带乡的力量。科学制定规划,以现有的城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施政策带动、产业带动、信息带动、市场带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互动的格局,实现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系统,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城乡统一互动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加强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改善外部环境,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夯实以工促农的物质基础。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引导和帮助农民就业。实施“阳光工程”、“百万民工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及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优势,抓好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市县乡劳务市场与就业中介组织网络,通过调整结构推动、龙头企业牵动、加快城镇建设拉动、完善保障鼓动、发展非公经济启动、选派干部带动等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争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有序输出劳动力1.5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等措施,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鼓励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多渠道、多种模式发展的新路子。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今年起要在各县区每年重点扶持10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各县区要做好其规划。

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省政府在文山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推进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工作。做好100个以特困村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开发试点工作。各地要以村为单位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做到最贫困的农民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先集中力量扶持,先难后易,分期分批解决贫困问题。把落实全省“兴边富民”会议精神、落实三年规划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急需困难为切入点,抓好7000户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以创新扶贫机制为切入点,巩固和扩大小额信贷扶贫、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抓好国债易地开发续建和1500人的易地扶贫安置。有效地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全年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为主的各类创建活动,在农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和保护农业

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第二步工作。按照“两取消、三改革”的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和健全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布局,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运行;重视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好隆阳区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和其他四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的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国家和财政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设施、县乡道路等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明确产权,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继续推进县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第5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XXX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改革举措,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工作。

一、措施成效

(一)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小麦收割面积30万亩,亩产484公斤,全县夏粮产量14.52万吨。已圆满完成2019年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020年2.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挂网招标。打造“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肉牛、毛驴、小尾寒羊、鸡、鸭、鹅等畜禽养殖。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实施,2019年实施的年出栏2100万只肉鸭养殖项目正在签订租赁合同、1.35万头种猪繁育项目已购进种猪5800余头、日屠宰12万只肉鸭屠宰项目正在进行扫尾和设备调试工作、可存栏5000头毛驴的标准化养驴场已完成整个工程量的70%以上。

(二)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视频会、全省第四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规划工作推进会议及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次干道、道路两侧、村内外坑塘沟渠、种养企业、田间地头、河边桥头、房前屋后、拆除危房及闲置宅基地、庭院、厨房、厕所等地方,进行集中清理堆弃的垃圾及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今年累计整理河道岸坡129.2公里,清理垃圾2500吨,清淤河道197条,动土方135万方。积极筹措资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确保年底前实现乡(镇)所在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左右。四是抓好“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工作。对照“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标准,进一步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广泛宣传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明礼仪,开展好儿女、好媳妇、好女婿等典型推选活动,力争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创建12个省级“四美乡村”示范村、15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

(三)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推广“党建+集体经济+农户”、“企业(合作社)+金融扶贫+农户”、“企业(合作社)+务工就业+农户户”、“政府投入+集体经济+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支持农户户通过直接、合作、托管、土地入股、资产收益、代种代养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收益。通过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我县实现了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乡相连接,实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XX样板”。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快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没起来、农民富起来。一是突出产业扶贫,把贫困群众增收放到工作收尾,强化“造血功能”,重点培育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扶贫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一领办三参与”(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和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主动、深度参与现代高效农业,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二是加快闲置宅基地整理行动。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整治利用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危房拆除宅基地、长期无人居住宅基地进行集中整治清理,以“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为建设目标,解决好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和残垣断壁等问题,实施“一宅变四园”(游园、花园、菜园、果园),鼓励农户在宅基地上种植果树、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将“闲置地”改建成“四园”,实现农村有风貌、有颜值、有入眼景观、有乡土文化。加快研究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配套制度。有序开展农民房屋财产权抵押融资、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工作。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缩小贫与非贫的悬崖效应,谋划实施通村公路(桥梁)项目共173个,总投资14553.68万元,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出行要求,让农民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快捷。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完成了投资7520万元,升级改造了9个乡镇117个村内管网工程,入户38410户,有力保障了全县农村群众的百姓的饮水安全。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形势,持续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目前已培训148人,切实发挥了引领作用。

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累计建设四好农村公路1300公里,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有序推进水价改革工作,正在编制XXX农业水价改革规划方案。

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国有农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织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建库上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农村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二是群众对农村改革的认识不够深,支持和配合农村改革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有的村没有集体收入。

第6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农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8年农业工作回顾

2008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一五”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县农业工作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工作目标。立足区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住机遇,打牢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18元,完成年计划的127.1%,比上年增长37.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955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经济纯收入17873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农业增加值348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3462.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比上年增长0.6%;农民人均口粮264公斤,比上年增长0.8%;橡胶、茶叶、甘蔗产值分别实现8092万元、8990万元和2751万元。

(二)突出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1、粮食直补。2008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面积14.72万亩,补贴金额863.36万元。涉及7个乡镇48个村民委员会,受益农户16510户。

2、“阳光工程”。2008年争取“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7万元,培训农民工1000人,转移就业801人,转移就业率达80.1%,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3、农机具补贴。2008年争取省级农机具购机补贴50万元,补助耕整机械303台,受益农户303户。

4、测土配方施肥。2008年争取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60万元,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期107人次。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1000个野外土样采集工作。

5、新农村建设。2008年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4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完成路面及地板硬化3050平方米,修建太阳能洗澡室90间、450平方米。

(三)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冬农开发:完成冬农开发面积10.09万亩,总产量45.365吨,创造产值3409万元。其中:订单农业14991亩,产量4093吨,产值757万元。种桑养蚕:桑园种植面积达3113.3亩(其中2008年新植450亩),桑园投产面积699.3亩,共养蚕444张,完成鲜茧产量14603.2公斤,累计实现产值286361.9元,平均每张产量32.9公斤,优质茧率达90%,平均单价19.6元。植保工作:全县共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50.67万亩次,防治162.01万亩次;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审拖拉机1239辆,检查拖拉机1070台次,纠正违章160起,签订安全生产整改告知书3770份,安全生产责任书3770份,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台帐。“数字乡村”完成35个村委会315个自然村的报表数据更新工作,并积极开展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水产渔政工作: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2000亩,产量528吨,渔业总产值528万元。落实符合发放水产养殖证农户64户,养殖面积540亩。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2起。农村经济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承包法》、《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施土地承包法》宣传。重点开展农村“一事一议”、征地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全年审计32个村组,审计金额64万元。科技培训与农技推广: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接受农民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26期8300人次,培训农民和各类专业户70人。

(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

在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引导,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发展具有我县特点和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使全县农业结构布局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和优质化,形成了六大较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一是橡胶产业基地。以云胶××分公司、天骄公司为主,2008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增1.8%;干胶产量达3680吨,比上年增加691吨,增23.1%;总产值8092万元。二是茶叶产业基地。以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为主,形成了11.6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比上年增加0.8万亩,增7.4%;总产量(干毛茶)为7584吨,比上年减少16吨,减0.2%;总产值8990万元。三是甘蔗产业基地。2008年甘蔗种植面积3.4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减10.5%;总产量为15万吨,比上年减少6万吨,减28.5%;总产值2751万元。四是水果产业基地。2008年水果种植面积3.4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为3659吨,比上年减320吨,减8%;总产值543.8万元。五是咖啡产业基地。2008年咖啡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0.01万亩,增1.3%;总产量为1056吨,比上年减344吨,减24.6%,总产值211万元。六是蔬菜产业基地。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棚蔬菜255亩),比上年增0.1万亩,增2.8%;总产量为1.96万吨,比上年增0.1万吨,增5.5%,总产值3.7万元。我县蔬菜市场年需求量为4.35万吨,县内种植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向外调运2.39万吨。

二、2009年1—4月工作情况

2009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主题,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重点,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2009年计划农村经济总收入23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9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实现上述目标,1—4月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项目。兑付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98户、1046.5亩、10465.00元。二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项目。补助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2万亩、补助化肥7.82万公斤。兑付资金17.515万元,兑付面积14012亩。三是农机具补贴项目。农机购机补贴48.90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97.91%。四是桑农补贴情况。2009年全县共发放补助资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补助费119144.4元,农药补助21000元,化肥补助105000元,蚕房建设补助234000元。共涉及蚕桑补助户743户。

(二)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核实工作

根据普洱市农业局《关于认真核实种粮面积的紧急通知》(普农〔2009〕74号)精神,按照户、组、村、乡(镇)的顺序逐级调查统计。通过核查,我县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41698.68亩,比2008年增加71958.68亩。其中,稻谷73533.88亩,玉米145460.02亩,小麦2932.28亩,豆类5858亩,薯类12375.2亩,杂粮1539.3亩。

(三)蚕桑生产情况。目前,全县桑园面积3473.9亩,其中:2008年新植2100亩,2007年桑园面积为1373.9亩。由于今年旱情严重,长期不降雨,新植面积造成绝收781.3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7间。建成大蚕专用蚕房67间。投产桑园面积377.5亩,共饲养春蚕90张。书记、县长200亩蚕桑示范样板地现已全部定植完成,养殖春蚕5张,预计产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产情况。种植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落实甘蔗种植面积31208亩,占总任务数的89.2%。其中:落实新植面积7208亩,占新植任务数10000亩的72.08%;完成宿根种植面积24000亩,占宿根任务数25000亩的96%。入榨甘蔗11.83万吨,生产白糖1.54万吨,支付甘蔗款1300万元,占应付款数的50%。由于糖厂不能及时足额支付甘蔗款,会削弱蔗农种蔗的积极性,难免出现甘蔗种植面积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现象,影响糖厂正常生产经营,深层次影响蔗农的收入。

(五)春耕生产。目前,已完成粮豆种植面积72600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亩。就位各种化肥5959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政不能自求平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手段单一,仍以补助、贴息手段为主,缺乏政府资金与其它社会资金的多种结合方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水平低。我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耕地质量差,抗灾能力不强。加之雨量较集中,水毁沟渠较多,滩塌渗漏严重,重复投资情况较多。半山区、山区的群众农业生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基础,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农技推广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更新难度大。

(五)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我县农村人口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把优良品种推广特别是“两杂”良种和优质稻品种推广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橡胶、茶叶、蔗糖三大支柱产业,提升冬农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做好订单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继续实施好农民种粮补贴项目,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总产量达到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扩大“公司+基础+农户”产业化经营覆盖面,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带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便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

(三)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十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种子、肥料、耕作、设施、管理五项“农业革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完成科技培训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万亩大春作物测土配方示范推广和实施1万亩核心示范样板。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机耕面积10万亩,机收面积2万亩。加强水土保持,稳定和固定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逐步由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完成基本口粮田0.13万亩中低产田(地)建设任务,建主干渠取水坝1座,建设田间三面光主干渠2条,全长3040米,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建设坡改梯400亩。

(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大产业来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争取资金40万元,力争完成转移1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收入。一是严格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规定的“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资金增长”的规定,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实行以工补农,以贸补农,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偿还的资金进行农业开发;六是管好用好农业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把水产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认真组织实施稻鱼工程,扩大水产养殖覆盖面,提高水产品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和土著鱼类的驯化养殖,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渔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好野生渔业资源,严肃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抓好水产养殖证、鱼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加强水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计划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8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50吨,渔业总产值达600万元。

第7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1.立足县情,实施点面结合发展战略

针对安图县地广人稀的自然现状,结合南北狭长的地形特点,确立了“以点带线、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发展战略,即县域北端的明月镇、县域南端的松江镇两点,把连接两点的长白山旅游公路沿线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整体跟进的示范效应。“十一五”期间,安图县共打造了72个省、州、县示范、试点,重点推进村(镇),占村屯总数的44%。

2.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构筑富民强县经济支撑

重点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以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抓住新农村建设专项、帮扶等机遇,把财政扶贫等资金优先集中投向示范村。二是以龙头带动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县内重点龙头企业,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加快中药材、牛、鹿、蜂等基地建设。三是以互利合作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创建一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推动重点推进村屯从项目到产业的跨越。四是以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到1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0个,专业农场达到26个,通过合作组织的建立使65%的村屯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承载功能

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争取国家和省涉农专项资金、本级财政重点倾斜以及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田保护、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8亿元,新建、改造乡村道路468公里,修建堤防2.8万延长米、安全饮水工程99处,改造农房5045户。

4.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全力塑造农村新风貌

先后制定下发了《安图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安图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县、镇(乡)、村均成立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结合“星级村屯”创建活动,重点开展了以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旅游沿线、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第8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一、关于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

(一)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2009年,中央出台第六个中央1号文件,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全面安排,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与2003年相比增长2倍多。其中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总额达到1230.8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倾斜。2008年11月份以来四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3800亿元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比重达到49%左右。

二是积极扩大农村消费。在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同时,中央安排专项补贴资金240多亿元,实施了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引导农民增加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包括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2009年我国农民外出工人数和工资水平逐季上升,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5198万人,比年初增加1157万人,增长8.2%;平均月工资水平达到1444元,比2008年增加116元,增长8.7%,有力支持了农民增收。

四是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产品市场调控。组织编制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重点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面对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其中小麦最低收购价比上年提高13—15%,稻谷提高16—17%,发挥了明显的托市作用,全年粮食价格稳中有升。

五是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全年安排用于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700亿元,是上年3.5倍,预计解决606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0万公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5.2万公里,建设户用沼气333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万个,安排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国有垦区危房和游牧民定居共计50.7万户。加大农村民生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去年是迈出步伐最大的一年。

六是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继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去年国家实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4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全国已确权的林地达14.7亿亩,占集体林地的60%;已发放林权证的面积为10.5亿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正式登记的数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在上述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去年我国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初步统计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42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1万亿斤的新台阶。农林牧渔各业平稳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明显好于年初预期。

(二)今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继续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的任务十分艰巨

首先,在粮食连续6年增产之后,今年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一是基数较高。2009年粮食增产主要是面积增加了320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34亿亩,平均亩产650斤,均处于较高水平,短期内进一步增加空间很小。二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特别是与外出务工相比,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更低。三是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效应减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财政约束。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有所抬头,气候条件也难以预料。

其次,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走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从国内看,一方面,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且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粮食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推动和通胀预期影响,加之目前国内大米价格低于国际市场,2010年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上行推力。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回暖将拉动需求增加,粮食价格有可能延续去年10月份以来的上升态势。

第三,在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之后,继续保持农民增收好势头的难度加大。目前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41%,工资性收入约占39%,转移性和财产性约占10%左右。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今年农民收入有可能继续保持6%以上的增长,但增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从农业收入看,主要取决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走势,由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增长有限。二是从工资性收入看,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5%左右,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和工资水平持续上升,对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限制了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的空间。三是从转移性财产性收入看,在今年财力总体偏紧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民种粮补贴等财政性转移支付也难有大幅度增加。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一是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1∶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的绝对值也首次突破万元,达到了11020元。从消费看,占总人口近2/3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7%,城乡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差10—15年。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过程中,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各类资源要素会自发地、本能地向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和地区流动。尽管国家在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业农村向二三产业和城市的流动仍不可避免。如果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赶不上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外流的速度,很容易造成农业农村的衰退。三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仍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制度惯性、思维惯性和现有利益格局的刚性,仍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严重桎梏。

第五,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长期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总体仍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依然靠天吃饭;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低;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极端异常天气增多,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新挑战。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做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抓好今年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如果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就可能使局部问题酿成全局问题,结构问题演变成总量问题。目前我国粮食产需总体是平衡的,但有品种结构、地区结构问题。从长远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其次,实现扩大内需方针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必须重点抓好农民增收。扩大国内需求,从城乡看,潜力在农村;从地区看,潜力在中西部。我国农村人口多,消费水平低,市场潜力大,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而扩大农村需求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更大程度地改善农村民生。从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看,也必须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2008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已经达到74.6%,但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48.2%。在国家统计局确定的18项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中,农民收入指标所占权重达20%,是权重最大、最重要的指标,但2008年农民收入指标实现全面小康的程度只有36.3%,是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中距全面小康差距最大的指标。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看,在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农业。农业的重要地位并不因为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而削弱,相反,经济社会越发展,农业的支撑作用会更加凸显。二是从农业自身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在破除“二元结构”的关键时期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理论方面,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在实践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取消农业“四税”,实行“四补贴”,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取消符合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既有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到了触及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时机,顺势而上,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体制的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统筹城乡的突破口。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人数已经达到1.52亿,如何保障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安顿下来,急需在政策、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贡献。其主要精神,就是努力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增长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二、进一步明确今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根据中央关于今年“三农”工作的部署,结合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责,今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条主线,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势头做出更大贡献。

“三个重要关系”是指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项目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关系、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重要关系,既是近年来我们发展改革系统农经部门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在实践摸索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方针。处理好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就是要有大局观,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的大战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生产和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处理好项目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关系,就是要虚实结合,以虚带实,通过重大问题研究为新时期的项目建设打牢基础,在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搞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重大问题研究和制度建设,提高投资安排、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就是要远近兼顾,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切实解决近期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三农”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注重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健全制度、强化基础等方面下功夫,及早谋划长远发展。

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按照“稳粮保供给”的要求,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务院关于下发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通知》要求,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要清醒认识我国粮食供求态势,不能因为连续增产就放松粮食生产。千亿斤规划正是统筹考虑我国粮食供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未来一个时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搭建的综合平台。要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规划,并统一组织编制实施期为4年的项目实施方案。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800个产粮大县统筹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农机推广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工程,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要着力调动农民、科技人员、产粮大县三个积极性,在落实“四补贴”政策的同时,要重视和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投入要向产粮大县倾斜,完善和加强粮食大县奖补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协调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系,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品种与质量的关系。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统筹兼顾各业发展。要继续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支持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渔政渔港等建设投入,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三是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避免价格大起大落,这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要按照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稳定农产品市场。认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及早公布。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积极做好生猪、棉花、食糖等调控预案,稳定生产预期。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质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同时,加强农资市场调控和监管,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

(二)按照“增收惠民生”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初步计划今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要保持在6%以上,这是在2004—2008年连续5年平均增速达7.6%,2009年也超过6%的较高基数上提出的目标,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根本的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又要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抓住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来抓,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中西部地区要抓住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增加的契机,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转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垦区、林区职工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

三是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前,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对象已从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转向覆盖全部低收入人口。按照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新标准,2008年全国还有扶贫对象4007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差,而且自然灾害频发,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最后一年,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的试点范围,努力探索基本生活靠低保、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从今年开始,要针对不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开展专项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以便统筹力量,攻艰克难。

(三)按照“改革促统筹”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一是建立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为防止资源要素外流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真正做到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的数量不断增加,比例不断提高,急需建立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并把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工作,加强各级各部门在专项规划制定、项目申报和投资下达等多个环节的沟通和衔接,加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工作力度,提高使用效益。

二是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居民同等权益。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城乡改革联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背后的实质是福利制度的改革,在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就业地社会管理的同时,关键是使农民工平等享受输入地城镇的各项公共服务。当前,在继续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二个问题:一是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三是把加强小城镇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点。当前,要抓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小城镇集聚,强化小城镇产业基础,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要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小城镇等发展。对于县域内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依法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

四是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保障农民权益,首要的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核心是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改革过程中最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为地方政府绕过宏观调控、扩大建设规模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为更多套取建设用地指标而虚报新增耕地面积和质量,变相占用耕地;三是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民拥有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农民,要始终尊重农民的权益,尤其是在引入商业开发的情况下,更是要恪守这一条。

(四)按照“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管理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安排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今年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020年之前完成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把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育种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生物育种产业。支持已改革到位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引导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推进林业和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三江、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甘南黄河水源区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是完善农口“小而广”项目管理体制。除重大工程外,近年来,农口投资变化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向点多面广、投资规模较小的民生工程倾斜。与重大项目实施“五制”不同,这些工程主要在县级县以下实施,项目管理有其特殊性,需要新办法。要及时了解新办法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适应农口“小而广”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一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的安排,要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人口流动和村镇布局变化等因素。二要逐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方式,采取“自下而上”方式,围绕广大农民需求确定投资重点和优先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三要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有效方式,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四要加快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项目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依,照章办事。五要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力度。要加强对县级投资整合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探索以规划、项目为载体促进投资整合。为节约土地等地方配套资源,从今年起,对于“小而广”项目,国家允许省级在专项建设规划指导下,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分布在基层的小型社会事业和民生等项目进行整合。

三是继续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严把项目申报关,提高项目安排的科学性。积极落实地方配套投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的项目可先不安排,已经承诺的配套资金一定要落实。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的监管,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妥善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检查、稽察和审计工作力度。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编制好“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9篇:农村三资整改工作总结范文

1、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到12月底,多种经营产值4876万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6%;固定资产投资17.58亿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00万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148万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20%;实际利用内资3.85亿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92.5%;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8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21%;国内生产总值17.73亿元,同比增长18%。

2、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我班今年承担了1项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项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协办6项区级重点项目。预计到12月底,市级重点项目瑞赛•天域星城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区级重点项目莫泰168连锁酒店项目已全部竣工,正式投入运营;小良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00%。协办项目中,渠湾城中村改造项目、人民东路改造项目拆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西飞一中新校区正在顺利施工建设;新世纪道路已完成铺设;阎关路西延项目和公园街整治提升等都能够按照承办部门的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确保项目在我办辖区顺利推进。

3、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介项目。今年西洽会上签约项目4个,合同资金3.85亿元。目前,这4个项目已分别跟踪落实,永晓国际家具博览中心、莫泰168连锁酒店、月亮湾商务酒店项目均已正式营业;丽登名园项目已完成拆迁,围墙已圈,正在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全年到位资金可达3.8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2.5%。倚天路、东张路沿线形成了汽车销售服务一条街,共有现代、雪佛莱等品牌汽车经营店14家,年营业额预计可达4000余万元。加强城市管理,三个村全部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垃圾实现日产日清,积极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确保了国家教育现场会等重大活动期间辖区卫生干净整洁。加强集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大良路夜市进行了大力整治,较好完成首届航空城文化旅游节经典美食体验活动。村内道路建设、新农保、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均在全区率先完成工作任务,共硬化村内道路2022米;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7.5%,60岁以上已经全部享受社会养老政策;新合疗参保率为100%。目前已完成劳务输出125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4%;城镇新增就业3200人。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区人口抽样检查中名列前茅,符合政策生育率10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绳张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列入中省项目计划正在实施,在机场南边修渠、打井、建泵站,总投资200万元,其中中央、省市配套资金160余万元。成立了全区首家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共调解矛盾纠纷65起。加快农村阵地建设,麻张村两委会阵地扩建于9月底完工投入使用;农兴村新建1600平方米办公楼,主体已经建成。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换届工作顺利结束。街道武装部代表全区完成了警备区民兵应急连紧急拉动演练任务。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四敢”精神,在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和基层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活动开展各阶段均有我街党组织做经验交流;《日报》、省级简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街活动开展情况做了相关报道。在各村、各社区分别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创优争星”、“双评晋级、科学发展”活动,农兴村和麻张村分别晋级和跨级到一类党组织。新建成福美社区标准化服务站,三个直属社区实现了办公活动场所全覆盖,达到“三有一化”标准。

4、获得的荣誉。街道党工委被评为区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先进街道党工委;农兴村被评为省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一类示范村党组织;麻张村被评为市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一类示范村党组织;胜利街社区被评为“全省‘文明社区、和谐家园’示范社区党组织”;公园街社区被评为全区“双评晋级、科学发展”活动示范社区党组织。

二、年工作谋划情况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谋划好明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把建成50万人口、6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的要求,以“稳增长、优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主题,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旧城改造,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街道科学发展迈台阶、上水平。

1、各项经济指标奋斗目标。多种经营产值4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7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148万元;实际利用内资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73元。

2、重点建设项目。明年计划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共7个,总投资17.72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6.35亿元。

新建项目5个,总投资9.72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3.35亿元。分别是润天馨园项目建设地址为公园南街东侧,占地29亩,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14栋高层住宅楼,年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渠湾丽都项目位于渠湾村旧址,占地54亩,总投资2.9亿元,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建设2栋16层、2栋15层、3栋11层、4栋6层住宅楼,年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东方尚城B区项目位于农兴南街东侧,占地26亩,总投资9000万元,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设3栋16层和2栋6层住宅楼,年计划完成投资4000万元。盛风逸园项目位于倚天路中段东侧,占地20亩,总投资6200万元,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建设2栋8层、1栋12层和1栋15层住宅楼,年计划完成投资3000万元。阳光东航花园项目位于东张路北侧,占地13亩,总投资3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设1栋11层小高层和3栋6层住宅楼,年计划完成投资1500万元。

跨年度项目2个,总投资8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分别是盛世华都项目位于公园街北段西侧,占地57亩,总投资2.9亿元,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建设2栋2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楼、2栋1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楼、4栋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公共建筑1栋,年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瑞赛•天域星城项目位于公园南街西侧,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共16栋建筑单体(其中:9栋16层板式高层住宅,2栋14层板式高层住宅,住宅总户数910户;3栋15层公寓式写字楼,1栋3层沿街公寓楼,1栋会议中心综合楼),总投资5.1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

3、重点工作。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策划包装招商项目13个,涉及旧城改造、市场、汽车货运站、商贸、养殖等,总投资20余亿元,其中北航小区项目、小润天住宅区项目、东张路北侧改造项目、西尔房地产开发项目、海一阁花园酒店项目、汇川大酒店项目、农兴村新东新西组改造项目等7个项目已和开发商进行接触洽谈。二是大力发展商贸促进消费增长。引导倚天路汽车经营服务一条街不断壮大,提档升级,形成集销售、维修、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汽贸产业链;树立大拆大建理念,鼓励支持更多的开发商来辖区投资房地产,在前进路东段、倚天路以东、人民东路等重点路段建成多个精品商住小区,构建宜商宜居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增长。三是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探索城中村保洁公司化运作模式,真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始终保持辖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加强大良路、润天大道“美食一条街”的规范化管理,力争建成全区乃至全市餐饮示范街。做好农村道路养护工作,加大对违法建房巡查力度,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四是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落实中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彻底改善绳张村、农兴村李皮组的水利设施条件。对农兴村新东新西组进行改造,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带动周边商贸发展。五是积极改善民生。努力做好城乡低保、医保、扶贫助残、就业创业、劳务输出、保障性住房、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确保辖区群众安居乐业。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确保辖区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工作“三无”;提升“两率一度”,创建平安街道。

三、“十二五”期间工作谋划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结合街道实际,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形势,谋划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对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商贸商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促进城市整体形象提档升级,打造“城东商贸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