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教学点范文

农村教学点全文(5篇)

农村教学点

第1篇:农村教学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点;体育教学;现状;思考

1农村小学教学点体育教学的现状

1.1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较多偏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处处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作为一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理应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在农村许多教学点,体育课被当作平衡教师授课量足与不足附属物,非专业教师兼任体育课的现象颇多。更为不利的是,体育课只作为考查科目,体育成绩不计入教师考核成绩,而每年教师晋职晋级皆以考试科目教学成绩论英雄,“放羊式”教学或者体育课被其他课程侵占等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下滑严重。

1.2体育专业教师奇缺

笔者现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农村完全小学,8个教学班,专业体育教师只有1人。如果按现行的课时计划学前班、低年级每周4节,三至六年级每周2节计算,体育教师每周周课时量是24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观,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新分配教师不愿来,有经验的青年教师通过招考纷纷进城或改行,2名教师1个班的配备已经是最优化的。专业体育老师不能尽其才,授全校体育课,其还要兼任其他班级语文、数学等科目,这样下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远远高出其他教师,教师意见大,体育课质量也大打折扣。完全小学是这样,教学点几乎就谈不上有体育专业教师了。笔者曾在本乡镇一个教学点工作了6年,全校只有一至三年级,有学生21人及3位老师,年迈的校长除了教学还要忙于学校一切杂事,其他所有工作都交给笔者和一位临退休的女老师,这位女老师包揽了全校音乐、体育、美术课教学,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看好学生的安全,锻炼技巧、运动基本知识的传授几乎是空白,学生完全处在自由活动中,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不可能的。

1.3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器材与体育设施不配套

近几年,尽管国家加大对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投资力度,按标准化学校标准配备了各类教学仪器、器材,但由于农村教学点规模小,许多校址被村民院落包围,校园窄小,诸如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投掷场地等这些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实现,有些教学点甚至连20m直跑道也无法实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1.4教学点体育课内容单一,教师缺乏创新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并不单纯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更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日常学习生活中各种必需的基本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部分教师认为,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少、场地小,像模像样的体育活动不能开展,体育课上只限跑跑步、队列练习,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打沙包等,没有去认真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特点,去挖掘一些思想内涵深、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品行的体育活动,在课堂上不也敢放手学生,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技术动作特点的认识。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只知道体育课就是一个字“玩”。小学阶段应具有的体育素养的欠缺,体育相关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中考及高考体育成绩的提高。

1.5体育课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小学教学点体育课活动单一,缺乏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对培养学生爱集体、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是有欠缺的。

2有效开展农村小学教学点体育教学的对策

2.1学校要认真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颁布的课时计划开足体育课,并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各年级体育课时要求、教学规范,狠抓体育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策略,并把学生体育成绩与其他考试科目成绩一并拉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用校行政的力量确保教学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做好体育锻炼的广泛宣传工作。

2.2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体育学科培训工作。素质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农村小学教学点规模小,体育专业教师缺乏,但它与规模大的学校同样承担着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要通过“请进来教”和“走出去学”的措施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积极选派体育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调动教师钻研业务、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的积极性。非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体育学科培训工作,既是现代教师终身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更是教师安身立本的要求。通过培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在体育课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小学阶段体育相关知识才能正确得到传承,学生的体育素养相应得到提升。

2.3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让现有的设施和器材发挥最大功效。农村小学教学点规模小、班额小、场地小,可以利用“小”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小一点的教学仪器、器材的作用,如跳绳、垫子、皮球、铁环、小篮球、跳箱、皮筋、乒乓球、儿童篮球架等小物件,在课堂上结合体育游戏完成走、跑、跳、投、接、爬、滚动、支撑等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学习,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体操类活动的基本动作,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武术类基本动作。这些活动量小、安全有效的活动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优秀品质都是行之有效的

2.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建立起“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农村小学教学点大多数是一至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刚进入少年儿童期,但幼儿好动、好奇、好玩、好模仿的特点仍然存在,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法法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各年级学习任务,又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男生与女生心理及生理发展变化的不同。一二年级学生贪玩、好动、好奇、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记忆持久时间短,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游戏形式。在组织游戏过程中,要创设趣味性强的游戏情景,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通过“玩中学,学中玩”掌握身体活动的基本方法。三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自控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都有所增强,自主意识、表现欲初步形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授新课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身体活动基本动作的讲解、示范与有针对性的练习、游戏相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这个动作的技术结构、作用,通过练习理解动作要领。体育课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爱好提出一些新奇有趣的锻炼的方式方法,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体育课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通过“开火车”游戏,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借助一些竞技比赛,培养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等。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快乐锻炼、快乐参与的空间。

3结语

第2篇:农村教学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点;小学生;教育;管理

一、农村“教学点”出现的原因探究

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二是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人大量在城里买房,想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三是农村大量育龄夫妇,受少生优生观念影响,加之生活压力大,不愿生孩子或者只愿生一个孩子,致使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学龄儿童数量急剧下降,这样,农村“教学点”就出现了。

二、农村教学点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客观方面

1.教学点孩子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无法照管和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亲情欠缺,管教粗放,学习教育欠账多。2.教学点孩子自由任性,教育管束难度大。老人带孩子,必然对其溺爱加娇惯,这就造就孩子孤僻、任性,行为放纵,难以约束,不听管教的性格特征。有迷恋游戏、爱玩手机,贪玩、不爱学习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主观方面

1.教学点多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任教。他们干了大半辈子,有的已临近退休,有混天度日的想法,因而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疏忽粗放。2.中老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较为传统落后,多半采取“放羊式”教育,教育教学和管理粗放、不到位。

三、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教育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方面

1.秉持“五心”,善待学生。农村教学点学生最欠缺的是亲情和关爱。因此,教者要具备“四心”即爱心、童心、信心和耐心。“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者首先要有爱心。教育事业是一份带良知的事业,如果教者能秉持良心、善心,就一定能把学生教育好;反之,如果失去了良知、善心,学生一定会被耽误和荒废。因此,作为教学点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洞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及时做好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其次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要和学生多谈心交朋友。再者要有一颗童心,老教师要学会做“老顽童”,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搞活动并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既娱乐和锻炼了自己,又走进了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可谓一举多得。最后要有信心和耐心,要相信教学点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一样,甚至比其他学校学生更懂事。只要给以时日,只要充满信心,只要付出耐心,这些学生会变得更优秀。2.家校互动,配合教育。教学点学生最大的欠缺是家庭教育没跟上。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好家长的思想改变和动员工作。要让家访成为教者日常的必修课。要多反馈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还要尝试逐步改变学生爷爷奶奶的传统老旧思想和教育观念。尤其重点要做好和学生父母的沟通。虽然学生父母不在其身边,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自己学生的生活、学习、安全和成长。因此,教者要利用好微信视频等现代先进的沟通交流手段,主动和学生父母沟通。给他们分享学生在学校日常的一些良好表现,分享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和进步,让学生父母从心理上得到安心和安慰,并获得进步的喜悦,重视起学生的学习教育。

(二)管理方面

“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教学点学生少,但也要和其他学校一样,进行正规化管理。哪怕是一个学生,也要升国旗,唱国歌,也要出操、做眼保健操,也要有课表和时间表,有正常上下课和课间活动。虽然学生少,也要进行各项评比活动,因为没有评比就发现不了差距。虽然学生少,也要有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有班级公约和班规。要从思想、纪律、学习、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疏导等各个方面开展教育和管理,绝不能因学生少,管理者就随心所欲,进行“放羊式”教育。那样,学生从小就难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农村教学点虽然学生少,但教育管理难度并不小。这就需要教者扎根教学点,用真爱弥补学生的亲情,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手段弥补学生教育管理之不足。

参考文献:

[1]田友谊.小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兰岸.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农村教学点范文

关键词:回汉杂居;农村教学点;习惯养成。

一、农村教学点回汉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忽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个性特点和人格素养等。但是,在一些回汉杂居的农村教学点,很多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这种由祖辈抚养的隔代家庭教育存在弊端,最典型的就是轻教重养,孩子吃饱穿暖就好,不懂得用知识来弥补生活的不足。其次就是溺爱过度,只要孩子不哭闹,提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自私而孤僻。

(二)家庭教育方式混乱,限制学生成长

不同民族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为了适应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回汉杂居的农村教学点,很多家庭教育没有科学依据,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了孩子,就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往往会适得其反,限制他们的健康成长。在一些家庭里,父母的不良习惯也对孩子造成误导,比如父母炫耀自我的习惯,让孩子变得傲慢,不知足;父母的错误思想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心理素质差;父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让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阻碍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

(三)家校配合缺乏默契,习惯难以养成

回汉杂居的农村教学点家校配合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家长合作意识淡薄。家长将培养孩子习惯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出现问题就认为是教师没有教好。第二,家校合作形式单一。目前只是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进行沟通,制度上没有保障,缺乏组织规划,家校沟通不及时,效果不理想。第三,关注内容狭窄。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单向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致使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不全面,给家校合作带来阻碍。部分家长不愿意向教师反馈意见,担心教师对孩子产生偏见。

二、适合农村教学点家庭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尤其在回汉杂居的农村教学点,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要想使农村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首先必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如果是少数民族,家长要适当调整宗教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比例,引导孩子多接触同龄人,确保不同民族学生的正常交往。同时,还要增强家长教育能力,当地政府可组织专业人员到农村去开展讲座,向回汉杂居地区的农村家长传递育儿知识,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促使家长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减轻教育负担。

(二)适时进行榜样教育,明确行为规范

学生时代是榜样的时代,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所以家长要适时进行榜样教育。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优化教育方式,明确行为规范,使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到责任、担当、感恩等品质。比如,对于学习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班级中的榜样,引导孩子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形成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和家庭氛围。比如,对于礼仪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善待他人等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比如,对于生活习惯,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要认识到民族习惯的重要性,在回汉杂居地区,要尊重回族学生,不触碰回族的忌讳,使全体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三)提高家校协作能力,形成良好风气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越密切越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所以必须要根据实际学情,建立新型的家校协作关系,提高家校协作能力。家校双方统一认识,教师破除保守心理,家长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撑。同时,家校协作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应该明确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职责等,定期开展家长沟通会,将家校协作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常规活动中,鼓励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升家校协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另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合作载体,如班级QQ群、班级论坛等,形成教育合力。综上所述,回汉杂居条件下的农村教学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民族不同,习惯也不同,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回汉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家庭教育,营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氛围,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伯卿.回汉杂居条件下的农村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2018(2).

第4篇:农村教学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班化教学评价

一、构建“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为有效评价

打好基础构建与实践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组成的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并希望通过微信共同体的交流,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书法的自主性和家长督导的有效性,期待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评价平台,实现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1.书法微信共同体的组建过程是“共同体”的评价交流的热身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引路者,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愿意进行交流评价才是关键。这让我联想到体育比赛前的热身赛,我在准备建设“班级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时,抓住班级书法微信建设这个契机,开展征集书法微信名称及LOGO的活动。我大胆放手,仅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给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微信建设,上网搜集各类有关书法的知识,自己运作,如设计征集微信名称及LOGO活动的海报、收集及组织共同体三方进行评选活动等工作,在微信的建设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评价交流等各项素养,体会成功喜悦与其中的艰辛,实现培养他们乐于在学习中进行交流评价的目标。2.家长与班主任形成合力,联手打造“共同体”优质的教育评价环境。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指导老师的辛勤耕耘,但要开展得好,更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微信这个平台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如今,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渐渐转化为城乡接合部,经济飞速发展,家长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家长们身上蕴含的教育资源不可低估。我们可以请他们走进微信,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大家学习。如:请懂平面设计上传一段有关海报和LOGO设计的视频;请懂书法的家长录一段视频给孩子们展示书法书写的过程或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的知识;不定期地给孩子们的作品以适当的点评。家长中专业人才与老师形成合力,组成多元的网络助教队伍,联手共建优质的书法教育环境。不但使学生收获成长,而且使其他学生家长有与孩子同成长的机会,增长书法方面的知识,为家长的参与提髙积极性,为有效评价的有效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营造优质的教育评价环境。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家长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在共同体三方共同发力下“墨香小屋”这个“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终于应运而生,并香溢满园。

二、学生“书法电子成长记录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有效评价提供强力的保障

实践证明: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当学生看到同学、老师、家长一句句殷切的话语,更加激励奋发向上的信心。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的成长记录袋存在交流有局限性等缺陷,电子成长记录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家长、同学可以随时欣赏学生的作品,并可以评价,从而为有效评价提供强力的保障。这点在小学书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尝试依托“墨香小屋”微信交流共同体这个平台,通过运用PPT制作成“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书法学习的历程,让学生在“共同体”评价的摇篮里健康成长,达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1.目标明确,事半功倍。“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不但记录了学生书法成长的历程,而且它既是学生一展风釆的舞台,又是共同体实行评价、激励学生成长的舞台。当知道了自己的“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将在“墨香小屋”微信交流共同体共享时,孩子们纷纷利用信息技术课或课余时间精神百倍地打理着“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2.精心设计,评价中成长。以设计活动幻灯片为例说明。第一张PPT“自我介绍”中个性飞扬如同建设“班级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一样,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彰显学生个性的第一张PPT个性飞扬”的设计权交给学生,告诉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在共同体里随时请教老师、家长、同学。学生果然出手不凡,纷纷将自我介绍、座右铭、关于书法的格言、自画像或照片等信息上传。我同时强调纸质的要与电子版的成长记录袋要齐步。第二张PPT每周一炫”里“共同体”如花绽放为充分发挥“班级书法微信交流共同体”与“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的作用。我设计第二张PPT“每周一炫”。要求学生每周五挑选出自己最得意的一幅作品,不但要放入纸质的书法成长记录袋里,还要将最得意习作照片传给老师,老师再将所有同学的第二张PPT‘每周一炫”制作成一个PPT,上传“墨香小屋”。这样同学、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动态、客观的评价。为了确保共同体评价的高效性,教师要求共同体其他成员在评价时必须事先微信里说明,并及时将评价后的PPT重新上传,就像跑接力赛一样,当老师接过最后一位同学或家长上传的PPT,老师评价好上传后,要求学生将这周“每周一炫”上传自己的“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第三张PPT“精彩纷呈”里“共同体”心潮澎湃每进行一次书法竞赛或书法展示活动,我都将学生的作品或他参加活动时的身影制作成第三张PPT“精彩纷呈”,这是“墨香小屋”最受欢迎的时刻。(1)竞赛或展示活动都有平时练习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竞赛或展示活动不但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而且能让大部分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并调整状态,在活动中呈现最好的自己。(2)点睛之笔来自于活动的后续。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了,如果没有教育的后续,就很容易成过眼烟云,家长不能体会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的喜悦,甚至都不知道,学生自然就在心潮澎湃里很快归于平静,教师适时地将他们灵动的瞬间捕捉到,再来一个“点睛之笔”,在“墨香小屋”里加以渲染,这不但是学生期待看到,更关注孩子们点滴成长的家长们期盼的。学生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激起学习的劲头。第四张PPT“硕果飘香”里惊喜连连学习是过艰辛的过程,练习书法更是如此,因此,学生只凭借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如何让学生坚持下,健全的奖励机制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通过各类比赛、展示活动激励学生,但这也有弊端,因为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何激励更多学生呢?我进行了小小的尝试,设计了第四张PPT“硕果飘香。这张PPT要求学生将自己荣获的书法奖状图片上传到“硕果飘香”里,没有奖状的学生可以将自己荣获的“墨币”枚数上传。赚“墨币”的方法有:一张书法奖状20元;一次其他家长、同学或老师的好评10元;给别的同学以恰当的评价2元。相信孩子们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老师或家长们每周都准备一些文具、书籍等小礼物在“墨香小屋”出售,学生可以用“墨币”进行购买,互动里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里别样的收获,可谓是惊喜连连。当然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不可能只有四张PPT,而是有这四种类型组成的一组PPT。在小学书法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在小学书法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每一次书法练习、每一次竞赛或展演等活动,在“电子书法成长记录袋”都有后续故事,在“墨香小屋”这个“共同体”里都能如花绽放。

参考文献:

[1]郑云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第5篇:农村教学点范文

中国民族乐器繁多,从先秦时期的钟、鼓、磬到汉唐传入的羌笛、琵琶、筚篥再到宋元明清时期以琴、瑟、弓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从乐器的流变中我们可以窥见民族器乐的特点。一是各自彰显独特个性。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音量、音域、演奏方式各有特色。以外观颇为相似的箫和笛为例,二者的激振方法和共鸣方式有所差异,音色也迥然不同,前者音色柔美、秀雅,后者清脆、嘹亮。二是音色仿生能力强。以二胡为例,它既可以模拟呦呦鹿鸣,又可以模仿嘤嘤哭泣,对于不同的场景刻画惟妙惟肖。这取决于二胡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以及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或其他动物的皮所蒙制。三是演奏技巧丰富。如唢呐有单吐、双吐、三吐、弹音等技巧,二胡也有快弓、慢弓、顿弓、抛弓等弓法。立足于民族器乐的特点,对于农村地区民族器乐的教学探索也会有更多真知。

重视内涵教育,明晰育人目标。结合学术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农村地区民族器乐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纯技术层面,忽视了民族器乐教学的本质和内涵。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民族器乐的教学应当在“如何”的技法层面往上升至“为何”的内涵层面,既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做”,也要知晓“为什么”,所谓“知其然”者为工匠,“知其所以然”者为专家。只有将民族器乐的内涵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器乐是有根有底、有血有肉的存在,农村地区民族器乐教学方能立住、稳住。

丰富课堂形式,探索多维教学。中国的民族乐器各有特点,音色变化较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探索多元教学方式。以视听结合法为例,即在教学时以多媒体技术呈现民族器乐,连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如,教师在讲解民族乐器二胡、唢呐时,可以辅之以二胡、唢呐的图片或音视频,这样学生对乐器的外观结构和音色特点也会有更为立体直观的认识。此外,还有对比欣赏法,即选取风格相似或者音色相近的民族器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习细微之处;或采用分段欣赏法,将完整的器乐作品切片,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片段里感受作者创作情绪的起伏跌宕。

立足乡村音乐,敢于守正创新。农村地区的民族器乐有着独特的文化土壤,农村的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构成了农村民族器乐的基础和底蕴。以民乐电影《百鸟朝凤》为例,该电影讲述了农村唢呐匠们对民族器乐的坚守和传承,也正是立足于乡村音乐文化土壤,电影主角焦师傅和他的小徒弟才能“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因此,在农村地区的民族器乐教学中,要以民乐、乡乐作为载体,让民族器乐真正发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