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农村培训课程全文(5篇)

农村培训课程

第1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1.1课程目标难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一般情况下,培养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筛选。但多数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脱节,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目标来指明培训的方向。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农产品的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但对培训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对职业能力特征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由此可见,这一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并未对培养对象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化,只是笼统概述分析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因此,很难根据此类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素养良莠不齐,这给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大了难度。

1.2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课程内容应该与其生产岗位任务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种原理、理论俯拾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严重,文化层次偏深、偏难,缺乏真正贴近受训者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技能、政策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

1.3培训内容筛选困境

在定下培训课程之后,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若以48课时为例,要在短期内将多门课程全部上完,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培训内容的开发是以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但目前,在筛选培训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受训者的真实需求,或者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教低的学员,导致培训失去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仍然沿袭高校管理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

2.1课程内容的选择需具有目标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但是职业农民的个体因素与在校学生是有区别的,除了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例如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学员的接受度、能否帮助他们转化生产技术、更新现有的理念,帮助实现突破。

2.2课程内容应具有职业性与实效性

职业性是新型农民培训的逻辑起点与本质属性,所有的培训内容应该要做的是要针对培训对象的职业特性,适合职业发展需要来设定课程内容。以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构成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再有,从课程体系来看,面向新农村建设研发或者开设的课程很少,除了农林等专业外,其他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几乎没有。这导致在涉及相关专业培训的同时,课程内容会存在与农民职业、社会需求脱节。

2.3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适用性与多样性

在考虑到课程内容“有用”的同时,还须坚持“适用”,须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提高技能、增产增收等诸多实惠。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农村经济在变动、农民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课程内容须根据企业、市场、社会的要求,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设置既然是面向农民,那么就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类管理技术与技能、农村就业、农民个人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因此,要对课程模块进行细分,防止培训内容“一刀切”。

3构建有效服务的课程培训体系

3.1结合地市高校,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阵地,地市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培养效果。在课程制定方面,应该以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开发农民职业培训的课程。可选择多样化培训课程生成路径,例如,既可选择某个农业领域或少数领域的课程目标,也可选择多数或者全部领域的课程目标,又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行设定,还可针对所在省职业农民的现状进行编制。

3.2提升学院活力,建设特色课程

从当地涉农大学、高职院校入手,坚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课程改革的议程,逐步完善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特色。学院应坚持发展可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训课程,加大与农户、涉农企业的整合力度,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与区域农业发展对接。

3.3培训课程内容设计须分板块

第2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慕课;农村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发展模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如何运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此时“慕课”这一教育界的新鲜事物应运而生且来势汹涌。基于慕课的背景下,怎样开发、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把网络学习和网络培训转变成适宜农民群体的培训课程,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养,乃至于深入探究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及办学模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慕课的内涵和发展

(一)慕课的内涵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为慕课。最早以2007年由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设立的开放课程为原型,将此课程开放给全球有兴趣学习的人,使一门只有5名学生的课程变成有50个来自8个国家的学生选修。直至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2014年通过该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这三大平台的建立,使慕课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不断促进远距离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慕课是综合了资源共享、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等内容,并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

(二)慕课的发展历程

自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有数所知名大学与“慕课”建立了合作关系,Coursera也逐步和国内的一些企业开展合作。根据Coursera的数据,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慕课提前学学课程,但慕课的学习者仍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且大都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的地区。目前,慕课在我国较为完善的教育平台主要有慕课网、酷学习和MOOC学院三大网站,课程的范围涉猎广泛,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2015年,果壳网旗下MOOC学院与Coursera联合了“慕课行动”计划,学生只要完成指定的课程和任务,表现优异的即可获得参与企业的实习或者工作机会。鉴于国内的教育情况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慕课的具体发展形式上需要根据国情作出判断,需要政府、企业、教育界等各方的共同探索。

二、我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网民规模逐年增加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31.5%,规模达2.03亿,农村网民规模逐步扩大,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二)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资源不足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在当前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远程教育,使得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滞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等问题。以四川省为例,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多数乡村成人学校都设有计算机教室,但大多计算机数量有限、电脑硬件更新周期较长、配置较低且电脑利用率不高。如成都邛崃市孔明乡成人教育学校设有1间电教室,仅配备了15台电脑,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员的相关需求。

(三)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资源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但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应用还极度匮乏。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发达地区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站,如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上海农村远程教育网、宝鸡农村远程教育网等。这些网站各项功能相对完善,包括农民教育动态、政策法规、国际合作、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教育等方面,既能够通过点击视频学习农业技术,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下载课件、购买教材进行自由学习。不过,从总体上来讲较为完善的农民远程教育网站在国内屈指可数,且总体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缺乏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

三、我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慕课的相关课程机制和运行模式对完善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针对慕课及相关网络教学模式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一)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对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当前先进的技术和课程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慕课也始终致力于开发高校的课程资源。所以,加强农村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与资源共享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平台,定期邀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客,在线答疑互动。与此同时,还可联合兄弟学校组建院际间交流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也应放眼世界,加强与国际接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方面发展迅速,譬如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不仅拥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在管理体制、课程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加强农村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立足我国,放眼世界,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大力发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可以促进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寻求多方资源,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近几年我国农村成人学校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无论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学员的需求。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仍然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目的在于向农民传授实用性技术。为此,应注重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加大区域内各部门各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良好态势。首先,与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做好衔接,提高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从而促进农村成人办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应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援,与相关企业或单位达成合作共识。寻求资金、物质上的帮助,为农村成人远程教育培训奠定基础。政府应建立多元经费的来源渠道,呼吁企业、事业单位捐资助学,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到农村成人教育的事业中来。最后,应加强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如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从办学模式、师资素养、课程开发等多方面带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远程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模式和评价反馈机制

在当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和推广慕课来完善远程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模式,使农民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慕课为基础的课程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可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课程为主,辅之以教师的课堂传授,为学员答疑解惑,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可以将MOOC教学视频进行拆分,在视频中穿插讨论、游戏、测验等互动环节,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员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观看相关视频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方便学员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对于一些相对枯燥难懂的技术类课程,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现行的MOOC课程在国外多数是免费使用的,仅有少量学分课程为有偿使用。这也为我国远程农民教育培训带来一定启示,建立健全学分学位制度和评价反馈机制,可以使学员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修满学分并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证书或学位。

(四)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平台

纵观教育网络资源,不难发现其中多数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课程,专门针对农民培训而开发的网络课程尚属起步阶段。伴随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平台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根据农民这一群体的特点,课程平台应本着简单、便捷的原则设计,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相应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建立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平台,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交流。在实际的培训课程中运用网络资源,引入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平台的相关视频资料,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员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合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方便学员吸收领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建立县级、镇级和村级成人学校的三级培训网络平台,可以共享就业信息、劳动技能资料和图书,满足城乡劳动者信息查询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从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夏春明,裴小琴,杜龙兵.MOOC的发展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化工高等教育,2014(1):13-16.

[2]邓玉林,彭燕,何云,等.中国农民培训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宋德清.MOOC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68-74.

[4]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5]李华,龚艺,纪娟,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6]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发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36.

[7]王峰,李健健.MOOC发展热潮的认识与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5(6):206.

[8]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9-34.

[9]廖其发.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3农村美术教育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3.1主题设计

在具体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学院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原理和主要内容,强调了改革方案的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参考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蒲公英行动”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吸收相关研究成果。(2)深化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学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学习方式进行系统化的重点分析和解读。(3)掌握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以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为契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和评价,使参训教师从实践中掌握课题论证和研究的基本流程。(4)提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以研修过程中的教材成果为基础,将进行地方文化特色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设计、说课、评课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作为课程主体。改革方案的课程构成如图1所示。(1)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模块包括两部分。师德修养:模范教师师德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新方向;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专业理念: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测评、政策解读与学生艺术实践;教师自身专业发展。(2)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四部分。教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知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诊断。学科知识:核心素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及其教学;用普通人视角看艺术———美术鉴赏、美术欣赏与美术批评。学科教学知识: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农村应对策略实践型思考。(3)专业能力模块包括六部分。教学设计: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美术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实施:学校美术工作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实践基地校本教研观察;典型美术课例评析;村组与家庭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美术的观课、说课、评课、微课;新课程观下的美术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美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及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尝试。班级管理:合作方式完成美术作品的策划与实施;美术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之微课与翻转课堂;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3.2培训方式

改革方案坚持实践性、情境性、贴近性、开放性原则,立足于培养农村美术教师的“核心技能体系”,即注重学员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或情境中,经过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反思后形成的知识,使之不仅为受训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满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参观考察、教学研讨、实践探究、集中指导、案例分析、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学院还开展“1+1”系列学术研究项目,即学术+实践,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以自愿报名方式,由硕士研究生联系参训教师形成结伴帮扶,设计系列主题课题,在自媒体平台系列培训研究成果。

3.3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

改革方案采取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问卷调查、过程管理、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以促进受训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提供开阔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的视野。此外,受训教师还需提交能体现培训理念、特色的专业论文,经专业评委会评审通过后集结成论文集或针对核心素养教学的研修报告。学院还计划在培训结束后3~5年内,选拔优秀受训教师,联合其所在单位和相关艺术馆等举办“国培”美术成果展览。

3.4跟踪指导

学院积极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国培网络研修平台”,推出系列微课,通过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宣传培训成果与教师成绩,为参训教师提供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成员以导师制形式,通过研修平台指导学员完成研究课题,形成研修成果;并安排专人进行微信群、公众号等网络研修空间的管理和维护,组织不定期的网上研讨交流,加强对参培学员的后续跟踪指导,力图通过专家与学员的持续交流,使得学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进而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提升教学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形成美术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不同区域间美术教师的共同成长。“国培计划”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对未来教育政策走向和目前培训课程的问题进行分析,紧扣当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完善“国培计划”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设立立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变革的梯级培训目标,贴近一线教师需求,推动课程结构合理化和课程内容多元化,落实差异化的课程实施方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程内容更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增加自主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参培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对于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培训课程改革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单赫泉.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D].沈阳:东北石油大学,2015.

[2]金业文.“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9):83-84.

[3]李钦曾,陈建华.新疆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1):61-63.

第4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培训体系

基础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内容,建立健全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对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会计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变迁,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需要不断的与变革的会计制度进行对接,更新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内容,使之做到系统科学[2]。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从源头强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基础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会计制度,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1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培训周期较短,导致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缺少实践操作环节的培训。培训工作主要是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培训,缺乏实务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导致受培训人员虽然掌握了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作的实际运用当中出现问题,受训人员的理论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3]。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的政策导向性不强,当前,基础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会计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企事业经营生产内容的增多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也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应当注重运用的时效性[4]。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基础会计培训课程不能够按照基础会计知识点的重要性安排相应的课程安排,采用统一的课程安排,不能合理的按照不同环节重要性安排不同的课时。另一方面,基础会计培训课程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或者只占有少量的课程安排。

2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是市场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会计制度以及相关准则的变革也要求基础会计培训的内容根据新的变化形式不断进行调整,使培训内容与会计制度相对接。由于当前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课程学习者并不能真正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的重点,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实际操作掌握也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的需求,职业操守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课程设计,在强调基础会计重点的同时,增强受训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受训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到“遵循准则”以及“不做假账”要求。

3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完善路径

一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在相关知识点的培训以后,需要选取相应的操作实务加强培训效果的巩固,使受训人员可以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职能的要求。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增加会计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方面技能的培训,使受训学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另一方面,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内容,与会计准则的调整内容相匹配。从两个方面完善和更新基础会计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应当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基础会计理论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课程课时的安排,对基础会计理论中的复式记账、账户体系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安排与更多的课时。另一方面,在进行基础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授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培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4结语

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存在的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培训、政策导向性不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优化应当不断对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对学员的业务操作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剑媚.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商业会计,2016(22):118-120.

[2]王佩娴.体验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2):83-84.

[3]吴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J].财会月刊,2012(24):93-95.

第5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对策

1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

1.1为农民提供高质量服务

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建立系统的结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工作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也无法确保农民获得高质量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影响。采用信息化经济管理,能够确保农民及时获得大量的一手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改善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媒介,合理进行工作部署。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也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工作站,及时解决农民的信息咨询问题,确保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农民的认可和信赖。

1.2提升经济管理透明度

农村经济管理采取信息化工作模式以后,改善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让工作流程变得透明。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工作内容的监管,同时做到科学化的数据共享和使用,为管理系统提供意见,提出个人关于提升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想法。在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方法,便于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管理数据,并进行内容共享,以提升数据的服务价值。

1.3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必然发展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农村经济管理系统也以此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多数农村所开展的经济管理都没有创建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体系,由于没有科学的内容部署和层次分类,使得整体的工作机制和模式缺乏系统化,进而无法大量推广和使用。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拓宽原有的数据信息获取渠道,并利用重新编撰的信息方案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引进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结合农产品质量与效率的要求,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咨询服务项目,确保农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提升,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农村经济管理配合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细则,通过系统化管理服务,有效控制各项活动内容,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根据农村的问题建立数据库系统,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意识,并且组建高质量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村经济改革和管理信息化能力提供帮助。

2.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为充分了解信息传播问题以及技术匮乏问题,需要对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细则进行明确,以保证找到问题来源,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地方院校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课程,为农村定期培养专业人才,加快信息建设工作进度。政府部门还要与其他部门配合,确保农村经济管理技术可以与网络技术结合,在保证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可以对农村工作进行有效管控。

2.2建设专门的数据库系统

农村经济管理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化信息库,将主要的信息内容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在数据库中进行备份存储,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根据农村经济管控工作的内容细则,对数据库的信息要充分利用,使用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数据库在完善时,乡镇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指导督促作用,提高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完整且高效的数据回收系统,优化现有的数据结构,并搭建系统化工作模式。二是在进行数据库系统建设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特定数据进行内容分析,融合地理定位技术和全球卫星技术,提高数据的合理运行能力。三是数据库在建设时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准确对获取的数据内容进行筛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使安全的数据信息得到共享,进而为整体工作机制提供帮助。

2.3提高农民信息观念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首先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化观念,让农民理解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价值,然后铺设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培养农民的信息获取意识,按照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首先,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与农民收益挂钩,为了保证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农民需要树立良好的信息学习意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其次,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农民要积极学习,认真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并提高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4培养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

在农村经济管理与信息化整合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了方便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帮助,需要着重培养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性较强,在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时,需要选拔对软件应用能力较强的人员。信息技术是提高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科学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时,农民需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基本保障。开展工作时需要注意:一是信息化管理人才在选拔过程中,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掌握管理细则和管理内容,积极参加相关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能够通过业余时间完善经济管理课程要领,并将日常学习状态纳入综合考核成绩,以此激发管理人员的学习欲望。二是政府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要提供相应的技术帮助和经济支持,迅速填补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口,促使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早日完成。

2.5创建社会总电子商务平台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采用信息化技术以后,需要同时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将大量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方便进行查询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帮助会计人员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高效化、规范化。平台搭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着重培养经济管理人员的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能力。根据电子商贸平台规定,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能够有效处理日常工作,并对重要信息及时反馈,确保工作效率。二是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统一核算。与传统的财务账目管理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财务的统一管理,整体管理流程规范、准确、全面,降低财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透明化的管理也解决了贪污和舞弊问题,让管理工作更加安全。三是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实现农村经济集中化管理。利用科学、准确的财务管理数据,在完成相同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可以缩减工作人员,减少费用支出,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

2.6做好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能力,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提升的主要形式。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同时要有政府参与,才能确保各个行业和地区同等发展。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起到良好的指挥作用,在帮助农户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还要配合搭建网络基础设施、农业保障和经济管理系统,达到统一综合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对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改善,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结合信息技术的扶持,确保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使农村经济得到支持。

2.7构建网络系统

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细则,搭建相应的网络系统,确保信息化建设有更广泛的应用渠道。目前,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当搭建网络系统以后,可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监控,对整体财务运转流程实行综合治理。提高对财务信息的管理效力,是搭建网络系统的主要目的。比如,利用网络系统进行银行现金的核算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对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审核,降低资金流向不明的风险,并可以对虚假财务管理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农村经济管理系统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同时配合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管理,提高现有系统的安全运行能力,让财务信息得到充分保障。将网络信息进行模块化的分配,能够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并及时发掘不正当投资行为,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3结语

本文基于有效分析,总结了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途径,希望进一步分析能够不断提高工作认识,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陶利萍.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9(17):215.

[2]于丽梅.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实践[J].农民致富之友,2019(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