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基金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基金会盈利模式

第1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1.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本精神由Williams在1938年提出,它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股票资产计价模型的发展,成为公认的最基本的股价理论模型。几乎所有的计价模型都可以在某些附加假设条件下由该模型推演而成,股利折现模型的基本形式为:Pt=(|θt),其中Pt为股票t时点的股价;是在期间t+τ得到的股利;θt是t时刻时可获得信息;R是预期未来股利的折现率加一.在这个公式中的变量不包括会计盈余,会计盈余和现金折现模型的背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股票价格是“向前看”的前位(Ex ante)信息,模型中的股利(现金流量)是预期的未来股利(现金流量),但会计盈余数字是由历史成本原则计算出来的,是“向后看”的后位(Ex post)信息;(2)股利折现模型的核心变量是预期股利(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的观念来看问题的,但会计盈余数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从单个会计期间看,它和现金流量存在一个差额。在信息观下,关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联系主要有两种观点:(1)“现金流量替代假说”(Watts et al,1986)会计盈余被认为是已实现现金流量的替代变量,通过多期间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和股价建立内在联系。(2)“三级关联假说”(Beaver,1998),第一级是现在的会计盈余与未来的会计盈余相关联,第二级是未来的会计盈余与未来的股利相关联,第三级是未来的股利与现在的股价相关联。从近40年来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看,多数结论支持会计盈余比现金流量更具有信息含量和价值相关性的假设。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20世纪60年代由William Sharpe(1964)、John Lintner(1965)、Jan Mossin(1966)等人根据Markowitz的最优组合理论分别独立提出,CAPM的主要含义是某种证券的期望报酬率取决于该种证券的系统风险,这种系统风险就是著名βt 值,它等于该种证券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其中Ri是i证券的正常报酬率,Rf是无风险报酬率,Rm是市场组合报酬率。从CAPM的角度看,会计盈余与股价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假设:(1)由于CAPM是一个市场均衡模型,如果会计盈余数字具有信息含量,那么未预期的会计盈余部分应该与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而不是正常报酬率存在相关关系;(2)会计盈余信息对模型中的βt值会有影响,也就是说会计盈余信息对模型中,在决定βi系数大小的众多因素中,会计盈余应该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看,以上两个方面的假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

3.盈余资本化模型。盈余资本化模型模型最早被Miller and Modigliani(1966)提出,MM 使用的盈余资本化模型思路简单而清晰:Pt=E*/r,其中:E*是公司的永久盈余,r是盈余资本化率。盈余资本化模型在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果公司利润表中会计盈余是永久盈余的一个性质良好的替代变量,那么该模型所体现的思想是股市投资中再简单不过的分析技术,即:P=E×(1/r)=E×(P/E),这样就把会计盈余通过市盈率(P/E)与股价建立了直接联系。这也是会计盈余有用性在人们头脑中最直观的反映。

4.资产负债表模型。资产负债表观念下的计价模型认为净权益的市场价值等于总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总负债的市场价值。用模型表示为:Pt=MVAt-MVLt,如果我们可以用会计报表上的资产BVA和负债BVL分别作为资产市值MVA和负债市值MVL的替代变量,那么上面的股票计价模型实际上可以演化为:f(BVAt-BVLt)=f(BVEt)其中,BVE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帐面值。使用资产负债表模型时最需要注意的是BVE在多大程度上包含MVA的价值信息,这是因为传统会计惯例和公认会计准则下产生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往往与净权益的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大量的无形资产和市场前景无法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第2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现行基金管理机制本身的弊端,基金公司重规模轻净值增长的现象日益凸显。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决定了扩大规模成为基金公司的首选,至于是否能为持有人创造效益,每年是否能够实施分红已经“靠边站”了。

本质上,与券商一样,基金也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大牛市行情时,基金能为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一旦遭遇到大熊市,基金同样会亏得一塌糊涂。2007年,其时的345只基金合计盈利1.17万亿元,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又导致基金亏损1.5万亿元,也将基金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吞噬。

基金扮演着代人理财的角色,其理财能力到底如何,震荡市才是“试金石”。2010年的股市上窜下跳,基金的答卷显然不能令持有人满意。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6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656只基金,2010年全年利润仅50.82亿元。按照其2.5万亿的规模测算,基金去年的收益率只有可怜的2‰,基金投资者2010年实际处于一种“亏损”状态。

虽然全体基金的盈利差强人意,但还是有表现出色的基金公司与单只基金。数据表明,去年“十大最赚钱基金”共盈利210亿元。其中,华夏优势增长盈利37.16亿元,嘉实主题精选盈利25.27亿元。在“十大亏损基金”中,撇开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代表”中邮核心成长亏损近30亿元,长城品牌优选亏损近27亿元。基金公司方面,去年大成基金公司旗下21只基金共实现收益63.89亿元,超过所有基金盈利的总和,而另一家亏损大户全年利润为-84.91亿元,两者之间相差悬殊。

如果说指数型基金因为基金契约的关系,其盈利与股指涨跌密切挂钩的话,但是同类型基金之间也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却不能不引起市场的足够重视。基金既然是代人理财,就要为持有人理好财。年收益率跑不赢CPI,甚至于被一年期银行利率抛在身后,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基金的盈利能力问题与其投资策略有关,与基金的选股能力有关,更与基金的惰性有关。目前的基金公司更注重规模的增长,投资管理能力被漠视的现象并非罕见。毕竟规模增长意味着基金管理费的增加与基金公司收入的提高,至于投资管理能力问题,由于与管理费的提取关系不大,相对而言,基金公司重视程度并不够。这样的事实,也就决定了基金本身的惰性,注定了基金缺乏进一步积极地为持有人服务的动力以及创造性与主动性。

第3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 财务管理

近年来,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式。非盈利组织的迅速发展表明,非盈利组织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且有利于缓和社会各基层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发展还落后许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随着非盈利组织急剧增长,资源的限制使许多组织机构面临生存危机,非盈利组织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获取资源并合理进行配置以完成组织使命也随之成为理论界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财务支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非盈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以基金会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模式。基金是指按照制度的约束或限制,根据执行特定活动的用途或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分别设置的。预算方面基金为基础管理与控制各项收入和支出;会计方面基金为基础核算与报告资金、负债、收入、支出等项目。

英国、瑞典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严密的预算管理。

英国、瑞典国家的非盈利组织预算管理程序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似,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但与我国“轻预算重决算”不同,英国、瑞典在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方面比我国严格严密。

2.科学的项目管理。

英国和瑞典的非盈利组织都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将资金落实到项目并完成项目。在英国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由各非盈利组织提出项目申报。个单位对竞争性项目投标时所申请的项目费用一般包括项目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一般直接费用的30%)和必要的项目收益(一般为直接费用的15%)。然后,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形成一个或多个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然后由政府指定。

3.规范的代管管理。

管理师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英国和瑞典也都对项目实行管理。在英国,机构是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在瑞典,机构专门代政府部门管理项目和经费,相应的机构所需经费也有财政供应。英国、瑞典两国市场化运作的非盈利组织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从申请项目到竞争项目,从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场,从事业性到企业性、竞争性的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国内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1.资金匮乏,收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的短缺使得非盈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一些非盈利组织甚至由于资金太少而难以为继。根据调查,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仅政府提供的财政的财政拨款,补贴和会费收入就占了非营利收入来源的70%以上,其中又以财政拨款和补贴居多。营业性收入仅占收入的6%左右,募捐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仅有百分之二点多。

2.支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将近90%的非盈利组织每年支出额在50万元以下,甚至有些组织的年支出额不足1000元。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活动或项目的经费相对较低,不到总支出的一半,远低于日本等国的水平。支出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非盈利组织往往把绝大部分支出用于短期项目而忽视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

3.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盈利组织财务制度。各种财务制度散布于各部门、各行业非盈利组织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相关范是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尽完善,相当多的非盈利组织一般不做年度报告,或者随做年度财务报告但无严格审计。非盈利组织中的财务管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水平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组织中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三、如何构建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非盈利组织的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筹资和投资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对但较多针对一般性非盈利组织进行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筹资和投资方面。而非盈利组织是一个复杂宽泛的概念,不同类型的非盈利组织机构由于受其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对筹资和投资的侧重方式不同,现有研究并未对不同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适用性进行讨论。鉴于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成本和投资评论的讨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开展筹资和投资模式的选择研究将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是:加强对非盈利组织日常资金管理控制的研究,为了解决大部分非盈利组织资金困境,学者们多从开源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筹资渠道,扩大收益来源,而对日常资金管理研究涉及较少,忽视了加强日常资金的管理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解决伸出围巾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借鉴盈利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日常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合理安排支出结构等方面加强探讨。

三是:拓宽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务风险迎新财务效率,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将面临财务风险问题。而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我国更是如此。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并且主要集中少数领域,因此,在借鉴国外和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应该扩大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通过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非盈利组的发展。总之,目前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王名.非盈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雁翎、陈慧明.非盈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筹资效应分析,《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4]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121期.

[5]阿尔文H赖斯.非盈利创新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6]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3

[7]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8]易育林.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9]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

[10]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务监督,2007

第4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

一、引言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存款成本开始上升,导致了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银行利差收缩、盈利能力下降和银行存款表外化等问题。目前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的文献也不少,主要涉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以及创新研究、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研究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巴曙松(2012)在研究美、日等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化。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在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利率放松对传统的银行业务造成冲击,提出了促使银行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发展表外业务并加强综合化经营的建议。王在全(2013)就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影响,并就对应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从利率市场化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的冲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冲击应该采取非利差盈利模式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分析

(一) 目前国有银行的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国有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指置于一定经济和市场环境下,银行基于自己一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基础之上主导的财务收支结构,包括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即多元化业务模式两种。利差主导模式以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对象是以公司为主服务群体,承担着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利润。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亏的主要因素有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支出的高低以及贷款损失准备等。从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结构来看,其盈利模式凸显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模式单一。特征上具体表现在银行过度依赖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业务形式上表现为吸存放贷规模的扩张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的利差主导模式。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外部制度环境和银行内部经营条件在其收支结构上的综合表现,有效的盈利模式也是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创造价值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

(二) 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利润规模分析

根据国有四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10年到2014年的年报资料可以看出,四大银行运行平稳,资产负债规模继续增长,盈利水平持续较好。其利润构从表2-1可以看出,2011年四大行全年净利润比2010年增加12450.5亿元,同比增长24.62%;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1.37%,净息差扩大和生息资产增长一起推动了净利息收入的增加;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34.06%,显著高于同期净利息收入的增幅;四大银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14249.1亿元,增幅22.92%;其成本收入比为31.81%,同比下降1.61%。

2012年四大银行净利润比2011年增加9278.7亿元,同比增长1472%,增速较2011年下降9.9个百分点;四行利息净收入比2011年增加16227.4亿元,同比增长13.91%,其中净利息收入的上升主要受生息资产增长的推动;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0.72%;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8947.4亿元,增幅11.71%;其成本收入比为31.33%,同比下降0.48%。

2013年四大行净利润比2012年增加8509.3亿元,同比增长1177%,增速较2012年下降3.95个百分点;利息净收入比2012年增加12279.3亿元,同比增长8.96%,利息净收入的上升主要受生息资产增长的推动;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4.39%;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7443.1亿元,增幅8.72%;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0.51%。

2014年四大银行净利润比2013年增加5320.2亿元,同比增长658%,增速较2013年下降5.19个百分点;四大银行利息净收入比上年增加18924.7亿元,同比增长12.68%;四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比上年增加4892.6亿元,同比增长10.28%;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15967.2亿元,增幅17.20%;其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52%。

(三) 利差盈利模式下的利润结构分析

现在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全面开放,利差盈利依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其经营的主要业务仍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信贷业务,利息净收入一直是国有四大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并且支撑着四大银行的经营利润。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到2014年分别为77.97%、76.20%、76.71%、75.83%、76.22%,在营业收入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而对应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少。其利润结构变化如图2-1所示。

图2-1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润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四)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利润变化趋势分析

从上面的利润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净利润的增速更为平缓,如下图2-2所示。

图2-2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净利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的成本收入比表明了四大国有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逐年降低,四大银行获利能力逐渐增强。其成本收入比如下图2-3所示。

图2-3 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的成本收入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五)小结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逐年不断的增加,仍然是以利息收入为主,其真实的原因是生息资产的增加,而在净利润中的利息净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相对应的非利息收入却在逐年的上升。非利息收入增幅大于利息净收入,但在经营收入中比例较低。所以,单一以存贷利差收入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竞争力正在逐年下降。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冲击

(一)平均付息率的上升

目前,国有四大银行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银行在维持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广泛利用选择控制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方式保证获取较高的利润,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规定成为了银行能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客户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有所上升,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银行会选择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手段在市场上吸收资金,存款利率将会提高,必然造成银行利息成本提高。从2010年到2014年度国有四大银行的平均付息率来看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下图3-1所示。

图3-1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平均付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二)利息净收入的下降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为了实现稳定收益将展开激烈竞争,主要是争相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措施来争取客户,这样的结果会使实际存贷款利差不断被压缩。近年来,国有四大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持续下滑,营业收入增长率逐年下降,利差缩小趋势明显,银行间竞争压力扩大,实际利息收入减少。从2010年到2014年国有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增长率来看呈下降趋势,如图3-2所示。

图3-2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三) 定价管理难度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对利率进行如何定价存在着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市场的竞争程度、对手对利率的定价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对利率预期变化的趋势进行有效准确的判断,存、贷款如何确定价格,基于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和久期管理对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如何确定。以上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之后,以上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而且各因素之间有交叉相互作用,利率的市场化还增加了人们对利率的敏感性,利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较大幅度的负债和资产的变化,这样自然而然使利率的定价更为复杂,定价考虑的因素更多,定价的管理难度增加。

(四) 利率波动风险会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波动将是一种新常态,且波动幅度也有所增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因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利率结构风险、选择权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三种。利率结构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选择权风险是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客户存贷方案不同选择而使银行被动承担的利率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通过提前支取来套取较高利息,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以前的高利率贷款和增加低利率新贷款来套利,这样银行会面临很大的选择权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所产生的收益不确定性,银行会在利率经常性波动下而面临巨大的收益曲线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向非利差盈利模式转变的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每况愈下,许多国际大银行通过多元化经营方式,将银行服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创新出大量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使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稳步提高, 积极推崇以非利差主导型为主的盈利模式,所谓非利差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模式,非利差模式的产生是依靠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以及在金融混业经营下的资本运用等为基础所产生的一种盈利模式,多元化业务模式多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为主。因此,面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盈利模式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也应该从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逐步向非利差盈利模式转变。

(一)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移动技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零售银行业务在当代国际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所以,走向国际化的国有四大银行必须加快零售银行业务创新的进度,国有四大行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数字移动金融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结合起来,实现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在线金融服务。银行在控制零售业务的成本上可以通过推广自助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客户。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银行应该大力拓展房贷、汽车贷款、大额消费品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市场。

(二)凭借国有银行雄厚实力,开拓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目前我国国有四大行凭借着国家的隐形保障和自身多年的发展优势。他们在过去的传统信用业务中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多年发展中所积累丰富的经营经验等是发展中间业务的良好基础。中间业务的发展标志着国有银行的市场服务功能增强。银行应采取更专业化的服务方式,综合考虑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方式将金融功能重新组合。在提升中间业务竞争能力方面应该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重视产品细分,以质取胜,以服务取胜。同时对中间产品应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确立自己的中间业务品牌,主动应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根据需求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三)面向高端客户群体,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理念上,应采取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型到财富规划。着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融合零售和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交叉销售,增加业务规模。采用先进的模型和技术分析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四)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实现业务经营综合化

国有四大银行可以凭借其已有的优势和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相互渗透,促进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实现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应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抓住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综合定价能力。同时,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银行还可以通过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式提供便利、快捷和优惠的服务,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争取客户市场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降低由利率市场化对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减少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国有银行应该由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逐步向非利差盈利模式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面对人们对金融产品的各种新需求,国有银行应积极面向市场,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提供各种低成本优质金融服务,来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特别是国有银行应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逐步实现资金融通与服务的分离,摆脱银行与客户在资金借贷上的不平等关系,实现以融通资金、支付结算、信息咨询、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多元化业务的盈利模式。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有银行有条件和能力对当前传统的利润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发展非利差主导盈利模式是未来银行盈利模式的大趋势,也是银行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强大战略武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李掸.放开利率上限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4):63-64.

[2] 郑雪飞.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关于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盈利模式的探讨摘要[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92-193.

[3] 王在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对策[J].金融市场,2013 .(297):28-31.

[4] 周小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家论坛,2012(2).24-27.

[5] 张志楠,高劲.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基于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的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2013.(15):48-50.

[6] 陈险峰,李丹.中美商业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比较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5):41-43.

[7] 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195-198.

[8] 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金融家,2014.(1):39-41.

[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第5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事先对盈余做出预测后,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做出合法、合理的决策安排以使其盈余达到预期水平,从而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倘若是在相关的决策已做出、相关业务发生后,为使其盈余达到预期水平而做出某些盈余调整,但又不违法,则是盈余操纵行为,如果违法,则是盈余造假。因此,盈余管理不同于盈余操纵和盈余造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经理人员为了获得高报酬,就会粉饰经营业绩,采取有利于效益增加的会计政策,安排企业债务;为了节税,企业采用递延利润或降低效益;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信息限制企业行为,防止限制企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等。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发行股票、获得配股资格以及提高股价。

二、盈余管理常用计量模型及其评价

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和应计利润分离法。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先把应计利润定义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差额,再把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并通过各种回归模型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西方学者认为管理者主要是利用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常用的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的回归模型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表1就归纳了这四种常用计量模型的主要原理,并对依次进行了优缺点简评。通过对比表1中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些模型在计量方面存在着片面性。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使用的盈余管理应计利润模型的比较分析可知,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在计量可控性应计利润方面具有最佳效果,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基于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的。然而,这两个模型只有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且业绩稳定的企业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出计量优势,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也还未能进入平稳期,因此,在我国新兴的证券市场运用此模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简单套用Jones模型或者修正的Jones模型来衡量我国企业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及盈余管理情况,难免会影响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完善思路

其一,模型设计的思路。本文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完善是在Jones模型基础上做出的一种改进,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考虑现金流量操纵的影响。上述模型的一个共同前提是假设现金流量不能进行操纵,而事实上,现金流量也存在纵的可能。Dechow等研究发现,不论是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还是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所估计的操控性都与经营现金净流量CFO显著负相关,而与经营业绩正相关。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企业处在快速增长期或放宽销售的信用政策,都会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减少。经营现金净流量会受上期和本期应计利润的影响,上期应计利润越多,在本期收回的现金可能就越多,所以应计利润与本期现金流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多是通过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来操纵盈余,因此在模型中应该引入经营现金流量加以控制。

(2)考虑期间费用的影响。在我国利用研发费用、减值准备计提等方法是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Kang和Sivaramakrishnan认为对每个公司来说,在当期和上一期期间,其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之间、成本费用与存货及应付款项之间、折旧摊销与财产、厂房和设备之间的比率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公司的应计利润余额就主要由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和固定资产来决定。

(3)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余管理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公司绩效却会影响盈余管理的估计,因为非预期的绩效与应计间的非线性关系可能导致NDA被错误地当做DA,而我国上市公司非预期绩效的情况十分普遍,为了消除业绩变化带来的估计盈余管理的问题,在模型中引入了业绩变量。

(4)考虑线下项目的影响。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来看,除了利用应计项目外,线下项目也是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法。因此,Jones模型等可能会低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和程度。为此,本文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将线下项目纳入了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该模型假定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线下项目水平应该与前一年持平,线下项目与前一年相比的增减变化量即为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量。

其二,模型构建。综合考虑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提出改进模型:

其中:COSTit表示t期间的期间费用变动额,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本期减去上期的变动额之和来表示,CFOit为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ROAit-1为滞后一期的资产收益率,TAit通过现金流量表法计算,为全面分析线上操控与线下操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TAit的计算用净利润NIit与经营现金净流量CFOit之间的差额表示,IBLit为第i个公司在第t年和第t-1年间线下项目的差额,IBL是指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之和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差额。

该模型增加了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CFOit、滞后一期的资产收益率ROAit-1、当期的期间费用变动额COSTit以及IBLit,分别控制经营现金流量、公司业绩、期间费用和线下项目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的影响,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做的改进,更适合中国当前尚不成熟的资本市场,能更全面、充分、有效地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

总之,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虽然有很多,但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模型目前尚未成熟。笔者认为以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先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盈余管理计量新模型,对提高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年第2期。

[2]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第3期。

[3]王生年:《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公司治理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化成、刘亭立、卢闯:《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1期。

第6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成交规模屡创新高(见图一)。以货币基金为例,2013年余额宝的推出激发了人们对货币基金的兴趣。依靠互联网的便利性,货币基金呈现爆炸式增长。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货币基金在仅仅三年内由2013年1月的4759亿元增长到2015年12月的44443.36亿元,增长了8倍以上。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p2p网贷规模由2013年的105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9823.05亿元,同样增幅在8倍以上。另外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数据,第三方支付的成交规模也显著放大。

受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银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关于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

谢平(2012)认为以P2P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个人提供了新的投融资渠道和便利,满足了普通民众的金融需求,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吴诗伟、朱业、力拓(2015)利率市场化直接推高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与不良资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在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上升的同时还通过倒逼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高其风险水平;而商业银行自身互联网化则有助于降低风险;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利息收入比率、存贷比及宏观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强系统安全建设。

王光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我国仍处初级阶段,尚未对商业银行产生颠覆性影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投入将成为决定未来银行排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必须要把握这轮大势,积极应对。首先,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云和大数据,重塑银行与市场的供需关系,重构商业模式。其次,主动寻求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大力发展与生产消费活动深度融合的金融行业应用等类商业模式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银行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最后,在加强自身数据积累,加快人才储备的同时,主动开展风险控制,加速营业网点战略转型,以便在未来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位置。

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来看,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短期盈利构成冲击,但是,从长期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更多地是互动与融合。从研究推理上看,进行量化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并不多见。为此,本文重点从代表互联网金融的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货币基金等三方面量化探讨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指标数据说明

1、变量设定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测度商业银行绩效主要使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或者资产收益率(ROA),因为这两项指标都是反映银行综合盈利能力,所以有必要进行修订以精确反映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收益状况。考虑到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款利差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本文选取采用指标CR=(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净资产。该指标能够很好地测度净资产获取利息和手续费收入的能力。本文选其为被解释变量。

互联网金融比较有代表的体现在第三方支付(SF)、互联网货币基金(HJ)和互联网网贷(P2P)。本文选取这三个变量用以测度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为了体现存贷款业务对于传统业务盈利的影响,本文把存贷比(CD)纳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

2、指标数据说明

2013年被广大学者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因此本文所有数据观测区间均为2013―2015年底各季度。

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为了研究的便利性和样本的可代表性,本文选取截止目前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共计16家,即工行、建行、中国银行、农行、招商、交通、浦发、民生、兴业、平安、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由于经营规模和经营特色差距较大,因此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特点。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如: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净资产、存贷比)均来源于公司季报、中报和年报的财务数据。由于数据呈现季节性,因此分别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季节调整(采用Census x12方法)。

测度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一般采用艾瑞咨询(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本文采用其公布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季度数据;p2p网贷的季度成交量根据网贷之家的月度数据整理;在选取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变量时,学者往往选取较大几家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规模作为代表。如余额宝、华夏财富宝等。但是根据融360的数据,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互联网对接的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69只。为了反映行业整体规模对商业银行存贷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月度货币基金规模数据整理。

三、模型设定、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设定

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网贷P2P、第三方支付和货币基金等形式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为了能反映存贷比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程度,也加入其加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

因模型涉及16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季度的财务数据,所以应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对解释变量SF、CF、P2P进行对数化处理,形成变量LN_SF、LN_ HJ、LN_P2P,然后对所有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本文主要采用Harris and Tzavalis(简称HT)检验、Breitung检验和IPS检验。结果显示CR、LN_SF、LN_ HJ、LN_CF存在单位根,CD不存在单位根。为此对上述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得到D.CR、D.LN_SF、D.LN_ HJ、D.LN_CF 。经调整后上述变量全部为平稳序列。

D.CRi,t=?茁i,t+?茁1D.lnSFt+?茁2D.lnp2pt+?茁3D.lnHJt+?茁4CDBi,t+

ui+?着i,t

模型中,第i家银行第t期的传统业务CR增速被表示为第三方支付增速D.lnSFt、网贷增速D.lnp2pt、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增速D.lnHJt、存贷比CDBi,t、商业银行固定效应ui以及随机误差项?着i,t的函数。

2、模型估计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一般有三种,分别为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首先运用LSDV法考察是否使用混合回归,经检验,大多数个体变量P小于0.05,故拒绝混合回归。其次运用FE法回归,发现也明显优于混合回归,且F检验同样拒绝混合回归。

在排除了混合回归后,对模型又分别进行固定效应FE回归、随机效应FGLS法回归、随机效应MLE法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对上述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P值等于0.3085,故无法拒绝原假设,因此检验结果认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

从固定效应模型FE法回归结果来看,P2P网贷对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次是货币基金,而第三方支付对于传统业务盈利的冲击最小。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从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盈利形成负面冲击。

第7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一、不同红利分配方法下的监管模式

    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和保证寿险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业务监管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红利分配方法下保险监管的理念和模式是不同的。

    美国寿险公司提供的分红保单大都以现金红利法进行盈余分配,分红保险的监管模式属于“市场导向”型的。因为在现金红利法下,虽然寿险公司有权决定当期的可分配盈余,也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来调整红利,并将部分盈余留存至期末发放末期红利,但是鉴于高度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投资理财的日趋专业化,寿险公司一般不会留存过多的盈余在分红基金内。再加上按照贡献法计算每张保单的红利,透明度较高,寿险公司可操控的余地较小。因此对现金红利法分配的分红保险的监管理念是:在市场比较透明和有效的前提下,保单红利水平是潜在客户选择寿险公司的重要依据。除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外,保持具有竞争力的保单红利支付是寿险公司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论是相互型寿险公司还是股份制寿险公司经营的分红保险,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将分红基金的盈余分配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对盈余分配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完全由公司董事会在考虑了指定精算师的意见后,通过分析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比较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分红水平后做出的判断,监管机构并不过多地干预寿险公司的红利政策,只是提出了一些精算指导原则供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在职业准则范围内参考。

    英国寿险市场的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不论是其每期增额红利的决定还是末期红利的决定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自由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为了提高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改进盈余分配管理措施,从2001年2月开始,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FSA)开始对分红保单的经营管理以及分红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回顾,了167号咨询公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PPFM)管理分红业务。

    P甲M针对分红基金的红利支付方式、投资策略、业务风险、分红基金的费用收取和分摊、可继承资产、新业务、以及股东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规定和要求。PPFM监管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强调了分红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虽然FSA没有直接规定与限制寿险公司的具体盈余分配行为,但是寿险公司必须向FSA、保单持有人提供充分、完备的信息。二是PPFM没有直接提出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但要求寿险公司在一个较为透明的环境中运作分红基金,尤其是要求寿险公司的指定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与收益的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与相关信息做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此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的实施,使英国分红保险的经营和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化,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也得到更好地保障。

    二、我国分红保险监管模式的探讨

    美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现金红利法,倡导“市场主导型”的监管模式,英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增额红利法,倡导的是“自由和公开化”的监管模式。我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同时采用了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两种红利分配方法贯穿于同一张分红保单中,虽然对保单持有人来说红利的选择权增加了,但是保险公司的红利分配更加复杂,对分红保险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分红保险市场刚刚形成,无论是寿险公司对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还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的监管规定都不很成熟,从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和规范我国分红保险市场出发,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分红保险发展的监管模式,那就是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市场导向型的监管模式,并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未来分红保险监管政策和措施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1.明确分红基金的盈余来源

    确认和分配分红保险产生的盈余是分红保险经营管理和监管的核心。目前寿险市场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三差收益”分红,也有“二差收益”分红和“一差收益”分红。有些寿险公司只将产生利源的部分拿来分配,而隐藏可能发生损失的部分,这种红利分配的做法将误导投保人对红利的合理预期,忽视分红保单中蕴含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必须明确分红保险的盈余来源与确定方法,无论是死差异、利差异、费差异还是退保益、投资资产增值等都应当列入分红保单持有人能够获得的保单盈余部分,然后按相应的红利分配法进行分红。只有这样才能让投保人选择那些业务经营稳健、红利水平稳定的寿险公司,才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

    2.监管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

    我国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中允许选择两种红利分配方式,即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对保单资产份额、责任准备金、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同,所体现的透明度以及内涵的公平性也不同,在具体操作和会计处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目前各家寿险公司对两种红利分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让保单持有人产生理性的信服感,更不用说形成对未来红利水平的合理预期。因此为了保证寿险公司所采取的盈余分配方法和红利政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同时切实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对不同分配方法在财务报告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对那些多年没有产生盈余的分红基金,要求公司的精算师依据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的波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收益水平等因素做出合理和谨慎的判断,并出具精算声明书。

    3.强调分红保险的透明和信息披露

    不论是采用现金红利法还是增额红利法,分红保险的红利计算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保单持有人很难清晰地理解,也无法在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保护的措施。因此强调分红保险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是我国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监管机构除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应当至少向保单持有人寄送一次分红业绩报告,使用非专业性语言说明分红何险的投资收益情况、费用支出和费用分摊方法、本年度的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得红利金额、增额后的保险金额、红利计算的基础和计算方法等外,为了提高红利分配的透明度,监管机构可以借鉴英国的“财务管理操作惯例和原则”,要求各家寿险公司提供充分和完备的信息,以正式文件形式解释和说明年度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方法、增额的红利利率、分红基金资产和分红业务负债之间的匹配程度、分红基金可能面临的业务风险、寿险公司决定分红基金能够承保的新业务量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以及红利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保单持有人之间的分配情况等,以便保险监管机构、保单持有人对寿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做出适当的判断。

    4.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

    在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保证红利分配的公平、客观是指定精算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指定精算师需要在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后对分红基金盈余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出相关建议,公司董事会考虑指定精算师提供的意见后作出盈余分配决策。指定精算师负责对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做出解释,代表监管机构来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在保险公司内部扮演监督人和咨询人的角色。我国保险监管机构虽然要求各家寿险公司的精算责任人必须在公司提供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务年度报告上签字,但是我国的精算责任人更多代表着一种财务管理人的角色,而不是监管人的角色。因此为了更加公正地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尊重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与精算协会通力合作,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指定精算师报告体系,利用指定精算师的法律职能对分红基金进行正规、有效的监管。

第8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国际间商品价格的波动也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间监管与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秋根.浅析套期保值经营策略的风险[J].财会月刊,2006年2月.58-62.

第9篇:基金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09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1 我国目前银行业盈利现状

1.1 资产规模继续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都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截至2014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72.3万亿元,比2013年上涨了21万亿元,上涨幅度13.87%。较2013年而言,上升幅度呈现放缓趋势。

1.2 经营利润继续增长,但增速缓慢

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 548亿元。商业银行利润增幅从2011年的36.33%,经历2012年的18.96%、2013年的14.48%降至2014年9.6%,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利润增长幅度的降低与银行业2014年拨备的大量计提有关,截至2015年4月2日,已经公布的10家上市公司年报,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6%,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2014年同样保持着高盈利状态。

1.3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 426亿元,比年初增长2 505亿元,增长比率达到29.73%。就拨备覆盖率来看,2014年4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73.66%、262.88%、247.15%、232.06%,比2013年同期282.7%、287.03%、292.5%、291.95%的拨备覆盖率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增加与2014年经济的下行有重大关联,银行作为与实体经济高度关联的行业,2014年实体经济潜在风险的暴露无疑增大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降低,表明利润风险的加大,但根据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办法》提出的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监管指标,我国的银行资产质量依旧保持总体稳定的状态。

2 营利模式分析

作为一个利率管制的国家,中国的商业银行管制更加严格。银行主要依靠资金储蓄和贷款利差实现营业利润。我国银行盈利能力模型可以简化为:银行利润=资金规模量×资金的边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

资金规模量、边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下面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对浦发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2.1 信贷规模同比例扩增

从表1数据不难看出,银行贷款与存款分别是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最主要来源,银行的高速增长以资产的大规模扩张为后盾。资产负债规模几乎同比例上升,存贷规模也几乎处于同比例增长。信贷规模的扩张使银行通过存贷利差盈利。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存贷比为74.46%,非常接近75%的监管红线,银行将取得的存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贷款赚取利差从而实现收益的盈利模式急需改变。

2.2 高额利差是支持净利息收入主要来源

在我国,银行依靠资金量扩张通过高利差来实现盈利,在净利差主导的模式下,银行吸收低利率的存款并以高于存款利率的高利率放贷出去,以简单的操作模式带来高额利润。由于大客户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给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存贷规模在上文已分析,下面主要对浦发银行利差呈现的缩小趋势与高于国际同业水平进行分析。

2.2.1 利差有缩小趋势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浦发银行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反应了银行对成本的控制能力逐年增强。从2011年来5年净利息收益率呈现每年走低的趋势,净利差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净利息收益率的下降由多重原因造成,一方面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2012年国家中央银行首次实行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3年国家实行连续两次下调5年以上国家贷款基准利率,2014年的货币政策为“两次定向降准,扶持三农,一次不对称降息”。2012年以来,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加大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有效缓解了存贷关系紧张的局面,银行的利差也相应缩小。净利息收益率的下降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客户议价能力上升。随着市场的开放,不光国内银行竞争激烈,国外银行也参与进来,客户拥有更多选择,因此议价能力也逐渐增强,贷款利率不再完全受银行掌控,因此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

2.2.2 利差高于国际同业水平

我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近年来始终徘徊在3%左右,而日本、韩国的利差在1%到2%之间波动,过高的利差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利润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高利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前些年,国家为控制通胀,通常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存款利率没有变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银行继续以较低利率吸收存款,而准备金的提高使放贷数量减少,实体企业对贷款的竞争使得供求关系不平衡,贷款利率逐渐上升,其结果就是银行继续以约3%的低利率吸收存款却以6%的高利率放贷,致使利差水平持续走高。而2012年、2014年国家两次不对称降息对银行的利差有降低作用,也对释放市场流动性起了良好作用。

其二是我国没有完全开放的利率市场。1999年,国家通过提高存贷利差来帮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消化长期政策性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通过净利差扩大利润水平,从而冲销银行巨额坏账,帮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不得不说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有银行重组上市的逐渐深入,高利差政策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开放利率市场,导致利差水平居高不下,任凭外面狂风暴雨,银行业依然旱涝保收。

2.3 从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在成熟的金融系统中,中间业务占有比例较高,存贷业务相对较低。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仅占20%的比重。我国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下,中间业 务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浦发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所占比重仅有20.29%。但模式转型也已初见端倪。其一,中间业务发展速度较快,2014年,浦发银行非利息总收入共增长101.6亿元,同比增长68.47%;中间业务的增速均高于存贷款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其二,中间业务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盈利模式。

3.1 传统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

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同时也应注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管理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应加速拓宽主营业务,寻找新的盈利点,与国际接轨,以更好地面对市场风险。

3.2 非利差盈利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通过非利差模式盈利。在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中,存贷利率相差极小,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非利差盈利模式,以发展零售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和中间业务为主打。非利差盈利模式不需要占用过多资本,通过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品牌建设,推出各种银行产品,突出各类银行的特色服务内容。非利差盈利模式下银行业务多样化,包含业务顾问、金融中介、综合等。银行注重形成比较全面的金融集团,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4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环境

4.1 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尽管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依然存在于我国银行体系中,但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证券市场相关业务;2010年,银监会公布《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上市银行在交易所债券交易试点工作;2014年,银行子公司试点改革与证券化试点的推行,国家在一定风险水平下,逐步放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政策的不断出台,混业经营代替分业经营也将是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创新与研发,拓展业务范围。

4.2 持续提高的经营效率

西方媒体曾一度称我国的商业银行为“技术性破产”,但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上市、资产剥离、政府注资等措施实现成功改革,至今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总体处于逐渐提高的状态,虽然2014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坏账准备的计提导致资本利润率下降,但不良贷款率还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总体而言,经营效率的提高为银行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

4.3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电子产品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网上交易,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既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又替代了大部分的银行柜台业务,为银行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经营成本。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拓宽销售渠道,是银行业盈利的重要渠道。我国银行业的暴利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经济环境,即我国的利率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利率保护政策使我国银行存贷利差比国外银行高出2个百分点,高额利差成为银行盈利的最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的开放、利率逐渐市场化对利差的影响、金融托媒对银行业务空间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不良资产逐渐暴露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目前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均给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各界都拭目以待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2]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