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精选(九篇)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

第1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几何语言 几何证明方法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生初学几何要比初学代数困难得多。因为初中代数虽然比小学算术要抽象一些,但仍旧是对数和式进行运算,学生初学时困难略小些。而初学几何不同,在几何中主要不是对数和式进行运算,而是运用几何语言、作图等进行演绎推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说感到抽象,很不习惯。为了减少学生初学几何时困难,本人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尝试着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地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一、如何让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学习的方法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牢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如何学好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证明相似的时候,如果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其夹角相等的方法时,必须注意所找的角是两边的夹角,而不能是其它角。在回答圆的对称轴时不能说是它的直径,而必须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像这样的细节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是学好几何的基础。

善于归纳总结,熟悉常见的特征图形。

举例,已知A,B,C三点共线,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等边BCE,你能从这个图形中找到哪些结论?如果我们通过很多习题能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如果有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就必然会出现一对旋转式的全等三角形的结论,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BE≌DBC,在这对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得出EMB≌CNB,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这些结论也会成为解决其它问题的桥梁。在几何的学习中这样典型的图形很多,要善于总结。

熟悉解题的常见着眼点,常用辅助线作法。

把大问题细化成各个小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解决问题。在我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时,要善于捕捉可能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例如,在一个非直角三角形中出现了特殊的角,那你应该马上想到作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因为特殊角只有在特殊形中才会发挥作用。再比如,在圆中出现了直径,马上就应该想到连出90°的圆周角。遇到梯形的计算或者证明问题时,首先我们心里必须清楚遇到梯形问题都有哪些辅助线可作,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抓住常见的着眼点,试着去作了,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考虑问题全面也是学好几何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几何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分两种或多种情况来解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更好的解决这部分问题呢?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对比较常见的分情况考虑的问题要熟悉。例如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角要考虑是顶角还是底角,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边要考虑是底还是腰,说到过一点作直线和圆相交,要考虑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所以要画出三种图形。这样的情况在几何的学习中是非常常见的,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但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到是否要分情况考虑。很多时候是你平常注意积累了,你心里有了这个问题,你作题时才会自然而然的想到。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俗话说:“几何学、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我从多年的教学中得到:初中几何证明题即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同学对几何证明题,不知从何做起,甚至部分同学知道了答案,但不知道怎么得出,叙述不清楚,说不出理由。对逻辑推理的过程几乎不会写,这样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虽然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推理的过程不能过繁,一切从简。但要求做到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方能完整。怎样才能把几何证明题的求解过程叙述清楚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树立学生求解几何证明题的自信心

初中生具有可塑性,他们的心理是易改变的,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1、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公理、定理、性质、判定、推论

2、大胆让学生说过程、说结论

很多同学在求解几何题是,只知道答案,不只从何得出,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你的结果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探讨、合作交流,从结论到已知进行叙述,让学生大胆地说过程、说结果,教师做相应的补充、说明,理清整个思路,但不忙写出推理的过程,再让“中、差”生进行说过程,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也知道这求解的过程原来就是这样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阔学生视野、扩散学生思维

几何证明题都具备几种不同的求解证明方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创新,寻找不同的路径进行求解证明,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把几何学活、用活。

4、巩固提高、引申应用

“温故而之新”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高,,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再现所学知识,并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新知识的求解证明,进一步掌握求解证明的方法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 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就是眼、脑、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用眼睛看,这就是获得知识的必要环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问题,观察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脑就是动脑筋,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尽可能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实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手自然是动手操作,把眼睛看到的和脑中思考的用手操作出来。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学习生活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具体深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几何的兴趣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这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几何并不是一门纯粹的计算科学,它会时刻和图形相结合。平面图形比较直观,便于在板书上画出并计算相关问题。但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学生们很难理解,CAI课件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几何学习的课堂本来就是比较单调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难以始终保持高的注意力。但如果引入CAI,不但使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而且又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性,给学生们创造了轻松的氛围更有助于学习抽象知识。

四 注重几何思维的培养

(一)几何思维的重要性

几何学习与思维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几何学习要以学生的一定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另一方面,几何学又能大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学习几何解决几何问题时,要运用各种方式的几何思维。“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所以几何学习与思维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几何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初中生处于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还需要具体形象或经验的直接支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高度理解中掌握、应用几何知识,培养应用几何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几何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讲授概念时,不仅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定义所表示的逻辑上和教学上的意义,还应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楚导致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从实例出发,用实例直观地帮助形成定义,也就是培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定理、公式、探索论证的思维过程揭示了定理、公式与现有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它们产生的内因,它们的逻辑推理,它们的本质特征,并且在这个论证过程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因此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论证过程,就抓住了定理、公式的教学内容。展现定理、公式的探索论证过程就是要展现结论的获得过程,证明思路探索过程,就是要展现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命题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过程。只有突出定理、公式的探索论证过程,学生才不会仅仅记住定理和法则的结论,学生才能知道定理法则是如何来的,才能使学生在这段极具教育意义的素材中锻炼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三)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展示数学家、教师、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教师本身的思维活动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首先,根据数学知识的结构展现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数学家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但由于数学知识是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从这些成果中,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其次,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展现教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存在着三种不同层次:一是展现解法,二是展现思路,三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向学生展现问题中的方法是怎样想出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再次,指导、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思考。(2)营造民主气氛,引导学生各殊己见,评判各方优势。(3)指导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4)分析各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思维中的错误,总结思维规律、方法和技巧。

五、 重视几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几何教育理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所以首先要求教师的素质,而对于一个几何教师来说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要的。几何教师应具备事业心,事业心是侧重从整体讲的,把几何教育视为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责任心是侧重具体工作上来的,对教育与研究的认真态度。事业心与责任紧密相联系,体现了饱满的热情与高度的理智在实际中的统一。而自信,则是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同时包括对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教好,相信学生能学好,相信数学本身的魅力。几何教师也必需有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就需要这种心理品质。这种是耐心,教师的耐心在最困难的问题面前,尤其是在学习上困难最大的学生面前受到真正考验。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只靠教师的意志力量就能克服的,要对困难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细心观察和剖析困难,细心的寻找解决困难的策略。所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通过几何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增进学生素质的健全,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几何教育也能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通过几何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逻辑修养,通过几何学习将几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应用于生活中去,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于真理的尊重,信仰乃至追求,这种相对高级的心理素质有可能在几何学习中逐渐萌生和发展。真理至上,在这种观念的形成中,几何的作用是最突出的。

第三,在几何学习中,通过优美的图形能增强美学修养,强化审美意识。

第四,在几何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还能进一步领会到凝结在数学史上的人类奋斗精神,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大大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六、如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当前,“研究性学习”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二是指一种教学策略,三是指一门专设的课程。第一种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第二种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导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第三种理解:“研究性学生”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尽管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但其根本点是学习方式,而教学策略和课程是学习方式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说,教师的研究性策略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状态。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主体是老师,实施客体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在教师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中,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同时又是教育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被动者。

当然中小学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而提出来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亲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正确认识,通过自由、自主的探索过程,综合性地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在“学习”,而不是在“研究”,“研究知识”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研究性学习正以其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获取和应用知识,成为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初中几何是历次数学改革的“排头兵”,现行的实验教材,打破了欧氏几何体系,代之以大量的实验几何,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我们进行几何教学研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

1 重视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要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精华,直接经验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与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学习体验可以充分地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几何的概念、法则、定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精确性,因此,概念定理形成的方式,需要以学生脑海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概念定理为依托。对于初中几何的每一个几何模型,一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具体的背景。把学生带出班级小课堂,带进社会大课堂,感受现实生活的几何情景,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重视几何应用的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在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内容上,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心脏。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但设置问题大有讲究,在上海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一知名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国内同行认为非常成功,但听课的美国教育专家却不解地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地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问题教育的真谛。假如我们在简单地画画与学习几何之间划上等号,那么就不是进行数学教学了。

几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主要是将学生置于几何问题情景中,激发他们对几何问题的兴趣。因此,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是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3 、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的学习“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成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查。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数学概念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几何先天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品质,实验教材设计了许多“做数学”: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以及观察物体、识别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教学环节,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教学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菊英,浅谈平几复习中的选题,中学数学月刊(江苏),1997年2月。

2、蔡上鹤等,几何第三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3、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优化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通报(北京)2002年5月。

4、,思维发散,多样解题,数学通报(北京)2003年9月。

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第2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初中学生学习过基本的几何知识,但是主要停留在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而高中的立体几何较初中的平面几何学习难度有很大的增加,几何的接触面也由一面到多面。因为几何由平面学习转向空间学习,使得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很多学生缺乏空间的立体想象力,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具体可感的立体几何模型,所以不少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解题费力。

高中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因此,教师要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注意启发学生多角度看待立体图形,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解题突破口。此外,教师在做好立体几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空间构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解题自信心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那么,在日常的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解答立体几何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形象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呢?

二、提高立体几何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分析、理解问题,构建起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持久的记忆,更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信心是顺利完成某一学习的基本前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如果一名学生具备了对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能够多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多谈谈自己立体几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名学生一旦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信心,那么在面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和解题时在心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是一个有力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提高立体几何教学的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正方体,加强直观认识

学生在初中接触的几何学习主要是平面几何,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很难迅速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初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体ABCDEFGH,并归纳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立体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平行”“两条直线的垂直”“面与面的垂直、平行”等基本的一些判定。在一个具体可感的立方体中,学生通过借助确定线与线的位置,加以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垂直和平行的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想象。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也可以借助自制的正方体来辅助课堂教学,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3夯实基础,画图辅助

立体几何的学了需要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外,还需要教师注意帮助、引导学生夯实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画图以更好地解题。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必须清楚该定理的定义是“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根据这个定理再进行有关的延伸,学生能够转化为数学语言:“m为直线,n为平面β中的任意一条直线,若mn,那么mβ”,或者是“m为直线,n为平面β中的任意一条直线,m,n交于A点,若A点为垂点,则mβ”。这样说明学生对该基础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再根据定义,将判定依据“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等进行讲解和举例,最后根据各条判定条件进行有关的例句举例和练习。

例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BC=AC,AD=BD,M是AB的中点。求证:AB平面CDM。

解析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空间四边形ABCD,然后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图形,学生通过图形能够很快发现:M是AB的中点AM=BM。

又 BC=AC,

根据等腰三角形中线原理得CMAB。

同理AD=BD,AM=BM,DMAB。

又 CM,DM交于点M,AB平面CDM。

通过这样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先分析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举例和练习,使得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并及时进行运用。这样学生消化吸收速度加快的同时,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第3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在工作方面:对于刚上讲台的一名实习教师,对教学的方法、教学经验都无从下手,连最基本的备课都不知道从何而备,也不知道备课的基本环节与步骤。学校给我安排的三、四、五、六年级哈班和汉班的体育工作,学校的篮球队兴趣小组和一年级的心理健康,对我来说也是一次考验与挑战,没有压力无存动力。在指导老师金老师刚进校主要给我介绍了教育实习的工作计划,在思想上要我重视起来,熟悉我校的环境、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体育工作及班级的教学情况、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等工作做详细的了解,为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实际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老师让我从如何备课,如何钻研教材、如何了解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板书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认真指导交流,为我一学期的教育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石。我利用课余时间学校老师密切联系、交流,请教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听课、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活动,认真记录教学日志和教学任务。

在知识方面:支教实习中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也深深体会到教学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以外,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业务知识,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的提高外,还要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教育和心灵里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相互渗、相互融合,在实习中,只懂自己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这一点在实习中体会很深,作为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运动技能技巧,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科学知识,在支教实习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很欠缺,虽然学的专业课确实不少,但要离实际工作要求还远远不够。不但自己涉及的知识比较窄,而且学习的深度也不够,掌握的知识点不够扎实、细致。

在实践方面:虽然在实习过程中学会了不少东西,但距熟练操作还相差甚远。更何况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情况只是实际中很微小的部分,通过支教实习,深有感触,以后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理论知识深造学习,并且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素质方面:我也领悟最多的是在职业道德教师素质方面。师者,传授解惑也,“教书育人”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心理的教育。教师素质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对基本动如何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从教能力,如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通过支教实习,我在大学的课本上学到理论与实践相差甚远,经过一学期支教实习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基本有所了解。

在生活方面:在生活上学校领导、其他教师、指导老师及后勤蔡主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远离家乡异地的我们消除孤独感、寂寞感,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兄弟姐妹吃住无忧。在课余时间高强老师、阿斯哈尔老师、指导金老师、余凯老师、买买提老师、巴合到列提老师、赵双伟老师我们在课间篮球交流,有时一个小的犯规会辩论好几分钟,时而引来操场上的欢天笑语,各位老师额头上汗水直流,看到心情激动、高兴快乐的回到办公室工作。还有李万华老师、余凯老师、张文强老师提上三泉老窖增添了我们的夜生活,各位老师的课余生活给我们传授了怎样与人交往、沟通,在社会中怎样与人相处、人际交往,实习支教值得虚心学习。

第4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一、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主导”的地位

1.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纠正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点根深蒂固。传统教育理念认为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处于从属地位;而自主互助型课堂则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淡化教师的“权威性”,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转化。教师要能听进不同的观点,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强调师生相互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理应得到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困难,想尽方法促使他们增强自信,激发兴趣,而不可处处时时以教育者自居,以势压人,否则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主体而自我表现,只管按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一口气讲下去,顶多让学生当配角回答几个问题,这样的课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相长,友好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态度。

2.教师要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努力创设物理环境,要让中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也只有在物理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物理环境,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来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其次,注重突出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物理。如何引入课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如何进行课堂总结,都是要事先考虑周到的问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备好每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分析教材,又要分析学生。

3.教师要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本身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带领着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科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如趣味性的实验、生活中的物理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导”的好坏,不是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不是看课堂中的热闹场面,而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1)有没有让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2)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3)有没有让学生学得充实;(4)有没有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

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主体”的地位

学生为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学生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发挥“主体”的作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1.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自主互助型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主体”,教师仅仅是“主导”。那种“你讲我听,你写我录”,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方法,必然会导致思维惰性的产生。

2.要对所接受的知识有一种识别能力

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老师讲的,学生都要分析其正确性,不要迷信和盲从。有不同的意见,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敢于回答,要讲究回答的质量;要培养自己的讲话能力,使老师与同学一听就能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

3.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5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双基”内涵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双基”主要指代数、几何等学科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的运算、作图或画图、推理等操作活动。从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或“明确的知识”。除“陈述性知识”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是从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模仿和自主活动而获得。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双基”时,我们应当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既重视“陈述性知识”(“明确知识”),又重视“程序性知识”(“默会知识”)。当前,适当地加强探究性活动是需要的。例如,对于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先不直接给出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一定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尽量使学生去“经历”、“探索”、“体验”它们的形成过程;适当突出或增加一些活动性内容,例如,几何中的“变换”、“投影”,代数中的建模、估计、实践活动,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活动,等等。在数学课程中我们设置一些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性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二、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关注不够。当前,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是实现主动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活动式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这个问题涉及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科学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只能在学生积极、自主的数学活动中形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双基”,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从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中理解知识,等等。

强调探究性学习,一些方法或策略性的知识、价值性的知识必然会凸显出来。例如,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解释和转化问题使之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选择和有效地使用工具(例如信息技术工具),如何与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学校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被动的,因为经验的接受并不能像物体的接受那样,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性质和存在方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即其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它必须处于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水平的变换,即能动地反映活动才能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都是能动地接受学习的写照。但是,如果把接受学习演化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参与,没有学生的主体建构,这就失去了“数学知识经验的接受”的本来含义。所以,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是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程度。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层次性、阶段性。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当包含感知和观察问题情境,抽象和表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变换或证明,对结果进行反思修正或推广,以及应用,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过程。具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表现为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分析、假设、抽象而获得数学模型,并选择恰当的数学工具,应用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求解、验证、解释模型,必要时对问题情境进行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模型。这一学习过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数学的学和用之间的关系,在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需要特别强调。另一种表现为在抽象的数学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等的引导下,通过恰当的变式训练、知识的实际应用等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进而逐渐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书本知识的主要方式。

三、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四、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第6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几何定理是初中几何知识的主要内容,也是进行几何推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思维方式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轻视概念的重要性,虽然做起计算题来游刃有余,但是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则显得有些吃力.关注到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就应该在几何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达到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能力的目的,而几何定理的教学就成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具体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讲数学故事引出几何定理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在开展几何定理教学之前,通过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数学历史故事来导入新课.通过这一特殊的课堂导入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被迅速、有效地激发起来,有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介绍古今数学家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来导入这一“数形统一”的数学方法.教师首先可以讲述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赵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使用直观、简洁的方法证明出了勾股定理.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古时候的赵爽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出勾股定理的呢?”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与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一定理吧.通过教师的一番引导,学生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勾股定理的探索.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给予相应的指导即可,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且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推导出了几何定理,这种教学过程与教师单一的灌输知识相比,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牢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推导几何定理

在上文中,通过讲述古人的故事引出对定理的推导,下面谈一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展开几何知识探索的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展开教学与听故事相比,都能很快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探求知识提供助力.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展开积极的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一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来说明这一问题.例如,在运动会跳远项目中就体现了这一定理.又如,在学习“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图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盘山公路在两次拐弯后平行时的内错角图示效果,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同类现象.通过这次教学,学生既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几何知识,体会到了学习几何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一定理的理解.

三、在问题情境中推导定理

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师生互动问答,可以将班级气氛活跃起来,班级师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和交流中自然的引入对有关概念、定理的推导,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学会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够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7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中,是先确定讲什么,然后确定怎么讲。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则是一种逆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环境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反馈评价体系。比方说,如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工程是否要马上开工的可行性论证,将学生分为赞成或反对两组进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转换立场继续讨论。

教学活动组织

所谓教学活动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和学生需要进行的具体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座式授课和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

1.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层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1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里、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他们认为教师教的知识总是对的,只要能准确的记忆并重述教师教授的内容就能获得好成绩,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类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足够的理解,缺乏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第2阶段。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到这一级别时,他们发现在所学知识点之间或者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但是学生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第3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具有推理、演化的能力,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不断质疑和验证接收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假设,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不同阶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在授课中结合学生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们更新现有对理论的认识,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只有学生发现现有理论有缺陷,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理论。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以突出强调改变是学习过程的内在要素。例如,请学生总结自从上课以来对某一观点的认识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讨论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模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呈现教师自己是如何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转换看法的,特别强调如何判断这个过程。

2.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或辩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学习等。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活动形式之间的组合。表1给出了组织教学活动的两种典型案例。示例1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可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但对学生来说,其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只会到考试前夕才会认真看书。示例2则能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可望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反思。

反馈与评价

在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就可以了。但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里,为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则需要一系列的反馈和评价,即所谓的教育性评价。美国教育评价研究专家格兰特•威金斯认为,教育性评价理论的核心前提是评价的目的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审计学生的表现。一旦评价具有教育性,评价就不再与教学分离,而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反馈与评价体系需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和反馈性。

1.评价的真实性,即评价环境和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了解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的真实表现。举个例子,如果在世界地理中学到东南亚的章节。传统的评价方式会问,东南亚各国家的人口和资源之间有什么差异?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则会问,假想你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如果在东南亚要建立一个公司,你会怎么做?这中间可能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购买力、增长的预期等问题,这些就会使得学生用到所学到的知识。又如土力学中土压力的章节,传统方式会问作用在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多少?我们可以换成为了某一地区需要修建高填土路堤,作为工程师如何考虑?从填土的压实、地基的承载力、地基沉降、挡土墙的稳定性等方面,激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总体来说,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成绩和等级,还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如果单是授课中一味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在评价中只考核简单记忆内容,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不相符。

2.评价的反馈性。反馈是评价的核心部分,贯穿评价过程始终。一个好的反馈体制应该能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学习层次,距离学习目标有多少距离、如何改进。举例来说,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一般都是成绩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评价标准,也希望知道如何改善。为此,我们可提供如表2所示的课堂参与度评价表,学生可以从出席情况等各个方面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相应调整。

结语

第8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1. 贯穿几何复习课始终,培养思维迁移的习惯

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通过条件寻找隐含条件,把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纳入曾经解决过的旧问题中进行解决,就能表现出知识迁移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维迁移.

典型例1:初三几何复习课《圆的有关证明》,课堂环节一中选用下面例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进行正面知识迁移的例子.

如图,在O中,∠ACB=∠BDC=60°,AC=2cm,(1)求O的周长.(2)BD是O的直径时,求O的周长.(3)D在优弧BAC上运动,与B、C不重合, 求O的周长.

解法 1:利用圆周角定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来求解,连接AO并延长交O于E点,连接EC.

解法2:利用圆心角、弦、弦心距和弧的关系求解,连接OA、OB,作OEAB于E.

解法3:利用圆心角、弦、弦心距和弧的关系求解,连接OA、OB、OC, 作OEAB于E.

解法4: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重合的性质求解,连接OA,作OEAB于E.

显然,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迁移到圆的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弧弦长和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四种途经建立直角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这个案例很好地演示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在几何复习中精选”一题多解”的案例,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并且能把较多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这时,学生会开始发现很多定理之间原来是可以联系起来一起运用的,无形中增强学生通过复习学好几何的信心.

2. 加强双基训练,构建几何基础模型,夯实知识迁移的基础

知识迁移实现的途径是联想,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基础知识扎实是思维灵活的前提,是实现联想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由问题联想到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也就难以提取相应知识来求解决问题.许多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够,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基础扎实,思维才能灵活,才能实现广泛的迁移,以不变应万变.

典型例2:《圆的有关证明》这一复习课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如果对圆的相关定义、定理都不熟悉,对基本几何模型不理解,又怎么能产生知识迁移.下面我们来看中考中有关圆的证明题.

(2010广东广州)如图,O的半径为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上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DEAB于点E,以点D为圆心、DE长为半径作D,分别过点A、B作D的切线,两条切线相交于点C.(1)求弦AB的长;(2)判断∠ACB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ACB的大小;否则,请说明理由;(3)记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这是一个综合题,很多学生很难下手,无法产生知识迁移.实际上这个题,既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也考查了许多常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掌握地扎实,也就能在基本方法上实现突破.教师适时引导,对问题进行分解,可以看出这就是平时的常规问题.

分解1:如图1,O的半径是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交点为点F,求弦AB的长.

分解2:如图2,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弧APB上的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求∠ADB的大小.

分解3:如图3,D是ABC的内切圆,∠ADB=120O,求∠ACB的大小.

分解4:如图4,在ABC中,AB=,∠ACB=60O,D是ABC的内切圆,DEAB于点E,设DE=r,试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求ABC的周长和面积.

分解5:如图4,在ABC中,AB=,∠ACB=60O,D是ABC的内切圆,DEAB于点E,设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很明显,每一步的分解都离不开对圆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为数学知识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 训练知识迁移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

第9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辅助教学

几何课堂教学

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学理念转变,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CAI技术在教学中的越来越多的应用与课件技术的日臻熟练,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电子黑板”的概念了,它以强大的功能,大量的信息及生动直观的影像和快捷的连接方式和超越时空的变幻,已经越来越受教师的欢迎,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几何教学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取而代之以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就其优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

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

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

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认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5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我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强大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技术,创设出各种情景氛围,而且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具和语言无法企及的生动、逼真和引人入胜。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离<=>R<d

相切<=>R = d

相交<=>d<R

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

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进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的积极建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展开探索的翅膀。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简单地由智商的高低来衡量,智能是多元的,它包括七种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而传统的学校的教育,仅重视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开发,对其他能力的开发未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不能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聪明,要看学生能否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它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做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问题,在传统课上只有给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然而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还可以把几何的开放型的题目做成动态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真正变“选马”为“赛马”,使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着学习,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师生界面,运用网络技术以多层菜单树的形式,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又能明确表达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间的层次与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只需双击鼠标按钮即可激活其指示部分内容,进入交互的教学系统,足不出户,可实现网上漫游整个几何世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尽量多的展示利用几何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模型,例如,可以用对称的原理解决台球的打球问题,运动中跑道的弯道测量等。

还可以尽量多的创设发现问题情景,比如如何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计算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都可以因为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广阔空间,让学生自己归纳,自主建构概念体系。

还可以以运动的角度,活动的角度理解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追溯定理产生的全过程及难题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讨一题多解等等。

还可以把知识概念,按照知识的形成过程,制作成知识网(本身网页的制作就是按照数学的树图结构的原理工作的),这样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学习的对象、内容和难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大众的数学”,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的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达到自己自主的学习,自己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往往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解对称问题时,引入了台球问题,一般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不知道台球运动的基本规则,不理解题意,而对比较爱玩的学生,很清楚台球运动的基本规则,但不明白几何中的对称图形,我把比较好的学生与爱玩的学生分一台机器上,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不仅能各尽所能,而且还能增进同学间情感交流。达到增进团结,共同进步,“种瓜得豆”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语六夏寒”。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反馈状态,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无疑帮了教师一个大忙。

“机器无情人有情”,先不说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多种的特技,单从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就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每个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验题时,往往在答题过程后,设计画面和声音都是:“你真棒,答对了!”,“太可惜了,再来一次!”和激励的画面。这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成功,真正的进行赏识教育,它可以无数次的原谅学生的失败,真正作到了成功教育,使学生体验成功,还真正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从而保护了学生积极性。它不会像人一样,因为话说多了而不耐烦,在这里计算机作为教师比常人更有耐心(不过程序是教师设计的)。

在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教师对画面图形的操作,利用线段,角的闪烁,平移、旋转、对称等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暗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中的:“看这里,跟我学,请注意。”的喊叫,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不会使学生因为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讲授《中位线定理》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在暗示中讲解中位线定理,图形中的闪烁、旋转学生几乎体察不到教师的提示,不自觉增强了学习几何自信心。再例如在讲授“边角边公理”时的课件设计了翻画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在提高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几何的兴趣。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出版的《智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