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矿业工程专业精选(九篇)

矿业工程专业

第1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土工程,教学形式,专业知识面

0引言

为了适应湘潭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新的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岩土工程》课程作为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讲授这门课程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以下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的内心感觉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是与专业相关性不够强而表现出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很难选择出适应专业发展的教材,使学生在课堂及课后没有办法真正掌握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等等。为此,为达到采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紧密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岩土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教学途径,最终目的是获得使师生都认可的、完善的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1.1自编与专业相适应的教材

现阶段该课程主要是选择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岩土工程(王幼清等编写),该教材主要是面向隧道,水力工程专业的,有的章节与采矿工程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是没有多大联系,且教材中的公式推导较多,使得学生一见到就头疼。此外,教材中多以文字和公式为主,图形较少,计算较多,为了弥补该教材的缺陷,笔者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根据湘潭大学该专业的历史和特色,着手编写教材,或者在教材未出版前,可选取其他的相关教材,借此补充所选教材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深刻理解采矿中所要遇到或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

1.2提高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提供与该专业相关的若干本教材,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到两本进行阅读[1],可以此提高学生对该课程乃至专业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和习惯,从思维和意识层面上提高与岩体相关的采矿理论和技术知识[2]。

1.3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岩土工程》这门课程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对该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要做到有所均衡,有所取舍。重点部分要做到仔细讲解,但是考虑到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去向有可能会朝着水利工程,隧道工程或公路工程等发展,因此,教师也应适当地传授与其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大体上对跨学科,跨专业的内容做到有所了解,若学生确实对其他学科感兴趣,且在今后的工作方面有转专业的意向或打算,可在课后再与学生多沟通,这样就对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

2.1主观上应让岩土工程尽量向采矿工程靠拢

许多学生通常会认为两个专业联系性不强,因而,潜意识里就会忽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觉只要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首先,应从思想层面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4],可在课堂上展现两者之间关系性较强的一些案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知识范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2在教学形式上应有所改进

在教学形式上,应充分利用人对于直观性的东西更易于掌握的特点[5],且单纯地讲解ppt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需引入动画,视频等缓解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乏味,还可通过课堂随机问答等形式,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建立和培养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岩土工程专业性质是工程实践性很强,这和采矿工程专业一样,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走走、看看、动动手,并邀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作人员实地讲解[6],分享他们的一些工程经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今后走到工作岗位上遇到同样的类似问题也不会表现出手足无措。

2.3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应更积极稳妥

学生上大学之前,学生对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已习以为常[7],并且要从根本上扭转很困难,并且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较多,大学前两年所开课程也较多,课程安排很密集,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并未做好课程预习和课后复习[8],所以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深入理解和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也很正常。因此,有必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前课后资料供学生找准专业的方向,亦或是可以录制“微课”[9,10],让学生通过网络的形式获取知识。

2.4学生课堂上问答情况应有所改观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仅有若干有志考研或兴趣较浓厚的学生坐在前排,时不时的会向老师提问,且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愿意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或者从内心上排斥或抵触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考试能通过就行,其他的一切都与其无关,所以要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就变得难上加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多问些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师生间的正常互动。

第2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一、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师生参与和知识技能检验过程,能否取得预想的实习效果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否有相关国家政策优惠进而调动煤炭企业的积极性以配合实习,学校是否高度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并出台适当政策鼓励设置一定数量的校级实习基地、在实习经费上适当倾斜以及实习时间点和实习天数的优化设置,是否出台相对灵活性的实习形式并配置对应的实习效果考核方式,如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以及集中分散统一形式等;从细观角度而言,学生是否将毕业实习实践课程与教学过程中专业必修课同等重视,教师是否全身心投入毕业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相互进行配合以达到毕业实习良好效果等。对于提到的宏观角度方面,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较多说明和分析,此处主要从细观角度方面开展研究。

1.学生实习兴趣低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习也不例外。现有的实多程序为:实习动员,教师带队实习,现场听课,井下参观,完成实习报告并考核完毕。模式化过程重而灵活性较少,学生主动性较低,造成有些学生甚至将毕业实习过程简单认为去煤矿现场搜集一些资料以完成后续毕业设计或现场观摩,忽略了借助实习机会进行现场实践的主要目的,从而在思想上不重视实习,部分学生在后期毕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也间接与此次被动实习有关,实习过程兴趣低。

2.学生在生产现场参与度少

毕业实多为集中实习,依据各矿业高校在每组人员数量及实习时间长短设置有所差异,通常为每组学生6~8人,现场连续实习2~4周。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一直在生产现场,但这期间参与现场相关活动较低,主要活动包括听报告,搜集矿井基本资料,并下井2~3次参观学习,为毕业实习实际参与度较少,不仅不利于保障毕业实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学生对工程实践收获的期望值,进而减弱了工程实践性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培养效果。3.“教师-学生-企业”三者互动不高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和企业之间以及学生和企业之间互动较弱。目前我国部分院校与矿山企业共同实施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制度在保障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方面有一定成效,增强了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但由于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培训制度尚不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和推广应用。对于大多数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而言,在实习期间,教师与企业协调沟通实习时间和实习安排,教师将实习具体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与企业之间实践互动关系转变为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听课和下井,从而易造成教师是三者的中心,成为上述实习安排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同时也未设置学生与企业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实习互动环节,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效果.

二、“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教学方法的内涵

结合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中细观角度方面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提出一种探索性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法。如图2所示,贯穿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毕业实习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为三部分:实习前的动态准备阶段、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以及实习后讨论总结阶段,可利用以下10个字进行归纳:即想、论、看、备、选、研、践、述、测和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工程实践积极性,提高毕业实习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增加现场实践机会,实习过程中使学生、教师和企业三者呈动态交流过程,以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

2.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1)实习前动态准备阶段。《礼记中庸》曾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实习也是一样,实习准备阶段工作是整个过程的基础环节。在学生准备去现场参加毕业实习期间,需要完成“一想、二论、三看、四备”四件事。其中“一想”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毕业实习需要完成哪些任务,通过毕业实习自己想学到哪些知识,对工程实践现场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前期专业理论学习中哪一部分还较欠缺,需通过现场实践弥补或了解清楚,如何将前期学过的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场部分串接起来等;“二论”是指将集中实习的几位学生召集起来,大家一起讨论上述疑问,并与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让学生寻求工程实践的兴趣点、实习关键点和疑难点;“三看”是指观看实习矿井宣传片以了解实习矿井基本情况,带领学生去采矿实验室观看教学模型以加深理解回顾重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再次学习相关专业课本,使学生将实习矿井、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模型、专业课程之间关系初步联系起来;最后,“四备”是指启发学生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上,为实习现场工作任务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通过完成上述四步,使学生真正明白这次实习是“自己如何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的出发点独立去思考和准备的,从而兴趣点高,有利于后期实习的顺利且深入开展。

(2)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工程实践参与度是能否取得毕业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但其落脚点和决定权在于学生。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都在煤矿生产现场,但由于我国井下生产地质条件复杂,赋存的不安全因素多、井下生产工序繁杂、生产过程节奏快等客观因素,煤矿企业普遍为毕业实习活动提供的下井次数有限。因此,实习过程中试图在学生下井数量上大幅增加是不现实的。在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学生在生产现场需要完成“选”、“研”和“践”三步。首先,让学生选择必要的、感兴趣的报告主题,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涉及地质、设计、矿压、安全、掘进、开采、机电等方面不同主题,学生可以选择一部分、全部或者选择感兴趣同主题内容由不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讲解;同时,也包括学生选择哪部分主题先讲,哪部分内容后讲,把实习的重心移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引领人和服务者,为学生选择的各报告主题联系现场既懂理论又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这样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具有主动性,更有兴趣积极参与现场实践过程。其次,实习期间将传统的现场人员作报告转变为特定主题研讨会,而在空余时间安排一定次数的无主题研讨会。特定主题研讨会使现场工程人员和实习学生之间由常规的教与学关系转变为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探讨过程。研讨会之前带队教师将实习矿井部分基础资料分发给学生,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为不同主题研讨会认真准备问题,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多从矿井生产角度对这些问题解答,带队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补充,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带队教师三者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了解清楚,巩固了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分析书本理论与现场工程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无主题研讨会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现场资料、书本理论课程回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部分特定主题研讨会过程中未涉及的问题交流和探讨,结合学生需要和要求安排对应的次数,并将其贯穿于现场实习整个过程中。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程图纸一直被看作是采矿工程师的语言,矿井整体布置、地质构造、采煤工作面布置、巷道支护方式等在图纸上都清楚表现出来。因此,研讨会上多结合现场工程图纸进行讲解,而对于文字性的生产地质资料等,主要作为研讨之前的基础资料了解学习,进而提高研讨实效性和精炼性,加强学生识图与绘图的能力。最后是井下实践,井下实践是现场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实验室教学模型、校内实验课程在生产现场的集中反映。在对矿井基本资料和相关图纸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井下实际观察和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以及现场真实心理感悟,让学生明晰设计工程图纸的严谨性以及图纸中存在的设计空间关系并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井下实物与图纸三者间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井下现场如此设计原图2“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方法因、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有更为优越设计方案,并可将这些问题和学生思考的结果加入无主题研讨会进行共同探讨。

(3)现场实习后讨论总结阶段。毕业实习效果的总结与讨论是整个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既是衡量或检验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核心标尺,也是总结和思考本次毕业设计成功与不足之处的教学活动,可进一步优化毕业实习各环节或具体活动,为下一届毕业实习提供宝贵实践经验。将毕业实习讨论总结的研讨会安排在现场实习的最后阶段,包括三部分:“述”、“测”和“议”。首先是实习学生讲述,集中实习的每位学生进行口头汇报,讲述此次实习自己的主要收获、对生产现场的实践感触以及此次毕业实习对后续毕业设计最大帮助之处(除搜集整理的矿井基础资料外)。通过这种讲述方式,不仅有利于陈述者有效整理归纳实习成果,增强个人成就感,同时对于其他学生和带队老师而言,也能从讲述中学到很多知识。其次是考核检测,邀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此次实习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设计部分,结合图纸讲述设计遵循的规范和原理、生产现场选择采用现有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以及现场应用情况,这种方式看似考核,实际上是给学生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让每位实习学生都充满自信,带队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分。最后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议论研讨此次毕业实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是在为毕业实习画上句号之前的一次大范围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本次实习活动中的成功之处可保留强化,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可在下一届毕业实习中改进和优化。

三、效果评价

第3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01-02

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清晰。自2006年教育部教高厅函[2006]5号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来,国内高校部分专业陆续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实践证明,专业认证效果显著,在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行政管理、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教育水平,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加强了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了工程师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2013年6月19日,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正式与国际接轨。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建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排名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但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通过两次专业认证,让我们认识到了本专业与认证标准尚有不足。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本专业建设情况。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概况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优势平台”重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重点专业;1981年、1984年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矿物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部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博导15人,教授17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20余人次。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连续几年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第一,列入A++专业。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需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然而,煤炭在开发利用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煤炭加工是实现我国煤炭高效利用,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提高到70%。目前,选煤行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选煤工程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未来矿物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在增加,仅煤炭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预计在12000人。

煤炭加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煤炭加工为代表的矿物加工行业的发展,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本专业是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中首个接受认证的,已进行了两次认证。认证专家组认为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在认证标准中“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达到了认证的基本要求。但专家也提出了以下意见:(1)课程体系中非煤类专业知识需进一步充实;(2)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工作的力度还需加强;(3)培养目标达成的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4)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进程偏慢。通过两次认证,感受到专业现状与认证标准仍存在差距,需要在专业建设上跟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与国际接轨。

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

1.转变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一方面要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同时要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才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的多数专业为拓宽就业面,过分强调基础,压缩专业课课时,实践环节缩水严重。经过工程专业认证,新的培养方案中调整了培养目标,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高水平工程师人才,从2013年开始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调整专业课程及课时。(1)为适应金属矿选矿方面的就业需求,增设了《非金属矿物加工工程》、《团矿与烧结》、《粉体工程》、《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等;《矿物加工学》中增加化学选矿内容;将《选煤厂设计》和《选煤机械》改为《选矿厂设计》和《矿物加工机械》。(2)将专业主干课《矿物加工学》分为四部分,分别由四位教授授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3)为新生开设了《矿物加工过程创新体验》、《专业概论》和《中国能源资源及其思考》等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4)选修课中新增《煤质管理与技术检查》、《煤炭运销与管理》、《煤质化验与分析》、《选煤厂管理与技术经济》,满足毕业生在煤质分析与营销方面的需要。(5)将部分专业结合度不高的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6)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习的学分,延长实习时间,鼓励学生在生产现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3.更新和优化教材。对于工科专业来说,专业课和必须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卓越工程师。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总体上比较陈旧。《矿物加工机械》、《选矿厂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矿物加工过程信息技术》、《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于工业界和科技界。近年来,我们组着手进行了教材更新,《选矿厂管理》已于2011年再版,《矿物加工机械》已于2012年出版,《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已形成讲义,实习实验教材编写中。

4.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实践能力培养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第一,部分高校重理轻工,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不欢迎学生实习;第三,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实践资源严重不足;第四,实践经费不足,造成实践环节严重缩水。因此,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下降的窘境。

本专业一直以大型煤企为基地,坚持三大实习,但近年来也面临上述问题。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和2013年开始建设河南煤化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三个部级实践教育中心。另外,进一步巩固神华宁煤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平能化神马集团、兖矿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部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经费的支持,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建设新型的实习与实训基地;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在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的比例;完善毕业设计规范和条例,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近年来,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大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突出科研创新训练,完善国家重大项目向本科生开放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充分利用专业的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国际化的对象包括教学体系、科研活动、教师队伍和学生[3]。认证专家在两次认证中均指出本专业在国际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本专业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接受专业前沿技术;引进国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加大从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继续推进本科生2+2培养模式,在已有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基础上,与更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借助一些国际、区域项目,加强与国际名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毕家驹,陈以一,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8-731.

第4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教学方法 改革 采矿工程

岩土工程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岩土工程课程的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岩土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岩土体的应力、应变、渗流变形和强度破坏的规律与特征,并能够运用岩土力学知识解决采矿工程中的一般岩土工程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露天边坡稳定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然而,在我校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岩土工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笔者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目前岩土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岩土工程课程的特点

岩土工程是以岩(土)体为研究和工作对象,涉及岩体和土体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广泛应用于市政、能源、水利、交通、航运、矿山、国防等领域。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课程横跨两大专业体系,内容涉及岩石力学、土力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是采矿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1.岩石力学学科特点

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石(体)的力学行为以及与力学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亦即研究岩石或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和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作为一种经历漫长地壳运动和地层演化进程而形成的地质体,岩体是一种被大量节理、裂隙切割包围而形成的极端不连续、高度各向异性的材料,具有非常复杂的力学性态。岩体中还存在地应力,岩体工程的开挖将引起地应力以变形能的形式释放,而这种“释放荷载”正是造成岩石工程变形和破坏的作用力。因此,岩体无论是自身结构,还是其赋存状况、赋存条件均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被视为一种结构材料或荷载,而应将其看作一种能够承担荷载的结构,从“系统”的角度采用不确定性方法进行研究。

由于岩石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工程环境下的复杂系统,目前还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来解决今后遇到的岩石工程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各种岩石力学问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土力学学科特点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土体,是应用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土的工程性质和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技术学科。学习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宜从研究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着手。

土是漫长地质历史的产物,是多孔、多相的不连续介质,碎散性、多相性和地质历史形成的自然变异性是土体区别于其他一切介质的三个特性。土的三大特性决定了土力学的理论体系特征及其研究内容,即强度问题、变形问题和渗流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使得土力学的研究内容零散,各研究问题之间联系不紧密。为解决上述三大工程问题,形成了土力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强度理论、固结理论和渗流理论。这三大基础理论构成了土力学的学科骨架,是目前解决土工问题的理论基础,也是土力学的教学重点。

3.岩土工程课程特点

岩土工程课程涉及岩石力学、土力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较其它课程相比,具有课程内容广泛、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多而杂、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许多重要理论和定理公式多来源于实验和实践经验,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大多数学生认为岩土工程课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岩土工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研究这门课程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

二、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岩土工程的知识体系相对比较零散,理论教学过程中容易感觉枯燥无味。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单一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虽然部分教师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没有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一味地追求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黑板式的教学方法,造成一些需具体讲解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被忽略,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

3.与专业的实践性脱节

岩土工程是一门必须密切结合工程实践的学科。然而,受资金、场地和工程条件等因素制约,岩土工程教学体系与生产实践缺乏必要的结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岩土力学的理论教学上,忽视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造成教学与专业的实践性脱节。

三、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1.精心准备教案,充实课堂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而教案则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编排和组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之后,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教案应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一份优秀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内容,在每个教学环节设立创新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永恒动力,当代大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面对一门新课程,他们会怀着好奇心聆听第一次课。教师在上绪论课时应巧妙设计教案,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岩土工程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阐明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列举一些近代或现代岩土工程中一些失败的和成功的案例,或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工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引发热烈讨论,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一些枯燥的理论介绍,而是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介绍著名的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垮坝和意大利瓦依昂(Vajont)工程大滑坡事故,阐述若对岩土力学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将会造成巨大的工程事故。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课堂上把精心准备的教案展示出来,这不仅取决于教案设计的好坏,还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岩土工程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有些内容则难以理解,如何将这些内容讲的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是一个难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脱稿讲授,自信演绎;做到胸有成竹,思维敏捷;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要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语速语调适当,抑扬顿挫;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总而言之,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加讲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教学改革中应探索如何将创造性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通过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岩土工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以往的岩土工程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真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就应改革原先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部分,采取详细讲解的方式,通过一个或若干个设计实例或工程案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课的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各抒己见、课后归纳总结,在争鸣中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采用先进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考虑到岩土工程课程的特点,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板书速度慢,许多重要的内容、复杂的公式推导、例题的讲解都很不方便,建议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能调动学生课堂情绪,增加授课信息量。但由于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重点不突出,学生可能疲于抄笔记,影响了听课效果。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作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了教学的交互式,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思路。

为了改善教学环境、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开发岩土工程课程的BB网络平台,在平台上放置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自学指导等,还有课后自测题、师生讨论区、答疑区、通知等,形成网络“教”与“学”的集成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和自测,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并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教师则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系统,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思维。教师在课堂上除按教学大纲要求讲授有关内容外,还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以及国家、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将教师所承担的“张矿集团牛西矿立风井回风道破裂分析与防治”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机理分析、治理措施等作为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开阔了学生思路。

岩土工程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岩土工程教学普遍存在实验设备短缺、实验场地不足的窘境,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统筹安排,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把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放在首要位置,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岩土工程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采用数值试验的手段来弥补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的不足。例如,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或FLAC有限差分软件,在计算机上给学生演示标准岩样在单轴和三轴受压状态下岩石破坏的全应力-应变过程。

四、结语

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对岩土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产生深刻影响,不能采用一般力学学科思路和方法进行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解决岩土工程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内容枯燥的教学难点。注重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蔡美峰,何满潮,刘东燕.岩石力学与工程[M].科学出版社,2002.

[3]孙彩敏.土木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矿山测量,2009,(2):90-92.

[4]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第5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部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论,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5]张勇,杨胜利,秦凤华.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15-116.

第6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采矿工程;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大众提供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娱乐、信息及各类服务的新兴媒体[1]。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随着新媒体课堂逐步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课堂授课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采矿工程专业虽然是传统专业,但是与新媒体技术有着很强的结合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实现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2]从上述对教学有效性的定义以及结合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目的,可以发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的获得;二是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因此,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知识地传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学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影响与帮助。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和课本,来源比较单一,且不够生动形象,学生有时初次接触到专业知识会觉得难以理解,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全理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效率。

(二)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同其他行业一样,采矿行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以煤矿开采为例,经历了炮采、普通机械化开采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开采迈进。由于一些原因,课本更新慢,很多课本知识都已经过时,有的知识甚至还是停留在十多年之前的采煤水平[3],对行业发展方向也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介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信息来源少,导致学生对行业发展方向不太了解,降低了学生对以后学习和工作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新媒体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体现

新媒体课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虚拟性、交互性的特点[4],从而使教育资源的来源得到极大的拓宽、教师的授课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等。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课堂的特点,使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具体体现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资源来源的拓宽加快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新媒体的发展与使用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海量的教育资源,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新的知识以及行业的现状,从而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更加快速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教师可利用网络公开课上相同专业课程向学生讲授其他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与本校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媒体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图像、影音等教学工具,一改传统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可以以影音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的整体框架,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的构成,给初次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新媒体课堂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教学,使课堂方式由直面讲授式转变为体验式,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工具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动手操作,给学生一种现场实习的感觉,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现场实践,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及时性传统课堂多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传授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交流,即使有交流探讨,也往往局限在课堂上,一旦离开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不能及时进行,很大程度上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QQ、微信及其群聊的出现,改变了知识单方面传授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多,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后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教师也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甚至教师可以把相关问题发送到群聊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知识点的延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新媒体时代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建议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改变了课堂形式,与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相结合有许多优点,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对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需对教育资源进行筛查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教学资源急剧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对学生有益,加上学生对教育资源质量分辨能力不足,会导致学生受互联网上错误知识误导的情况发生,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选择互联网上教育资源时应进行筛查,找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防止学生受错误知识误导的情况发生。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强的工具性,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不能过分依赖新媒体,在课堂上出现整节课给学生放影音的现象,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导致学生以玩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在进行新媒体教学,特别是影音展示时,应当对影音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多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时代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一种方式,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模式。因此,教师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各模式之间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找出一种或多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第7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本次实习安排在《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授课之后,《井巷工程》、《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煤矿开采学》授课之前,其目的主要在于:

1、通过认识实习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通过实习,对煤矿各生产环节进一步认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回采工艺、掘进工艺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3、实行实习改革,为学生设立调研课题,对煤矿生产实际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的调研、沟通和撰写材料的水平和能力。

4、通过对矿井各个生产系统的学习、实践和调研,增强对煤矿各生产系统的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下一步进行采区设计和矿井设计奠定基础。

5、通过现场人员授课让学生了解现场矿井生产技术,并针对实习矿井特殊的开采条件来学习煤矿特殊开采方法。

6、通过在矿区的学习和生活,了解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过在矿区现场的实习和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7、通过参与煤矿的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并为实习矿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实习时间

XX年8月20日-XX年10月5日

三、实习地点

xx矿业集团xx分公司、xx矿业集团xx分公司

四、指导教师

刘x、陈x、康x

秦x、张x、张x

五、实习班级、人数

采矿10-1、2班,共计73人。

六、实习进程、形式及内容

1、 实习形式

学生采取“分散独立”的方法,以班组为单位深入现场,聘请现场的主任工程师为实习兼职教师,在实习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实习时间安排

结合生产实习大纲安排实习事宜,详见《采矿工程XX级认识实习具体安排》。

3、 实习内容

实习手段主要有地面工业场地参观、井下参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课、观看矿山教育电教片、现场工程技术图纸、规程、文件以、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对矿山企业发展的了解等。通过矿区的现场实习,对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调查,对矿区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实习主要包括矿井概况、井田开拓、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采煤方法、矿井运输及提升、矿井排水、矿井通风、安全等部分,可通过以下具体内容来完成以上实习内容。

(1)参观矿区地面建筑和生产系统,了解矿井地面工业广场的布置,包括绞车房,主扇风机房,和压风机房,地面煤炭装车系统;

(2)矿井概况(包括地质部分):听矿上地质技术员讲课,查阅矿井地质报告说明书和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中矿井概况部分,看地质图件,下井参观。

(3)井田开拓部分:听矿上采矿技术员讲课,查阅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和开拓图,下井参观主要包括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硐室,主石门和大巷及各种设备型号。

(4)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听矿上采矿技术员讲课,查阅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图,下井参观。

(5)采、掘部分:听矿上采矿技术员讲课,查阅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掘进作业规程,参观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主要了解采煤工艺系统、各地点设备的配置;掘进工作面了解掘进工作面的打眼、放炮、装岩、支护等生产工艺过程,了解煤巷、岩巷的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型号、性能及作用,了解掘进通风方式及局扇的性能。

(6)矿井运输及提升:听矿上工程技术人员讲课,查阅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运输和提升部分,地面参观。

(7)矿井排水:查阅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排水部分,下井参观。

(8)矿井通风与安全:听矿上通风技术员讲课,查阅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通风部分和安全专篇,下井参观。

(9)计划、组织、安全、技术、经济指标:查阅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经济部分,到矿机关各科室收集资料

(10)对实习矿井进行专项调研,针对煤矿现有生产系统、采煤方法、支护方法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莲 山~ 课 件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学生可以分成4-6组,每组设立不同的调研课题,在每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形成人人有题目,题目人人参与的局面,以提高实习效果。

4、 实习报告

(1)实习报告分文字和图表两部分,包括矿井概况,实习体会和心得,掌握知识和对矿山的认知评价及合理化建议等;

第8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学生;授课教师;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61-02

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来说,《矿床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也可以说是一门关系着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理解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及找到矿产资源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这又是一门较为抽象、难于掌握的课程,要学好它,确实不易。针对这门课程的上述特点,笔者联系自己近三十年在高校从事《矿床学》课程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学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矿床学》课程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分享。

一、《矿床学》课程研究任务

矿床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矿床学的研究任务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讨论。(1)评定矿床质量:查明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并了解矿石的形成条件及加工性质。(2)评定矿石数量:研究矿体形状、大小、产状、查明矿床规模及矿体的形成条件、开采条件。(3)研究矿床和控矿环境关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4)研究矿床成因: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作用和演化过程,阐明矿床的成因。(5)研究区域因素影响:研究矿床所在区域内的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及它和地壳演化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矿床学的研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学科。

二、《矿床学》课程教学思路

教师在讲授《矿床学》这门课程时,要做到对每类矿床的标本兼治。每一类矿床的“标”是什么?“本”又是什么?“标”就是形成这类矿床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类型等;“本”就是这类矿床的形成地质背景、成矿元素迁移过程、成矿作用、成矿机理等。我们要通过对每类矿床“本”的剖析反推矿床“标”的特征,达到对每类矿床形成特点和成因的有机统一的认知。

三、《矿床学》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矿床学的发展趋势,《矿床学》这门课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绪论;(2)矿床的基本概念;(3)成矿作用总论;(4)岩浆矿床;(5)伟晶岩矿床;(6)与岩浆有关热液矿床(矽卡岩矿床、岩浆热液矿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7)下水热液矿床(或叫层控矿床);(8)风化矿床;(9)沉积矿床(机械沉积矿床、盐类矿床、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能源矿床);(10)变质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11)区域成矿研究。

四、《矿床学》课程讲授方法

《矿床学》是同学们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学们已具备了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对于《矿床学》课程的讲授可以采取倒叙的方法,即:先讲述某类矿床是在什么样的地质背景下,通过什么样的成矿作用,成矿元素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迁移富集,在什么样的地质环境或构造环境下就位成矿;再讨论在这样的成矿过程中,形成的这类矿床会有什么样的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矿石类型、矿体形态、矿体规模、矿体产状等特点。当然,在讲授过程中,要尽量形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表达,运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流畅的语言,把矿床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特点展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对《矿床学》授课教师要求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无论是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史学等都有较深的功底,不能有明显的缺位或短板;其次,授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野外各种矿床的地质现象;再次,授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找矿工作经历,从事过矿床实例研究,在讲授每类矿床成因类型过程中能用各种矿床实例佐证讲授内容(学生最喜欢这部分内容);最后,授课教师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把逻辑思维表达与艺术感染力表达有机结合。

六、对《矿床学》使用教材要求

许多学者都在编著《矿床学》教材,其中不乏较好的教材;但是也有一些急功近利者,没有吃透矿床学教材的编写精髓,粗制滥造,这本书抄一部分、那本书抄一部分,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而有些编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新”,不顾矿床学研究规律,故意进行所谓的“标新立异”,结果造成“邯郸学步”的局面。目前,编写最好的教材是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三位老师编写的《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5年),但由于出版年代较长,缺失许多新近发现的矿床实例或矿床类型;翟裕生、姚书良、蔡克勤三位老师继承《矿床学》教材(地质出版社,1985年)以阐述矿床成因类型为主,以成矿作用为矿床分类,分析成矿规律的体系,编写《矿床学》教材(地质出版社,2011年)可视为精品,为当前最为适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材料。但是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必须进行二度创作,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选精品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增加一些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必须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文献,才能满足本校本专业学生的需求。

七、对学好《矿床学》课程的学生要求

首先,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史学等;其次,通过认识实习、基础填图实习,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野外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最后,学生必须通过对各类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及成因机制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从身边熟悉的矿床实例出发,解剖它的地质特征和整个形成过程,使矿床成因理论知识与矿床实例情况紧密联系,将矿床学的理论知识锻造成为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鲜活的、可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八、教师讲授《矿床学》课程的完整过程

教师要上好一门课,功夫在课外,教师课堂的表现情况,其实是教师课外付出的体现。要完整展现一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课外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矿床学》的授课,也是如此;教师讲授《矿床学》课程的完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熟悉课程:授课教师必须熟悉课程内容,对课程的各个章节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熟悉各章节的逻辑关系。要把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确定教材或参考资料:虽然学校订购的《矿床学》教材都是近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但是属于广谱类教材,授课教师或教研室要尽量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用的教材,同时还要尽量为学生寻找一些适合的参考文献或资料,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编写教案和讲稿:编写教案和讲稿的过程就是任课教师的二度创作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确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学校办学定位、学生特点,编写适于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案和讲稿并进行课程的多媒体制作,让一些抽象、生涩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变得具体、形象、通俗。

2.课堂讲授阶段。课堂讲授阶段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讲授知识性:每位授课教师对《矿床学》课程讲授内容必须保证正确性,对于一些前沿性内容或成因观点,可向学生介绍,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前沿性内容或发展方向,课程是开放式的、可发展的,让学生懂得这与中学阶段的课程内涵和外延是不完全相同的。讲授艺术性:传统《矿床学》课程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细致、逻辑性强、科学性强,但是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其实《矿床学》课程的讲授在继承以上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加入一些人文的、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色彩,加入一些拟人化的语言,增加《矿床学》课程的文化内涵,而且讲授语言要风趣、幽默,这样的《矿床学》课程讲授才变得立体、丰满,才能让课程讲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文化;学生除了更容易记忆课程的知识点外,更感到上课是一种听觉享受,是在享受文化大餐。教师感染力:授课教师必须内外兼修,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文化。面对学生时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衣着得体,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做到充满自信;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尊敬你、崇拜你,感到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学教师,与传统的工科教师不同,你是一个有趣的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给学生以正能量;这样,学生自然爱听你所授的《矿床学》课程。

第9篇:矿业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矿物加工工程;生产实习;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32-02

矿物加工工程是研究矿物分离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专门培养从事矿物(金属、非金属、煤炭)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进行生产、管理、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生产实习是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通过实习,特别是通过生产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和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得到的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作用更加明显,能更快促进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

新形式下,我国矿山行业进入寒冬,而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却越来越高。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矿山企业的产业升级需求,从而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在校内进行坚实的理论教学和职业导向,还要配合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存能力。

一、生产实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缺少固定的实习基地。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对矿石从采场到最终产品的整个加工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矿山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所有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活动都以盈利为目的,无暇顾及大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缺乏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出于不影响生产和安全的考虑,绝大部分选矿厂都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设备。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时间一般为3周,有的甚至只有一周,加之学生较多,学生不可能跟班操作学习。假如因为学生操作设备造成生产故障,企业员工将承担各种处罚,除此之外,学生的好奇心强,安全意识差,易出现安全事故,这是校企双方都无法承担的后果。为了不妨碍工人师傅的操作,同时也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企业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观看,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当前各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普遍采用的模式是:学院或教师自己先联系实习单位,如果企业同意接收学生实习,再带队去实习单位,到实习单位后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介绍生产情况,再组织学生参观现场。这种模式存在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内容不确定、讲解人员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等问题。而且由于高校扩招,一届学生的人数较多,许多企业一次能够接纳的实习人数较少,学校需要同时联系多个实习单位,这就给实习基地的选择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带队教师缺少生产实践经验。高校教师来源较单一,大多是博士毕业后就直接留校任教,他们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缺少现场实践经验,对生产不熟悉,不得不依赖企业技术人员。假如技术人员水平高、负责任,那么学生收获就大,否则学生难有大的收获,最终很难达到实习指导和教学目的。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其他考核偏重考察其理论水平,这与要求、鼓励教师到生产单位中学习、锻炼,掌握生产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此外,当前学校与企业均十分重视人员效益的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资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3.企业技术人员缺少积极性。企业技术人员作息时间都是较固定的,实习单位一般不会单独安排轮休人员对学生进行带队指导,而是安排在岗的工作人员临时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领导层虽然鼓励员工尽量参与指导学生实习,但没有形成一定的鼓励机制,加之工作繁忙,员工对这种临时性的工作一般不会下太多功夫,假如学生批次较多,又不怎么受管束,技术人员内心对实习产生抵触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同时,技术人员没有经过教学培训,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实习效果得不到保障。

4.学生缺少实习积极性。如今,高校毕业生均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原则,毕业生及家长都希望到地理位置好、福利待遇高、有发展前景、符合自己职业诉求的单位工作。矿物加工工程属于艰苦专业,部分学生今后并不打算从事该行业,这在跳槽现象普及的今天虽然很正常,却在管理上给带队教师带来了困难。这些学生容易给整个班级带来消极情绪,加之实习过程中没有安排顶岗,实习过程多是走马观花,学生觉得各个选厂的设备和工艺都相同,看一遍就足够了,最终只会停留于表面,还产生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全部都是一个样的错觉,给后续的毕业实习带来影响。

二、提高生产实习效率探讨

1.校企联合办学。实践表明,校企联合以及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高校保证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使实习教学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的体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正是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于2007年6月联合创办,在上杭县设立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基地占地面积51831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1000学生学习、生活,其办学特点为“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与企业共同参与制订实习计划、开展实习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管理制度的改革。本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依托上杭教学基地展开,通过学院与紫金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和对接,学生可以进入紫金集团管辖下的紫金山铜浮选厂、紫金山金矿厂、铜湿法冶炼厂、铜冶炼渣浮选厂和武平紫金等集团管辖范围内区域及其周边开展教学实习。经过5年的实践,学院和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实习制度,实现了流程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实习效率,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场地和服务保障。

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双师队伍的培养是今后我国工程型专业建设的必然目标,其培养可以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入手,但是从企业来讲,实现技术人员的双师化,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先从高校教师队伍自身做起。实习过程中的“双师”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工作的示范者;二是具备生产实践经验,懂现场操作和管理,不但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而且让学生学会创新和开发。目前,我国的实习带队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双师”称号多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实施“请进来,走出去”:一是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实践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和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实践教师的实践技能考核制度,在薪酬制度上也应该向实践教学倾斜,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打造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实习教学积极性,企业的第一任务是生产,但产、教、研相长也很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应不断在企业管理者和政府部门中强化企业实习基地产、教、研相长意识,使企业充分认识到通过带教实习学生可以促进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提升,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相应鼓励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技术员从事教学,将实习指导纳入职称评定或年终考核范畴。学校还可聘任企业人员为相应技术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等,如我院特聘企业“双师型”教师就多达三十几位,充分调动了带教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为鼓励企业重视教学,我们专业还和企业开展了优秀带教技术员和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实习管理的重视,还调动了技术人员带教主动性,也加强了学院和企业的沟通。

4.提高学生积极性。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带队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思想、纪律、专业方面的教育,明确实习任务,尽快转变角色。还应该将现场的一些工艺和设备做一些前期的介绍,比如制作相关视频,设置一些与现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进入实习现场,做到有的放矢。矿山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多个行业的集合体,比如基建、机械设备、冶金、经济和环保等,对一些今后不打算从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带队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在完成实习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往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学习和思考,实现实习目标的多元化。在实习期间定期安排实习任务并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多与企业人员学习交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感到有所获。

三、结语

生产实习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要培养高质量、高综合素质的选矿人才,就必须在此环节上下功夫,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工程型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同类院校培养矿物加工专业人才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路阳,程敢,张传祥,等.矿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机制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53-155.

[2]丁淑辉,王海霞,李学艺.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