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在线开放课程方案精选(九篇)

在线开放课程方案

第1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一、引题实验的教学方案

方案1:演示实验:两手托住一个托盘,内放两个靠近的磁铁,磁铁不会吸引到一起,将托盘突然向下移动时在磁铁未脱离托盘的情况下能够吸引到一起。为什么?

方案2:提问:用什么器材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怎样操作能准确测出物体的重量?提供弹簧秤、勾码,演示观察。

方案3:演示实验:准备体重秤,请学生上秤称体重,做下蹲和起立动作,实物投影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1实验生动有吸引力,但是作为这个课题的引题,目的性不够强,学生看完了实验不知道什么原因,引题不够直截了当。方案3使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能介绍视重的概念,但是这个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指针变化太快,能见度不高。方案2利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学生可以有机会清楚地看到示数和实重的区别,用于引题简单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方案2。

方案2使用后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都能发现只有弹簧秤和勾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得到勾码的准确重量。借助这个实验,我可以介绍视重和实重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规律分析的实验方案

方案1:视频播放学生在升降电梯里称体重的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2:请学生在课堂上用体重秤称体重,并且做下蹲起立的动作,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3:课上现场使用拉力传感器拉重锤上升和下降过程,应用DIS软件把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现场展示在大屏幕上。

方案1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体会不深刻。方案2学生参与了,但是指针摆动太快实验现象无法定格,不利于学生分析现象。我在这节课上采用了方案3,当我亲手操作了砝码在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过程后,图线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并且定格了,所有学生都非常好奇地观察获得的图线,“拉力怎么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学生的问题恰好就是我想和学生一起使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的,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把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过程研究出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弹簧秤,请大家亲手操作这个拉砝码的过程,观察指针的变化,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和图线上显示的吻合的现象。那么砝码向下的运动过程,拉力如何变化,图线会是什么形状,现象分析和刚才的过程有何区别?我大胆地尝试了“猜猜看”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用刚才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猜测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图线的样子也由学生猜出来,学生们得到老师的充分信任,对猜想的机会都非常珍惜。我走到学生中看他们“猜”的图线的时候,结果非常喜人,90%的学生已经能够得到正确的图线形状。接着就是所有学生的眼球全部被吸引到我的拉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运动的实验演示中,因为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其后的过程分析以及超重失重特点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了。

三、规律应用的实验方案

方案1:电梯里的超重失重视频分析。

方案2:人在健康秤上下蹲、起立,示数变化的现象分析。

方案3:灌满水的易拉罐侧壁戳好洞之后自由下落,分析水的射出情况变化。

方案1和2存在的问题前文分析过,方案3中易拉罐下落时间太短,能见度太低,实验价值不大。

课堂上我采用了方案1和3的改进方案,升降电梯中的称重,在该课上,我安排在应用环节通过放视频的方式请学生寻找分析其中的超重失重现像。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模仿拉力传感器实验的分析迅速且轻松地认识其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针对方案3,我将实验装置改变,并沿用方案3的思想。具体实验操作:将白板前的塑料管口用塞子塞住,塑料瓶中灌满红墨水,将塞子拔去,细绳固定端自由释放,塑料瓶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到背景白板前的塑料细管里的红墨水喷出射程变化非常清晰明显。当学生看到红墨水喷出的射程先变小后变大的现象时,表现得很惊讶,立即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和超重失重结合起来分析,再加上我的补充说明,现象分析更为全面,课堂气氛达到了本节课的最高潮。

由于时间关系,方案2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作为课后研究题处理。

四、对物理演示实验的思考

第2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收集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教学团队有良好师资和优秀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3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均相当合理(教授1人,主任中药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在职称结构上,主任中药师占23%,教授占8%,讲师占69%。在年龄结构上,40~50岁教师占46%,40岁以下教师占54%。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总数的69%。专兼教师比例10∶3,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皆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1]。

3课程内容和在线课程建设

3.1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中药鉴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根、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重点中药的鉴定知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药用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中药鉴定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共计13个项目、49个专题的重点鉴定内容,还有一般重点的鉴定内容,15个技能训练项目讲授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3.2在线课程建设

3.2.1在线课程基本内容建设(1)中药鉴定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按照章节分类课程,每个章节有重点药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件、视频和作业。(2)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选取重点药材制作微课视频。引用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如《中药鉴定技术》《常用中药真伪易混鉴定》等在线平台上面的出版资料,补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苏省高校防控指导手册》等,丰富课外知识[2]。(3)题库资料丰富,重点药材有测验,每个项目有作业,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案例库讲解具体生动的中药真伪鉴别案例,帮助学生区别相似中药和真伪,讲解中药的优劣,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中药。(4)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包括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为省、市级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中药真伪鉴别部分)提供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合作行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3.2.2其他课程内容的建设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创新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3.2.3后期维护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每年课程教学资源更新5%以上,做好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保证课程的创新性,知识的前沿性。

4探索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按照《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完成中药鉴定的课程教学。

4.1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

[3]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线上包括讲述重点中药的内容,线下总结归纳线上的重点中药内容,并讲授各章节一般重点中药的鉴定等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技能的线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进行课堂小测验或者课余小测验,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如观察厚朴与肉桂的显微特征,比较石细胞的不同点等,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区分特征。

4.3按照学院的要求,布置学习的任务

通过qq群、在线课程平台通知学生,提醒学生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完成本周的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复习,并且开展讨论,发放学习的讨论内容。很多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提高相似中药的鉴别能力。讨论举例:红花和西红花性状鉴别的不同点。学生从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水试现象等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川贝母中松贝、青贝、炉贝的性状鉴别不同点,加强了对川贝母的鉴定能力。课后及时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上课的各项任务。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巩固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点的掌握,认真观察中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定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多种方式,中药鉴定考试有理论和实验。线上成绩考核:作业、收看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等;线下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平时实验、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中药鉴定的操作技能水平。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后,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6课程特色、效果和建议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整合院校、行业、专家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将专业重点教学资源集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该课程平台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特点。建设课件260份、重点视频49份,建设单元测验49份、作业14份、试题库400多题,为学生平时测试、考试提供平台和资源。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答疑区,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互相学习讨论,解决学习问题。线上线下结合讲解中药的鉴定知识,夯实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线上的课程同时应用到学生的课程重修、学困生辅导等学习中。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服务师生、服务社会。鼓励合作企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且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咨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家水,谈永进,毛小明,等.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9-11.

[2]董术发,刘鹏,李红梅.数字信息化资源在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20(8):13-14.

[3]陆叶,刘春宇,陈重,等.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04-205.

[4]陈秀花.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9-50.

第3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一、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教师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误差,一种是将此类课程视为校外课外活动,主要表现为课程过程设计松散,学生活动过多,缺乏教师引导等;另一种是直接照搬校内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学生在校外场馆学习时,普遍表现出的兴奋、放松,渴望了解新场地、新教具的心理,以及校外场馆与教室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种误差最显著的表现多集中于教案与学案,视为校外课外活动的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多忽视三维目标的应用,取消了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较少,多采用活动式方案设计,弱化了教师在知识建构中的引导作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则在教案设计中忽视了场地大小、封闭性(许多场馆为开放或半开放环境)以及课桌椅的差异性对学生注意力、教学响应速度上的影响,使得同样教学时间单元下,在校外场地往往无法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在学案上,则多表现为没有学案,或者设计的学案开型过大,根本无法在没有相应课桌椅的开放环境使用,使得学案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形同虚设。

二、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使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的初衷主要在于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活动或实验的设计往往是其中的重点,需要在备课和教案设计中着重考虑。其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场馆资源(区域)圈定。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是为基础教育专门设置的,设备、资源、展教具的空间摆放,课程所需资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将对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位置以及教学环节间隔的时间造成很大影响。

2.学生行走路线的设计。

许多资源(设备)是固定摆放的,特别是精密仪器或大型展教具,无法为一次教学活动调整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走路线。

哪些位置需要学生驻足,哪些需要学生经过,哪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使用,行走路线是否重复或交叉,行走路线所需时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比例,是否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

3.教学过程的节奏把握。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同于教室,它们往往场地更加开阔,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小型广场(如科技馆、博物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甚至视觉的游离频率都会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避免长时间讲授或长时间分组活动环节的设计,而是让各环节更紧凑,避免节奏松散拖沓,更要避免将大时间块的学生活动内容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会造成课时的不好把控,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会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三、实施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案设计

1.学案开型设计。

学校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学案,往往是采用8开或16开设计,一方面此种开型设计简便,另一方面也与各学校一体机印制试卷多采用8开纸型相关。但是校外场地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常规的课桌椅,甚至在一些开放场地,并不具备50套以上的学生座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8开或16开纸型的学案不方便学生的使用,特别是在书写方面,造成很大困难。

在不增加学校印制成本的前提下,笔者建议使用16开纸型,3段式设计(如图所示):

这种样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还是16开纸型,便于文印室印制,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折叠使用,16开三分后,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单手握持,便于在没有课桌或只有小桌板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在场馆中观察、调研时,随手记录。当然这样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案板书设计。

第4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 Authorware 解剖学CAI课件

计算机现已成为校园内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大量的习题练习,我们应用Authorware 6.5 将解剖学习题编辑成一套CAI(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课件,帮助学生达到准确掌握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1习题的收集与分类

我们将本院历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试用的习题以及从其他院校收集到的相关习题按系统分类,共设计了3个习题类型:即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本文只讲述单选题和判断题的制作程序,而多选题再另文叙述。每一类型的习题又按系统分为9部分,即绪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官、内分泌和神经系统。

2程序设计

Authorware 6.5提供了非常方便且功能强劲的设计图标,我们运用交互响应图标和导航图标等设计了一套人机对话系统,通过目录进入到每个系统的不同习题,并单击鼠标实现对习题和答案的选择,整个过程都是以点击热响应按钮来完成。

2.1片头的制作在主流程线上放入一个群组图标,名称为片头。打开群组图标,在群组图标中的流程线上依次放入下列图标:声音图标,导入一个wav格式的音乐文件;显示图标1,制作或导入一个背景图;显示图标2,制作片头文字;移动图标,将文字设置为由底部向上移动;等待图标,设置等待时间为7秒;擦除图标,擦除片头文字。

2.2目录的制作(单选题和判断题制作过程相同)

①在主流程线上放入一个框架图标,命名单选题(判断题)各系统。打开框架图标,将框架图标内流程线上的导航面板图标和导航超链接图标全部删除,关闭框架图标窗口。

②在框架图标的右边放入一个群组图标,名称为目录。在目录群组图标的右边再放入一个群组图标,名称为绪论。同样的方式,依次再放入9个群组图标,分别命名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官、内分泌、神经、退出。

③打开目录群组图标,在群组图标中的流程线上再依次放入下列图标:显示图标1,制作或导入一个背景图;显示图标2,制作目录界面;显示图标3~11,分别制作绪论至神经系统的各个系统名称,各系统名称在目录页的位置不同;交互图标,在交互图标的右侧放入9个导航图标,属性为热对象,分别导航到下一级9个系统名称的网页。

2.3章节的制作(单选题和判断题制作过程相同)

①打开主流程线上框架图标右边的运动群组图标,在运动群组图标内的流程线上放入一个框架图标(2级),在该框架图标的右边放入20~30个群组图标(根据该系统的题量而定),每一个群组图标为一个题,并命上题号。

②打开运动群组图标内的框架图标(2级),将框架图标内流程线上的导航面板图标和导航超链接图标全部删除,只保留交互图标,在交互图标的右边放入4个导航图标,分别命名为上一题、下一题、到目录、退出,将导航图标的交互类型设定为按钮,并将相应的属性进行设置,然后把按钮的位置调整到窗口底部并排位置,关闭框架图标窗口。

③重复上述步骤①和②,分别建立绪论、消化、循环等系统分支。

2.4一个习题的制作

2.4.1单选题制作流程:①打开某个系统框架图标右侧一个题的群组图标。②在打开的群组图标流程线上依次放入5个显示图标。③在第1个显示图标中作出题号和题干,并放在适当的位置。④在第2至第5个显示图标中分别作出选择答案A、B、C、D,并放在适当的位置,使四个选择答案的位置不要相互重叠。⑤在显示图标后放入一个交互图标,在交互图标的右边放入4个群组图标,交互类型设定为热对象,分别为四个答案选择后的响应。⑥在交互图标右边每个群组图标中的流程线上依次放入声音图标、显示图标、等待图标、擦除图标。在声音图标中导入一个音乐文件,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就导入一段欢乐的音乐,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就导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在显示图标中制作一个对号图形(正确)或一个打叉图形(错误),其位置在所选答案上;在等待图标中定时2秒,以观看答题结果;擦除图标设定将显示的结果擦除掉。⑦重复本流程中①~⑥步,将所有习题编辑制作完成。

2.4.2判断题制作流程:①打开某个系统框架图标右侧一个题的群组图标。②在打开的群组图标流程线上依次放入3个显示图标和1个交互图标。③在第一个显示图标中作出题号和题干,并放在适当的位置。④在第二个显示图标中作一个正确答案按钮,并放在适当的位置,与错误答案按钮位置并列。⑤在第三个显示图标中作一个错误答案按钮,并放在适当的位置,与正确答案按钮位置并列。⑥在显示图标后放入一个交互图标,在交互图标的右边放入2个群组图标,交互类型设定为热对象,分别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选择后的响应。⑦与单选题制作流程的步骤⑦相同,不再赘述。⑧重复本流程中①~⑦步,将所有习题编辑制作完成。

2.5退出程序窗口的制作打开主流程线上框架图标右边的“退出”群组图标,在该群组图标中的流程线上依次放入声音图标、擦除图标、显示图标。在声音图标中导入一段音乐作为结束,擦除图标将窗口中的按钮等消除,在显示图标中制作一个背景和再见的文字。

3调试与应用

所有程序编辑完成后,进行打包然后运行,并逐一进行检验。如有错误或不完善处,则返回程序设计进行修改,如此反复检验,直至完善为止。

当学生在打开该课件后,从总目录中点击想要学习的某个系统,进入到该系统的习题学习内容,并通过上下题的翻页按钮来选择习题。在习题的页面窗口中,最上边显示的是该系统的名称,接下来是题号和题干,在题干的下边给出4个选择答案,窗口的最下边是上下习题的翻页按钮、返回目录按钮和退出按钮。当学生作单选题时,用鼠标在4个备选答案上移动时就会有一个手形指示出现;判断题时,鼠标在正确与错误的答案上会出现手形指示。当选择某个答案时,单击鼠标左键,计算机马上就会给出一个结果评判。如果正确,就会在该答案处出现一个对勾,同时发出祝贺的音乐;如果错误,就会出现一个叉,同时发出丧气的音乐,以示惩罚。由于是学习型课件,每个题的4个答案可任意多次选择。

4体会

以往学生在做解剖学习题时,对习题的答案判断不太准确,需要在教师的肯定下才能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在校园网上使用CAI课件,无论教师在或不在,学生都可正确掌握解剖学知识。不仅及时复习巩固了所学内容,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工作。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应该课件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这种人机对话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以上就是CAI课件开发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第5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北京四中网校是一家集中了北京四中优秀教师资源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课程辅导系统。自从2001年4月28日网校正式上线,黄向伟已经在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域打拼了十多个年头。

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125亿元。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高等网络教育,约为60亿元;其次是各类职业培训,约为25亿元;企业在线培训约15亿元;而K12(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年龄在5岁到18岁)在线教育约10亿元。

作为中国K12领域在线教育的开创者,黄向伟认为,2014年在线教育呈现强劲爆发的态势,这必将会带来教育行业的重新洗牌。

在线教育

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这是北京四中的教育格言。

有人评价,过去的十多年,北京四中网校可以用一个字――“稳”来形容。

突如其来的在线教育热潮,有可能会有大量泡沫的产生。而黄向伟认为,教育行业并非暴利,不懂教育的人做教育,终将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被市场淘汰。

而北京四中网校能够走到今天,也是不断调试纠错的过程。

“当前层出不穷的所谓在线教育模式,几乎都是北京四中网校尝试过的方法,有些方法甚至经过实践的检验遭到淘汰了。”

最初,北京四中网校只是将名师课程移植到网络上,借助网络技术将北京四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无边界地传播。后来,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增加,北京四中网校又将单一的课程升级为师生交互模式,四中名师可在网上为学生解题答疑。

到目前为止,类似的形式仍有一些线上教育机构在沿用,即采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形式,依靠收取平台费获利。然而,北京四中网校却因为发现这种模式的弊端,及时调整了在线学习的模式。

黄向伟曾对媒体谈到,答疑模式有可能成为一些孩子用来完成学校作业的工具。现在,有不少学生将作业题拍下来,放到网上求答案。如此一来,学生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四中网校随即开启了网络视频课程,随后又在2006年率先进行网络课程直播。但是,黄向伟发现,单纯的在线教育根本无法“接地气”。于是,面对网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北京四中网校又新推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学习方案。当年,北京四中网校在全国220多个城市设立了学习中心。如今,这些学习中心都变成北京四中网校“接地气”的分校。

当业界大谈特谈在线教育胜过线下教育的趋势时,黄向伟却认为,在K12领域,真正的主战场是学校。

当黄向伟得出线上和线下必须结合的结论之后,就形成了北京四中网校目前教学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纯线上的教学,我们追求它的粘性,学生如何更多的在网上有学习动作;第二种就是我们线下O2O的翻转课堂;第三种则是把课程开设到学校去,学校老师利用我们整套的学习系统和资源,直接授课。”

“K12真正的主战场是学校,如果把我们的教学放到学校,就等于直接拿到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也就是打开了在线教育的大门。”

现在,北京四中网校把这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命名为“四中龙门爱学课堂”,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引导、督促,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不过,在北京四中网校推出“爱学课堂”的时候,国内在线教育领域还没有O2O的概念,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提法。

因此,四中网校随即开启了网络视频课程,随后又在2006年率先进行网络课程直播。但是,黄向伟发现,单纯的在线教育根本无法“接地气”。于是,面对网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北京四中网校又新推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学习方案。当年,北京四中网校在全国220多个城市设立了学习中心。如今,这些学习中心都变成北京四中网校“接地气”的分校。

现在,北京四中网校把这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命名为“四中龙门爱学课堂”,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引导、督促,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不过,在北京四中网校推出“爱学课堂”的时候,国内在线教育领域还没有O2O的概念,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提法。

在线教育也需要“私人定制”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线教育用户中,仅有51.7%的人对在线教育课程表示满意,半数线上用户因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放弃继续在线学习。

那么,在线教育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正如黄向伟所说,是消费者“持续性的认可”。网校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学习动作,学生是否真正从中受益,是网校最为看重的。

“学习发生了吗?”这是四中网校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问题。

四中网校不断创新在线教学模式,也都源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线教育不仅仅要具备开放性特征,更应该朝个性化发展。面对网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不太适应网上学习,四中网校近年来新推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学习方案。

据报道,四中网校的产品覆盖了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家长。针对每一个用户群都有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内容。

网下服务标准化在2009年开始在四中网校体系内试行。有数据显示,参加试点的地区,超过90%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会有所提升。四中网校目前把这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命名为“四中龙门爱学课堂”,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引导、督促,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中网校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永表示,所有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活动,都反映出该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究根追底,是学习过程遇到了障碍。因此,四中网校在平台背后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树,并独创了诊学练测教育模式。

“诊学练测”学习系统,专注于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每一步的学习不再是没有章法,而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系统通过测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根据掌握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诊学练测”学习系统的诊断、推荐任务、知识导学、高清课堂、做测试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系统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进步情况,本知识点学习的排名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学生可以清楚自己在某个知识点上是否还有学习漏洞,该如何有效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第6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15-04

一、背景

随着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的涌现,掀起了全民学习的浪潮,大量的人员参与到远程学习中。在远程教育中存在远程教育高校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缺乏共享以及公共远程学习成果不能被认可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课程互换,学分认可,即合作高校间相互进行课程共享,学生互选课程获取学分;另一种模式是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即合作高校之间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认可学生学分。

在国外,一些国家建立了成功的课程共享、学分认证机制,例如,三大MOOCs机构的课程成绩,一些大学已经承认学生在MOOCs平台所取得的学分。而且不少国家建立了相应的学分认证机制,例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英国的资格和学分框架、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以及欧洲资格框架和学分转换系统等,实现了各类课程学分的认证和转换。例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由学分的计算和成绩的评定、信息平台、学习协议构成,保证了不同院校之间相互认可全日制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分互换在于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公立高校之间的学生流动,包括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换和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或学院之间的学分互认等,为希望跨校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1]

由于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层次和质量标准众多,我国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系统。学分互认还处在各个教育层次各自探索和实践阶段。国内外一些高校和机构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国内,普通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案例较多,例如上海、广州、贵阳、南京、长沙、北京、西安、北京学院路等大学城高校以及联盟高校间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2]主要采用校区间互相开课、互相选课、互派学生、学分互认的模式。这些实践都发生在相邻高校或大学城高校之间,基本都是基于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的很少。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案例较少。我国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建设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优质资源缺少开放共享,即使资源开放共享其学习成果也不能得到其他高校和机构的认可。众多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能用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等,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目前,在教育观念上对学分互认的理解认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还不能充分理解学分互认在推进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的意义;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学分互认的学习成果存储、认定、积累和转换方面的功能。[3]

学分互认的实施,需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规范、学分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规则等,各个教育机构本身也要建立与学分互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完善学分设置及教学质量标准等,使合作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这就需要在联盟方式下,发挥沟通、协商、平衡等“柔性”机制的作用,使各个教育机构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以达成共识,促进合作。部分机构作为先行者组成联盟,在联盟范围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同时产生引领、示范效应。[4]联盟内部部分成熟的规则,可能为政府所采纳,上升为政策。本文将介绍多所远程教育高校联合成立联盟,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研究和实践,主要介绍联盟工作机制建设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具体运行实践活动及其运行现状。

二、研发中心联盟机制建立

在学分互认制度下,流动的是学分,但本质是教学品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互认和共享。联盟就是要通过课程开放共享,建立学分互认的运行规则、认证标准,以及解决运行管理问题来深化合作,促成和加强这种互认和共享。

1.联盟的建立和运行

2007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远程高校联合发起并成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其后陆续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入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致力于优质资源建设、促进各高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以及高校间学生学分的互认和转换。研发中心已经联合各校师资建设了多门优质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资源和体现各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学分互认方面,由于各成员单位对学分互认的理解程度不同,研发中心决定实行分阶段推进的方法,优先实施达成共识的内容,为合作提供了灵活性。

2.研发中心的主要职能

研发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起草研发中心章程,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特点、规律、技术手段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组织各成员单位联合制作优质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负责组织研究学分互认的方案和标准,制定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细则。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与各成员单位教学平台对接,协商解决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监控和指导项目的运行及效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3.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加盟机构的权利:为远程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设个人的账户,使用平台的开放课程资源,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派出人员参与学分互认的相关工作;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项目建设和运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加盟机构的义务: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研究、设计、建设和运行;制定相应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共享课程的推介和本单位学生课程选修的指导、管理工作。依据标准,遴选和制作体现本校优势及特色的网络课程,并在开放课程平台供其他院校共享,以及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组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学术支持服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支付中心相应的运营成本经费。安排专人负责相应工作,并与中心进行工作协调,对各自单位的学生选课进行指导、监控、管理。根据共享课程的实际选课人数,按学期进行结算,向资源研发中心支付项目技术服务费用。

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实践

研发中心根据其职能和各成员的权责,探索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机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基于开放共享的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组织各成员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签订协议开展工作

研发中心制定“网络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项目实施方案”,并与各高校成员单位签订了资源开放共享协议和合作协议,研发中心与科技公司签订了开放课程平台合作运营协议,委托公司建设、维护课程开放平台,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职责分配、各自权益和平台建设工作。鼓励各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每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工作。学生通过各自教学教务管理平台接口进入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

2.开展学分互认的科学研究

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学分互认”项目的研究。项目主要就学分认证与转换基本流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核心内容、认证框架、认证规则、转换规则、转换工具等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5]

3.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以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为抓手,推进学分在成员单位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各校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的优势,满足学习者多样化资源选择的需求,同时带动学习成果认证、存储、转换等业务的开展,逐步扩大学分银行的影响。建立了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的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开放共享课程学分经费按照商定比例在学生来源方、课程资源提供方、研发中心等三方之间进行分配。研发中心以开放课程平台为载体,向各成员单位的学生开放共享各校优质的特色课程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研发中心“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4.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课程主要以“小学分、小模块、小专题”素质教育课程为主。各成员单位根据研发中心制定的资源标准建设了具有各自区域、学科特色的课程。中心在对资源审核后,根据标准确认课程的学分。中心各成员单位已经建设小学分课程40余门,课程类型主要包括文学素养类、家庭生活类、工作技能类、科技类以及心理情感类等。课程以视频为主,每门课程0.2、0.5或1学分,40门课程合计32.5学分。

5.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课程的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研发中心委托科技公司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平台主要实现学生选课学习、系统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选课学习模块包括学生选课、在线学习、作业管理、辅导答疑、在线测试、互动讨论、信息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资源审查、管理员管理、成绩管理、统计分析、计费管理等功能;教学资源库模块包括教学资源库、资源管理等功能。各远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对接,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选课、学习、测试等,成绩自动返回各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同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社会大众可免费注册、选课学习,学习成果将获得研发中心的认证,其学分被各成员高校的远程学历教育认可。

为实现各高校远程学生的优质访问,研发中心在全国各地租赁了20余台网络服务器,搭建了云服务课程平台,避免了网络拥塞状况,实现学生就近访问学习资源,为远程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开放共享课程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由研发中心统一租赁,共享给各成员单位使用。每个成员单位只需要根据学生的使用量每年支付10万元左右的使用经费,即可享用优质的资源服务,与各成员单位自行租赁服务器建设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每年节约近30万元的教学成本。

6.选课学习及学分互认现状

各成员高校制定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于2013年3月上线运行,6所高校的学生在平台中顺利地进行了选课学习,资源共享工作实施效果良好。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已经共享6所院校建设的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40门,40门课程均被6所院校学生选学。

6所高校已经按照资源研发中心要求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了课程选修政策,积极推动素质教育课程共享工作的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2013年3月运行以来,选课人数和选课数都不断猛增。截至2015年6月,6所院校远程教育选课学生人数达124,625人,选课153,351门,学习完成112,374门课程,总计109,624学分。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学时累计达到579,846小时,人均在线学习时间4.65小时。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生累计登录1,084,237人次,人均登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8.7次,最高并发数达到3520。平台日均访问量732人次,日均学时数2541小时。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64,941门,获得62,645.5学分。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2,504门,获得2,430.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9,643门,获得8,948学分。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757门,获得1,718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7,065门,获得7,027.5学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256门,获得1,047.5学分。

四、总结与反思

远程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自开展以来,研发中心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和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各单位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机制、平台、资源等方面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机制方面,现有学分互认是建立在课程开放共享基础上,各高校认可研发中心对课程的内容和学分的统一认定。研发中心建立了资源技术标准,但是课程学分标准还不完善,各个课程学分的认定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心可开展课程学分的转换规则、转换功能工具的研究和实践,既可开展共享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也可实现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

在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方面,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由于学生选课学习数量庞大,课程平台的访问速度有时比较缓慢,此方面学生的意见较多。同时,建议研发中心进一步对课程平台选课导航、课程学习操作的人性化方面进行完善,改善学生使用的体验。

在课程资源方面,共享课程选课数据显示,成人学生更喜欢与个人素养和家庭生活相关的课程。因此,研发中心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工作、生活的需求,进一步组织各高校建设或购置管理类、个人素养类的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数量。

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更多提供的是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从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学生对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也有较强的需求。因此,研发中心应在完善呼叫中心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课程答疑、互动讨论区和课程平台虚拟交流社区,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

五、结束语

远程教育发展和MOOCs的兴起,正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到来,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互认转换逐步成为趋势。基于联盟的高等教育机构间优质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既实现优势互补,使整体效能得到放大,减少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又建立了一系列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机制,对我国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学分认证和转换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认证转换模式、制度的建立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2]谢妮,张子昂,姚江帆.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

第7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线上线下课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电算化的知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转换自身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案,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电算化 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制作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让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足,同时又有许多自身的优势。

一、线上线下课堂的实施方法

(一)线上课堂的实施

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若干个教学微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或班级的微信上,同时也提供一些课程讲义或PPT课件供学生课前学习,也就是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的内容侧重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一个视频的播放时间通常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样便于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学习一个小知识点,并做到学习一个内容即掌握了一个知识点。PPT课件的制作在内容上则比较详细而全面,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懂知识点的分析,难以掌握的部分可以借助视频加以理解。

线上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尤其对教学视频的制作要求非常高。为制作这些教学视频,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例如,关于“填制凭证”这个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制作三个相关的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分别是:一般凭证的填制、涉及辅助核算科目的会计凭证的填制以及凭证填制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前两个视频都是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去制作,相对比较容易,而第三个视频的制作就要复杂多了,因为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在账套中预设出问题,有些问题还不能同时预设,需要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之后再来预设。这样就需要在每次预设问题的时候将视频制作暂停,否则将大量延长视频的播放时间,影响质量和效果。

对于学生,线上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学习教师提供的视频及课件等,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随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检查其线上学习活动的一项指标。

(二)线下课堂的实施

会计电算化课程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操作之后才能系统掌握。通过线上课堂的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线下课堂的时间主要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3个人一组,每个人单独建立一个账套,各自完成自己的账套,遇到问题小组内部可以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解答。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缓解课堂上一位教师同时解答多位同学问题的矛盾。

学生的操作任务完成后,下个环节就是分析案例。教师将常见的问题设置在账套中做成案例发送给学生,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小组内部可以讨论。一定时间后抽取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

最后,教师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练习,巩固一些小知识点。不确定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讨论,并在下一次的上机操作中确定答案。

二、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优势

(一)学习活动开放、自主,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活动完全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安排大量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操作,剩余的时间才留给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高度集中思想,认真地聆听教师的讲课,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就算全神贯注也未必能全部都掌握。另外,课堂上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一旦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卡住了,就难以完成这次课的操作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

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通常,教师会提前两到三天的时间将教学视频及一些其他配套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上供学生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只要将资源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就可随时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暂停或倒回视频的播放,甚至重复播放来满足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已经熟悉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操作或解答学生的问题。线上学习这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都会将操作的内容通过大屏幕或屏幕控制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并明确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操作。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说有什么过错,而且学生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教师的教学采取的是无错化的教学方式。但正是这种无错化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线上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线下学习其实就是探究、释疑和解惑的过程。线下课堂,教师不再按照程序式的教学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操作,而是把操作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的操作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遇到问题需要思考分析查找原因,并探寻解决的方法。比如给学生讲解建账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总是会告诉学生一般的企业不要启用集团账,如果启用了集团账,将不能启用总账系统。传统教学中学生听教师这么一说便记住了,建账套的时候就不会在“集团账”前面勾选了,至于究竟会出现什么结果,并不清楚。教改后的线下课堂上,学生上机操作的可支配时间多了,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尝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的内容更深更广,学生对电算化知识的掌握更系统全面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限制的影响,教师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只对基础的部分进行讲解,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浅且内容比较窄。以期末转账定义为例,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将这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给学生讲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也就结束了。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了无限放大,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对于期末转账定义的内容,教师可以设定企业期末的具体业务,包括:计提财务费用、计提坏账准备、分配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损益类账户、计算并结转所得税、结转本年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利润、结转利润分配的明细科目等,这些都是电算化工作期末必须要做的,可以通过线下课堂让学生系统操作达到熟悉的目的。教学上,还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设计2到3个月的业务让学生练习,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第一次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期末,才需要进行期末转账定义,以后期间的会计期末就只要进行转账生成而不用再定义了。只有通过这样系统而全面的练习操作,学生才能灵活处理不同的业务内容。

除此之外,线上线下课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线下课堂的分组教学、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团队的合作,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应注意的问题

线上线下学习的实施对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实是显著的,但如果实施不当就会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一)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

线上线下学习的主动性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基本在线上课堂完成,线下课堂教师应避免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按照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讲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倾听者,要学会听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一位答疑者,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以解释,为学生消除疑虑,及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通过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线上学习是一种开放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学习,那么线下课堂就无问题可提,接下来的操作和案例分析就难以开展。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或任务清单,要求学生在完成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提交答案。另外,线下课堂教师也要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制订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案

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时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对期末考试的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平时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对其小组的情况进行评价,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J

参考文献:

1.章玳.反转教学:线下与线上学习的有效结合[J].教育探索,2013,(11):69-71.

第8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视频;MOOC;深部地下工程;灾害;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网络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在线学习内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此时,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应运而生,微课程是MOOC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国内外学者掀起了对微课程的研究热潮。

“微课程(micro-course)”在国外经历了由线下到线上的发展历程。最初,传统课程按授课时长被划分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微型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2011年以后,线上MOOC环境中微课程在国外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界。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诸多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概念研究方面,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在微课程实施方面,2010年广东省建设了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视频为主的“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另外,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1,2]、设计模式[3]、翻转课堂[4,5]及具体课程中的应用[6-8]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国内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辅助一线教师教学活动,高等院校的微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的微课程研究更显匮乏。

一、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地下工程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三峡水利枢纽、越江跨海隧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深部采矿等。随着复杂而巨大的地下工程开采深度的增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各种工程灾害不断涌现,如岩爆、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因此,掌握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理论和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预防工程灾害、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许多专业主干课都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第5篇――矿山法、“隧道工程”课程中的第6章――施工方法、“岩石力学”课程中的第5章――岩石地下工程等,必须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有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各种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处治方法,对提升地下工程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行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分析的微课程视频建设迫在眉睫。

二、中国矿业大学微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重视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其许多专业主干课都和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如岩石力学、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隧道工程等,这些课程只有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透彻。近年来,学校已重视对工科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因此,针对我校本科生的工科专业课特点,开展微课程建设,最终形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我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微课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概念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针对某教学专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突出教学大纲中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捕获自己需要的知识。

(二)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载体;二是体现在“微”。“微”是指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作为微课程的灵魂,具体包括内容精、时间短、情景化和效率高四个方面。

四、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思路

1.微视频素材的搜集与筛选。收集不同领域的工程灾害案例,包括工程概况、灾害发生过程、原始视频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微视频素材的原始材料。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确定视频案例的背景图片、音乐、案例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外部插件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2.微视频的加工与合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对微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10分钟左右,格式为flv、avi的视频片段,且视频具有规范性的字幕和标准普通话配音。同时,在微视频的加工过程中,达到模块化要求,即能够达到可移值、可扩展。

3.微视频案例的课堂实施。采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课堂实施流程,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微视频案例的课后应用。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放到自主开发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网络资源平台上实现共享,开展基于微视频的随时随地的短时学习,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讨论,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微视频案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五、具体实施方案

1.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国内外微课程建设方面的最新文献,学习前人的研究思路与经验,了解微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素材收集。针对当前地下工程各种重大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进行野外调研,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

3.场景拍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准备好必要的拍摄器材,到现场进行取景、录像,准备原始视频资料。

4.制作加工。将微视频素材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成,制作满足时间、格式要求的微视频案例,并对其进行美化,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5.课堂实施。按照案例导入、学生分析、教师示范、总结拓展四个基本环节实施,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网络共享。完善已初步建设的地下工程案例资源网络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和课堂实施情况放到该平台上,实现校内局域网内共享,便于学生自学与讨论。

7.修改完善。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必要的练习、评价及反馈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反馈情况,对微视频案例进行修改完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建设成功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引入到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岩石力学、隧道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中,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讲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深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微视频的建设决非是一个简单的视频拍摄和堆积过程,而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微视频的建设和网络共享,将会实现“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参考文献:

[1]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61-64.

[5]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57-159.

[6]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9-52.

第9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主体;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引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和加强。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重要阵地之一。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例如在进行椭圆教学时可以把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和参与。具体步骤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课前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这时学生就会惊奇发现得到了一个椭圆。然后由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度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这样,一入课,就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探究,使他们开始就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揭示出椭圆的本质,并给出他的定义。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过程,使他们在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就会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并且会牢固地掌握这一概念。又如,在四种命题这节教学时,提出问题:写出“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的逆否命题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当总结出答案:“欲成方圆,必有规矩”时,同学们兴奋极了,学习热情高涨。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有一次在讲棱锥的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纸织了一个模型,送到了讲台上,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同学兴奋极了。最后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同学心服口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

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应是“过程”的教学。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要把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结论的探索过程、问题的深化过程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

在学习了《坐标平面上的直线》后,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我都会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

问题:求 点关于直线 成轴对称 的点的坐标。

以前对这个问题我通常是让学生稍作思考后,我告诉他们可以通过 以及 的中点在直线 上这两个条件,列出关于点 的坐标 方程组便可求出。然后由学生完成本题,再做一些练习巩固后举一些应用的例子。从课堂的即时效果看似乎不错,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大多也没什么错误,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同学忘记了“ 关于直线 对称”等价于“ 以及的 中点在直线 上”,因此也就不知道怎么求了。我只得再说一遍、再说一遍……。

分析:从课程教材看,无论是一期教材还是二期教材都没有相关的章节,也没有相关的例题。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求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并不是数学基本技能。但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看这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以前我把它作为一个数学基本技能来传授,而一期课程教材的知识点限制,那么通过 以及 的中点在直线 上这两个条件,列出关于点 的坐标 方程组来求出是最方便的。所以我不容学生尝试,就直接告诉学生将问题作这样的等价转换,并试图通过一定量的重复练习使之掌握。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对策:根据二期课改数学科的课程目标,我决定不将“求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作为数学基本技能,而把它作为让学生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数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唤起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潜能,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课堂片段:

问题提出后我想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并说明只要找到可以求解的方法,并不急于求出答案。学生思考,我巡视。两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都找到了解法,于是我请一位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案,并解出答案。

学生甲:“ 关于直线 对称”因此 并且 、 到直线距离相等,据此便可求出。设: ,则 ,直线 的方向向量

有已知得:

所以, (1) 或 (2)

解(1)得: 解(2)得 此为是点 故舍。

所以 关于直线 成轴对称的点 的坐标是 。

这时我追问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解法呢?过了片刻没什么反应。我耐不住了,于是急切的开始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案,“ 关于直线 对称”等价于“ 以及 的中点在直线 上”。通过这两个条件列出关于点 的坐标 方程组便可求出。这时,学生乙举手了,他说:“我啊,学生甲的解法中主要是含有绝对值,所以看起来比较繁了点,其实可以不用“绝对值”,我们可以用 。”“怎么样呢?”我打断了他。他接着说:“因为 关于直线 对称,所以 、 在直线 的两侧且到直线 的距离相等,因此 ,这样就不会出现方程组(2)了,而且比你的解法更方便”。下面的同学一阵骚动,都表示在赞同,不断的点头。我急忙抓住时机边表扬学生乙边让学生按他的方案解出答案。一会儿都解好了,看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学生乙的方案确实要比我的方案好,比学生甲得更好,但我们的方案都是受到了学生甲的启发,因此我们要感谢学生甲给了我们思路,更要感谢学生乙给了我们以更简洁的方案。”我话音刚落,学生丙举手了。他说“我,我试着用向量的方法好像也能解,你不是告诉我们用向量求点坐标时往往可以免去解方程组嘛。”“很好你接着说”我鼓励道。“因为 关于直线 对称所以向量 与直线 的法向量 平行,因此我们只要找到 和 的比值,向量 与 是同向还是反向就可以求出向量 ,进而利用向量的加法求出向量 ,便可得。”“嗯,很好的想法接着说啊。”“ ,而 关于直线 对称,所以 =2 , , = , = 。可是我还没判断出向量 与 是同向还是反向。”“好你先坐下,同学们学生丙的想法很有道理吧!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能判断出向量 与 是同向还是反向?”我向全体学生说道。过了一会,学生丁在座位上说画图就可以判断。于是我请这位学生上黑板。学生丁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后边说边写:“ 与 同向,所以 = ,因此 从而得 ”

这时我说:“学生丁通过画图很直观的判断出了 与 同向,但是直观的直觉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能不能利用 来判别呢?”学生们在下面说可以的。我还是请了学生丙。他说:“可以的,因为 ,所以点 在法向量所指方向的反面,因此 与 同向。”我请他坐下后对全体学生说,学生丙说的有道理吗?学生们都说有道理。……

这个课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研究事物,必须要提出具体化的问题,即确定好课题十分重要;在研究问题时,应该讲究策略,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掌握一定的素材后,就要善于分析,进行抽象概括。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

近年来在数学高考题型中开放题是考试的内容之一,因为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如有一高考题:“关于函数f(x)=4Sin(2x+π/3)(x R),有下列命题:由f(x1)=f(x2)=0可得x1-x2必是π的整数倍;②y=f(x)的表达式可改写为y=4Cos(2x-π/6):y=f(x)的图象关于点(-π/6,0)对称;④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π/6对称。其中正确的命题是──(注: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显然高一《数学》教材中的一道例题“画出函数y=3Sin(2x+π/3)的简图”可作为其原型。在讲此例时,我设计了上述开放的问题。再如,在讲集合有关概念时,我设置问题:“是否存在这样的集合,它的某一个元素又同时是它的子集?”学生通过这样开放题的研究学习,逐步形成自觉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又如,函数概念的形成,一般是从具体的实例开始的,但在学习函数时,学生往往较少考虑实际意义。我通过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从物理和经济两个角度出发去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给变量赋予不同的内涵。学生得出函数不同的解释:

(1)X表示时间(单位:s),y表示速度(单位:m/s),开始计时后质点以10/s的初速度作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m/s2,5秒钟后质点以20/s的速度作匀速运动,10秒钟后质点以-2m/s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直到质点运动到20秒末停下。

(2)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价格呈上升趋势,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10元,并且每周(7天)涨价2元,5周后开始保持2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平均每周削价2元,直到20周末该服饰不再销售。

本例旨在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给出函数的实际解释,体会到数学概念的一般性和背景的多样性。这是对问题理解上的开放。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而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纪才.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 现代教育探索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