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第1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cash”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第2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业;现代

农业物质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随着人们经济消费能力的到显著性提高,人们愈发向往休闲小资的旅游生活。与之对应的是,旅游业以此为机遇,各种旅游项目和休闲农家生活形式应运而生,颇受人们追捧和喜爱。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统计,在我国河南省隶属于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95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58处。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国民经济产值一直位居我国前五位,同时也是中西部中原经济区首位。因此,将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在发挥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双赢的政策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地位。

一、河南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作用分析

1、河南省地域文化理念与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1]。根据国务院于2011年在我国功能区域规划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域是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地带。因此河南省为达成国务院提出的工作任务,近些年正逐步确立旅游业为河南省经济发展首要地位。力争在2020年时,河南省能够在旅游业创收7800亿元,同时接受海内外游客8亿人次以上。作为一项不需要土地资源和工业资源的服务型行业,旅游业仅需要在原有的物质文化基础或是天然的风景地貌加以添饰,就能够达到创收。因此旅游业又因为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直颇受河南省政府的推崇。近些年,旅游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态势一直较为客观,良性的竞争和可持续的发展资源为河南省提供了直观的经济创收,为打造中原地带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相较于其他发达旅游地区,河南省旅游行业的发展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旅游业相关产业链的产品,以及旅游行业产业结构与路径及旅游业相关动态和宣传力度仍亟待补充。目前,河南省各地级政府已经予以了旅游业发展崇高的重视,拓宽旅游业副产品资源建设,整形旅游业产业结构必须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业态。打造独具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副产业结构,是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多方促进其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是目前河南省各地级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旅游业寿命的发展方向。例如郑州市便早已提出大旅游理念,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衍生品,打造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旅游行业服务意识,来提高行业附加值的做法。通过加强旅游业和各行业的结合力度,促进现代农业旅游、现代休闲旅游及行车自驾游等新旅游模式,发展和拓宽高新科技旅游生态农业力度,打造现代化文化旅游,推动当地旅游竞争优势。根据河南省地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在不同区域建设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河南省各地旅游竞争优势。为敦促当地旅游行业同现代化农业相互融合与发展。2013年河南省旅游局建立了河南省旅游乡村网,以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电子商务为依托,致力于充分挖掘和整合推广各乡村旅游资源[2]。旅游乡村网的建立,为河南省现代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资源平台和营销平台。同时,旅游乡村网的建立也为不少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及旅游副产品订购服务。可以说旅游乡村网的建设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人们咨询旅游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发展基础

根据调查,2016年河南省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约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764亿元[3]。即便如今河南省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不过相较于其他旅游大省,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副产品以及发展能力和旅游大省仍相距较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相结合导致的。其中,旅游业产业结构与产业附加值较低,及当地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佳都是阻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其他旅游较为发达的北欧和西欧国家,我国的旅游资源较为单一,尤其是河南地区。河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资源并未能有效结合当地的历史风俗与文化,而是采用单一的当地手工编织产品或是当地特色蔬果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宣传。而北欧和西欧国家在旅游行业则显得更为集团化、利益化。纵向和横向联合更紧密、服务链条更畅通、服务质量更加有保障,旅游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下,旅游竞争力也自然就提高了[4]。例如西欧的TUI、ReWe以及C&N等旅游公司,都是以各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现代旅游项目的各环节转变为旅游产业链,丰富了旅游行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控制了各地区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旅游市场份额。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是提高旅游行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

3、交通基础

自古以来,河南省就有这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说法[5]。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带,处于黄河中下游地段。截至2014年,河南省共有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管县级市[6]。作为历史文明精神宝库的河南省,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同时铁路与公路等交通系统非常发达。河南省一直作为我国综合性运输贸易体系框架的转接站,连南贯北保持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相对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得河南省旅游业有着非常明朗的发展空间。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交通先行,中原崛起,交通先行,三化协调,交通先行,全省树立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的理念[7]。另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也于近些年被抬升至我国核心发展战略。这些相关政策与河南省首肯的发展内容,都为河南省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助力。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高铁里程已破2000公里,奠定了郑州在我国中原经济区域的核心城市地位。同时新郑国际机场也已开通和新增至143条航线,通航城市达到83个[8]。更加便利的交通资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交通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省区位优势。对于旅游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为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规划与调整河南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政策解析

1、整合地域资源,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格局

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互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格局,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作为前提,整合地域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核心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优化河南省地域物质资源,实现旅游文化和当地物质基础的有机融合。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实现旅游资源符合当地农业建设需求,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旅游业不仅要做到融合当地旅游风景和自然人文,同时也要优化农业建设资源。例如在近郊区比较适合建设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官场、园林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等体验农事劳作的观光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9]。另外农业生产在旅游经营的比重,是控制和处理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必须处理的问题。相对于成熟的观光型旅游农业园,不仅需要提高与重视农业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还要处理好农业景园的旅游功能开发工作。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旅游资源合理顺利的开发,突出自身发展特色,建立旅游资源竞争优势。做到整体化、集团化。并且观光型旅游农业景区的建设必须融会周边农村地域资源。合理规划农村景区建设,优化旅游资源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且兼顾农业发展是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的物质发展基础。

2、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

从河南省地区旅游项目和资源来看,不同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后所发展的旅游项目也应该不尽相同。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则是,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模式,与旅游业经营状况,过度统一。部分地区盲目模仿,导致旅游业呈现过度商业化趋势。因此针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相撞,必须合理整顿各地资源,通过旅游乡村网,筛选和整合优质的旅游开发项目,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大力扶持,推动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推出参与性较强的农事体验活动,使旅客在旅行途中,感悟农事活动的体验意义。同时还应当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农业产品旅游附加价值,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河南省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旅游人文环境。另外还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从而帮助人民建立旅游意义价值观。例如父城遗址,我们就可以制作观音雕像;南阳武侯祠,我们可以制造诸葛亮画像;鸡公山,我们可以制作避暑手牌。帮助人们纪念旅行的价值和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投入,与农业科技注入,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成为附加值较大的旅游产品[10]。

3、做好营销宣传,提高物联网应用宣传力度

21世纪又被成为信息时代,因此旅游业的宣传手段不应再局限于人们的口头相传,而是多加利用互联网丰富人们的信息视野。比如各大旅游景区,和车票等都可以放置在如途牛网、同程网上。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便于游客提前购买到中意的旅游景点门票,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游客景区体验满意度。另一方面则能够提前帮助游客了解景区优势,以及地理自然风景景观,提高游客对于景区的了解和认知。因而河南省各地区必须加强互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通过转变营销手段,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与利用,及时与更新景区动态,实现现代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更新。另外如若条件允许可行,那么还应当尽快融入到智慧旅游时代的大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例如在景区内部安放二维码,游客可以通过扫描景区内的二维码查询景区相信信息,同时可以添加公众号,了解周边景区动态和拥挤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

三、结语

为提高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合理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和项目,是一项双赢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了更加合理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河南省各地级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现状,因地制宜调整和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场庄园,建立现代化的体验型农业旅游模式。不过以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格局来说,政策和农业发展局面还有待改善。因此必须加快开发更多现代休闲农业,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激发和拉动更多人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用。最后政府必须给予旅游业和农业融合更多的科技与资金投入。丰富线下旅游产品和生态养生农业项目。另外可以结合电视、电影中的优秀素材,加强文化宣传力度,针对性销售旅游产品,实现文化输出的同时,提高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创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中雨: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4):232-236.

[2]张淑萍:DEA模型下的休闲农业评价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2):226-230.

[3]袁社锋、尚莹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1):27-28.

[4]张伟: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改革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6(12):165-168.

[5]郭静:打造观光旅游农业丰富城乡精神生活[J].吉林农业,2016(21):43.

[6]魏国强: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践与思考[J].种业导刊,2016(7):5-8.

[7]罗艳玲:基于PEST分析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9-73.

[8]赵霞: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2):204-209.

[9]文平: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52+52.

第3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旅游创新的实质是分析游客的体验需求,重新定位农业旅游的内涵,创造性开发的农业文化旅游产品。因此,基于游客体验为中心,融入农业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创新的新模式。

一、农业旅游

(一)农业旅游概念

农业旅游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交叉和结合的一门新兴产业。农业旅游也被称作休闲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农业,将其农业生产活动与现代旅游概念相融合,构建了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新农业模态。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布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中对农业旅游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具体内涵为“以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及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点”。

(二)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省农业旅游资源呈现地理分布的差异――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西南部分布的农业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尤其是保定、秦皇岛、石家庄等城市。目前,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农村旅游点的形成未具规模,国内外游客以农业旅游为目的的依然只占少数,许多游客都是来自周边的城镇,停留时间短。而且农业旅游的季节性较强。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旅游的重视,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推进了河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旅游的产品较为丰富。

比较典型的产品如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科技型观光农园。观光的内容以特色产业为主,新型生产技术为辅,同时为游客提供观光和采摘等服务。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旅游产品。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以及迁西板栗园都是属于科技型的农业旅游产品。还有一些休闲度假或者是基于产业如养殖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可以让游客参观现代养殖厂,提供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这种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题。

二、河北省农业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一)农业文化的内容及分类

1、农业科学

河北省中国北方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较为发达。长期的历史积淀,也形成了以培肥地力、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系统的农业科学体系。由于河北省的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等。其他的植物栽培有赵县的雪花梨、兴隆的山楂,黄骅冬枣等产品,在国内外都非常出名。近些年,一些新兴产业如新特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发展前景很好。

2、农业艺术

河北省地域辽阔,农业艺术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例如,著名的蔚县剪纸和丰宁剪纸已经被收录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井陉县于家石头村、蔚县暖泉镇,平山县有“温泉风浴”和“三月桃花浴”。在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如今著名的朝阳沟村,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剧作家杨兰春的出生地,豫剧《朝阳沟》也是在这个村庄进行取材。基于这些因素,邯郸市和武安县旅游局将武安朝阳沟的民居作为主打宣传的旅游产品。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栓保、银环的石板房故居以及一些真实的劳动场所再现。很多游客都愿意在这里进行小住,感受风光和文化的双重洗礼。

3、农时节日、民俗

中国古代大都使用农业历。因为农业与气候息息相关,所以农业历中的节气是既是气候也是农业活动变化的关键节点,很多都是重要的“农时”。《胜之书》中提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趣时”反应了农时的重要性。而不同的农时节气,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以表示美好愿望,有的久而久之成为节日。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到来,万物复苏,民间有鞭春牛的仪式,表示马上就要春耕。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很多作物的收获时节,吃月饼,象征团圆之意。

4、饮食文化

河北省的饮食文化丰富,历经数个朝代都有发明和创新。例如著名的小吃缸炉烧饼,它的发源地是石家庄。可以在当地的农贸市场里看到很多家小吃店都能烧制缸炉烧饼。而且在平山县古月、小觉一带的地区还能找到一些店,保留着传统的缸炉烧饼风味。

(二)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的意义

1、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展示的载体

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承载的。首先,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得以表现的载体,农业文化既不是静态的景观,也不是模仿而再现的景观,但可将游客深深吸引于农村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因此,农业旅游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游客能够感受农业文化,理解农业文化,从而购买并享受农业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业文化能够促进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层次的提升。

2、农业文化提升农业旅游产品的效益

有效结合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能够实现效益的叠加。因为,农业文化的融入可以成为农业旅游推广的亮点。同样,开发农业旅游可以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又丰富了传统农业的内涵,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产品具体策略研究

河北省农业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够为农业旅游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农业文化得以延伸,让农业旅游产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促进省内两大产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针对上述的分析,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一)营造文化创作或休闲娱乐场所

通过开发各种农作物的欣赏价值营造文化创作或休闲娱乐场所。河北省的农作物产品丰富,可以开发农业摄影题材,开创摄影的新领域――农作物摄影。让摄影师或爱好者深入田间,拍摄特色的农作物。例如,果实、花海、物种奇特的产品。这既提升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涵,又能够通过摄影作品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因此,农业经营者或是农业旅游开发者应该有倾向性地种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产品。建造一些能够具有创作价值的果园等,为游客尤其是摄影或是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可以仿照北京房山区的都市农业,建设休闲的农业公园,为游客提供可以休息的特种蔬菜长廊,提高农作物的观赏性。

(二)改变季节旅游观光,彰显四季风情的魅力农村

目前,河北省内的一些农业旅游依然存在季节性问题,因此应该着眼解决农业旅游季节性突出的问题,深入探索农村一年四季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构建一个可以供游人四季游赏活动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文化资源,深入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三)开发参与、购物、体验式农业园

这种开发模式,能够让游客体验自然的风光、感受农业文化的氛围。基于河北省“一环四区”的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建立以果、茶、渔、农、林、牧等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参与采摘果蔬、垂钓、捕捞水产品、品尝果实和其他产品,游客既能够参与农业生产,又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而且,各种功能农业园区都可以设立观赏的休憩地。但是,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在坝上地区发展牧场旅游为例,著名的张家口坝上地区就是充分利用了自身丰富的牧业资源,开展了以草原特色为主各种传统娱乐项目,既让游客体验了传统文化美丽,又让游客享受了辽阔草原的美丽风情。

(四)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文化纪念品

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的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农业文化纪念品进行传播。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既能够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又能够宣传农业文化。另一方面,对于当地经济而言,刺激了游客的消费,就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旅游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要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首先,产品要满足市场需求,符合游客的购买理念。开发的产品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本土气息。河北省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地,一些农户可以使用小麦秆和玉米叶作为原料,编织一些特色的文化纪念品。而一些渔民则选择芦苇等材料创造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例如,保定的白洋淀就是芦苇编织的发祥地。而承德则以木雕为主打的纪念品。此外,纪念品除了具有销售的价值外,同样也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为他们提供原材料,教授他们简单的编织工艺,让他们为自己编织一份农业文化纪念品。这种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文化与农业旅游的融合。

四、结语

河北省是旅游大省,同时也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创新,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迈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农业旅游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要以保护周围环境为前提,降低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切实保障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与统一性。否则,不当或破坏性的农业文化资源开发,不仅会让游客失去对农业旅游的兴趣,还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整个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坚持和谐的发展观,运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创新河北省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扩大农业旅游的广阔市场,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第4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旅游;现状;建议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

研究创意农业,首先要以农业产业化为起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契机。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化运作的一种新的形式,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具有为城市功能转型、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1]。

二、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

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创意理念、文化、技术的提升,创造出具有旅游吸引力、带来农业和旅游业双重收益的旅游新业态。如果将创意农业旅游比喻为一个人体结构,那么它的构成也就诠释了它的内涵。

1.农业生产过程及产出品是骨架。

农业的产中、产前、产后全过程的投入品(技术、品种及物资等)、生产过程及产出品是创意旅游农业主要对象和基础,以多彩的农村生活为特色,以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在农村范围、有农民参与、有游客融入的农业活动。因此说,创意农业旅游是创意、农业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2.旅游经营行为是血肉。

创意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必须有旅游者参与,由旅游活动带来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因此,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介体(经营行为)是构成创意旅游农业的必要构成条件[3]。

3.智力富集是灵魂。

创意农业产品凝聚着人的创造力,与传统农业相比,智力富集是创意农业旅游的灵魂所在。通过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赋予农业新的旅游生命力,提供智力支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的融合和升级。

4.高文化附加值是特色。

创意农业的重点在文化。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将农产品与文化开发结合起来。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提高了农业的文化附加值。即有效地将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融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农业与旅游市场消费需求衔接,创造出满足旅游和农业双重市场需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2]。

三、创意农业旅游根本在于创意

1.种植方式和方法上打破常规,敢于创新

打破“横平竖直”的传统农业种植形式,使农作物行成一种有特定含义的图案或形状,如迷宫、地图等;打破种植区域上的局限,将山区的一条沟、一个谷、一个村庄,甚至一个乡镇,都按照统一的思路进行规划,产生规模效应,使创意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改变种植的劳动主体,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扩大宣传,使得旅游者参与到整个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来,满足他们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和休闲健身的愿望。

2.种植品种上讲求新奇,敢于创新

人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好奇的,求新猎奇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谁能在这一点上满足消费者谁就能赢得消费者;将城市里的园艺艺术引用到创意农业旅游上来,把农作物的颜色、高矮、大小等合理搭配,使之形成景观;通过将不同成熟期的农作物合理搭配,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采摘欲望,并能进一步提高收益。

3.营销方式和广告宣传上标新立异,提高辨识度

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体验与以往不同的节庆;大力开展观光采摘,农民节省人力和运输成本,消费者体验农耕文化回归自然,一举夺得;采摘与健身休闲相结合,开展健身项目,甚至精彩组织特色比赛,丰富休闲内容,延长消费者滞留时间。

四、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链条短,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产品缺少唯一性,且未形成品牌和规模;旅游农产品的创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尚待提高;创意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的高端化还需加强。创意类型还需拓展;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农民对创意农业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土地流转和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建议

针对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将创意农业旅游纳入国家创意产业旅游的范畴,强化组织领导,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整合资源,聚集资金。编制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做到有组织保障、有计划导向、有优先领域、有重点项目、有资金保证,促进创意农业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2.以农为本,加强产业融合

建立创意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总部基地、打造中国创意农业百亿产业园区,建立中国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发挥产业功能集聚和重大项目带动的作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3.开拓创新,实现产业链延伸

开发高端农业节庆模式,如“创业农业旅游博览会”“创意农业旅游文化节”等高端农业节庆活动,此外还可发展创意农业教育旅游,创意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以获得更多的增值并实现产业链延伸。

4.低碳节能,确保可持续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难免会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要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利用率,真正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

第5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 成都市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实现“接二连三”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做法及启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西峡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延吉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达国家生物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融合模式考察与分析 三次产业发展对安徽省经济的贡献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财政科技投入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三次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研究 都匀:三次产业提速协调发展 河南省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会展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政府网. http:///xwfbh/xwbfbh/wqfbh/33978/34058/xgzc34064/Document/1462646/1462646.htm

[3]卢燕.新农村建设与三次产业融合互动问题研究.中共农业资源与区划[J].2015(12)

[4]赵珏,刘艳萍.山西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论坛[J].2016(5)

第6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河北省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此外,还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要求休闲与旅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农业休闲活动正在逐步丰富起来,基本形成了踏青赏花、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农耕教育、体育竞技、音乐舞蹈等休闲形式。河北省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旅游特色,积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例如武强县周窝村音乐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廊坊市举办的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邯郸市举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暨绿色骑行活动,更是让城镇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健身活动中来。

第7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一、当前迭部县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和融资模式分析迭部县旅游资源可分为3个游览区、7个景、35处景点,其中腊子口战役遗址被列为30条全国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部级森林公园,也是甘肃省重点推介的20个新景区、甘南州的十大王牌景点之一。扎尕那山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还有诸多风光旖旎、璀璨神奇的原生态景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迭部县有4家成规模的旅游开发企业,35家小型旅游点和农家乐。据统计,2014年迭部县旅游度假接待人数达37.7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扎尕那旅游人数达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6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92%。随着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迭部县旅游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收入逐渐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6年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呈上升趋势,2007-2008年出现回落期。从2009年开始旅游综合收入逐渐恢复正常,呈上升趋势发展。近年来,迭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强县富县的支撑产业,2009年组织召开“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2013年拍摄红《迭部恋歌》,2014年拍摄微电影《迭部•卓玛的轮回》,使“迭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效拉动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景区、农家乐、文化娱乐、住宿餐饮业、商贸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旅游景区收入情况。以前,迭部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天然的林木,但长期砍伐树木给迭部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97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此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迭部县利用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径迭部,留下腊子口、俄界、茨日那、翠谷仓等一串串厚重的红色印记和伟大的长征精神,以“红”带“绿”发展旅游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区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县旅游景区收入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2%。

2.农家乐收入情况。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旅游项目快速发展,丰富了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农家乐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融合“吃、观、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从图2可以看出,农家乐是仅次于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截至2014年,旅游部门审定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休闲旅游点达到35个,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人,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收入达到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32%。

3.住宿餐饮业收入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是旅游业带动发展最快的行业,游客除了观看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品尝当地的美食同样感兴趣。迭部县是藏民族聚居区,全县的建筑主要以藏式风格为主,酥油茶、蕨麻猪、青稞酒是迭部县最具特色的食品,全县餐饮、住宿业随着游客的逐年的增加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受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出现回落期,但2009年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餐饮、住宿收入从2005年的28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584万元,实现了快速发展。

4.文化娱乐业收入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迭部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逐渐较具规模,2014年全县特色KTV、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达25家,文化休闲娱乐业收入达18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12%。

5.商贸业收入情况。迭部县境内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盛产山珍、野菜,其中尤以“羊肚菌”为首的真菌类共40余种为珍贵,对蕨麻猪、山野菜、野珍菌等的深加工及土蜂蜜、青稞酒、藏族特色饰品丰富了旅游商品的种类,加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山野珍品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旅游商贸收入达32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5%。

6.运输业收入情况。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迭部县交通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迭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根据《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筑巢引凤,跨二进三”发展战略,2010年迭部县对穿越白龙江大峡谷的省道313线进行了三级铺洁改造,穿越天险腊子口的岷代公路、江迭公路已经通车,宕迭公路工程项目基本竣工。交通的逐渐完善也是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自2010年以来逐渐升温的重要原因。加之迭部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市场的活跃拉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出租、旅游专线大巴日益增多,2014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6%。

7.景区周边农牧民收入情况。迭部县的诸多景点位于乡间,部分农牧民自发参与旅游服务,为之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000人以上,同时带动了土特产、高山蔬菜、酥油、蕨麻猪肉等销售,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为返乡民工拓展了创业空间。2014年全县农牧民接待游客达6.53万人次,收入达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2%。

(二)融资模式分析

1.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腊子口是迭部县政府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投资建设以来,国家财政共拨付资金9000多万元修建腊子口纪念碑广场、腊子口木屋、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宾馆、腊子口风景管理局办公楼、腊子口景区朱立沟综合服务区排水工程、腊子口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项目。财政投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时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景点建设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县财政财力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且已不适于迭部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2.招商引资融资发展模式。目前迭部县主推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大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与省内外客商共同打造扎尕那景区。项目概算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客服中心、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藏寨文化主题酒店、跑马场、登山游步道、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建设期限为5年,要求2-3年内完成总投资60%,远期4-5年内完成总投资40%。其中,2015年扎尕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等内容。招商引资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迭部县旅游业发展融资不足的困境,但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浩大,投资金额巨大,加之景区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等不利因素,外界的投资方对此项目的投资兴建积极性不高,一味依靠外界投资不是迭部县旅游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银行贷款融资发展模式。迭部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86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银行贷款是目前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但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有效信贷供给不足依然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为支持县域旅游产业链发展,人行迭部县支行联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迭部县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全县金融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布局、特色农家乐、旅游纪念品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县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向旅游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11763万元,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一)发放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支持景区建设

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发放旅游项目开发贷款4290万元,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了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二)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

全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针对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向农牧民大力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截至2014年末,共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4293万元。

(三)支持旅游纪念品生产、民族特产加工企业,带动手工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旅游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先后支持了腊子口旅游纪念品公司、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达3180万元。

(四)支持旅游产业基础项目建设,推进旅游大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当地旅游产业链基础项目建设,尤其是支持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建设,以旅游业接待服务项目的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了县城中心广场开发建设项目、鑫洋大酒店建设项目、苯日钦牡宾馆建设项目、金龙商贸综合开发项目、腊子口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等,先后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需求量大,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难

目前,迭部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建设、回收周期长,旅游项目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迭部县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小,各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门槛,为了减少信贷风险,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

(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一是旅游业信贷品种单一,目前辖内银行业无一家创新和开发直接以旅游业为主的信贷新产品;二是银行业对旅游企业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加之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完善,缺少适合自身业务经营发展、适合金融机构支持、资金供需双方互利互惠的开发设计规划,旅游企业急需资金却没有充足的自我推荐条件,导致与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供需关系,金融机构逐渐对旅游企业缺少主动关注和培育。

(三)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积极性不高

资金问题依然是迭部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旅游产业所固有的特点及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投资项目的抵押担保难以确切评价,地方融资担保机制涉入少,可操作经验欠缺,风险评估无可参照,使得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妥善处理旅游企业及项目

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大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推广力度,盘活应收账款,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步伐,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融资、项目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推行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金融通道。同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二)创新贷款方式,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旅游产业信贷业务创新力度,同时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满足迭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信贷需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立足旅游优势,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额度,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同时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二是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或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发放利率低、周期长的小额贷款;将支持“三农”与支持旅游发展相结合,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双联惠农贷款等发展旅游景区附近的农家乐、藏家乐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三)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休闲旅游的信贷支持

结合迭部县当前旅游业发展实况,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或旅游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要求的灵活差别化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型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细化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努力满足迭部县旅游业的信贷需求,对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和企业要积极给予支持,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一是以县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允许旅游开发公司以景区门票、土地质押贷款进行融资开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同时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注重在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配套,确保旅游业投入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潘启雯.“新常态”考验底线思维和认知差[J].中国企业家,2015(1).

第8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高潮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第9篇:农旅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潘家湾土家族乡

根据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潘家湾土家族乡结合实际发展需要,提出了“农旅融合打造全域生态公园”的发展理念,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现根据对全乡9村1社区调查研究,立足其发展现状,总结探索实践初步成果,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对保持其深化实践良好势头,提高发展质效提出政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潘家湾土家族乡初步探索实践成果

潘家湾土家族乡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宜都市,是宜昌市境内唯一少数民族乡,全乡面积147.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5万人。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三在”工程、百日攻坚、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改善、文明创建、招商引资、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举措,全乡农旅融合打造全域生态公园的探索实践初见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等荣誉,望洲坪村、杉木坑村荣获“湖北省卫生村”、梁山村荣获第五批省级“宜居村庄”、吕家坳村荣获“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湖北省绿色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主导农业发力。持续推进“提升绿茶、振兴红茶”计划,全乡茶叶面积达到32525亩,茶叶企业达41家,茶叶年产量达4900余吨。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年产300吨宜红茶精制加工项目,实现年产值800万元。二是特色产业优化。全乡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引进泥巴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中药材合作社、蔬菜合作社、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蔬菜近500亩,种植当归、柴胡、苍术等中药材370亩,猕猴桃、核桃、皂角开始收益。三是生态养殖提升。全乡生猪、肉羊、肉牛年出栏分别达到35000头、6400只、3700头,畜牧业逐步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生态健康养殖转变,完成吕家坳村宜昌市市级生态养殖示范村建设,培育生态养殖示范家庭农场一家。

(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是天然生态丰富。梁山奇峰异石风景秀丽,天然峡谷探母沟有“天然空调”之美誉,潘湾境内茶园连绵、青翠连天,将军山红色烙印深刻,茶马古道悠长宁静,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奥陶纪石林展现亿年地质变迁,全省首家民俗博物馆收集丰富的土家族特色实物。二是文化特色凸显。连续举办六届茶乡女儿会,每年吸引万余名游客参加。举办“土家年俗节”“我们的节日”“文化惠民助力脱贫攻坚”等大型文体活动。编排《石羊调》系列歌曲,吕家坳、梁山、潘家湾村村歌获评宜昌市优秀村歌,乡文化站获湖北省最美文化站、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三是农旅产业初垦。正在建立优质茶示范基地、宜红茶观光园、土家民俗生态农庄、山果采摘园、梁山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土家民俗文化游、家庭农场生态游、炒茶制茶体验游、蔬果采摘和户外活动体验新格局,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三)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不断完善,投资近7000万元完成段栗线、雷梁线、石铜线、栗周线、聂毛线道路提档升级,硬化通户路近80公里;饮水工程不断提升,完成梅家埫、肖家冲、郊堰坪、龙洞堰水库扩容整治,新建水池近2.34万立方米,投入560万元完成集镇供水巩固提升工程;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新安装电力台区62个,新建高压线路48.5千米,改造低压线路335千米;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实施消危减土改造危房522户,实现全乡所有居民住房安全有保障。二是城乡环境整治不断深入。拆除陆渔一级路沿线和集镇违建棚房2500余平方米,完成墙体广告清理3300平方米。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配齐配全分类垃圾桶、垃圾清运三轮车,高标准建成垃圾分拣中心,探索总结出垃圾分类“潘湾模式”。总投资580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辐射农户和乡直单位180家,每日可处理污水200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以奖代补投资近130万元,完成户厕改建1488户,投资90万元新建集镇公厕2座,改建1座、9个村全部建成无害化公厕。三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打造美丽宜道示范带。通过“点、线、面、带”的绿地建设,在段栗线、雷梁线沿线广栽花草树木,逐步形成四季有花、常年多绿的靓丽风景线。抓好“庭院经济”文章。探索“庭院+民宿”“庭院+农家乐”“庭院+电商”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环境美了,乡村游发展势头强劲,带动手工茶、腊肉、蜂蜜、土家圆酥饼、土家包谷酒、黄花、山菌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以及土家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采摘等新业态的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现,村民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最终实现“垃圾清、环境治、庭院美、群众富”的目标。

(四)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一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乡661户1521人已全部脱贫,实现贫困户安全住房100%、安全饮水100%、通户路100%。贫困户享受助学扶智政策1062人次,享受雨露计划135人次。为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26余万元,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投入1067万元实施45个扶贫项目,梁山村蔬菜冷库、沈家冲村、杉木坑村、栗树垴村、梁山村共新建400千瓦光伏电站等项目已投入使用。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二是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投入120万余元完善乡福利院基础设施,保障院民居住环境安全舒适优美。全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全面二孩政策得到落实,山区首个母婴室建成投入使用。投入30万元为幼儿园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投入90万元完成民族中学实验楼维修,投资20余万元建成民族中学民族德育室,民族中学荣获“湖北省校园文化百强校”称号,教育软环境、硬设施进一步优化。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0%,重点人群达90%,精准扶贫对象达100%。投入280万元进行乡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改扩建,投入120万元添置更新医疗设备,启动宜昌市二医院5年对口帮扶乡卫生院协议,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三是社会环境平安稳定。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站所,探索法律顾问首诊制度,推进信访三级六步工作法落地落实,每村配备一名法治主任和一名法律顾问,通过就地调多元调、引导诉访分类、联合破解信访难题,成功化解矛盾纠纷逾千件,有效推进法治潘湾建设。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巩固提升。

通过农旅融合打造全域生态公园的探索实践,潘家湾土家族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全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现处处皆景,美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摸索出了经验和思路。

二、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旅融合形式单一。全乡农旅融合主要形式为参观古民居、畅游茶园、吃农家饭,形式较为单一,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事实上,全乡茶叶文化、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可挖掘和提升的空间较大。

(二)农旅融合特色不足。当前,全乡对农业相关资源的挖掘尚不足,特别是没有充分挖掘土家族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农旅融合普遍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的观光旅游上,产品形式单一。同时,农旅融合的有效性和吸引度也不高,产品开发迟缓,缺乏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无法长时间留住客户,带动消费力度提升。

(三)农旅融合水平不高。全乡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农旅融合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各村农业旅游管理主体不同,旅游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现象,形成了农旅融合的体制障碍。同时,缺乏技术、人才以及相关政策支撑,也使得全乡农旅融合程度不高。

(四)农旅融合主体不力。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但目前全乡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非常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限,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缺乏足够的文化水平以及市场意识。同时,农村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三、对农旅融合打造全域生态公园的几点建议

深化农旅融合需要从体制、政策、企业、农民等多方面发力,才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造出“土家原乡、多彩茶乡”诗意飘然的全域生态公园。

一是党建引领+顶层设计,完善治理机制。在农旅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融合主体在资源、规则、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乡人民政府对全乡的农旅融合打造全域生态公园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制定一张蓝图,强化责任担当,一抓到底,落实工作一竿子插到底。通过党建引领,打造“风清气正、忠诚可靠、空灵纯净”的政治生态,从而调和矛盾,达到共赢。应制定农旅融合的相关政策,出台农旅融合的相关标准以及评估体系,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是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乡政府需打造“团结和谐、文明有序、诚信无欺”的人文生态,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引导几个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市场环境以及规章制度。龙头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运作成熟、经验丰富,具有拓展业务和经营管理的实力,在推进跨领域的产业融合上,具有技术、生产、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起到示范效应以及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跨界整合,专注于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品牌建设,挖掘整合农业、文化、生态等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研发策划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创新农旅融合产品形式,提升农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农旅融合的各个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