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精选(九篇)

在线课程交互设计

第1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关键词】SPOC;混合课堂;教学设计

SPOC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缩写,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慕课)时代”新出现的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源于近几年来慕课(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兴起。2012年,美国多所顶尖大学陆续设立了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网络学习平台,并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影响了世界各国在线教育的发展。MOOC资源引进传统大学课堂,打破了那种标准化的、控制性强的单线传输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来了一片叫好声,甚至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革新。仅Coursera一个平台目前就集合了来自世界109所知名大学的669门课程,注册用户达600余万。但随后,关于MOOC的发展也出现了质疑声,认为MOOC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完成课程学习的比例低(如Coursera只有7-9%人注册人员学员学完课程),学习过程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交流等等。MOOC在线课堂集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其名校名师效应、易学易用性的优势作用于教育资源相关稀缺高职院校,无疑是高职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福音。但MOOC的“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既是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兼顾MOOC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呢?2013年以来,不少大学作了改革尝试。如哈佛大学,逐渐摒弃了MOOC的大规模和开放性,更多地开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POC课堂。在线上,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在线评价等功能,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在线下,教师和学生在传统课堂上讨论、互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这种基于SPOC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必然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1SPOC课堂教学特征

SPOC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汲取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点,在学生自主学习MOOC教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既弥补了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所产生的放任性、自由性,促进对学生的有效跟踪,又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忽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其基本流程是:教师团队建立完整的MOOC课程学习网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和线上互动的场所;教师观察和跟进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定期组织学生于传统课堂,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问题,并适当设计任务,在互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强调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环境中,类似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特征,以“中等生”为基准进行教学活动,很少考虑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造成成绩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情况。而SPOC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泛在学习,即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特点,自主掌控学习时间和地点,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速递进或跳过,看不懂的内容可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加深理解、做笔记,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跟不上教学节奏。视频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以满足泛在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时间上,既方便按主题学习,又便于利用零碎时间观看;同时,这种“微课程”能很好通过移动平台在各类课堂外的场所进行学习。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式学习意愿,能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和方式,主动参与阅读、书写、讨论、实验等课程相关的活动,达到学习目的。当然,SPOC课堂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传统课堂模式下线下学习交流活动,以弥补网络学习的不足。这种活动往往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

1.2重视学习互动

与MOOC相比,SPOC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SPOC课堂中,学习具有互联的特征,不再是个人孤立的内化活动。在线上,学习者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出发点,通过Wiki、博客、社交网站等进行学习交互,即时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学习资料,并将互动产生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学习者不同认识的交互,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经常上线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提供指导。在线下,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就学习上的共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交流、讨论,也可根据重点难点问题举办讲座。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通过线下课堂,分组讨论、演示,掌握操作技能。在SPOC课堂中,教师大大减少了重复的知识讲解活动,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制作资料,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一旦注意到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就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及时的给予指导。当然互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研讨报告、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其主旨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达到激发兴趣并主动参与的目的。学习互动可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群体开展的,有时不一定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通过学习平台,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可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策略和个别辅导计划。

1.3团队参与课程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教师个人承担。任课教师往往一个人就控制了课程设计、开发和授课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而在SPOC课堂中,课堂设计是由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来完成,这个团队由主讲教师、助教、视频制作人员以及教学设计专家等人员构成,许多学科专家会参与课程内容的提供,技术人员制作多种媒体资源,教学设计人员则负责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等。

2SPOC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SPOC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确定课程组织结构、计划课程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

2.1学习资源———适应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学习资源应满足不同角色需求,内容包括教学视频库、素材视频库、资料库、案例库、任务库、试题库等。SPOC课程的教学视频,即可以利用已有的优秀的MOOC教学视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己组织拍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SPOC教学资源的核心,应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程视频不宜太长,是“微课”或“微视频”的标准,一般做法是将一个知识单元被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2分钟的知识模块,一个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视频中有嵌入式小测验。所有的课程视频都应确保学生能够下载以在需要时可重复学习。之所以采用“微视频”,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微视频便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移动学习;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细化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一个课程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易分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抛锚策略、反思策略、案例讲解和问题引领等教学策略得到广泛应用。有时,为了考虑不同终端设备的特性和学习者的需求,教学资源设计体现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特征,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用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

2.2教学活动———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

SPOC课程设计不仅要利用线上交流的优势,而且还要保证一定时间在线下交流,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有机结合,这是SPOC相对于MOOC的主要优势。

1.线上交流在SPOC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要保证良好的线上交流优势。线上交流主要通过讨论区进行,学生在学完某章节课程后,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解决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层面上,不一定非得由教师来解答。有的课程的在线测试或作业,学生完成后并递交后,可以看到已递交的同学的解答,阅读这些解答,能启发对问题的认识,拓展思维。在教学设计上,线上交流应体现下列几点:(1)设计在线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等。(2)在教学视频中抛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区展开讨论。(3)线上测试应有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从不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4)教师应频繁检查课程讨论区并回复学生的问题;归纳讨论的主要内容,提供进一步阅读的资料,引起更深入的讨论。。(5)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课程的设计,调整课程节奏,改编课程材料。(6)每周要保证一定的讨论时间,并作为过程考核的手段之一。

2.线下交流SPOC课堂的小众化,使教师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实体课堂的学习和交流。线下讨论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一般为3-5人,教师需要给出具体的讨论内容和课程进度并将学生编配分组。考虑到人脑注意力的10分钟规律,可将45分钟的课程划分成4-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进入不同的教学流程。每进入一个阶段,相当于对大脑进行一次新的刺激,以引起新的兴奋点和注意力。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讨论,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综合能力,激发学术兴趣,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评价能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反馈,也能够为教师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持。课程的学业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至于两种评价方式的比重分配,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一般来讲过程性评价应占有较多的比重。

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视频中设置练习、小测试或者在一节课程结束后专门设置作业,这些属于过程性评价。(1)课堂测验:为提高学习的专注度,教学视频中嵌入了测试问题,学生在学习视频的过程中接受测验,学生回答提问后,视频方能继续播放。测试成绩由机器自动评估打分。(2)课后作业,每个学习单元均布置作业,这些作业有时采用学习同伴互评机制,互评截止时间后,教师才公布家庭作业的答案,并且对其进行讨论。这种嵌入式课程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回忆”知识,测查他们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3)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成绩,计入过程性评价。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参加期末测试或提交课程作品作为最终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也可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闭卷考试。

3结论

SPOC使得在线学习超出了复制学校课堂的阶段,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并通过限定课程的准入条件和规模,为这些学术水平相当的学生定制课程,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力度更大的专业支持,从而有效解决MOOC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更为灵活、有效的学习效果。国内外SPOC实验显示,相比传统课堂,这些在线视频比指定的阅读材料更能真正吸引学生认真准备,激发其参与度,对那些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在SPOC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和学习者。他们不必是讲座视频中的主角,也不必准备每节的课程讲座,但是要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整合各种线上和实体资源,思考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寻求解决途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完成线上环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为他们提供随时的个别化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因此,与传统课堂相比,SPOC课堂的教学设计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尚俊杰.教育流程再造: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论坛.2013

[2]肖金芳,施教芳.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3]王晓彤,解继丽.从OER到MOOC:单纯的资源到以人为本课堂的转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第2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关键词:SPOC;M00C;混合学习模式;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50-03

伴随着移动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在线课程形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大模公开在线课程。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到全球各地,让知识的获取没有地域性的界限这是发展MOOC的主要目的,MOOC强调以自学为主,具有大规模和高度的开放性。学习者能通过多样化的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交流,MOOC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多年的质的飞跃。近些年国内外高校开始关注一种基于MOOC平台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课程依赖MOOC的技术和手段,学生规模比MOOC要少得多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学生或申请者只有在达到课程所设置准入条件后,才能开始学习该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我校长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应用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从系统的角度来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结合大量的实践操作经验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装、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日常软硬件的维护、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检测等知识。门槛较低,强调实践操作,涉及知识面广,与时俱进的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是本门课程的特点。在新的时期老旧的教学模式面临众多挑战与冲击,为了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课程教学小组从2015第二学期在MOOC平台上做了探索,研究线上平台、线下课堂这种混合教学模式。

1SPOC在线互动教学体验

学校课程和在线课程的结合体被称之为SPOC,它是一种教学新模式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大学的在校生。除了新建SPOC课程,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于校内现成MOOC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形成对应的SPOC课程。学科教育在SPOC中基于传统教育的大纲,传统教育模式又被新的理念与方法替代。SPOC课程的在线资源可以使得学生获取到丰富的学科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学科教育变得不那么枯燥。

通过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外名校的SPOC教学案例发现,大学在校生和在线学生是SPOC的主要学习者,SPOC的教学模式是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教师把视频材料当作课下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随后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问、讨论和答疑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未掌握的部分在课上带学生一起处理作业共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和学意见较为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内容、进度和考核。而我们前期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时,课前的学习任务虽然布置了,但是课前自学的效果不好,很多同学对于课前预习的环节不够重视,缺勤较多。授课时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效果较差,也起不到相对应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变成了老师点名回答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在课上对知识进行讲解,课后作业以及讨论主题都在SPOC平台布置,作业与讨论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个人线上学习成绩由作业成绩及讨论成绩组成。从一个学期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课后很快容易忘记一部分,通过课后作业和讨论能够增加知识的记忆时间。

2课程设计改革

为了保证SPOC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花很多心思。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线上教学主要内容是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配合一些在线话题讨论与作业来完成。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实践性强的内容,采用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方式来完成。线上自学多为知识性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在校生,要求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先修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基础课程,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明确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2)课程的教学章节设计,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的分解。另外课程章节的内容可以随时变化,教学伊始教师提供基本必修的预制知识在课程内容库中。教师安排学习活动和讨论的主题,学生参与活动,针对主题进行讨论、思考和交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最后整理和筛选讨论与学习活动生成的内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3)对于每个教学章节的知识单元制作线上的教学视频,设计在线作业与每次的讨论问题。视频制作应短小精悍一般为2到8分钟,并且为视频添加字幕。添加字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地了解教师在说什么,尤其是对于那些非母语的学生,字幕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在制作操作演示的动画时应注意动画和解说相结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平衡视频里听力负荷和视觉负荷两方面,避免让学生看视频时眼睛忙不过来或者是听力疲劳的情况。

4)注重交互,交互范围是多方面的。它包含了学生与老师的交互,老师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课件的交互等。强调交互式为了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与需求从而更好地安排课程教学。交互主要通过网络和教学平台,也可以在课件和视频中设计些交互的环节。

5)根据需要确定线上与线下的教学侧重。我们坚持线上与线下并重,线上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预习、信息交互、课程内容在线讨论与辅导。

6)重新设计课程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期末考核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并且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线上40%与线下60%(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比例。

3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基于SPOC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把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分析,对原有知识点进行了重新划。原课程有的四个教学情境:计算机硬件拆装、计算机DIY、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备份、计算机故障检测与维护。现添加了笔记本电脑维护与虚拟化技术装机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故障处理。课程中的多个项目都是按照这条主线细分而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改革教学模式,探索SPOC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SPOC作为适应《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可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建立在与当前学习或教学形式相适宜的基础上。呈现一个SPOC的实践课程,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构成学习网络,并通过多种不同的路径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这和传统的线性课程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使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

2)全新的课程结构,教师每周设置一个教学大纲的必修课程以外的讨论主题。与主题相关的网络文章或报告构成了教师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材料;还会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安排交流活动,如未能同步参与的学生可通过浏览相关讨论交流的实况录制信息来补充学习;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分享工具分享,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创造自己的资源。

3)可变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初始教师提供基本必修的预制知识在课程内容库中。教师安排学习活动和讨论的主题,学生参与活动,针对主题进行讨论、思考和交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最后整理和筛选讨论与学习活动生成的内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4)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BLOG、RSS、WIKI和即时通信等工具开展线上主题讨论、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共享等。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把学生真正变为“课堂”主体中的一部分。

5)考核模式革新,本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考核内容包括课后测试、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等,评阅人员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三方构成。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评分机制多样化包含了学生互评老师监督等。全方位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和巩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6)按照要求重新设计制作了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或称为网络学习平台,是在线学习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它是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学习管理系统,是开展在线网络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的必备条件。国内外有数量较多网络教学平台,按时间发展先后可分为典型网络教学平台,MOOC教学平台和后MOOC时期教学平台等。我们通过调查对平台功能进行需求分析。综合了技术力量、功能和研发时间三者的关系之间,对MOOC平台的功能进行了部分的删减,保留了主要功能,保证了新平台能够按时投入使用。为了方便学生访问还特别设计了教学平台的移动版。

第3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互联网+教育”则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实现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建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2O2O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的教与学结合起来,将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普通的教学中,创建一套新型教学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交流沟通带来一种新的体验。互联网教育形式有很多,如O2O教学、MOOC和微课,但它们的教学形式不同,其强调教师与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与通信工具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移动终端的智能应用和即时通信工具就可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日常学习。移动性、即时性、参与性、体验性、交互性与碎片化是O2O教学模式与众不同的特点。

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341多所,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产业升级。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

3.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随着高职实践课程所占比的不断增加,对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资金投入比较少,实训设备陈旧并且数量较少,一组学生围着一台设备,真正能动手的机会较少。因此,实践教学比的增加与学生实践动手操作不足存在严重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3.2课前—课上—课后脱节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原因,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环节,下课走人,课后答疑几乎没有,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脱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疏远,浪费了大量碎片时间。

3.3移动设备侵入教学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入侵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上课过程中,刷微博、聊QQ、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教室特意安装了手机袋,收缴手机,因此引发了一些冲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了外界的因素外,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也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构建依托移动社交网络,开展O2O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高职教学的发展。

4O2O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

目前每个学校都在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但这些课程资源大多偏理论性,实践教学仅仅以PPT、录像等形式呈现出来。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将传统课堂进行延伸,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很多课程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信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支持。本文就以“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为例,运用O2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分析开展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4.1利用移动社交网络,搭建智能课程教学平台

课程教学平台是承载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社交网络可以满足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教与学的全部应用场景,除了将传统教与学重复性、事务性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降低师生等多种角色的工作量之外,还能够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沉淀下的各类数据,针对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方便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学校方案,做到一个学生一个学校方案,因材施教,在课程组织形态、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体验。

4.2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做成线上教学,需要将课程知识点碎片化,进行优化和重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有些简单且又容易理解的内容放到线上,标志为课前信息,让学生自主学习,督促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如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章节中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OSI7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讲解,都是纯理论的知识点,易于理解。而一些实践性较强,不易理解的内容适合与线上线下相结合,贯穿整个“课前、课中、课后”。如双绞线的制作、网络服务器的配置等教学内容,这时可以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做微视频置于线上,线下主要进行实践演示。同时在每个内容设置后,还需进行单元内容测试,掌握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也为课程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4.3教学实施的变革

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不应再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已经在线上实施完成,因此教学实施应进行变革。以线上教学为基础,对于线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讨论分析、重点难点讲解、实践练习等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测试移至线上,利用线上平台,更好地跟踪测试动态,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社交网络(如微信)进行课堂讨论和线上内容的再次学习。在讲解广域网接入方式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是线上讨论,也可以是线下交流,教师全过程跟踪,适时参与互动,所有的线上讨论都留有痕迹。活跃整个课堂气氛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手机入侵课堂的问题。

4.4开展混合考核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下,教学的考核也行进行改革,需要将线上学习等内容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中,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以“计算机局域网技术”课程为例,除了考核IP地址配置、双绞线制作等知识点外,还需将线上学习进度、交流与讨论、线上单元测试等纳入考核环节,分配权值作为最终考核成绩,具体考核方式还需任课教师进行合理的设置。表1给出了“计算机局域网技术”课程教学考核标准。

5结语

第4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慕课,全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视频、论坛等网络媒介进行教学。学生在慕课平台听课,免费阅览参考资料,在论坛上讨论课程、交流笔记,最后完成作业。教师评估学生线上的参与情况,批改作业以得出成绩并颁发课程通过证书。慕课有着规模大、形式新颖、安排灵活、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

目前,高职慕课在公共课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而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课程研究较少。有专家曾对全国103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不到50%。所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笔者结合目前求职就业类课程现状,基于目前慕课教学环境,探索求职指导课程在线化、信息化的教学新途径,形成求职指导慕课课程体系,以此提升求职指导教学质量,减少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慕课化设计

1.整体设计

本课程包含就业信息管理,简历制作与面试准备三个单元,根据“线上学习,线下交流”的方式设计,通过慕课搭建主要学习平台,同时将线下课程活动化,辅助慕课学习,加强学习效果。

慕课课程设计上,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慕课化改进。首先运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对知识点进行分拆。将复杂的内容分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这样方便学生随时选取其中一点进行学习,而不必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关系;而教师能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变换某个知识点,而不会对整体设计产生太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迭代性。其后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精简知识架构,保留实用性强的知识点(如简历文案写作,简历排版等),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则删减或压缩,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慕课课程大纲,并根据大纲制作课件。

而线下课堂也是不可或缺的,起到了慕课学习的补充、巩固或检验等作用。本课程针对简历制作与面试准备两个单元开展课堂活动。课前学生在慕课平台学习知识,课程任务通过平台,学生学习完毕即可完成课后作业。课中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本课程开展两次线下课程,分别为简历交流会和模拟面试交流会。简历交流会是由学生将课前完成的作业带到课堂,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互相评分,并组织小组活动补充学习,总结收获。模拟面试交流会则是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拍摄的视频,同样以互评的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提炼要点,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课后学生可以在慕课平台阅览拓展材料,或在平台论坛交流,起到拓展学习的效果。

2.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慕课的主体。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分为三种:教学视频、图文教程、拓展资源三种。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到东西,不管哪种形式学到。因此,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内容、情景使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感到容易学,才能学得快。

针对一般的知识点,使用视频的形式呈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以5-7分钟的讲解视频,例如简历制作会以操作录屏+讲解的形式,将内容可视化并充分呈现。一般理论知识点则以1-3分钟的PPT动画演示。将传统课堂复杂的理论知识点简化呈现,学生可以不耗费太多时间也能掌握知识架构。而且PPT动画的优点是,除了多彩的动画所带来的吸引力,学生还可以对有用的知识点截图保存,方便后续查阅。

对于一些实用性更强的知识点,本课程使用图文教程的形式呈现。对于操作性强或流程明确的知识点(例如招聘网站查阅,求职信息管理表等),图文教程更方便学生边看边动手,上手更快。而且图文教程方便保存,可随时查阅。例如面试准备的内容是以PPT图文呈现,能以图片形式保存到手机,可以在面试前对照以便准备面试。

除了单纯的“干货”分享,还强调训练学生“举三反一”的能力。与传统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相反,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课程中会列举出多种案例共学生参考和模仿。此举意义在于打开学生思路,多案例更能促进学生模仿练习。以简历设计为例,课程讲授Excel制作简历技巧,则可在课程讲解后提供一系列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在不同方向设计自己的简历,从而掌握简历设计的能力。

慕课并非一个固定的学习教学系统,它具有比传统教育更高效的迭代性和延展性。慕课平台除了常规的课程学习,拓展学习是其特性最好的体现。本课程设置了拓展资源学习,教师可以借助课程平台或者云盘等共享工具,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建立课程资源库。拓展资源的作用是留给学生课后提升或补充学习,形式可以多样。本课程主要引入了图书、工具、视频节目等材料,拓展资源的内容与课程内容并不重复,具有一定的延伸性。教师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等情况选择资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学习与否,教师负责收集,不断在平台更新及推广。

3.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互动性缺乏,慕课的互动模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慕课的特色之一。通^社群营造同伴环境,完成教学闭环。本课程的互动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

作业互评。本课程在简历制作以及面试的作业评价中加入互评机制。学生会根据统一的量化考核标准,对作业进行评分。评分工具可借助问卷星等问卷工具,学生在审阅其他同学的作业后,通过扫描准备好的问卷二维码,对相应同学的作业进行评分。互评机制能使师生之间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方便学生清晰了解课程的教学要求。在互评中能看到更多其他同学的作业,批改过程中能清楚自身不足,及时作出修改,还能补充或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交流答疑。毕竟作业评价局限于量化标准内,除了量化的评价,详细的交流和点评也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一般最简易的操作方式是通过微信、QQ等方式搭建课程交流平台,通过联合课代表或热心学生组成助教团,组织日常群组活动。例如定时的交流会、答疑、作业点评会等。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借助平台开展直播课等专题活动。

第5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早在2006年,我国学者钟国祥等就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同学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它既支持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又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这样的智能学习环境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这就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教室。

作为智慧教室,首先应能感知学习地点和时间,识别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装备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智慧教室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智慧教室是一种场所、活动空间或工具,是一种智慧学习环境,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其二,智慧教室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由学生自主驱动,允许便捷的互动交流,支持不同学习群体之间有意义的交互。其三,智慧教室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需求,并自动记录和分析学习过程,进而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建议和帮助。

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

1.可获取性

智慧学习环境的可获取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学生随时随地从智慧学习环境中获取相关学习内容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在课上或课外、校园内或校园外,相关的学习内容可无缝分发并呈现在学生的智慧课本上,如电子书包、智能学习终端。二是智慧学习环境可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并以此构建学生的认知模型,为学生的长期学习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这些数据的获取可以为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可感知性

教学的主体是参与教与学活动的人,所以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更多体现了对教师和学生体验的关注。这种学习体验一方面是感知物理环境,具体表现在利用传感器对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和控制,让师生始终处于最理想的物理环境中。另一方面,桌椅上的智能传感器能够检测学生的姿态是否正确,并给予及时提醒和纠正。

3.可管理性

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工程角度,涉及网络设计、空间设计、供电设计等多方面。要做到内容统一管理,硬件设备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所以设施应具备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同时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4.可评价性

目前,学校采用的评价方式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在课程结束时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形成性评价。智慧学习环境下,可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辅导书籍、参与课堂互动和小组协作学习等方面的痕迹,这将有益于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强交互性

智慧学习环境下,能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高效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交互过程是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皮亚杰,1925)。智慧学习环境支持虚拟或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基于项目的学习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以不同方式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智慧教室的系统组成

按功能来划分,智慧教室由内容呈现系统、学习资源系统、教学交互系统和环境感知系统组成。这四个系统共用教室内的信息资源和各种软硬件资源,在完成各自功能的同时,相互联动与协调。

1. 内容呈现系统

内容呈现系统是智慧教室的重要部分,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设计良好的内容呈现系统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传递效果。内容呈现系统通常由黑板、投影仪、电视、电子白板、移动终端、无线机顶盒、扩音设备等组成(如图1),其基本功能如下:

(1)实现对室内视觉、听觉呈现相关软硬件的管理。

(2)呈现教师的演示文稿、教学软件、操作过程等。

(3)呈现学生的作品、操作过程等。

(4)完成语言扩声和音乐扩声。

内容呈现系统包括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视觉呈现子系统和听觉呈现子系统。

视觉呈现子系统由各种无线终端(信号源)、无线机顶盒(转换传输设备)、投影仪和电视机(显示设备)构成。无线终端通过局域网将画面发送给无线机顶盒(Apple TV、小米盒子等设备),无线机顶盒连接到显示设备,实现显示功能。目前,也有部分设备支持Windows笔记本电脑直接投射到投影仪,但技术还不成熟。

听觉呈现子系统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扩声和音乐扩声。语言扩声主要用于教室内拾音、放大和扬声,一般采用以前置扬声器为中心的音响系统。音乐扩声主要用来播放音乐、歌曲等内容,采用双声道、立体声形式,有的采用多声道和环绕立体声形式,多以低阻抗的方式与扬声器配接。

2. 学习资源系统

学习资源系统包括学习资源存储、分发系统和教学过程录播系统。学习资源存储、分发系统将开发的资源放置在云端,师生可在上课过程中实时同步课程资源,并保存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图2)。此外,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系统可实时录制并存储到云端。学习资源系统通常由各种无线终端、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过程记录、云服务平台等构成,可实现以下功能:上传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同步学生终端内的学习资源、录制师生的板书、存储教学过程。

学习资源存储、分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由教师将开发的数字化资源上传到云服务平台。

教学过程录播系统是生成性资源录入的主要辅助系统,主要是在现在学校流行的录播系统上增加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与教师教学轨迹的功能(如图3)。

3. 教学交互系统

教学交互系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互的支持系统。该系统支持课堂讲授、协作学习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实施形成性评价具有重要价值。课堂交互系统通常由各种学习终端、云服务平台组成(如图4),可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小组讨论和学习;学生个人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的记录。

4. 环境感知系统

环境感知系统的使用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该系统通常由温度传感器、气体成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组成(如图5)。其基本功能如下:感知室内温度,当温度超过预设范围时会给予警报,并启动温控设备;感知室内气体成分,当气体成分超过预设范围时给予警报,并启动新风设备;感知学生坐姿,当学生坐姿出现问题时,给予震动或声音提示;感知室内光线,光线过强或过弱时,开启窗帘或照明设备。

(1)气候监控系统。气候监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室外气象站、室内空气感知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室外气象站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并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送到教室内空气感知系统,由其决定是否警报、自动调节窗帘控制进光量或启动空气调节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一般由进风、空气过滤、空气热湿处理、空气的输送和分配、冷热源等部分组成。

(2)气味监控系统。气味监控系统能够对教室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苯、氨气、烟雾等有毒气体和物质进行探测,其核心设备是感烟式、感温式、感光式传感器。

(3)照明监控系统。在智慧教室中,照明监控系统有两个任务:一是环境照度控制,即根据日照情况自动调整窗帘和室内灯光的开关;二是照明节能控制,教室内划分为若干区域,安装6~8个光传感器,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光线,自助开关该区域的灯光,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也可利用光电、红外传感器检测室内的人员活动情况,一旦人员离开教室,即自动关闭灯光,达到节能的目的。

智慧教室“SMART”概念模型

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Smart Classroom)的特征,可称为“SMART”概念模型(如图6)。

在“SMART”概念模型中,“环境管理”(M)和“情境感知”(T)两个维度是智慧教室装备的共性要求。“环境管理”(M)维度要求智慧教室应能够实现对所有设备、系统、资源的监控和管理。“情境感知”(T)维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室内的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参数的监控,为“环境管理”(M)提供依据;二是利用课堂录播系统记录教学过程,利用手持设备记录交互过程、监测学习结果,从而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跟踪。

随着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原本以支持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室环境无法满足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室在设计上亟待改善。如果分别从内容呈现、资源获取和及时交互三个维度来增强教室的设计,可把教室建成“高清晰”型、“深体验”型和“强交互”型三种典型的智慧教室,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三种类型的智慧教室比较表

1.“高清晰”型智慧教室

“高清晰”型智慧教室主要支持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座位布局以“秧苗式”固定座位为主,对听课人数无明确限制。可采用无线投影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支持手势识别的自然交互方式,应根据教室空间大小来配置屏幕尺寸及个数。通常情况下,至少配置两块显示屏幕来呈现教学内容。“双屏配备”可有效加强多页画面的连接,是智慧教室的标准配置。学生可使用手持设备书写笔记或将其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支持师生以无线网的方式获取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利用移动设备书写笔记并实现在线储存。交互方式则以师生交互为主,其他交互方式为辅。学生也可通过手持设备以电子投票、问题反馈的方式给予反馈。

2.“深体验”型智慧教室

该类智慧教室支持以“个人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座位布局相对灵活,“秧苗式”或“圆形”布局均可,理想的班级规模为四十人左右。内容呈现多以学生的计算机终端或手持设备为主,以教室内的无线投影呈现为辅。学生可利用手持设备记录笔记或反馈信息,并可将其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终端或移动手持设备。由于教室中覆盖高速无线网络,支持丰富的资源和教学工具的获取,全面支持各种终端接入,能够保证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验、仿真教学等在线资源和学习分析工具的便利获取和应用。交互方式以生机交互为主,以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为辅,学生可通过计算机或手持设备以电子投票、问题反馈的方式给予反馈。

3.“强交互”型智慧教室

第6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乱。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正确理解相交现象,尤其是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教学难点:

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明确“互相”的含义和“位置”的意思。

师: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和**在一个座位上,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同桌关系),我们叫他们互为同桌,也就是互相叫做同桌。单独一个人能叫互相吗?“互相”一般指两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叫互相。同桌关系与什么有关?(与两个人所坐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沟通了解的同时,了解“互相”“位置”的意思,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个铺垫。〕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谁能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以测量)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一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直线的特点,为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三 、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1、学生想象2、小组交流)

2、师:每个组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们刚才交流的结果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猜想的广阔空间,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展示各种情况。师:画完了吗?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

2、:分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

(1)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给每组的两条直线编号

(2)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不同,给分分类? A:小组讨论:能分成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

B: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第7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摘要:面向社会需求,以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本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引入,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混合教学;线上线下;交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80-02

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日趋成熟,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在我国迅速发展。网络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备受推荐,成为广大师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结合网络授课,基于《交通工程导论》课程,搭建混合教学平台,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创新地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界定

混合教学模式是基于多种理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工具、教材和媒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它将课堂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

混合教学模式可结合课堂面授和网上教学的优点。课堂教学以“教为主”,网络教学强调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显示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方式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与老师进行沟通,课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课堂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互补,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前网络教学可视化、面对面沟通的优势,将集中的课堂教学部分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业余的零散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同时,混合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的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教学环境搭建

混合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2]。硬件环境包括教学环境的准备,涉及教室和教室内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校园网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安装,以及平台的管理和维护。软件环境包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资源搜集、开放教学空间搭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课程习题库建设等。软件环境主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平台,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硬件教学环境提供基本的教学设施,软件教学环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混合教学模式中软件教学环境的搭建是其与普通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

三、混合教学课程规划

对《交通工程导论》课程而言,应站在国际化交通大舞台的前沿,进行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充分融合当今各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课程应紧密结合交通背景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交通需求措施的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道路网规划等问题[3]。

目前教学大纲中,《交通工程导论》课程为60学时,每周4学时。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后,增加线上教学的课时量。参考其他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模式设计,拟安排线下教学30学时,线下教学模式20学时,增加课程设计环节10学时。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交通参与者行为特性、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分析、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停车设施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环境和道路景观设计、交通仿真等主干课堂。

四、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线上教学方式采用目前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开放课程[4,5],包括微课、视频公开课(Open talks)、TED、课件(Courseware)、MIT OCW、在线课程、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学术交流资料(Conference,Lecture)等。授课老师针对某些课程或知识点,制作视频课程,上传到指定的网络教学平台。此外,开发网络互动平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增加了交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诸如“实时通讯”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下教学方式:针对某些特定的知识点,以文字、幻灯片、音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具体、详细地展现和讲解;然后以案例的形式巩固和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如《交通工程导论》中的交通流知识点,可以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交通波的传播过程;交通规划内容可以用案例的方式,详细讲解四阶段交通规划法的应用。

课程教学活动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在线活动包括在线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线下教学包括课堂活动,如课堂讲解、讨论、答疑、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以及室外的实验室、现场教学,如实验室操作、训练、观摩、调研等。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可依据下述原则来进行:

1.线上线下混合讲授,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线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教学,以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主。线上学习以学生自主看视频为主,学生自主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在此种方式下,课前预习、课程测试和作业以在线形式完成,包括在线、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和在线博客的方式。而课堂讲授仍以传统的教室授课的形式展开。线上和线下教学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需考虑到线上教学的比例和内容;拟定教学大纲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2.在线讲授,定期辅导的方式。线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授类似,学生在互动网络平台上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课为主。线上辅导针对知识内容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与辅导。在线讲授的关键环节在于针对特定知识点,制作图文并茂、音视频合一的课件,如视频、PPT等,详细讲解可提升效率。在线讲授与课堂授课的不同点在于:课堂授课是系统学习,针对全体学生,需注重知识的普适性;而在线讲授需针对具体知识点,注意特定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可借助于各种定性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现有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辅导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学习兴趣,主动提问,及时沟通,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混合教学课程的评价和考核

混合教学课程的评价分三方面。教学资源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资料的完备性、丰富性、前沿性、开放性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学效果评估:考核课堂教学效果和在线学习效果,增加在线学习效果的权重,将线上问答、视频学习、线上交流纳入到考核指标中。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由第三方介入,聘请本专业的教授组成督导团,随时参与到课程教学环节中,通过随堂听课、参与线上互动、与学生交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

考核综合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笔试成绩外,线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品的展现形式、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此外,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将加入到考核中。三种成绩的权重需要通过调查,慎重确定。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评估,分析混合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方案,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平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以实时通讯的公开开放的沟通方式,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为媒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教学效果,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144):63-65.

[3]李岩,陈宽民,王建军等.科研创新型与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3,(39):271-272.

[4]吴长伟,陈静,邓红,等.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3):57-59.

[5]潘文涛.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8(235):49-51.

收稿日期:2016-11-28

第8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网络课程;网络平台

由于前驱课程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进行补差,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较多,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导致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按时完成。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探讨了课程教学文档区、课程作业区、交流讨论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及外部拓展链接区等内容的模块设计。明确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建设途径,分析了网络资源对传统课程的冲击及网络平台空间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探讨了适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和实践性的网络平台建设的方法。将网络技术与艺术设计传统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的互动性,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需要将现有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设集文字教材、网络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教材、网上教学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艺术设计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庞大的学习资源。该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依托艺术设计建设成果,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消除课程间重复内容,加强课程间联系,达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群知识体系的认识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典型业务逻辑分析

该平台实现了包括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交流共享,教师在线辅导答疑等主要业务及多项功能。

1.1艺术设计资源管理业务

平台管理员或教师将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负责在系统中课程群教学资源、竞赛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将使用SWF格式分课程、分章节展示软件开发课程群教材,形成阶段鲜明的课程群教材体系。既体现了课程间的关联关系,也充分保护了教师的知识产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选择艺术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该平台支持课程动态管理,实现对课程群课程的添加和修改,便于后续扩展和系统升级。

1.2教师在线辅导答疑业务

教师在线辅导答疑是架构一条师生交流的渠道,是该平台较为特色的业务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或课程的负责人进行单独提问;在指定时段或者闲暇时,被提问的指导教师上线即可在自己登录后的欢迎页面上直接看到学生提交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对指定的作品、竞赛、课程、论题,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还可以进行专题群体讨论,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特色。

1.3在线交流共享业务

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交流共享业务以专题讨论群体交流的形式体现,教师以共享的形式上传资料,学生可以自己的心得、疑问、作品,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在线交流共享业务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以辅助课堂教学,方便用户在使用该平台的任何时候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双向流通,构成“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交流形式。

现今,已实现了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模块、资源下载模块、资源上传模块、在线提问模块、导师答疑模块、论坛模块、管理模块等功能。

2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支持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该平台的用户表示层立足于整体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色彩搭配合理、风格清爽、界面友好、用户体验度高。通过权限管理可以将用户身份指定为“指导教师”或“学生”,通过课程管理可以添加删除指定的课程。主要包括系统首页、用户注册页面、用户登录页面、课程群教学资源浏览页面、资源上传页面、资源下载页面、在线提问页面、学习论坛页面、导师答疑页面、竞赛辅导页面等。管理员实现了课程管理和权限管理。

2.1数据库层的实现

数据库层用大量的以存储文字文档、图片作品、视频幻灯、设计案例等资源包的形式放置在平台上进行存储和共享,主要内容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幻灯、各章辅助教学图片、专业教学视频等,艺术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在此区域,为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不够完整、详细,艺术设计课程学时有限,同时部分教学内容也被适当的简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数据库层是为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授课资源,供学生课下整理听课笔记,弥补上课时个别教学环节没有听懂或忽略之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或系统地经由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对相关课堂教学通过进行二次梳理与加工,以弥补学时不足带来的影响。平台上传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专业训练素材、国内外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历届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国内外优秀的专业视频及相关行业前沿动态信息等。同时,支持课程类别的扩充、课程的增加和删除,一旦教学有所改进,教学平台上共享的资源和分类可以同步更新。全国各级艺术大赛的参赛竞赛消息以及相关设计社团活动信息、管理、浏览、上传竞赛辅导资料。

2.2教师在线辅导答疑模块的实现

业务逻辑层处于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位置,是用户表示层与数据库层之间的桥梁,在数据交换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交互作用。它将根据用户发送的HTFP请求完成数据检索和数据更新,主要处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和前台管理等操作,并将结果回显到用户表示层。在线辅导答疑分为学生在线提问和教师在线答疑两个功能,针对具体的操作建立相关的业务逻辑类并提供访问这些业务逻辑类的接口,实现相关功能。学生成功登录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后,选定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者咨询对作品作业等的点评意见。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看到学生发送给自己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2.3资源上传下载模块的实现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资料上传功能,以不可下载、不可复制的SWF文件格式将自己负责课程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也可上传活动信息、课程安排、教学通知、参赛竞赛辅导资料。具有针对性的辅导习题、参赛竞赛题目、扩充辅导资料等则以可下载、可复制的文件格式让学生在“资源下载”处进行下载学习。该平台附带搜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2.4在线交流共享模块的实现

艺术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同行互动”。课程网络平台的栏目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参与机制,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特色的呈现,使学生能保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热情。参与式设计模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专任指导教师在学习论坛中担任各个论坛的版主,进行论坛类别管理、版面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用户注册管理、帖子管理等。

第9篇:在线课程交互设计范文

依托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是当前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对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课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整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MOOC;微课程;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

一、引言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使得学生能够在MOOC平台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进阶式课程的相同之处是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诸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上互联网,[1]微课程将日渐成为MOOC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目前江西省已确定10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符合MOOC课程和微课程教学特点,此处以“第二外语”课程为例,以教学新模式和新理念为指导,对MOOC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微课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意义

MOOC于2012年底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浪潮兴起,其伴随着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以及易于使用、开放等优势而迅猛发展。[2-3]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都集中在MOOC平台上建立课程,促进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4]然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而言,诸如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中课程面向的主要用户是C9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虽然课程由名师主讲,且包含了极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其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参与。(2)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3)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高校,其课程设计必须小而精,且含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而全的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所不具备的。基于MOOC的“第二外语”微课程由多个6~20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包含了“第二外语”课程的核心知识点。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要远远好于过去的视频公开课,其能够真实的模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具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5]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云端开放式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知识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符合人们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MOOC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第二外语”微课程基于edx、Coursera和智慧树等MOOC教育平台实现,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能够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极有必要。微课程以MOOC平台为载体,建设云端开放式“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互动学习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

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6-7]

(一)设计微课程教学目标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由多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视频组成,覆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相对传统语言教学而言,“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单一。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教师应在总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某几个核心知识点,掌握运用第二外语交流的主要词汇和语句。

(二)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

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组成,这些教学视频也被称为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6~20分钟之间。微课程不能将所有“第二外语”课程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权衡微视频的目标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在选取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选取的内容有利于实现“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选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实现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性。同时,选取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考虑到其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相互关联的微视频而系统掌握“第二外语”课程的基础理论,这就必须保证选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此外,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总体来说,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微视频中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设计微课程教学环境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必须依托于MOOC平台来运行,这就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MOOC平台。当前,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是用户量较多的开放式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外的名校和名师,运行在平台上的MOOC课程也大都是精品课。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MOOC课程受众为广大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师生,同时兼顾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运行情况,此处选择“智慧树”MOOC平台作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平台。智慧树MOOC平台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通过该平台设计的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平台课程管理功能和微课程设计功能。其中,平台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学习和小溪区,微课程设计功能主要包括微视频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管理和课程论坛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外语”自身情况设计最为适合的微课程教学环境。

(四)设计微课程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协作式学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观看微视频,了解并记录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在微课程环境的课程论坛中进行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难点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释义和点评;课后协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微课程知识点的作业,并在MOOC课程平台上提交协作完成的作品。对于“第二外语”微课程来说,需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指小组协作完成对话的音视频文件。

(五)设计微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几个指标来体现,如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长、在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情况和协作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一般来说,教师应在MOOC平台的微课程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的权重,突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微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实践

依托于智慧树MOOC平台创建并设计“第二外语”微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完成:创建微课程;制作微视频;管理课程事务。其中,创建微课程和管理课程事务部分均可通过MOOC平台的向导来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则需要“第二外语”教学团队来完成制作,这是微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微视频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选取微视频知识点。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2)制作演示文稿课件。为兼顾“第二外语”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微视频的录制需基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核心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兼具美观性。(3)录制微视频。以上一步骤制作的PPT课件为基础,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正常的语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录制的视频时长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加上美观的开头和结束画面,提高学生对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设计后的微视频按照授课时间上传到MOOC平台中,即可完成“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微课程作为MOOC平台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开展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从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五方面的设计着手,提出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作者:张婉婉 肖俊宇 单位:萍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5]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