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精选(九篇)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

第1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关键词:污水河;生态修复;生态河道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80%的城市河道己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由此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377亿元。据1999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可知: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严重污染,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就有大约63.8%的城市河段处于IV类至劣V类水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游城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煤炭和电力等“耗水型”工程项目的快速建设,形成杂乱无序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问题,加上污水等污染物的肆意排放,造成城市河流水能供需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水资源严重紧缺,导致流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受到严重的破坏,各类服务功能急剧衰减退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居民和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河流生态环境功能的修复与保护。由于受传统治理理念的桎梏,许多城市在多年的污水河治理中均以防洪功能为主,在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方案措施上,缺乏统一明确的区域河段生态修复管理目标体系。本文将结合自我对河流污水治理方面多年的研究经验,依据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理论技术构建河流生态河道修复目标体系,以期与其它河流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相关工程进行共同探讨。

1 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组成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其内部的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间,通过相互的约束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按照一定序列和联系规则进行整合的组织形式和逻辑秩序。河流中的生态系统同其它水域生态链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种群多样性、以及时间和空间位置坐标等基本特性。

2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河流现有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对已受到污损的河道进行改造与重建,即:通过生态化工程建设,将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实际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尽可能的恢复和完善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恢复其应该具有的服务功能和质量水平。

2.1 生态化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工程施工工艺流程一般为:先在河流边坡岩体上铺上铁丝网或塑料网,然后用锚钉和锚杆将网进行固定,接着用喷射机将两层不同厚度的生态基材喷射至带网状的坡面上,即:第一层厚约5~10cm,不含种子;而第二层厚约1cm,包含生态化护坡专用种子。生态化护坡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对河流开挖边坡进行岩土稳定和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新的绿色护坡技术,是集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力学、生态学、植物学、以及土壤肥料学等多门学科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2.2 河道景观规划建设

河道景观规划建设也是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涉及到河道现有平面和断面两个基础条件。天然的河流中既有凹岸也有凸岸、既有浅滩也有沙洲,不同的河流“微地形“既可以为河流中各种生物生存栖息提供适宜的生境,又可可以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等。在对河道生态修复平面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现有的自然弯曲,不应为了进行景观设计而进一步破损河道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河道断面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在结合艺术功能时,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同时要设计出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且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流量等特性的复式断面结构。

2.3 水质生态修复技术

污染受损的水资源水质条件很差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受污染后缺氧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功能降低所致。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人工向水体中充入清洁空气或氧气,以加速水体内部复氧过程,从而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逐步恢复和增强河流生态环境中好氧微生物的自身活力,加快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有效改善受污损水体的水质性能,进而恢复河流水体中生态系统综合性能水平。底泥疏浚是污染河流治理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见效迅速的方法措施。底泥疏实际上就是将河流底部的污染物从水域生态环境中清除出去,不仅可以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生物的重复污害率,同时可以解决河流底部内源释放造成河流生态受到二次污染。

3 污水河生态河道体系

3.1生态河道构建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突出河流生态功能体系内部整体协调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各河段功能的相互补偿调节,实现对河流生态体系的大范围治理;按防洪与生态景观优美、农作物经济利益等功能进行可利用水资源协调分配,遵循可持续发展与前瞻性的建设目标。污损河流河道生态功能修复体系是在河流现有的生态环境结构的基础上,以指导河流生态修复为总体目标。

3.2 生态河道构建体系

本文所构筑的生态河道体系是基于污损河流现有生态环境调查与搜集流域相关水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先进RS与GIS技术平台,对污损河流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分析,以明确污损河流中流域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分布;然后进行各项生态功能评价分析,以期获得水生环境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确定污损河流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敏感区域及分项生态功能重要性的空间特异性能;最后根据污损河流的分布情况,对河道进行分区治理,并提出时间上的不同河段生态修复调控最终指标。

4 结束语

建立生态河道构建体系是污水河流规范化、科学化治理工作的必要措施,是污水河流河道整治理论、技术、以及具体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工程实践科学合理衔接的重要技术保障。污水河流在进行生态河道整治过程中,其具体方案的制定及具体相应技术措施的采取,应结合河流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类制宜,在空间和时间等结构上形成污损河流各河段生态修复的基本方向与综合调控指标,保障河流污水治理工作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崔爽,周启星.生态修复研究评述[J].草业科学,2008,25(1):87-9.

[2] 陈兴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3):226-231.

[3] 赵彦伟,杨志峰.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当议[Jl.水利保持通报,2006,26(1):89-93.

第2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一、节水行动

1、农业节水提升工程。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1月完成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招投标工作以及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工程实施方案批复,启动招投标工作;加快洪金、渠南等7个大型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2月开工实施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项目招标。3~5月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和利农河、洪湖圩灌区的项目建设。10~12月强化2个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工程建设管理,争取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农业用水服务工作。1~2月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月度清单,督促各县区开展水权分配、用水定额下达。3~5月开展水价改革计量设施维护,发放农业水费公示表。6~9月为重点开展月,主要检查计量设施完好情况及灌区用水量情况。10~12月汇总各灌区灌溉用水情况,按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形成台账资料。同时全年做好农业用水服务,加强水费政策宣传,及时处理农业用水涉及水费的咨询、投诉等,提高用水效率。聚焦灌区节水技术提升,探索“轮灌+物联网”精细化灌溉管理模式,利用已建成的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辅助决策,科学制定灌溉制度,有效发挥水资源利用效率。10~12月通过走访调研,推动条件成熟的灌区开展水效领跑者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市淮涟灌区管理所、市洪金灌区管理所)

2、企业节水增效工程。开展工业节水系列专项行动。1月下达市管用水单位2021年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7月深入供水企业,组织“供水管网减损”和“特种用水行业节水”专项行动。8月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和“工业节水”专项行动,指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9月开展“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和“超定额超计划‘两超’整治”专项行动,协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建材市场,组织用水器具抽查活动。(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3、城市节水深化工程。全力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核工作,确保顺利通过。3月召开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推进会。结合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于3月下旬举办第11届淮安水文化周活动,开展节水成果巡展等系列节水宣传教育活动。4月初步形成复查迎检档案资料。5月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相关材料和节水宣传片上报工作,准备好迎检现场,举办城市节水宣传月暨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宣传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4、社会节水提标工程。实现节水型社会全覆盖,4月指导各县区及相关用水户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5月指导各县区开展节水工作特色化建设。6月对2020年度省级节水型学校申报单位开展市级验收及申报材料上报。7月检查推动各县区落实水资源费八折优惠政策。11月完成各类节水型载体市级验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利用作为推动社会节水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在专项规划、激励政策、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探索与投入。年落实示范项目不少于4个,力争落实1个合同节水项目。(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5、节水监管强化工程。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工作。1月做好省对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2月开展市对县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4月完成2020年度全市水资源公报编制。5~6月完成《淮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修订)》报省水利厅审查,报市政府批复实施。6~9月组织开展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通报问题整改工作。(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

6、节水法制建设工程。4月修订起草《淮安市重点用水户监督管理办法》。5月完成《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送审稿上报工作。针对违反《江苏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相关违法行为,及时排查收集线索,适时开展执法行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二、清水行动

7、“三水”根治攻坚工程。系统开展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等水面漂浮物治理。1~3月总结“三水”治理调研成果,配合出台相关制度文件。4~10月根据三水调研成果,开展百日攻坚系统治理,并适时开展督查。10~12月总结形成治理经验。(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8、城乡畅源活水工程。统筹实施城乡水系连通和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畅源活水方案落地,实施2020年淮安市城区河道轮浚工程,一季度完成清淤,二季度完成验收。实施县乡河道疏浚,1~4月进行方案编制招投标,5月全面开工建设,12月组织扫尾并开展县级验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

9、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对现有生态样本河道进行扩面提质增效,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构建美丽幸福的生态河湖。联合河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实施城乡清水科技攻关项目,分析研究导致水浑、水脏的各类因素,围绕“浊变清”目标,分类组织课题研究,提出治理措施,分步推进项目试点,为城区河道骨干河湖及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探索经验。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1~2月督促各县区编制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3~5月各县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面开工,10~12月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当年完成。开展生态示范河道创建,投资2.5亿元建设红旗河、纬渠、利农河等8条示范河道,推进岸线修复,打造优美的生态空间。1~10月组织督查推进,11~12月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河道。(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10、退圩还湖治理工程。开展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治理保护。在洪泽湖退圩还湖实施方案获批的基础上,结合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4月组织召开全市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推进会,部署住家船攻坚和退圩还湖启动工作,加快内源污染整治。年底完成2021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退圩还湖土方工程等。(责任单位: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

11、入湖河道整治工程。继续开展洪泽湖等湖泊入湖河道治理。跟踪洪泽湖10条入湖河道整治情况,年内完成南淮泗河等洪泽湖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推进外源污染整治,保障入湖水质达标。(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

12、滨水景观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大运河里运河城区段市管水利工程景观提升工程,一季度完成建筑物改造,二季度完成西片区绿化,三季度完成东片区绿化,四季度完工验收。开工实施市区段岸线整治工程,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批,二季度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开展施工图设计,三季度组织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四季度全面施工。(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三、护水行动

13、“234”整治巩固工程。深化落实河长、湖长和断面长制,常态化开展“两违三乱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河长抓、抓河长,强责任、强监管”机制体制保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有效履职的良好局面。做好河长制技术助理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对巡查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登记跟踪。(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14、河湖规范管控工程。实行划界全覆盖,2~6月完成大中型灌区干支渠、县级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7~12月启动乡级及以下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编制完成市、县(区)两级58条骨干河湖保护规划,1~3月组织市直和县区河道保护规划审查,4~12月完成政府层面报批。定期开展对城区大运河、里运河等河道堤防巡查,规范涉河项目,提升河道空间管控意识。对二河等涉河项目进行普查,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涉水项目建设管理,3月出台小微项目审批办法和涉水项目建设管理制度,4月确保部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落实到位,5月下放一批市级涉河项目审批权限。(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15、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常态化做好科技强监管管理工作,注重人技结合,建设一支市直水利系统信息化巡查队伍。利用 “千里眼”平台、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开展河湖、水源地巡查。千里眼平台,每天巡查一次;人工每周巡查二次;无人机每月巡查一次。11月完成淮安市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修编,并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持续优化智慧河湖长制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感知一张网、河湖一张图、使用一盘棋、问题一站通、生态一体管”的河湖智能管理大平台。(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水资源管理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6、三级联动扩面工程。推广县乡村河道管护三级联动,形成全市推广方案,科学确定河湖管理事权,落实基层巡查职责,充分发挥河湖网格化、段格化管理中群众作用。3月份完善骨干河湖网(段)格化管理机制,4~6月份划分河湖管理事权,7~12月调研并制定骨干河湖管护跨区联动机制。(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7、五湖联防共治工程。出台我市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方案,形成常态化机制,统筹推进“五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和管护的目标。以洪泽湖为试点,成立洪泽湖联合河长制会议平台,聘任洪泽湖涉湖县(区)、乡、村级联合河长,开展洪泽湖联合巡湖与联合河长制启动仪式。9月举行“五湖联防联控、多方共治共享”签约活动(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射阳湖)。(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生态河湖处)

18、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市县(区)水利部门、水利公安联合执法。不断深化执法能力建设,6月举办全市水利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9月组织开展2021年度全市水利系统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水政监察支队)

四、配水行动

19、重大项目突破工程。按计划有序实施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水利、农村水利、水生态建设、水利管理六大类工程,年度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等,继续实施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淮安市境内工程、淮河干流除险加固工程及滩地居民迁建工程等。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实行清单管理,完善工程建设风险防范机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市水利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站)

20、用水计量配置工程。全面推动治水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配置,开展生态河湖健康评估。1~3月科学下达用水计划和水资源管控指标,推进生态流量(水位)确定和管控工作,8月启动编制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完善用水户用水档案和统计制度,强化重点用水户监管。落实生态管控措施,对境内的南水北调输水干线、苏北灌溉总渠等重要河流断面节点和湖泊水位、水量加强监控。(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

21、水旱防御预备工程。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2月组织开展市、县两级水利工程汛前检查工作。对盱眙中型水库“三乱”“两违”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查。5月底前对县(区)防汛队伍进行专业培训,组织防汛抢险演练。完成盱眙周港水库防渗处理。防汛物资保障方面,完成2021年度防汛物资采购项目,计划采购一批新型抢险设备,以满足新形势下防汛抢险需求;推进西仓库(杨庄仓库)建设一期工程,加快现代化改造提升。(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工程运行管理处、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2、水源科学调度工程。不断推进防汛防旱决策指挥智慧化、巡查防守社会化、抢险救援专业化、调度管理精细化、督察问效常态化,实现防汛防旱“五化”提升。密切关注雨水情,统筹协调流域、区域关系,强化科学研判、会商协调、精准施策,强化用水计划和日常调度指令执行,重点做好洪、涝、渍、旱、台等灾害防御各类工程调度。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和环境提升,12月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估和涟水县涟水湖应急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水资源管理处)

23、智联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涉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项目, 5月底前完成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9月组织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项目验收,10~11月组织实施全市境内重点河湖堤防视频监视系统增建项目,12月对全市涉水信息资源共享项目进行整体验收。建设防汛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1~5月做好信息化平台设计前期基础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流程梳理等工作。6~10月完成功能设计、开发及硬件及软件配备安装。11~12月做好项目验收以及推广工作。(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4、水管单位创建工程。启动茭陵站国家水管单位创建,制定省、市、区投资经费项目方案,实施茭陵抽水站一站、二站厂房维修及管理区综合提升和改造。6月完成省水管单位复核(盱眙桂五水库、淮安茭陵站、洪泽砚台船闸3个省一级、淮阴区六塘河船闸),11月完成盱眙马港等15座省规范库复核。洪泽河湖管理所、淮阴区盐河电站、淮安区运东电站争创省三级管理单位,盱眙县新创5座省规范化小水库。完成水库移民后扶工程建设项目6000万元左右,建成黄花塘莲塘社区“美丽库区,幸福家园”。(责任单位:工程运行管理处)

五、乐水行动

25、水情教育普及工程。策划水情教育读本修编,出版淮河水文化系列丛书,做好全市水利志编纂准备工作等。在清晏园、樱花园等场所开展水情教育,于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以及其他重大节日期间,利用清晏园内总督河道部院、治水名人馆、镇水馆等展馆展室,积极开展水情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水情实景课堂活动。6月开展水情“六进”活动,7~8月开展水情教育夏令营活动。(责任单位:办公室、樱花园、清晏园)

26、水利品牌打造工程。加快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对接中国水科院持续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编制工作,配合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做好展陈形式设计单位遴选,待确定展陈形式设计单位后,积极与形式、建筑设计团队对接,进一步增减、修正展陈内容。围绕我市中国水工科技馆展示中国水工历史、水工科技,建设“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品质的标志性展馆目标定位,计划联合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于10月举办中国水工科技论坛。(责任单位:市清晏园、市水利学会)

27、幸福河湖建设工程。完成二河、古盐河等试点建设,制定出台幸福河湖建设地方标准及规范。开展古淮河保护系列活动,4月组织召开古淮河保护联席会议,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古淮河河湖达标检查。继续高位推进洪泽湖治理保护,9月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治理保护高峰论坛”等活动,深入推进洪泽湖执法巡查常态化、长效化。3~4月举办第四届“樱花节”美丽幸福河湖主题活动。(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樱花园)

28、水利景区创建工程。组织申报金湖三河湾、白马湖部级水利风景区。开展清晏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完成清晏园古建修缮工程,实施景区内展馆布展工作。(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清晏园)

29、河湖资源利用工程。组织河湖水域岸线开发利用调查,全面了解我市河湖库水域岸线开发利用状况,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水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2~6月全面摸排河湖库基本情况、开发利用项目占用水域岸线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建设涉河管理信息系统。2~8月组织县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试点、验收等工作,推进白马湖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下半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出台分类型、分等级的河湖岸线资源管理利用办法。(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

30、水利科普推广工程。3月联合市科协、气象局等单位开展水利与气象科普知识大赛。联合市科协等单位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大赛。做好樱花园部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点提升建设,制订水土保持文化宣传、推广方案,进校园对接春游参观活动,年内开馆接待游客。(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樱花园)

第3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重点针对当前河道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河道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河道管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对策

河道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影响大的典型违章案件,使执法查处违章案件形成声势;审批管理涉河建筑形成气候,使涉河建设的规划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1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加剧,河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1 河道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法管理河道。

1.2 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生态污染严重。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河道依法管理。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河道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河道长效管理是指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按照“整治一条河道,管理一条河道”的指导思想,以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实现河道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确保河道工程设施完好,河道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以持续充分发挥其效益。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河道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性、服务性特征明显。因此,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把河道管理工作与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的建设相结合,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推行护河公约,进一步扩大市民参与度,让社会了解河道管理工作,认同河道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河道管理队伍中要引进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河道应急管理的能力。

2.2 专业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河道维修养护遵循“经常养护、及时修理、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将河道维修养护分为工程性养护(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护岸、挡墙、河床、道路、排水设施养护,以及河道保洁、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的养护) 和非工程性养护(包括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养护措施开展的水体人工增氧和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两方面。将河道工程管理和养护的机构、人员、经费分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河道工程的维修养护任务推向市场,将维修养护单位由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维修养护任务的分配由指定转变为招标确定,维修养护形式由分散化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

2.3 坚持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转变管理手段,制定管理方案,落实管理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态上下功夫,综合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除污技术,恢复和建设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组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构建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河道整治与管理理念的同时,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大对河道整治、管理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河道整治与管理工作;再次,体制创新,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实现河道管理职能统一,杜绝“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现象,提高河道管理效能。运行机制创新,实现“管护分离”,使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作为,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将其当做重点工作去抓,使河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借中央文精神的东风,广泛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和专项经费,增加人员编制,为加强河道管理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第4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关键词:河道; 生态修复; 探索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什么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助于适当的人工措施,加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功能,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河道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河流的利用研究和开发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水的生态修复学研究才被提上日程。

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是消除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日本在河道修复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八项措施:

恢复缓冲带;

重建植被;

修复马蹄形湿地;

降低边坡;

重塑弯曲河谷;

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修复河塘。

目前,我们国家经过一些地区对河道生态修复研究和探索,概括了两大类河道生态修复的措施:一类是植物保护法,一类是植物保护同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我国的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仍然是在初始阶段,缺乏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生态恢复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学习的理论作指导。

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江苏省赣榆县大概有15条河流,在这15条河流中沭河、朱吉河、沙汪河、龙王河这四条河流污染严重。龙王河、沙王河水的质量更是没有达到灌溉农田的程度,几乎寸草不生的河道,各种生物几乎灭绝。因此近些年来,江苏省开始全面进行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利用这样的时机,开展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探索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取那些技术措施,才能既保护河堤坡体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又改善水质,同时提高河流的生物种群,也提高河道其自我净化功能。建立一个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本文以青口河为载体,对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思维构思。

工程调查青口河是赣榆县代表河流之一,全长64公里,在赣榆县长47.5公里,通过赣榆县县城,整个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经过丘陵面积267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约2140立方米/秒。这条河流经区域85%的为山区,地面落差为150米以上,上游河道宽度200〜500米,比降1/400〜1/600的比例;下游河道宽60〜80米,比降7/10,000;滩面完整,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市区内均为水泥路;河坡滩面以下为砌筑的用于保护的坡面,缺乏植被生长的土壤养分状况。下游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土壤,土壤含盐量为0.4%〜0.7%,及其不利于生长植物和动物的繁衍。

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我们不可能把这条河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但是在河道生态修复时我们尽量模拟自然的状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景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

使用抛石、木桩等护坡固堤;

在河堤上使用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护;

创建合适生物栖息之地;

增设鱼道;

调整河道结构;

浅滩和沙洲的恢复等。

2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为原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实现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处理或处理成本较高的污染物有效果的控制,同时要具有景观效果,并且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体措施如下:

因地制宜地发展池塘、人工湿地、生物栅、生物浮岛等处理技术;

注重河岸植被建设;

河流生态走廊建设;

治理与控制河堤的水土流失;

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

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

河道生态恢复技术设计构想1基本思路根据青口河,地理位置和特点,对河流生态修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复:

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后,既不能影响整个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要在不破坏原坡面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

对河堤及滩面进行修复时,应选择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适应本地区的乔、灌、草种;

岸坡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应考虑到防水浪冲刷及适合鱼巢的功能,同时对消落带植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

对河道整体结构的调整要回归自然,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恢复浅滩和深塘,修复河边湿地;

在不同河段内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体中的营养液,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对沿线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绝污水入河;

在物种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油污、烟尘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

2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制定青口河清淤整治工程修复方案后得出: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该“尊重自然”、“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在保证水利工程正常作用的前提下,修复河道结构、恢复河道生态平衡功能。使退化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达到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上,中游的河流的特点及整改措施:

上、中游段, 按照“谁承包,谁管理、收益”的原则,签定承包合同。

上游和中游的河流情况:

河面较宽,

有不少浅滩,深塘等,

具体措施为:

采取疏通河道中泓;

修复浅滩、深塘水边湿地;

重塑弯曲河谷等工程措施,

调整河道结构。

植被措施布设为,

河堤、滩面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主要栽植杨树、水杉、板栗、银杏。

堤肩以银杏、水杉间种,间距4 米,滩面及内外堤坡栽植杨树、板栗,

河道水面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

在浅水区、湿地区种植湿生植物,草种选择菖蒲、水葱、扁杆草、、毛莨等。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河道内部生物系统和相邻生物系统之间的所有产生的物质与能量的动态互动。

河道生态恢复的真正意义应是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保证护堤、疏通河道,使河道平衡和谐发展;使水、土壤、生物,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恢复河道景观效果,而且恢复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还应恢复被污染的河水,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此文只是以一条河流为范例进行分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应从植被措施、工程措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化这些技术入手。

水污染环境的治理是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最棘手,最有难度的一项工程。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泄,远远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目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在仅仅靠人工干预的措施治理河道水污染,这样对水环境的恢复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河流生态修复后的水生系统的稳定性管理技术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需要探索的路还很长,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第5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关键词:实践创新 综合案例 环境专业 城市河道 污染源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72-03

在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后,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处于升级与转型中的环境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社会对环境类本科教育的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1]。环境类专业的特点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只有将创新教育实践引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2]。然而,当前多数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培养规划相对单一,多以普通的工程教学目的为导向,知识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弱,重视程度降低[3-4]。针对目前环境类本科教育对实践教育的极大重视但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选择合适和有意义的实践案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及生态恢复成为环境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实践内容。然而,绝大多数学校由于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学案例设计的缺陷,只能带学生到江河湖边做一些常规的监测实验和定性的观察描述,这样的实践活动固然可以达到对河道理念的初步认识,但其不严密和不够科学性成为实践活动的一个大的瓶颈[5]。例如,城市河道黑臭的历史、成因及其污染源负荷量均不能或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就使得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该研究基于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参加上海市杨浦区虬江河道污染源调查的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城市河道污染源调查创新性实践的实施过程及其意义,以期为环境类创新实践案例的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1 城市河道污染源调查专业实践的综合优势

城市河道本是城市文明的摇篮,而今在人类的影响下却被冠以富营养化、黑臭的形容词,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是众多城市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河道既是城市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要素,黑臭河道的治理是一项涉及众多学科专业的系统工程。城市河道的污染分为外源污染与内源污染。外源污染主要来自于沿岸的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点源与面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如沿岸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点源排放污染,包括污水厂尾水排放;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不能及时完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现象常有发生;经济利益导致偷排现象等。面源污染主要是沿岸的农业或养殖污水汇入以及降雨带来的地表径流的冲刷引起面源污染等。内源污染主要指沉积物释放。单就城市河道的污染源调查而论,就包括了专业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河道水力学、污水管道和排污口、水工建筑物、面源污染、环境水质监测、沉积物和河道生态修复等多项综合性知识。该研究的实践创新就在于结合杨浦区的调研项目,将这些综合性的知识融入城市河道污染源调查的实践,构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

2 虬江污染源调查实践创新的实践案例介绍

2.1 创新实践的目的

虬江是杨浦区的重要市管河道之一,在整个水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虬江由于长期水流不畅,水质恶化,尤其是天热时会散发着阵阵恶臭。虬江水质的恶化和黑臭现象,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认清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消除黑臭,是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上海市第六轮环保3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基于虬江的污染现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此次污染源调查实践创新的目的在于:(1)在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带领学生了解城市河道污染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新常态,形成以污染源调查为主的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2)指导学生学习并实践污染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调研分析虬江污染及治理现状、生产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性、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域;(3)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出科学、可操作、创新型的虬江污染防治对策,为减少虬江水生态环境压力提供有效支持。

2.2 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此次创新实践形成了5个方面循序渐进的实践内容,即以资料调研为主的专业知识学习、以现场踏勘为主的污染调研、以实验室实验为主的水质和沉积物监测、以探索性研究为主的降雨径流污染调查和以组织讨论为主的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措施研讨,引导学生围绕污染源调查,思考城市河道污染的成因和污染防治措施。这5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形式构成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2.2.1 资料调研

通过资料调研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对河道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采取了集中教学―自主搜索―集中教学―问卷设计―集中讨论的形式,形式可根据需要自行组合或拆分,既引导学生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查找相关资料,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2 现场踏勘

这部分是此次污染源调查的重点内容。污染源调查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采用走访、实际观察和现场测量等方式,对虬江河道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明确河道沿岸入河污染源的数量和种类,确定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域,分析估算区域污染物,包括COD、TN和TP等的排放特征。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自国定路桥至虬江汇入黄浦江河口,分2次和数个小组进行,观察沿途河水的水质现状,深入居民家庭访问,并通过居委会等管理部门了解所在小区的人口、生活用水等信息,从而对虬江的污染源及其负荷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对虬江河道进行了整体踏勘,具体调研了虬江生产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性、存在的问题,初步确定了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域;并针对相关信息走访了杨浦区水务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针对虬江的现状河道断面特征以及河道路桥、涵洞、闸等的数量、尺寸、不同水期水量、流速特征、排入河道雨水、污水特征等进行了了解。整个调研能够帮助学生切实理解了污染源的特征,同时其中设置相关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

2.2.3 实验室监测实验

这部分内容是污染源调查内容的深化。设置的内容包括定期的水质采样和监测,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水质评估,结合污染源现场调查内容进一步使参与学生对河道污染现状进行了解;同时设置了沉积物采集和监测实验,让学生对沉积物的风干、研磨、消解等过程进一步了解,实现了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同时由于仪器限制,指导参与学生观摩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检测。在检测结果出来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对河道内源负荷进行了估算。

2.2.4 研究性探索

在污染源调查的同时,此次实践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了关于降雨径流污染调查的研究性探索,在几次降雨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地表径流的采集和水质分析,分析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也为估算河道面源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实践取得初步性成果的基础上,以学院组织的科技创新实验或直接进入课题组,继续进行研究性实践,成果好的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

2.2.5 组织讨论

最后,在污染源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了学生对虬江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策略的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生还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意义的想法,例如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开展城市河道的污染整治技术,以及生态功能和景观建设兼备的虬江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等。

2.3 创新实践的积极意义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形式。此次创新性实践的实施,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围绕城市河道整治这样一个重要课题,以污染源调查为中心设置了一组层次递进的环境类综合课程实践,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这次实践围绕城市河道整治和生态恢复设置课题,以环境监测和环境生物修复工程课程为依据,是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关键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这次综合性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变,培养了环境工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使之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这次实践是该专业在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对实践课程设置的初步尝试,为今后设置类似更多的实践课程提供了有益借鉴。最后,在此次创新的实践体系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有些学生还不舍昼夜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其科研兴趣。因此,培养学生“在兴趣中认知,在认知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6]”,才能激发其创新潜能。

3 结语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环境类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亦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围绕环境保护新常态设置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愈发重要。此次研究围绕城市河道的污染源调查这个主题,创新性地设置了资料调查、现场踏勘、实验室实验、探索性研究和组织讨论5个层次递进的过程,其中开发了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并具有实施方式的灵活性,充分调动了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的效果。当然,这次实践是学校环境专业在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对实践课程设置的初步尝试,一方面为其他环境类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学科发展需求,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涛.新常态下环境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保护, 2015(1):32-33.

[2] 李飞鹏,陶红,毛凌晨.面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5(9):51-52.

[3] 蒋惠忠,张凤君,李绪谦,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30-132.

[4] 魏祥|,邹慧玲,铁柏清,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探究――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8):79-85.

第6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探究

1项目概况

沙河位于宜昌城市中心区西北部,位于葛洲坝上游,紧邻邮轮母港、三峡大学,与平湖半岛TBD隔江相望,到宜昌市政府距离仅5km,是宜昌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山水自然资源,是西陵区承接夷陵区城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2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问题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有很多城市的管水制度不是很完善,并且缺乏完善、系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导致在进行城市河道水环境管理工作时,没有相应的章法来遵循。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相关的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3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措施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1)要加强对河道科学发展规划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原则,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科学的治理。只有保护好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水资源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各相关部门要尽快构建出相应的水资源开发系统、节水系统、河道监管系统等先进城市配套设施,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城市各河道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河道规划建设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本项目总体执行方案为在“水清、水满、水生态、成景观”作为沙河流域水体治理基本战略的基础上,统筹环境污染控制、河道综合整治、河流生态建设,以水环境容量恢复和提高为核心,按照“截污、清淤、提标、治污、补水、修复”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进行规划并制定提升沙河水体水质的综合治理方案。2)要加强城市河道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及时进行水系统的排污排障,建设堤坝。并加强对水资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在排污口设置相关的水治理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对其中难以达标的企业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对私自排放污水的企业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并责令停止排放污水。3)要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做好修复工作。

4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做好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做好城市河道驳岸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实景和虚景2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景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将河道的景观表现出来,比如,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空间景观等,其能够表现出河道景观的功能性和尺度性。本项目新建约6000m的亲水步道及景观绿道,拟建卧床式液压翻板闸式的溢流坝2座。驳岸工程新建及加固护岸结构长7686m,约6000m的亲水步道及景观绿道。溢流坝工程旨在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基础上,通过新修2座溢流坝控制上游水位、维持上游水域面积、美化景观,开发沙河休闲、亲水功能。本项目引水工程从运河选取2处取水点,对沙河上游进行补水,增强水体流动性[1]。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要方法。设计人员要注意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等问题,要将细节与总体协调的搭配起来,将外来引进植物与本地植物紧密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要将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本项目中所用到的生态修复的措施为,采用袖珍氧化塘、前置氧化沟、湿地系统(设计日处理水量为10000m3/d)以及由“增氧、水生动植物、透明度提升、底质改良”等综合构建的水质深度提升区,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构建水生态系统,实现水体自我修复和水质提升的能力。增氧:在沙河水面分别放置8台1.5kW的涌浪机;底质改良:投放用于底泥活化的微生物菌种;透明度:投放食藻虫捕食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有机颗粒等,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下光照条件;水生植物:根据水深情况分别种植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小茨藻,马来眼子菜,柳叶眼子菜;音乐喷泉:在较宽水域面布设了2处音乐喷泉,既起到爆氧的作用,同时也供周边民众观赏游玩。河道周边的绿化,要做到层次化和空间化,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树木种类要较为丰富些,不同的流域要有不同的景观。通常会以高达的乔木作为背景,将亚乔木、灌木、草花及地被作为组团。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要注重色彩的搭配,要体现出水体的美感。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河道道路景观时,要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做好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分隔开,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域、小区公园等相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前来休闲放松的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自然美。本项目市政道路改造措施为,新建8条市政道路,总里程约5km;新建5座景观桥梁。智慧城市的改造,以路灯的线路和灯杆为载体,将传统路灯灯头更换成智慧节点。通过电力载波的方式来实现智慧节点的功能[2]。本项目还拟建3个大型公园以及滨河绿廊,将生态和景观融入城市之中,发挥滨水空间的独特魅力,塑造城市艺术生活水岸,增强人与空间的互动。整个景观绿地面积达到约2.65×105m2,这些公园中设置了过滤带、生物洼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措施。电力改迁:本项目中将现状220kV和110kV入廊埋设于地下,改变了区域上空线网密布的现状局面。

5项目的价值和展望

首先是环境整治,本项目作为湖北省第一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其生态意义重大,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矗立在项目现场的标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政府对环境的根本要求。通过有效的河道治理,实现河的长治、长管、长效,最终达到水清、岸绿、景美、人宜居。

6结语

第7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针对我市河道多且淤积严重的实际状况,为有效改善河道引排条件,我们坚持把各级河道整治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以国家投资开辟__港入海第五大港为契机,加快推进骨干河道以及小河小沟__整治步伐,努力提高引排能力,为更有效防灾减灾创造条件。

一是__港整治工程顺利开工。__港是__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中开辟入海第五大港项目,工程全长90.06公里,总投资27.2907亿元,其中__境内投资近6亿元。__段主要整治__河从__河至__河12.59km,整个工程建设周期约为3年。为加强这项工程的组织领导,我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我局组建了工程建设处,积极帮助地方协调相关矛盾,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工。目前已完成拆迁房屋3200平方米,青龙桥已完成工程量的65%左右。同时,南园桥招标工作已结束,正在组织开工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__河整治工程按期完成。__河位于__市东部,北起__河,南至__河,流经__、__、__三乡镇境内,全长24.8km。其实心段被列入省__河工程已全部完工,其余16.04km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工程概算总额2999.45万元,主要用于工程实体建设,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由我市自行筹资解决,需征地拆迁资金2252万元。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整治__16.04km、驳岸墙8.5km,河道堤防加固6.68km;配套建筑物包括拆建排涝站1座、拆建圩口闸5座、拆建跨河桥梁10座等。工程于去年7月份启动拆迁工作,河道__工程已于去年10月底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于年底前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是加快推进县乡河道治理。20__年县乡河道继续按照“集中连片,整乡镇推进”的原则,计划__县级河道7条,工长42公里,土方99.65万方;__乡级河道8条,工长17.65公里,土方22.8万方;目前正在抓紧工程扫尾。

四是逐步实施生产河清淤__。针对农村生产河普遍淤积严重的状况,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生产河__整治,恢复其原有生产、交通功能,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利用河道淤泥吹填部分已失去功能的生产河,增加土地复垦面积。今年计划__324个行政村的生产河道,实施土方360万方,目前已基本完成,正在组织验收。

一是新建、维修改造农村闸站。今年__本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在全市面上维修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座,新建圩口闸16座,排涝站15座。上述工程今年汛前已经全部完成,并在今年汛期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二是继续巩固农业[:请记住我站域名/]圩堤防线。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圩堤除险加固以奖代补,重点对庄圩、场圩和乡镇结合部圩堤险工患段进行加修,共完成加修圩堤175.4公里,完成土方100万方。

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今年我局负责实施的长安路北闸桥工程已于10月底前全部完工,沟通了乌巾荡公园与森林公园水系,提高了防洪保安能力。对已建成的各类城市防洪闸站设施开展了全面检查保养,对发现的11座需要维修改造的闸站设备在汛前全部修复到位,汛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是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20__年计划实施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在西郊、老圩、钓鱼等乡镇建成3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25万亩。计划新拆建圩口闸45座;新拆建排涝站23座,流量90立方米/秒,新建小型电灌站101座,砼衬砌渠道67.92公里,过路涵洞290座,节制闸300座、跨渠机耕桥200座;硬质化圩堤6.8公里,加修圩堤土方6万方。目前正在抓紧工程扫尾。

二是认真实施中央财政土地出让金小农水项目。__20__年土地出让金项目主要涉及__、__两镇,计划建设衬砌渠道3.1公里,圩口闸__座,单泵站1座,节制闸3座, __排涝沟7条,新开排涝沟4条。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一是启动退渔还湖工程。为恢复我市湖泊湖荡基本功能,提高湖泊湖荡调蓄能力,改善湖泊水生态、水环境,实现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20__年,__市委、市政府决定先行启动__湖、__湖退圩还湖工作,市委、市政府已成立领导小组,工程建设处已实行集中办公。目前,已完成实物量调查,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会议,有关乡镇正在组织办理征地拆迁相关手续。

二是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建立河道管护“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市乡村三级河道全面明确“河长”,通过公开招标的方法落实河道管护责任人,实施水环境长效管理。同时制定考核办法,结合秸杆“双禁”工作开展督查考核,根据每季度考核结果,对河道管护经费实行以奖代补,有效地保证了各级河道的长效保洁和水环境有效改善。

三是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在委托泰州市水文部门每月两次对我市水功能区、水源地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重点排污单位取样监测,确保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

四是搞好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我局积极履行职能,先后

组建了城区黑臭河道整治办公室和城区农杂船清理办公室,牵头做好城市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将__中心河、__中心河、__小河、__东河等4条城区河道列入整治计划,目前,__中心河、__中心河河道__工程已全部完成;通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和实施办法,将城区河道中停靠的579条各类农杂船,采取船民上岸安置或出资回收处理的办法,进行迁移出境,有效改善了城市河道环境。一是加大水法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结合 “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法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遵守水法意识。

二是建立健全巡查制度。根据全市河道、湖泊现状,制定《河道湖泊巡查制度》,以河道、湖泊为单位落实巡查责任制,形成大队、中队、水务站的巡查管理网络,落实层层负责制,确保巡查全市水工程全覆盖。认真落实河道、堤防管理措施,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在全市开展水行政执法检查专项活动,坚决查处与河争地、违法占用堤防的不法行为。

三是落实防汛防旱责任。坚持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全面做好防汛减灾各项准备工作,修订完善防洪调度、应急抢险等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充实防汛抢险力量,市级建立2支民兵抢险突击队,镇乡级组建35支防汛抢险队伍,总人数达到近900人;通过与商家签订协议、委托代储等方式储备防汛抢险各类物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防汛防旱工作责任,及时调整市防汛防旱领导小组,完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制定全市防汛排涝预案和滞涝方案,重点工程、重点部位落实防汛排涝措施,建立健全防汛值班制度,落实专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准确掌握并及时上报水情、雨情、灾情等各类信息,及时传送上级部门调度指令,确保信息上传下达不误事,政令畅通不受阻,保证了全市安全度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机关工作拖拉、基层站所管理不严、工程管理不力等问题,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支部班子和党员干部对照检查,找准问题,整改落实,有效解决了少数支部班子软弱涣散、个别党员表率作用不强、推动业务工作力度不大等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基层党组织在学习提高增强党员素质、围绕年度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加,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是机关作风得到明显加强。通过上下征求意见、开展“为了谁、我是谁”大讨论等活动的开展,找准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剖析原因,查摆思想根源,较好地改变了少数机关工作人员精神不振、纪律松散的现象,尤其是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关作风建设相关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轮流带班、科室单位考勤考核公示、纪检监察部门明查暗访等措施的落实,机关作风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三是基层站所管理逐步规范。通过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座谈讨论征求意见等方式,认真排查水务站存在问题及原因,按照“即知即改”要求,局党委成立水务站财务规范管理领导小组,制定水务站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结报中心,从6月份起对水务站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切实解决水务站财务管理不规范、乱支乱报不严格等薄弱环节。

2015年,围绕建设较为完备的引排水系,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重点推进“三工程一生态”:

一是全力服务大型水利基建工程。突出以__港、__河实心段__河整治为重点,积极协调各种矛盾,全力为工程建设搞好服务,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工程有序、有力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建设2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面积1.7万亩,新建、拆建圩口闸61座、排涝站23座,新增改善流量74立方米/秒,新建小电站57座、硬质渠46公里。加快骨干河道__进程,继续实施__河、__河、__河、__河等县乡河道整治续建工程。

第8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指导措施;实施效果

1 概述

随着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在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小河流治理处于初始阶段过程中,水利部等相关部门按照实际的治理进展,相继出台了部分相关管理规定及文件,对治理工作的规范性给出参照,但是,在治理工作呈现出效果的同时伴随着一些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 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宜模式

2.1 不断创新治理机制,结合实际科学设防

在治理中小河流的进展中,各地方应以建立人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环境为本,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定制适宜的应对方案,采取合理的科学对策。对于价位复杂的治理项目,需拟定多种方案,通过对项目的实用性、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收益等综合的对比,进而挑选出最合理方案,获得最大效益。另外,可尝试采用一些例如生态混凝土挡墙、生态混凝土护坡之类的新型技术,采用生态护坡的优点是为河流附近居民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可使得城区建筑或景观形成较好的结合。位于丘陵山区地段大部分采用堤防加固和护岸护坡方法,采用这种方案,可以使河道的防洪标准和耐冲刷力都得到增强;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整,为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多采用堤防整体维修加固,清淤疏浚。现如今许多地方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与中小河道整治,农村小流域治理等联合开展,统筹安排,河流的供水、防洪、灌溉和生态等多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治水、亲水、兴水有机融合。

2.2 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经费筹集

由于县水利局多为中小河流之力中的业主,而县资金财政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前期进度和工作开展质量。这时县水利局通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资、融资,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前期治理工作经费,并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最后,可利用财政贴息贷款的方法应对资金短缺问题。然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合理利用所筹集的资金,创立并完善资金的投入机制。资金问题得到解决,相应的工作即可得到顺利开展,确保了治理进度,工程质量也相继得到保证。

2.3 维护河流生命健康,科学确定治理模式

中小河流的治理涉及的范围广阔,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在保证最基础的防洪前提下,选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在保持河流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做到治理工作与生态美化和谐共进。在开展河流治理工作时,既要考虑清淤疏浚和堤防等工程实际项目。也要考虑采用新型的治理模式,尽量不采取传统方案,例如直接渠化和硬化,首先选用先进复合材料和绿色环保材料。

3 中小河流治理高效推进的做法和成效

3.1 做好相关基础项目资料的整理工作

项目主管部门一般在采用集中招标投标方式选用设计单位。签订中标合同后,要对现场进行认真的勘察并且做好记录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为以后设计交底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项目负责人会与当地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水利部门、还有一些技术人员一同对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等进行仔细的勘察;至于勘察水文资料的工作,要严格调查该区域历史发生洪水的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到各地方相应的部门去收集整理与专业相符材料,不仅可以加深施工项目对当地的影响,还能提高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想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省时间就要在工程所在地集中办公。在比较地勘资料后,明确几个设计合理的方案,由于任务繁重,设计周期也相对较短,主要设计人员在项目所在地要封闭的进行工作。结合前期工作来确定工程治理方案的规模和范围,积极地与地方的建设部门展开沟通和讨论,达成初步的治理建议。在建设征地阶段,首要处理好移民的安置问题,鉴于涉及资金配套问题,做好工程方案占地指标调查并与当地水利局及相关部门做好确认工作。该方式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成本,但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要协助项目业主与部门的联动。要牵头组织县政府协助水利局、环保、国土、发改、林业及气象等部门召开堤型堤线成果汇报会,按会议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修改,确定内容修改完整无误后,取得相关政府部门关于其方案的书面同意书、超出规划批复投资资金的承诺函及工程移民征地资金配套的承诺函。做好对接与宣传工作,切实解决项目移民安置、征用土地、维护生态和治理方案论证,从而避免因配套投资不完善,导致治理过程中断,最终造成设计变更的情况发生。其中类似事件在一些中小河流的抽查中发现较多。

3.2 工程设计方案方面

对前期工作的重视是对按时按量达成治理目标的保障,设计单位按相关规则并依照工程的实施境况,在此基础上参照各省根据审查情况制定出一些审查要求和一些指导意见,依此编制初步的设计报告。如今各地在中小河流规划治理范围和建设投资及工程规模的前期报送过程中缺乏工程设计依据,往往是通过粗略的估算来得出所需数据,且项目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当项目的具体工作开展后,设计单位可能会面临项目实际规模和项目起始阶段的估算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应对其进行修改并加以合理论证和充分的说明。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始终以防洪减灾为原则,同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与自然的生物生态环境和谐共存,通过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来发现河流治理新构想和新理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并生成相应的治理措施。在修建堤防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展过程中,参与设计的有关人员应扩展视野、学会运用新的科学理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和实践。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要体现生态,但应有别于市政美化靓化的工程,生态堤方案工程投资不能超过前期规划过多,因此应做好投资估算。如超出过多,则应在汇报堤型堤线的时候征集各部门的合理建议,看能否有多余资金进行配套,如不能,需对生态堤型进行修改和优化,以免最后由于只有设计方面的方案但因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治理进程的延后。优化生态堤的过程的设计工作开展要跟实际地质因地制宜,优化断面;或与规划部门及保护区部门进行沟通,优化生态堤治理范围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考虑,仅对生态效益大的地段采用生态堤型,既可降低投资到允许的范围,又满足了人民的生态需求。

4 结束语

各有关部门(财政部和水利部等)需和各级政府,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增加检查力度,强化监督,采用创新的治理模式,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已经不再是起初的地方试点,而是已经全面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伴随中小河流全面大范围治理的推进,过程中的各项治理工作也表现出了新阶段所具有的新特性,相关部门要对此进行重视,认真的处理对待新的问题,不断探索中小河流新的治理模式,完善相关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机制,依据中小河流治理的要求来完成治理任务,对小河流治理的科学发展进程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Z].2012.

[2]李钧.贵州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总结与思考[Z].2014.

第9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方案范文

漂浮湿地工程师采用水花生圈养技术,将捞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钢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圆形框架中,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将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侧,用铁锚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术与水花生围养技术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渔网形成漂浮载体,以大面积圈养水花生,加强水质净化。用毛竹做成长方形漂浮载体,捞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内,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单体浮床连排后放入池塘,用铁锚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与降低圩埂

为确保河道水体流通,对河底长期淤积的沉积物采用生态疏浚法进行清理,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对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过破除与降低圩埂,将其连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构建滩地。

4.1.4林地管理

根据林地的现场地形勘察资料,开挖沟渠,改变地势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浇灌和排水,避免发生旱灾和涝灾。开挖出的土用来修建林间小道,供林业管理和居民休闲娱乐。此外,将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过翻土、松土来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长的条件。

4.2恢复工程

4.2.1植物种植

河道两侧缓坡修筑结束后,河岸带具备了水生和陆生植被恢复的基质条件,随后根据等高线在新建边坡和原有浅滩上种植各类植物。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岸坡上栽种湿地植物、乔灌木,进行岸边绿化,美化河岸景观。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能力。水线附近(新建土质缓坡上)、深水处适当引种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对河道斜坡进行有效护持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滩地种植适合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构建自然湿地系统,增强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4.2.2水生动物放养

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库中适当放养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鱼类,改善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水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传递,平衡和调控水域生态系统。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

湿地保护事业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目前,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未被群众所了解和重视,应该从各种渠道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作用,增加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动起群众对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2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

增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吸收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提高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水平,切实做好天目湖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4.3.3服务全局,科学合理利用湿地

天目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出发,与区域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结束语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全面分析,查清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依据生态学原理并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修复。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其上游河流的健康程度影响着湖泊的生态状况,因此,应该从系统整体角度思考,治理和修复湖泊上游河流的生态系统,从而确保整个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志高,刘景双,李彬.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83-8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