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河道综合治理全文(5篇)

河道综合治理

第1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1隧道施工对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全面探讨隧道施工对水资源保护区生态可能带来的影响,引导政府主管部门、施工企业以及技术人员形成正确地观念认知,从整体上明确环保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应用的方向,无形之中,增量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1.1水资源保护隧道施工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继出台相关举措,并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要求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工程,通过环境保护工程最大程度地消除施工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作为一种成熟的道路施工建设机制,其不仅可以缩短道路修建历程,消除地形因素对于规划、建设活动的影响。同时隧道还能够保护施工区域的自然环境景观,减少对植被、山体的扰动,进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水资源保护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涵养、利用的重要区域,在进行交通开发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环境工程的测评、设计工作,避免施工活动对于水源保护区的消极影响。隧道施工方案在水资源保护区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区域开发的有效兼顾,逐步成为水资源保护区交通开发体系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施工实践活动之中。

1.2隧道施工对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活动的进行,对于水资源保护区的原有形态产生了破坏作用,诱发生态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范、应对工作,势必诱发难以估计的损失。具体来看,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引道路基、施工通道、开挖边坡以及施工原料开采运输等活动。这些施工活动都对水资源保护区的植被、土壤、地形产生扰动,进而诱发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部分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岩层厚度较大,硬度较高,为保证施工进展,压缩施工周期,往往会通过爆破掘进的方式,确保隧道的开挖速度。爆破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以及产生的残渣,容易诱发粉尘污染,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水资源保护往往地下水较为发育,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对地下水径流产生破坏性作用,引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不足,生态平衡遭受破坏。隧道在运营过程中,其内部空间相对较小,空气流动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被稀释,导致隧道内部视野的下降,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同时也加剧了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对于水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正是基于隧道施工对于水源保护区可能产生的危害,施工企业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水源保护区的实际,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探讨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旨在借助技术优势的发挥,促进隧道项目施工的环保性与绿色性。

2水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原则

考虑到水资源保护区施工要求的特殊性,在探讨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路径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原则,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理顺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思路,优化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流程,构建起成熟化、实用化的保护性施工体系。

2.1预防性原则

从过往经验来看,在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在防范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采取必要的施工技术方案,对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技术体系、施工管理模式做出必要的调整优化,能够减少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规避水土流失、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情况的发生,在推动隧道施工活动有序进行的同时,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实用性原则

水资源保护区隧道项目施工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较为明显,为保证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的合理化应用,施工企业、技术人员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提前进入到水资源保护隧道施工区域,认真细致地开展隧道区域的地质勘察勘测工作,并且联合其他部门做好资料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隧道施工方案,以此为契机,确保方案的合理性、施工安全性以及养护方便性。在实用性原则的推动作用下,可以提升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的可行性,确保水资源保护区保护成效的提升,管控施工成本,避免额外费用的产生。同时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隧道施工周期得到压缩,实现了施工窗口期的科学化应用。

3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方案

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涉及环节较多,施工要求严苛,为确保环保综合质量技术的准确应用,有效解决水资源保护区域内隧道施工项目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技术人员需要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依托现有的技术手段,积极做好环保综合治理技术的探讨,旨在促进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的完善优化。

3.1促进隧道施工技术综合兼顾

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出于环境保护的考量,技术人员需要以预防性原则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具体来看,施工人员需要制定可行的隧道开挖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隧道路基、洞口边坡的开挖工作。例如在隧道洞口施工环节,往往采用大开挖+明洞深加工作业方式,在保证地形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被破坏程度,从而规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问题的出现。在掘进环节,可以采用预爆破等技术方案,在保证隧道掘进速度的基础上,减少生态破坏,控制施工活动的危害性,实现施工技术的综合兼顾。

3.2认真做好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工作

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综合治理过程过程中,考虑施工现场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施工环节,技术人员应当认真做好施工污水处理工作,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考虑到隧道施工的实际,在相关区域设立污水处理区域。例如施工人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当将污水出口位置设立沉淀池,确保污水在处理后才能够排放,沉淀池的规模,则需要施工企业根据隧道施工的规模进行确立。同时考虑到整个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施工机械,在控制粉尘污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施工设备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对于水资源保护区也会产生污染。因此在施工现场处理环节,需要在施工设备的清洗区域设立污水处理管网,确保含有粉尘的污水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排放到水资源保护区之中。除了做好上述污水处理工作之外,施工企业还应当组织人员认真做好施工区域的水质检测工作,一旦发现检测数据的异常,应当及时反馈、处理。

4案例分析

为消除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误区,避免技术应用漏洞的发生,确保隧道环保综合治理技术的可行性,施工人员除了做好技术应用方案的探讨之外,还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案例,总结有益经验,掌握关键核心,不断增强水资源保护区内隧道施工的环保属性。以文笔山2号隧道为例,考虑到施工区域属于区域性水资源保护区,为更好地提升隧道环保综合治理能力,在隧道施工的初期阶段,施工单位积极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做好设计方案地交底工作。具体来看,设计人员按照《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国高网莆炎高速公路尤溪中仙至尤建宁里心段初步设计省内预审会议纪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TD70/2-2014)等设计规范,在预防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建立起完备的隧道施工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隧道施工方案的相关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化选型,实现施工方案与水资源保护区的有效衔接。例如隧道初期支护喷射砼强度C25,24h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28d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抗渗等级P6,与岩石粘结强度不小于0.8MPa。钢筋网初喷混凝土厚度不小于3cm,钢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面4cm,背水面2cm。二次衬砌素混凝土强度C30,钢筋混凝土强度C35,抗渗等级不小于P8,二次衬砌最大裂缝宽度ωmax≤0.2mm。这种隧道施工方案的明确,在保证隧道施工质量的同时,能够减少隧道施工对于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的合理化保护。通过这种处理方式,水资源保护区隧道施工综合治理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充分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5结语

现阶段,为避免造成道路施工对水源保护区的原生环境造成扰动,往往采用隧道施工方案,通过隧道结构优势的充分呈现,实现交通道路体系建设与保护区生态环保的兼顾。文章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与探讨,依托相关案例,对水源保护隧道施工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作出针对性优化,构建成熟的隧道施工综合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继华,梁国辉,曹建锋.兰州市水源建设工程输水隧洞TBM1施工段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9(8):112-113.

[2]李诗进.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涉及到水源保护地环境风险预防及控制[J].科技经济导刊,2020(10):54-55.

[3]卢娟.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9):98-99.

[4]凌波.公路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技术及管理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应用技术版),2020(10):33-34.

第2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对道路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特别是省级公安交管部门对本地区的总体交通运行状况的把握,以及下级各地市交通运行状况的评判和横纵向比较,无法做到准确、客观的刻画,公众难以更准确地了解、把握道路交通时空变化状况。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交通运行状况宏观评价系统。近年来,部分城市出台地方标准,如北京、广州等城市实施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道路交通运行指数、道路交通拥堵率、拥堵里程比例、拥堵持续时间、常发拥堵路段数和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等指标,建立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百度、高德、四维等互联网公司,依托大量用户产生的浮点数据,生成实时路况数据,以当前车辆经过某一路段所需要的时间与车辆自由流状态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的比值生成交通拥堵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反映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但从应用情况看,科研机构及互联网地图企业的评价指标更多是通过各条道路的通行状态相关指标的统计加权运算,仅反映了运行状态一个维度,存在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GIS技术开展多维度分析,综合交通管理全要素、全流程、全环节,深度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基础性、特征性、综合性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道路交通运行感知现在、预测未来、辅助决策、优化管理提供支撑,能够全面掌握道路交通管理规律和特征,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道路交通规划、安全设施建设、交通措施优化提供参考。

二、功能定位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个导向,突出“体检表”“成绩单”“整改书”三大功能。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发挥“体检表”的作用。针对城市区、县城区、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四类交通流的特点,深入分析、综合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可溯性、量化性的特点,建立多种类、多层次、多时段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成绩单”的作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省市县三级和城市区、县城区、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四类道路,按照“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个平台”进行考核,数据打通、横向拉平、纵向对比,横向考核评比排名占位,纵向自身对比工作成效,考核结果作为措施落实、干部考核、工作讲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数据。三是坚持效果导向,发挥“整改书”的作用。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数,实时掌握定量化交通特征,找出交通状态演变的规律,跟踪实时反馈管理效果,支撑智慧城市、交通大数据建设,为引领交通信息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发挥核心作用。

三、数据构成及选取原则

(一)数据来源。一是官方统计数据,住建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统计部门人口、建成区面积、道路里程等方面的统计年鉴;二是公安内网数据,公安交管综合应用平台、集成指挥平台中卡口、警员、执法、事故等数据;三是互联网及其他数据,包括百度、高德数据及“两客一危一货”车辆定位数据。

(二)结构。按照“能选尽选、可评则评”原则,将评价项目全部纳入到体系范围之内,减少人工操作因素,以实际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及模糊综合评价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分析综合评价指标。

(三)选取原则。按照评价对象横向可比性、后台数据抽取可行性、目标要求导向性和评价结果客观性的要求,确立指标独立、分级管理,标准统一、规范严谨,数据引导、精细指导,全面评价、系统分析,注重实用、正向引导,公正合理、综合分析和开放兼容、动态调整等七个原则。

四、主要内容及实践探索

第3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1.1改善了航行条件促进水上运输的发展

河道综合治理以后,航运条件得到改善,通航标准得到提高,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和水运转陆运的费用。

1.2改善了取水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河道的汛期淹没和枯水期的淤积出露,严重影响两岸城镇工农业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转,河道综合治理以后,岸线和水流稳定,将大大改善河岸的取排水条件,有利于沿岸地区经济的正常持续发展。

1.3平顺岸线、开发河道土地资源

整治河道、平顺岸线,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的土地可以用来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

2渭河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的计算

由于渭河流域无通航能力,渭河综合治理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防洪标准和土地利用价值,保护的范围主要是村庄和耕地,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计算等同于防洪工程的效益计算。防洪工程效益是指防洪工程所减免的灾害损失,防洪工程的效益与其它水利工程的效益不同,它不是直接创造财富,而是把因为修建防洪工程而减少的洪灾损失作为效益。只有遇到能防御的洪水时才能体现出“隐形效益”。

防洪工程从防御常见的一般洪水提高到防御稀遇洪水时,相应的工程规模、投资以及运行费等,也会相应的大幅度提高。

虽然遇上稀遇洪水时一次的防洪效益很大,但是因为其出现的几率很小,因此若按多年平均效益计算,比起防御常见洪水所增加的效益可能并不是很大,工程修建后,若很快遇上一次特大洪水,其防洪效益可能会很大;若在很长时间内,甚至在整个工程的有效使用期内也没有发生一次特大洪水,则长期得不到较大的防洪效益,就会形成投资的积压,并且每年还要支付年运行费,因此防洪效益是一个随机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洪灾损失通常依据受淹地区典型调查材料,确定淹没损失指标,一般用每亩综合损失率表示,然后根据每亩综合损失率和淹没面积,确定洪灾损失值。因为调查的是各种典型年的洪灾损失,所以防洪的年平均效益为未修建工程前的年平均损失减去修建工程后的年平均损失,采用频率曲线法计算。必须对不同频率的洪水进行调查计算,以便绘制洪灾损失频率曲线,从而计算年平均洪灾损失值。步骤为:

1)对未修建工程前和修建工程后分别计算不同频率洪水时受灾面积及相应的洪灾损失,由此可绘制修建工程前后的洪灾损失频率曲线。

2)曲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修建工程前后各自的多年洪灾损失,求出相应整个横坐标轴上的平均值。纵坐标为各自的年平均洪灾损失值。

第4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沿河截污;对策

1研究背景

水环境质量与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河道内污水横流。污水的整治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然而当前不少城市由于存在雨污混接和污水直排情况,加之各类排水口、排水管道与检查井建设和后期维护不当,存在各种结构性缺陷,导致无法发挥控源截污应有的作用,排水系统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治污和排水功能。为尽快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破解雨污分流周期较长等问题,各大城市将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作为城市的重点工程,并重点进行沿河截污管涵的建设,充分发挥截污工程的源头截污功效,并将此作为近期改善河道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但结合各个城市的工程实践成效分析,在合流制改造过程中,“沿河强化截污”作为过渡产物,能有效改善水环境,但同时也存在截流口设置影响排水、泥沙淤积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混流水量大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控制等问题。因此,结合沿河截污系统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要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需要从“查、改、修、分、蓄、净、管”等多方面入手,落实衔接厂网、清疏泥沙、截污纳管、清污分离、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有效的控源截污。本次从实际截污工程实践分析,该工程是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直排、河道淤泥淤积等原因影响,河道水质较差,某段水体还处于轻度黑臭状态。下面重点分析某城区段水环境工程中沿河截污工程实践分析。

2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2.1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未能按系统化的思维统筹实施

本次沿河截污工程开展是最符合当地排水系统现状的近期措施。在河道开展治理之初,需要进行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以实现截污管涵向主要截流初期雨水功能的转变。结合本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分析,该工程未能按系统化全局计划进行统筹实施,如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目前只有污水处理厂配套干管完成建设和投入运行,但大部分的支管网建设却未能按照原计划进度推进,这不仅影响近期污水的收集和控制,还影响后期雨污分流改造的推进。结合工程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查阅,受到污水管网建设不足的影响,导致近年来进入管道的泥沙量和污水量呈上升趋势。另外,部分支流也未能按系统计划进行整治,存在不符合整治标准要求和工程进度延迟等问题。此外,还存在最上游调蓄池未建,导致上段截污管涵的实际截流与实际设计值存在偏差。2.2实际污水排放量超出设计要求随着河道周边工业的发展,现状污水量也快速增长,超出原设计值,同时受到工业污水偷排和泥沙含量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导致污水处理出水多项指标与设计排放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规模也未能达到设计规模要求。最终导致部分污水未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就直接涌入下游,直排河道,河道流域水环境处于恶性循环中,片污水处理系统也陷入混乱中。

2.3建截污干管结构性及功能性缺陷多,累积淤积严重

本工程城区段全长为6.7km,河道左岸已敷设截污干管,但部分管线破损、错接、漏接、淤积及结垢。同时,流域内开发建设不断带来污染增量,沿线分布众多排污口的雨污混流持续排污和排沙,河道泥沙量不降反升。因此本次在右岸新建截污干管,分担其污水收集功能。

3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截污工程设计思路分析

本工程为综合性整治工程,其中截污工程是河道综合治理实施的重要工程之一,对河道的外来污染源截流和处理起到关键作用,是河道受污染的关键屏障。经过综合分析,本工程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截污工程设计思路具体如下:(1)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顶层设计,按照水质改造目标,设立流域统筹协调部门,通过通盘考虑,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实现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重点以分流制和合流制划排水体制之间的匹配性为重点解决问题,深化研究截污体系的层次化,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同时在尊重分流制与合流制在一定时期内并存的现实,进行“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和村庄截污、干渠(管)截污”多个层次的分析论证,通过截流现有漏排污水口,有效解决污水漏排入河的问题。(2)按照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总体目标,基于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坚持“远近结合”原则,除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还需要有效推进水环境治理的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相结合措施。近期重点解决污水处理厂泥沙多、污水漏排入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标准低、污水系统效率低等问题。具体可结合工程实际采取增设污水处理厂前沉砂池、截流现有漏排污水口、扩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清污分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削减外源污染负荷。(3)坚持“系统治理”原则,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并举实现对河道截污管(渠)建设与内河道治理有机结合。树立生态基础设施和系统治理理念,系统从城镇污水、初期雨水、河道生态修复、面源污水的收集与处理、片区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综合管理和水务环境执法各方面,全面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4)选用技术先进的精准截污技术。结合河道分流制比例相对较低和支管网及接驳建设滞后的现状,需要按照源头减排、过程阻断及末端处理的总体治理思路。通过引进精准截污技术,利用精准截污截流井(安装有用于精准截污的液压闸门以及SS在线仪表)对沿岸排放口进行截流。截流井液压闸门为常开状态,保证旱季污水全部截流,雨季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4水环境治理与截污工程设计实践分析

4.1截污工程设计实践分析

4.1.1截污工程总体设计。结合工程现场调研情况分析,目前该工程河段左岸敷设的截污干管已经无法满足对该区域的污水收集要求,同时管道年久失修,缺陷较多,过流能力无法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次截污工程设计主要位于河道右岸,工程建成后,实现将污水排放口直接接入新建截污干管(截污干管总长约为6039m、管径为DN1200~DN1800),分担其污水收集功能。同时设计4座截流井于4个合流制排水口处,实现对合流制污水的截流,将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4.1.2截污管道布置。截污干管管位设计的合理性是本次截污工程的重点,与施工方式,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效益息息相关。结合调整分析,本河道现状两侧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大部分房屋临河而建,距河道较近,且右岸邻近多处山体,为现状道路,存在截污干管埋设深度较深和现状管线错综复杂的情况。为减少周边的建(构)筑物和道路交通影响,本工程重点考虑对截污干管的敷设管位。综合多方意见、工期和施工难度考虑,截污干管总体沿河床方向敷设。根据前期勘测、多次现场调查并结合业主提供地形图可知,本河道右岸道路狭窄、设计管底标高处地质为强风化岩,最终确定管道在河道内沿河道挡墙平行敷设。另外,基于挡墙安全和环保角度考虑,需要注意保持管中距距离挡墙有1.5~2.0m位置,同时管道随河道二级平台同步施工。4.1.3截污管道管材选择。本工程在确定截污管道前重点对玻璃钢夹砂管、钢筋混凝土管、钢管、HDPE管等进行分析。主要从管材的密封性、抗渗性能、水力特性、防腐能力、接口形式、成本、施工难易程度等进行综合对比。最终结合本工程水环境整治要求和具体工程特点,最终采用直径不大于DN600密封性好、重量较小、水力特性好、施工方便的HDPE缠绕管,同时采用橡胶圈接口;而在穿越桥涵的管道和截流井雨水溢流管的管材选择上,选用承压能力强的焊接钢管,C25混凝土包封;其余管道则选用钢筋混凝土企口管。

4.2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分析

4.2.1衔接厂网,实现工程整体效益提升。本河道沿河截污工程建设时,从整体效益和系统出发,从功能定位、规模、垂直标高等方面注意与污水处理厂网络设施的连接。通过建设沿河截污工程,改善整个城市污水系统。截污工程的建设是对污水系统的强化补充,充分发挥了检漏和缺陷补偿的效果,实现对沿河漏排污水和部分初小雨水的截流。待后期完成雨污分流后,还能结合整体污水系统需求,沿河截污系统将实现功能转化,调整为初小雨水截流管。本次沿河截污系统在规模设计上,除了考虑近期的已有污水收集处理外,还考虑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远期富余能力,通过与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相互配合,所有的污水都得到了收集和处理。4.2.2加强专业协调管理。本河道治理为综合性整治工程,经过多方案综合比选,本工程管道沿河床敷设。同时结合水安全工程的清淤疏浚措施,以实现对管道所占河道过流断面的补偿。另外,为了提升河道的亲水性及景观性效果,本工程对新建污水管道选择混凝土进行包封,同时采用透水砖进行敷设。本河道线性较为曲折,为了确保河道的天然线性特点、实现景观平台与河道顺接,本工程的截污干管管线在定位上设置156座左右的检查井,同时部分检查井采用120°~180°不同角度的扇形井。考虑到扇形井的角度以及施工进度紧的特点,本工程通过管道与扇形井的偏转来减少扇形井的规格,最终规格为120°的扇形井2座、规格为135°的扇形井1座、规格为150°的扇形井71座,矩形井81座。4.2.3加快排水监管平台建设。为了实现污水处理工程的统一调度,本项目利用当地城市主城区、新区市已初步建立的水流域水环境综合调度和监督管理系统,建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监管平台,实现统一监管。监管平台以适应智能化管理需求为核心,实现对河道、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应急工程、泵站、截污管网等进行统一调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及泵站的实时监控。目前,本项目所在城市排水监管平台系统功能已处于开发阶段,后期如正常运行,将会进一步提高排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截流系统管理调度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

4.3建成后效果

本项目沿河截污干管在正常运行后,已有效解决了左岸老旧管道的溢流、污水直排口直接入河等问题,有效提升河道的水质(效果如图1所示)。

5结论

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要求下,加强对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是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治理,需要综合分析具体沿河截污工程的现状特点,针对性采用合理措施推动截污工程设计的实施,实现沿河两侧污水截流,同时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同步和运行效果差的问题,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助力。本沿河截污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经过不断优化与多方沟通,最终都能得到圆满解决,下面结合在工程实践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如下:(1)由于前期资料的缺失,有些部分排放口在前期调查时不能找出,从而出现遗漏,如果出现遗漏则会大大的影响工程效果,会影响河道整体整治效果。因此,在进行本工程设计时,把全面的摸排出混流排放口作为工程开展的重要前提。为了确保工程开展顺利,建设单位科学制定工程计划,优选适合工程实施的旱季河道水位较低时段开展工程实施。而设计人员和勘测单位特别注重前期调查工作严谨性,除了通过“步行”的方式对排放口进行逐个排查外,在特别区段还采用“船行”方式配合对排放口进行排查。另外,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展前期,也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各单位通力合作和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对所有排放口的排查,保障工程顺利实施。(2)本河道蜿蜒曲折,且大多建筑临水而居,同时右岸步道狭窄,这也加大沿河截污工程设计难度。同时,在工程开展过程中,沿岸居民存在开挖路面会影响房屋安全的顾虑,配合度不高,这也加大对工程开展和协调沟通难度。作为设计人员,在设计前期需要及时了解居民的诉求,采取有效设计措施,以降低对居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学珑.对截流式综合排水体制的再思考[J].给水排水,2018,44(5):13-15.

[2]万俊力,赵宇新,李绪忠.洞口县沿河岸截污管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53-58.

[3]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

[4]霍涛.北京中小河道截污工程方案优化设计[J].黑龙江水利,2017(11):53-55.

[5]陈江中,杨红梅,戴贵爽.荆门市竹皮河城区段治理工程措施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8(1):139-141.

第5篇:河道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导流;防渗;土方平衡

1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设概况

汾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的第一条大河,全长约710km,流经太原市区段汾河长度近40km。1998年以来,为改善城市环境,太原市政府对主城区段总长约20km的汾河河道分两期进行了综合治理。2010年为进一步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宜居城市,启动实施了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处于汾河中游太原市区段,北起二期工程治理段末端(祥云桥南500m处),南至晋祠迎宾路南2km处,长度12.0km,呈南北向展布。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堤防工程:包括移堤和现有堤防加固两部分。河道移堤总长度14.1km,其中桩号0+000~10+400西大堤西移,长度10.4km,桩号8+300~12+000东大堤东移,长度3.7km,;移堤后河道拓宽至430~450m。剩余的现有堤防进行加固处理,长度约10.3km。2)蓄水池工程:治理段共设有1号、2号两座壅水闸坝,分别布置于桩号7+400和桩号11+800的主槽内,形成2座蓄水池,池长分别为7.4km和4.4km,总蓄水量1450万m3,蓄水面积440万m2。两座壅水闸坝均由三部分组成:即位于中部的壅水闸和两侧的液压坝。其中,壅水闸布置在中间约100m宽的排沙行洪槽范围内,闸坝上游侧设工作桥,兼做蓄水池两岸人行交通桥。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壅水闸的中间,共2座,可利用现有主槽作为主航道,满足三期工程治理段至汾河二坝河道的水上通航。三期工程航线全长11.8km,通航建筑物采用单线单级船闸。3)排污暗涵工程:排污暗涵的作用是截断两岸边山支沟降雨初期水质较差的小流量洪水,以减少对汾河蓄水池水体污染的几率。暗涵最大设计流量25m3/s,支沟汇入前暗涵净尺寸为3m×3.5m(宽×高),支沟汇入后的暗涵净尺寸为4m×3.5m(宽×高)。本期治理段暗涵起点与二期工程东西暗涵相接,向下游延伸至治理段末端,设计总长度为24km(东西暗涵各12km)。4)防渗墙工程: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分析,蓄水池若不做防渗处理,年补水费用将增加4440~5400万元,同时蓄水池渗漏将使两岸的地下水位抬高,可能会对两岸形成一定的浸没影响,所以,对蓄水池进行防渗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经比较确定采用垂直防渗方案,蓄水池东西两岸纵向采用防渗墙和暗涵组合的型式,在平面上防渗墙与暗涵错开布置,防渗墙设置在暗涵的临水侧,暗涵与防渗墙之间水平铺设厚1m的黏土层连接,形成防渗墙—暗涵防渗体系,东西两岸纵向垂直防渗墙各12km。两座壅水闸坝底板段前端垂直河道设有一道垂直防渗墙并与蓄水池两侧纵向防渗墙“T”接。

2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

本工程为河道疏浚蓄水美化工程,其中施工导流、垂直防渗工程以及土方工程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及难点。1)工程全部位于汾河河道内,建筑物施工必须进行施工导流,由于工程施工线路较长,导致导流工程量大,同时主体工程所处河道地下水埋深较浅,河堤、暗涵以及蓄水建筑物基础施工是均需要进行降排水,因此,选择合理的施工导流及施工降排水方案,是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2)防渗工程主要包括水泥土地连墙和高喷防渗墙,水泥土地连墙总防渗面积为32.61万m2,高喷防渗墙进尺1.06万m,施工线路长,是控制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关键项目,确定合理的防渗墙施工方案是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3)本工程土方开挖量为681万m3,回填量为587万m3,工程量大,投资约1亿元,占建筑工程费用的1/7。为了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土方的二次倒运,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土方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3施工导流

3.1导流标准

本工程蓄水工程的等别为Ⅲ等,相应壅水坝及岸墙按3级建筑物设计;船闸的工程等级为Ⅶ级,相应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的规定,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本工程采用汛期与非汛期相结合的导流方式,导流建筑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主河道洪水流量汛期为1250m3/s,非汛期为167m3/s;风峪河非汛期为0.98m3/s。

3.2导流方式

3.2.1堤防工程

堤防施工导流方式为围堰围护,原河道泄流。1)原大堤加固段导流:现状大堤可利用长度为10.3km(东岸2.7km,西岸7.6km),需进行加固处理,该施工段利用汛期施工,将原大堤填筑至设计高程。依据5年一遇汛期洪水流量,经计算河道水深为3.5m,低于现状堤顶高程,故加高堤防施工时利用原大堤挡水,原河床泄洪。原大堤迎水面防护施工时采用非汛期围堰,依据5年一遇非汛期洪水流量,非汛期围堰时水深为1.1m,围堰设计高度为1.6m。2)改线堤段导流:大堤改线段采用非汛期施工。依据5年一遇非汛期洪水流量,非汛期围堰时水深为1.1m,围堰设计高度为1.6m。

3.2.2其他建筑物

壅水闸坝施工采用分期导流,非汛期围堰。一期围护右岸,围堰高1.7m,原河道泄流;二期围护左岸,围堰高2.0m,利用建成的液压闸坝段泄流。考虑汾河二期工程暗涵下泄雨污水的导流,根据实际情况,在治理段首端-南环高速段河道中间开挖一条10m宽的导流渠,深1.0m,将上游暗涵下泄水导入南环高速桥下游现有小主槽内。

3.3基坑排水

施工期间在基坑内沿基坑轮廓线布置排水沟,水经排水沟汇入集水井,在井边设置水泵站,将水从集水井中抽排。东西暗涵基础强夯施工采用管井降水。根据汾河二期工程实际施工排水估算本工程为912600台时。

4防渗工程施工

4.1防渗工程布置

根据地质情况,蓄水池存在渗漏和两岸浸没等问题,需采取防渗措施。经比较确定本工程采用垂直防渗方案,防渗墙采用水泥土地连墙和高喷防渗墙,蓄水池闸坝下及跨越南环高速路桥、小店桥和风峪河口等地段时,防渗墙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其余地段采用多轴搅拌水泥土地连墙防渗墙。两岸纵向防渗墙平行于两岸暗涵布置,总长度约24km,是防渗工程的重点。防渗墙采用与岸墙错开布置的方式(见图1,该图为东岸布置方案,西岸相同),即防渗墙平行布置于岸墙和暗涵之间的一级平台上,与暗涵组成防渗体系,即通过填筑在暗涵内侧齿墙上的宽9.2m、厚1m的黏土层将防渗墙和暗涵连接,形成防渗墙—黏土—暗涵防渗体系。防渗墙距岸墙控制线7.2m,待岸墙、暗涵及其内侧的黏土层、墙后填土施工完成后再行防渗墙的施工。防渗墙底高程伸至隔水层内0.5m,防渗墙顶至水平黏土层顶面。

4.2水泥土地连墙施工

水泥土地下连续防渗墙墙体固化材料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成墙厚度不小于20cm。渗透系数不大于10-6cm/s,桩间搭接长度按15cm控制,钻具垂直精度不小于1/200。成墙后要求墙体完整连续,满足防渗要求,允许比降不小于50。防渗墙施工工序为:起重机悬吊多头搅拌机定位下沉,启动带有搅拌头的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下沉;搅拌机下沉至设计深度后,提升20cm,开启灰浆泵从搅拌机中心管下端管口压开单向球阀,将水泥浆压入土中,边喷浆边旋转边提升;重复搅拌下沉,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重复搅拌提升。

4.3高喷防渗墙施工

高压喷射注浆成墙采用摆喷法,摆角15°,孔距0.6m,要求成墙厚度不小于15cm。防渗墙施工前应进行高喷试验,以选定合理的施工参数。防渗墙施工工序:测量放线→钻进→成孔检查→下入三重管→高压灌浆→封孔。为保证高喷防渗墙的搭接厚度,高喷防渗墙钻孔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孔斜率,孔斜率应按不同孔深控制,孔深小于10m时,孔斜率不大于2%,孔深小于20m大于10m时,孔斜率不大于1%,孔深大于20m时,孔斜率不大于0.8%。

5土方平衡

本工程土方开挖回填量大,投资约1亿元左右,约占建筑工程费用的15%。制定合理的土方平衡规划,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土方平衡规划原则一般为:1)优先考虑就近利用,减少土方倒运运距。2)合理确定工程区不同区域的施工顺序,减少可利用开挖料的堆存场地,提高开挖料一次利用率,较少二次倒运量。3)严格控制不可用料开挖、清除,保证可用开挖料的质量。4)利用料堆放场的设置应布置合理,应考虑进出场、运距等方面的因素。在充分分析挖填工程的施工进度、土方挖填的数量以及挖填运距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土方平衡计算。按照施工分区布置,将整个施工区段按东西岸大约每400m分为一个施工段,土方调配首先考虑相邻施工段或同桩号东西岸施工段之间调配;其次邻近段调配完成后,如剩余土方或缺土,综合考虑整个施工区情况后,进行二次调配;通过土方平衡调配计算,东岸缺土约66.2万m3(自然方),西岸余土约66.3万m3(自然方),桩号0+000~桩号5+219.6余土约133万m3(自然方),桩号5+219.6至末端缺土约132.9万m3(自然方)。由上可知,邻近段内平衡后,约133万m3(自然方)土方需二次调配,调配后整个工程的土方基本可以达到挖填平衡。

6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