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艾灸理疗的好处精选(九篇)

艾灸理疗的好处

第1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每当我们走进针灸科门诊或病房,总能嗅到烟雾缭绕中夹杂着淡淡的艾香,这是很多病人在做针刺治疗的同时做艾灸的缘故,灸法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治疗疾病的总结。它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的原料

艾灸的历史悠久。施灸的原料有很多,但多以艾为主,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好,故有蕲艾之说。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叶以陈久者为佳,艾叶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古人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有一定影响,质量好、无杂质、干燥者效力大、疗效好,反之则差。

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个等级。一般可根据治疗的需要选用,直接灸时,要用细软艾绒,避免灸时松散脱落、灼伤病人皮肤、衣物。间接灸时质量要求可稍低,可用粗艾绒,当然,能用优质艾绒更好、更安全。艾绒贮藏时应放入干燥容器内,谨防潮湿和霉烂,并要不定期反复暴晒,确保艾绒质量,发生霉烂的艾绒不能使用。

艾灸的适用症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目前临床上以治疗寒症、慢性病及一切阳虚久病者为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适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痹症、痛经、经闭等症;

2.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外脱等症,如阳痿、、遗尿、遗精;

4.疏风解表,温中散寒。适用于治疗感受外邪表症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等症。

病人在做艾灸治疗的时候,应注意不可移动,所以,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向医生讲明不同的舒适程度,特别是体弱患者。因为病人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和进行灸疗操作和保持穴位的准确有—定的影响。当然,医生会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取穴操作方便等角度,指导病人选择舒适、适当的。此外,病人还需使施灸部位保持平直。一方面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时艾炷滚下,烫伤皮肤;另一方面,艾条灸及温针灸时能使火力集中,深透肌肤。

艾灸需辩证论治

有的人认为艾灸只是用火烤一烤、热一热身体而已,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灸法和针刺同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灸法的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多种多样,但使用灸法时必须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部位、穴位。即艾灸也一定要辨证论治,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样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即将艾绒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其中如蚕豆大者为大艾炷,常用于隔物灸,如隔姜灸、隔盐灸等;如黄豆大或杏核大者为中炷,常用于无瘢痕灸;如麦粒大者为小炷,常用于瘢痕灸。

我们平时看到的直径约为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为艾条,如果内掺药物则叫药艾条;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灸法,如灯草灸、桑枝灸等。

说到灸法,在这里不能不提温针灸,它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是针刺和艾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在针柄上捏一小团艾绒点燃施灸。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炷施灸,直到艾绒或艾炷烧完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不过,温针灸也应注意艾灸的基本注意事项,如病人觉得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的深度或在皮肤上垫以纸片。

艾灸治病似乎是医生的事情,不过对普通大众来说,用灸法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这称为“保健灸”,它操作简单,几乎不需要医生的指导而且老少皆宜,无副作用,效果较好。目前,逐渐被人们重视并采用,大量研究表明保健灸法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抗病能力。

常见的保健灸法有以下几种:

足三里灸:足三里为防病治病的要穴,有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扶正增元等功效,古人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经常施灸足三里对预防中风、祛病延年有一定帮助,古人把足三里灸称为长寿灸法。

足三里一般采用温和灸,即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5厘米进行熏灸,使足三里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以局部皮肤稍红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隔日施灸一次,每月施灸10次。

神阙灸:神阙穴即我们常说的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在此施灸,可益气延年、强健脾胃,常用隔盐灸,即先将纸浸湿,铺脐窝面上,湿纸上用细食盐铺平,再放艾炷施灸,也可在食盐上放上姜片,再置艾炷灸。这样可避免食盐受热起爆,造成烫伤。灸至觉疼时,换炷再灸。隔日一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施灸,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红晕为度。

涌泉灸:涌泉即我们的脚板心,它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肝调气之作用。常灸之,有保健、益寿之功,是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常用的有隔姜灸等,切取厚约2分的鲜生姜片,用针穿刺数小孔,上置艾炷放在涌泉穴上施灸,以自己觉得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如感到灼热难忍则可将姜片向上提起,垫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隔日施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灸法虽然男女老幼皆可运用,但一定要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第2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三九天能艾灸吗

三九天能艾灸。

就以往的数据来看三九天可以进行艾灸,艾灸作为一种中医疗法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在三九天,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艾灸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三九天不仅可以进行艾灸,并且还有很多人特意选在三九天的时候进行艾灸,因为在这段时间进行艾灸是非常有好处的,并且艾灸当中还特意有一种“三九天灸”。“三九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遵循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三九天艾灸多久做一次合适

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三九灸最少需要灸五次左右。

三九灸主要是指在三九天的时候进行的一种中医养生疗法,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其原理与三伏灸一样,两者都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种。三九灸三九天期间也可以天天进行,但考虑到可能会对身体有所亏损,一般不建议这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好。一般来说三九灸至少进行五次,主要为预热灸一次,加强灸一次,还有就是一九到三九各一次。

三九天艾灸哪些部位好

因人而异。

三九天艾灸哪些部位好是时下很多人都有疑问,不过由于每隔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建议根据自身身体实际情况而定。

三九灸就是三九天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遵循了人体经络的规律,结合人体体质以及发病特点进行的一种中医疗法。

第3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艾条灸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胃脘痛病人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艾条灸治疗;对照组19例,只进行综合治疗,进行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78%(P

【关键词】胃脘痛;艾条灸;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0-01

胃脘痛,又称胃痛,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唆气、吞酸、呕吐等症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临床分型有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停滞证、淤血停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郁热证7种[1]。我院从2012年7月开展艾条灸治疗胃脘痛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7月-2013年8月的病例中现随机抽取40名胃脘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男9例,女13例,年龄在20~72岁,对照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在18~76。

1.2方法 治疗组是在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了艾条灸治疗,对照组是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从治疗效果、住院天数、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

1.3两组比较结果

1.3.1采用艾条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8%(P

1.3.2采用艾条灸的患者解除疼痛时间较未采用艾条灸的患者明显缩短且效果明显,并且避免了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1.3.3采用艾条灸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未采用艾条灸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1.3.4采用艾条灸时患者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而采用654-2等东莨菪碱类药物缓解疼痛时患者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口干、面红、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导致1名老年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因此艾条灸在对胃脘痛患者治疗中值得推广。

2 治疗方法

2.1采用艾条温和灸法

2.2常用穴位

中脘、足三里、内关穴。

2.3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在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2]。

2.4用法

患者取合理,暴露艾条的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屏风,点燃艾条,先灸中脘5-15分钟,再灸双内关穴5-15分钟,再灸双足三里5-15分钟。以患者自感温热为度,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5日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对急性发作的疾病多数1~2个疗程可愈;慢性者则需3~5个疗程。

2.5禁忌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 护理及注意事项

3.1做好告知

3.1.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3.1.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1.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1.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3.2护理操作中注意事项

3.2.1治疗室或病室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2-25℃,必要时关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3.2.2施灸部位一般先上后下,先腹部后四肢。

3.2.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碘伏消毒后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2.4施灸时要先摆好,随时弹去艾灰,以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

3.2.5施灸时要集中精力,注意观察施灸的部位,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严防烧伤。

3.3饮食护理 [3]

3.3.1寒邪客胃证:饮食宜温软,忌食生冷,坚硬之物。

3.3.2肝气犯胃证: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之品。

3.3.3饮食停滞证;暂禁食,必要时刻予以催吐;症状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服食山楂、莱菔子粥以消食化滞。

3.3.4淤血停滞证:流质、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3.3.5脾胃虚寒证:饮食宜温软、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3.3.6胃阴亏虚证: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可给木耳、鲜藕、牛奶等乳制品,或给玉竹、麦冬等煎水代茶饮。

3.3.7肝胃郁热证: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4 讨论

4.1灸法属中医治疗学中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外治策略,根据经络与脏腑关系,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系统,腧穴就是经络上的反应点,灸法就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胃肠运动的机能状态,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肠胃,缓急止痛的作用,使疾病得以痊愈[4]。艾灸是灸法的一种,艾灸使用的艾条主要成分为纯净的艾绒,具有温中、逐寒、除湿的药性,气味清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对穴位产生温热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4.2选择中脘、内关、足三里艾条灸的原理: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具有调理脾胃,化湿降逆(在于升降、燥湿的调理),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合治内脏,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功,为治胃病之要穴且具有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还有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故刺激该穴对因受寒或饮食所伤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缓解或止痛的效果;内关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为治疗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胸、胃、肠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能调理胃腑气机,和胃止痛。艾条温和灸三穴,可协同起到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中降逆,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效。 综上所述,艾灸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具有安全性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华中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责任编辑.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1~1.18―200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0(2011.3重印) ISBN 7-80231-114-4 .

[2]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第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ISBN 7-117-07381-0.

第4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艾灸,就是用燃烧艾条(艾叶加工制成),艾绒的方法灸烤相关穴位(直接灸或隔姜片等物灸),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浊,暖真阳的目的,以治病养生。

《黄帝内经 灵枢》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也就是说,在人体非常虚弱的时候(阴阳俱虚),灸法是首选之一。

宋代灸法专论《扁鹊心书》则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极其虚弱,生命垂危的人,艾灸是可以救命的(这需要持续时间长,剂量很大的重灸)。对于平常人养生方面,《扁鹊心书》里说到:“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灸功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来说,我们平常听到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比较多,灸法提得比较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艾灸操作起来相对麻烦和专业,要购买艾条,艾绒,灸起来烟熏火烤,直接灸又太烫,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不太普及。

凡是患上搪尿病时日持久的人,不适宜用针灸治疗,因为可能会导致身体局部发生痈疽;如果是初患糖尿病的人,那么只要治疗操作得当,用针灸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温和灸

点燃艾条熏烤穴位或患处。不能使艾条接触皮肤,一般艾条灸点燃处距定位约1寸左右,施灸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20~30天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

隔姜灸

将鲜姜片切成约3毫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出数孔。放在准备施灸的穴位上,上面再放上艾住灸。当局部感到灼痛温热时,换艾柱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姜灸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隔姜灸对于体壮者可以用大艾蛀,数量宜多,姜片宜厚。久病体弱、妇女、老人,艾蛀宜小,数量宜少,姜片也要薄。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以下穴位作为辅助治疗。

肺俞、膈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命门、身柱、脾俞、气海、关元、水泉、脊中、华盖、梁门、神阀、大椎、肝俞、三阴交、行间、中极、腹哀。

治疗时可选择3~4个穴位,并根据个人不同的病情、体质、辨证选经配穴。

艾灸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施灸法前应先使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同时要方便施灸。

2.灸法可以按先上后下,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施灸。根据不同的部位,皮肤薄厚,病情轻重,年龄和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灸法和壮数。

3.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艾条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4.凡高热,急病、实证及阳虚发热者,不宜用灸法。

5.皮肤有溃疡,伤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

6.颜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发生长部位不宜灸。

7.孕产妇腰腹部不宜施灸,儿童一般不施灸法。

8.灸后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温度过高。轻者可以自行修复,数日后吸收结痴。重者须找医务人员消毒,包扎,以防感染。

9.糖尿病病人体质多偏弱,正气多偏不足,极易并发感染,因此,艾灸时宜选悬灸法,以防灼伤皮肤引起感染。还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艾灸,患者最好不要自行灸治。

求医问答录

第5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周末,我去医馆采访武国忠医师。一进门,就看见他正准备在给一位应诊者做艾灸。这位先生40多岁,大腹便便,衣着考究,看样子是商海精英或官场领导,总之属于“劳心者”阶层。不过那天他脸色晦暗,无精打采。据说最近事业受到冲击变故,睡不好也吃不好了,一下子变得老了很多。

看着应诊者疲累的样子,武医师也没跟我过多寒暄,他分析其病因是精神耗费过度,阳气损耗太多,当务之急是要激发身体的阳气。于是他取出一支艾条,开始给病人灸关元穴。灸关元就是利用艾条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大约灸了15分钟,病人伸了个懒腰,大喊舒服。可以看出,他体内的阳气已经升发上来了。

灸法升阳第一方

“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即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用灸法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中提到:“大风汗出,灸意喜穴”,指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日本科学家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还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夏秋之交灸关元

关元也叫玄关,中医认为此穴主人的先天之气,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此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

关元穴在哪儿呢?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武国忠医师说,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道家还有一个小秘法,就是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穴,意守此处,慢慢入睡即可。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收到水火既济之功。

【超链接】

艾灸术语――“壮”

古时候的艾灸治疗,用“壮“这个词来记录治疗的时间长短,因为当时用的是艾绒做的圆锥形的艾灸炷,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灸炷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现在多是用加工规格很标准的艾灸条,一般药店都有售。因此治疗时间也改成用分钟来计算了,一般一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

如何掌握火候

那么,关元穴到底怎么灸呢?武医师说,首推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针灸大成》载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谚语,指的是化脓灸,又称为“灸花、灸疮”。用艾条灸灼足三里穴时,灸到该处皮肤起水疱,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结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强壮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但现在产生灸疮后不利于工作生活,一般进行温和灸就可以了。

此外,所谓针灸、针刺是一种治疗手段,久刺令人气伤,不能用它来做保健。能为百姓人家所用,起到养生保健作用的还是灸法。

足三里、三阴交的妙用

常用的灼艾保健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一个星期灸一次,一次20分钟。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相交会的一个聚合点,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补益,长期灸这个穴位对肝脾肾都有补益固摄的作用,可祛湿浊,降血脂,还可以用来治疗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通过这穴位来治疗。

方便的话还可以请别人帮忙灸一下肾腧穴,此穴可以缓解疲劳,温补肾阳,有强肾壮阳之功效。

“节气灸”是什么意思?

艾灸和季节、节气有关吗?武国忠医师说,当然有了。

“节气灸”就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保健、治疗作用的穴位进行艾灸。它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在春季和夏季艾灸人体的补阳、帮助阳气升发的一些穴位;在秋冬季节艾灸一些滋阴的穴位。这样通过四季艾灸来达到平衡体内的阴阳,顺应自然界规律来养生,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另一方面说,中医还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冬病夏治”,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的医理在于,此时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比如夏季“三伏”天进行艾炷灸,贴敷肺俞、大椎等穴,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

【超链接】

夏季艾灸,勿用空调房

第6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主题词]灸法/历史;医学史,清朝

StateandCharacteristicsofDevelopment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YangWei1,

MaXiaoli2(DepartmentofTCMandAcupuncture,BeijingTongrenHosptital,Beijing100730,

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TCM)[Abstract]Thepresentpaperdepictsroughlydevelop

mentstate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alyzesandexpounds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dindicatesthatmoxibustion

therapytilltheQingdynastyhadgotfullpractice,plentifulmoxibustionmethodsandsomeen

hancementinthetheoreticallevel,butstillhadaverylargespacefordevelopmentinlaterag

es,bymeansofmainmonographofmoxibustiontherapy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cience

sandcomprehensivemedicalbooksrecordingmoxibustiontherapy.

[Keywords]Moxibustion/hist;HistoryofMedicine,QingDynasty

灸疗是我国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朝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并且是帝王将相治病的常法。灸疗曾在历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古代治病四法“箴、石、汤、火”,其中火灼就包括灸疗。其后,《黄帝内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阐述针灸,并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多加论述,奠定了灸疗的理论基础。随后,诸代有增,逐渐发展成熟。然灸法起于先秦,兴于唐宋,于明展至颠峰,至清朝中后期却由于西学东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及统治者的偏见等诸多因素,出现渐次衰落的趋势。1822年,清王朝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致使我国针灸学发展进入缓慢、停滞的阶段。但是,灸疗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的疗法,却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有所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1~5]。

1清代的灸疗论著

明代由于考据风盛行,涌现了大量的针灸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的针灸著作数量没有前代,特别是明代的作品多,内容也多以继承和整理以前的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主,不过在灸疗方面却有所发展与创新,并且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神灸经纶》:清・吴砚丞编撰,4卷,约20万字。其书总结了清以前的灸疗学的成就,是我国针灸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灸法的专著之一。全书详列蓄艾、用艾、灸忌,并采用歌诀记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径路,附有图画。吴氏阐发了灸疗学的理论,强调灸疗也应重视候脉、辨证,并注重“审穴”,对灸治方法采用按病分类。他治学很仔细,前人虽有提出施灸艾绒,陈久为上,但吴氏论述最为详尽―――“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同时,他提出灸疗禁忌症,强调四肢的部位宜少灸,认为会“脱人真气”,令人“四肢消瘦无力”。对灸疮候发和发后调护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治法,并附有灸疮膏药处方等等。该书论述深入浅出,既立足实践非常实用,又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分析,是灸疗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书[6]。《罗遗编》:清・陈廷铨编。全书3卷,详论经络,即“究心于大经小络之辨”,突出奇穴施灸,介绍了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记载了50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上卷包括禁灸、针灸后调理等,其中所附禁灸穴歌中记载灸穴47个,后为《医宗金鉴》转载而广为流传;下卷中列举了各科灸法治疗,配穴简单明了,颇为实用[7]。《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本书用歌诀形式表达刺灸内容,其中灸法歌诀22条,配合插图及注解,绘有不少精彩图案,如“灸难产”“灸疝气”“灸反胃”等,以及灸疯犬咬伤,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等,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记诵,因此为习医者所喜用。书中重点介绍19种病症的施灸处方和操作方法,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所记载的灸法处方小而精,多为1穴,并记载禁灸穴47个。该书不仅重视普及内科、外科、危急症、难症的灸疗,而且对传染病也提出了用艾灸治疗的方法。

《采艾编》:清・叶广祚著,后叶茶山补辑校正、重刊出版《采艾编翼》,将前书加以完善。全书分为3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大人科、妇科、外科、及救急诸科证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为搜集外科验方百余首,疑为后人掺入。该书强调灸法与针刺药物并用,所录为山野医生的临证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重诊断部分,在灸法的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发挥,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使灸疗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深入。

《针灸集成》:清・廖润鸿编。4卷,包括制艾法、作艾炷法、发灸疮法、发后调护法、同身寸折量法、诸病针灸处方等等,并提出禁灸穴49个,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认为“针灸不可并施”,值得商榷。卷一中又有“每月诸神值日避忌旁通图”及“针灸吉日”和“针灸忌日”等内容[8]。《针灸逢源》:清・李学川撰,分为6卷。此书非独言灸,卷一到卷三撰辑《内经》中针灸要旨及历代针灸专著中精华论述,以详明针灸源流;卷四考证校订铜人经穴,续补经外奇穴缺略;卷五列举40余种病症之针灸治疗取穴法;卷六剖析各科病症因由,并附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灸。《针灸逢源》是一本总结并加以校正清以前针灸成就的著作,其中记载经穴数目361个,迄今仍以为宗。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著。分上下2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手法、认症、奇经、络脉及各家治疗经验和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全书附有大量图画,形象生动,虽长于论针,却将针灸两法视为各有所长的治法,强调针刺不能治疗的疾病,可用艾灸,针刺取效迅速,却不如灸法稳当,此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灸疗中有一种有名的灸法叫“雷火针”,来源于艾卷灸,始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此法是将药物研末,加入艾绒中,制成艾卷用于灸疗,因其力强又按压于穴位之上,类似针刺,故又名为“雷火针”或“雷火神针”。清代医家将其中的药物加以改变,又创制了“太乙针”或“太乙神针”,并出现很多专著论述其药物组成和制法,如韩贻丰的《太乙神针心法》、松亭居士的《太乙神针》、范毓奇的《太乙神针》、周壅和的《太乙神针附方》、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和雷少逸的《雷火针法》等等,计10余种图书,20多种版本,发展了艾灸疗法,扩大了艾灸的治疗范围。现代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有《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灸法纂要》、《经验灸法独本》等等有关灸法的专著,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更有大量关于灸疗的论述散见于清代的医学综合著作和医籍中。而在清展完善的温病学派中,诸如叶天士等温病名家也积极地使用和推广灸法,在叶桂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就记载有“阴症散毒针”“百法神针”“三气合痹针”诸名,对所治的不同病症,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灸疗。

2清代灸疗的临床运用特点

(1)灸疗强调穴法穴法是指临床选用穴位的不同,也包括对穴位主治作用的不同看法。穴法一直为针灸家所重视。但从辨证取穴到辨时取穴,从十二经穴到经外奇穴,一般人都只在针刺疗法中较为关注穴法的应用。吴亦鼎所撰《神灸经纶》,则强调灸亦应注重穴法。吴氏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而其审穴的主要内容是辨明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如“属胃,属肝”“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只有将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搞清楚,在此基础上辨证取穴才可能有效,吴氏因此也刊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点穴方法,为后世针灸医家所喜用[6]。

(2)丰富的灸法隔物灸始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之后历代皆有发展,特别是元代朱丹溪和明代薛己对其颇多扩大应用,直至清代,隔物灸的应用达到顶峰,隔蒜、盐、椒、面以及黄蜡等等,其间所隔药物遍及植物、动物、矿物、器皿等,数10个品种,举不胜举,隔物灸法至此臻于完善。

艾卷灸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艾卷灸始见于明初,后《本草纲目》中加以改革制成“雷火神针”,其在清展旺盛,并改革制成“太乙神针”,制法类似“雷火针”,而所用药物,不似“雷火针”多蜈蚣、全蝎、乌头等峻烈毒物,皆纯正之品,适应症更为广泛,并涌现大量专门的著作。在清及民国初年,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302・中国针灸2002年3月第22卷第3期

僻壤无药之处”,疗效神奇,深受欢迎,被誉为“庶几家有是针,病无不治”,在中医灸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9]。药锭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制作用药多以硫磺为主,配以朱砂、麝香、蟾酥、硼砂等药研末制成药锭,贴在穴位上,使用时火燃烟熏,利用硫磺等药的药力,治疗寒湿气、体表痈疽流注、风痹、小儿搐逆、口眼歪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痛等。叶天士在《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用到的“香硫饼灸”、赵学敏所创“救苦丹”(见《本草纲目拾遗》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一中记载的“阳遂锭灸”等等,均是药锭灸。

药捻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是指用多种药物粉末用紫绵纸裹成药捻以施灸。使用时,将药捻粘于皮肤上,用火点着。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记载的“蓬莱火”,即由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制成,去西黄,加硼砂、草乌也可,主治脘腹胀满、水肿、风痹等。

(3)多种灸疗器械的出现器械灸,最早见于鲍姑,她发明了瓦甑灸。其后《古今医鉴》中记载用铜钱作灸器。至清,《针灸易学》中李守先使用泥钱作灸器,后又有人使用灸板、灸罩,至叶香岩则使用面碗或银制灸器等等。灸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多种灸器的使用,说明灸疗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为更方便使用,医家发明了丰富的灸疗器械以辅助治疗,而现代使用的灸盒、灸筒等很多灸疗器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灸疗在清代有一定的发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创新较多,特别是太乙神针的创制和应用,理论方面虽也有所进步,但相比于清代整个医药学的发展而言,仍迫于大形势未有重大突破。这一方面反映出灸疗具有切实可信的疗效,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又说明其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为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即如何继承、发展艾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治病方法,为现代人类的健康服务。

3参考文献

1魏稼.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2张吉,张若若.针灸学发展的断代分析.中国针灸,1996;16(8):46

3黄建军.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22

4邵虹.灸的历史研究.新中医,1983;(4):36

5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6清・吴砚丞.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3

7清・陈廷铨.罗遗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

第7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肩周炎;中药熏蒸;艾灸;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56-02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肩部周围组织多处发生慢性退行性或者炎症病变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治疗,有可能造成“冻肩”、“肩凝症”[1]。熏蒸是将药物以加热蒸汽的方式送达患处,艾灸治疗之原理为提高病变部位温度,两者都有舒经通络,使患处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本组研究探讨护理中运用中药熏蒸结合艾灸治疗肩周炎,并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8例肩周炎患者,均按中医药管理局诊断标准确诊[2]。其中男18例,女20例, 年龄31~60岁,平均(48.3±3.4)岁。病程2周~8年,平均病程(2.4±0.3)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肩疼痛、肩关节外旋小于30°、肩关节活动障碍。排除标准:肩关节结核、肿瘤及其化脓性炎症。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38例患者给予中药熏蒸结合艾灸。中药处方:制附子10 g、生黄芪30 g、红花10 g、桂枝10 g、桑枝20 g、羌活12 g、白芍12 g、乳香10 g、没药10 g、延胡索12 g、川芎6 g。每日1剂,采用联特电熏仪熏蒸患肩(深圳联特实业有限公司,LT-20A型)。操作方法:将以上药物用袋包装,放置于中医熏蒸机盒内用水浸泡待用。开机,定时,蒸汽喷头对准肩关节,肩关节外盖一薄棉布或纱布,防止蒸气烫伤,药液也能更好地渗透皮肤组织。熏蒸时间为20~30 min/次,1次/d,15 d为1个疗程。艾灸采用回旋灸和雀啄灸,或可加隔姜灸:用鲜姜切成2~3 mm薄片,置姜片于患者阿是穴等处,将艾柱放到姜片上施灸,若患者感觉局部皮肤较烫,随即更换艾柱继续灸,1次/d,10 min/次。15 d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肩关节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睡眠和[3-4]。长期如此会影响患者情绪而产生焦虑、紧张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恢复。对于有明显情绪障碍的患者,应加强护患沟通,针对病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介绍治疗特点、目的、意义以及熏蒸和艾灸的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相互配合和相互信任的良好护患关系, 通过交谈疏导患者紧张害怕的心理,解除患者思想负担。

1.2.2.2 熏蒸护理 熏蒸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当加热后药物蒸汽沿着管道口流出来时,要控制蒸汽的流量,同时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一般温度控制在45~60℃,先从低温开始,等患者适应后逐步过渡到高温,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5]。每5~10 min巡视1次,随时调节温度,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解决患者需要,对活动不便者由专人协助,确保安全。熏蒸后患者毛孔开放大量出汗,因此熏蒸结束后需擦净汗水,整理好衣物,在室温下休息10~20 min后再离开熏蒸室,防止风寒入侵。薰洗前后适当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嘱咐患者回去后适度活动,同时不可睡卧于柔软的床上,需平卧于硬板床之上。

1.2.2.3 艾灸护理 艾灸由专门护理人员操作,灸炙时询问患者的感觉,以感觉温热感或轻微灼痛感为宜。患者保持舒适的,艾灸动作稳定,艾灸过程中患者不可任意移动,以免烧伤皮肤。艾灰及时处理,防止其炙伤患者,艾炙时间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宜。

1.2.3 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行患肩功能锻炼,锻炼肩部肌群和上肢肌肉运动,包括模拟爬墙摸高、健侧手牵拉患侧手、后伸摸背、弯腰晃肩、梳头、外旋、画圈、抗重力锻炼等动作,通过康复训练,增强关节的适应能力,使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步增加,防止肌肉拉伤和加重病情。锻炼时需循序渐进,强度由低到高,难度由小至大,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锻炼方式和强度也需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由临床医师指导进行。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肩痛完全消失,肩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肩痛明显减轻,肩功能基本恢复;好转:肩痛减轻,肩功能好转;无效:肩痛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38例患者中,痊愈18例(47.4%),显效11例(28.9%),好转7例(18.4%),无效2例(5.3%)。总有效率为94.7%(36/38)。

3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发病机制为风邪湿寒聚于脉络,至经脉关节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枯萎,筋骨不利,肢节疼痛。治疗方法为散寒通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活血化瘀、兼补肝肾[6]。

在肩周炎患者的护理中,从改善组织结构、疏通经络入手,彻底改善患者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促进变性、挛缩组织修复,并使挛缩组织充分得到伸展,进一步消除关节粘连。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渗透至病灶部位,在病灶局部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疏通经络而止痛,改善穴区附近的血液循环,舒筋活血,温中祛寒,理气逐湿。中药薰洗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祛瘀、消肿活血的作用;中药薰洗与艾灸配合使用,可发挥其协同作用,共奏通经活络止痛之功效。本研究38例患者中,无效仅2例,总有效率高达94.7%,充分证明了中药熏蒸结合艾灸护理在肩周炎患者康复中的有效性。在运用中药熏蒸结合艾灸护理的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多做肩部活动,逐步增加肩部活动范围,练习需循序渐进, 避免强行牵拉;预防关节粘连和肩部软组织拘紧挛缩;同时注意肩部保暖和防止肩部外伤及过度劳累。另外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

本研究在护理中运用中药熏蒸结合艾灸的护理方式,充分发挥了两者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在肩周炎患者的康复中效果确切,且该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 循经刮痧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2例[J]. 河北中医,2006,28(6):45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3] 王雷,王遵来. 综合治疗肩周炎220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03,12(4):29.

[4] 李小书. 中药熏蒸治疗肩颈腰腿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1):139-140.

[5] 赵燕菱. 中药熏蒸治疗颈肩腰腿痛病人的护理[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0,24(5):1288.

第8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摘 要] 目的: 比较不同针灸方 法对抗化疗呕吐的作用特点,为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针灸疗法,提供了一定的 研究依据。方法:选取足三里穴,分别使用温针灸、针刺和艾 灸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呕 吐症状的积分为主要临床观察指标,以观察针灸足三里穴对抗化疗呕吐反应的临床疗效。 HT5结果:不同的针灸方法,其即时止呕效应和持续止呕效应不尽相 同,针刺的即时止呕效应优于 温针灸和艾灸,而温针灸的持续止呕效应优于针刺和艾灸。

[主题词] 抗肿瘤药/副作用;呕吐/针灸疗法;穴,足三 里

Clinical Study on Antago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Zusanli Point on Vomiting Caused by Chemotherapy Shen Guowei,Xiao Yang,Gao Yongkang(Taixing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Jia ngsu 225400)

[Abstract] Purpose To compare chara cteristics of antagonism of different ac upunctrue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on vom iting caused by chemotherapy,so as to p r ovide a certain basis for adopting diffe r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based on diffferent patients. Methods Zusanli (ST36) point was s elected and warm acupmoxibustion,acupun 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used respecti vely,cumulative score of vomiting symptom was used as main clinical index,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 ure and moxibustion at Zusanli (ST36) po in t on vomiting caused by chemotherapy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tr ansient stopping vomiting effect of acup uncture was superior to those of warm ac upmoxibustion and moxibustion,and the c ontinuous stopping vomiting effect of wa rm acupmoxibustion was superior to tho 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onclusion Different acu 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have di fferent transient stopping vomiting effe ct and continuous stopping vomiting eff ect.

[Key words] Antineoplast ic Agents/adv eff;Vomiting/acup ther;Poi nt ST36(ZUSANLI);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肿瘤病区,共80例。根据单盲、随机的分组原则将80例 研究对象分为3个治疗组和1个对照组,各20例。一般情况见表1。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灸组(A组)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足三里穴部位,常规消毒后,以指切法进针,得气后先行平补平泻 手法1分钟,然后在针柄上套上2 cm长的灸条,点燃,连续灸2壮,留针30分钟。

2.2 针刺组(B组)

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用指切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1分钟,间歇行针 每5分钟1次,每次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

2.3 艾灸组(C组)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点燃灸条,灸双侧足三里,灸火距皮肤2~3 cm, 采用温和悬灸法,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时间为30分钟。

以上3组以1个化疗周期作为观察期限,选择第1天化疗结束后即开始针灸治疗,每日针灸 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共3个疗程。

2.4 西药对照组(D组)

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8 mg于化疗前30分钟静脉推注。如化疗后仍出现强烈的胃肠 反应 ,则加用1次,化疗结束后停止。同样以1个化疗周期作为观察期限。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由于中医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疗效尚无统一标准,故结合WHO制定的化疗毒性反应的 有关标准,根据本试验的目的,对呕吐症状的程度、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口干、食欲情况, 自拟呕吐症状积分表,通过积分值来观察针灸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变情况。呕吐症状积分表 见表2。

积分计算法:在第1天化疗结束后(针灸前),针灸第7天,以及下1 周期第1天化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观察、询问、记录,作为统计数据。

3.2 治疗结果

(1)*"针灸1个疗程后,不同针灸方法的即时止呕效应见表3。

(2)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不同针灸方法的持续止呕效应表4。

(3)不同化疗周期的针灸止呕效应见表5。

4 讨论

4.1 针刺的即时止呕效应优于温针灸组和艾灸组

以1个针灸疗程结束后,3个治疗组针灸治疗前后的比较来看,3种针灸足三里的方法都能 有 效对抗化疗呕吐反应,但针刺组的即时止呕效应优于温针灸组和艾灸组。说明:在化疗用药 阶 段内,针刺组的止呕效应优于温针灸组和艾灸组。比较这3种治疗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针刺 组于留针过程中有手法行针,而温针灸和艾条缺少留针过程中的手法行针。由此看来,在针 刺过程中进行手法行针,对于取得良好的止呕效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在临床上两种手法常合并使用。针刺治病必须达 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具有治疗作用,而刺激量的构成,则以刺激强弱和刺激时间为主要因 素,刺激的强度一般可以从病人针刺感应轻重的反映来衡量。此外,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刺激 时间,才能有较好的效果,积累刺激时间所常用的行针手法主要有两种:间歇行针法和持续 行针法。比较而言,持续行针法的刺激强度大于间歇行针法,考虑到肿瘤化疗后的病人体质 较虚弱,采用间歇行针法。行针手法在实际应用时,又有轻重之分。"平补平泻"是指手法 较轻、刺激量较小的补泻手法,而"大补大泻"则是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手法。本 研究中由于考虑到化疗后肿瘤患者身体亏虚,对强刺激的承受力大为下降,故采用了平补平 泻手法。

4.2 温针灸的持续止呕效应优于针刺组和艾灸组

以3个疗程结束后(下1周期化疗第1天)的呕吐症状积分来分析,则与第1个疗程后的情 况发生 了变化,结果显示:温针灸的呕吐症状最轻,说明温针灸的持续止呕效应优于针刺和艾灸。 比较它们的治疗手段,其不同之处在于,温针灸比针刺多了艾灸的作用,比艾灸多了针刺的 作用,它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虽然针刺组的即时止呕效应优于温针灸组,但由于温针灸有 了艾灸的作用,在经过3个针灸疗程治疗后,其持续止呕效应表现得相当明显,超过了针刺 组。由此看来,艾灸可能在增强止呕的持续效应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灸法除了具有温散寒邪、温经通络、回阳固脱等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培补正气、保健强 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说明灸法有增进食欲、 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常灸人体某处,以提高人体抗病 能力,防止感染传染病的内容,如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 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调整 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人 体免疫力,提高健康水平。赵粹英[1]等通过隔药饼灸延缓衰老的临床研究发现, 艾灸能纠正异常免疫状态,增加T淋巴细胞总数,增强NK细胞活性,稳定机体内环境,延 缓垂体胸腺轴的老化而达到延缓衰老、保健强身的作用。正是这种增强体质、防病保健的 作用,使得艾灸不仅能降逆止呕,而且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止呕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既可单独 用灸,也可针灸并施,两者结合运用,可起到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温针灸就是针、灸并 施的方法。本研究发现化疗后病人在经过艾灸后,普遍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从而减轻了恶 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4.3 化疗周期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通过3组不同化疗周期的针灸前后比较,发现在不同化疗周期使用针灸足三里穴治疗,都能 取得良好的止呕效应,但Ⅰ期与Ⅱ~Ⅲ期和Ⅳ~Ⅴ期之间比较,P

祖国医学对择时而针相当重视,《灵枢・卫气行》指出:"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 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得之候气之,此在而刺之,是谓逢时"。这 就是说,应根据病情,选择人气旺盛之时,或在此取经脉气血来至之时,进行针灸,可获得 更好的治疗效果。除择时行针外,《内经》还就"按时选用五腧穴""因时施行针灸操作 "等一系列针灸时间治疗方法作了经验总结,后世的"子午流注"理论,同样也是论述应时 而刺灸的具体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化疗的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比在后期使用疗效更佳。 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理解为:化疗后期的病人,由于前期化疗损伤了正气,降低了机体 对化疗的耐受力,而化疗早期的病人由于受到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相对于化疗晚期的 病人而言,其机能抵抗力相对较强些,此时进行针灸治疗将获得较好的疗效,即《内经》所 讲的"谨候其时,病可与期",从而也验证了古代医学择时而针的理论。由此可以推测,在 化疗前即开始预防性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止呕疗效。

4.4 足三里止呕效应的特异性

本研究中针灸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止呕效应,除了针灸方法的作用外,还与所选取的足三里 穴密切相关。现代医学对足三里的临床应用进行许多临床研究,有人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 胃机能的影响,发现胃机能低下者,轻刺激可使之兴奋,表现为波幅增大,频率增快,胃酸 度上升,而胃内压变化不大;原来机能亢进者,重刺激可使之抑制,表现为波幅减小,频率 减慢,胃酸度下降,胃酸分泌量减少,胃内压量下降[2]。近年来,有学者利用传 感技术在胃镜直视下检测胃腔内压力,观察到针刺足三里对幽门运动功能有整体调节作用, 表现为使偏低下的幽门功能兴奋,使亢进的幽门功能抑制[3]。还有人通过对穴位 比较,发现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运动抑制效果殊不相同,有些穴位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 学意义,如足三里的针刺效果就比"阳陵泉""合谷"等穴位要好,说明穴位存在相对的 特异性,"肚腹三里留"也是十分客观的[4]。

古今的大量实践证明,足三里 在治疗胃腑的疾病中有着相对的特异性。当然,要证明某个穴位在治疗某个疾病方面的特异 性,必须与本经以及具有相同功效的其他穴位作比较,由于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比较针、灸 足三里穴的止呕功效特点,加上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未就胃经其他穴位以及有止呕作用的穴 位作优选比较,这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赵粹英,等.隔药饼灸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免疫学机理研究.中国针灸,19 98;(1):1

2 陈缓,等.自由基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6ZK)

3 钱立伟,等.电针足三里穴对人体幽门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1993;13(6):336

第9篇:艾灸理疗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艾灸 红外线疗法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1-01

膝关节关节炎的病理特点是对软骨的慢性磨损,好发于中老年人,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只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与不适,在适当的活动强度下,暂时好转。艾灸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红外线治疗时可达到镇痛,消除肿胀,解除肌肉痉挛的效果[1]。疗效是以某种方案为标准,制定另一种治疗方案治疗后相比达到的效果。我院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运用艾灸与红外线治疗后疗效等问题,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典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均40例患者,A组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在63~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4.5)岁,病程为3~6年,平均病程为(4.5±1.3)年。B组患者男14例,女26例,年龄在6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3.7)岁,病程为2~7年,平均病程为(3.8±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风湿关节炎类型、病程长短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2]。A组患者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出现严重炎症时,先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醋氯芬酸肠溶片(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027)、萘普生缓释胶囊(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18)消炎后对患者进行艾灸治疗,日一次,一次一个小时,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同时给予红外线透照疗法,每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应注意观察患者在艾灸是皮肤温度切忌勿把皮肤烧伤。B组患者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与A组采取同样方式进行消炎后,给予红外线透照疗法,每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红外线治疗时注意灯和皮肤的距离。

1.3 观察指标[3]。A、B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好转情况及预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A、B两组患者是否进行艾灸与红外线合并治疗后好转情况。表1结果显示,A组患者区别于B组患者在进行红外线治疗时合并艾灸治疗2、3个月后,A组患者有明显好转的人数较B组患者多,P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常发生的一种疾病,主要对软骨的慢性磨损,好发于中老年人,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只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与不适,在适当的活动强度下,适当好转,但在剧烈运动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的急性炎症表现,此时需要及时休息和对症治疗。早期可以用外用药物保守治疗,加以理疗减轻症状,但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症状严重者外用药物加口服药物和理疗同时进行,并且坚持几个疗程,方有疗效[4]。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艾灸也有好转的趋势,艾灸属于中医常见的疗法中的一种,以艾绒为原料,将艾绒制成柱状或是条状,将其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与患处,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此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不仅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且对很对疾病都有效果。红外线治疗是利用其波长的吸收和反射来达到治疗效果[5]。适当的红外线波长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其他波长的红外线则被反射,红外线在照射皮肤时,产生热效应,使病灶处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小静脉扩张,血液在组织停留时间延长,物质代谢增强,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本次临床结果显示,采用艾灸与红外线疗法对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复况大幅度降低[6]。因此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不宜只采用红外线治疗,一方面运用艾灸与红外线疗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运用艾灸与红外线疗法较单纯用红外线治疗疗程明显缩短。综上所述,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艾灸与红外线疗法后有明显积极的作用,而且临床上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佳灿,曹烈虎,陈维华,等.艾灸联合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5);79-82

[2]壬松,沈霖,肖琳.艾灸疗法影响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55-58

[3]林海丹,何成奇.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1):1389-1392

[4]孙嘉利,范建中,宋桂植,等.红外线及磁场对兔膝骨关节炎软治疗疗效与相关机制有较大的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2):1851-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