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精选(九篇)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第1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鹿药属;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鹿药属 smilacina desf 植物隶属于百合科,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至中美洲,我国有14种,2变种[1],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除新疆、青海和宁夏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鹿药属植物中的许多种的地上幼嫩茎叶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2,3],一些种根茎可入药,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4],药材名为鹿药,具考证,鹿药始出自《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不起眼的野菜,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被开发成一道道“山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注重健康,追求绿色,对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更多人的热衷。鹿药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对其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将鹿药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鹿药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状况[1]

鹿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或伸长,直立或匍匐,有的具膨大节;茎单生直立,圆柱状,上部稍倾斜,具毛或无毛;叶互生,纸质,被毛或无毛,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具4~9片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浆果近球形,初期绿色,成熟后呈红色、黄色或紫红色,多具1~2枚种子,少数多枚种子,种子坚硬。各种鹿药属植物花期、果期与生长地的海拔、气候因子有关。

鹿药属植物多生长在林下、林缘、灌丛和水旁湿地等阴湿处,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其中鹿药s. japonica a. gray是在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主要药用种,而云南和四川省是鹿药属植物分布种类较多地区,吉林省东部山区分布有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3个种。现将我国鹿药属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总结如下。

鹿药s. japonica a. gray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台湾。

兴安鹿药s. dahurica turcz分布于东北、华北。

三叶鹿药s. trifolia desf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市、吉林省靖宇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400~700 m林下。

抱茎鹿药s. forrestii (w. w. sm.) hand.-mzt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大理2 800~3 200m林下。

西南鹿药s. fusca wall分布于滇西北至西玛拉雅墨脱地区2 000~2 600 m林下。

金佛山鹿药(新种)s. ginfoshanica wang et tang分布于四川东部(南川)、贵州(江口),岩石山或密林中,1 730~1 800 m。

管花鹿药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雪线上下、德钦、中甸、丽江、大理、漾濞、禄劝,南部西南部,四川西部,甘肃东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林下或灌丛下、水旁湿地和林缘,1 300~4 000 m。

四川鹿药(变种)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zechuanica分布于四川西部至云南东北部。

高大鹿药s. atropurpurea (franch) wang et tang分布于滇西北,四川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丽江鹿药s. lichiangensis w. w. sm.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和甘肃南部。

长柱鹿药s. oleracea (baker) hook. f. et thoms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

窄瓣鹿药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湖北西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西部与南部,贵州东北部和云南镇康和禄劝以北。

少叶鹿药(变种)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tenoloba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甘肃南部。

紫花鹿药s. purpurea wall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东部和南部。

合瓣鹿药s.tubifera batal分布于甘肃,青海,陕西,四川,湖北林下阴湿处。

台湾鹿药s. formosana hay分布于台湾高山地区。

2 化学成分研究

鹿药属植物中可食用的种包括:紫花鹿药、窄瓣鹿药、长柱鹿药、西南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以及分布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鹿药。可药用的种[5]包括: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金佛山鹿药、窄瓣鹿药、丽江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合瓣鹿药。有关鹿药属植物研究主要是生药鉴定 [6]和营养元素含量测定,而有关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近几年才有所增加。

2.1 茎叶中营养成分研究鹿药属植物在各地通常有别名,包括偏头七、山糜子、竹叶菜、九重楼、黄招七、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等。鹿药属植物中有些种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从其出苗一直到开花前都可采摘食用,鲜食或干食,炒食或煮汤,味道苦凉微甜,清香独特鲜美。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刘祥义[7],张加研[8],孙玉敏[9]等分别研究了不同种鹿药植物幼苗中氨基酸及无机元素。从各种鹿药属植物中检测出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外)在内的共17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胱氨酸;无机元素包括na,k,ca,mg,fe,zn,cu,mn,al,sr,ba,p,b,tr,ni,ge,co等,其中k含量十分高,而na的含量却相当低, ca,mg,fe,zn,mn含量也较高。桂明英等[10]研究了竹叶菜(高大鹿药)的营养价值及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菜中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总氨基酸含量为鲜重的24.76%,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1.6%,另外含有痕量维生素c,而糖类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非常低,糖占鲜重的2.56%,因此,可食用鹿药属植物是理想的保健减肥食品,具有开发价值。

2.2 茎叶中其它化学成分研究杨顺丽等[11,12]从云南滇西北产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地上幼嫩茎叶中分离鉴定出3个核苷类化合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腺嘌呤核苷,2′-脱氧腺苷;9个皂苷类化合物:①竹叶菜苷a (smilacinoside a){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6-o-棕榈酸酯基]-o-β-d-吡喃半乳糖},②竹叶菜苷b (smilacinoside b){ 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半乳糖苷},③竹叶菜苷c ( smilacinoside c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呋甾-5-烯-3β,22ξ,26-三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④竹叶菜苷d ( smilacinoside d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⑤玉簪苷d(funkioside d){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⑥蜘蛛抱蛋苷(aspidistrin){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⑦{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⑧鹭鸶兰苷a(diuranthoside a){新替告皂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⑨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另外还有三十烷醇(n-triacoatanol)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2.3 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鹿药属植物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李中大等[13]曾利用dragendorff系统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鹿药地下根茎及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植物中含有皂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成分。

ying zhang等[14]从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1个已知皂苷薯蓣皂苷和7个新甾体皂苷化合物:①atropuroside a {(25r)-2α,3β-d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 ②atropuroside b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③atropuroside c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β-d-xylopyranoside};④atropuroside d {2α,3β-d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⑤atropuroside e {2α,3β, 23α-tr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⑥atropuroside f {26-o-β-d-glucopyranosyl-2α,3β,22ξ-trihydroxy-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⑦atropuroside g {26-o-β-d-glucopyranosyl-22ξ-methoxyl-2α,3β-dihydroxy -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xylopyranoside}。

3 药理研究

鹿药属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我国民间常用于治疗劳伤,阳痿,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制成煎剂服用或捣烂敷用。

有关鹿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 ying zhang等[14]对从高大鹿药中提取分离得到的8种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atropuroside a,atropuroside f具有抗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 ,gryptococcus nesformans 和aspergillus frmigatus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0μg/ml,而薯蓣皂苷对candida albicans和candida glabrata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l,针对这3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做体外人体癌细胞(sk-mel,kb,bt-549,sk-ov-3,hepg2)毒性实验,显示三者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展望

食用的鹿药属植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资源分布广泛,当地农民采收后鲜食或开水煮后晾干储藏,在滇西北地区也有企业参与采收、加工和销售,进行商业运作,这样势必造成人们盲目地对其进行掠夺式采收。另外,鹿药属植物茎多为单生,春季幼嫩茎叶被采集后,影响了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及地下茎的生长,从而影响植株来年的生长,造成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要采取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又能加强保护的措施,也就需要对其引种栽培和驯化、采收方式、保鲜与储藏、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植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15],鹿药根茎中含有的皂苷化合物是否为其药用的物质基础,以及鹿药中其他新结构、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新药研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先导化合物。

鹿药属植物中除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为主要药用或食用种外,其它种是否也可供药用或食用,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第十三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91.

[2]吕丽芬,袁理春,赵 琪,等.滇西北野生长柱鹿药的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17.

[3]桂明英,李宗菊,陈 标,等.竹叶菜不同处理样品营养成分比较[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55.

[4]江西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35.

[5]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5.

[6]唐自慧,逄云莉,何兴金,等.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6):550.

[7]刘祥义,张加研,傅 惠.管花鹿药微量元素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3):17.

[8]张加研,周蛟,刘祥义.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营养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4:45.

[9]孙玉敏,金顺姬,罗丹娜.鹿药、四叶菜、山菠菜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9.

[10]桂明英,陈标,申洁,等.竹叶菜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植物,2000,20(1):71.

[11]杨顺丽,刘锡葵.竹叶菜中的核苷类化学成分 [j].中国天然药物,2003,1(4):196.

[12]杨顺丽.竹叶菜、菊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的化学成分与抗癌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3:1.

[13]李中大,李焕荣,林志宏,等.鹿药化学成分初探 [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2):54.

第2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发展对策

1.发展药材生产的意义

1.1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据可靠数据资料显示,中国中药销售总额大约占全球药材市场的3%~5%,不到GDP的1%。自1987年起,英法在植物药的购买力上涨了70%和50%,美国市场也持续攀升。对日本来说,尽管其汉方制剂以及原料都产自中国,但日本注重技术研发,自20世纪90年开始,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5%,同时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中国。而我国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份额竟然不到5%。尽管近些年有持续上升迹象,但是销售的多为药材原料和保健品。同时,我国中药市场还面临传统医药产品生产国,如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同时也面临欧洲国家植物药的冲击,因此,有必要种植无公害中药材,来提高在国内外市鲋幸┎牟品的竞争力。

1.2中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在于中药材生产,而我国对中药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的采收方式,在这种采收方式下,导致每年我国常用的中药材都存在20%的巨大缺口,目前中药原料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要确保中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重要基地建设。作为中药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命脉,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还会影响中药使用者的安全。如果不能保证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可靠,也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中药。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加大了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力度,主要可分为2类:一类是已经从事药材生产的中药制药企业,剩下的属于政府、经销公司以及药农相结合的“联合体。因此,为了实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进行无公害中药材种植。

2.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的发展现状

2.1产地生态环境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较大

中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往往会受到种植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土质状况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中药材品质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指对中药材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关键在于这些因素对中药材次生代谢物以及所含的有益元素种类及其存在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很多中药材往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药材品质才会形成,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势必会对药材产量和品种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很多地区在进行盲目引种后种植出来的药材不能用药或者是能够用药,但药效不佳的重要原因。药材品质往往能够决定药材的质量,中药材物种类型不一样,那么药材有效成分形成、转化和积累等都会不一样,最终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2.2种植技术有待改进,对药材生物学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无公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药材本身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缺,有待填补。导致了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合理解决。比如说重茬问题,对于三七、人参等药材的种植,往往需要间隔几年才能再次进行种植,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持续利用。同时,目前在药用植物栽培学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中药材生长适宜的土壤类型、施肥以及灌水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研究漏洞,导致农民在实际进行中药材种植时,并没有可供采用的种植技术,只能借鉴其他作物种植的做法,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药材品质不好、质量缺乏稳定性。另外,目前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前,病虫害防治问题已经升级成为中药材种植的突出问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也受到了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尽管GAP专门就农药选择和用量上进行了规定,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就农药的安全性是否满足要求进行评价研究。在目前的防治对策下,很多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3农药残留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材种植地区在病虫害防治上都明确规定了禁用剧毒农药,在农药品种类型选择和用量上都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少数地区,病虫害防治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即便是不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在农药用量上也不能进行合理控制,容易导致用量超标,造成中药材残留问题突出。我国现阶段的中药材生产往往都比较分散,主要是以家庭小生产为主,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盲目性。总得来说,当前药农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上,经常出现农药滥用和误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物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2.4重金属污染严重

我国现阶段中药材种植并没有实现科学规范化种植,不少药农并不是很了解中药材中所含的重金属,也不清楚土壤的理化性质,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也没有做好合理化施肥,从而导致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对药材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准。

3.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的发展对策

3.1加强中药农业的发展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多种中药材发展模式,比如说“企业+基地”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企业+农户”模式等,这些发展模式的存在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启动,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要对中药材品种的选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药材品质的质量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中药材质量的高低,而加强种子质量保护和创新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应持续关注和研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育种上,原因是育种见效不是很明显,耗费的时间还比较长,加上现阶段我国在中药材方面育种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及时转换工作重点,努力做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同时保存、鉴定和评价种质资源也是重点。所以目前仍应该重视选种,育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可以筛选、比较农家品种,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3.2加强中药材栽培研究和GAP基地建设

首先,应加强中药材栽培研究,制定完善的耕作制度,强化水肥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以实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完善的中药农业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应在GAP要求下,加大对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研究力度,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群落生态学研究,还要积极严重新型无公害生物农药。

第3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第4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楮头红 化学成分 多糖 营养元素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34-02

治疗乙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效药,这是世界性问题。临床上主要以保肝护肝、凉血解毒或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造成的侵害。中草药及其制剂对该病有独特的疗效,这可能与药用植物多成分的协调和增效作用有关一如已有药理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在抗肝炎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还有诱生干扰素和抗病毒的功能[1,2];鞣质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作用[3];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广泛而温和,有保护肝脏和其他组织、器官和抗病毒、抗菌的作用,并有抑制癌细胞和细胞毒素等多种作用[4];皂苷有影响代谢、免疫和酶系统以及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大多数中药的皂苷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5,6];植物中多种有机态营养微量元素[7]易于吸收,与人体免疫密切相关,对疾病恢复有辅助作用。楮头红(S.nepalensis ),别名风柜斗草[8]。《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性凉,味酸,无毒;功用:清肺热、去肝炎[9];《实用中草药》记载:其性平,味甘。功用:凉热解毒、凉血利水,主治急性肝炎,肺热咳嗽[10]。据有关临床使用报道:楮头红对急性肝炎(甲肝、乙肝急性期)疗效最佳,对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效。在福建省民间广为使用,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天然药用植物和中草药资源。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关系等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为寻找活性物质,了解楮头红临床用药机制的指导科学用药,开展对楮头红化学成分的研究,对探讨楮头红临床用药机制,指导科学地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深入开发应用该天然药用植物也具有指导意义。

1 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电子天平、旋转蒸发器、恒温水浴箱、恒温磁力搅拌机、电热套、DHG电热恒温干燥箱、电热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90型)。

1.2 材料 楮头红、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正丁醇、三氯化铁、α-萘酚、3,5-二硝基苯甲酸、硝酸银、冰乙酸、活性炭、苯酚、葡萄糖等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楮头红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2.1.1 化学成分提取 取50g楮头红干药末,加石油醚回流提取(1.5h)3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后(下同)得石油醚提取部位105ml;滤渣加乙醚回流提取(1.5h)3次,过滤,合并滤液得乙醚提取部位110ml;所得滤渣继续加乙酸乙酯提取(1.5h)3次,过滤,合并滤液乙酸乙酯提取部位116ml;所得滤渣再加乙醇回流提取(1.5h)3次,过滤,合并滤液所得乙醇提取部位110ml;最后在滤渣中加蒸馏水回流提取(1.5h)3次,过滤,合并滤液得蒸馏水提取部位168ml。临用时根据需要将各部位提取液稀释或浓缩。

2.1.2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各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采用化学特征反应定性和纸层析定性试验[11-13]。

2.2多糖提取与含量测定

2.2.1 多糖提取与初步精制 取2.1.1蒸馏水提取部位上清液用酶法去除淀粉,按18ug/g加液化酶到上清液中,在pH为6,85℃水浴条件下处理1.5 h,用I2/KI溶液检验者到碘液不变色,接着按200ug/g加糖化酶,pH调至6,水浴温度60℃处理1 h。去淀粉后,接着用sevag法除去蛋白质,然后加3倍体积95%乙醇溶液,静置1 h后,沉淀抽滤,干燥即得精制多糖。

2.2.2多糖含量测定[14]用葡萄糖为对照品,用2.2.1所得精制多糖为供试样品,含量测定采用硫酸-苯酚法。

2.3元素测定

2.3.1楮头红中钙、镁、铁、锰、锌、铜测定[15] 称取烘干磨碎的楮头红样品2.0g于瓷坩埚中,在电热板上缓缓加热炭化至不再冒烟,移入高温电炉,逐渐升温到500℃灰化2 h。待冷却后滴加硝酸(1:1)溶解灰分,蒸发至干后,置于高温电炉中继续灰化完全,用2mlHCL(1:1)溶解灰分,移入25 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采用标准工作曲线法,分别于285.2nm、422.7 nm、248.3 nm 、279.5 nm、213.8 nm、324.7 nm波长处测定标准液和样液中Mg、Ca、Fe、Mn、Zn和Cu的吸收值,计算即得。

2.3.2楮头红中钾的含量测定 取干燥的楮头红粉末1.0g于1mol/l盐酸溶液中浸提,吸取浸提的待测液5.00ml于25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采用标准工作曲线法[16],于766.80 nm处相同条件测定,计算即得。

3 结果与分析

3.1楮头红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和纸层析法试验结果如表1,2。楮头红中主要活性化学成分有多糖、游离苷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皂苷、有机酸、酚类、鞣质等物质。

表1楮头红化学成分试管预试法鉴定结果

表2楮头红化学成分圆形油纸层析法鉴定结果

3.2多糖含量 经多次提取测定,楮头红中多糖的平均含量为75.0g/kg。

3.3元素测定 各元素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几种元素测定结果 (n=5)

4讨论

试验表明,楮头红中含有游离苷类物质、黄酮类物质、酚类、鞣质类等物质,含量较高的多糖和较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些成分有的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的可诱生干扰素和抗病毒作用;有的可抗菌抗炎;有的可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有的可抑制癌细胞和细胞毒素、保护肝脏等多种作用,这与楮头红的临床药效基本一致。但是要掌握楮头红的临床用药机制以及药效与各类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对楮头红的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子结构鉴定和临床药理试验等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红樱,张德禄,胡春香,等.植物活性多糖研究进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0(3):112-117.

[2]谭仁祥.植物成分功能.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5.

[3]冯卫生.鞣质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中国医药情报,1996,2(4):220-224.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40.

[5]徐先祥,夏伦祝,高家荣.中药皂苷类物质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2): 126-128.

[6]杨志刚,陈阿琴,俞颂东,等.三七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兽药杂志,2005,39(1):33-37.

[7]新宇.微量元素与免疫. 百科知识,2005, (02S):18.

[8]林来官.福建植物志,第4卷.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1798.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90.

[10]陈桂菲,叶淑玲.风柜头草药用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129.

[11]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87-189.

[12]谭仁祥.植物成分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36.

[13]董小萍.中药品种品质与化学成分实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9-173.

[14]张惟杰.复合多糖生化研究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1-213.

第5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学;教学

高等学校开设中药资源学的目的在于,调查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动态规律;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药新药开发、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药材原料。在“宽口径专业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吉首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是培养制药人才的需要,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资源型社会、提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需要。本文就开设中药资源学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有益探讨。

一、开设的必要性――发展地方经济

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武陵山区,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药材和果品基地。药用植物有273科、1020属、2461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22%,占全省药用植物总量的67%。据测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达400多万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国药材公司直接联系的野生药材收购点和药材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天然药物绿色高效提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天然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天然药物修饰与纵深开发、高值终端产品原料开发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来,吉首大学在植物开发加工应用方面,以湘西猕猴桃、杜仲、花椒、盾叶薯蓣、倍子倍花等药用植物与农林产品为突破口,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药物研究方面已申报专利40余项,针对药用植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在药物化学相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胶囊、天之骄青花椒精华素胶囊、薯蓣皂素、双烯、花椒油、倍花单宁酸等产品,“果王素”成为国家名牌产品。这些项目的推广和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制药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开设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论介绍中药资源调查和质量评价、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更新等问题,以增强学生有关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理念。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重点了解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地位、特点以及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国地道药材的概念与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现代中药开发研究的意义,同时要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了解其特点以及新的资源开发前景,牢记通过GAP认证的产地与药材。介绍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药材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和三级开发的含义,同时要了解扩大和寻找中药资源产量的途径和方法。介绍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利用,使学生了解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意义,同时要了解扩中药资源更新的意义、分类、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寻找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分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资源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专业教育。每章先概说,主要入药部位的不同药用植物的生药名、来源与植物学特征、成分与功效、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然后简单介绍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

利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以及利用天然药物开发新的药物的专业技能,为湘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优势,加强实地调研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人才要求,拟定合理的调研项目。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湘西地区的药物资源,培养药物开发方面的人才。

建设规划方面,与我校的对口支援学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或湖南师范大学联系,采用课程进修的形式培养师资。初步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体会进修学校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搞清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领会和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吉首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湘西地区的特点和武陵山片区中药材多的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张红瑞,周艳,高致明,李志敏.公选课《中药资源学》教学分析[J].医药教育,2012(2).

第6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道地性药材 生理生化基础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54-02

中药材的道地性是鉴别药材品质的专用名词。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确定道地性药材需要考虑药材的质量、品质和产地等多个因素,但其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道地性一直在长期的中医药实践过程中作为评价药材品质的综合性标准[1]。非道地性药材和道地性药材来源于相近或者是相同的物种,在化学成分、生药性状和形态等方面 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使用传统方法鉴别道地药材不仅困难较大,而且有很强的主观性[2]。现阶段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也日益成熟,已经可以利用遗传物质DNA对生物遗传的多样性进行鉴定和分类。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引领人工资源培育、品种改良和中药鉴定到分子水平时代[3]。另外,在新药研发、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分子鉴定等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该文从道地性药材研究的重要性、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药材的道地性进行简要的综述。

1 道地性药材研究的重要性

道地药材指的是药材生长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从而使得品质优良,是中药材的精粹,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品质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指标[4]。道地药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的传统药物,它特指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公认、久经中医临床验证、来源于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5]。我国具有长期的、传统的中医药学,而在其医疗实践中,药材的道地性是一种独特的、评价药材品质的综合性标准。

2 道地性药材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道地性药材的形成与该药材的主要药效成分戚戚相关。药材不同,药效的差异也不同,比如:皂苷、萜类、黄酮等,这些成分/组分在体内的溶解性、渗透性等生物药剂学性质均不一样,可以从“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对疾病进行防治[6]。目前,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概念陈彦等人提出了“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研究[7],他们采用组分结构理论及其解析体系,阐述了夏枯草等中药,由酚酸黄酮三萜3类组分组成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基础物质,且结构比为1.41∶0.44∶0.53和1.42∶0.44∶0.66。板蓝根痛经宝包括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主要由多糖酚酸生物碱组分构成;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酚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烃类、烯烃类组分构成。该理论和技术可以在研究方剂和道地药材的优效性时进行推广使用(见表1)。

3 影响道地性形成的因素

植物药材道地性是由其特定的次生物质形成与积累所引起的。如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是植物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在一些列酶的作用下生成萜类物质,同时还可以生成甾体类物质,这些甾体类物质经过一系列其他反应可生成甾体类生物碱。异戊烯焦磷酸是2-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途径(2-methyl-D-erythritol-4-phosphate, 简写为MEP)与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ate pathway, 简写为MVA)的共同中间体,两条途径产生的异戊烯焦磷酸可以穿过质体膜互为对方所用[8]。

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可以诱导这些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但这只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外因,各种环境因素可以在生长过程中影响甚至胁迫药用植物,这些因子包括微生物、食草动物、病虫害等生物因子和水分、温度、光照、土壤等非生物因子。如张小波等[9]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日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黎开强等[10]研究表明,温度较低时,川贝母的生育期也较长,适合鳞茎的生长,从而增加生物碱的含量。

中药材生物量的形成和主要代谢产物的积累还与土壤含水量有着密切联系,在不同强度水分胁迫下植物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都会受到影响。刘大会等[11]研究表明,土壤严重干旱和水分过多时,丹参植株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丹参药材的道地性;轻度干旱可促进根部二氧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11A等4种丹参酮组分以及丹船酸B的积累和合成,并增强植株积累和吸收Fe、Cu、Zn、P、Mg、Ca、Mn、K等矿质元素。柯用春等[12]研究证明,金银花在轻度水分胁迫下会有大量的绿原酸分泌;而干旱强度增加后,花蕾的绿原酸含量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光照对道地药材的影响主要与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初级代谢产物的形成有关。如许翔鸿等[13]研究证明,适当遮荫可使延胡索的生物碱总量增加。王志清等[14]研究表明,随光照强度的减弱,根折干率增大,挥发油含量降低。

道地性药材的形成还与土壤环境有很大关系,例如:根部分泌的有机物可以使土壤的微生物、含水量、pH值等生态环境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如李卫建等[15]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对连翘种子中的连翘酯苷含量影响较大。郭巧生等[16]对来自不同产地的怀菊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总黄酮和绿原酸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的CEC含量、速效磷、速效钾、脲酶都可以影响怀菊内的化学成分。

药材的道地性好坏还有栽培措施密切相关。不合理的栽种模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中药材的产量,还会严重影响药材的道地性,因此,人们提出了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种植的概念。张永清等[17]在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与植物药材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如何调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等问题。田丰等[18]对药用作物的栽培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药用作物的栽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措施。

4 展望

该文作者在研究道地药材时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1)研究道地药材时,没有涉及人文、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此,没有形成系统复杂性科学的思想。(2)忽视了“自然等级理论”和“尺度效应”。(3)没有把数学作为基本工具进行观察分析,因此,没有量化的处理和分析样本的全面性、代表性和结果。

现阶段,我国在研究药材的道地性时不仅品质较少,而且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不全面。由道地性的内涵可知,应该从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药材的道地性,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文远,秦恩强,肖小河,等.当归药材道地性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1,32(10):926-929.

[2]肖小河,刘峰群,袁海龙,等.中药DNA分子标识鉴定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8):561-564.

[3]王康正,高文远,范磊,等.DNA分子诊断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2):707-709.

[4]肖小河,王伽伯,鄢丹,等.“道地综合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13-1517.

[5]张重义,林文雄,林瑞余.中国道地药材研究现状与展望[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4):258-260.

[6]孙娥,贾晓斌,陈斌,等.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81-2185.

[7]陈彦,封亮,朱春霞,等.中药物质基础的组分结构理论与多维结构质控技术研究及其在中药产品过程质控中的应用[J]//2013年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江苏中医药,2013(4):83.

[8]张琳,王继涛,张大为,等.珍稀濒危药用铁皮石斛HMGR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J].药学学报,2014,49(3):411-418.

[9]张小波,郭兰萍,韦霄,等.广西青蒿种植气候适宜性等级区划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794-1798.

[10]黎开强,吴卫,郑有良,等.温度对川贝母生理指标、鳞莲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6):1948-1951.

[11]刘大会,郭兰萍,黄璐琦,等.土壤水分含量对丹参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21-325.

[12]柯用春,周凌云,徐迎春,等.土壤水分对金银花总绿原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1201-1202.

[13]许翔鸿,王挣涛,余国奠.光照对延胡索生长及生物碱积累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4,27(11):804-805.

[14]王志清,郑培和,逄世峰,等.光照强度对北细辛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558-1567.

[15]李卫建,李先恩.连翘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量化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577-1580.

[16]郭巧生,梁迎暖,张重义,等.土壤因子对怀菊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3-128.

第7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摘要:综述了木姜子属植物的分布、萜类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根据萜类成分的结构按其所属的基本骨架进行了分类整理, 为木姜子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化学依据, 并为评价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姜子属; 萜类成分; 生物活性

Advanced Research on Terpenoids in Litse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terpenoid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Litsea was summarized; It has classified in order of its affiliated basic skeleton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terpenoids composition. Provided valuable chemical information for Litsea and offered reference for estimating medical effect of the genus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Litsea; Terpenoids; Biological activity

樟科木姜子属(Litsea Lam.)全球约200种,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 我国有74种[1]。在北纬18°至34°间均有分布, 但主产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 为森林中习见的树木。 本属植物的主要用途是提取芳香油(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作为中草药。本文就木姜子属萜类成分的植物来源、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作了概述。 为木姜子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化学依据, 并为全面评价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1 木姜子属植物样品来源产地

木姜子属植物中已见有关萜类成分报道的植物种类及产地见表1,共有8种, 11个样品。杨叶木姜子, 俗称老鸦皮, 其果实也称澄茄子或樟树果, 民间用于胃寒腹痛, 食滞饱胀[2]。 山鸡椒[山苍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功效, 可用于胃寒呕逆、寒疝腹痛、寒湿郁滞等治疗。 其鲜果提取的挥发油有特殊的清香气, 具显著的抗菌、祛痰、抗心律失常等作用[3]。表1 木姜子属已报道有萜类成分的植物材料来源及产地(略)

2 木姜子属萜类成分的结构特征

在木姜子属植物中存在的萜类成分有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其基本骨架见图1和图2[2~6]。

2.1 单萜(monoterpenoids)木姜子属中存在的单萜有无环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2.1.1 无环单萜木姜子属无环单萜的基本骨架是2,6二甲基辛烷(2,6dimethyloctanes), 见图11, 存在于表1的所有种类中。 其萜烯有:月桂烯(myrcene)、罗勒烯(ocim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月桂烯醇(myrcenol)、月桂醛(laur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oxide)、香茅醇(citronellol)、香叶醛(geranial)、香叶醇(gernaiol)、香叶醛(geranial)[α柠檬醛(αcitral)]、乙酸香叶酯(geranyl acetate) 、橙花醇(nerol) 、橙花醛(neral)[β柠檬醛(βcitral)]、乙酸橙花醇酯(neryl acetate)和玫瑰醚(rose oxide)。其中杨叶木姜子果实、山鸡椒果实和毛叶木姜子果实中的柠檬醛含量较高, 分别为39%[7],68.8%[8]和69.3%[9]。 山鸡椒根和木姜子中香茅醛[香草醛](citronellal)的含量分别为25.9%[10]和6.86%[11] ,毛叶木姜子的芳樟醇含量为7.09%[12]。

2.1.2 单环单萜单环单萜类植物成分的种类很多,其基本碳架在10种以上,木姜子属有其中2种类型的基本骨架, 即薄荷烷(menthane) 和桉叶素类(cineole), 见图12,3。 薄荷烷存在于表1中除了豹皮樟以外的所有种类中。 其萜烯有:柠檬烯(limo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松油烯(terp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和对伞花烃(p-cymene); 其中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毛叶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等果实中的柠檬烯的含量较高, 分别为14.15%,8.48%,11.04%和8.77%[13]。 其含氧衍生物有异薄荷酮(isomenthone) 、松油醇(terpineol)、松油烯4醇(terpinen4ol)、香芹醇(carveol)、香芹酚(carvacrol) 、香芹酮 (carvone)、胡椒酮(piperitone)、百里香酚(thymol)、枯茗醇(cumin alcohol) 和枯茗醛(cuminic aldehycle)。 其中毛叶木姜子叶和大果木姜子中的α松油醇的含量分别为9.93%和6.36%。 桉叶素类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毛叶木姜子、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 有1,8桉叶素和1,4桉叶素。 杨叶木姜子、毛叶木姜子叶、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中的1,8桉叶素的含量较高, 特别是毛叶木姜子叶和大果木姜子的含量高达29.41%和23.75%。

2.1.3 双环单萜 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 组成它们的基本碳架在15种以上, 木姜子属具有其中的5种基本骨架, 见图12~8。 侧柏烷结构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果、毛叶木姜子叶和大果木姜子果中。 有侧柏烯(thujene)和香桧烯(sabin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香桧醇(sabinol)。 蒈烷结构存在于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中, 有δ3蒈烯(δ3carelle)和δ4蒈烯(δ4carelle)。 蒎烷结构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毛叶木姜子、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中, 其萜烯有蒎烯(pin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反松香芹醇(transpinocarveol) 、马鞭草烯醇(verbenol)、马鞭草烯酮(verbenone)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 其中山鸡椒和大果木姜子中α蒎烯(αpinene)的含量分别为5.40%和5.13%。 大果木姜子中的β蒎烯含量为5.81%[14]。 葑烷结构只见存在于木姜子中, 其萜烯α葑烯(αfenchene) ,含量也不高, 在其他种类中尚未见报道。 莰烷结构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果、毛叶木姜子、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中, 萜烯有莰烯[樟烯](camphene)和冰片烯(bornyl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 camphol) 、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和桧脑(juniper acetate)。

2.2 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倍半萜的基本碳架类型复杂多样。 在木姜子属中存在无环倍半萜、单环倍半萜、双环倍半萜和三环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2.2.1 无环倍半萜木姜子属植物中的无环倍半萜的基本骨架只有金合欢烷(farnesane)一种, 见图29, 存在于毛叶木姜子、豺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其萜烯有金合欢烯(farnes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金合欢醇(farnesol)、乙酸金合欢酯(farnesyl acetate)和橙花叔醇(nerolidol), 大果木姜子的金合欢醇的含量为2.57%。

2.2.2 单环倍半萜木姜子属植物中的单环倍半萜的基本骨架有5种, 见图210~14。没药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叶和豺皮樟根中, 其萜烯有姜黄烯(curcumene)、其含氧衍生物有α红没药醇(αbisabolol)。 蛇麻烷和吉马烷结构只见存在于毛叶木姜子和大果木姜子中。 榄香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豺皮樟根和大果木姜子中, 其萜烯有榄香烯(elemene)的三种异构体(βγ和δ榄香烯), 其含氧衍生物有榄香醇(elemol)和乙酸榄香酯(elemol acetate), 其中大果木姜子的榄香醇的含量为2.30%。 木姜子烷是HongJie Zhang等2002年首次在轮叶木姜子发现的一种新的倍半萜骨架, 命名为litseane; 并报道了8种木姜子烷型的含氧衍生物轮叶木姜子醇AH(litseaverticillol AH)。

2.2.3 双环倍半萜木姜子属植物中双环倍半萜的基本骨架有7种, 见图215~21。 桉叶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豺皮樟、豹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萜烯有芹子烯(selinene)的α和β两种异构体; 其含氧衍生物有桉叶油醇(eudesmol)的α、β和γ三种异构体和存在于轮叶木姜子中的verticillatol; 豺皮樟叶和根中的β桉叶油醇(βeudesmol)的含量分别为1.14%[16]和2.70%[17]; 大果木姜子的桉叶油醇的总含量为8.34%。 杜松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木姜子、豹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有杜松烯(cadinene)的β、γ和δ三种异构体、杜松3,9二烯(cakina3,9diene)、杜松1,3,5-三烯(cadina1,3,5triene)、γ依兰油烯(γmurrolene)和卡拉烯(kalarene)。 具檀香烷结构的檀香烯只见存在于大果木姜子中。愈创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豺皮樟根和大果木姜子中, 其萜烯有α愈创木烯(αguaiazul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愈创醇(guaiol)、喇叭茶醇(ledol)和匙叶桉叶油醇(spathulenol); 其中豺皮樟根中的愈创醇含量高达18.76%。 石竹烷结构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山鸡椒果、毛叶木姜子、木姜子、豹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 萜烯有石竹烯(caryophyllane)的α和β两种异构体, 其含氧衍生物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 其中毛叶木姜子中的β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的含量分别为5.57%和7.13%。 佛手柑烷结构的香柠檬烯只见存在于杨叶木姜子和山鸡椒根中。 Oploanane烷的含氧衍生物Oploanone 只见存在于毛叶木姜子叶中。

2.2.4 三环倍半萜木姜子属植物中三环倍半萜的基本骨架有8种, 见图22229。 胡椒烷结构的古巴烯(copaene)只见存在于豹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依兰烷结构的依兰烯(ylangene)只见存在于大果木姜子中。 毕澄茄烷结构存在于豹皮樟、大果木姜子和山鸡椒中, 萜烯有毕澄茄油烯(cubebene)的α、β和δ三种异构体; 其中豹皮樟的α毕澄茄油烯的含量为3.58%[18]; 大果木姜子的β毕澄茄油烯的最高含量为4.19%; 山鸡椒中分离到其含氧衍生物山鸡椒醇(cubebaol)[19]。 马兜铃烷结构的马兜铃烯只见存在豹皮樟中。香木兰烷结构的香树烯 (aromadendrene)只见存在于木姜子中; 波旁烷结构的β波旁烯(βbourbonene)只见存在于毛叶木姜子中。 柏木烷结构存在于毛叶木姜子、豹皮樟和大果木姜子中, 萜烯有雪松-8烯(cedr8ene)、 其含氧衍生物有雪松醇(cedrol)和雪松烯醇(cedreneol)。 广藿香烷结构的α绿叶烯(αpatchoulene)只见存在于豹皮樟中, 含量为1.34%。 另外, Achmad S A 1992年L. amara中分离得到倍半萜indonesiol[20]。 Euis Holisontan 1993年从L .cassiaefolia中分离得到了isocurcumol和Liteacassilolide[21]。

2.3 三萜(triterpene)木姜子属植物中三萜的基本骨架有3种, 其中四环三萜骨架一种, 见图330, 木姜子薄荷醇(litsomentol) 是从 L.tometosa中分离得到[22]。 五环三萜的基本骨架有2种, 见图33132, 蒲公英烷型结构的蒲公英醇(taraxerol)从L. dealbata中分离得到[23]。 齐墩果烷又称β香树脂烷(βamyrin)型结构的β乙酸香树脂醇酯、3乙酰齐墩果醛和3乙酰28,28二甲氧基12烯齐墩果酸、3乙酸古柯二醇酯从L. ellipuca中分离得到[24]。

3 生物活性

3.1 抗菌消炎作用

3.1.1 抗细菌柠檬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林翠梧等报道毛叶木姜子叶油在1 000μg・ml1的情况下,可以完全抑制苦草杆菌 、白葡萄球菌和四链球菌的繁殖,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 含量为29.41%。 Subhash C等报道潺槁木姜子(L. glutinosa)树皮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细菌活性, 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 这个结果表明了潺槁木姜子作为治疗腹泻和痢疾的传统药物的可靠性[25]。

3.1.2 抗真菌黄梁绮龄等[26]提取产于湖南的山鸡椒挥发油,对3种常见植物真菌作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分离与鉴定的结果表明,山鸡椒挥发油中含量约70%左右的柠檬醛是抑制真菌生长的有效化学成分,且具有明显的保鲜作用。

黄浩等用山鸡椒果实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的抗霉菌作用实验研究, 发现其对多种霉菌均有作用, 是一种广谱抗霉剂, 还具有消除黄曲霉毒素的效果。 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理,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影响细胞膜的完成性, 改变和干扰细胞壁的功能, 以及抑制细菌四氢叶酸合成、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多数药物通过单一机制发挥作用, 少数药物为复合作用。 据资料报道[27], 粮食部门对经过山鸡椒挥发油熏蒸后的稻谷、玉米测定结果表明, 霉菌毒素全部消除, 而其营养成分、食用品质、发芽率等均未发生不良变化。

3.1.3 消炎作用EunMi Choi 等[28]的研究表明山鸡椒的甲醇提取物在抑制炎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 已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炎症。

3.2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Korvan等曾报道山鸡椒果实油能减轻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降低心肌缺血性、缩短有效不应期,促进异位节律的发生,提示山鸡椒果实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有关。 张凤鸾发现山鸡椒果实油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的效鼠心室颤动发生率, 且能使氯化钡所致的大鼠的双向性心动过速转为正常窦性心率。

王崇云等通过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 从山鸡椒挥发油中分离得到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柠檬醛。 药理实验发现柠檬醛能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 降低小鼠整体耗氧量; 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性心电图; 改善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性心电图; 舒张离体猪心正常冠脉和肾上腺及去甲肾上腺缩管的冠脉。 大果木姜子临床上也曾用来治疗冠心病, 并有较好的疗效, 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 孙学惠等[29~31]报道大果木姜子油对离体心脏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通过对猫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大果木姜子油具有松弛动脉血管条的收缩, 拮抗NE和KCl所致主动脉条收缩。陈修等发现山鸡椒果实能降低家兔急性心肌缺血ST段抬高, 减少病理性Q波出现数目和N-BT染色显示的心肌梗塞百分率, 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样坏死也能降低ST段总下移并防止Q波出现,说明山鸡椒果实油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动物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张祥义通过实验表明山鸡椒注射液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极为显著的阻抑作用, 杨遇正等用山鸡椒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 根据其前后的脑电阻图, 认为山鸡椒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管弹性及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 杜淑清等[32]1995年分离并鉴定山鸡椒油抗血栓的活性成分是柠檬醛。

胡祖光等发现山鸡椒的有效成分之一柠檬醛对ADP-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 还发现柠檬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时产生的TXA2样物质的释放。

3.3 抗HIV作用Vu Dinh Hoang等[33~35]报道从越南产的轮叶木姜子中分离到的8种木姜子烷(litseane)倍半萜轮叶木姜子醇(litseaverticillol AH)和1种桉烷倍半萜verticillatol具有抗HIV活性。 其中litseaverticillol A 的IC50值为5.0μg/ml(21.4μmol/L)就可以抑制HIV1型的复制;并且其CC50值为13.2 μg/ml(56.4 μmol/L)对HOG.R5细胞显示毒性。

4 结语

木姜子属是樟科中种类较多、分布较广的属之一。 本属植物入药的达17种, 如山鸡椒有祛风散寒、消肿化淤和止痛的功效; 木姜子用于治疗风寒湿痛、跌打肿痛、产后水肿和寒泻; 豺皮樟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痛经和消化不良有疗效等[36]。 而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的只有10种左右, 没超过本属植物的5%。 而有关该属药用植物的组织及细胞培养也鲜见报道, 因此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萜类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对应关系对于设计安全、高效的新型药物将有更大帮助, 如以木姜子烷型原型分子有望成为新的抗-HIV药物的前体化合物; 许多事实证明, 生物亲缘关系相似的种, 不仅外形相似, 由于遗传的联系, 生理生化特性也相似, 故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亦较相似, 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常有一定的规律性,利用这一线索, 为在亲缘关系较近的同属植物中寻找新的中药药源提供化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傅立国. 中国高等植物,第3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2]万德光,陈幼竹. 杨叶木姜子果实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16(2):136.

[3]周 欣,莫彬彬. 黔产山苍子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18(1):45.

[4]龙康侯, 苏镜娱, 曾陇梅,等. 萜类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5]谭仁祥. 植物成分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高锦明. 植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匡海学. 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8]徐任生. 天然产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陈汉平, 伊惠贤,刘益群. 毛叶木姜子果实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4,15(11):498.

[10]金静兰,陈桂初,文永新,等. 山鸡椒根部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西植物, 1991,11(3):254.

[11]张振杰, 张宏利, 汪佑民,等. 木姜子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2,4(1):20.

[12]林翠梧,苏镜娱,曾陇梅,等. 毛叶木姜子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0,35(3):156.

[13]梁光义,魏慧芬.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和脂肪油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9,21(4):55.

[14]李天祥, 王静康. 超临界CO2大果木姜子精油的研究[J].中药材, 2003,26(3):178.

[15]梁光义, 邱德文, 魏慧芬, 等. 大果木姜子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2):67.

[16]严小红, 张凤仙, 魏孝义,等. 豺皮樟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1):81.

[17] 严小红,张凤仙, 魏孝义, 等. 豺皮樟根部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0,23(6):331.

[18]郁建平, 古练权,任三香,等. 贵州老鹰茶(豹皮樟)挥发油成分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763-64):331.

[19]陈凤庭,葛发欣. 山鸡椒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 1991,22(3):425.

[20]Achmad S A, Ghisalberti E, Hakim E H, et al. A sesquiterpene alcohol from Litsea amara[J].Phytochemistry,1992,31(6):2153.

[21]Hakin E H, Achmad S A, Ghisalberti E, et al. Structure studies of three sesquiterpenes from Litsea ssp[J]. Aust J Chem, 1993, 46(9):1355.

[22]Govindachari T R, Viswanathan N, Mohamed P A. Litsomentol, a new tetracyclic triterpene[J].J Chem Soc D. 1971,13:665.

[23]Dunstan W J, Hughes G K, Smithson N L. New source of taxacrol[J].Nature, 1947, 160: 577.

[24]Achmad S A, Harkin E H, Juliawaty L D, et al Chemical studies of Indonesian rain forest plants. Triterpenoids from cryptocarya crassinervia and Litsea elliptica[J].Asahi Garasu Zaidan Josei Kenkyu Seika Hokoku, 1994:691.

[25]Subhash C. Mandal, C.K.Ashok Kumar, Avijit Majumder,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Litsea glutinosa[J].Fitoterapia, 2000, 71:439.

[26]黄梁绮龄,苏美玲, 陈培榕. 山鸡椒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真菌保鲜作用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4): 1.

[27]周宏辉,葛发欣. 山鸡椒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0,13(9):43.

[28]Eun-Mi Choi, JaeKwan Hwang. Effects of methanolic extract and fractions from Litsea cubeba bark on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RAW264.7 cells[J].Fitoterapia, 2004, 75:141.

[29]孙学惠, 叶家齐,郭振波,等. 大果木姜子油对离体内脏平滑肌的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 6(2):32.

[30]孙学惠, 隋艳华, 邱德文. 大果木姜子油对猫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 1995,30(6):341.

[31]孙学惠,隋艳华,邱德文. 大果木姜子油对麻醉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10):622.

[32]杜淑清, 黎淑芬, 李沛林. HPLC法在分离纯化豆豉姜抗血栓有效成分中的应用[J].中药材,1995,18(8):404.

[33]Hong-jie Zhang, Ghee Teng Tan, Vu Dinh Hoang, et al. Natural antiHIV agentspart 2:Litseaverticillol A, a prototypic litseane sesquiterpenes from Litsea verticillata[J].Tetrahedron , 2003,59:141.

[34]Hong-jie Zhang, Ghee Teng Tan, Vu Dinh Hoang, et al. Natural antiHIV agents-part 3:Litseaverticillol AH, novel sesquiterpene from Litsea verticillata[J].Tetrahedron Letters ,2001,42:887.

第8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夏枯草 重金属胁迫 光合作用 生长 生理生化 内在品质

1. 夏枯草植物研究的综述

由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及药理作用,夏枯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夏枯草的资源、形态、栽培、成分、药理及临床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1夏枯草植物及药材的形态特征

夏枯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3-40 cm,茎直立或匍匐,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 cm,宽1-2.5 cm,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集成穗状,长2-6 cm;苞片肾形,顶端骤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

1.2夏枯草栽培的研究

夏枯草多为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随着国内中药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们日益意识到了来自标准化生产的药材是必备的原料。喜温和湿润气候,耐严寒,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佳,其次为粘壤土和石灰质壤土,低洼易涝的地块不宜栽培。

1.3夏枯草化学研究

对于夏枯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就有报道。夏枯草中已确定的活性成分主要为三萜及其苷类,并在《中国药典》中以熊果酸的含量作为评价药材质量的标准。

1.4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夏枯草水煎剂有广谱抗菌活性。夏枯草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由来已久,夏枯草其活性成分对P388、L1-10和人体肺肿瘤细胞A-549均有显著细胞毒作用,夏枯草注射液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可望成为新的抗白血病药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夏枯草醇提取物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并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元合成。

2. 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重金属一般是指为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范定义为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随着研究的深入,药物中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以其不可逆转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2.1重金属来源

种植环境影响药物重金属含量,中药一般以植物药为主,而植物由于受到环境(土壤、气候、供肥条件等)的影响,其产量、质量也将受到影响,突出表现在生长受到抑制而减产和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上。

2.2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常受到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重金属离子以各种途径和不同形式释放于环境,它们作为一种逆境因子胁迫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重金属离子对光合作用的毒害机理也已逐渐被深入探讨,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金属离子Cd2+、Pb2+、Hg2+、Cr6+、Ni2+、Cu2+、Zn2+等均可使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有报道认为Cd在低浓度短期内对叶绿素合成有刺激作用,而超过一定浓度后才对叶绿素起破坏作用。重金属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程度通常小于光合速率的降低。还有研究表明,Cd对叶绿素合成的抑制早于对光合作用功能的抑制。

2.3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在土壤一作物系统中,重金属进入土壤后,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引起一系列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如叶绿素含量、维生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变化。反过来,通过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可预测作物受环境胁迫的程度及土壤的污染状况。

对叶绿素含量影响.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中所含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四种色素。当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植物体中的叶绿素常常遭到破坏。以Cd污染为例,Cd破坏叶绿素的机制通常认为:(1)Cd干扰Fe代谢,降低植物体内Fe的有效性(Smith等,1985);(2)cd干扰有关叶绿素合成酶的活性,使叶绿素合成受阻,同时,增加了叶绿素酶的活性,使叶绿素分解;(3)Cd在叶内局部积累过多,与酶蛋白的-SH结合或取代Fe、Zn、Mg等,破坏叶绿体结构及功能特性;(4)Cd通过拮抗作用干扰植物对Mn、Zn、Mg等元素的吸收、迁移,阻断营养元素向叶部输送,使叶绿素合成能力受到干扰。此外,也有报道,Cd引起植物体内防御系统的破坏,引起叶绿体内氧自由基增多,叶绿体膜系统受损,而致叶绿素降解。

2.4土壤重金属污染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复杂的外界环境变异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影响次生代谢成分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其中土壤中pH值、无机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等都会对次生代谢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产生影响。虽然已经明确土壤是影响植物次生代谢成分的主要因素,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次生代谢成分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多为组织培养或毛状根中重金属离子对次生代谢成分的影响。重金属是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因素之一,但重金属对次生代谢成分的影响不尽相同,某一重金属可能会提高某一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也可能抑制另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关于重金属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5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各部分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重金属胁迫对药用植物各部分重金属含量研究比较少,研究多集中在大田作物上。目前,关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代谢过程和土壤重金属种类及含量的研究还比较少,我们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为实现中药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国祥,施国新,何兵.Hg、Cd对莼菜越冬芽光合膜光化学活性及多肽组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科学学报,1999,19(5):521-525.

[2] 顾汉信,金卫坤.夏枯草合剂的研究.山东医药工业,2003,22(1):7-8.

[3] 郭巧生,刘丽,等.夏枯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13(7):1045-1047.

[4] 郭志刚,冯莹,刘瑞芝.无机元素对紫杉醇和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J].天然产物与开发,12(5):25-27.

第9篇: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