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药理学的发展史精选(九篇)

药理学的发展史

第1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蒙医要学 医学交流 医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在众多民族医药当中,蒙医学是一块灿烂的瑰宝,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医学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都是在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藏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与其他传统医药之间的交流,对蒙医学近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药学的发展史也是蒙医药学与各民族医药之间的交流史。

民族医学之间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与每一传统医学的母体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医药交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 有使用价值。②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③符合民族的心理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它是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医学理论是作为文化的一分子被吸收进来的。文化模式给医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医学本身直接参与了文化模式的建构。蒙医学是根据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疾病特点,在原有的理论雏形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吸收外来医药的精华而形成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其他医学进行民族化的产物,也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蒙医学经验积累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之前是传统蒙医学积累经验的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卫生保健习俗和经验,而且在饮食、药物及外治等方面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有些方法在中医学或藏医学著作中有零散的记载。

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经验在中医经典中的生动反映,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蒙医学与中医学之间的交流。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烧地炕急救法,与《史记》中记载的汉使苏武自刎时匈奴人所用急救的方法十分相近,很有可能这种与北方寒冷气候相适应的急救法在此时已经传人了中原地区。唐代社会繁荣。中外医学交流日趋活跃。中医学著作

二、传统蒙医学形成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初至l6世纪中叶,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术、饮食疗法及临证用药等诸方面在原有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骨伤科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独立的临证学科嗍。由于统治者提倡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蒙古族与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倍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交流。中医学与蒙医学的交流空前活跃。据《长春真人西游记) 记载,成吉思汗仰慕道家养生,特召见中原全真道教领袖长春真人丘处机。两人当面谈论道家之养生之法。据《元史》记载,1226年在蒙古军中发生传染性疾病,精通中原文化的耶律楚材应用中药大黄治疗,这是蒙古族使用中药的较早记载。[71在蒙汉民族往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少北方民族医家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汉医,有些汉医著作被传播到蒙古地区,对传统蒙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蒙汉医学合璧之杰作。其中相当篇幅论述了蒙古族传统医药及其北方游牧民族医药知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收录了大量蒙古族传统饮食,并作了理论阐释。

元朝时随着广惠司、回回药物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然会有回回医药著作及医疗技术、药物大量从西域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蒙医学的交流。《回回药方》就是一部中医学、蒙医学与阿拉伯医学学术交流的产物。蒙古族的正骨技术也是比较进步的。一般认为,《回回药方》中之正骨、骨外伤手术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正骨、脱臼之治疗原则等,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的骨伤科处理措施等,都或多或少吸收和总结了蒙古族正骨经验和技术。《晶珠本草》、《兰塔布》、《蓝琉璃》等等医药著作先后传人蒙古地区,促进了蒙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中医学对蒙医学也有较大影响。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直接或通过藏医学传人蒙古地区,从而影响和丰富了蒙医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诊等成为蒙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机遇;挑战

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今天,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笔者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本文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角度,剖析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方面

新世纪之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选择,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讲话虽然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重视,同时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但明确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肯定了中医药学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学自身的专业特色

(1)中医药学的医学哲学特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特色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药学发展史,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

(2)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特色:其一,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未能紧随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专业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的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甚或无人问津,出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和中医药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很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泛化

在中医药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包括因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所出现的病症(如烈性传染病等)以及对此必须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当今医学科学一体化的背景下,陈旧或被西医内容所代替,而在中医学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面对现代西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产生一种困感和茫然,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受到置疑和影响,更甚者,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三、结语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只注重中医药理论中的基本内容的讲述,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将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从老师到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型教育理念转变为“引导”型教育理念;其次,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哲理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地方。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回归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实施返校继缕教育。“回归制度”就是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对毕业学生定期实施返校再教育,进一步使毕业生有一个继续受教育和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机会。最后,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较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中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就学习重要讲话》,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6月。

[2]王庆国:《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选自《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版,253-255页。

第3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民族医药 独特魅力 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我国的南部、西南及西北等边陲地带,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习惯、疾病种类、用药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应用方法。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人民在中国是主体民族,所用药物习惯用“中”字,故称中药或是中草药(“草”字,追其本意有民间用药之说),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所称的民族医学只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学体系或医药知识经验。近年来民族药的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异军突起”,经过多年来的发掘整理,约有3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得到系统整理,其中尤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以及壮、苗、瑶、彝、侗、朝鲜、土家等民族医药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弘扬民族医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领域,既有互相交融、渗透、共通的普遍性,也有因基原、个性和特色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我们弘扬民族医药是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当前,国际国内对传统药物的民族特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如哈佛大学著名中枢神经天然产物研究家舒尔茨在1968年提出,综合人类学、考古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诸方面的知识来寻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的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的科学称为民族药物学。此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相继成立了民族药研究所或研究中心[1]。197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第三世界应更大限度地利用先辈用草药治病遗留下的丰富遗产。1982年他又组织摄制组赴墨西哥、印度、埃及、中国、肯尼亚等国拍摄科教电影《绿色药物》。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对药物认识的日益深化。

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其它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民族药就是中国医药事业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

2 民族药的独特魅力

医学的本质,是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能力和保护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是历史经验积累的成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文化丰富的同时,病痛却如影随行,不少疑难病成了人们的头号杀手。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从少数民族中的一些长寿者身上,从一些民族医和民间医生治愈了不少的实例中,首先发现了不少科研的题材和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可能。

如藏药中“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丹”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仁青常觉”、“五味石榴丸”可治疗胃肠道疾病;“乙肝健”、“九味朱黄丸”可主治肝病等。傣药的“雅暖”(睡药)、“雅烘”(熏蒸药)、“雅喃”(药浴)对治疗风湿骨痛、偏瘫、痿软、中风后遗症、顽湿癣疹、皮炎等有显著疗效。蒙药“扎木萨-4汤”古方中筛选出了具有明显疗效的降血脂活性成分组成新方,命名格根饮片剂;通过对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制,制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的新药“嘎格日―塔布”注射液等,这些古方中开发的新方,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都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苗药“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医药不分家,就地取材,药物应用方法及剂型较多,简易灵活速效,如口含剂、香囊剂、熏洗剂等,一病一方,以单验方为主,以伤科称著,临床疗效卓著[2,3]。

除此之外,民族药有着丰富的药用资源,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许多还是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如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药物资源,是当今世界颇有特色的药物种质基因库,藏药1 660余种,其中植物药1 461种,隶属于200种,870属,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致使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具有高含量、高活性、无污染等品质。民族医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基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丰富的药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中医学上的困难和不足,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面向世界,迎接挑战,促进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当地的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目前,各地方政府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虽说这并没什么不好,但由于存在药品生产标准的制定滞后于药品生产,对野生资源不加保护的盲目的掠夺式的开采,以及对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认识不深刻,导致对药用植物的利用率不高的现实,致使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甚至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应当实事求是,加强研究,合理利用,这对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开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民族医药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医药文化繁荣发达的标志,也将为发展世界传统医药提供新鲜经验,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广泛的选择。

4 结束语

人类为全面适应现代社会与文明发展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获得空前提高,民族医药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弘扬民族医药要在把握自身主体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伴随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使整个民族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科学体系。深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新世纪的民族医药学将显示以下特征即:国际共享性,为世界大多数人所认识与应用;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的卫生保健及在预防、医疗、康复等方面显示出更大贡献;显示科学性,逐渐脱思辩与推论,在理论、实践与方法等方面均显现其现代科学特征,使其得到科学阐明与广泛应用;呈现开放性,使中医学成为主体发展与开放兼容系统;显示发展性,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民族医药在今日中国的存在,既是历史文化的余荫,又是返朴归真的新声。它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是由它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我国民族医药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还需共同努力。为使我国的民族医药得以发扬光大,我们还需几代人的继续探寻,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胡世林.国外的民族药.1982年全国民族学术会议论论文集[M],1982,12(内部印刷).

2 丁月芳,李峰,杨红.我国民族药研究略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7)1,20~22.

第4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2021年6月25日)

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月25日,市场局党组书记、局长吉振军作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专题学习动员讲话,为市局每一位同志学习感悟党史、践行初心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今天,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对标对表,凝心聚力,进行阶段总结与集中研讨,进一步激励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本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主动投身到推进株洲市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下面,汇报交流三点体会。

一、在读史明智中坚定“一颗红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段时间的党史学习,让我切身感受到,学习党史的过程,就是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实、听清时代脉动的过程,必须持续学、深入学、系统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能深刻,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能深彻,才能最终将其转化成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通过原文通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的本质内涵。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人民打倒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从旧中国的“一盘散沙”到新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已经证明,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系统地学习研究四史的集中研讨活动仍然不足,学习时间仍然不够。下一步,我将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摆在床前案头,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经常学、反复学、比较学,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在述往思来中汲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奋进力量 指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更远。”学习中,有三种力量让我深受触动。一是伟大思想的力量。党的非凡历程,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下一步将继续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二是伟大人民的力量。百年党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学习党史,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进一步牢记宗旨、践行初心。三是伟大精神的力量。我们党在一百年中,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几十余种革命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深刻领悟和继承发扬好这些伟大精神,对照其中先模人物的崇高理想、境界追求、顽强意志、优良作风、奉献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激发奋进干劲。

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积极参与“安全用药月”活动,主动走进群众中,科普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好群众用药安全的忠实卫士。存在问题是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一线继续参与药品监管实践活动。

下一步,作为市局为数不多的药学专业人员,我将带领药品监管科的同志们一道,以身作则、忘我工作,亲临药品监管一线,为确保全市人民用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在笃学力行中开创“全省市场监管高地”的发展新局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第5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 图书馆 空间设计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54-01

图书馆的始建源于文化,又为文化的传承而服务。在长期的学术资源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中医药类高校的图书馆,更担负了对祖国医学的优良继承和良好发展的重大使命。如何将历史更好地传承,如何将中医药学文化更大限度地被世界医学界所认知、所推崇,是现今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任务中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新馆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除占地面积得到良好的扩充外,中医药文化历史的展现和对启古纳今教育思想的体现一览无余。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无疑在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览空间的同时,更直观地将中华医药文化和文明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同时意在激励学子风雨兼程,继往开来。

1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医药文化文明的的合理灌注

中医药学文化的诞生和弘扬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项伟大杰作,她向世界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智慧和灵魂。如今,乘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资源索取环境的更高要求,迫使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改变单一的借还和陈旧的自习环境,在以往庄重、肃穆的办馆风格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增添独特的中华医学韵味,使内涵建设既满富人文情怀,又不失其庄严。这或许是近代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新型教育理念。

1.2 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秉承启古纳今思想

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世界中西医学矛盾日益突出的大环境下,培养高质量的中华医学新星,不断增加高水平、高能力、全方位的综合型中医药学拔尖队伍,是现今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备和能量的汇聚之地,自然更担负着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想多学习、能够学成”的重大使命。如此一来,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必须摒弃以往对学生的简单提供书目借还、简单提供学习桌椅的旧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图书馆新颖丰富的内涵建设,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如何走出自身发展瓶颈,为未来的中医药学事业努力奋斗。

2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实践

2.1 图书馆的内涵建设重在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医学文明历经了2500多年的传承和发扬,她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令世界敬仰。对中华医学的良好传承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药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基。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内涵建设实践表明,深化对历史的重现,能够有效激励学子逆水行舟、风雨兼程,以启古纳今、厚德精术。

自2010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有效数字表明新馆的日均进馆人数较旧馆增加3.17%,从开馆第一天即有1197人次入馆,学习势头明显增加。

2.2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2.2.1 外观设计体现易学经典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既融合了中华古代的易学经典,又汲取了现代化风格的建筑设计元素。其设计以四方形宏伟形象为主,庄严恢弘,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之意,故取名“四象城图书馆”。其建筑形象在传达古近文明结合的同时,更加生动地折射了古今道德观念相融合的独特办馆理念。

2.3 馆内设计重视启古纳今

内敛、大气的现代设计风格结合中华医学诗般的历史,赋予图书馆独特严谨的学术风格和逆流求上的求学氛围。多数学生热衷于此,成为图书馆内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2.3.1 壁魂的设计辉映天地人相应思想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从一楼伸展到五楼坐落着长24米、宽24米的大型医史壁画,名曰“壁魂”。壁魂内容浓缩了祖国医学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到《神农尝百草》,再到《本草纲目》;从炎黄二帝到华佗李时珍,用灵活再现的画作激励学子上下求索、风雨兼程。从人文角度讲,壁魂的筑建繁荣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战略地位与作用,无形中激励着在图书馆学习的每位学子,形成了实现祖国医学伟大继承和发展的激励图腾。

2.3.2 继学书屋的建设启迪学子奋发图强

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顶楼,修建了“继学书屋”和大师殿堂。继学书屋的由来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首位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名字命名,在纪念之余,更启迪学子乘风破浪、风雨兼程。大师殿堂则是近代学校中医药界榜样的聚集地。对他们的展示,后代学子在膜拜之余,无疑更具激励和鼓舞之情。

2.3.3 学术空间的建立旨在帮助学子走出发展瓶颈

长春中医药大学还建设了首家高校学术空间,将学校各专业教授列入“专家相册”,供学子预约交流,为学生每一步的人生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帮助学子成长成才。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3 结语

中医药高等学府承载着祖国医学的优良继承和光辉创新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在履行辅助中医药事业的教、学、医、研的职能同时,思考如何更契合时代地营造中医药特色氛围、展现仁医仁术的学术作风、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学术人才,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必要问题。寓传承于发展,将是现代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行之有益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0):124.

第6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档案 古代 历史 医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17-01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档案学的概念,但有档案的事实,档案这个词也是有的。

中国古代,一物两称,档案一叫挡子,即记录板。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上:“又(汪琬《钝翁类稿》)《陕西提督李思忠墓志铭・注》云:本朝用薄板五六寸,作满字其上,以代簿籍。每数片,辄用牛皮贯之,谓之档子。”又就叫档案,或“档子”、“档案”兼称。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辞书介绍,后来分类立卷归档保存的文件,沿称档案。清龚自珍《与陈博士笺》:“惟彗星之出,古无专书,亦无推法,足下何不请于郑亲王,取钦天监历来彗星旧档案,汇查出推成一书?”有档案,就有收藏存储档案的地方,今人称其为档案馆,中国古时虽无此名,但亦有其实,《汉语大词典》就说过,周朝的天府,汉朝的兰台、东观,唐朝的史馆等等,都是中国古代王朝集中保管档案的地方。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档案学的概念,但有档案的事实,而且很古老,中国医药档案的产生,甚至能推到史前神话传说时代。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是,从现代档案学的角度去看,还可以重新打量。

西汉名著《淮南子・修务训》[1]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南宋郑樵在他所撰《通志》之中把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又讲了一遍,但有补充,称其时“民有疾病未知药石”,而神农“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死,固然是神话传说,但神话传说中往往含有历史事实。尝过即忘,等于白中了七十回毒,尝了以后“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意味着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以神农的名义开始为中国医药存档。有人说,中医是尝出来的,从现代档案学角度来看,中医也是档案保存下来的。已知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此书虽已不在,但中国古人为中医存档的事业却一直延续,后世历代本草也收有这部书的断篇残简,李时珍就此也有所受益,这在其书中分明可见,书名也取“本草”两字,就叫《本草纲目》,进而又为中国医药档案增重。

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尤其是中医药史,其中存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不断地向历史档案中去好好打量。丁海斌、陈凡编著《中国科技档案史》说:“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中医药学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相应地,其遗产也是相当丰富的。中医药学作为一种经验学科,它的发展是代代相传、后人继承前人成果并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档案是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纽带。我们的前人,早已学会利用档案来积累经验,来发展中医药学。”该书具体言道:

中国古代的医药史,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的。此外,原始社会还有“庖牺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已使用了砭石、骨针等医药器具。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当文字产生后,人们就应开始记录病状和药性等,并因此产生了初期的医药文件、档案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较多,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于是雷公之化,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远古时期已有医药文件,而且“历代宝之”,作为档案代代相传[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情结很重的民族,然而,很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即使是档案学业界人士,对中国档案史却缺少重视,研究中国档案史的人为数不多。2008年,四川省德阳市档案文秘学会秘书长庄瑞平先生在他的博客中曾经提醒过:“中国档案史是档案学的基础性学科,一个重要的分支,然而目前却很少有人来研究,以至于有些停滞不前,并且后继乏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研究不力的状况,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使现有的研究人员继续前进,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这门学科的人才。大家应该多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档案史研究的不断进步。”丁海斌、陈凡在他们编著的《中国科技档案史》的前言中也说:“在中国档案学界,许多学者是从学习、研究档案史入门的。但近年来档案史研究有被削弱的倾向,以至于有人发出‘将档案史研究进行到底’的呼吁。而一向以来,中国档案史的研究是以文书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史的研究为重点,中国科技档案史的研究偏弱、偏少。同时,由于档案学者史学功底的欠缺和某些时候方法与态度的失当,研究中的谬误时有发生。望文生义者有之,如将‘天府’说成是档案库房;张冠李戴者有之,如将清入关后作品中出现的‘档案’一词,说成是皇太极时期的名词;等等。所谓钻研正未有穷期,档案史的研究不应被削弱,而应该更加重视,加强研究。”

笔者的研究方向是医院档案的收集与管理,档案史的收集和管理也是其中内容之一,在科研中,笔者认识到,档案史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当今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从而使医疗卫生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前面提到的庄瑞平先生曾在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档案学的文章,文章的正题恰是《在“服务”两字上做文章》[3]。中国医药保护着国人繁衍至今,中国医药史这部厚重的档案更有待于用现代科技的目光去好好打量,就如人体经络,古人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阐说的,有过什么样的存档,这些都有待于档案工作从事者能有历史性的发掘和研究,从而能为推动当今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档案史中有丰富的宝藏,应该是到了须要重视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39.

第7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①《中国医学史》课程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开课较早,课堂授课时中药学内容又少,加之后续课程与临床联系又不够紧密,学员临床实践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对中药学发展历史的把握更加模糊。

②《中国医学史》教材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医带药”,而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要求胜任药学工作为目标,对药学历史的把握应该是“以药带医”式的,因此,《中国药学史》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更为必要。

2教材内容

对于《中国药学史》专著的编写,尽管部分专家已有卓识,但关于本教材提纲、内容的详细设计,笔者仍力有未逮。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试想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应不可或缺:

2.1本草学史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药学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本草学史,而本草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中药真伪优劣的问题,而“真、伪、优、劣”中,“真、伪”问题处于首要位置。中药学真伪问题很多涉及用药历史的衍化,而历史就记载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若舍去对中药本草学史的把握,是没有更好解决途径的。中药本草学文献是中药本草学史的载体,占据本草学史研究材料的核心位置,故在教材中对于本草学文献及本草学家的介绍应该占据相当篇幅。

2.2中药商品学史的内容应该有所体现

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适应栽培、生产、供应、保障、研制需求,供应、保障是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对于中药商品学历史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药材栽培、生产、供应已经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过去那种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模式,新的情况不断出现。药材产区迭有增减生灭,药材市场代有兴衰更替,掺假方式花样层出不穷,中药供应的极端功利化。再以国际视野来看,中药面临着农残、重金属超标,中药几乎被作为“毒中药”看待,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对于这些难题困境,不掌握中国商品学史是不能理清优劣中药供应这盘棋之迷局的。

2.3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

中药炮制是中药的不传秘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随着国宝级的中药炮制大师的相继谢世,很多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面临失传。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的传承青黄不接,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具体措施和做法上仍然乏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手段的不断涌现,未经深入研究,即以新兴手段、方式取代传统炮制方法,其结果是造成中医临床“方灵药不灵”。在《中国药学史》教材中,中药炮制学史应该有所涉及,哪怕是梗概性地介绍,也可为有志于此道的学员发蒙解惑。据作者了解,如按上述要求来衡量,现在还少见适合作为教学之用的教材,有关部门应根据授课的特点、对象,重新组织编写。

3授课考核方式

第8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5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爱祖国的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民族振兴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中医药院校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中药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院校应以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1]。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在我国已有7000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一门医药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3.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熄灭的生命之火。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中医药高校甚至在全国宣传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学校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原因

1.是中医药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它是融会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在努力继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是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讲继承是前提、基础,讲发展是创新、升华。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工作,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医药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中医药薪火传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医药名著,开辟药植园,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并且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全面展示祖国医药的博大精深。[2]新时期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实践,体会中医药的价值,坚定学好中医药专业的信心。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必须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根基和灵魂,校园里才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爱国是校园文化的原动力,那么求知则是校园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求知、学者研究之所,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要率先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并要在施教中与自己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中医学誓言宣誓,增强责任感,并且组织医学生上街义诊,促进学生理论变为实践,向他们灌输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们能坚定不移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3.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在中医药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在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创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有关理论,以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医药的情怀,着力培养青年投身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去。

如上所述,中医药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而学,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信心十足地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药理学的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藏医药 数据库 建设

藏医药是我国一项珍贵的资源,而藏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的种类众多,对于地区来说,藏医药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一直以来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将藏医药资源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主题。为了能够让藏医药系列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量,将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对进行藏医药的开发和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

1 藏医药文献的类型和特点

1.1 藏医药文献的类型

作为经过漫长发展历史的医药体系,藏医药文献涉及到一系列的体系。具体内容涉及到从藏医药起源到发展至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主要类型包括藏医药起源类、历史发展类、医药理论类、治疗类、药方类、炮制加工类等,还涉及到天文历算等其他领域,这些类型的文献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在藏医药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扶梯的制药工艺,构成这些文献的内容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以及藏医药传承者不断积累的,是我国医药领域十分珍贵的资源体系。

1.2 藏医药文献的特点

藏医药文献最大的特点就是载体非常复杂。由于藏医药的历史极为悠久,记录的方式也是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变化,文献从古代的金石一直发展到在纸制品上进行记载,其中充当文献载体的材质非常复杂。藏医药的古籍都是从各类古代载体上流传下来的,最早有在岩石和动物骸骨上记载的文献,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逐渐出现木刻和石碑,到了后来逐渐运用金汁、银汁等由矿物质制作写在各类载体上,现今还有很多木刻的文献流传。后来纸质品出现,手抄体等古籍说明了古代藏医药文献的进步。

2 藏医药文献利用现状

根据各类渠道的统计,已经有明确记载的关于藏医药的文献已经达到3000种以上,被保存在各院校、博物馆以及档案馆等地。这些文献上记载着几千年来藏医药的进步和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医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哲学理论以及生命科学信息,凝聚了藏族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明和当地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是当今藏医药理论唯一的载体。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这些文献为藏医药的研究以及有关药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3 建设藏医药系列数据库的必要性

3.1 开发科学文化资源

藏医药系列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将该医药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是为了能够扩宽了解这些藏医药文献的渠道,能够让这些文献中蕴含的科学文化资源得到深刻的挖掘。这些文献不仅是我国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藏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所凝聚的思想成就和科学文化表现。从中也能够不断发展在我国古代中曾经创造过的文化成就以及相关的杰出人物。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将这些文献进行统一的整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藏医药知识,也能够让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3.2 便于现代化管理

藏医药系列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医药体系,其中蕴含的知识量以及资源种类众多,若是用传统的收集方式不利于管理。而数据库的建立则是让这些资源能够被科学管理,数据库是如今网络时代的重要应用,也是对数据信息管理的基础,是最有效的开发形式。只有建立数据库,才能将计算机技术与藏医药的开发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藏医药系列资源就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搜索到,而且更加精准。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向着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藏医药系列要想充分开发出来,建立数据库是必然的措施。

3.3 抢救孤本、善本古籍

由于在漫长的历史中一定会有一些文献失传,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很多藏医药的文献成为孤本和善本,这些资源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更好的方式进行保护。历史上书写和印刷的技术不断改变,很多文献都无法流传下来,因此藏医药系列中大量文献是以手抄的方式保存至今,很多理论已经消失,还有一些理论濒临消失,这种情况下,以信息技术,用数据库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资源保存下来,已经成为当下最关键的一项事业。

4 建设藏医药系列数据库的问题

4.1 数据化标准问题

由于是利用W络技术,就涉及到行业标准,在进行数据库的开发中也要遵守最起码的网络秩序,遵守传输协议,按照标准的通讯格式,对藏医药系列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网络传输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藏医药系列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也要符合最基本的流程,最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4.2 分工协作问题

藏医药系列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因此要建设数据库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一旦重复建设或者有所遗落,将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弥补,不仅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也会影响数据库的使用。

4.3 系统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数最关键的,首先就是藏医药系列在网络上的访问要保持通畅,气息就是系统的防护要尽可能做到完美,最后就是防止数据库被恶意攻击,例如黑客入侵,一旦造成数据丢失或者篡改,将是重大损失。

5 结论

相关领域多年来进行藏医药系列数据库的建设,对此十分重视,此项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藏医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以及对藏医药资源的开发,对我国医药体系的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技术以及对资料的整理。

参考文献

[1]王慧忠.建立藏医药文献藏文特色数据库的设想[J].群文天地,2011(21):84-85.

[2]黄玲玲.我国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02):18-20.

[3]刘亮,高琦.论述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4(01):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