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特征范文

药理学特征精选(九篇)

药理学特征

第1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中药药物;药物体系;质量表征;精准预期

On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precision in expectation

SHI Ren-bing1*, WANG Yong-yan2, LV Song-tao3

(1.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Shanghai Green Valley Pharmaceutical Co., Ltd.,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analyses on Chinese medicine essence, dosage forms and quality control level, it expounds the precis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quality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discusses how to achieve the ideal drugs and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precision in expectation. Base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essence, using the concept of nature medicine and its drug system to construct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material basis and its drugs, with the correlative analyses of whole view and reductionism, the problems of uncertainty quality of original natural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preparations may well be solved, and further with the macroscopic to microcosmic construction of drug system, the precision in expect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and higher production lever may we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drugs; drug system; quality characterization; precision in expectation

doi:10.4268/cjcmm20151703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谋发展促合作关系更加紧密;面临大数据、高概念、富创意与第4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

从知识型经济转化为创造型经济,由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打造中国制造-创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及其有关部署已蓬勃兴起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热潮。朝着工业4.0迈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中医药及其关联产业是我国富有优势与特色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属于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大好机遇,顺应精准医学与药学发展趋势,引领基于中药原的自然药学发展未来,实现中药药物物质量精准预期,推进中药产业质量升级(4.0),打造我国医药制造-创造强国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我们需思考、须有为。

中药药物质量精准预期为其质量具有“药”与“物”的相关内涵,即药物属性特性的本质与物质组成密切相关,并与临床需求所设计疗效目标的实现高度吻合。这是中医药及其药物质量的优势与特色,也是其面临的质量实现根本升级的重大挑战。

本文拟从中药理论及其用药方式、现行药物质量控制状态与现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述,为破解有关难题,实现中药药物质量精准预期目标提出有效路径。

1 基于传统理念的饮片――方剂

中药即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医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sup>[1]</sup>,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原创思维及其生命观和健康观<sup>[2-4]</sup>,与基于天地人整体观把握人的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而对自然药物的相应感知认识,并力求精准应用的理念。比如,对中药的发现及其对其药性的认识,所总结形成的基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的系统中药理论及其用法用量规则,特别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法统方,构成了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sup>[5]</sup>,即以中药饮片为基本药味单元,予以方剂配伍酌量应用,遵循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从而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遣药组方,以获得相应的药物疗效预期。可见,中医临床可充分发挥其原创思维模式特色与用药自主性、即时性、丰富性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彰显出中医个性化用药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亦为中医药临床经验的积淀与中药宝库的信息数据积累提供了支撑。

诚然,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饮片为其直接原料药。因此,方剂药物质量精准预期不仅取决于中医辨证及其依法拟方的准确程度,还取决于所用饮片的质量以及服用形式。而饮片的质量由中药材质量及其炮制工艺的合理性与稳定性所决定。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名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比如,从《神农本草经》、《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sup>[1]</sup>。同理,笔者在拟定中医处方中,不仅精心斟酌药味组成及其剂量,同时还明确标注饮片的道地性。如在抗偏头痛的白芷方中注明为(杭)白芷、(辽)藁本、(恩施)天麻等。

然而,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需求量急剧增加,道地药材或野生自然药材已远远供不应求,已出现大面积人工培育与种植中药材的局面,加之中药材及其饮片质量评价多为外观感官辨识,其质量良莠不齐状况大量存在,且现代信息与物流的快捷,导致质量优劣中药材与饮片交汇混杂应用。

基于传统中医药理念的饮片――方剂药物模式,中医临床思维与谴药组方在原象-心象-实象转化方面,由于对药物进行整体观与还原论相结合研究仍然薄弱,往往在单味中药及其方剂药物应用方面偏重于用药经验传承考虑;即使在对所拟方药物进行药效实验考察方面也多片面观察药效及其机制,而缺乏关注药物的相关物质内涵及其质量表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因而尚存在着影响中药药物质量精准预期的关键不确定因素。因此,以期实现 “方灵药灵”中医临床疗效目的,则需着力解决饮片质量精准控制及其质量标准与方剂药物用量如何关联问题;人工培育种植中中药材如何基于关联还原自然性进行质量控制,以及与野生自然药材质量等价评价问题;非道地药材如何基于关联道地性进行质量控制,以及与道地药材质量等价评价问题;饮片炮制加工质量控制问题;此外,由于传统用药方式原始粗放,导致药物成分含量低、服用量大、应用不便,且煎剂过程的药物煎出量及其质量与服用量难以精准可控问题等。

2 基于化学理念的中成药

中成药大多为中药复方药物现代制剂。即基于方剂的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比如,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及其关联制剂;银翘散及其关联制剂;复方丹参滴丸及其关联制剂;安宫牛黄丸及其关联制剂等。此外,尚有少量基于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中成药,比如,常用的丹酚酸镁盐关联制剂;地奥心血康关联制剂等。中成药在服务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对方剂汤剂而言,其充分显示出剂量可控、携带与服用方便的现代药物特点,特别是在急重症用药方面能显示出现代剂型起效快的优势与特色。

中成药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中药产业紧密结合转化的重要成果,体现出中药学多学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比如,常用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的基本阐明,化学对照品数量的不断丰富,基于化学表征的中药质量标准的提升<sup>[6]</sup>;中药现代剂型的不断涌现;常用中药药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逐步阐明等。

然而,由于中药饮片质量的不确定性,中药药物制备工艺的确定往往基于以少数化学指标性成分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在质量标准中所控的指标性成分含量甚微,即使在质量标准水平提升中出现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与标示,也为片面地以点代面和整体;即使应用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力求丰富化学质量表征信息,也往往置后于药物制备,因而难以改变制备物药物质量的本质。由于缺乏药学-药效质量表征关联分析考量与有效物质基础的明确,因而难以保障药物制备工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及其质量的可控性。且制备工艺多为水或稀醇的提取物,出膏率仍较高,难以充分有效实现现代剂型表达。可见,实现中药复方药物――中成药的质量精准预期尚待着力解决其有效物质基础不确定问题。即需加强整体观――还原论关联考量,在基于微观分子水平进行还原分析方面,不仅仅为对化学成分结构的阐明,注重新化合物的发现;对单一化学成分的活性筛选与注重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揭示及其药代动力学、靶向控缓释特性表征等研究,更需将研究成果回归到药物本体――中药药物整体观关联分析,以阐明药物本体――中药复方整体药物质量,即复方化学物质内涵与药物物质内涵的相关性。

基于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中成药,可充分突出表征中药活性成分质量,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受新药注册法规的有关化学物质质量规定要求束缚,往往不得不片面追求制备物的化学纯度,而在中药的属性与特性及其最佳制备物药物组成形式方面难以充分关注与兼顾。因此,同样需着力阐明其化学物质内涵与中药药物内涵的相关性。

石任兵等:中药药物质量精准预期的相关性思考

3 基于药物体系的中药理想药物

基于对中药发展状况及其所横亘在药物质量精准预期的瓶颈问题结合研究积淀分析思考,笔者提出与构建自然药学观及其思想理论内涵并进行相关大量实践探究,以抓纲张目破解有关难题,实现中药理想药物创制<sup>[7-45]</sup>。

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为药物针对性应答生命体系状态(失衡)信息时其所含物质有机整合的特定状态;其基本特性表征为自然性、协同性、亲和性,体现药物的亲缘效应;理想药物乃亲缘效应彰显为极致<sup>[8-10]</sup>。

基于药物体系可构架中药药物本质认识论与明确有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成分角色担当<sup>[10]</sup>。即中药(实体药物元素)自然药物属性特性系其所含化学物质(化学药物元素)及其活性的集合,其药物有效性取决于药物体系相关的药物物质组成架构。其质量特性表征为质完整、量得当。

药物体系的确定可基于笔者研究团队所建立的药物动力学表征关联类药成分相互作用关联分析模式PK-PD-DI<sup>[11-14]</sup>。即充分体现整体观――还原论关联考量,确定出药物体系基本特性表征与相关主次药效成分及其类型、协同成分及其类型,从而构架有效物质基础组成,继而导向有效合理的药物制备工艺建立与质量精准控制。比如,笔者研究团队所建立的有关理想药物系列研究模式:基于药物体系的中药饮片质量表征模式<sup>[15]</sup>;基于药物体系的中药特征图谱表征模式<sup>[16-19]</sup>;基于药物体系的中药药物制备关联考量及其质量表征关联分析评价模式等<sup>[20-21]</sup>。在研究中进行极致药效所相关的药学-药效质量表征关联分析,得出相关基准制备物及其基准饮片,建立基于有效成分-类型及其质量比值的点-面-体整体质量表征体系,并基于基准物(基准饮片)质量表征体系作为参比检定标尺评价饮片质量的非关联度、关联度及其质量优次与筛选;基于基准物(基准制备物)质量表征体系作为参比检定标尺评价制备物药物质量的优次与合格等级。探究出与中药药物质量特性表征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质量精准控制模式并予以成功应用,可实现中药饮片及其制备物药物质量关联评价与控制的精准、便捷<sup>[22-30]</sup>。

笔者研究团队通过对10余首王永炎院士的临床经验方与中医经典方的研究实践,成功获得相关药物体系及其最佳制备物药物与关联质量表征精准预期。比如:紫苏方抗呼吸道细菌感染以及抗痴呆、抗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体系表征;白芷方、芎芍方抗偏头痛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柴金方抗抑郁症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清脑宣窍方、连泰方抗脑中风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开心散与远志汤抗痴呆、抗抑郁、抗失眠、抗焦虑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补心汤、丹参饮抗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连翘饮、苦参汤抗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最佳制备物药物及其相关质量表征等<sup>[9-10]</sup>;此外,还发现与确定出基于转化的女贞子红景天苷系列制备物药物分别抗偏头痛、抗痴呆、抗失眠的相关红景天苷-苷元(酪醇)药物体系架构<sup>[32-34]</sup>;甜叶菊抗糖尿病酚类制备物药物的相关药物体系架构等<sup>[13]</sup>。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中药或方剂可表征出不同的药物体系及其相关最佳制备物与药物质量精准预期,亦反映出药物体系构架相关药物-制备物-饮片质量的关联性。

总之,基于药物体系的相互交汇融合规律可发现自然药物界药物密码及其亲缘药物学架构规律与预知新的药物体系,可剖析中药药物本质,从而可根据临床需求,基于药物体系与结合中医药理论及其临床用药经验积淀,可特定设计与构架中药复方药物组成,并导向选定饮片、有效合理制备与质量关联表征,建立饮片-制备物-药物关联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药物精准质量观自觉,以实现自然理想药物原象-心象-实像转化与中药药物质量精准预期,进而关联大数据积累分析,以转化实现中药药物产业(4.0)质量升级目标,制造-创造出人类健康更高期待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王永炎.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N]. 人民日报,2015-06-03(16).

[3] 范逸品,张志斌,王永炎. 中国传统哲学之心象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一)――心象理论诠释[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1):725.

[4] 范逸品,张志斌,王永炎. 中国传统哲学之心象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二)――心象与中医理论发生学[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5.

[5] 李冀. 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6] 中国药典. 一部[S].2010.

[7] 石任兵,姜艳艳,王忠,等. 论中药化学发展近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53.

[8] 石任兵,王永炎. 自然药学观的相关性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21.

[9] 石任兵,王永炎,吕松涛. 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的中药药物本质相关性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3):149.

[10] 石任兵,王永炎,吕松涛. 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的中药药物创新相关性思考[J]. 环球中医药,2015,8(3):257.

[11] 巴寅颖.基于PK-PD的开心散药物成分动态-整体效应关联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2] 戴莹.开心散药物体系表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3] 朱乃亮. 基于降血糖的甜叶菊药物体系表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4] 彭平. 基于转化的女贞子红景天苷制备物药物体系表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5] 左胜,孙雅姝,迟蕾,等. 基于药物体系的藁本质量评价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7):481.

[16] 戴莹,姜艳艳,刘洋,等.基于类药有效组分特征图谱的中药复方质量控制表征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26.

[17] 巴寅颖,刘洋,姜艳艳,等.开心散血清HPLC特征图谱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6):409.

[18] 姜艳艳,戴莹,巴寅颖,等.基于开心散-远志类药有效组分特征图谱的远志质量表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544.

[19] 唐雪阳,安琪,孙道涵,等. 基于药物体系的紫苏子特征图谱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4):241.

[20] 安琪,唐雪阳,卢广英,等. 紫苏方药物制备物的质量表征及其关联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6):414.

[21] 梅莹莹,许舒娅,左胜,等. 基于药物体系的连翘饮药物制备物质量表征分析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5):337.

[22] 孙雅姝,张璐,潘婷,等.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白芷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5,8(3):266.

[23] 潘婷,黄亚婷,韩珂卿,等.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柴胡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5(4):577.

[24] 李焕娟,张璐,彭平,等.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远志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834.

[25] 张璐,李焕娟,朱乃亮,等.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石菖蒲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5,8(3):274.

[26] 温静,唐雪阳,李焕娟,等.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丹参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4):843.

[27] 卢广英,赵丽敏,许舒娅,等. 基于药物体系的生地黄的质量评价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5(5):765.

[28] 黄亚婷,潘婷,温静,等. 基于药物体系的肉桂特征图谱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5):344.

[29] 张璐,李焕娟,潘婷,等. 远志汤药物制备物的质量表征及其关联分析[J]. 环球中医药,2015,8(3):260.

[30] 迟蕾,孙雅姝,杨书娟,等. 芎芍方药物制备物的质量表征及其关联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3):195.

[31] 彭平,冯朵,孙道涵,等. 偏头痛模型下女贞子红景天苷制备物及其纯成分药代动力学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0):696.

[32] 彭平,赵丽敏,刘斌,等. 正常大鼠体内女贞子红景天苷制备物药代动力学表征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5(3):281.

[33] 彭平,孙道涵,冯朵,等. 失眠模型下女贞子红景天苷制备物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J]. 环球中医药,2015,38(3):286.

[34] 萨础拉,解素花,姜艳艳,等.清脑宣窍方有效组分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42.

[35] 萨础拉,吕航,姜艳艳,等.三七皂苷在大鼠外翻肠囊中的吸收及P-糖蛋白相互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4(12):836.

[36] 戴莹,姜艳艳,陈小虎,等.基于类药有效成分3,6′-二芥子酰基蔗糖和α-细辛醚的开心散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4):254.

[37] 巴寅颖,解素花,吕航,等.基于抗痴呆类药有效成分西伯利亚远志糖A5、西伯利亚远志糖A6和远志口山酮的开心散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73.

[38] 巴寅颖,姜艳艳,刘洋,等.基于3,6′-二芥子酰基蔗糖在记忆障碍模型大鼠体内表征的单体、远志及其经典方开心散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138.

[39] 巴寅颖,姜艳艳,刘洋,等.基于远志口山酮在记忆障碍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远志及开心散药物属性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8):549.

[40] 耿立冬,石任兵,萨础拉,等.栀蒡热毒平有效组分中栀子苷、牛蒡子苷和黄芩苷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测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5):350.

[41] 李晓婷,李纯,龚旭昊,等.基于有效物质基础的枳实药材的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0):696.

[42] 彭平,冯朵,孙道涵,等.偏头痛模型下女贞子红景天苷制备物及其纯成分药代动力学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0):696.

[43] 李焕娟,张璐,彭平,等.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远志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834.

第2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条件随机场;《金匮要略》;症状药物信息抽取;中医古籍

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14-04

Research on Symptom and Medicine Information Abstraction of TCM Book Jin Gui Yao Lue Based on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YE Hui1, JI Dong-hong2

(1. Guangzhou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an efficient way to abstract symptoms and medicine information from TCM book Jin Gui Yao Lue through combin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Taking Jin Gui Yao Lue as an example and by using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CRF), texts were processed according to words, and then part of speech and key assignments based on TCM diagnosis marker group were set as auxiliary features. Symptom-medicine BIO labels were set as the training features to train the model. Then this model was used to conduct automatic labeling to tested texts. Results The accuracy rate of automatic labeling based on multi-feature CRF was 84.5%, recall rate 70.9%, F measure value 77.1%. Conclusion The multi-feature model trained through CRF combined with part of speech and TCM diagnosis marker group can successfully improve abstraction entity information ability from ancient TCM books.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automatically abstract symptom and medicine entity information from ancient TCM books.

Key words: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CRF); Jin Gui Yao Lue; symptom and medicine information abstraction; ancient TCM books

基金项目:2014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20141073);广东财政专项(2013170)

第一作者:叶辉,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学。E-mail:

中国医学存在大量的医药病案和古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药经典。后人通过阅读理解这些经典,能够学习名医的经典药方和治疗思路,甚至可以挖掘在古籍中的药物信息,通过现代技术的药物提纯提炼,找出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物。但由于中医药术语一直缺乏标准,古籍中的古文又偏涩难懂,科研人员想要获取古籍中的症状和药物信息比较费时,因此研究利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算法高效地自动识别古籍里的中医药治疗信息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目前,医学实体识别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字典、基于规则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1],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是主流。例如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最大熵、随机条件场等方法等,这些方法把词性、词形等特征融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利用训练得到的学习模型从生物医学文本集合中识别出指定类型的名称。

2001年,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CRF)由美国Lafferty等人提出[2],结合了最大熵模型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特点,是一种无向图模型,近年来在分词、词性标注和命名实体识别等序列标注任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模型的特性表明它非常适用于医学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采用CRF算法对中医古籍《金匮要略》的医学症状和药物实体识别进行研究。

1 研究方法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CRF模型可以使用字、词、词性等上下文特征,也可以引用词典等外部特征,即可以将任意相关知识源融入文本特征中,解决了序列标注和文本切分的问题,且在英文序列标记名词短语识别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CRF最常用的结构为线性链,可以有效克服隐马尔可夫模型假设条件的限制及最大熵模型标记偏执的问题。

一般采用CRF做医学术语抽取包括特征选取、参数估计和结果标注3个步骤,首先选择相关特征,然后利用所选特征对数据进行训练,得出特征函数权重参数,最后通过输入测试数据,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文本进行序列标记,完成医学命名实体识别。

1.1 数据准备与分词

CRF的训练和测试选用了CRF++工具包来实现,CRF++工具包是一个可用于分词、连续数据标注的简单、可定制的开源的条件随机场工具。首先要对《金匮要略》文本进行语料预处理和标注,然,后将其标注的语料分为2个部分,70%的部分作为训练语料,30%的部分作为测试语料。利用CRF训练测试的步骤概括如图1。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内外科病症60余种。由于年代久远,古文意思较为难懂,又兼具通假字较多,所以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数据清洗,如古文中的“之乎者也”不影响上下文医学表达的词都去掉。分词处理使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ICTCLAS 2015分词工具,此版本比过往版本对中文分词处理更加完善。但由于分词系统没有经过大量古文的自然语言方面的优化,所以分出来的词汇偏向以单字的形式出现比较多。最后本文采用书中前1~22篇的文本清洗后的分词结果共15 525词条作为实验数据集。

1.2 多特征选择

术语识别中可以利用的特征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文本和识别任务可以引入不同的特征,如字符、拼音、词性、词边界、各类命名实体列表、引导信息和频次统计及语法依赖关系和句子倾向性等,不同的特征对术语识别有不同的影响[3]。同时,特征数的增加对抽取效果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根据《金匮要略》的文本特征,本实验选用以下3个特征。

特征1:词性。词性是中文文本处理中常用的一项特征,词性特征指当前字符的词性,本研究用ICTCLAS2015的二级标注对语料库的词条进行自动词性标注,如:“极寒伤经”被系统标注为“极/d寒/a伤/v经/n”,其中d、a、v、n分别代表该词词性为副词、形容词、动词、名词。

特征2:采用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标记集进行诊断标注。王国龙等[4]发现,使用基于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标记集标注的中医古文在基于词汇联系的隐马尔可夫模型测试中得到比较好的结果,因此本文参考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标记集作为辅助特征引入到实验中。其中剔去时机、属性、附加描述这几个标记,简化后的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标记如表1。

特征3:症状-药物类别标签。该特征作为术语识别过程中的状态值特征。中医症状一般包括主症、舌象及脉象、部位、部位表征描述等信息,药物包括方剂和治法。本文通过总结中医对症状和药物的处理方式,形成表2的标记集。在识别类别的基础上采用“BIO”法标记[5],其中B(beginning)表示术语的首字符,I(intermediate)表示术语的非首字符和结束字符,O(outside)表示非术语字符。由于中医诊断中对于脉象比较关注,因此在症状-脉象别标签了症状-脉类和症状-脉象,以提取其中的脉诊知识。另外对症状也进行了标签处理。

1.3 语料训练与测试

应用CRF++要求事先指定一种功能模板。本文根据《金匮要略》文本特点设定一个特征模板,该模板用于描述训练文本和测试文本中的特征,进而提取训练集中的特征参数来实现测试文本标签的计算。模板文件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子模版,表达方式为:%X[row, col],一个子模板表示输入数据的一个Token。本文设计将相邻位置的特征进行联合,有助于识别错分词或长距离词。本实验1和2选择模板窗口的大小为前后两行[-2,+2]。

利用CRF++train训练工具,按照表3的训练集格式进行训练得出模型文件model,然后再利用CRF++test工具将该模型应用到测试集中去,最后得出带有症状-药物自动标签的测试集。

1.4 实验设计

本文设计了2组实验,通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测试采用不同特征的基于CRF的《金匮要略》症状-药物识别的性能及不同特征对性能的影响情况。实验1是单一特征对照实验,仅选用词本身、症状-药物标记(参见表2)进行实验作为基准。实验2选用词、词性、简化的中医诊断标记集(参见表1),症状-方剂-药物标记(参见表2)的多特征进行实验,然后对以上2组实验的结果用conlleval工具进行测评,分析多特征对实验识别效能的影响。

1.5 评价标准

基于CRF的中医专业术语识别性能的评估采用3个指标:准确率(precision, P)、召回率(recall, R)和F测度值(F-Measure)。P指抽取的信息中正确抽取的比例;R指正确抽取的信息占应抽取信息的比例;F测度值即为正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其中F测度值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该信息抽取的有效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1为实验的基准,采用单一特征的CRF方法,得到抽取词组准确率P为72.0%,召回率R为55.3%,F测度值为62.5%;而实验组2引入多特征,再采用CRF处理后,得到抽取词组准确率P为

84.5%,召回率R为70.9%,F测度值为77.1%。见表4。单一特征进行分词和症状药物BIO标签训练的F测度值比较低,而运用了分词、词性、中医诊断简化标记和症状药物BIO多特征标签后,F测度值结果升高到77.1%,说明引入该组合特征模型的识别效能较优。可见对于中医古籍的实体信息抽取,采用诊断标记和语言学规则(如词性、分词等)相结合的多特征模型,可令CRF抽取信息效果提高。

3 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CRF工具对《金匮要略》进行症状-药物信息提取,首先经过分词处理语料,然后加入词性、中医诊断标记等多个标注特征对中医症状-药物BIO标签进行训练和测试,得到F测度值77.1%,比只运用单一特征的CRF抽取的结果效率更高,可见利用本文提出的多特征模型的CRF提取方法对中医古籍的信息抽取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对《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的信息抽取研究,为将来建立中医药搜索引擎及新药物发掘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瑞民,马民艳.基于CRFs的多策略生物医学命名实体识别[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27(1):39-42.

[2] LAFFERTY JD, MCCALLUM A, PEREIRA FCN.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Segmenting and Labeling Sequence Data[C]//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2001:282-289.

[3] 孟洪宇.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伤寒论》中医术语自动识别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33-34

[4] 王国龙,杜建强,郝竹林,等.中医诊断古文的词性标注与特征重组[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3):836-841.

[5] 魏尊强,舒红平,王亚强.基于序列标注的中医症状名识别技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8):237-238.

第3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生药学 教学 标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市场上中药材伪品及混淆品等掺假使杂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保证中药材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要求医药类专业人才要具备鉴别中草药真伪优劣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高职高专的教育者,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教学的现实所需。生药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对生药的真伪优劣鉴定能力,其中标本实践是提高学生鉴定生药能力的重要途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地处药材资源丰富的贵州黔南地区,具有进行标本实践的教学资源。本文对传统《生药学》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探索,将标本实践应用到教学之中,并对标本实践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1开展标本实践教学探索的必要性

传统《生药学》教学存在授课模式单一,实践可验证性少,学生对生药真假伪劣鉴别能力差等缺点。

1.1授课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差

目前生药学课堂教学主要以“灌注式”教学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式主要靠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纯理论教学。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疲惫状态,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生药学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复杂、实践操作性强,传统的理论授课与显微鉴定难以满足生药鉴别技能的培养需要。而标本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2验证性实验多,鉴别能力差

生药学传统的理论与实验课程比例为2:1,生药学属实践型课程,学生应当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传统的理论教学先介绍每味生药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实验时,通常以目标特征去验证已知生药。例如天麻先通过性状特征(鹦哥嘴或红小辫、肚脐眼等)、显微特征(草酸钙针晶、淀粉粒等)进行理论讲述,再通过粉末特征进行验证。对于未知药材,学生们对它的鉴定却无从下手。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收获有限,不利于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培养创造力。而标本实践有利于让学生更客观的了解生药,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1.3学习思维固化,积极性差

多数学生在生药学实验中,按照教材实验步骤,不经思索,按部就班,草草了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生药的积极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质疑性。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评价往往凭借实验报告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实验技能不但得不到提升,反而浪费了许多教学资源。多数学生学习生药学靠死记硬背各种生药的鉴别要点,考完就忘,不能学以致用。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及科研素质的培养。而标本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以便达到药学专业的培养要求。

2标本实践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1生药标本进课堂,边看标本边学习

在理论授课之前,将学生进行分组,10人一组,分别发放药材实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简便的方法对生药的外观性状进行观察并讨论,最后推荐1名同学作为代表对药材的性状特征作描述,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教师要强调学生观察药材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异常突出特征。如党参的“狮子盘头”,大黄的“星点”,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愣身”,广防己的“车轮纹”,松贝的“怀中抱月”,何首乌的“云锦纹”,黄芪断面的“心”,苍术断面的“朱砂点”等。最后,教师对生药标本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摆脱了抽象的文字描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有代表性的药材实物很有必要的。药材标本进课堂既简捷又实效,不但既激发学生对药材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掌握药材性状的鉴别要点和鉴别方法。从而实现了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

2.2野外采集生药,制作生药标本

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野外采集生药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四面环山,自然植被良好,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野外实习场所。学校周边生长着许多常见的生药,如半夏Pinelliaternata、重楼Rhizomaparidi、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白芨Rhizomabletillae等名贵生药。在野外标本实践之前,将学生分为10人每组,要求每组采20种不同的生药标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种类生药采集不同的药用部位,如木本植物采集它的枝叶、草本植物采集它的全草、藤本植物采集它的茎枝等。教师要强调学生在采集过程中注意生药标本的完整性,并对各生药的识别特征进行介绍,如天南星科植物的识别要点:佛焰苞。最后,教师对学生所采集的标本作详细介绍,包括植物形态、性状特征、药理作用等多方面进行讲解,并传授学生制作生药标本。制作生药标本是生药标本实践的重要途径,制作方法如下:将采集的标本放置在干净的纸张中、将根、茎、叶铺平,尽量保持生药的完整。在生药干燥期间、勤换纸张、避免出现植物叶片变色等现象发生。植物基本干燥后,最后用针线及胶水将生药标(下转第37页)(上接第32页)本固定在白纸板上。

教师通过野外标本对学生进行实地讲解,仔细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标本制作,能更好的掌握生药的性状特征。总之,野外采集生药,制作生药标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大自然中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生药学的学习积极性。

2.3参观生药标本馆,巩固生药知识

生药标本馆作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学校生药标本馆陈列着多种标本,包括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生药标本等。浸制标本,可观察到原新鲜植物的形态、颜色等固有特征。腊叶标本,可观察带花或果的整株植株或部分植株(带花、果实的小枝,入药部位)的形态特征。生药标本,可观察动植物、矿物的整体或药用部位的形态特征。参观生药标本馆的教学方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将学生分为15人一组,共3组分别轮流安排到浸制标本室、腊叶标本室、生药标本室进行观察。其次,每间标本室安排一位老师对每味生药标本进行详细讲解,并针对学生的疑问作一一解答。再次,每次观察生药标本馆要求学生记录不得少于30种标本。记录内容包括生药名称、性状特征、药用部位等。最后,进行标本考核。考核方法为:考场每次只能进一位学生,学生对老师指定的10种生药标本进行辨认,共计10分,纳入实验成绩。通过参观生药学标本馆,可系统的学习、掌握及巩固生药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生药的辨认度。学生近距离的观看动植物标本,激发了他们探索大自然生资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实践精神。

3结语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应提高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药学主要讲授生药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时等知识,学生对枯燥的理论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多数学生对许多生药早有耳闻,但未见过实物,就算见了实物也很难辨认。所以通过标本认识生药,激发学生动手采集标本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要培养实践型药学人才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通过标本进课堂、野外采集生药、制作生药标本、参观生药标本馆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次,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利用好生药标本,学习透彻各生药知识,掌握其鉴别要点,以达到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来宾,吕洁丽,荆云,等.生药学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略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67-69.

第4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药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法;综述

 近年来,许多新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中药鉴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对象的定性或定量特征进行分组归类的一种现代统计方法。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李慧珍等[1]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2]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实践,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广阔前景。常璇等[3]利用此法对宁夏中宁县、平罗县两地枸杞中铜、锌、锰、锗、硒、砷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比较研究不同产地之间的枸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在整体水平上可区分不同产地枸杞中6种元素含量,误判率为0。提示经过更多的验证之后,在不同省区枸杞之间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可为枸杞道地性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张水寒等[4]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批关黄柏样品的HPLCFP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16、17、18、19、20号样品为道地药材样品,质量均较好,且以湖南的道地药材样品为好。此方法可用于中药的鉴别,方法较为简便,且样品处理较简单,这将对中药质量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指纹图谱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5]是指某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或几种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即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和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目前使用最多的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HPLC法[6],可提供大量的信息,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研究的需要。

3  免疫法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利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尤其是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间的鉴别[7]。国内学者[8]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还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石豹或金钱豹,说明免疫鉴别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4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也称DNA分子诊断技术,是基于研究DNA分子由于缺失、插入、易位、倒置、重排或由于存在长短与排列不一的重复序列等机制而产生的多态性的检测技术[1]。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药材(不含矿物药)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由于DNA分子标记直接分析的是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鉴别结果不受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状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可为中药品种鉴别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手段。如: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序技术;随机引物PCR技术(RAPD); DNA序列标记技术等。

   

综上所述,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聚类分析、基因组成特征、指纹图谱法、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慧珍,李水福,胡清宇,等.马勃类18种真菌显微特征的聚类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3): 8.

[2]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砂仁及其伪品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 (2): 158.

[3]常璇,胡奇林.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中宁县和平罗县枸杞中6种元素综合指标的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3): 248.

[4]张水寒,郭伟伟,蔡光先.HPLC指纹图谱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9): 53.

[5]王睿,徐伟,方翼,等.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0):764767.

[6]路飚,彭咏梅.HPLC法测定心脑健滴丸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7878,83.

第5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不同产区;掌叶大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HPLC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75-02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菌、抗病毒、抗炎、止血、降脂、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2]。

甘肃省对大黄的种植与应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掌叶大黄的道地药材主产区。随着无节制的采挖,野生资源严重破坏甚至枯竭,现多为人工栽培。在供应全国市场和出口方面占有主要地位。但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造成药材质量的差异。为此本文对甘肃不同产区大黄进行性状、显微观察和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为正确评价甘肃栽培品掌叶大黄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100 series),BS224S型塞多利斯电子分析天平,KQ-250TDB型高频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为分析纯,水为纯净水;对照品: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均购自中国生物制品鉴定所。

收集甘肃不同产区大黄药材样品,经甘肃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李成义教授鉴定均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2方法与结果

2.1不同产区药材性状鉴别比较

结果见表1。

2.2不同产区药材显微特征比较

2.2.1不同产区药材横切面特征比较韧皮部筛管明显,薄壁组织发达,有黏液腔;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与髓部存在差异,其结果见表2。

2.2.2不同产区药材粉末特征比较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大而多;导管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其比较结果见表3。

3小结与讨论

3.18个不同产区掌叶大黄生药性状有一定区别

庄浪、礼县、宕昌、华亭、陇西、渭源产大黄药材外部特征基本相同,药材呈圆柱形段状或片状;庆阳产大黄药材色泽较浅、以圆锥形为主;榆中产大黄表面较粗糙、个大、但形状不规则,分枝较多。从外部特征观察,庄浪、礼县、宕昌、华亭、陇西、渭源产大黄质优,榆中、庆阳产大黄质量次之。

3.28个不同产区大黄在显微特征方面也有明显区别

组织切片:华亭、庄浪、礼县、宕昌、陇西、渭源产大黄木质部较小,髓部较大,“星点”较多,其中华亭、陇西、渭源产大黄“星点”较大而散在;庄浪、礼县、宕昌产大黄“星点”较密且呈环排列;榆中、庆阳产大黄髓部较小,“星点”极少。

粉末特征:各产区掌叶大黄粉末特征基本相同,榆中产大黄由于支根较多而导管为网纹,并有螺纹导管;其他除渭源、庄浪、礼县产大黄草酸钙簇晶棱角较尖外基本相同。

3.3含量测定结果

8个不同产区的大黄中5种游离型蒽醌类总含量均高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总量不得少于1.5%)。其中礼县、宕昌、华亭质量佳,而通常不被关注的榆中产掌叶大黄,在外部特征与显微特征上观察质量一般,但大黄酚含量较高使得其总含量突出,可见榆中地区也比较适宜大面积栽培掌叶大黄。

参考文献

第6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

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

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由于成分复杂且含量较低,作用途径及作用机理难以确定,因此药物与药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清晰。刘建勋介绍,现代实验研究中存在动物个体间的差异、数据样本量和体内发挥药效与血浓度不同步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各种成分在体内的作用,项目组以双参通冠方和维脑康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稳健变换、基线漂移处理、有效性判断和差值分析等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较好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多药效指标相关性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

“这种研究思路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模式,先证明成分有效再做成分鉴定,最后验证。”刘建勋举例,分析服药后的实验动物,观察其诸如血压、心率等生物指标的变化,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成分和生物指标的分析,从而确定哪些成分在哪些指标上有作用,再用现代分析方法对有影响的成分确认,而不随药理指标变化的成分会随之排除。

这种研究体系通过对PK和PD相关性同步研究,省略了繁复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体内外筛选,提高了研究效率,为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成果:及时转化研发新药

课题组将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在国内首次对中药新药丹参多酚酸盐进行了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刘建勋解释,在临床实验中筛选健康和血瘀证志愿受试者,通过检测血浆与尿液中丹参多酚酸盐的含量变化情况,发现丹参多酚酸盐在血瘀证患者中的药代特征与健康受试者明显不同,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其临床应用方案。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于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这是国内首个在临床进行PK和PD评价的中药新药。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的指导下,课题组又相继进行了双参通冠方、奥沙恩注射液、塞络通胶囊和通络救脑冻干粉针4个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本刊评议:

中药复方的定义:

定义1: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药味组成,有相对规定性的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而设的方剂,是中医方剂的主体组成部分

源自: 试论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 《陕西中医》 2004年 焦振廉

第7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1 四气

四气又名“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反应。四性理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了中药研究热点。

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可以重新定义“四性”的概念,即是具有纠正机体寒证或热证内在活性的一类中药。具体表现在:寒凉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并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反之,温热药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欧阳兵[1]提出的 “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他认为四性属性相同、功效相近的中药理论上应当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客观反映其药性寒热本质的“性效谱”。“性效谱”即可作为界定某一新中药四性属性的科学依据。

近期的相关研究显示,中药的四气属性与其化学成分有关。并总结出如下规律:温热药多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寒凉药多含有蒽苷、皂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此外,中药中锌、铜含量高者其药性多寒凉,反之则药性多温热。由此可见,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及含量多是中药药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2 五味

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效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研究表明,五味与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也存在着联系。

金勇[2]选用60味涵盖所有性味归经的常用中药,按常规法煎成药液,给小鼠服用,结果发现“五味”作用之间表现为各种药性影响各器官组织的性质(兴奋或抑制)及其强弱的不同,“五味”的作用主要影响间脑、大脑、小脑、脊髓、肺脏、肾脏、胰腺、头颅骨等器官组织,对其他器官组织的影响较小。实验说明“五味”的作用可能指的是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查青林[3] 从古代本草文献中选取五味分类确定的治疗咳嗽中药,提取文献中MeSH 词数据并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进一步处理,发现不同五味分类中药 MeSH 词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中药五味分类在代谢方面有其自身生物学特征的调整作用。

3 归经

郭顺根等[4]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研究了川芎活性成分之一的川芎嗪在小白鼠体内细胞、组织、器官的定位分布。表明川芎的活性成分川芎嗪的体内分布与川芎归经密切相关。许福泉[5]通过对膀胱经中药功效、活性、化学成分等进行整理统计,发现黄酮类成分与其主要功效相吻合,提示具有相同结构类型的抑(抗)菌黄酮成分是中药归膀胱经的重要归经物质基础,与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的中医认识相吻合。

4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理论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的趋向。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趋向性。升降沉浮属性是与药物的气味、质地密切相关。

现代中药学理论对药物双向性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对川芎的药学研究中证实“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阿魏酸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同时川芎嗪能增加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脑血管阻力,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6]。周刚[7]采用分析试错法、直观法、归纳法、演绎法、直感类比法等试探法在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可见,在试探法指导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古代思辨哲学色彩的中药升降浮沉传统理论,是中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中药药性理论是现代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在药物试验的基础上,还有很多信息学及数据挖掘技术对此理论的研究。周福生[8]采用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探索中药性理论与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中药的药性理论。沈志冲[9]通过对临床中药按照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 4 个层面的逐层分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解释。旨在将中医药理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科学的指导临床应用。王耘[10]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并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雷钧涛[11]介绍了一种用基于光谱指纹图谱单体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类比说明基于光谱指纹图谱的中药性味研究。中药指纹图谱具有特征性,重现性和可操作性。其目标是实现指纹图谱特征和药性相关性研究。包括开展指纹图谱特征分别和药性、药效的研究以及三者之间相关性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的中药理论,为此证明中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山东中医杂志,2006:25(3):154-156.

[2] 金勇,俞仲毅,王博,等. 中药“五味”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3):67-71.

[3] 查青林,余俊英,余飞,等.基于代谢相关MeSH 词文本挖掘分析治疗咳嗽中药五味分类的生物学特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 (7):616-618.

[4] 郭顺根,牛建昭,贲长恩,等.3 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89,4(3):17-21.

[5] 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等.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199.

[6] 罗集鹏.生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06.

[7] 周刚,徐刚,龚千峰,等.浅探中药升降浮沉传统理论的形成方法-试探法.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1,24(1) :15.

[8] 周福生.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世界科学技术,2009,11(2):229-234.

[9] 沈志冲.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建设.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00-109.

第8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 原发性;中西医结合;僵痛;压痛点;睡眠障碍;心理障碍;疲劳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发病率高,患者痛苦大,尚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东省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对收治的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57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患者男10例,女47例,男女之比约14.7;年龄23~56岁; 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0年。57例患者中以精神情感因素为诱因者占73.68%,无明显诱因者占26.32%,57例患者实验室及免疫检查均未见异常。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标准诊断[1]。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57例患者予阿米替林口服,每晚12.5~25 mg;阿普唑仑口服,每晚睡前0.4 mg;非甾体类抗炎药洛索洛芬钠片口服,每次60 mg,每天3次;年龄较大或有胃溃疡等胃病史者,服用塞来昔布。中药以从肝论治为主,药用柴胡、夜交藤、合欢皮、丹参、透骨草、伸筋草、酸枣仁、远志、郁金、白芍、石菖蒲、牡蛎等辨证加减,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2.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在僵痛、压痛点、睡眠障碍、心理障碍和疲劳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相关资料输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广泛性僵痛 57例患者均诉有身体广泛性僵痛,其中颈背肩者51例,腰臀者28例。治疗后有身体广泛性僵痛18例,颈背肩者13例,腰臀者9例。治疗前后僵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见表1。

3.2 压痛点 患者治疗后压痛点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3 睡眠障碍 在就寝后入睡困难、多梦,醒后疲劳感等方面,治疗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4 心理障碍 在抑郁、焦虑和易激动等方面治疗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3.5 其他症状 在疲劳、头痛、怕冷、麻木感方面治疗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5。

4 讨 论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 自70年代Smythe首次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标准以来,相继有许多诊断标准问世。但这些标准在方法学上、内容上都不尽相同,从而给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带来一些困难。为此,国外学者通过多中心协作,在以往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了大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压痛点,从中筛选出最有鉴别意义的一个临床症状及18个压痛点,提出了1990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在排除继发病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与情感等因素相关。临床特点是慢性广泛性僵痛,身体特定部位有多处显著压痛点和睡眠障碍,伴有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无特异的实验室或病理学所见能帮助诊断[2]。僵痛主要出现在颈背肩和腰臀,压痛点80%以上在颈椎旁 、岗下肌、斜方肌 、腰椎旁 、胸骨角和膝关节,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多梦为主,心理障碍中焦虑占97.46%,100%的患者有疲劳感。患者多以自己为中心,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就诊时交流困难。

由于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僵痛,很少有客观的临床特征性体征,基本的病理生理异常及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认为,造成纤维肌痛的原因是患者感觉疼痛的能力(痛阈)发生问题,将常人不会感觉到的刺激感受成痛觉,所以现在的药物治疗都立足于提高这种痛阈。三环类抗抑郁药是迄今为止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能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疲劳[3],阿米替林属非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升高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而发挥止痛、催眠和抗抑郁作用,可改善患者的症状,目前已作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一线用药。另一种是对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有效的新一代二环类抗抑郁药文拉法辛(Venlafaxine),既能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也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它们在突触间隙中浓度和活性,其特点是起效时间早,有较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和焦虑症状。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60%~90%有睡眠障碍[4],夜间睡眠差可增加患者白天的疼痛和疲劳,故对于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应给予阿普唑仑镇静催眠。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伴有的关节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间接缓解原有的疼痛和其他症状有协调作用,对难以缓解的中、重度疼痛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

中药方中的柴胡疏肝解郁;夜交藤、合欢皮补气安神;丹参活血通络;透骨草、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对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筋骨挛缩有伸筋透骨之效;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白芍疏肝理

气,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牡蛎收敛固涩,清热益阴、软坚化痰、敛阴潜阳、强肝解毒。现代研究证明,牡蛎中含有的氨基酸可提高肝脏的机能、抑制乳酸的积蓄,帮助加快患者恢复疲劳和增强体力的速度,牡蛎中的牛磺酸与肝糖元不仅可以帮助解除患者肌体上的疲劳,还有益于精神上的疲劳的恢复,且对内因性抑郁症有改善作用。以上药物联用,疏肝理气,舒筋活络,解郁止痛,醒神益智,解除疲劳。有报道认为[5],手法推拿对本病有调和阴阳、平和气血、解肌镇痛的功效,针罐药结合对缓解抑郁、疼痛和减少压痛点数目有较好的疗效[6]。

总之,运用阿米替林、阿普唑仑和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同时,配以中医中药,以从肝论治为主,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僵痛、压痛点、睡眠障碍和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8):559-561.

[2] Bartlett SJ.风湿病综合治疗[M].叶志中,高诚 译.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8-99.

[3] 熊源胤,李建武,李勇.柴胡桂枝汤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43-44.

[4] 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00-401.

第9篇:药理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TRPV1离子通道;辛味药性;药效团;虚拟筛选

[收稿日期] 2013-11-2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522);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项目(2013-JYBZZ-XS-118)

[通信作者] 乔延江,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0,E-mail:

[作者简介] 王星,博士研究生,E-mail: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五味理论的研究进展缓慢,其中2个关键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一是物质基础问题,二是味效发生机制问题?“五味"最初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逐渐将其与药物功效相联系,并以此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中药哪些成分影响了药物的真实滋味,哪些成分体现了药物的作用与功效,口尝味成分与功能之间有何种关系,目前尚无系统研究?

近年来,与人类味觉相关的受体发现[1]?基因鉴定[2]以及味觉细胞受体所参与的信号转导机制[3-7]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目前发现的与味觉相关的受体有苦味受体taste type 2 receptors(简称TAS2Rs)家族[8],能感知甜味的taste type 1 receptor 2(简称T1R2)和taste type 1 receptor 3(简称T1R3)受体[9],以及感知酸味的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2-like 1(简称PKD2L1)受体[10],咸味相关的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简称ENaC)受体[11]以及辛味相关的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简称TRPs)离子通道家族[12-13]?其中,TRPs家族主要包括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subfamily V member 1),TRPA1,TRPV2,TRPV3,TRPV4,TRPM8等受体[14]?从目前对TRP离子通道与中药药性关系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将TRP离子通道的调节与中药的四气进行了关联[15-18]?现阶段研究发现能够调节TRP离子通道的天然成分很多都来自辛味中药,例如,能够激活TRPV1离子通道的辣椒素,吴茱萸碱,肉桂醛等[19],能够激活TRPV3离子通道的樟脑[20],以及能够激活TRPM8离子通道的薄荷醇[19]等等?作为温度感受器的TRP家族离子通道,尚与中药药性之辛热?辛凉存在关联性?例如TRPV1属于热激活通道,能被辛热中药辣椒中的辣椒素,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等激活,故其又被称为辣椒素受体[21-22]?TRPM8为冷激活通道,能被辛凉中药薄荷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激活,故其又被称为薄荷醇受体[23]?此外,TRPs家族离子通道所参与的生物学效应及药理作用与辛味中药的功效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文认为TRPs家族离子通道与辛味药性有很大的相关性,并提出通过中药化学成分与TRP受体家族的关系认识辛味药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口尝味觉虽然不能代表五味药性,但口尝味觉受体的发现?分布?所在信号转导通路及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为分析五味的功能,以及认识口尝味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TRPV1受体是TRPs家族中研究较多的受体之一,其在人体内的分布以及参与的信号转导及生物活性已有较多的报道,且其激动剂与拮抗剂的发现也有大量的报道?因此,本研究以TRPV1受体为切入点,利用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技术研究中药成分对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以此探讨TRPV1与中药辛味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从成分?组分?饮片等不同层次的辛味药性继承性和加和性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药效团(pharmacophore)是指药物分子中对活性起重要作用的“药效特征元素"及其空间排列形式,是对作用于同一靶点的化合物结构共有特征的抽象概括?本研究利用药效团技术构建出TRPV1激动剂的药效特征,并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以此探讨TRPV1与辛味中药药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1.1 计算环境与方法 采用Accelrys公司的Discovery Studio(DS)v3.5软件包进行研究,操作系统为Window 2003serve,所有运算均在IBM Z Pro 图形工作站上完成?其中,构建基于配体共同特征的药效团模型采用基于Common Feature Pharmacophore Generation模块集成的方法,药效特征的识别采用基于Feature Mapping模块集成的方法,药效团模型的验证采用基于Ligand Profiler模块集成的方法,筛选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Search 3D Database模块集成的方法?除特殊说明外,所有参数均采用软件默认值?

1.2 训练集化合物的选择 实验样本来源于文献报道的20个作用于人HEK293细胞的TRPV1离子通道受体激动剂(化合物结构式及活性见图1)[24-25]?按照结构类型化合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6]-姜酚为母核结构的衍生物,另一类是1, 4-二氢吡啶(DHP)衍生物?根据化合物的活性以及结构多样性,选择其中6个样本为训练集构建药效团模型(即Capsaicin,CHEMBL1950598,CHEMBL1950592,CHEMBL485726,CHEMBL511631,CHEMBL470161),其余12个样本作为验证集?

1.3 药效团模型的构建 构象分析:采用Best quality conformer generation模块对所有化合物分子构象进行能量优化,能量阈值设定为20 kcal・mol-1,计算所有训练集化合物的多个构象,最大构象数设为255个?

药效特征的选择:利用基于Feature Mapping模块集成的方法识别训练集分子药效特征,选择6个训练集分子共有的药效团来构建模型,包括氢键受体(hydrogen bond acceptor,HBA),氢键给体(hydrogen bond donor,HBD),疏水基团(hydrophobicHydrophobic region,HY),芳香环(ring aromatic,RA)?这些药效团特征可以表征配体与受体结合所发生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

药效团模型的构建与评价:对训练集化合物多个构象进行叠合,抽象出训练集化合物所共有的药效团特征及三维空间限制?最小药效特征数(minimum features)设定为3,最大药效特征数(maximum features)设定为10,构建最大药效团个数(maximum pharmacophores)设定为10?

选择一个包含有328个化合物的数据库作为验证集,对所构建的10个药效团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328个化合物除了包括献报道的16个已知的TRPV1激动剂,还包含了来源于MDDR(MDL Drug Data Report: Version2007.2)数据库中对TRPV1离子通道没有作用的314个化合物作为非活性诱饵分子?该314个非活性化合物均符合Lipinski类药五原则,且与活性分子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相似性?将构建的10个药效团模型筛选验证集数据库,以A%,Y%,N和CAI等4个参数来评价模型预测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26]?

A%=HaA×100%(1)

Y%=HaHt×100%(2)

N=Ha×DHt×A×100%(3)

CAI=N×100%(4)

其中,D代表训练集数据库化合物总数,A为训练集数据库中活性化合物的个数;Ht为药效团命中总化合物的个数,Ha为药效团命中活性化合物的个数?其关系见图2?A%代表活性成分命中率,Y%代表有效命中率,N为有效辨识指数,CAI为综合评价指数,以CAI得分最高的药效团模型作为最优模型?

1.4 虚拟筛选 以最优药效团模型为提问结构,采用DS软件中Search 3D Database模块集成的方法筛选2009版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CMD2009)?TCMD2009包含有6 735种药用植物的23 033个化合物?Search Method选择为“BEST"(柔性匹配),搜索条件遵循Lipinski类药五原则?

2 结果

2.1 药效团模型 构建出的10个药效团模型计算结果见表1,其中9个药效团模型包含3个疏水基团(HY,简称H)和2个氢键受体(HBA,简称A)5个药效特征?1个药效团模型包含3个疏水基团(H)?1个氢键给体(HBD,简称D)和1个氢键受体(A)5个药效特征?所得10个药效团模型的Direct Hit值和Partial Hit值均为“111111"和“000000",表明6个训练集分子均参与了药效团模型的构建?Max Fit值为“5"表示每个模型中的5个药效特征均能与训练集分子相匹配?Rank值代表训练集分子与药效团模型的匹配程度,其值越高,说明药效团与训练集分子匹配性越好?

2.2 药效团模型的评价 采用验证集对所构建的10个药效团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其中,Model_01药效团具有最高的CAI值?因此,选择Model_01来筛选TCMD2009数据库?Model_01药效团模型特征以及与辣椒素匹配见图3?蓝色球体代表氢键受体特征,蓝色球体代表疏水基团,标示数字代表药效特征之间的距离,单位为?

2.3 虚拟筛选 采用DS软件中的Search 3D Database模块筛选TCMD2009数据库,命中化合物4 862个,其中已有药理活性报道的化合物有1 915个,分布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183种常用中药中,其中辛味中药有110种,占60.11%?部分虚拟筛选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TRPV1激动剂筛选结果与辛味药性对比分析 从虚拟筛选命中结果来看,姜辣二醇类化合物?2-壬酮和姜酮酚等一系列命中成分均来源于辛热药生姜,最近已有文献报道[6]-姜辣素及其类似物能够激活TRPV1受体[25],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文基于药效团虚拟筛选的准确性?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命中的活性成分所在的中药中,有60.11%的中药属于辛味中药,表明该药效团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中药辛味成分的共有结构特征,且其对辛味中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TRPV1离子通道与辛味药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3.2 TRPV1相关药理作用与辛味功效关系的探讨 TRPs家族离子通道所参与的生物学效应及药理作用与辛味中药的功效具有较大的相似性?TRPV1被激活后,通道开放将引起钙离子为主的阳离子内流增加,机体产生烧灼性疼痛[27-28],分布于舌味蕾的TRPV1受体会产生电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整合使人产生辛味和辣味的感觉[29],而分布在内脏中的TRPV1通道会发出降低体温的信号,通过舒张毛孔?排汗等方式来不断调节体温[30],这与辛味中药的发汗解表功效不谋而合?除此之外,TRPV1还参与了炎症和痛觉过敏的形成,TRPV1阻断剂可以阻断疼痛传入的起始途径,对多种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慢性炎性痛?偏头痛等[31]?再者,TRPV1与心血管系统有密切的关联,TRPV1可调节血管张力,对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均有调节作用[32]?而作者前期的中药药理与药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辛味功效与抗炎,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等心血管药理活性有密切的关系[33],因此,本文认为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是辛味药性发生作用的潜在靶点之一?

3.3 中药辛味药性继承性和加和性探讨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姜辣醇类以及姜酮酚等化学成分群既是生姜中的主要成分,又是其有效成分,且其均能作用于TRPV1离子通道,发挥着与辛味药性相关的药理作用?从化学成分到中药均体现了辛味药性的一致性,表明生姜的药性是以其主要药效成分的作用特点继承而来的,而众多药效成分共同作用的加和又表现为生姜药材的整体药性,符合系统关系上的继承性和加和性的特点?表明中药的药性不是随意赋予和定义的,而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药性在物质基础的不同层次上体现了继承性和加和性的特征?

3.4 局限性分析 本文仅以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及虚拟筛选来探讨其与辛味药性之间的关系?然而,TRPs家族包括多种离子通道,除了TRPV1离子通道,还有TRPV3,TRPM8等其他离子通道,且一些辛温?辛热性中药的有效成分,如辣椒素?吴茱萸碱?桂皮醛等亦可上调TRPV1基因的表达[17]?因此,仅仅以TRPV1离子通道激动剂的药效团模型来研究TRPs家族与辛味药性的关系是不全面的,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持?此外,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进入人体后发挥的效应更为复杂,所以从中药化学成分与TRP通道的调节来阐释中药辛味理论仍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以TRP离子通道的调节阐释中药辛味理论尚需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

4 结论

本文通过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技术,结合文献挖掘探讨了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与辛味药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对辛味中药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且能够有效辨识辛味中药的药效成分?TRPV1离子通道涉及的生物学效应与辛味药性相关功效具有很大相似性,因此认为TRPV1离子通道是辛味药性发挥功效的潜在靶点,辛味药性是由其化学成分本身决定的,其药性在物质基础的不同层次上符合继承性和加和性特征?笔者相信随着对TRPs离子通道家族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辛味药性的发生关系及辛味药性科学内涵将不断被揭示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张丁丁.苦味受体7TM[J].国外医学情报,2002(2): 25.

[2] 胡玲玲,施鹏.苦味受体基因家族功能和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9,54(17): 2472.

[3] 叶萍.苦味受体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30(6):453.

[4] 刘玉凤.甜味觉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25(1):61.

[5] Ayako Koizumi, Asami Tsuchiya, Ken-ichiro Nakajima,et al. Human sweet taste receptor mediates acid-induced sweetness of miraculin[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40):16819.

[6] Sara Janssen, Jorien Laermans. Bitter taste receptors and α-gustducin regulate the secretion of ghrelin with functional effects on food intake and gastric emptying[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1,108(5):2094.

[7] Nisha Singh, Maria Vrontakis. Functional bitter taste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in brain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1,406:146.

[8] Ayana Wiener, Marina Shudler, Anat Levit, et al. BitterDB: a database of bitter compounds[J]. Nucl Acid Res,2011,40(22):413.

[9] Fariba M Assadi-Porter, Emeline L Maillet. Key amino acid residues involved in multi-point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zzein, a sweet protein, and the T1R2-T1R3 human sweet receptor[J].J Mol Biol,2010,398(4):584.

[10] Shinji Kataoka, Ruibiao Yang, Yoshiro Ishimaru. The candidate sour taste receptor, PKD2L1, is expressed by type III taste cells in the mouse[J].Chem Senses,2008,33(3):243.

[11] Marlene F Shehata. Regulation of the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ENaC] in kidneys of salt-sensitive Dahl rats: insights on alternative splicing[J].Int Arch Med,2009,2(28):1.

[12] Salazar H, Llorente I, Jara-Oseguera A, et al. A single N-terminal cysteine in TRPV1 determines activation by pungent compounds from onion and garlic[J].Nat Neurosci,2008,11: 255.

[13] Bautista D M, Movahed P, Hinman A, et al. Pungent products from garlic activate the sensory ion channel TRPA1[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12248.

[14] Bret F Bessac, Sven-Eric Jordt. Breathtaking TRP channels: TRPA1 and TRPV1 in airway chemosensation and reflex control[J]. Physiology (Bethesda),2008,11(23):360.

[15] 隋峰,姜廷良.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501.

[16] 孙维洋,李峰,欧阳兵,等.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中药药性现代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8):8.

[17] 隋峰,杨娜,张畅斌,等. 寒热性中药成分对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594.

[18] 隋峰,张畅斌,杜新亮,等.寒热性中药的成分对TRPV1通道蛋白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5):18.

[19] Dhaka A,Viswanath V, Patapoutian A.Trp ion channels and temperature sensation[J]. Annu Rev Neurosci,2006,29: 135.

[20] Moqrich A, Hwang S W, Earley T J, et al. Impaired thermosensation in mice lacking TRPV3, a heat and camphor sensor in the skin[J]. Science,2005,307: 1468.

[21] 李魁君,李春刚,刘兴君.辣椒素受体(TRPV1)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11:917.

[22] 姚金成,胡领,瞿延晖,等.辣椒素受体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2):49.

[23] 隋峰,张畅斌,杜新亮,等.寒热性中药的成分对薄荷醇受体离子通道蛋白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2):68.

[24] Roh E J,Keller J M,Olah Z,et al.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1, 4-dihydropyridines that act as enhancers of the vanilloid receptor 1 (TRPV1)[J]. Bioorg Med Chem, 2008, 16: 9349.

[25] Morera E, De Petrocellis L, Morera L,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6]-gingerol analogues as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TRPV1 and TRPA1 modulators[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2, 22: 1674.

[26] Wang X, Xiang Y, Ren Z, et al. Rational questing for inhibitors of 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1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y combining ligand- and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J]. Can J Chem,2013, 91:448.

[27] Clapham D E. TRP channels as cellular sensors[J]. Nature, 2003(426):517.

[28] Caterina M J.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as participants in thermosensation and thermoregulation[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7, 292:R64.

[29] Riera C E, Vogel H, Simon S A, et al. Sensory attributes of complex tasting divalent salts are mediated by TRPM5 and TRPV1 channels[J]. J Neurosci, 2009, 29: 2654.

[30] Steiner A A, Turek V F, Almeida M C, et al. Nonthermal activation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 channels in abdominal viscera tonically inhibits autonomic cold-defense effectors[J]. J Neurosci, 2007, 27: 7459.

[31] 王乐,曹宇.TRPV1阻断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8(3):220.

[32] 于新宇,柳青.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调节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2):282.

[33] 张培,李江,王耘,等.贝叶斯网络在中药有效组分五味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5):114.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and

pungent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ANG Xing, ZHANG Yan-ling, WANG Yun, REN Zhen-zhen, BAO Hong-juan, QIAO Yan-jiang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ish Processing and Health Product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361008, China)

[Abstract] The five-flavor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CM) and the flavor efficacy generation mechanism has long been focuses and difficulties in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pharmacopho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techniqu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ungent property and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1) by studying the TCM components′ role in regulating TRPV1 ion chann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RPV1 agonist pharmacophore model and TCM chemical components could identify the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pungent herbs.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TRPV1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targets for efficient pungent herbs. The pungent property of TCMs is decided by its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inherited and additiv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