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人体工程学起源精选(九篇)

人体工程学起源

第1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民们创造的中华文明尤如一朵奇葩,在世界古代文明百花园中怒放。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且我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其早期,又是在基本上没有外来文明的强烈影响,在自身的基础上,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不仅对于复原我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世界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学术界,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对我国夏代及其以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否认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代开始计算。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复原我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历史,展现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纠正对我国文明史存在的各种偏见,是很有意义的。

从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至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王权和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开展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有益于深化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是把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文明开化的肇始,国内外华人也都将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文献中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非常简略,目前,尚难以将其视为信史。开展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研究,从考古学上探索黄帝、炎帝时期至夏商周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目前,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已经具备了条件。

1、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使我们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使我们对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探讨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过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目前正在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李铁映同志和宋健同志的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在科技部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在参加工程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和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使夏商周王朝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开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探索古代文明的新途径,为开展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进入结题阶段,即将正式公布成果。我们认为,应当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在“十·五”计划期间,设立国家重大攻关课题──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

更加广泛地吸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系统地、深入地、全面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机制以及在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 转贴于

三、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初步构想

(一)、开展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1998年年底,李铁映同志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断代工程的几个突出特点,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多学科联合攻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参加工程的科研人员实行老中青三结合。这几点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的主要原因。在即将开始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工程中,应该坚持上述基本方针和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日新月异,多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已成为今后科研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时,不应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于运用考古材料结合少量文献中的古史传说进行研究,而是应当自觉而积极地促进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共同承担起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任务。应当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学科的优势,用尽可能全面、先进、多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在工程中,应坚持多学科、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学科老中青科学家的作用,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二)、关于在工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关于在工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点,可重点从环境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庭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除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应在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工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还应吸收文化人类学、艺术史、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天文学、医学史、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树木年轮及碳素测年学、冶金史、铸造工艺学、化学成分分析、航空和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到工程中来。

(三)、考古学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中的地位

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研究,其重点应当放在文献记载的五帝时期至秦王朝的建立。所涉及的年代范围主要是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其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时代应作为考察的重点。由于该时代仅有少量古史传说可供参考,因此,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考察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基本上要靠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夏商时期虽有文献记载,但大多极其简略,研究当时的社会及其文明发展状况也同样主要依靠考古发掘资料。另外,很多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有赖于考古学提供资料和标本,一些测定和分析结果也需要结合田野考古的发掘资料才能予以正确的阐释。因此,在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起源研究中,考古学将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中心,考古学将当在这一工程中发挥主导利用。

(四)、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的课题设置

开展中国古代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并非仅仅追朔古代文明要素的起源过程,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探索我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契机、途径、过程及其特点。课题的设置和实施,应依据着这一方针进行。具体课题似可如下设置:

4、五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已相关文献记载为线索,考证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域,考察该区域、该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及社会发展状况,研究该文化与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5、汉字的起源、发展与古代文明的关系。系统搜集商代之前各地区的文字及各种陶文的符号资料,研究它们同商代甲骨文的关系。探讨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文字所发挥的作用。

6、 环境变迁与文明的演进。研究龙山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人地关系,探讨此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的关系。

7、 农业、畜牧业的起源、发展与文明起源的关系。研究稻作和粟作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8、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研究制陶、琢玉、髹漆、冶铜、冶铁、纺织等各种手工业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生产组织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9、 城市的起源、发展与文明的演进。研究史前聚落形态的变化、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三代都城布局的变化等,进而探讨其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10、 战争与文明起源、王权形成的关系。研究史前及夏商周时期战争对于王权的强化及其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11、 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及其与文明起源的关系。研究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和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化及其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12、 各地的文化交流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系。研究史前至夏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贡纳、馈赠、赐予、婚嫁、迁徙等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文明因素的汇聚、传播与发展的关系。

13、 中原三代王朝及其文化与周边方国及其文化的关系。探索我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夏商周王朝与周边方国及其文化的关系、夏商周三代文明与区域文明之间的碰撞、融合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4、 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找出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探索各地区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特点、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从而达到探求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目的。

第2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一年多来教学资源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今年的教学资源工作任务,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全市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前面,会议表彰了去年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交流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经验,对今年的教学课件制作任务,市远教办也已经进行了具体布置。下面,我对前一段的教学资源建设情况作一个简要回顾,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工作讲几点意见。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各项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学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其中,教学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成员单位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回顾总结一年多来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对教学资源工作组织领导比较有力。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在办公室下面设立了教学资源组,具体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工作,并研究确定了38个相关单位为教学资源开发成员单位。协调市编委办在市广电总台设立了市远程教育中心这一机构,确定了7名人员编制,专门负责全市教学资源的制作及相关工作。市财政每年拨出60万元资金,重点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开发费用。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属教学资源成员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非常关心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保障,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为全市的教学资源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信息平台建设高起点,栏目设置凸显了**特色。在市委的关心和市广电总台的努力下,投入142万元的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平台顺利建成运行,使我市成为全省为数不多有市本级信息平台的地市之一。平台设置了《魅力社区》、《千岛大讲堂》等十二个栏目,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部分栏目和内容,比较贴近海岛实际和渔农民生产生活,凸显了**特色。三是教学资源整合充分,教学课件开发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综合信息平台建成之初,远教中心就及时整合上传教学课件,确保了远程教育工作从建点向学用的转换。每月摄制一期《千岛大讲堂》,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精心制作了10多部《魅力社区》专题片,形象地反映了渔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新面貌。这两个重点栏目,在推进我市各项建设,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积极性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各资源建设成员单位,按照市远教办布置的教学课件制作任务,严把选题制作关,制作了一批紧扣我市渔农村特点和群众需求的高质量教学课件,圆满完成了去年47个教学课件制作任务,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信息。到目前为止,市级信息平台共上传视频课件260部,总时间约100小时,为我市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每一部教学课件的制作都凝聚着我们各成员单位和拍摄制作人员的汗水和心血。借此机会,我代表远程教育办公室,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通过前段时间的努力,我市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发展的态势是好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课件的数量与广大群众的学习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关渔农民生产方面的实用性课件还不够多,尤其是适应海岛特点的养殖、种植等专业性较强的课件制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课件制作在时间上安排还不够合理,还不能做到分批制作,有序上传;反应海岛特色、海洋经济、渔区特点的教学课件精品相对较少,教学课件开发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各项机制还不够健全,制约和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等等。对此,都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提高全市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要充分认清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教学资源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贺国强同志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坚持以中央有关部门建设为主、市场运作为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尽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要求,探索教学资源建设长效机制。”中组部《关于扩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完成“五个一”的建设任务,其中包括“整合开发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省委领导也十分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省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整合开发一批实用课件,抓好教学组织和站点管理,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用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致富农民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远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兵同志,在组织部工作例会上,也多次对教学资源建设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相关会议中反复强调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教学资源工作,充分说明了教学资源建设在远程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我的理解,这种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远程教育工作,设施设备是基础,教学资源是核心。没有教学资源,远程教育平台只是一个空壳,再好的设施、再先进的设备,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中央包括我市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那么多的经费建立起来的远程教育网络,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就会名存实亡。二是教学资源是引领广大群众学习致富的源头。“使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是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宗旨。这一宗旨得以实现,关键就取决于远程教育平台能否为他们学以致富、创新创业,不间断的提供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学有所感、用有所获。如果教学课件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起不到引领群众学习致富的作用,“使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三是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工作发展的动力。中央做出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战略部署,目的就在于逐步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学资源、信息资源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因此,远程教育不是单一的工作,是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尤其是我们**,地处海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问题更为突出,更需要我们把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建设好,发展好,通过这一平台,把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智慧,输送给广大渔农村群众,引领他们在不断创业创新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把我市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好、发展好,核心问题还是取决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效。总之,教学资源建设事关远程教育工作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市各项建设的全局,大家一定要深刻认识教学资源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切实增强抓好教学资源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要紧贴形势任务和群众实际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课件开发制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打造本地精品教学课件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市远教办布置的教学课件制作任务,是今年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件,相对于去年总的数量要多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省里对教学课件制作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远程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基层对充实教学课件的呼声很高,需求也很急迫。大家一定要按照《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省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严格选题,统一规划,克服困难,确保今年教学课件开发制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是要保证数量。远程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培训,是系统的、全面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济管理、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文体卫生等各个方面。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件,难以覆盖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今年的教学课件,各成员单位都安排了至少半小时的制作任务,特别是一些涉渔、涉农单位以及教学力量比较强的单位,如市科技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农林局、市委党校、市教育局等,今年安排了一个半小时课件制作任务,任务相对比较重,工作量相对比较大,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单位工作和完成远程教育教学课件任务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确保各个教学课件按照确定的内容、格式、片长得以按时和高质量的完成。

二是要提高质量。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能否引得来、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作为检验教学课件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按照全国远程办“谁制作,谁负责”的要求,严格把关,将每个教材都做成精品。只有这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才能有吸引力,才能持久,才能体现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三是要突出特色。要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资源,突出海岛特色,做好“海”字文章。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些重大战略,紧紧围绕海洋经济、临港经济、大桥经济这些重点布局,紧紧围绕旅游休闲、转产转业、就业安置这些热点问题来组织教学课件内容,并认真做好“千岛大讲堂”、“魅力社区”、“瀛州文化”、“平安**”等特色栏目制作。要注重结合当前我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学课件的针对性、实用性,在制作形式上力求有所突破,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我市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乡土特色。

三、要不断完善教学人才和资源网络,多渠道多途径充实力量整合资源

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对技术、资金的投入要求高,仅仅靠市远教中心是难以承担所有任务的,必须依靠教学资源成员单位整体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

一是要配强配实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相关人员。资源建设成员单位中负责教学课件制作开发的人员,是资源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在教学课件制作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教学人才和资源网络建设,首先是要把我们自身这支队伍搞充实,使之真正成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各成员单位都要明确分管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其具体责权。分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本单位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开发制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具体组织,及时协调,亲自参与,抓好落实。要指定一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联络人员,联络员要选那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任。联络人员缺位时,要及时调整补充,确保资源建设工作的连续性。

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实践积累,是教学课件开发和应用的核心力量。完善教学人才和资源网络,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这些专家纳入到远程教育教学开发和运用中来,把他们的作用发挥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教学课件制作上把关定向的作用。在教学课件选题的确定上,要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确保选定的课题内容新颖、技术含量高、实用效果好;在教学课件内容的编写上,要组织相关专家具体参与,确保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好学易记;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要依靠专家加强技术指导,确保业务技术性较强的教学课件,科学严谨,不出差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学习应用上的帮助指导作用。制作教学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应用。群众在学习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教与学的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经常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时机,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地具体指导群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应用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提高群众致富能力的过程中,体现教学课件的价值,体现教学资源建设单位的工作成果。只有把各类专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用发挥起来了,我们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三是要不断加强远教中心的自身建设。市远程教育中心,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工作部门,是制作和播出教学课件的枢纽,处于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完善教学人才和资源网络建设,加强远教中心自身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一个业务部门,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远程教育工作全局,确实把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当作一项事业干,当作本职的全部工作做,担负起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牵头协调、指导督促、帮助制作、安全播出的工作职能。其次,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远教中心既有资深的编导,也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岗位练兵、以老带新、送学进修等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加强作风培养。远教中心人手比较紧张,拍摄制作的任务比较重,工作量比较大。平台开通以来,的确很辛苦,工作成绩也很明显。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发扬,进一步加强与教学资源成员单位的联系协调,主动参与教学资源成员单位的教学课件拍摄制作。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教学资源成员单位支持、配合远教中心的工作,共同努力把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任务完成好。

四是要形成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我们每年布置的教学课件制作任务,是教学资源中的重点课件。光靠这些课件,数量上不够,涵盖面也不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的学习需求,需要整合各单位已有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比如,各单位组织的研讨班、培训班、辅导班上的专家讲课录像,各业务口子上级下发的教学片,各个技术学校老师上课的教学课件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把它充分利用起来。请各单位把相关的教学资料提供给远教中心。今后,各单位组织办班,单位的教学资源建设联络员要及时向远教中心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远教中心要安排人员进行录制,使之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联系制度固定下来,确实把开发制作和平时积累统一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

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关键在于组织领导。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各项工作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的工作机制,也有一个逐步规范、不断完善的过程,市县两级远教办和教学资源建设成员单位,都要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不断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建设的各项工作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市远教办要与市远教中心和各成员单位,签订《教学资源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每季度召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市远教办和各成员单位协商确认的教学课件选题完成期限,每季度召集有教学课件制作任务的成员单位,分析汇总群众的教学需求,检查教学课件制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课件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工作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各成员单位要把制作任务明确到人,分管领导要经常过问,帮助解决和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各成员单位和市远程教育中心要各司其职,严把教学课件的制作关、入库关、播出关,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年底,市远教办将对各成员单位完成教学资源建设年度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

二是建立开发投入机制。今年,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本级和各县(区)远教办已向本级财政申请追加了教学资源建设经费,各有关单位要管好用好这笔经费。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补助,要与教学课件完成的情况挂钩。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优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被评为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和市级优质教学课件的,要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推荐参加省里电教片、教学课件评比获奖的,要给予重奖。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建设。

第3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关键词]跨课程 教学资源 行政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教育事业的推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载体。如何开发符合不同专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跨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章节知识点之“树木”,难见课程体系之“森林”。其二,知识的联系性容易被忽视。单一的课程资源难以对在诸多课程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劳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局限于一门课程展开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易被忽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往往以帮助学生应考为目的,即便现在有的课程开始关注于实践活动,但仅涉及实践活动的特定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实践经验的整体认识,过于专业的教学资源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思路,特别是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课程建立对一门专业的整体认识,而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毕竟不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专业教育必然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将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从而避免课程对知识本身某种程度的“肢解”,全面、整体地展现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2.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节省教学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存在,但是重要知识点往往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所体现。此时,以该知识点为线索,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该知识点。同时,由于课程教学往往在时间安排上先后有序,因此,此前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在后一课程中如果能被进一步强化,无疑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也有所裨益。如果将多门课程都涉及的公共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资源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投入,节省教学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教学活动。

3.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开放教育学员均为成人,其学习实用性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务和问题需要运用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提炼不同学科的理论,并且将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学生需求。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服务为目标,帮助学员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做,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使理论的实用性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有机关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强调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并非抛开课程而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开发教学资源的前提准备。强调和突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为了避免教育活动终止于课程教学现象的出现。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跨课程教学资源的着力点: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目标,无论是选题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首先思考:教学资源设计是否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平台的重复建设?教学资源设计能否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教学资源设计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资源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作为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着力点。下面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基于理论重点建构课程间关系。行政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与学科,在形成过程中它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好这个专业和学科,无法绕开这些理论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均按照课程的设置被划分开来,为适应学科的需要,不免会人为地对理论进行“修剪”,使得理论的整体性无法充分体现。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例,作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为当代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行政实践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课程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中,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西方行政学说、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理论,在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还被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介绍(如下表所示)。

注:所用教材分别为齐明山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丁煌主编的《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波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周晓红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宁生主编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不难发现,此时仅仅依靠不同课程进行教学,难以还原该理论以整体面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讲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一理论作为核心构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展现该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知识点也是如此,可以分别进行教学资源建构。

2.基于“社会热点”推动理论运用。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开展活动。因此,将行政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可以拿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起到整合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学习的作用。

以医疗改革为例,这是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构上看,这一过程是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与“行政职能”这一知识点紧密结合加以认识;这一过程是政府决策的过程,可以与“行政决策的程序、原则”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医院的改革,可以与“非营利组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协调、合作,还可以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此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拿医疗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并未对这些热点问题形成整体认识。而这样的教学资源建构思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课程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形成特定认识,它们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难点”指导现实事件。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构还可以立足于“工作难点”,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整合。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并非生硬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疑会有所提高。

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涉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对基本常识、操作规范、实用技巧的介绍指导实际工作。以“如何形成团队、开展合作”这一日常工作难点为例,可以将“团队管理”作为专题,综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概论等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就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团队成员的沟通、日常礼仪等内容分别加以建构。

4.基于个人兴趣点开展自主设计。在教学互动关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资源设计中,以往的资源设计往往由教师根据其教学对象特点的假定展开设计,最终需要经过教学充分互动检验其效果。事实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课程关系、课程内各章节关系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自主设计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围绕有很大兴趣的知识点不断地建构、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专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程,终将会打破课程界限,建立对专业、学科的整体认识。

当然,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并非孤立的,在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过程中,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更强。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加以建构与开发,在此大体概括一些常用的手段。

1.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分别对其理论价值、对社会发展及工作推动的指导意义加以强调,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关系。此前,这样的方式已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成了常规性手段。只要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便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专题课件的制作。目前,网络课件和小课件往往将课程内的重要知识点作为专题,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的思路指导下,上述做法还可进一步深入、拓展,适当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工作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便会有效地将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3.日志学习法。日志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工作岗位的运作状态和过程,形成实践日志,然后对实践日志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学生均为在职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工作的实际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自实践观察或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加以讨论、总结,强化学习效果,力求指导工作。

4.行政管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亦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此前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题讲座的安排和设计。如果在教学安排中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穿插于课程教学或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集中、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来,有关本专科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讨论日益热烈,之所以会出现此讨论,很大程度上缘于毕业论文已经沦为大学教育的“鸡肋”,其实效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倘若在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跨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使师生明确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做实,那么“鸡肋”一说也便不攻自破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寿明鹤.构建电大开放教育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第4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本文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网络毕业生的学习需求调查研究,评估了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水平,进行了“毕业生服务工程”的用户群体细分,并探讨了不同细分群体与学习需求的关系,分析了“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最后提出了毕业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改进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6—0047—04

截至2010年,全国已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1000多万人,毕业学生600多万人[1],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以下简称“网上人大”)的毕业生也已接近8万人。对于多数网络教育毕业生而言,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终结,他们将如何开展继续学习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网上人大”于2011年2月启动了“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陆续向毕业生开放了多项优质学习资源,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组织毕业生活动等工作,初步奠定了向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坚实基础。为了向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进一步扩展其学习视野以利于职业提升,“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组开展了学习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基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与学习现状,探究他们对网络学历教育后继续学习的认知和需求,为“毕业生服务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概述

所谓需求,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缺失状态,表现为个体的倾向性。需求的对象和内容可能是人体生理所需的某种基本物质,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因素,如知识、技能、成就、声望等[2]。学习需求(Study Needs,SN)也是需求的一种,它可以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知识或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3]。学习需求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动力,是学习者在漫长和枯燥学习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一种力量[4]。在“毕业生服务工程”中开展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探索网络继续教育的多元化模式,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对于毕业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学资源与服务的有效推广也有积极意义。

本次学习需求分析的重点是通过对网络教育毕业生继续教育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把网络教育的价值引入到网络教育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实践中。根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 评估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17个子项目的需求水平;② 分析“毕业生服务工程”不同细分用户群体及其特征,研究不同细分群体特征与学习需求的关系;③ 分析评估“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④ 最后,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实施“毕业生服务工程”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1777份,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263份,有效率为71.07%。研究中利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1263份有效样本中,男生有486人,占38.5%,女生有777人,占61.5%;年龄分布在19-60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26-35年龄段的毕业生较多,占55.9%;学籍批次涉及200509-201003中的10个批次,其中201003批次的毕业生最多,占63.3%,学籍越早的毕业生样本越少;样本共涉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9个专业,其中金融学、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的样本数量较多,均超过200人;在起点层次方面,专科起点本科最多,占51.9%,其次为高中起点专科,占43.5%,高中起点本科和本科二学历样本所占比例很少,分别有2.5%和2.2%;在服务站点分布方面,样本共涉及103个站点(含考点),其中北京服务中心、辽宁省电视大学服务中心和上海服务中心等几个站点的样本量较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服务工程”子项目需求评价

在所设计的17个服务项目中,各项目的需求程度分布在3.36-4.36分之间(5分制),总体均值为3.87分。需求程度较高的项目有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提供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等;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有订阅电子刊物、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智能手机推送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等(详见表1)。

表1 毕业生对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情况

[需求项目\&频数(个)\&均值\&标准差\&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1255\&4.36\&0.74\&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1257\&4.2\&0.8\&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1259\&4.1\&0.84\&开放学院各专业学历教育网络课程\&1258\&4.09\&0.83\&提供学历课程导学与答疑\&1253\&4.07\&0.84\&提供更高层次学历教育\&1263\&4.05\&0.89\&英语辅导,主要指口语、写作等实用英语\&1256\&4.05\&0.93\&提供学术讲座、财经大讲堂等视频资源\&1251\&4.02\&0.87\&推送职业发展资讯等实用资料\&1251\&3.99\&0.83\&持续开展毕业生交流活动\&1250\&3.77\&0.87\&组建毕业生网络交流社区\&1256\&3.76\&0.89\&组建校友QQ群\&1253\&3.71\&0.9\&提供校友通讯录\&1249\&3.69\&0.94\&毕业生回访,包括电话、短信、E-mail等\&1246\&3.57\&0.88\&提供智能手机客户端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推送\&1245\&3.51\&0.99\&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包括职业发展情况\&1254\&3.43\&0.94\&订阅电子刊物\&1257\&3.36\&0.92\&]

由调查数据看出,需求程度较高的几项均为学习资源,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均为互动交流服务,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程度较高于对互动交流的需求。在所有17个服务项目中,毕业生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需求程度最高,这两个项目可以优先、重点给予满足。

2.“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群体细分

毕业生对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需求程度的毕业生可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多重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可以利用分类的特征变量来揭示毕业生特征与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绘制的对应分析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以需求水平、年龄、性别、专业、层次、工作满意度、收入、教育支出等作为属性,进行多重对应分析,得到对应的分析图(如图1所示)。根据对应分析图对结果进行判断,其基本原则是:落在由原点(0,0)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个变量的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落在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有联系。

按照上述原则,从对应分析图可以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在多个属性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 需求水平很高的毕业生与年教育支出1000-3000元和专科起点本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② 高中起点专科、年教育支出在3000元以上、工作比较满意、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的与需求水平较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③ 专业为金融学、年龄为26-30岁的与需求水平不高有联系;④ 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没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性别、不同月均收入水平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是分散的。由此可见,教育支出、学历层次、专业、年龄段、工作满意度等几个变量与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有一定联系,而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上述数据看出,在“毕业生服务工程”重点用户定位时,年教育支出在1000元以上、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等类别的毕业生可以作为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3.“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年龄差异比较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他们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大体上呈现了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36-40岁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符合现实的,年龄越大的毕业生,他们已经在过去的岁月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因而相对于低年龄组别而言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水平相对较低。36-40岁组别之所以相对相邻年龄段需求水平相对偏高,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需要更上一层楼,因而学习需求要偏高一些。由这些数据看出,30岁以下和36-40岁年龄段的毕业生相对而言是“毕业生服务工程”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图2 不同年龄段毕业生对服务工程的整体需求对比

4.“毕业生服务工程”的传播方式

对于“毕业生服务工程”相关资讯,“毕业生更愿意接受哪些传播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手机短信的接受比例最高,占73.3%;其次是E-mail,占56%;QQ群通知也是毕业生比较欢迎的传播渠道,比例为42.5%;网站通知比例较低,占29%;微博的比例最低,仅占8.6%。可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网络通信形式还没有被更多的毕业生使用或认可。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毕业生还提及电话通知,尽管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却有着较高的效率,可以在较为重要的毕业生活动中使用。

三、关于推进“毕业生服务工程”

的思考与建议

1. 重视并启动毕业生服务专属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网上人大”的“毕业生服务工程”已经开放了多项资源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服务,但是还没有独立的网络平台(和在校生混杂一处),不利于毕业生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为了给毕业生的交流和学习及教师的支持服务带来便利,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毕业生服务工程”二级网站(或专栏),可对该网络平台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网”(或“网上人大校友之家”、“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分会”等),以此平台为依托实施毕业生的终身网上学习、职业发展及互动交流促进计划,具体栏目可设置“通知公告”、“校友风采”、“活动组织”、“校友社区”、“校友通讯”、“学习资源”、“研修项目”、“职业发展”等几个栏目(栏目设计如图3所示),将各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将毕业生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毕业生之间的共享,促进互帮互助。

图3 校友网网站栏目设计

2. 提供“学习资源”和“进修项目”,学习资源建设注重实效

学习资源是校友网的核心,也是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毕业生对学习资源,尤其是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方面的需求程度最大。其他项目,比如在职研究生项目等也有较大需求。因此,校友网的“学习资源”和“研修项目”等重点栏目的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毕业生的这些需求,针对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来丰富完善这些知识资源或提供相应的研修项目。

3. 提供校友交流平台,促进互帮互助

校友网中的交流栏目包含线上的“校友社区”和“校友会刊”等,毕业生可以利用平台中这些栏目提供的论坛、电话、QQ群、微信、微薄等多种渠道,开展互动交流。除了线上的栏目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活动组织”栏目举办线下的专题活动。专题活动可以以地域、行业或学籍批次等划分群体进行举办,引导更多的毕业生融入“校友网”这个大家庭当中,给他们提供增进交流的机会,在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等方面提供互帮互助。

4. 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校友网设计“职业发展”栏目,为毕业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评测与专业化诊断,进而为他们提供学习地图(Learning Map),即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适合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学习课程。除此之外,“职业发展”栏目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职业服务项目,比如构建人才库进行职位推介、招聘信息、提供具体的岗位指导实例等。

校友网凭借“职业发展”、“学习资源”、“进修项目”等栏目,建立起毕业生的职业评测与学习成长的完整体系。在该体系中,毕业生可以从某类职业的入门者,顺利成为业务技能熟练、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职业工作者或管理者。

5. 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

作为网络继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校友网的资源建设需要有充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规模性,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校友网要与相关权威机构,比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业资源厂商等开展广泛合作。① 与教育资源库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比如案例库、视频课堂或其他相关数字文献资源;② 与相关移动教育资源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资讯或移动课程资源的推送;③ 与各地辅导学校合作,通过双方的资源互补,合作开展当地线下教育培训项目;④ 与职业教育类网站或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合作,共建职业发展相关栏目,前沿信息;⑤ 通过与人才招聘网站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6. 针对目标用户进行有效推广

校友网可以在毕业程序的办理过程中,向每一位毕业生发行特制的“校友终身网上学习卡”[5],宣传推广“校友终身网上学习计划”,介绍校友网的内容和意义,鼓励毕业生登录使用校友网。

为了更好地助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校友网也可以向其他相关社会群体进行推广,比如面向成考生、自考生、大型企业或其他团体性的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等。

[参考文献]

[1] 杨伏山,李静.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0多万[EB/OL]. [2011-03-20]. 中国新闻网,http:///edu/2011/03-20/2917632.shtml

[2] 倪传斌,刘治. 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1-24

[3] 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俊.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研究[D]. 浙江大学,2011.

[5] 郭蓓. 南京大学首发校友学习卡 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EB/OL]. [2012-05-21]. 中国江苏网,http://.cn/system/2012/05/22/013384567.shtml

收稿日期:2012-11-30

作者简介:岳俊芳,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副院长 (100872)。

孙道金,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网络教育与资源开发中心 (100872)。

第5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一、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一起构成当今世界的四大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最具有能动性,最难于控制,也是起主导性的资源。与物质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等特点。

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是对工程项目效益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一定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工程项目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工程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由于工程项目的特定性、不可逆性、条件的约束性及一定的生命周期等特点,与企业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人员的流动性大。由于项目是 “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临时性努力”,决定了项目对人员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进行。另外,工程项目具体工作内容在其生命周期中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又加上所招聘人员的个体素质等差异,这使得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招聘与解聘有很大的权变性。

第二,管理的周期性。工程项目的特定性及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决定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具有一定的存在周期,项目的结束意味着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入下一个循环,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周期对应着一个项目周期。

第三,人力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在工程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差异很大,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四,考核的明确性。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具有明确的目标,其绩效的考核针对性明确,重视短期考核。

第五,培训的针对性强。根据工程项目具体要求和对特定人员的需求,在项目中对人员的培训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国内企业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中国人力资源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取得更大成就,但却因我们未能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其在工程领域,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未能与工程项目有效地结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

第一,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工程项目组织意识到人才对项目能否取得成功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一线也非常重视对引进人员各方面的培养。但在上层的领导中,却忽略了新引进人员的成长,使他们没有确立自己在公司合适的位置和价值,缺乏归属感,这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的缺失。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职责大部分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次上,其管理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没有根本变化。在管理上注重“安置人”,管理的目的注重“控制人”,忽视对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和系统管理,缺乏对员工在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培训,而且其培训的主要动机是提高员工技能以适应现有工作的要求,从而停留在业务层面上,没有提升到保障企业战略的高度。而其培训的方式也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缺乏持续学习的机制。

第三,效果评估浮于形式。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过场”,没有正确评估培训、开发的效果,且大多数企业对效果评估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

第四,绩效管理尚不规范。一方面我国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缺少完整、系统的绩效管理机制,或者只考核不分析,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缺少项目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的考核没有真正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考核结果亦没有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做好做坏一个样,因而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五,未突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筑企业往往重视资质、重视所获奖项,而忽略了企业精神文化对员工的潜在影响,甚至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不利于员工树立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提高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第一,重塑上层领导对基层管理人员的认识。企业上层领导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资源的角度重新审视员工的价值,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要想使人力资源管理取得成效, 就必须取得上层领导者的支持。

第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运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从企业战略出发,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培训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动机,形成持续学习机制。

第三,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效果评估。企业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监督检查,通过人力资源效果评估,发挥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工程项目持续、稳定地推进。

第四,规范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价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通过绩效管理,提升项目中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协调员工关系,提高项目的团队精神,极大地释放员工的潜力。同时,绩效管理必须和激励机制有效结合,激励项目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使其在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是指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企业文化为向导,将其融入到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会促进项目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从而取得项目的成功和员工的个人发展,并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第6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一、专业建设中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2005年,省教育厅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育信息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有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数字化校园的改造,建设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已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专业,它是一门跟实际工作密切相联、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专业,如果套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应用水平的挖掘。而把网络技术与专业教学结合,则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补充、发展和优化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能,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运用这些辅助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收到课程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设感受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的能力,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分层教学的开展。

网络技术的兼容性有利于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网络课程可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通过由学生选择的“分层教学”达到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高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较差,这就需要网络课程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助,做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教学的特色。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开发思路

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项目教学为引领”作为课程设计理念,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职责、流程、任务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用能力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项目情景训练,将“学”与“用”完整地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集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操作于一体的操作型专业。首先,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点,以及熟悉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纳税的申报流程。其次,会计电算化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在会计的模拟情景中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财务工作的技能。鉴于专业的特点,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上设置大量仿真的模拟练习,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开发方案

1.岗位调查与分析。在构建网络资源建设之前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规格、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等,为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并与企业资深人士、一线业务人员、专业教师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分析与整理。

2.确定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会计核算流程主要包括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而将这些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明显地体验到整个网络课程设计的全局性和节节相扣、章章相连的完整性。

3.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企业实地教学、模拟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的构建实践

1.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主体结构。

网络平台主要分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岗位群、主干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主干课程的教学录像、第二课堂、交互平台、教学成果等部分,各部分主要包括的内容和项目有:①课程设置:课程简介、课程设计、课程定位、学习领域及项目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要求、考核方案等。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pdf版教材、电子教案、教师授课多媒体课件等。③实践教学:校内实践环境、校外实践环境、实践教学模块及实践教学内容、行业竞赛等。④教学资源库:项目是实训、单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文献等。⑤教学录像: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学生实训录像等。⑥第二课堂:在线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在线进行专业词汇测试、在线完成作业等。⑦教学成果:展示该课程授课教师、学生及课程所取得的成果或获得的奖项等。

2.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课程创新实践。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的建设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中不仅包括了项目是实训、单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库等文字资料,还包括各个课程教学的视频资料,此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图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在企业各工作场景下如何进行会计工作的操作。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后,学生可分角色扮演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通过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同学和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信息的收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有的放矢,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六?p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对专业教学与建设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专业网络资源建设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2.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第7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关键词:资源勘查;勘查工程;勘查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D918.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资源勘查工作也取得一些巨大的成就,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行和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源勘查工程实施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资源勘查工程是一项复杂且技术性强的工作,其技术使用要注意很多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勘查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勘查结果的精准度,确保勘查工程质量。

1. 资源勘查工程现状分析

资源勘查工程早在建国初期就是重点发展扶植对象,随着现代社会勘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露头矿、高品位以及浅部矿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煤矿资源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矿山资源的枯竭,使得企业生产陷入困境中。根据专家调查显示,随着现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未来社会矿产资源将枯竭,目前我国金属矿山资源已经越来越紧缺。针对这种现象和问题,我国资源勘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

2. 资源勘查工程要点

2.1 工程原则要点

工程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即要求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国内勘查事业发展与对外地勘领域开放,科学合理规划地质勘查工作。同时,还要统筹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工程的公益性和经济性,此外,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多年发展工作经验,制定5年或10年地质勘查工作规划或部署,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合理的布置,资源勘查工程要既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工程的社会效益。科学合理的布置能科学的分配工程任务,发挥集体才智,为工程的顺利完工做贡献。工作人员要因地制宜统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将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确定整体科学的布置战略。第三,抓重点,拓展领域,这方面主要是让资源勘查工作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资源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重点突出成矿带和重要矿种的勘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抓重点,节约工程劳动力资源,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2.2 技术选择要点

资源勘查工程的实施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尤其是地质形貌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是,将两者兼顾起来。首先要因地制,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形以及物性条件,结合现代化勘查技术手段,其次,工作人员要坚持从单位经济效益和出发,使勘查工程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其次,在选择勘查手段时,一定要选用现代化先进的勘查技术,最好能做到实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既能确保勘查工程的质量,还能有效节约工程成本。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勘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工作人员不仅要选择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相关技术操作方法。如现代化卫星定位技术、超深综合钻探技术、物化探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极大的提升资源勘查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卫星定位以及超深综合技术能为勘查提供更好的地质信息,进一步提升勘查的精准性和可靠程度。最后,工作人员要灵活使用现代化勘查技术,能在实际中操作各种技术设备。工作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一种或两种,甚至多种勘查手段,以便达到理想的勘查效果。

3. 矿产勘查工程的合理布置

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要科学合理的布置,才能取得更好的资源利用效果。合理布置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分析研究勘查地区的地质条件,这是矿产勘查工程布置的前提和基础。矿区岩层构造、稳定性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和矿山工程地质等地质条件,都必须要在开采活动前弄清楚,只有弄清楚这些地质条件,才能确保开采活动的安全性。然后工作人员还要针对勘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在矿山开发中各种要素所占重要程度,再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工程项目任务相结合,确定勘查工程的布置原则,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最终能顺利实施布置方案。第二,工作人员要认真开展各项工作,要发挥个体的作用,即确保每一个单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使得整体工程效益得到很好的控制。资源勘查工作十分复杂,工作人员要分项目进行工作,将工程分为单项工程,实现工程的统筹优化管理,集中工作人员的集体智慧,对工程进行综合性研究。最终确定每一个工程的布置角度以及其在整个工程中的作用,然后再将每一个单项工程成果集合起来,进而使整个工程项目能顺利完成,并且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确保单项工程的勘查工作能顺利完成,主要是因为地质勘查工程需要分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的勘查工程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布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工作人员要从普查阶段开始,慎重对矿产勘查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部署,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阶段工程项目能顺利融合在一起,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工作人员要选用科学的勘查方法,目前勘探线剖面法是常见且有效的工程勘查方法,它被广泛应用在各类勘查工作中,并且能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所以,资源勘查工作人员要明确勘探线剖面勘查手段的特性,然后与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开展综合研究会议,对勘探线地质剖面特性进行分析,最终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完善的工程勘查方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资源勘查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其矿产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不仅需要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不断培养既懂得地址勘查,又懂工程设计的全面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然后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寻找新的勘查思路,探索更为先进和科学的措施和技术,最终实现勘查工程的发展战略目标。资源工程勘查工作中重视工程原则要点以及工程技术选择要点,全面确保勘查结果的精准度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顺利完成每一项资源勘查工程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德文. 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的找矿信息提取和处理技术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2]刘富华. 综合勘查技术与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有机结合 实现找矿突破的思考[A].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1:10.

第8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利资源;转变

什么是资源水利呢,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概括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利用已日益社会化,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相互冲突的竞争性和利用日益加剧,传统计划经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利战略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

实施水利资源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而政企不分体制所形成的自己评价工程并由自己负责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剧了各级水利部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倾向,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工程建设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目标,忽略了面向社会履行资源管理职能。

一、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转变的紧迫性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水利工程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水利资源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水利资源将逐渐取代水利工程,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的特点

由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水利工程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水利资源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水利资源与水利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转变

1、具体措施

1.1 要广泛开展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1.2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利资源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3 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水利资源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水利资源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水利资源的快速发展。

1.4 在当今以水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水利资源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水利资源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的转变。

2、注意事项

(1)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解决我们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

(4)水利一定要认真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水利工作思路的这种战略性调整,形象直观的提法,就是实现由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的转变;理论科学的提法,就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科学治理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坏境恶化三大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水利资源的理论内涵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要重点抓好七个工作领域:防洪、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水土整治、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城市化进程、跨流域调水。

所以,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水利工程到水利资源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水利工程向水利资源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9篇:人体工程学起源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正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方位渗透。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作了阐述,并时其如何与高校课程进行整合作了初步探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人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人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