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精选(九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第1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一、等值线的特征、判读规律及等值线图的判读步骤

1.等值线的特征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各点数值相等。

(2)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递变间隔(等值距)相等。

(3)同一幅图中,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陡崖除外)。

(4)等值线一般是闭合的曲线,但在局部图中不一定全部显示闭合状态。

(5)等值线弯曲度越大,说明弯曲处两侧的数值变化越大。

2.等值线的判读规律

方法规律示意图“大大小小”两条等值线间的等值线闭合区域,若闭合曲线的数值等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若闭合曲线的数值等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

若a>b,则甲>a,乙<b

若a<b,则甲<a,乙>b“高低低高”若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数值较两侧地区偏高,反之偏低

若图中为北半球某海区等温线,则甲处温度比同纬度两侧高“高高低低”若等值线向高纬(高空)凸出,则此处气温(气压)比同纬度(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若向低纬(低空)凸出,则此处气温(气压)比同纬度(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低

图示为等压面分布图,则A点气压低于B、C两点,D点气压高于E、F两点“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河流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上图中,若a、b为等高线,且a>b,则河流从甲流向乙“洋流向凸”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海水等温线,其凸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若图示为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图,则c>b>a,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1陆南,7陆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1月份陆地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都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陆地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图示月份为1月份,即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注意: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一边高于该等值线数值,另一边则低于该数值。

3.等值线图的判读步骤

(1)看图名,明确等值线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认清地图上的方向和图示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

(2)掌握图示的内容。等值线图要从观察等值线的疏密,了解等值线的间距,比较等值线的数值,分析等值线的走向,注意等值线的弯曲、闭合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判读。

4.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值线是某地地理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的若干条等值线来表示某地地理状况的图形。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考生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

(1)等温线。

①盆地海拔低,气温等值线呈闭合状态,且为高值区;山峰海拔高,气温等值线呈闭合状态,且为低值区。

②数值变化趋势及其应用。数值向北递减的地区为北半球,数值向南递减的地区为南半球。

③疏密程度。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冬季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洋疏。

④影响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⑤应用。判断所在半球、季节差异及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与洋流结合判断寒暖流;判断地形高低、海陆分布等。

(2)等压线。

①等压线闭合处为高压或低压中心。北半球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

②数值变化趋势及其应用。由高压指向低压处,垂直于等压线,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确定风向。

③疏密程度。判断风速大小:密集处风速大,稀疏处风速小。不同图幅进行对比时要比较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

④影响等压线弯曲的因素有地形、气温、海陆、洋流等。

⑤应用。风向、风速的判断;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季节;根据气压场和锋面气旋判断天气系统、分析天气状况,低压中心和低压槽线附近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线附近多晴朗天气。

(3)等降水量线。

①大陆内部形成闭合低值区。

②数值变化趋势及其应用。一般情况下,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赤道地区和温带地区降水较多。

③疏密程度。判断降水差异大小:密大、疏小。

④影响等降水量线弯曲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

⑤应用。判断海岸走向、地形走向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等。

二、宏观把握知识体系

三、方法技巧

要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在复习中,考生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意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明确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实际应用领域;既要认识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又要认识不同地理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考生可以将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形成渗透综合思维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在强化主干知识、侧重知识相互渗透的同时,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多角度、系列、完整的知识新体系,更利于考生理解、运用主干知识,实现书本知识牢固化、分散知识组合化、理论知识实用化。另外,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用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

对于高频考点或问题,考生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块”,便于检索,随时调用,以提高考生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4.针对现实问题整合文科综合知识

在复习中,考生可将书本知识围绕当前的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新问题和新情境重新整合,体现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并运用多种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考生只有重视基础知识并理解其内在联系,将原有平面知识结构提升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才能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行规范的针对性训练

在复习中,考生可通过仿真训练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摸索、感悟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步骤,从而更加自如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解题效率。

四、经典回放

例1(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D.水力发电

(2)在上图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D.泥沙淤积严重

【答案】(1)C(2)A

【命题立意】第(1)题:该题考查根据经纬度定位和从等高线图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题:该题考查的是等高线疏密与地形、水流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据图中经纬线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东北部;其次,结合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林地分布广泛的信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判断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林业和林产品加工。

第(2)题:据图可知,公路的河流以西路段的西北侧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雨季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另外,从图中可看出河流以西公路沿等高线延伸,因此B项错。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较慢,C项错。由于图中河流两岸林地比重大,水土保持较好,因此河水中泥沙含量较少,并且桥梁地段河面较窄,而沙洲多出现在河面较宽的下游,因此D项错。

例2(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1)~(2)题。(1)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上图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A.a处B.b处

C.c处D.d处

【答案】(1)C(2)A

【命题立意】第(1)题:该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图与剖面图的转换。

第(2)题:该题考查的是据等高线图判断集水线,即山谷位置。

【解题思路】

第(1)题:剖面线所经区域除甲处为400米,再无高于400米的地区,排除A、B;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甲、乙连线穿过两个山脊,①山脊海拔在300~400米之间,②山脊海拔可根据“高高低低”原则判断出亦在300~400米之间,选项D中山脊位置分布与等高线图有错位,选项C完全吻合。

第(2)题:上图中③曲线为山谷,积水面积广,则水源最丰富。b、c为山坡,d为山脊,水源条件差。

例3(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3)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1)C(2)A(3)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图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并考查获取、解读等值线图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等温线图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

第(1)题,提取图像信息,如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中东部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故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属于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距海近,故海陆分布不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

第(2)题,比较①②③④四地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其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应明确岛屿东部因处于夏季风的山地迎风坡而形成地形雨,岛屿西部因处于冬季风的山地迎风坡而形成地形雨;最后应明确台风是天气现象,各地降水受台风移动路径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3)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因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④地被排除;据等温线判断,③地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樟树集中分布;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

五、强化训练

下图中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为等温线,g、f、h为等高线。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等温线d、e呈现东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

C.地形D.大气环流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b

B.从②引水灌溉比从①引水有利

C.e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3.若此时A地多云,则A地的天气变化最有可能是

A.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米B.40米

C.90米D.65米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6题。

6.据图中的等值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读下图,回答7~8题。

7.该区域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可能是

A.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B.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8.图示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珠江口易出现咸潮

B.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潜水位达一年中最大值

C.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昼短夜长

D.亚欧大陆正受印度低压控制

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9~10题。

图1图29.对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10.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②乙

B.①乙②丙

C.①丙②丁

D.①甲②丁

11.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哪里?为什么?

(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图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因此主导因素是纬度。

2.D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等压线a、b、c的大小关系是a>b>c;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d、e的大小;根据等高线判断出①线可以自流灌溉;湖泊只有河流汇入,没有流出,为内流湖泊。

3.D本题考查锋面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据此时A地风向可以得出它正位于暖锋的锋前,则最有可能受到暖锋影响;然后暖锋离开,A地受暖气团影响。所以有可能出现的是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4.C本题考查等高线疏密与河流水流速度的关系。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河水流速最快,C正确。

5.B本题考查从等高线图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比例尺计算的能力。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40米。

6.C本题以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判读等值线图的能力。图中丙地位于600mm闭合等值线内,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mm,选项A错误;图中南部地区三条年蒸发量等值线都是600mm,这说明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先递增再递减,选项B错误;图中甲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乙地区等值线分布稀疏,这说明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图中400mm等值线位置偏南,选项D错误。

7.B本题考查的是等温线与季节的关系,以及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根据等温线在海洋上向北凸(或在陆地上向南凸)判断此时为1月份,又因图中等温线表示最冷月均温,所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纬度和最冷月均温为5℃,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8.A本题考查的是咸潮与河流径流量的关系,潜水水位与降水量的关系,以及地球公转的意义和气压与季节的相关知识。根据上题解析得出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珠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均少雨,故珠江口易出现咸潮,华北地区地下潜水位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亚欧大陆正受亚洲高压控制;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选A。

9.A本题考查等压线图中各种天气系统的判读和常见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及锋面符号可知甲地位于冷锋后,冷气团一侧,为阴雨天气,故选A;乙地位于暖锋后,暖气团一侧,为晴朗天气,故排除B;丙地位于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排除C;丁地等压线较稀疏,且水平气压存在差异,因此该地有风,但风力不强,故排除D。

10.D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判断。从图中气温曲线可以看出①②两地均位于北半球,且最冷月气温大于0°C,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降水状况,①地降水较为均匀,因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纬40°~60°和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②为冬雨型气候,即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纬30°~40°和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典型分布区为地中海沿岸)。由图1可知,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地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处于波罗的海沿岸,纬度高于60°N,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处意大利沿海,为地中海气候。

11.(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影响因素: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第2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实施新课改以来,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教材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学生空间思维有限,再加上考前时间紧,考题大都比较灵活且综合性题目较多,因此在复习时可用框架将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通过讲解将所学知识纵向和横向对比,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清楚明了,便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知识归纳如下:

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外流区和内流区。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能开发及作用。

黄河的源流概况、忧患及治理。

二、图文结合,易于理解记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与它相关的图上。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进行熟记;复习时要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如:“地球运动”、“七大洲和四大洋”、“国家位置”、“铁路干线”等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三、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保证,考试中的题目虽然有变化但都源于课本,这样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从五个方面比较这条界线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差异。这一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分析时要把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必须掌握每一个小问题,也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一问题。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发挥出来。

四、“讲”、“练”、“记”结合,深入理解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楚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做到知识点的系统、准确、完整,从而使学生做到概念明确、分析透彻、答题完整。

第二步是“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必须通过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步是“记”,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也像是大厦建设中的砖瓦,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准备。当然,这些事实很多,同学们往往有“记不胜记”的感觉。其实,很多地理事实并不需要死记,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有的同学总是要记错,搞不清楚是20°W还是20°E。同学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用0°和180°经线来划分呢?只要能够理解不选择0°经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等地区划分在两个半球上,结论自然就不会记错了。

五、联系相关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第3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中学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成功教学活动的关键,其中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设疑,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问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如,我讲中国气温分布这一节。我在讲完温线是怎样判读之后,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一是等温线分布是稀疏还是密集?二是黑龙江北部一月均温是多少?海南岛南部呢?三是两地气温相差是多少摄氏度?温差大不大?四是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一月气温分布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而七月气温的分析我也是采用设问法,但我把这些题分成四组,然后把学生也分组,让学生派代表回答,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注重读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是要留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并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使他们有成就感。如,在讲《地图概念》这一课时,我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部分地理照片和地图,让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发言,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的讲解便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高潮。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地图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无图不题,地理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地图,都是好的教学素材,如果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就能解答各式各样的地理问题。例如,讲到《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我指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时,重点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学会从等温线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的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规律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分布的具体差异。掌握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这样,学生对地图就不会害怕了。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动画课件则可以形象的向学生展现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学习中,用动画演示这两者在一年中在全球的变化情况,根据演示请学生归纳出规律,这样一个很难讲清的难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掌握。在初中地理课的开始,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也很枯燥。若运用投影来展示,再结合谈话式教学法,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运用投影媒体,可以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第4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技能培养 《大气的热力状况》

在《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中,若仅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等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不过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是狭义的“知识”层面上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要使之提升为学生的能力,就要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和“会怎么样”,即本节主要的结论及其形成的过程。

首先把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知识线索:

以上图示反映了大气受热过程这个问题的完整知识系统,通过这个知识体系首先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明确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不难看到:大气的热量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反射、对流、蒸发等形式输送的能量),少部分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主要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等),由此就可得到大气热量的多少(表现为温度的高低)。首先决定于地面状况(地势的高低、地表的性质和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和太阳辐射(太阳高度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其次大气要把地面和太阳的输送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要通过自身和吸收来实现,因此大气热量当然与大气本身状况(大气成分和大气密度等)有关。为了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由认知到分析和应用能力转变的目的,教师应对学生向深层次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太阳辐射强度的分析

上图中为序号③(加上反射部分)。转为下图:

在上述知识链中,太阳辐射强度应为地面吸收加上地面反射的和,到达地面前必须经过大气层,由此我们即可推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首先是自身(太阳高度角和距太阳的远近),其次是大气状况(大气成分、大气密度、天气状况等)。

2.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分析

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加上白昼时间,如西北内陆太阳辐射较丰富的原因。

3.气温的变化

与上述不同的是,太阳辐射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而太阳辐射能量是某地区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因此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气温是某个时刻大气热量的高低程度,由上述知识链可知,大气最终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又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的地表状况其辐射性能(传热方式)是有差异的,而透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及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又与大气状况有关,如大气密度、云量大小及云层厚度、大气成分等。由此可知,大气获得的热量多少与太阳高度角、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有关(须经历太阳―地面―大气的过程),因而我们分析气温的变化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例如:说明夏季华北平原气温有时比珠江三角洲还高的原因。

解析:

①太阳高度角方面: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华北平原太阳角增大,两地太阳高度角差值比冬季小得多;

②大气状况方面:珠江三角洲云量大,水汽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而华北平原大气较为干燥,晴天多;

③地面状况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面广阔,且林木茂盛。而华北平原水面小,裸地面积大。

由此推理可得:夏季时华北平原的气温有时比珠江三角洲还高。

又如:南极洲气温低的原因,从上述三个因素出发进行分析探讨,主要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势高――接受地面辐射少;冰雪覆盖――反射率强,损失得多,而大气善状况不是主要原因。

由此讨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海陆差异。

教师将以上的分析方法和逻辑过程所依据的知识线索总结为知识结构如下:

气温日变化: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受热)日出前后最低,午后2点左右最高。年变化:分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两块纬度差异海陆差异陆地内部差异地面状况冬、夏湖、山、盆地等?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通过等温线图举例解析:同纬度气温差异的原因(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不同纬度气温差异的原因(太阳辐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

如根据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图分析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解析: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首先判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地区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是高,还是低,再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着手寻找原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显然是地形因素。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闭合低温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高纬(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闭合高温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谷地地形。

在气温高低及差异问题的分析上等温线图的判读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技能。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它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如根据等温线的延伸、弯曲、闭合、疏密等特点来判断气温高低及其原因。如等温线的弯曲规律:(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由等温线的走向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若气温的高低及差异由洋流引起,则可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整合及相应地理问题的训练,充分挖掘其中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中的智能因素,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思考、归纳和总结便会逐步掌握地理方法和地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能力的获得并不是空洞的想象,更不是空洞的概念,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及思维规律。思维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学科研究方法则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思维规律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方法,两者结合便形成能力,即具有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法要在平时学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这是一种心理过程,教师要给以引导,使之不断地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和思维习惯。而学科方法则蕴含于教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应仅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把知识形成过程及联系体现出来,了解知识的因果关系,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上面分析,仅把大气的受热过程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不过是浮在表面上的“知识”,而许多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和分析气温高低的方法则蕴含其中,应通过逻辑分析把它总结出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于现行教学来讲,考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应该具有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谁能把知识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他看到了这种认识的片面性,指出了其片面结果:“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1](P22)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片面性呢?作者提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1](P22)的观点。先是对知识进行定义,“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1](P22)。

其实,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两个概念,知识本身无所谓“积极性”与否,仅仅是工具而已,而运用知识则是能力。有些知识我们可能不感兴趣,但可以记忆它,贮存它,在需要的时候调用它。而调用知识、运用知识就是能力了。因此,知识仅仅是手段,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工具,而运用知识的能力构成的智慧才是最终目的。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混淆了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1](P22)“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是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谨慎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1](P23)这些观点说明了知识的递进性和如何运用知识、获得能力的方法。作者还提出“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失调”的观点,即学生连消化旧知识的能力还没获得,教师又逼着学生去学习新知识,建构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最终因消化不良而一知半解,这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思想。这些观点指出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知识是基础,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获得能力的手段。

当然,知识与能力的区别非常明显。能力是智慧的别称,智慧是由学习、思考和做人三种能力构成的。曾经有人这么比喻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会老去,而智慧之树则常青。知识犹如树叶,智慧则是年轮;知识如是豆浆,智慧就是卤水。岁月会把一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变得陈旧老化,而智慧是永远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2]

智慧来源于知识,也产生知识,并且高于知识。知识是how,智慧是why。《荀子・劝学》篇中曾有这样的问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何也?生物学可以解释,是刚毛、环形肌之类的东西,让蚯蚓可以运动,这是知识。回答“用心一也”,这就是智慧了。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3](P12)知识是人们思考、创新的结果,而智慧则是过程。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

[2]这是我读书笔记上的文摘,但当时没记具体的出处,这里只好注出处不详了.

第5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一、深入浅出,把握关键,整合主干知识

我认为对这一教学第一步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握关键,整合主干知识。其中气温高低、气压(或气流)的状况、降水等这三个要素是整个单元内容的主干要素。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

(3)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

(4)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压高低(或气流状况)

(1)影响气压值大小的因素:大气密度、海拔高度(大气厚度)空气的运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大陆上夏季气压最低,冬季气压最高,年较差大;海洋以及高山高原相反。

(2)高、低气压的形成原因:一是热力原因(如赤道低压、极地高压、热低压、冷高压等),另一是动力原因,由大气运动造成(如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等)。

3.降水

(1)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足够的凝结核(尘埃杂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气压、气流(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

二、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重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因此第二步就通过以下列表概括要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1.冷暖锋比较表

2.气候要素等值线的判读

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往往是通过知识类化如等值线等为切入点进行考查的。根据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判断气压高低、气流状况、气温高低、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及其影响,进而考查地形、分析并判断洋流的分布和性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的影响。

3.气候类型判断

利用数据或图像对全球气候类型进行识别与区分,进而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正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4、东亚、南亚两种季风成因差异及形成气候类型

三、通过具体典型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炼规律技巧的目的。

重点在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1.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图表资料判别气候类型。

第6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例1(2009恩施)下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解析把从题目图形中获取的信息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比较,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本题可从温度计的放置、读数等方面来考虑答题。

答案:D

例2(2010黑龙江鸡西)2009年全球范围流行“甲流”,市有关部门要求各校师生进行“晨检”.图中是某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示数是,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解析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是35~42℃,和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一致,分度值为0.1℃,在读数时应认清分度值,在进行温度计方面的的复习时,不仅要学会放置、读数,还应弄清楚不同温度计的不同点.

答案:36.6℃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

类型二、物态变化的判断

例3(2010年金华)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太阳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山间升起了缭绕的白雾,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白练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高高的九天降落到人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形成“烟”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 “烟”是液化形成的.

C. 形成的“烟”是液态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解析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在没有其他化学气体的情况下,空气中的“白气”、“雾”、“露”、“气团”一般都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小水珠组成的,而“烟”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答案:C

例4(2010年山东潍坊)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 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 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 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解析在进行复习时不仅要认识雾、露、霜、雪、雹等自然现象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还要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记住凝固、凝华、液化过程放热,另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类型三、晶体熔化、凝固过程,液体沸腾过程的特点

例5(2010湖北荆门)图甲所示,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秒表、温度计、水.

(1) 图乙是(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这个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可见这个物体一定是晶体冰;在读数时应看好量程和分度值,本题中的温度计分度值为2℃,在答题时应注意这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答案:冰52吸收

例6 (2010福建莆田)小海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1) 水的沸点是℃,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一个标准大气压.

(2) 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左右.

(3) 沸腾前水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读图即可知道水的沸点是100℃,由于我们已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当前气压应该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当水自然冷却后温度一直停留在20℃,就可以知道室温应该是20℃;沸腾前水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由读图得出,一开始温度升高得比较快,当接近沸腾时,温度升高变慢.我们在复习时,要着重对图像题进行练习,对不同的图像表示不同的含义要有一定的认识.

第7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气候类型判读仍然是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就题目呈现形式来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而且图形多变,图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气候类型的判读来讲,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步骤,了解了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及明确了各气候类型的成因,此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来看,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各类图示解读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下图)

以①图为例:首先读图,横坐标为月份,纵坐标左为气温、右为降水量;其次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步骤读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该地为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后看降水柱状图,夏季降水最多(该地为夏雨型)。因此,①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如下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图中每个点的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的值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每个点的水平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值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量。图中8月份气温最高,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份(1月)气温在0℃~15℃之间,该地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1月)降水较多,该地为冬雨型。据此判断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3.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不同的是,折线图是将表示各月数据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考生可将此类图示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下图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4.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如下图)

将表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其判断方法与点状图相似,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判断所属温度带,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5.三维坐标图(如下图)

三维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图中曲线表示气温变化,柱状方块表示降水量的变化。上图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6.风向标图(如下面甲、乙两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上的横道叫作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处的每一横道表示的风力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二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4级;三横道风尾,表示风力为6级……

问:若上面甲图和乙图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那么应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答:该地在纬度40°附近,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甲图中为西北风,乙图显示该地区被高气压中心控制),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30°~40°之间,位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如下图)

由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总量判断气候类型,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考生比较熟悉据各月的降水及气温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各种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多雨型(季节

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夏季多

雨,冬季少雨)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冬季多

雨,夏季干旱)年降水量

300~1000mm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终

年少雨)年降水量

温带大陆性气

候、极地气候据上表分析,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经典回放

例1(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1图2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B.①丙

C.②乙D.②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根据图2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地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多雨,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图1: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位于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AD

例2(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问题。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表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m)。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

温(℃)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雨量

(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该地最冷月为6、7月份,地处南半球,且最低气温在15℃以上,因此其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通过分析该地降水资料可知该地为夏雨型。由此可知该地要么是热带季风气候,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在1500mm以上;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要少一些,多在750~1000mm之间。综上,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当然,本题最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南半球并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四、强化训练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气候类型分布区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分布区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均高温少雨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热带沙漠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草原气候

6.下图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7~8题。

7.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①和⑧B.②和⑤

C.③和⑥D.④和⑦

8.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9.读某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气候类型是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下面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夏季气温偏,冬季气温偏,全年降水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以创新的图形提供信息,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读图可知,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③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而在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是干旱的,故两地可能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2.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

3.A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份均温为20~30℃,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属温带气候;七月份降水量大,一月份降水量较小。故①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4.B①是温带季风气候,它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牧草的生长,但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全年温和多雨。

5.D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受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6.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均较小。

7.A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南极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而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8.A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所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9.(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第8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物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物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物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就可以在比较过程中把几个地理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且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北美和亚欧大陆的气候比较

一、北美大陆气候是亚欧大陆气候的“缩影”

1.大陆性都比较显著,只是北美大陆弱于亚欧大陆。北美和亚欧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因此温带气候类型占绝对优势,寒带和热带类型范围较小。在温带气候类型中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而在气候上具有大陆性和多变性特征,即四季分明,多气旋活动,气温和降水年变率较大。北美1月份3/4的地区平均气温低于0℃,七月份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年较差约为50℃,而亚洲气温年较差达65℃。

2.气候类型构成都复杂多样。北美和亚欧大陆在气候类型的组成方面均有从寒带到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大陆北部沿岸地带是极地长寒气候(也称苔原气候),其南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大陆东部都是东岸型的季风式气候,即亚欧大陆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部北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自北而南都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而大陆的中部和山间高原与盆地中,又都是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类型排列在高纬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在中纬处具有东、中、西气候类型对比特色。

4.都具有寒潮、台风(飓风)等灾害性天气。

二、北美和亚欧大陆气候的差异

1.北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所占面积有限

(1)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西部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仅局限于42°N~58°N的西岸,呈南北向狭长条带状。亚欧大陆西岸拥有典型的、分布范围很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它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63°N),西起不列颠群岛,向东呈楔形一直扩展到易北河下游、莱茵河中游和阿尔卑斯山脉西麓,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其他各洲的同类型气候。

(2)地中海气候。北美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分布在32°N~42°N之间的沿海狭窄地带,7月份均温16℃~20℃,属凉夏型;亚欧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在31°N~45°N的地中海、黑海沿岸,7月份均温24℃~28℃,最高达40℃,属炎夏型。两地的降水都属夏干型,但北美大陆更少,仅占全年降水的2%,小于亚欧大陆的5%。

2.北美大陆东岸不具备(典型的)季风气候

两个大陆的东部虽都有季风现象,但亚欧大陆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北美则是湿润气候。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海洋性),北美东岸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亚欧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6、7、8月份。北美东岸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且年温差较小。

3.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小于亚欧大陆

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以东,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带以及科迪勒拉山间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的温带型;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大盆地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的亚热带型;墨西哥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的热带型。

亚欧大陆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有分布在中亚的图兰平原、我国西北的内陆盆地、内蒙古西部以及蒙古东南部的温带型;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塔尔沙漠的亚热带型,总面积比北美同类此气候区要大得多,和撒哈拉地区共同组成世界最大的、东西长13000多千米的干旱区。

4.北美冰原气候面积广大

北美冰原气候区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极群岛的北部,气候严寒,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亚欧冰原气候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稍温和。

5.北美大陆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

北美大陆气候的突变性在冬季更突出。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在北美洲长驱南下,向东伸展到大西洋沿岸,向南可达墨西哥湾。这种冷气流与北上的湿润暖气流在大陆交汇以后,往往出现暴雪天气。另外,夏季来自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低气压,常常发展成飓风。飓风登陆,其破坏程度很大。

第9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范文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能一知半解。因为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它是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概念清楚了,才能准确判断、科学地运用地理逻辑推理问题。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俗语说得好:理不辩不清,事不比不明。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不但要概念的表面文字的比较,而且需要其内涵与外延全面的比较,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对地理原理及过程理解要清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前因后果。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并且顺着规律深入地挖掘,才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潜力得到整合,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对地理事物特征要懂得综合与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又是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全面概括。例如:为什么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首先概括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综合特征,然后体现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说明热带雨林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长江这个知识点时,就要围绕与长江相关性的各要素全方位拓展开,河流径流量与补给源、气候、地形、植被相关联系,径流量的过大或过小又会导致旱涝的发生,此外还要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总之,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找“共性”突“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它是同类地理事物的概括;个性是地理事物的全面体现,它们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的表现。而这些又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来的,不是独立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内部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及差别,如:各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及其内部的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通过地理实践,从中归纳得出地理原理及规律

归纳推理是我们学习地理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广博的地理知识中收取信息,并归纳分类,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归纳得出来的一个普遍规律。

六、从地理事物中的“一般性”寻找出“特殊性”

地理事物的“一般性”往往代表的是普遍规律。当这种一般规律出现了异常,而这异常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表现,就是我们讲的事物的“特殊性”。而“一般性”体现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统一,“特殊性”体现的是地理事物的差别。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势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又如我国的降水分布也体现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然而现实并非完全一样,有些地方就不是,这就说明了特殊性,是因为地形、离海洋的远近、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不同。总之,具体分析时,要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从“对比”中寻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异同,才能对地理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加深理解。对比通常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解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先对照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对比,如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对比,然后进行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对比,如地形图,大气环流图,并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八、常“读图”建立时空观念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表达工具。它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又有综合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的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