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精选(九篇)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

第1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一、突出重点、化难为易、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中,重点内容是气温的水平分布规 律,难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结合地理学科时空观念较强的特点,紧扣课文中“1月和7 月世界等温线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例——等温线的基本概 念——分析特殊等温线——归纳等温线分布规律——推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读文、分析、推理、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评价——提出分析 问题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 构,提出问题:

(1)从图上等温线数值,找出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世界最热、最冷的地方。

(2)从图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先由学生读图、读文、回答,再由教师检查、分析评价,提 出解决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通过分析0°C、10°C等特殊等温线 经过大陆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结论。

7月{大陆上向北凸出

1月{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把抽象问题具 体化,深入浅出,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导在学生的疑难处, 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 展。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 应尽量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新生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 受地面状况、大气坏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 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 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 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度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 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容除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 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启发,重视能力,变教学生“学会”为“会学”, 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多年来,教育界研究怎么教比较多,研究怎么学却很少,尤其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获取较高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 乏创造能力的庸才。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习 的主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 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分析特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即如下:

要求学生自绘0°C或10°C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教师提问: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 比较C、D两地气温高低?

A>10°C

B<10°C

C>0°C

O<0°C

A>B

C<D

学生归纳回答:

图一说明:北半球,夏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图 二说明:北半球,冬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程度(提问):

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开 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寻找等温线分布在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弯曲状况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少学生很快回答 出:七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M”字型分布,一月份南北 半球等温线大到呈“W”字型分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了能力的培 养,变教师“教会学生学”为“教会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基 本上掌握了分析等温线的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合格十特长”的办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由 于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等都不一样,在教

学过程 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又不能忽视对个别尖子学生的加强培养。

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但更注意全面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或练习。如从等温线图中,找出世界上最热和最 冷的地方,由于问题在图中较易找到答案,可让中下层学生回答;但为什么世界炎热中心出现在20°N——30°N的撒哈拉沙漠,而不出现在赤道地区,这个问题涉及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等因 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中上层学生回答;为适合高层 次学生的需要,可提出为什么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而不出现在北冰洋上?

第2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等值线;地理教学;等温线

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和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转化,引导学生自己读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案例1.在等压面图(图1)中,要求将图中①~⑤点气压排序。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错。一般学生经过观察以后,常简单地认为②点气压最高,因为②点离地面最近。究其原因,还是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教师应强调等值线的概念:“同一等值线上地理数值是相等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等压面图,感知②③④点在同一等压面上,所以它们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再让学生观察①~⑤点,比较它们所处的位置,根据同一垂直方向,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让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应是⑤>②=③=④>①。

以上案例的呈现,可以使学生通过最简单的题目,由浅入深,加深对等值线概念的理解。通过几个特殊值的具体分析,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验证和形成地理概念,进而解决问题,促使正确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案例2.如下图(图2)中a、c两根等温线数值分别为20℃和18℃,则b等温线数值应为19℃。

如图2中甲地的气温应该是20℃,等温线未通过的地点的温度,则可通过邻近等温线的数值估算,乙地的温度应在18℃和

19℃之间,即为18.4℃或18.5℃。怎样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判断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从大范围来讲,地球上的气温无论是7月还是1月,都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如图中等温线的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则可认为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如图2),反之则在南半球。怎样根据等温线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弯曲情况来判断图示区域是处在冬季还是夏季?如图2,假设图中显示的是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则左半部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应视为陆地;而右半部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则应为海洋。

通过等值线的形式,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考查地理问题:

1.通过判读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谷、轮廓、山脊线、山谷线、陡崖)、坡度的陡与缓、确定山脉的走向、水库大坝的位置、公路线的走向、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计等。

2.通过判读等深线来判断海洋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海沟、海盆、海岭、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断地形图所在的具体海域。

3.通过判读大气等压线来判断气压中心的名称,如气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轮廓;判断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风向与风力大小,也可以从全球范围的等压线图来判定典型的气压中心名称。

4.通过判读大气等温线来判断所在地的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

5.通过判读海洋等水温线判定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陆东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6.通过判读等深水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离海远近、山脉走向等。

7.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回答太阳辐射极大值、极小值出现的地区及原因,分布的总体规律及对人类的影响。

8.通过判读等震线判定地表某点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

9.通过判读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判定海岭、海沟的位置,及海底张裂地带与碰撞地带的位置与走向。

10.通过判读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及

影响其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

第3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2•福建永定期末)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①黄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幼发拉底河流域、④底格里斯河流 域,其中位于中东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2•福建泉州期末)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这些习俗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美观休闲能保暖

B.地形崎岖宜行走

C.炎热干燥多风沙

D.狩猎探险真方便

3.一艘从中东波斯湾往世界各地运送石油的船只需要经过的海峡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白令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

D .莫桑比克海峡

4.(2012•长沙期末)暑假期间,小明随父母去耶路撒冷旅行,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清真寺中朝拜者络绎不绝

B.大批僧侣从世界各地赶来取经

C.圣墓大堂中基督教徒虔诚地做礼拜

D.犹太人在“哭墙”下祈祷

5.(2012•福建泉州中考)中 东地区经常爆发冲突、战争,下列原因错误的是(

)。

A.红海沿岸分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争夺石油而战

B.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C.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为争夺水资源而战

D.多个宗教发源于中东,因宗教冲突而战

读“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四种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第6~7题。

6.欧洲西部因海陆位置差异,形成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C.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

D.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

7.以上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相吻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12•河南师大附中期中)关于欧洲西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阿尔卑斯山脉的阻挡,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很小

D.矿产资源丰富,使其最早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地区

9.欧洲西部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风情使其旅游业十分繁荣,下面旅游景点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艾菲尔铁塔——法国

B.风车——荷兰

C.峡湾风光——挪威

D.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德国

10.杨璐暑假期间在欧洲旅游时,拍了许多照片。下图是其中的一张幽深、陡峻、连绵的峡湾景观照片,拍摄地点有可能在(

)。

A.挪威海

B.波罗的海

C.地中海

D.黑海

11.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B.东非裂谷带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现在还在继续扩张

C.海岸线曲折,海湾岛屿较多

D.刚果河流入大西洋,尼罗河流入印度洋

非洲有许多独特的野生动物,如成群的斑马 和羚羊、脖子长长的长颈鹿、凶猛的狮子。澳大利亚也有许多独特的野生动物,如袋鼠、鸸鹋等。根据这段文字,完成第12~13题。

12.这些野生动物主要生活在(

)。

A.热带雨林中

B.热带草原中

C.热带荒漠中

D.亚热带森林中

13.非洲与澳大利亚野生动物的主要差异是(

)。

A.非洲多食草动物,澳大利亚多食肉动物

B.非洲动物善于奔跑,澳大利亚动物奔跑速度很慢

C.非洲的动物适合生活在热带草原,澳大利亚动物适合生活在热带荒漠

D.非洲的动物进化比较快,澳大利亚的动物比较古老

(2012•山东泰安中考)读图,完成第14~15题。

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

14.下列有关马赛人游牧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我们暑假期间,马赛人正处在向北迁移过程中

B.一年中马赛人要在两个国家之间辗转越境迁移

C.马赛人游牧地区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

D.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一年中马赛人迁移的主要原因

15.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 势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因素

D.气候因素

16.(2012•山东泰安中考)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列描述不可信的是(

)。

A.会议在德班召开期间,该国正值夏季

B.德班是该国最大港口城市,位于热带,濒临大西洋

C.在好望角可看到有大型油轮经过

D.该国首都是比勒陀利亚

17.2010年6月2日,“非洲印象”综艺表演亮相上海世博会。节目期间主持人穿插介绍了关于非洲的一些知识,小刚同学没有听清楚,记错了一句话,请你帮他找出来。(

)

A.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B.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C.降水量分布不均,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洲

D.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增长缓慢

18.在我们的印象中,圣诞老人穿着皮袄,坐着雪橇,而澳大利亚的广告画面中,已出现了身穿背心短裤、畅饮橘子汁的圣诞老人。这是为什么?(

)

A.澳大利亚人追求新潮

B.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6月25号

C.过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是夏季

D.澳大利亚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

19.下面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场规模较小

B.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

C.农场耗用劳动力较多

D.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20.澳大利亚的羊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 南部沿海地带,这是因为(

)。

A.这里地形平坦,降水较多,牧场广布

B.这里人口密集,城市较多,乳畜产品的消耗量大

C. 这里交通便利,便于将乳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D.这里气温相对较低,便于乳畜产品的储存

二、综合题(共40分)

21.(2012•山东青岛中考)(14分)读“埃及和法国农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埃及90%以上的土地为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________之国;法国地势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平原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2)填写表格。

22.(2012•湖南株洲中考)(9分)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西部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部明显偏高。但在2011年底和2012年初出现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天气。

材料二: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7月在欧洲某国举办。

材料三: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1)图中A、B、C三个城市中作为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城市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中英国和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同属________气候类型,但两国农业生产差别较大,法国是欧洲重要的小麦产区,而英国则是以乳肉畜牧业为主。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________,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

(3)A、B、C三地年平均降水量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材料一所述冰雪灾害天气对欧洲居民的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3.(6分)读“加纳经济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加纳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__________,像这样依赖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的经济类型被称为“____________”。

(2)加纳进口产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赖其他国家供应此类进口产品,其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纳所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黑非洲”,原因是(

)。

A.人到那里会被晒黑

B.当地的大部分居民是黑人

C.那里 有大片的黑土地

D.那里有很多黑色矿产

(4)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

B.民族内部不团结

C.自然资源缺乏

D.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24.(11分)读“澳大利亚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洋,②是________洋。

(2)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被誉为“________”的国家,其________数量和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________”的国家,其矿产品大量出口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铁矿和煤矿的分布特 点进行归纳)。

(4)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国土的________地区,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但与佛教无关联。

5答案:A

解析: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答案:6.A 7.B

8答案:C

解析:欧洲西部由于西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解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海岸线平直,岛屿、海湾较少;刚果河流入大西洋,尼罗河注入地中海。

答案:12.B 13.D

答案:14.D 15.A

1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国是南非,位于南半球,12月正值夏季;德班位于印度洋沿岸。

17答案:D

解析:非洲资源丰富,被称为“富饶大陆”,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经济发展水平低;非洲人口增长迅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18答案:C

解析:全球的圣诞节都是每年的12月25日,那时正值澳大利亚的夏季。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1)沙漠 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尼罗河 巴黎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长绒棉 小麦

22答案:(1)A 伦敦

(2)温带海洋性 少

(3)A、B、C 距海远近不同

(4)影响交通、出行;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如通信、供暖系统等;影响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任答两点或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3答案:(1)可可 单一商品经济

(2)交通设备及机械 交通设备及机械等是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价格昂贵,购买费用高(意思答对即可)

(3)B

(4)D

24答案:(1)印度 太平

(2)骑在羊背上 绵羊 羊毛

(3)坐在矿车上 矿产地靠近沿海(或铁矿、煤矿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便于运输

(4)东南沿海 气候温暖湿润 沿海交通便利开发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地理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试卷”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单元测试试卷

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试卷

3.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第4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A.71% B.29% C.50% D.39%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9.下列词语中,描述 天气的是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A.春装 B.夏装C.秋装 D.冬装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A.午夜 B.日出前后C.日落之后 D.早晨8 时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 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A.干旱的沙漠 B.原始的热带雨林C.寒冷的极地 D.中低纬度的沿海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18.划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A.军事力量强弱 B.开发历史早晚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口多少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 D. 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B.北美洲、欧 洲、大洋洲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 题。材料: 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请回答:(1)A信奉 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 洲、 洲和大洋洲。(2)B信奉 教,主要分布在 洲的西部和 东南部, 洲的北部和东部。(3)C信奉 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 (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 教。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米。(3)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 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 示的地形名称: D E23.根据材料, 回答下面问题。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22 13非洲 38 14北美洲 ] 14 9亚洲 8 14欧洲 10 11大洋洲 7 11(1)计算表中各洲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1)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大洋:⑧ ⑨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气温出现在 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 ;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说明 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3)B地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寒带气候(4)A地的气候特征是①全年温和多雨 ②全年高温多雨③终年寒冷干燥 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 、 和 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 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 分布。世 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 的,没有优劣之分。(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 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的东部、 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D A A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B D D B C A 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21题8分 22题11分 23题9分 24题10分 25题11分 26题11分,共60分21.(1)基督 1分 欧 美 1 分( 2)伊斯兰 1分 亚 非 1分(3)佛 1分 东部 东南部 1分(4)不信 伊斯兰 2分22.(1)5000 50 2分(2)150 1分(3)西南 1分(4)海拔 400 2分(5)295米 1分(6)B 1分(7)鞍部 山谷 陡崖 3分23.(1)每点0.5分,3 分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 9非洲 24北美洲 5亚洲 22欧洲 -1大洋洲 18(2)非 欧 2分(3)不均匀的 有计划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4分25.(1)1月 7月 15度 3分 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温和,夏 季不太热 1分(2)10 、11月 7、8月 春夏降水较少,秋冬降水较多3分(3)③地中海气候 1分(4)①全年温和多雨 1分(5)气温 降水 2分26.(1)白种 黄种 黑种 集中 零 星 平等 6分(2)欧 非 2分(3)亚 北美 2分(4)非 1分

第5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记忆难,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难以理解和应用,地理方法难以驾驭,这是很多文科学生的心声,也是一直困惑着地理教师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文科学生在学习地理中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问题化”教学的效果明显。

一、挖掘课堂,形成问题,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反映。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程下,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须因时制宜地挖掘问题,形成问题,夯实基础。

1.利用图表挖掘问题

众所周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理高考题多以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地图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也是高考命题理想的切入口。因此,图表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如在复习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图表进行问题挖掘,可以训练学生一遇图表便自然、主动地去寻找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提高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复习大气垂直分层图时,笔者对有关对流层中的垂直递减率的问题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1)对流层中的气温与高度有什么关系?请用大气热力原理进行解释。(2)有人说“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请你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掌握逆温、干湿气流垂直气温的变化以及雪线等知识。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图表。我们应该通过对教材图表知识的挖掘,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争取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联系生活挖掘问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要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考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常接触的生活情境,是近年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充分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把生活化的题材引入地理课堂,用现实生活情境设计问题。

例如,讲台风时,可联系历次光顾杭州市的“海棠”“麦莎”“卡努”“菲特”等台风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境设置问题。

(1)台风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域,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我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生成台风最多的地区之一,台风从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

(3)台风发生在什么季节?(夏秋)台风的灾害特点是什么?(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4)什么是台风眼?其附近的大气垂直运动为何以下沉为主?天气有什么特点?(台风眼是指位于台风中心的狭小区域,气压极低,气流下沉;台风眼附近的大气要从高空得到大量补充从而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5)台风有利有弊,台风在带来灾害性天气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夏秋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上述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学生把台风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拉近学生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切实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成挖掘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通过打破教材格局,能让学生张扬个性、交流思想,使始料不及的生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例如,复习有关西电东送内容时,就有学生提问:东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面临能源不足,那为什么不把工业和人口大量往西部迁移?问题偏离了教学内容,但笔者没有回避,而是引导学生从东西部的差距(见表1)比较入手澄清误区,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呈现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抑制学生提“幼稚”的问题,反而鼓励学生积极发掘“幼稚”问题的价值,用巧妙合理的引导“点石成金”;或利用学生的错误认识开发有针对性的补偿性练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例如,笔者在教学“地球的表面形态”这一节时提问:红海是怎样形成的?不少学生想当然地回答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离,陷入了阿拉伯半岛是亚洲领土理应属于亚欧板块的误区。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把印度洋板块的范围在图中描一遍,自己动手寻找产生误区的原因,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关注热点,回归教材

近年的高考地理试卷不回避“热点”,很多试题是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的。但地理学科不同于政治学科,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热点”,重点应放在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学科基本方法上。另外,高考命题的材料和切入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关注热点,创设问题,不能忘记回归教材。

1.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地理学习的情感。有些热点问题并没有特别的时间性和地域性限制,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考到全球变暖的内容,而笔者在事先组织的复习中恰好用电影《后天》中的情境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影片反映的是全球变暖情况,似乎北纬30°以北更需保暖,为什么?美国总统在电影末处承认所奉行的气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败笔,请结合所学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又如,在教学“洋流”一节时,笔者先讲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二战期间,德国潜艇一直想进入地中海,因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噪声而被上空盘旋的盟军飞机发现,屡遭深水炸弹的攻击。后来德军发现关闭发动机、利用密度流就能顺利通过英军的严密把守,悄无声息地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给英军地中海舰队以沉重打击。然后出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故事告诉我们,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熄灭发动机就能避开对方的监听。那么,德国潜艇在关闭发动机后,是靠什么作动力前进的?请利用所学的洋流知识分析该事例的可能性,并说明理由。

(2)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是什么类型?

(3)潜艇进入海峡时,停息的深度是否一样?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热点回归教材”的原则,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教材上,答案基本可从课本中找到,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利用时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复习能源一节时,笔者利用南方雪灾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1万间。在湖南,有30万人被大雪围困;在武汉,小白菜每斤卖到3.5元;在贵州,有18个县一度完全停电;在安徽,积雪最深处达50厘米。南方雪灾共造成62亿的经济损失。请结合“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

(1) 阅读“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指出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2) 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冷空气过境)的影响,其成因是 。

(3) 南方冰雪灾害给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组合问题,串联知识,整合教材

有人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个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只只等待点燃的火把。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要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教师应对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融合、串联、组合,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1.问题训练,触类旁通

良好的问题具有典型的意义,能为学生吸收或同化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思维框架,帮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复习等值线知识为例,通过对等高线的一系列问题的组合与训练,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因为等高线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得等高线本身的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做“一题”通“一类”。须知,教材呈现的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只是一个导入教学的案例,只有用这些案例牵头组织起系列问题,才能理顺教材思路,巩固基础知识,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触类旁通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在等值线图的判读中设计了如下试题。

如左图所示,线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线d、e为等温线,线f为等高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东南流向西北

B. 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

C. 图示区域最有可能位于南半球

D. 湖泊为咸水湖

(2)A地未来几日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 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 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 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B. d、e值的大小关系是d>e

C. 图示区域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D. 若e为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上述练习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有机地综合在一幅图内,收到了做“一题”通“一类”的良好复习效果。

2.问题融合,揣摩解答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内容为主,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落实于一定的区域。因此,有的地图侧重考查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找出答案;有的地图提供了一个区域背景,围绕着该区域背景组成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有的地图故布疑阵,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予以破解,等等。其实任何一幅区域图,考的内容无非是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延伸内容,只要我们有机地融合问题,就能让学生经过揣摩正确解答。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就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海域这一区域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对图中信息的获取,回答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生产活动布局等主干知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尤其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多创设一些相关区域图的问题,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联系,以一图覆盖全书知识的复习。

例如,下图为某岛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岛山脉的走向,在图中用“■”画出该山脉的位置,并分析该山脉的形成原因。

(2)分析该岛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3)该岛东西两侧的降水有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该岛的铁路分布有何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其实高考试卷只提供一个很小的区域或模拟一个区域,要正确回答就必须知识迁移,把试卷提供的区域地图放到符合条件的大的区域中,然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试卷也可能以隐性的形式提供信息,需要考生尽可能利用图中信息进行审题,准确理解题意,从而挖掘出隐性信息,正确组织答案。

3.问 题改造,综合提升

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以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其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之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过改造后的问题,应符合大纲要求和考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复习气候专题时,气候类型的判读变式图多种多样,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题:下图为临太平洋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所处自然带是 ,所面临的洋流名称是 。

(2)与该地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有世界著名

的 草原。当该著名草原正值雨季时,我国长江口的盐度为一年中的 (较高、较低)时期。

(3)图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第6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关键字:现代建筑 诱导式 自然通风

生态建筑必将是2l世纪最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如今生态学原理已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可以说我国的建筑师们面对未来,有勇气、有能力设计出适于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创造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居住环境和绿色建筑空间。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了生态建筑中可采用的基本技术措施之一的诱导式构造技术。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面积12000,建筑高度22m,地上5层/地下一层(设备层)。建筑地下设备层布置为通风机房、通风静压箱、消声砌体及库房,地上布置为教室、宿舍、餐厅、库房、多功能教室等。本文主要介绍地道通风降温及诱导通风系统的设计。

2.地道通风降温系统及诱导式通风系统:

为了充分利用土壤的蓄热(冷)能力,节省不可再生能源(人工制冷)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本设计力图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洁净自然能源(风、光、热)。由于夏季制冷能耗大于冬季供暖能耗,故为教室设计了地道通风降温及诱导式通风系统,以满足教室通风换气和降温,达到改善室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的要求,并使教室在不开窗时CO2浓度低于1.5‰,这是传统的人工制冷系统(空调器)所不能做到的。为了降低建筑物能耗,对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进行优化,既建筑专业采取了隔热、保温、遮阳等节能措施。外墙的传热系数达到了0.60W/(.K)。通过对本建筑物各方面进行的模拟分析,预测本建筑物全年冬季采暖逐时热负荷和夏季空调逐时冷负荷,确定出了合理的环境控制方案;预测室内温度场和气流组织状况;利用地道降温系统全年非稳态程序,根据冷负荷曲线,预测计算地道风提供的冷量和逐时的出口风温,保证地道提供的冷量曲线高于建筑物的负荷曲线。

2.1 地道通风降温系统

采用地道通风降温系统作为主冷源,根据建筑物逐时动态负荷确定地道几何尺寸,使地道通风能在供冷季提供建筑物所需冷量,维持室内良好的热环境。

2.1.1 地道设计方案

根据该地区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4m深处土壤温度年波动幅度已经比较小(波幅3℃左右),因而上层预制混凝土埋管中心深度定为4m,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内径1.2m,水平布置,管道间中心间距2.4m。考虑到地道建成后的维护,方便维修人员的进入,因此选用内径为1.2m的管道。

在模拟计算中,通过优化控制方案,尽量使计算地道冷源系统提供的总冷量曲线接近所有建筑物需要的冷负荷曲线,以求得满足冷量需求的最短地道长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初投资。

设计结果如下:总计需要四根埋管,其中一根埋管供南教学楼,三根埋管供主教学楼,在主教学楼和南教学楼地下层分别设置机房,为主教学楼和南教学楼送风。 埋管布置方案为上下层各布置两根埋管,地道长度为290米/根。

2.1.2 地道夏季运行模式

根据建筑物所需冷负荷及新风量的要求,使用三档变转数风机控制地道内的通风量,实现分阶段控制方案。根据室外的气象参数和地道出口空气温度来确定风机的运行工况。经计算教室的最大冷负荷为200KW,系统总设计风量为89000m3/h,地道送风温度为20℃。地道降温系统选用的风机为三档变转数风机,可满足90%以上时间房间温度控制在29℃以下。

2.1.3 地道冬季运行模式

地道通风系统在冬季作为地道预热系统:一方面将室外的低温空气引入地道,使地道的温度降低以保证地道在夏季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地道预热室外新鲜空气,改善房间的空气质量。4m埋深下土壤温度在11月~2月均高于室外气温,所以在11月~2月可以通过地道通风或敞开地道口进行蓄冷以保证第二年的供冷效果不会降低。

2.1.4 机房布置

机房设于建筑物内的地下室。机房内设置风机,静压箱,消声砌体、初效过滤器等。风机作减震处理。室外空气经过埋管,经风机加压后送至静压箱,然后通过水平送风道送至送风竖井,再送至各房间。

2.2 诱导式通风系统

主教学楼的南侧教室考虑采用诱导式排风系统――通过烟囱效应和太阳集热器(涂成黑色的坡屋顶)尽可能吸收太阳辐射热,加热流过其中的空气,扩大与室外空气的温差,形成并强化热压拔风作用,进而对房间内的空气产生有效的抽拔作用,从而保证教室内能形成稳定的气流组织形式。

由于诱导式通风系统较依赖于室外气象条件,并且提供的拔风动力较小,为了确保排风效果,同时安装机械排风系统。

2.2.1 机械送风系统设计

地道风通过送风竖井,送至各教室,为了确保机械送风系统能满足各个教室风量要求,在建筑投入正式使用前,必须进行初调节,使各房间的风量分配满足使用要求。

2.2.2 机械排风系统设计

房间内污浊空气通过排风口引至排风道内,经排风机排出室外。空心夹层墙排风道在设计上需要兼顾诱导式通风、建筑物采光和外立面外观的要求,经计算校核,设计墙体空腔尺寸为600mm×500mm,每间教室对应三个空心夹层墙排风道。

当采用诱导式自然排风时,地道送风系统处于低档运行,此时开启排风电动百叶窗,并关闭排风机。南向教室在设计诱导式自然排风系统的同时还并联设计机械排风系统,当太阳辐射较弱或地道送风系统处于中、高档运行时,开启排风机,并关闭排风电动百叶窗。北向教室的排风直接通过排风机排出室外。

3.室内气流组织设计

由于教室里人员的位置固定,而且又是小学生,因此房间气流组织的设计尤其重要。而合理的风口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房间气流组织。房间的风口设计是根据房间的气流组织设计而决定的。

经多方案比较并利用流体力学PHOENICS模拟软件,预测室内温度场和气流组织状况,上送上排通风形式能形成良好的室内气流组织分布。新鲜冷空气从上部送出后,下沉至房间底部,在下沉的过程中气流扩散掺混,风速衰减,温度上升至学生活动区域时,温度在24℃左右,风速在0.2米/秒左右,达到人体热舒适的标准。下沉的空气遇到热源时,靠室内发热源的热力作用又以自然的形式使室内的余热和污浊空气向上漫漫浮起,移至房间上方,通过排风口排出教室。这种通风方式为由热压驱动引起的自然对流,仍是一种置换通风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该送风方式,有可能出现当送风风速过小时(风机运行在低中档),冷气流下坠过快,出现部分区域低温度高风速的情况,使该区域舒适度不满足要求。因此在送风口设可调节角度的水平百叶,以便当送风速度变化时相应进行调节送风角度,以保证室内的舒适度。

结束语:

以上简要论述了生态建筑中地道通风降温系统、诱导式自然通风系统和烟囱效应的运用。设计中力求达到节能、减少污染的目的。这种通风方式,一方面改变了室内的空气品质,满足了降温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节约了夏季所需的制冷能源,创造了一个即自然又舒适的环境。既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7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区域地理

案例教学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运用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探索正方兴未艾。笔者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中如何深化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1.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可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案例推进地理教学。

2.教学实例: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以大量呈现地理案例取代了以往陈述经典理论的编写方式,试图引导教师广泛实施案例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实现地理能力的培养?

以下片段是笔者在本章节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几个片段及感想。

片段1:区域农业发展因素利弊并存

展示图片: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干湿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图。

分析得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提出问题: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农作物品种,熟制、农作物生长季节、牲畜冬季防寒等。)

承接课本中的思考题,得出结论: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

再次提问:(1)试分析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有何有利之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作物的品质较佳;农作物病虫害较少;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较肥沃;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既缓解春寒,又改善土壤墒情。)(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一年只有一熟,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农闲时间较长,因此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如: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家庭副业、工业、商业、文化事业等。)

【反思】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区域气候特征,使学生理解气候条件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最后,针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通过两个问题的反思,得出结论: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往往利弊并存,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分析利弊。

片段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第三章介绍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的形成,因此,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创设情境:确定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请同学们来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你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吗?学生可以很快地完成下表。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农业局局长,让你来为漳州农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你分哪几个步骤进行?如何布局?

投影:漳州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有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请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漳州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分组对漳州地理条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漳州地理条件优越,可以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鱼米花果”之乡。

【反思】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情境化是成功案例的突出特征。因此,本案例,笔者试图从身边出发,以漳州本地为例,使学生对漳州农业发展地理条件分析,很好地联系实际,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片段3: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对策,为区域特色农业提出建议

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讨论东北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1)你能说出东北区域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2)面对问题,该怎么办呢?你能想想办法吗?(3)如果你是东北人,你会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树立怎样的奋斗目标?(4)针对三大不同农业区域的存在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利用资料,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总结: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针对不同农业区,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

【反思】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教材中的案例是相对完整的,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笔者认为,通过此案例分析,学生要学会在诸多因素的分析中,找出主导因素,为区域特色农业提出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区域地理案例教学与高考

福建省地理高考命题在继承全国高考卷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突出图标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地理学科特色等传统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凸显了创新性与开放性,对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正是如此,案例教学的优势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区域地理中的案例教学,必须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为支撑点,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加强培养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这样,在高考中,学生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就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蔡建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cn.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周顺彬,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第8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一轮复习;探究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2801

高考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质量,是高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运用探究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教学过程

【导入】投影:气候分布规律模式图(图略)

(生)x图完成关于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范围、成因和特点的表格。(表略)

师:(请学生分别就填表的情况作解答,并纠正出现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气候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地带性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太阳辐射直接影响温度,而大气环流直接影响降水。除这两大因素影响外,气候在形成过程中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投影:下垫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师)讲解阐述帮助学生学习什么是下垫面。

【探究活动1】投影: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略)

师问:同为赤道地区,为什么东非高原上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呢?(小组讨论)

师引导: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是哪里?

生小结:同为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因受地势和海拔的影响,气温和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而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说明地势会影响气候的形成。

【探究活动2】投影: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草原景观图(图略)

师问: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你能看见斑马吗?

生:看不见斑马。

师追问:其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斑马生活在热带草原地区。

师追问:那么,在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能否看见斑马呢?

生:可以,因其西部是热带草原气候,适合斑马的生存。

师:为何一岛会有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呢?

生:因为东部山地是迎风坡,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遇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而岛的西部是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师点评:这说明地形里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可以影响气候的形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对比可以发现两处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又有明显的差异。

【探究活动3】投影:世界气候类型和洋流分布图(图略)

师问: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什么分布的纬度较低?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使该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加剧了干旱程度,导致热带沙漠气候向赤道方向延伸。

师:这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上,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因而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

二、教学反思

1.整体教学探究设计流程都得以体现。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设计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如通过景观图让学生判断气候类型,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说明高三复习课的探究教学可以从多角度来复习和巩固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

第9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案范文

一、4MAT教学模式

4MAT模式以学习风格为出发点,麦克卡锡将学习风格分为四种类型:想象型、分析型、常识型和活力型[2]。想象型学习者关注“为什么(why)”,对具体形象的知识更有兴趣,对抽象内容接收能力较差;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是他们适宜的学习方法;分析型学习者关注“什么(what)”,擅长逻辑推理、钻研细节,接收课堂知识能力更强。常识型学习者关注“怎么样(how)”,喜欢抽象信息,并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活力型学习者关注“如果……那么……(if)”的问题,喜欢先提出假设再进行发现式研究,思维跳跃,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性强,但在被要求执行步骤具体的任务时困难较大。针对这四种学习类型,麦克卡锡设计出分四个象限的4MAT教学模式,采用左右脑交替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学习过程细分为八个步骤:

4MAT系统把学习描绘成一个由四个象限组成的圆,形成“感知——反应——思考——实践”这样一个自然循环的回路的自然学习过程,更加有效地学习。从教与学的循环过程来看,随着4MAT循环系统的运行,学习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师[3]。

二、4MAT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第一环节“引起注意”,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景,切入主题等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事例分析法、质疑法、地图图像图表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或实验等形式,以现实事物为基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和有直观感受的简单易懂的知识引出抽象、间接、难懂的概念。例如,教学内容《经纬网》,因为经纬线是一种假想的线,属于抽象概念,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收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形象的经纬网现场,让学生根据横纵第几排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教师再将横纵排标上经纬度,引导学生用坐标来表达自己的位置。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室这个现场继续深入开展低中高纬度、东西半球判别等概念的讨论。

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将学习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教授新知”,这是传统教学环节。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将把竞争带进课堂,这种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师生之间的竞争。教师要敢于和学生比输赢,正所谓“教学相长”,彻底改造“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提倡“黑板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只有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生命力得到释放。教师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身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与学的综合体。要求教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将所学知识全方位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反思,促进概念的形成。

例如《中国气候》关于等温线图里的虚线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明确图例、气温数值的含义和作用,根据等温线图总结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的递变规律。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探究其分布的成因,进一步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经过探究和讨论,学生掌握了1月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后,教师提出疑问:“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通过这些疑问引导学生阅读7月等温线图,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探究7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如此设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出结论。

第三环节“练习反馈”,通过练习强化知识。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练习:(1)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基本概念及时练;难理解的知识反复练;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练习方式。(2)针对学生实际,落实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进行成功教育。可采用的课堂巩固练习的方法有:尝试练习——探讨新知;基本练习——巩固新知;综合练习——形成技能;变式练习——活跃思维。

例如《经纬网》的练习设计,在学习本节知识后,安排课堂练习:读下图,认真分析A、B两点的位置,填写表格:

本次练习一方面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纬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经纬网的排列规律的运用程度。对图中两点位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更考虑了学生所学的经纬网知识点是否落实在图上。另一方面考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和五带的划分等,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对学生的空间概念要求高,对经纬网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考查力度大。

第四环节“应用展现”。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成果总结,引导学生以图表、类推、小组讨论、总结交流、作品展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增进知识内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教室现场绘制成一张经纬网图,标注出自己的地理坐标,所处低中高纬、所在半球以及与另一同学的相对位置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针对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面对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不同环节有侧重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配合了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优势和接收弱势环节的挑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在师生共商中完成教学任务。4MAT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领会新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是一种值得继续完善和探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美玲.“4MAT”教学模式特点及其教学启示.科教文汇,2011,11(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