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精选(九篇)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第1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网经社讯)从PC 到Mobie,两次互联网浪潮经历了两次S 型成长曲线我国过去二十年主要经历了PC(桌面)互联网和Mobie(移动)两次互联网浪潮。2011年之前,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途径是电脑(台式和笔记本),而2011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69.3%,并在2012年正式以74.5%超过了台式电脑的70.6%,宣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根据传播学的“扩散S 曲线理论”,一种新产品或服务一般会经历“起步渗透率迅速提升逐渐饱和”的曲线推移,我们从三个维度(人口红利、时长流量、应用供给)分析,发现PC 和移动互联网两次浪潮都呈现了这样的过程。

用户侧变化的3条线索:城乡数字鸿沟、老龄化和人群泛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人口不断被卷入成为新网民,互联网用户本身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求侧随之出现了3条线索变化:1)城乡数字鸿沟:二者互联网渗透率并没有明显缩窄,未来农村人口或能带来新的流量红利,阿里腾讯等纷纷下乡、58同城打造“同镇”业务等都在争夺新的增量人口。2)互联网正在逐渐变老,老龄化趋势下糖豆广场舞等主打中老年市场的应用崛起。3)互联网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精英走向平民,学生、专业人士的比例下降,自由职业者、无业者数量增多,而值得关注的是18H1网民收入结构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迹象。

对照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平台级创新的三个阶段从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的渗透率来看,PC 互联网走过了“搜索引擎社交娱乐电子商务”三大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则以更快的速度走过“即时通讯社交娱乐电子商务细分领域”四个阶段,其创新之处是衍生出了大量线上线下结合的细分领域新模式:如团购、打车等。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细分领域仍有潜力可以挖掘,纯线上的领域今年也可以关注社交类App 的创业小浪潮、小游戏的崛起和视频行业的增长等。

移动互联网与PC 互联网相比,拥有更大的规模量级和更加两极分化的竞争结构我们总结了移动互联网与PC 互联网不同的三点:“App+API”模式主导下更加封闭、即时通讯取代搜索引擎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手机天然占据用户的更多时间,这三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的巨头公司边界更加模糊,马太效应更强,头部的App 将都想要进入“获取用户时间和数据更好地服务用户取得更多的时间和数据挤压竞争对手的时长”这一正循环。我们从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市值比较的角度看,后者也确实更加两极分化。

风险提示互联网增长低于预期;监管政策加深预期;行业创新不足的风险。(来源:广发证券 文/旷实 朱可夫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2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作为互联网的细分业务之一,IM业务的崛起也促成腾讯QQ的崛起。而中国移动,则是当之无愧的移动业务霸主。从属性与功能上说,移动无线通讯与IM无线网络通讯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就是传播路径与载体不同。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IM厂商都会选择与中移动合作,实现互联网与移动网的即时信息互通。

但这种利益联盟随着中国移动“数通[2006]167号”通知的下达变得紧张起来。这个通知要求各省下属公司从6月1日起,对现有的移动梦网即时通讯业务不再开展推荐、手机卡内置和手机内置等合作。对于同时在互联网和移动梦网上开展即时通信的SP,中国移动将允许其无线服务延续到今年底。同时,移动推出了自己的IM软件飞信,这就意味着从今以后,要想使用移动梦网的聊天类业务,只能选择飞信IM。

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此前曾在2006年无线数据和增值业务工作会议上表示,IM是中国移动2006年的工作重点,IM工作的整体目标是打造移动综合的IM品牌,做移动综合IM领域的第一。

据介绍,飞信不仅支持PC运行,同时还包括Java客户端、SmartPhone版和PocketPC版。同时,该IM从注册起就与中国移动号码相配套,可以方便地在电脑会话、手机会话以及电脑-手机会话之间转换,受地域等环境因素的限制较小。这意味着,移动准备借助自身的垄断地位单干。飞信推出,会对国内既有的IM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首先,国内主流IM厂商在短期内将面临着巨额利益损失。“数通[2006]167号”通知针对的是国内六大即时通讯SP:腾讯、网易、清华深讯(微软MSN服务商)、TOM、新浪和Yahoo。以腾讯为例,今年第一季度,腾讯总收入的6.453亿元中,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达1.634亿元,约占总体收入的30%。中移动的软封杀,使这些IM厂商不得不舍弃这块肥肉。

第3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对于搜狗的低调崛起,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搜狗输入法开创了基于网络智能的中文输入新时代,目前占据83.6%的市场份额;而作为互联网基础应用客户端的搜狗高速浏览器也脱颖而出,其首创的异步浏览、视频提取、真双核等技术,并内置网址导航和默认搜狗搜索输入框,是汇聚流量的重要工具。目前,搜狗搜索一半的流量来自搜狗浏览器,入口优势日益凸显。

分析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互联网入口战”也开始向纵深发展,随着搜狗等新势力的加入,搜索的竞争也开始走向多极化,需要从客户端、云端两大指标来判断未来的走势。

据悉,“云-端”是最具潜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是未来竞争焦点。目前搜狗、腾讯是国内互联网仅有的2家同时具备客户端和云能力的公司。而搜狗凭借客户端(输入法和浏览器)、云(搜索)同时发力,成为搜索市场最耀眼的新星。

第4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1、国务院发力内需新战略

李克强总理强调很多次,2016年就是调结构,去库存,扩内需的一年。推进保障体系,外需转内需、投资转消费成为发展核心,立志要构建起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增长新模式。二胎政策、适度减税、新农村战略都是扩内需的思路,这样的政策在2016以后会越来越多,有利消费整合。

2、政府推动创业潮,支撑实体店崛起

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创业潮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经营实体店起步。2016年创业浪潮会继续,因为本就是大势所趋。

如今开店的流程及政府审批在简化,有粉丝及影响力的实体店品牌更容易能获得各路资本支撑,协助做大。很多零售高管及经理人在这轮创业浪潮下选择开店创业,甚至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都能众筹投资开咖啡馆。商业地产创业潮正默默改变竞争及游戏规则,颠覆中更见商机。

3、政府已意识到电商正打击实体经济崛起

双11是巨额的亏损经济,恶性竞争导致中国零售走向无利润时代,生产作坊挤出优势工业,电商在毁灭消费、毁灭逛街本身所带来的额外消费,电商破坏传统商圈...

这是电商的错吗,真的不一定,这本就是全球发展大势,只是中国颠覆的更猛烈些,血拼的更狠些。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商对实体经济确实有冲击,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线上假货比例远大于预期,最近今日视点就做了期节目,其中内容触目惊心。既然政府有法子逐渐把深颠覆的金融创新及移动互联支付系统纳入严格的控制监管,电商也注定逃不过,而且变革就在当下,实体店要最终收益。

4、政府已在限制代购,也允诺2016调低进口税

李克强总理最近在谈到实体经济崛起时,就提到了代购,这几年代购的高速增长与实体经济的微疲软形成反差,中国每年千亿元的代购规模已不容小视。所以很明显的变化是代购政策正逐步加紧,法律制裁代购商家恶意偷税漏税事件越来越多,明年还会更细分更严格。

同时,进口政策在放开,克强总理就坦言未来5年内,中国会进口10万亿美元。商智库预测,为了内需的真正崛起,进口政策在2016年将进一步放开。

二、消费者结构需求方面

1、90、00后消费大时代开启,实体店新机遇来临

中国年轻一代金钱概念偏弱,偏好超前消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更加适应移动互联消费模式,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个性化、体验感、新奇感也非常大。衣,追求品牌个性,高度互联网化;食,注重特色和体验,偏向快时尚消费;行,外观与质量并重,具有品牌意识;游,向往自由,消费能力有限但热爱旅游;娱,超强娱乐能力,乐于接受新型娱乐方式。如今的90后、00后,消费的喜好及习惯已大大不同,实体店以其生活习惯为导向的调整,不也是实体店逆袭崛起的最好时机吗?

2、配送消费模式让实体店大大增收

互联外卖模式正帮商家将原本的店铺辐射范围无限可能性扩大,业务量大增,甚至单店几倍增长。无论是路边小店,还是商场大牌,都站在同一起跑线,点击量就是口碑值。如今甚至有的商家70%的利润来自移动外卖订单。如今骑电车的外卖哥都满布各大城市,做的好的能有上万元月收入,可想而知,商家的利润呢?

3、消费个性化需求的必然性。

工匠精神、场景化、快时尚、情怀、细节、服务,越来越成为实体店崛起标签。移动互联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及追求,都体现在实打实的点击率上。今年实体店最热门的转型方向,就是日本式的工匠精神,或趣味或情怀的场景体验,满足大众需求的快时尚,以及细节及服务,这些元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体店开发体系中去,如今已成实体店逆袭标签。

4、新中产时代,文化、创新、体验和情怀与价格同样重要。

价格优势一直是电商逆袭实体店的核心,但如今中产的家庭越来越多,互联网链接全球,曾经刷黄金的中国大妈都开始组图出国游了,消费者早已潜移默化巨变。这两年商业地产最热门的是太古里、新光天地、诚品及大悦城系列,玩的就是人文、创新、体验及情怀,这才是当下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三、商业形态方面

1、线上线下洗牌已接近尾声,实体店崛起就在眼前。

全球视野背景去看,日本也曾有过实体店衰退期,但几年的调整后,重新稳定崛起,当下中国的消费结构同当年的日本也有几分相似,中国经过近六年的实体店洗牌正接近尾声,关店的高潮期已过,很多转型或调整或国际收购后重新崛起的实例也不少,比如中国百货都已逆袭崛起,红遍中国的百盛优客城市广场不也是转折点吗?

2、商场爆发式增长,实体店发展的最好时期来临。比如万达一年就开业了26个场子,而今年要暴增至55家,更是深入三四线城市。

3、线下商铺的展示价值愈加被本土商家看重。

实体店的展示体验的价值越来越被看重,已成为品牌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利武器。有商家直接开出体验店,只为培养下一代品牌消费及情感沟通,甚至有商家直接组下店面打造体验式的线下试衣体验店。

4、商业地产商的竞争激烈使得更多商场愿意为“引流”给好品牌降租金

中国商业地产目前有30多家外资商业地产发展商及40多家内资商业地产发展商,2015年全年商场有据考察的供应近3500万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商在选择品牌时,愿意用品牌的人流带动效应及影响力换租金,以获得长远的商场成长空间及整体估值。

5、大批量关店背后,则是一打本土新品牌强势崛起。

众所周知,某几个老品牌在2015年关了过10000家店。但是你知道在关店的背后,则是更多新兴品牌正强势崛起。比如:零售行业的快时尚热风、UR等;餐饮行业的外婆家、小南国、苏浙汇、盘古餐饮、57度湘、海底捞等十几家未来有机会成为百盛般的全球餐饮集团;个性品味的代表方所、西西弗、猫的天空之城、初见书房、新华书店、单向街、字里行间等本土体验式书店都在深跨界情怀式大逆袭。

6、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主流电商都在大力发展实体店,都制定了线上积累完口碑及原始积累后在线下铺开实体体验店发展大战略。

7、创新型的O2O商业形态也将消弱纯电商的竞争力。

实体经济不是被电商打败的,而是败给了自己。传统的单一品牌,线上销售越好,线下关店越狠。价格优势在这中间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那么线上线下同价了呢?实体店家门口加上线上同步,纯电商还有市场吗?

8、更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实体商业,难道他们的智囊团比我们傻?

A&F、SPAO、Forever21、TOPSHOP、Old Navy等以及全球诸多粉丝的bebe、&Other Stories、Urban Outfitters、Victoria's Secrect Pink、Miss Selfridge正打算或已经进入国内实体店商业,为什么?

第5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刘旭的家乡在中国有着“瓷城”之称的湖南省醴陵市,父母都是县城非常普通的单位职工。从小学开始,他就只想做个商人。因为在他的眼里,经商需要非常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意志品质与责任的严格要求。天生血液里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少年时代的他便一直投身锻炼自己的经商能力。大学时代已借助互联网开始电子商务,为同学进行生活用品采购以及手机买卖等。学生会主席、电台兼职DJ等名号―直让他备受瞩目。文化产业小试牛刀

新闻科班出身的他,最终选择到北京发展,因为他始终觉得北京是他梦想的起航地,这里无论是商业环境还是人文感受,都应该是培养文化产业以及孕育新锐商机的首选之地。在北京积累沉淀的这几年中,他逐渐在品牌咨询行业受到重用,且成为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咨询智囊。在这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创业伙伴一一白水。

为什么会选择创办一家品牌管理咨询机构7“你要迅速地对你所服务的每一个企业,及其所在的行业,包括面对的消费者,有专业并且精准的认知。每个企业都不尽相同,这个了解的过程会很累很辛苦,但也是最刺激的地方。”刘旭这样回答。“但我追求的不仅仅是刺激,而是把事情做好的成就感。我不是非常看重钱,把事情能做好了,客户的肯定和利益是自然水到渠威的。”

客户・公司・移动互联

既然做文化产业类公司,就一定会追随客户的脚步,而处在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年代,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刘旭也已经注意到这一变化。虽然原来的客户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崛起的时候,会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同时消减在传统媒体平台上的投放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崛起的“热情消退”,客户会逐渐摆脱原来偏激的做法。“每个企业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DNA,这些DNA是由品牌自身的发展历史、面对的受众、自己的产品以及竞品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当技术越来越发达之后,他们对自己DNA的分解也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于是每个品牌在做推广战略时便会专注于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准化’用户群体。而当他们找到自己的用户群在哪里时,这些品牌就会自主地去倡导某一种文化,以此让更多的人来追随自己。”于是刘旭认为,每一个媒体形态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某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的情况,即使在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精准化人群细分”的今天,传统媒体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经过研究后,刘旭开始为客户在投放的配比上进行调整。

2014年跨出的一大步

第6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梅花网:微视频的两大盈利途径:一是广告,二是个性定制微电影。微视频如今仍处于“丝”状态,产业链也不成熟。但微电影的投资、拍摄,却已呈现出了井喷状态,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等都在参与。在全民微视频时代,不论你高低贵贱,也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你总能在微视频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微视频可以满足整个时展的需求。

@媒体那些事儿:2014年社交媒体营销7大趋势:1.投资社交媒体将成为必需品。2. Google+将成为主力,现在其月活跃用户数已升至第二位。3.以图片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将大获成功。4.微视频的崛起。5.Foursquare的发展将大幅放缓。6.MySpace将保持增长。7.LinkedIn在B2B商务领域的增长速度将保持领先。

@中国微视频NMMV:微视频以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而受到时下各类传播新媒体的热捧,其“短、乐、精”及大众的参与性和随意性是最大特点。可以预见,微视频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影视内容形成的充分互补,将引领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收视习惯和热情。微视频带给大众的将是内容广泛新颖的视频享受。

@媒介360:秒拍移动微视频成为记者新闻报道的新标配,它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移动短视频的兴起。移动短视频应用于新闻报道源于它的特性:1.即时拍摄,及时分享;2.丰富了社交媒体的报道形式;3.满足了用户碎片化浏览需求。

@媒介网:微视频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全新社交应用,它允许用户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拍摄时长一般30秒以内的极短视频,并支持快速编辑美化。国内移动短视频应用包括新浪秒拍、腾讯微视、阿里短片等。

@凌平:今年两会期间,微视频成为很多媒体报道的“新神器”。这些微视频虽然时间有限,却因其及时性和可视化的特点,满足了很多“粉丝”对两会的好奇心。一些媒体在自己的网站、客户端和微博账号中都推出了微视频板块,成为今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穿越九霄云外:目前,国内几大社交平台都在加大力度布局微视频应用,这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随着我国4G网络的推广和完善、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微视频应用或将掀起又一场社交媒体革命。对于专业新闻机构从业者而言,微视频的出现使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方式有了更多可能。

@孙辉Medicine:对于已经到来的4G时代,正是微视频异军突起的大好机会,速度、资费都不是问题,多屏观看和传播将成为常态,从电视端到网络端,再到移动端,全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短小精悍的新闻视频因更贴合移动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将迎来全面爆发的新时代。

@成功营销:2014年,移动视频的趋势将在各种新旧变量的交融与碰撞下变得日益明朗化。艾瑞在2013年10月份的报告中称,中国移动视频用户总数达1.38亿,不及智能终端用户数的一半,可见移动视频在2014年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可以预见的是,4G网络的普及将充分利好移动视频在今年的强势表现,而在4G效应下,移动视频将带来UGC和微视频的再度崛起,而移动视频的营销价值也将随着移动屏、PC屏、电视屏等多屏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

@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多家视频公司将移动微视频作为2014年的重要战略方向。腾讯推微视,阿里的来往支持9秒短视频,PPTV将移动视频作为跨屏联播的重要支撑,优酷土豆集团也将移动视频作为2014年“四屏展露”中的重要一环,乐视网也将在2014年重点布局移动端。中国电信有天翼视讯,中国移动有i视界,中国联通有悦TV等移动视频业务。

@网上解放碑-李滨虹:随着视频网站对移动端的加码,微视频今年成为热点的可能性加大,酷六网推出了APP“短酷”,腾讯推出“微视”,新浪推出“秒拍”。前一年,在微视频领域进行布局者众多,特别说明,微视频的社交性明显,很容易结合到社交平台。

@蒋城先:2014年,微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新战场。新版来往悄然支持朋友聊天使用9秒的短视频,加上已有的爱奇艺啪啪奇等,国内微视频战悄然打响。微视频市场杀声加倍,宣告了移动社交产品在经历了图片、语音的竞争后,微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必争之地。

@商业价值杂志:2014年是移动微视频元年。4G带来的带宽红利开启另一个新战场――微视频。最纯种的微视频应用Vine在美国于2012年年底爆发,其创建以及兴起与美国各大运营商大规模推广4G的时间基本对应。无论是Vine还是Snapchat,微视频的流行都是从全新移动基因的创业公司开始。

@王辉之:嵌套式传播:借力微博,多样有趣的微视频得以迅速传播。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伴随性、移动性、多屏化行为特征愈加明显,边看节目边发微博日益成为常态。有趣的微视频可被转载分享,反映微博这种嵌套式传播方式对视频节目影响力的拓展有重要作用。

@孟波:2014年社交媒体发展的三大趋势。1.社交媒体工作分工更具体。今年6大社交媒体相关工作需求暴增。2.新平台涌现。Facebook以外的社交网络――MySpace潜力可待,Google+将扮演“主要角色”,微视频流行。3.小动作大效果。Facebook引入“标签”,Pinterest呈图片化趋势。

@王新宇:继文字、语音走俏移动社交之后,微视频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移动社交元素。在国外,Vine与Instagram已然成为Twitter和Facebook的重要流量来源。而在国内,移动社交工具的短视频应用才刚刚起步。新浪秒拍、腾讯微视、来往短片等应用扎堆出现,期望借助微视频元素造出横扫移动社交领域的下一个“微信”。

@比特网:微视频的易分享性,让用户可以随手拍随时分享,而且这种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微视频,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获取,受到社交巨头欢迎。此外,微视频能够满足移动视频用户碎片化时间的需求,用户体验相比长视频具有明显优势。

第7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移动支付大爆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移动支付将成为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市场。一方面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崛起,包括O2O商务模式引发的支付需求的爆发;另一方面是,移动支付作为更加方便的支付模式,已经开始逐步接管传统的信用卡支付,乃至替代实体钱包。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预计,3~5年内网络支付交易规模至少还有6倍的增长。总量将超过20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3.87亿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以上;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总规模将达3850亿元,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未来几年增长率将超过50%。上万亿快速爆发的大市场,将带来改变格局、改写规则的大机会,也引发各路玩家的争夺和竞赛。

当前。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玩家主要有如下的几类:一是以POS机切入的银行服务机构,比如银联商务;二是以用支付终端硬件切入的第三方支付厂商,比如拉卡拉、汇付天下、钱方等;三是以软件、APP为代表的钱包产品切入的科技企业,比如支付宝、微信;四是以渠道切入的运营商和手机终端企业,比如中国电信的支付服务、三星等手机厂商的NFC支付方案。

从产品形态来看,钱包类APP这样的软件应用以其成本和体验的优势。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也是各大巨头在移动支付领域争夺的焦点。

阿里输不起 腾讯忙争夺

对于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以及旗下占据网络支付霸主地位的支付宝来说,移动支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PC电子商务的用户已经开始往移动端迁移。尽管移动电子商务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PC电商,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下,移动电子商务的便捷和体验具有PC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说用户迁移还是在存量市场方面的争夺。那么新的消费模式和O2O商务应用场景的崛起,则带来了更加海量的新市场,在O2O市场方面,阿里的布局偏弱。腾讯的生活电商集团在线下的布局甚广,而阿里方面,其本身线下布局方面未有大的布局,目前来看,仅有其投资的美团拥有线下大量的布局。

而对于腾讯来说,基于社交平台发展电商和支付一直是其战略方向。但PC时代的无论是易迅拍拍,还是财付通都全面被阿里压制,未获得显著的市场份额。移动时代,微信的崛起为腾讯的电商梦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基于微信商业化,腾讯正在奋力追赶。

而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支付的应用模式对支付宝钱包拥有颠覆式的优势。支付宝钱包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对PC版支付宝的延伸,定位在移动支付服务。而微信支付作为嵌入到聊天软件的服务,其最大的颠覆性优势在于:离用户更近,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是以小时计算的,而用户打开支付宝钱包的时间就少的多。在没有明显的差异体验的情况下,谁离用户更近,谁就能成为用户的支付入口。

最近微信支付动作不断,先是引入平安保险的全额赔付,解决用户的安全担忧。再是接入线下商家。接入打车软件,不断地开拓线下市场;支付宝钱包除了相应地接入嘀嘀打车之外,其自身应对的方式极其有限,可以说是无力应对,无力招架。

微博支付是支付宝的马夹和排头兵

阿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里最善布局的公司。面对微信支付的节节进攻,阿里再次展示了其布局能力,联合新浪微博展开反击。

1月7日,新浪与支付宝宣布全面打通微博与支付宝账号,联手推出微博支付,今后无论是微博平台上的在线交易还是线下商家的日常消费均可用微博客户端直接付款。新版上线的微博客户端已经内置了支付服务。

新浪高级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王高飞表示。新浪微博用户规模超过5亿,支付宝则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支付工具,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进一步强化微博“浏览-兴趣-下单-支付-分享”的社会化营销闭环优势。

据介绍,用户刷微博时,发现商品后可直接购买,在微博内使用支付宝交易。首次下单时,需完成支付宝账户和密码绑定。第二次,只需要输入支付宝的6位支付密码。

这一使用体验跟微信支付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新浪也是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并且之前也有微支付的服务。此次微博支付的推出。采用的全是支付宝作为支撑。可见,所谓的微博支付,更多反应的是阿里方面的战略需要。或者换一句话说,微博支付就是支付宝的马夹,在移动支付的大战局中扮演着反攻微信支付的排头兵的角色。

关键点:场景支付和线下资源

移动互联网相对传统PC互联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移动性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而相对应的移动支付,其最大的便利性就在于场景支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目前各类钱包应用所推出的AA收款功能就是场景支付的典型应用。AA收款是朋友在聚餐之后,可以方便的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完成原来凑份子钱的场景。这一方便的功能是典型的用科技的手段来改善现实生活的案例。再比如,购买衣服购物、咖啡美食、甚至是旅游服务。都可以使用二维码或者近场技术来完成。

移动支付最大的杀手级的应用就是这样场景支付,而场景支付的丰富程度将成为移动支付APP竞争的关键点之一。

而在场景支付背后的线下资源,将成为另外一个关键点。即除了产品和技术团队之外,能否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线下推广和商务拓展团队,能否跟广泛的线下商户达成更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线下资源将成为移动支付竞争的另外一大关键点。

2014年移动支付大战的几点预测

在场景支付方面,微信仍将全面压制支付宝钱包。微信作为目前最流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其社交粘性无人匹敌。而腾讯在微生活电商方面的成绩,在短期内阿里也难以有超越。支付宝钱包推出的公众账号服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便民服务,但不会成为粘性的入口。因而。在2014年的场景支付方面,离用户更近,线下玩法更多的微信会仍然压制支付宝钱包。

阿里会动用联盟力量对微信支付进行围剿。支付宝钱包阻击微信不成,阿里会继续动用同盟的力量。除了此次的微信支付之外,另外一家阿里的投资企业美团或许也会加入这一战场。

第8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满大街都在讲互联网思维,有人奉为金科玉律、葵花宝典,有人在外踌躇观望、疑惑好奇,有人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多听听不一样的声音,会让我们更理解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思维模式。

2013年初我和团队代表紫阳伙伴设计,已经提出“变革”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最终在我们的客户方案中实施和实践。

今年,一股声音不绝于耳——互联网思维,这个听上去有道理的道理像瘟疫一样快速传播,成为鼓励创业者和转型者前进的动力。一时间,雷军的名字每天都出现在朋友圈里,关于“专注、极致、口碑、快”四个创业秘诀被奉为经典。

今天,在2014这个创业浪潮汹涌的年尾,我实在忍无可忍必须写下这篇日记,表达我的态度,对这个烂大街的命题提出质疑。

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

从来没有像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欢呼雀跃的,好像一夜之间,互联网思维蔓延起来,像病毒。

模仿起家的手机,难吃的煎饼,蒙着苦脸卖牛腩,被捧上天做课程表的90后,卖情怀的锤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垂直产品,谈颠覆,谈融资,谈互联网思维,谈极致,好像世界一下子变得血肉模糊,人们集体跪舔大V,膜拜90后,琢磨着改变世界。

一个朋友说的好,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我身边那些坚守着做设计的人们都开始怀疑自己,坚守了十年的东西突然一下子变的可疑起来,于是他们开始想着另谋出路,都尝试着或者谈论着,试图找到一个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一个不知道如何创造价值的、看不到未来的产品;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个会颠覆BAT的、会颠覆所有人生活方式的、会重新定义这个世界的牛逼产品。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自居为乔布斯,都像是从硅谷跑过来的嬉皮士。他们认为乔布斯是颠覆性创新,其实也许人们忘了苹果公司从七十年代开始,期间经历多少次挫折,完成了真正的积累性创新。

在我们这里,一个靠模仿起家的手机品牌成了偶像,如果说靠模仿起家并不可耻,但也没必要被捧上神坛,那些根本不用小米手机的人也在推崇小米的理念,这不是媒体的喉舌是什么。

三星从来不提概念,不讲故事,不炒作老板自己,扎扎实实做产品,怎么没人挂在嘴上呢?因为三星的扎实学不来。

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

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我们都知道,是技术在驱动世界的前进(可悲的是,艺术、文学、哲学早就停滞不前了,技术和艺术似乎是一个悖论,当我们手捧着那个手机的时候,哪有心思再去想哲学、文学或者是深刻的艺术)。

第一次的变革是汽车的出现,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铺设,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变革,汽车只是作为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福特汽车的崛起为代表;

第二次变革出现在七十年代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伴随着软件巨头的崛起,以IBM和微软的崛起为代表;

毫无疑问第三次变革就是我们处的这个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的基础设施铺设和移动终端入口的争夺阶段,然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的浪潮,以苹果和谷歌的崛起为代表。世界五百强的领头羊也随着这几次变革而更迭位置。

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

移动互联网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神秘的,更不必拿来炫耀,总结被归类的关键几条:

一是互联网作为工具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挖掘信息,与他人分享和沟通。二是互联网依然改变不了商业本质,即产品差异和消费者体验。

三是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和快速更迭。

四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这个不足为奇。

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被糊弄惯了,突然出现了透明开放的比对方式,砍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这些一下子让人们乐屁颠儿了,其实,这些本就该属于消费者的。

互联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互联网让世界更开放,更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草根终于有了舞台了,于是乎,诞生了自嘲的屌丝,屌丝就是自我降格,自我否定,自我瓦解;也诞生了段子手、推手和,更重要的是诞生了社交网站,这时候又有人站出来嚷嚷了,脸谱网是一个垂直网站,一个产品击中人们痛点。

但人们忘了,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从未改变过,从原始社会,到四合院,再到今天的社交网站,一直没变,被颠覆的只是方式,不远的明天,社交方式依然会被颠覆掉,因为人们渴望表达和扯犊子,仅此而已。

如果说移动互联是工具,那么学会利用新工具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创造力问题,关于这条,很多没有创造力的总是混淆概念,更不要上升到颠覆、创新和重新定义的层面。

这个世界从未被重新定义过,人们的基本生活依然是那样,难受了会哭,开心了会笑,这就是人的天性。不管如何垂直进入你的生活、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身体,所谓巨头们不都说要实现闭环生态链吗?也就是一个看上去垄断的盈利模式。

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

我十三年前开始创办设计公司,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提及设计,多数为广告公司,港台和国外有一些设计公司在国内常常被提及,我们那会儿多数说的还是奥格威的广告学,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四大媒体垄断,以媒体为核心的广告业务是咨询行业的主流,也说明商业世界相对于今天比较简单,企业从造产品、建渠道、做营销、打广告,三下五除二,一个几十年没变的商业定律。

在这期间,定位学曾经风光一时,但这多数说的是产品定位和广告传播,企业粗线条做事,也能获得利润,比如脑白金,这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能够选择的机会少、渠道少、方式少。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层面的变化就是碎片化,将过去整块整块的传播方式打散了。我们2002年开始做设计公司是精细化思维的开始,如果说今天的互联网思维所谓的极致,在我们这里早就开始了,精细化和全方位设计取代粗线条,无论是个人还是品牌不都是如此吗?

任何一个学设计的都知道,从追求极致过渡到习惯就是品质的过程,在设计师眼里,极致不是追求,而是习惯,基本动作而已,只有那些一下子被冲击到的人,才哭着喊着追求极致。

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极致只是对结果的描述。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传播,传播完了就该扎实做产品

我吃过一次雕爷牛腩,发誓再不去,不好吃、哗众取宠、不扎实。我们都知道人心是看得见的,品牌的心也能看见,我们做品牌从过去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塑造品牌由内而外,科学和创造性兼具,而这正是推崇互联网思维(快速致富思维)不赞同的。

他们善于造浪,也就是善于利用手中的话筒(话语权)制造声浪,他们颠覆百年品牌,颠覆传统行业,颠覆人们的思维,唯一的原因就是要推动这股浪,让资本看见、晒数字、吸引眼球。

思维的对抗只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对立面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价值,小米聪明的和格力打赌,其实是在鼓惑粉丝他们站在了传统企业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阿里站在万达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然后粉丝们就疯了,动员所谓粉丝参与的不只是产品设计,还有摇旗呐喊。

我们是设计公司,加班的次数多,上半年世贸天阶进了一家黄太吉,我们吃了一阵,再也不吃了,真受不了了,难吃,同事评价:一是吃了差点噎死,二是早上弄那么大个煎饼干嘛啊?

这就是极致吗?极致就是服务员戴面具?极致就是上五杯不同的茶水(喝完闹肚子)?极致就是开着宝马送餐?好吧,有人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传播,那么传播完了呢?是不是要扎扎实实做产品,做服务?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人已经开始撒娇、故作偏执狂和不讲道理,把吵架当成创造力和颠覆的表现,他们认为表面上摆出一副嬉皮士特征,说话间对传统企业表现出不敬和瞧不上,满嘴都是市值,都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始终听不见关于“人”的事情。喜欢90后总裁的不是90后,好像那种感觉就是颠覆,就是对自己的最好证明,贴上了颠覆者的标签。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方便,激发欲望

我喜欢我们的一个客户新侬,他们提出利用互联网,做现代农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材,他们不断强调,不要做过度设计,把利润让给消费者,为顾客提供好服务。

我做了13年设计公司,为很多企业提供过各类设计,总结起来,一个创业者首先是一个有良心有梦想的人,创业者的人品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良心,这个才是一切的驱动器。

无论我们使用的是锄头还是开着汽车,亦或是手里端着手机,我们始终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的,互联正在以新的方式连接人,连接一切,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类的基本情感。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当你站在人群里的时候,你才会成为你自己”,这不就是移动互联网做的事情吗?

有多少种个性的人,才会有多少种个性的作品

第9篇: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范文

>> 电信争夺应用商店 探秘企业应用商店 物联网应用商店猜想 应用商店的“丛林法则” 移动应用商店,谁在赚钱 黄昏 应用软件商店:天堂or陷阱 移动应用商店持续爆发 等 应用商店中的“她经济” 应用商店将死 浏览器永生 开发者逃离应用商店 苹果应用商店改变了“云计算”? 玩转Win8应用商店 应用程序商店“动起来” 安卓应用商店的生死路 “应用商店”模式的崛起与分化 小心!苹果应用商店有“雷区” 应用商店“争宠”众生相 应用商店三国演义 Samsung Apps(三星应用商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应用商店走进黄昏 应用商店走进黄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IT观察者

中国每年产生4 000万个App,然而用户手机上平均却只安装了约40个,App运营商推动手机应用商店享受了五年高速发展。如今,手机销量增长放缓和分发新渠道崛起,让传统应用商店陷入流量枯竭、引流效果变弱的困境。

在中国,手机应用商店是Google play退出中国市场,移动应用App分发平台出现空白以后出现的继承者。同时,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商店孕育出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生态体系,以至于形成了几大势力分庭抗礼的局面。目前,中国的应用市场是三国争霸(百度、腾讯和360),一派群雄割据的模样。

进入2016年,这个行业已显露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下滑首先是从头部开始的,在2014年移动应用市场的格局还非常清晰,百度(百度手机助手)、360(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UC浏览器、小米这几家差不多垄断了中国70%的渠道市场份额。等到了2015年,腾讯的应用宝和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硬核联盟进入第一梯队之后,应用市场第一梯队总的市场份额却在下跌,从70%下跌到50%,甚至更低,可以预计的是,2016年的市场份额还会下降。

除了整体份额下降之外,各家渠道的新增用户也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了逆增长和倒退,这一点在360手机助手尤为突出,很多CP(游戏研发商)在进行渠道投放时已经明显感觉到流量引入越来越少,流量越来越呈现分散和扁平的趋势。传统的应用商店正在一步步被瓦解。

流量都去哪儿了?

一方面原因来自于智能手机出货量速度开始放缓: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幅将首次滑落至个位数。今年第一个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出现了6年以来的首次下滑,第一个月出货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手机出货量放缓意味着没有新增用户,这对于惯用通过预装绑定的方式来获取新用户的应用商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是新兴渠道的崛起,新兴渠道是指区别于传统应用商店的渠道。以游戏为例,这类渠道要么是和游戏关联度大的流量型产品,要么是游戏行业的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理论上,所有有流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都是分发渠道,只不过玩家和游戏之间的匹配度导致分发效果的强弱,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新兴渠道的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熟,超级App们也正在吞噬用户,比如微信。而其他的超级App,还有陌陌、UC浏览器、猎豹清理大师等,已经开始广告变现和游戏分发,甚至单独成立游戏发行部门,这些超级App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传统应用商店的市场份额。

最后,友盟对传统应用商店的杀伤,更具破坏力。手机厂商最初是应用商店的盟友,甚至到现在也是,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小米自有的应用商店成功之后,手机厂商也纷纷开始尝试自建应用商店,组成硬核联盟涉足移动应用分发业务。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硬核联盟,硬核联盟是六家手机厂商(vivo、OPPO、酷派、联想、金立和华为)在2014年8月1日成立的,这个联盟提供一个SDK同时接入六家手机厂商, 于是这些手机上的应用商店之间全部打通。

根据硬核联盟官方的数据,目前硬核联盟总用户量已经达到了2.89亿人,首发游戏1988款,游戏总下载量达到了30.23亿次,总流水超过37.68亿元,仅用短短一年时间,硬核联盟抢占应用市场超过32%的份额,成功跻身应用渠道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