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

第1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你是否希望: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能参加公司视频会议,在火车上也能在线收看喜爱的电视剧,在度假圣地也能与你的朋友分享美妙时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一切都可轻松实现。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全球性网络是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而它们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侯自强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信息产业部奚国华认为:“其带来的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震荡整个产业的核聚变”;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说:

“我们需要移动互联网疯子”;诺基亚CEO康培凯说:“诺基亚渴望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性的公司”。

本文既是研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热点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大师们眼中的移动互联网

没人怀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但在感受这个“新世界”之前,尚有几许疑云笼罩在移动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互联网的延伸,是在网络的模式下往前发展,还是一个全新的网络体系,要重新构建业务模式、产业链,这是一个关系产业未来的大问题,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众多学者、企业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类:技术论、虚无论和特性论。

(1)技术论

技术论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传统IP技术的主机不论是有线接入还是无线接入,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或者只能在一个子网范围内小规模移动。而移动IP主机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当移动到新的子网时,如果不改变其IP地址,就不能介入这个新的子网,如果为了接入新的子网而改变其IP地址,那么先前的通信将会中断。宽带IP技术就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它可以使移动节点用一个永久的地址与互联网中的任何主机通信,并且在切换子网时不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

移动互联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高速接入的途径,以往的技术,包括采用电路交换的GSM系统都满足不了高速接入互联网的需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虽然是定位于移动多媒体的,在移动环境下提供互联网服务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特征。但是,在第三代系统之前,在第二代与第三代之间怎么办?在第二代系统中,GSM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所以首先就应该在这个使用最广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上解决移动高速接入问题。GPRS就是作为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技术。它是一种基于GSM的新型移动分组数据业务。

移动互联网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手机上网浏览。在移动通信中,由于线路容量的限制及移动通信制式、终端数据格式、显示模式的多样性,使得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不能再沿用固定互联网中的一些标准,尤其是应用层的一些协议和服务,于是WAP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应用而生。1997年6月,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和无线星球(Unwired Planet)四家公司发起成立WAP论坛,目标是产生一个适用于不同无线网络技术的全球无线协议规范,解决用手机上网浏览的问题。中国移动提出的WiiSE(Wireless IP/Internet Services Environment),就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提出的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以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虚无论

虚无论者认为“只要一个互联网,WAP网将来注定会消失”,“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的延伸,只是接入终端的不同”。理由很简单: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一种业务,这种业务天然要求使用移动的终端来实现,而不适合PC机。至于上述的技术问题,将来都不会是问题。“各种类型的移动网和无线网称为互联网的无线扩展,或互联网的无线接入网,使得它们的各种移动或无线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从而可以获得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服务,并能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通信。这种扩展了的互联网称为移动互联网或无线互联网。”

在虚无论者看来,移动运营商所要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是采用CDMA、WiFi、HSDPA、TD-SCDMA、WiMAX等技术组成的“无线接入网”和以IMS技术为基础的“IP移动多媒体核心网”,通过这个网络,用户可以连接到各种应用甚至获得互联网服务。如果将这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的目标,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移动接入”,移动用户已经可以使用不少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手机邮箱、移动搜索、移动博客、手机电视、即时通信……但是这些应用大部分是将互联网原有业务直接移植延伸到移动终端之上,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的互联网应用。

从用户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很有道理。用户不会关心怎么样去实现移动互联网,他们只关心自己是否感兴趣?能否承受这项服务的价格?服务的操作是否便利可行?日本的I-mode就认识到这点而大获成功。他们不讲技术,而是从“满足用户体验”的角度包装和宣传各种移动互联网内容和应用。

(3)特性论

特性论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移动互联网不等同于“移动网+互联网”。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自身特点会对传统互联网的应用形式带来很大的改变。互联网在建设之始就形成了一个“去核心”的理论,不建设管理层,网络只是一个透明的通道,这个基础上的互联网是一个对等网,所有的接入设备都是平等接入的,因此,自由和开发是互联网的基本理念。一个透明的网络上所有服务无法进行收费,也就形成了互联网基本收入模式是间接收费模式。和互联网不同,电信网是一个层级管理网,在它的建设之初就附载了管理体系、计费系统、身份识别和认证。手机屏幕很小,输入输出非常不方便,完全实现互联网的业务是不可能的,企图把互联网上业务和模式照搬到手机上,是完全漠视变化和发展,漠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与特点。基于电信网的移动数据和机遇互联网数据业务,是两种根本不同格的业务,在无管理的互联网上要建立起收费模式是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无视电信网的特点,照搬互联网的模式也将抹杀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在3G到来之时,不能用传统的电信眼光,也不能以传统的互联网眼光看移动互联网,需要找到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

移动总裁王建宙认为:如果手机只是去模仿和拷贝互联网的话,我们很难设想移动互联网会有很大的发展。他举了个例子:目前的手机电视就是拿手机看现在已有的电视节目,完全是中央电视台放什么,手机里就可以看什么,我们把它叫做“TV in mobie”。但实际上,因为手机的储存量很小,很难设想一个人能够连续一个小时看电视。因此手机电视的第二阶段应该是向“TV for mobie”发展,专门创造出一些针对手机播放的电视节目。

“同样是宽带,用户不愿意为固定宽带支付费用,但是涉及到个人终端的时候,就希望享受一些个性化服务,并愿意为此付费。”由此可见,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中,向互联网学习和移植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行,可鉴别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可运营、可管理的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上提到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有一定道理。在本文中,我们更赞成特性论。我们要做互联网,就要从一个新的体系去理解互联网,而不是带着大量的旧的互联网的痕迹去看移动互联网,不是本能的、不由自主的搬互联网的一套,要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研究其终端、技术、用户感觉、用户需求、开发出全新的、适合互联网需要的技术和产品。

3.移动互联网对我们有什么样的革命性影响——我们眼中的移动互联网

大师们给我们阐述了他们眼中的移动互联网,接下来想必你最想知道移动互联网到底将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个人

作为用户,也许我们并不关注移动互联网是什么以及是怎么实现的,我们关注的是它对我们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移动互联网将带来的精彩:我们可以在汽车上参加炒股或拍卖,由于不在现场,可以不受周围人情绪的影响,理智地做出判断。将来我们手中的移动互联终端就象一部生活得小百科全书:想吃东西,问它那里有可口的美食;想看电影,问它各电影院都在上映什么影片;想到外地,问它方位几何,那条路不堵车,当然它还可以再更广泛的知识层面成为你的老师,因为移动互联网网上的远程教育服务业在悄然兴起。你可以在旅游中,用数字相机拍下当地的风光,立刻通过手机发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一起分享你身边的名山大川。忙里偷闲你可以玩个小游戏放松下自己。当你身在千里之外却惦记家里的小孩或老人时,你可以轻轻一按手机按键,家中情况即尽收眼底。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警惕移动互联网可能带来的问题。因为手机的个性化、位置化特征,你上网做过什么、你在那里,这些信息运营商都知道,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定向向你营销产品,获取利益,不法份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以博客为例,在互联网博客里,你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展现自己所长;但是,也有人利用博客声讨别人,相互谩骂、争吵,通过暴露别人的隐私争取点击量。对于手机博客来说,手机博客不仅是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也是对博客机制和理念得发展与提升。这种移动的自我媒体使用户可以随走随写、随录、随拍、随发、随读,而且是以图片、视频和流媒体信息为主要形式,信息的获取、浏览及反馈的效率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因为如此,移动博客更容易引发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泛滥,更难控制和清理移动博客媒体中的个人攻击,名誉伤害及对版权的侵犯。在这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隐私安全不免存在顾虑。

(2)企业

移动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一类是作为用户的企业。

第一类企业像苹果、诺基亚、微软、中国移动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均积极介入,使得这个新兴领域的竞争日渐升温,终端争夺战也空前白热化。微软成功将葡萄牙知名手机软件公司MobiComp纳入囊中,Zune Phone将是微软进军手机市场的先锋;老牌手机厂商诺基亚以4亿多美元受够了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公司52%的股份,使其成为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同时诺基亚还宣布收购了一家德国的社交网站Plazes;苹果依靠iPhone迅速攻城略地;谷歌用其开放的android手机平台战略似乎已让各大厂商们挣钱机器[5]。

互联网正在成为不同行业的粘合剂,催化着移动通信、PC等行业的加速融合。然而与这些所有行业不同,移动互联网领域目前谁都难成带头大哥,中国移动拥有用户数和网络但困扰与移动终端体验不统一的问题;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实力不俗但却难于涉足业务;诺基亚终端垄断三分之一但却无法保证用户体验;Google一统互联网却不能在移动设备实现同样体验。

因此,移动互联网之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参与方的想像,目前大家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意图瓜分移动互联网,但事实上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各方或许都应该承认:每个公司都在各自行业都是老大,但是在融合汇集之地却是各有优势,只有合作才是共同开发移动互联网的唯一之路。正如胡世明所说:“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推进和不断创新,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运营商应领导产业链的龙头、增值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

至于作为用户的企业,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市场动态并进行快速反应,这一点很重要,移动互联终端就是他们占领市场先机、成功经营的保证。

(3)政府

政府既是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者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移动互联网产业现在还不成熟,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与管理,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将带给政府诸多便利。

从传统意义上说,移动互联网具有封闭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所依托的移动网络是封闭的,这一点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韩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而韩国政府在使移动互联网开放,摆脱移动运营商的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韩国政府的基本出发点是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鼓励大量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参与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促使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形成。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求移动运营商降低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月付费用。从2002年12月开始,政府准备推出五种不同的针对数据传输业务的资费计划,以降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实际使用费用;第二,政府将推动修正移动运营商河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利润分成协议,使内容提供商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夺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鼓励内容提供商生产出更加优秀的移动内容;第三,政府将支持推动对移动商务支付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第四,政府即将启动m-Government计划,使韩国公民能够利用手机接收来自与政府各种信息;第五,政府将修订法律,允许基于位置的服务设施的创建,增加新的商业机。此外个人数据保护也是政府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最后,韩国政府还要求移动运营商向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开放移动互联网。

中国移动互联网情况和韩国相类似,韩国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另外,移动互联网文化如果在最开始建设时就没有重视和搞好,越到后来,弊端就会越加明显,到时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就把移动互联网的文化建设提到议事议程是未雨绸缪,同时又是势在必行。

如今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国政府纷纷建立政府网站,把提供网络服务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密切政府与企业、公民关系的有效手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政务作为新一代的电子政务,具有不受网线,网络接口限制、配置简单、应用灵活等特点,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源的节省,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移动政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信息、信息采集以及信息交互。信息即短消息服务,例如短信预警、短信公告、短信对内通知、短信对外通知等。信息采集:例如政府利用短信息进行的各种调查,也包括公民在遇到市政设施破损时给政府发短信提醒。信息采集业也可用于监控,例如广州移动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增值服务,建立一套应用于交通、环保、水位、气象、供电、供水、管道天然气、煤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对各类现场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传送,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城市整体运行动态。信息交互:例如经常需要现场办公的执法部门、市政部门利用GPRS查询车辆信息、公民信息或者地下管网信息。

4.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未来创造条件

3G牌照发放近一年来,互联网与移动网的加速融合,不仅给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的加速移动化也给移动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产业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移动运营商根据新的形式积极应对,也需要我们警惕移动互联网走向另一个泡沫。回头看来,世纪之初的那场互联网泡沫之所以走向破灭,产业合作链条的断裂和免费服务的推行是根本原因。在此将主要从运营商角度来分析如何推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短信业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所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未来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互联网业务移动化得进程中,移动运营商应该“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扬经营性网络优势的同时,有效克服互联网免费经营模式的劣势。否则,移动运营商就会重蹈固定网络的覆辙,逐渐被沦为承载业务的管道,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当前,国内移动运营商无线互联网门户与独立WAP门户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有偿”还是“免费”、“由运营商主导”还是“由社会主导”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冲突,归根结底是移动网与互联网经营理念的冲突。因此,面向未来,以运营商位主导的无线互联网门户与独立WAP门户如何在竞合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虽然诸如移动博客等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相继涌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类业务商业模式尚不清晰,运营商都在寻找可行的合作模式、资费策略和分成机制,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

移动总裁王建宙曾表示,随着各手机制造商河互联网企业竞相推出各类无线服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他认为,目前移动通信产业面临着巨大变革和挑战,这些挑战并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商业模式。因此,移动运营商必须通过创新产业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价值链,以应对当前的变革与挑战。业界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推进。当前,虽然移动运营商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竞争形势,但从长远来看,移动运营商与终端厂商、IT产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产业各方的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建立多元化得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模式也已成为必然。

第2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基本问题当然还是同一个:以HTML5为代表的Web化浪潮,将带来移动互联网的改朝换代。今年以来的新趋势,或者说沿着原来的趋势,明晰化的新的动态,主要是两个方面:从电信方面说,他们所无法理解的Web化,正以更通俗明了的压力形式,推动他们不自觉地行动,表现为他们拿出资源与所谓的OTT合作;从互联网方面来说,分享经济和A2A趋势,正在形成所谓OTT的新内涵,又在推动OTT向新方向发展。

让我们看看,在这样的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未来走向同以往会有什么不同。

移动互联网是什么的新争论

今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更加深入的一个突出迹象,是人们对“什么是移动互联网”这个问题开始从清楚转向不清楚,表现为原来没有争议的,现在开始有了明显分歧。

一种极端的意见认为,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本来,中立说法是,移动互联网等于电信+互联网。说移动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套到这个式子里,就等于说移动互联网等于电信。那互联网又是什么呢?只能回到电信“远古”的说法: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按这种说法构筑产业生态,就成了互联网企业挣钱,电信企业管钱,互联网企业向电信企业交买路钱——不管价值来自CT还是IT。这是一种“4月心态”(4月电信人密集提出微信收费),只不过把微信替代成整个OTT业务。

另一端的意见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化。同样,其中隐含着去电信化的意思。认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到OTT时代后,互联网对电信再也无所求,电信只能成为管道,互联网企业除了流量费,不必向电信分利。这种看法在电信业也有镜像式的反映,在今年六月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会议上,许多专家忽然一齐对“去电信化”这个说法提出异议。不过听下来,更多是在说,电信争不过互联网,就不要去做互联网的事,还是退回电信,做自己的事,挣自己的钱。这与电信人的4月心态已大相径庭。可算是一种6月心态(6月的时候,微信无法收费的态势已经明朗)。据此构筑移动互联网生态链,电信势必沦为哑管道。

在7月22日的“OTT破冰,运营商与OTT的共赢与创新研讨会”上,两种意见就尖锐地摆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知名专家面前。之所以把这种认识分歧说是“更加深入”,是因为原来自以为很明白的移动互联网定义,认识只不过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级水平上。现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人认为是山,有人认为是水,并不代表认识在退步,只不过是把以前没有发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

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如何从产业链角度定义移动互联网,直接影响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定位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封闭平台为何不可行?

按照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观点,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应是由电信运营商建立的像苹果商店那样的封闭平台,核心资源是电信管道,互联网仅作为App存在,电信运营商掌控产业链的关键在于控制结算平台。这样就可以把互联网的小命牢牢攥在手里。

这种见解充满了书生气,表现在远离实际。首先,封闭平台偏离互联网实际。苹果在App Store模式中控制移动产业链,确实得力于控制应用结算平台,这点比谷歌精明。但苹果对产业链的半封闭控制,首先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拥有Store这一IT核心平台。没有IT平台,App们不会聚集到这里,更无论要通过苹果结算。在移动互联网(ICT)IT平台比CT平台对获取利润(而非规模和收入)更为关键的当下,电信运营商仅靠管道(CT资源),已经搞不定整个产业链。正如互联网专家质疑的那样:互联网App在OTT中(几乎已)无求于电信运营商,他们凭什么要让你控制结算呢?言下之意,莫非你在人家交了流量费(成本)之后,还敢在人家赢利时给人家断网不成?虽然我个人认为App还没有完全到无求于CT的程度,但就获利平台这一点来说,IT平台强于CT平台,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从双方净利润后者急速下滑(例如跌到2.6%左右),前者急速上升(至少两位数以上)就可看出。

这种见解之所以脱离实际,理论上的毛病出在,把赢利的宝,不是押在创造价值上,而是押在分配价值上,由于舍本逐末,自然偏离事实的基本面。正如对财务看得比较透彻的联通张健的说法,电信运营商现在问题“不是收入和规模下降,而是利润增速下降”。从创造价值的观点看,这是典型的投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对CT的投入大,对IT的投入小造成。持传统电信思维的人,往往按收入和规模大小,嘲笑互联网。但他们没有看到,电信运营商的收入和规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几乎原地踏步;而互联网企业,几年就超过了联通和电信。症结在于,CT平台利润贡献越来越小,IT平台利润贡献越来越大。电信运营商之所以无法像苹果那样封闭整个产业链,在于他掌控的CT平台,只是ICT中的一半,另一半(IT)敞着口,不受他控制。这是电信运营商对OTT失控的价值根源所在。CT人不愿面对也要面对,否则成书果子了。

其次,封闭平台的思路更偏离了电信运营商的实践。持传统电信思维的人,在处理OTT关系时,不仅偏离ICT的正轨,甚至正在偏离CT的正轨。CT的正轨是什么,只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看看国际上各个运营商在做什么,就不难看清。从2011年3月起,Sprint率先与IT人(谷歌)合作VoIP起;2012年Orange、Telefonica、德国电信纷纷与IT人(Facebook、谷歌、微软等)在OTT上合作;一直到2013年DoCoMo与Line的合作(其中Xi按键一项,就可以让电信运营商将OTT堤内损失,从堤外全捞回来),这一系列战略调整方向是一致的。与国内CT人思路的区别在于,国外电信运营商解决OTT问题的着眼点,不是向互联网人“收费”,而是在IT投入上合作,也就是把重心放在创造价值,而非分配价值上,以做大蛋糕,解决分蛋糕的矛盾。

这个潮流的总方向,我概括为“缺什么补什么”,在ICT中缺IT,于是补IT。由于OTT是IT走强带来的,因此合理对策是自己补强IT,或与IT合作互补。而传统电信思维却是反其道行之,“缺什么不补什么,不缺什么补什么”,表现为在ICT融合中不补IT,反补过剩的CT。在电信花园已被打破的情况下,仍然幻想建立封闭平台,修补自己的土围子。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现实和环境变化的想法。

如果国内CT人真正融入国际CT业的主流思路,移动互联网平台开放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以往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开放平台,也将拓宽思路。打开新局面。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认识基础

OTT这个提法是从电信业兴起的,它从根上是不科学的(我们采用OTT只是入乡随俗)。因为它扭曲了ICT的价值创造结构,把IT与CT共同创造价值,歪曲为只有CT创造价值,IT一旦获得价值,一定是从CT那里剥夺价值的结果。

OTT真正的来源,并不是CT管道,而是IT的“管道”即Web。侯自强先生7月22日说得好:“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不论电信还是广电,过去20年就两件事,一是IP化,二是Web,即互联网化。”这点中了传统电信思维的盲区。“移动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认识,在OTT时代看漏的正是Web。

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核心,就是Web。Web在IT专业角度看,不是口语中那个网页,而专指HTML5。电信人只字不提HTML5,反映了他们的知识结构缺陷。ICT中缺了IT,就跟人缺了钙一样,立不起来。HTML5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灵魂,搞移动互联网连什么是互联网都不懂,抽掉了互联网这个灵魂侈谈移动互联网,难怪这样的与互联网无关的所谓“移动互联网”,在我们互联网人看来,无异于一堆行尸走肉般的皮囊。

HTML5为什么重要呢?在于导致互联网通向应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电信人说越顶传球,说的是越过了CT去接近客户应用。他们脑子想的,还是个李鬼牌的互联网,是电信以自我为中心,对App实施中央控制,把App当作边缘增值节点的传统互联网;HTML5代表的却是李逵牌的互联网,是以客户为中心,App节点自组织、自协调的去中心化的真正的互联网。用侯自强先生的术语表述,CT人只在IP问题上接受了互联网,但在Web问题上没有接受互联网。用老话讲,叫组织上加入了××,思想上没有加入××;身子在后一个阶段,思想还停留在前一个阶段。田舒斌在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会议上的总结一针见血:“对去电信化来说,去中心化是同题所在”。可以说旁观者清。Web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识下,电信人把去中心化误解为别人越过了他们网络“中央集权”的顶,另建了一个中心。他们试图用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把消费者再夺回来。对于OTT背后的A2A潮流来说,这注定药不对症,而且倒行逆施,只能加速最终消费者的流失。其实,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对互联网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巨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搞了十五年的顺风顺水的李鬼互联网即将终结。IT人与CT人在OTT时代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俗话说,回头是岸。互联网、Web化并不是电信运营商天然的敌人,如果CT、IT双方能沿着时代潮流的正确方向携起手来,将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共赢的局面。所谓正确方向,在我看来,就是打造一个以“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为新内涵的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方向。

共生共赢新局面下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

OTT时代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去中心化应用”(Web App)的问题。如果电信人在这里开了窍,就可以同互联网人共生共赢。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为什么能轻松地绕过电信马其诺防线,造成电信迅速失血沦为管道的危局呢?深层原因在于,App发生了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变化。以往的应用,是本地应用(或叫原生应用),本质是中心化结构的;未来的应用,是Web App,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表现在现象上,就是具有自组织的特性。例如,微信是以动态通讯录为路由结构(AS)进行自组织的开放平台。

这将引发一场应用重组的变革。应用重组的平台重心,落在IT而不是CT上。我预言这场变革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CT、IT的合作共赢密切相关:

一是分享经济的兴起。

分享型经济(Sharing Economy)的要点是“使用所有权”(access over ownership),俗称以租代买,技术上叫云计算(例如SaaS中软件所有权开放,通过使用权收回租金)。这将带来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理念。电信业的基础设施(电信网)与互联网业的基础设施(Web网,即语义网)都将以IaaS的模式运作。电信业除了获得流量费之外,通过与互联网业合作,可以通过按使用收费的方式,获得一些新的电信级OTT服务收入,(如VERIZON的“提速服务”,香港PCCW的“定向流量包”等)。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企业不依赖电信运营商是相对的,“不依赖”只是针对基础流量而言,是指交个令CT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流量费。但如果双方肯在高端用户上合作,互联网企业还是有求于电信运营商的(德国电信与Spotify合作就是例子,将来中国在Web游戏上会形成大的增值市场)。除此之外,在大数据背景下,IT与CT还可以携手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就是在主机托管式的低附加值业务之上,面向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的初加工服务。从全产业链视角看,CT与IT的关系,也可以沿分享型经济方式,形成产业大合作。利益点在于CT以保值增值定位着眼于基础设施投入,同IT的高风险高收益定位的轻资产运作,形成互补关系。

二是自组织结构平台的兴起。

这一点是整个平台的重心,又是CT的盲区。以往平台是中心化的,现在从结构上转变为自组织结构,对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微信可以说是第一个以自组织为核心特征的平台,下一步的OTT探索还会向自组织支付、自组织广告……自组织管理的方向深化。企业组织将向海尔模式现在的管理3.0方向演化,以适应平台的演化。同以往平台的根本不同在于,节点开始全息地具备以往平台特有的调集资源的功能。例如,百度现在的开发应用策略,就正在向这个方向演化。DoCoMo提供自媒体服务时,就开始从提供服务,向提供自服务功能转向。DoCoMo能做到,说明电信运营商在OTT时代也可以争取主动。

三是平台的生态化。

阿里提出的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模式,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如果只考虑建平台,却不致力于生态建设,OTT成本承受力与可扩张性就无法保障。生态化首先在技术上意味着要向语义智能化方向求发展,从生产力上解决原有平台不能实现低成本差异化的问题,在这方面,IBM“智慧运算”的思路值得借鉴;其次在业务上,资源利用模式的着眼点,应从面向企业内部,向面向整个生态转,通过广泛分享资源,调动合作伙伴的轻资产潜力。前段时间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增值业务过深,有许多教训,不打不成交,将来也许会成为合作的财富。

四是应用服务的支撑业务的机会。首先,CT与IT应共同致力于双方交界地带的业务拓展,主要包括基础技术支撑层、基础业务支撑层和应用服务支撑层的拓展,延长产业链,以撑大做蛋糕的架子,电信运营商与支付宝等电子商务业务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情况;其次,CT和IT可以向业务性质拓展上求新增长点,例如,目前挣ICT的钱只是小钱,OTT要求ICT服务商从技术服务商,向数据应用服务提供商转型,这里存在十倍速增长的新空间。

第3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2008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成为通信业关注的焦点,而中国移动的动作更是被广泛关注。从开放移动互联网接人、将独立WAP和其他媒体渠道列为合作伙伴,到与iPhone的谈判;从入股凤凰卫视到与卓望控股共同投入3000万美元成立互联网业务的子公司卓望互联;从开展WIISE研究到DSN白皮书;中移动已经释放出越来越积极的信号,显示了其推动移动互联网的雄心。

合作共赢

10年来电信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历了IP化的重大变革之后,致力于发展可管理的IP网在其上建立IMS/NGN平台。形成一个“带围墙的花园”。建立一个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在“移动梦网”中,中国移动是整个产业链的龙头老大。但是随着免费WAP网站,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面对习惯于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中自由驰骋的广大消费者用户,这种“带围墙的花园”的体制不断碰壁。目前移动互联网上正在形成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价值网,终端制造商和内容提供商可以直接面对客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正在上演诺基亚、谷歌和苹果的新三国演义。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不甘心“沦为通道供应商”,面向移动互联网谋“变”。这就是中国移动“新政”的推动力。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国移动如果不创新,不进入Google的地盘,迟早会被对方吃掉的”。“中移动可以学习苹果,提供平台,内容商可以利用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所谓“新政”核心就是“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信转型”中国移动要成为“移动信息服务商”。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产业链、运营模式和网络体系结构。产业链问题涉及与SP、CP、免费WAP网站以及终端制造商的关系,也是大家谈“新政”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是与独立移动互联网站的关系,两年前王建宙就表示免费WAP的接人通道是打开的,“移动梦网”和免费WAP应该是一种共存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近两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一些独立WAP网站已经形成忠实的消费群体,在访问量,流量方面已经超过了“移动梦网”。“移动梦网”的围墙已经被打开,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移动梦网”产生巨大冲击。200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WAP业务流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0%,而收入只增加了20%。突破专网束缚,移动互联网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易观国际预测我国WAP市场规模2011年将达到508.9亿。WAP用户规模2011年将达到1.85亿。

在基本服务免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梦网”如何定位发展?200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WAP业务收入53亿(其中包括流量费和内容及服务费)。中国移动“移动梦网”拥有习惯于付费的客户群以及畅通的收费和分成渠道、成熟的产业链。在这方面拥有独立移动互联网站不可比的优势。今后“移动梦网”作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具有品牌的收费服务平台”仍然有发展空间。2008年11月中国移动提出加强与独立WAP在内的外部伙伴的合作。收入将按30(产品):45(渠道):25(移动)的比例。相比于2007年,渠道方(包括独立WAP)的分成比例得到提高。包括独立WAP、电视台、广播台等具有媒体属性的渠道被正式纳入移动的合作伙伴队伍。这一平台被称为DO。对中国移动而言发挥更多营销渠道的作用去推广其数据业务,比单纯依靠sP要更有效率和更有针对性。有人说中移动对待新的合作伙伴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从产业链中说一不二的霸主转变为谋求产业链共赢的盟主。多种渠道

中国移动已经开展多种互联网业务,还将进一步进入上游领域。但电信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在管理和企业文化上有很多差距。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子公司运营是较好的方法。中国移动已经和即将开始提供的四大移动互联网类产品,包括即时通信产品飞信、SNS社区、有线无线广告以及139邮箱,将由中移动下属,互联网业务的独立子公司“卓望互联”(中移动联合卓望控股共同投入3000万美元组建“卓望互联”,目前已经完成注册。卓望控股是由中移动联同美林、沃达丰等合股成立的唯一有外资背景的子公司)运营。

中国移动有雄厚的资金,通过收购、控股成功的互联网和媒体公司是快速进入上游的最有效方法。本次金融危机也可能会提供一些机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提供基础传输业务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到2011年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如果达到2亿人,每人每月接入费以50元计,年收入可达1200亿元。

实践证明,互联网用户能够接受的主要收费模式是包月。固网宽带业务是在提供包月不封顶业务后才得到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也是一样,2006年底和黄在英国率先提供包月接入业务,一年后包月业务席卷欧美,移动互联网流量激增。面前电信运营商对于skype对话音业务的冲击已经不甚介意,欧美运营商允许数据包月用户使用skype电话。随着3GHSPA的部署,容量大幅度提高,带宽成本降低使得实行包月制成为可能。我国手机上网主要是WAP窄带移动互联网,若能将资费调整到50元包月(2Gbyte封顶),或与话音打包必能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面向移动互联网

3G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按照话音为主面向连接的业务设计的,以后经历了IP化的演进,形成了如今的3GPPR6。在可管理的IP网上,通过IMS平台提供各种业务。这种体系结构不能很好满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需要在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采用I-HSPA实现网络结构扁平化。二是平行于可管理IP网上的IMS,在公共移动互联网上建立分布业务网DSN。

第4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入口 策略

一、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分类

(1)移动门户网站。随着3G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门户网站也经常被称为3G门户,实质上还是指3G手机所浏览的、多以免费为主的页面。移动门户网站是指企业通过手机等终端在互联网上所创立的网站入口。当前,最常见的手机网站是WAP网站。

(2)移动浏览器。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作为访问移动互联网内容的主要手段的手机浏览器也获得很大的发展。移动浏览器是指运行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的浏览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浏览互联网的内容。现在,手机用户搜索和获取信息的最常用的工具仍是手机浏览器,但是对移动终端浏览器的要求更高了。

(3)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就是指可以运行在手机终端的应用软件,移动客户端通常需要经过下载、安装、注册、登录等步骤后使用,通过认证后可以进行的软件的在线升级。由于这些软件界面操作简单,功能友好性强,手机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客户端软件完成访问网络、交友、看视频、玩游戏等基本操作。相比较于传统的模式,移动客户端的用户体验更便捷:用户可以直接应用,减少用户使用时的一层一层的点击,方便直观;可以使用离线模式,不需要登陆也可以执行离线应用或获得基本信息,可以通过软件对流量进行压缩控制,加快访问速度;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支持综合业务的应用。

(4)入口级关键应用。目前普遍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级的关键应用主要有移动IM、微博、移动搜索、移动SNS、移动电子商务、LBS位置服务等。

(5)操作系统及应用商店。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移动智能操作系统,它也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操作系统之争从未停止过。目前应用在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Mobile、Android、Symbian、PalmOS、黑莓和苹果iphone OS等。其中,苹果和安卓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大操作系统。现在,应用商店中最成功的是苹果公司的App Store。第一,苹果公司最先提出的终端和应用销售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由于产品终端的不可取代性而促成了商业模式的不可复制性;第二,在渠道和支付等环节精心设计,保证用户获得应用的唯一性和便捷性;第三,完备的SDK和适配的唯一性,降低开发门槛,充分发挥开发者创造性。

二、占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策略

(1)完全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提供优良的客户体验感受。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作为一个互联网入口,第一就需要考虑终端用户能方便自由地调用网络资源;第二,需要考虑设计如何使调用的速度更快过程更方便、流量更省、点击更少、稳定性更好、兼容性增强的系统和终端;第三,在目前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并存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早就不只是手机上网这么简单;第四,要保证高活力的创新并引领终端用户的需求――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需要保持极高的市场灵敏度,及时抓住机遇,另一个方面更要有面对错误的能力,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5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盈利模式 “软件+服务”模式

1 移动互联网特点和发展趋势

1.1 移动互联网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备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包括网络的开放性、应用开发接口的开放性、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开放性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基本标准,更多新颖的业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无需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二是分享和协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各类资源,实现互动参与、协同工作,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三是创新性,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使各种各样的新型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2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移动用户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就是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方面融合发展,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相对于桌面互联网,移动运营商致力于提供廉价的、高速的上网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终端的移动性和接入的便捷性、业务应用的随时性和私密性等特点;对于运营商和服务、内容提供商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大的开放性,能够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商业模式。

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有三大力量: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差异化的数据业务为中心,整合产业链做智能管道,互联网企业则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并不断开发出更多的业务服务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终端厂商围绕着终端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美国为例,预计到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流量占比将达到98%,如表1所示:

另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用户已达13亿,其中有5亿多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2)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随着移动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和终端接入方式的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已超过移动语音流量。据美国思科公司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无线网络连接数增长了一倍多,全球无线数据流量的增长在2011年超过了预期,达到133%,到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到2016年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每月10.8EB,60%的移动用户即全球约30亿人口将加入千兆字节俱乐部,即移动用户每月将消费1GB的移动数据,详见图1所示。

我国的移动数据流量也具有同样的增长趋势,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到2 173亿MB,同比增长了58%,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 123亿MB,WLAN数据流量1 050亿MB。

(3)终端接入的多元化且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其接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目前的主要接入方式有:移动电视、PDA、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Notebook等。并且移动互联网用户逐渐渗透到互联网业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微博、手机网络新闻、手机搜索、手机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社交网站等,如图2所示。

(4)产业链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不断走向纵深

移动互联网走向纵深的推动力是产业链融合,各行各业“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使移动互联网必定走向合作共赢。在2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产业为彩铃精细运营、MMS娱乐、音信互动等;到了3G时代,就涌现了大量的移动产业,如精确定位、健康监控、移动电子钱包、媒体直播、家庭监控、移动卫星电视;到了4G时代,由于有了更大的带宽,将涌现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且各个产业将不断融合,如传媒行业、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制造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广泛的行业融合,这将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存在形式和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5)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层出不穷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下载流量、彩铃彩信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外,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广告类盈利模式,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盈利,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内容类盈利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盈利,如付费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游、UGC类应用;服务类盈利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用户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的盈利方式,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共生盈利模式,如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演进路线

2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话音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这种服务非常有限,因此产业链也相对简单,运营商能够把控整个价值链,主要是通过价格吸引客户消费,用户的价值都比较低,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的不断增长。到了3G时代,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和服务是差异化的多种多样的应用,使产业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营商不再在价值链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收入增长的来源也转变为现有用户价值的提升。

以往运营商一家独大,享有大部分价值,其他参与者都居于从属地位,而在3G时代单凭网络运营商已无法完成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各环节必须均衡发展。在产业价值链分割后,对价值的重新分配取决于价值链的重新定位和各种力量的对比,网络运营商从产业链中的获利一般不会超过50%,并且不同的定位及力量的对比必将导致不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产生。

泛行业的合作、清晰的利益分配、合作者的准确定位,这将使移动互联网产业、产业链、盈利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

在目前和未来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终端软件平台和网络应用服务紧密结合,业务和应用平台已成为整个移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产业链中处于控制地位,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在产业链中逐步下降,如图4所示。

同时,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加大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与应用为主的几大商业模式:“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而前两种模式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以相对较低的进入成本及合作成本,削弱了原来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业务/应用平台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对用户的控制力度,从而利用其优势业务和特色业务获取更大利润及产业发言权。同时,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产业链用户控制点向终端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靠近,使强势终端厂商利用终端掌控权而获得内容运营优势。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终端制造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终端和应用服务已经直接面向广大用户,如诺基亚、苹果、Google。这些企业凭借自己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优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在产业链上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如苹果公司既具备自己生产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实力,也具备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能力,它首创的手机软件商店概念风靡全球,很多商家都建立自己的手机软件商店,例如诺基亚软件应用商店、谷歌软件应用商店、中国移动软件应用商店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将自己的用户吸引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也吸引新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使得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为争得在产业链中更大的利益,各运营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如中国移动和联想公司合作,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苹果公司合作,通过苹果的iPhone手机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这种合作和竞争还在不断地演绎。

3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

3.1 日本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日本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40%的日本国民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80%移动用户在3G终端上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从手机制造商到内容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控制着整个价值链。运营商好比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客户,移动运营商为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平台、广告服务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收入分成比例。例如内容提供商(CP)和运营商按照9:1的比例分配收入,而在欧美大部分国家仅仅只有50%,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就极大地鼓励了CP/SP的创新,并有效地控制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资费。在这种低资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了大量的用户,促进了大量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并培育了市场。日本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既有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手机支付这样的创新模式。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SNS)和手机支付是日本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扬,而手机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的全新商业模式。

3.2 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利益参与者的地位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运营商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1)“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

手机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从原来只能承载话音业务变成既能承载话音又能传送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还能连接互联网,具有收发邮件、移动办公、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终端的业务特性,成为多媒体信息收发的智能化信息终端。“终端+业务”一体化模式是现在和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手机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移动运营商渠道垄断,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可以不使用移动运营商的门户网站,从而在价值链上取得主动权。第三,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经验不足,使得其必须加强与价值链其他成员的合作。

(2)“软件+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用户中的广泛使用,很多都取决于软件以及其提供的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的竞争与合作是该产业新的趋势。Google的Desktop和Amazon的AWS就是“软件+服务”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在产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运营商的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即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如运营商按照流量盈利、按照短信条数盈利等。

(4)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与运营商利益相关的有用户、SP/CP、终端制造商、设备/软件提供商。其中,SP/CP与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3G时代,移动运营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和合作的成败将关系到移动互联网能否繁荣,因此运营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盈利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存在。这包括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盈利模式,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iPhone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和广电集团的合作盈利模式,如手机电视,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计费、客服、收费等工作,而广电则负责提供内容;运营商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按照流量或是包月形式收费,再向门户网站或内容提供商支付信息服务费。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这种合作共生盈利模式还将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该产业链,并且整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将使产业链更加复杂。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单一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构筑在开放融合应用基础上的盈利策略及思路的总和。当前的各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合产业所拥有的各方面产业经济特色的综合体现,随着多种盈利思路的不断碰撞,未来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拓. 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 2011.

[3] 魏炜,朱武祥. 发现商业模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第6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移动互联网被看作“PC-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经济又一个跨越性创新发展新时代。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创造了APP软件、LBS定位与搜索、智能硬件、手游、移动支付和移动社交等新技术和新应用。未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三种技术的全面融合将会创生出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进一步推动传统商业社会的变革。

O2O模式是一种移动互联网商业形态,虽刚刚兴起,市场热度却已相当高。O2O的基本构想是将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使线上线下的商业信息充分融合交互后形成一个商业闭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实现对传统商业的深度改造。比如,一个LBS应用可以帮助用户找到线下饭店的位置,将其与线上营销、移动支付和在线生活服务社区等应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简单的商业闭环。

今天,都市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人们也习惯了用手机APP软件来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选择消费。过去十年,尽管中国在线零售业发展迅猛,但从总量看,只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9%(工信部,2014年一季度数据)。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健康、能源、农业等庞大的消费市场仍在线下。移动互联网开创了多快好省的数字消费新时代,创造了一个无限庞大的传统商业数字化改造空间。O2O的发展前景可期,被视为是传统电子商务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度拓展的趋势。市场乐观预期,在O2O市场会出现BAT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

移动互联网真正开启了人们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大规模迁移的新时代,它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将是全新的。微信的品牌sloge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几十年前,要创建一个公司需要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土地等各类资源。后来,借助信息技术和资本的支持,就能够创建一家轻资产的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一个智能设备,就能够开一家“云”公司。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终将会演进到人机对话和物联网等层面,传统商业的运营组织和管理模式将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度重构。因此,我们需要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构建全新的移动商务生态。

泡沫说,“地主”说

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及O2O的市场先机,BAT三巨头过去一年多利用资本优势大肆“跑马圈地”,并购或参股众多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企业。百度版图增加了91无线、糯米网、PPS、爱奇艺、去哪儿等,百度地图的市场占有率也大幅提升;阿里系新增了新浪微博、陌陌、高德地图、快的打车、UC、优酷土豆、天天动听、虾米网、美团、穷游网、恒生电子、石基信息等;“企鹅帝国”扩充了大众点评、京东、华南城、搜狗等,腾讯最重要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月活跃用户数突破4亿人。

BAT三巨头的大手笔激发了市场的创业和创新热情。与过去创业为上市的想法不同,如今被BAT并购也是一种“成就”。现在,只要跟移动互联网和O2O模式沾边的项目,都会引起关注。动辄千万甚至过亿美元的融资,彰显了市场对移动互联网及O2O模式的必胜信念。腾讯和阿里为争夺打车APP软件市场和移动支付场景的竞争,被看作十足的“烧钱大战”。再如,为应对在线零售业的竞争,一些传统零售企业推出自己的在线零售平台、APP软件或微信服务号,获得“大胆试水O2O模式求变革”的赞誉之外,公司股价和估值都会被高看一眼。

由于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业务模式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业界对于移动互联网及O2O模式的投资估值方法仍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存在越来越明显的投资泡沫。9月下旬,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发表题为《泡沫就在那里》的文章,说,“你们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创投圈正在变得无比疯狂。融资额屡创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节节攀升――前几天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更让世界对中国信息产业、互联网公司实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张颖也警告,“市场从‘贪婪’转向‘恐惧’的关键节点只在弹指之间。”

通常,泡沫发生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中。像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浪潮催生了许多网站,但当时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不真实,最终导致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经过十几年的普及应用,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早已深植于心。所以当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组合在一起时,市场几乎没有任何观望就一步迈进移动互联网世界。看看智能手机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和移动通信网络提速的进程,我们或许不必再为需求担忧。

对移动互联网及O2O的投资狂潮,特别是BAT跑马圈地引起的市场高估值现象,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地主家打架,长工涨了工资”。关键问题不是O2O乱象导致了市场供大于求,产生投资泡沫,而是真正像样的O2O模式太少,供不应求导致项目资源稀缺,抬高了投资溢价水平。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观点。商业模式不成熟,供给有问题,也会产生投资泡沫。在创新、变革和颠覆的道路上,什么又是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呢?如果一切都很清楚,谁有颠覆的能力,谁又可能被颠覆呢?

O2O是个伪命题?

通常理解,O2O是指线上线下互动或线上营销线下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式。线上指能存储和分发数字化信息内容的虚拟网络平台,包括互联网网站、云计算平台及其他网络化数字内容存储载体。线下泛指所有非虚拟实物,亦即实体经济中有形的商品、服务及其运营载体。传统意义上,实体经济交易达成因物理属性限制无法被虚拟化和互联网化,因此被称为线下经济。

传统互联网的精神是“共享与分发”。从技术角度讲,“PC-互联网”是让零散和不规则的信息聚合在一起,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发,供人们浏览使用,由此形成门户、社区、游戏、电商等业态。由于传统互联网是纯粹的虚拟世界,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之间的数字化连接就会存在时滞。比如,人们在网上购物总要有个快递配送的过程。由于时滞的存在,会产生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到商业效率。“PC-互联网”从时间效率层面最大化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但物理空间层面依然会产生时滞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影响到传统商业的经营效率。这就是传统互联网内容平台思路下的O2O模式无法真正解决上述三个实体经济问题的原因之一。

移动互联网真正开启了人们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大规模迁移的新时代。因此,移动互联网的精神也被看作是“无缝连接的世界”。借助智能设备和移动通信网络,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物理状态下都可以建立起数字化连接。其中,人与物的交互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形成了物联网。举例讲,目前判断车辆超速主要依靠电子狗,无法做到每时每刻监控。未来,在车内安装定位芯片,就可以借助LBS系统实时监测。这是一种物联网的状态。再比如叫出租车,传统方式是路边招手停,网络化方式是使用呼叫中心预订,移动互联网化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自动撮合。只要借助移动通信、LBS和智能手机等,就可以实现乘客与司机之间端到端的信息传递,不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共享与分发”。通过这两个案例也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可以真实记录物理空间的转移,对于过程的全程数字化记录可以使时间和空间完全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在理论上真正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客户和商户之间的商业活动从零和游戏转变为双赢游戏。

在“PC-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化延伸,而是一次重大的应用技术革新。移动互联网增强了人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变革意义不体现在技术本身,而是体现在新技术改变连接的条件和方式,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进而改变商业逻辑。如果抛弃“PC-互联网”的各种论调,将目标仅仅锁定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及应用,将以此构建的移动电子商务看作价值链型O2O模式,我们对O2O的理解如下:

1.O2O的线上指的是实时在线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线上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在“云”端。

由于移动的不规律性和不规则性,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因此,移动互联网呈现的是实时在线却又高度碎片化的信息交互应用需求场景。要想实现这种超级连接,在硬件层面需要搭建云计算平台,在软件层面则依赖于大数据体系支撑。因此,O2O不仅仅是营销创新,也不仅仅是零售业变革。人们线下的行动轨迹被以信息的方式记录下来,借助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就可以促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实时交易,这就是移动商务的未来发展图景。简单说,移动互联网开启了真正意义的“信息消费品”时代,即人们的需求被以信息化的方式记录、分析和重置后,可以更多快好省地实现消费。

2.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在线下,谁是线下流量的经营王者?

线上线下的提法很容易让人认为线上平台可以借助用户数量优势将流量导到线下。这是片面的理解。线上的用户量只代表眼球效应,如果用户导流到线下没有形成真实的消费,或者真实的消费信息没有充实到大数据体系,线下资源的信息也不能实时动态地反映在云计算平台上,就不可能抓住碎片化的线下消费市场。因此唯用户数量论的传统互联网思维过时了。

既然移动商务的流量在线下,在庞大的中、小商户群手中,而这些商户又充满变动性,平台就很难直接经营这些碎片化的流量。这也是BAT在移动互联、移动商务转型变革中的窘境与焦虑。谁能帮助中、小商户利用移动商务、移动支付工具或平台,将属于个人的碎片化的“客流流量”变现,使中、小商户获得稳定长期的收益,谁就自然变成巨大的移动支付、移动商户的流量入口。这才是移动互联颠覆的核心、移动互联平台应该思考的创新方向。能够提供这种全息、全新服务的平台才是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的王者。

O2O服务商中,谁的线下消费场景越丰富和真实,流量数据越真实可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生的分析结果的现实性就越强。因此,互联网讲求的是流量越大越好,移动互联网则重视流量越真实越有效。这样,最终考验的是客流量在线下的真实交易比例。谁在线下的流量变现能力强,谁才可能成为真正的O2O流量入口。

3.让线下碎片化的交易场景自主互联才是移动互联及020模式的未来。

首先,纯粹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已经给传统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推动了线上线下信息的无缝连接,信息大融合的趋势将给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带来更多、更真实的变革冲击。在商业领域,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全面商业融合将会进一步打破行业之间的隔阂,不同行业之间会因需求而聚合,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创新空间。

其次,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商户与用户在平台上自主、平等、信息对称、随机地交易,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应用软件)发展的未来。打车软件目前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由第三方卖给用户的线下消费服务仅仅是PC向移动互联转型期的一种过渡形式,例如各种团购优惠券等。

第三,让商户与商户在平台上连接,借助移动支付平台,使商户从互联互通的隐易中获益,也是移动互联网及狭义O2O模式发展的未来趋势。这需要平台具有强大的消费数据“云”和拥有支付工具,后者又需要具备相关的运营资质。

第四,让线下碎片化的交易场景全面连接的背后是为了获取时时在线、时时关联、时时交易产生的精准、动态的全场景消费轨迹记录的消费大数据,包括消费位置、消费品种、消费客单价、消费量增减、消费频次数量、支付习惯等。线下庞大而碎片化的商户群,在经营天然属于自己的“商圈流量”过程中,与周边在线商户、周边在线客户,在移动商务与移动支付平台上,时时互动、时时交易。这种交易者自我发起、自主交易、自动撮合所产生的庞大而精准的交易数据,才是具备金融价值的数据。这是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应用的核心前提。

商业闭环

智能设备、应用软件、消费场景、线下动态信息、消费者行为轨迹、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概念勾勒出一个充满诱惑的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发展潮流。问题是,这些移动互联网元素该如何组合运用?

O2O模式首先要能动态掌握线下消费场景信息,静止的或滞后的信息都是无效率的。其次,要能抓住真实的消费行为轨迹,将其大数据化计算后重新匹配动态供给,让线下场景在消费者的碎片时间里变现。没有场景,线上无法到线下,O2O无法落地;没有真实交易信息,无法准确定义消费行为,线下无法到线上,场景无法变现。

百度地图、大众点评网、团购和打车APP软件等都能够获取线下消费场景信息,然而,由于线下消费场景是典型的非标准化市场,每个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差别非常大,又受经营成本和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信息变动性太强。即使在一线城市,线下消费场景的情况基本也是“一地鸡毛”。获取线下消费场景信息,是一项复杂工作。然而,O2O就是由无数个碎片化的市场聚集而成的,你不能忽略它的存在。特别是在一个商圈和社群范围内,线下商家的碎片信息有很大市场价值。

仅仅依靠自下而上的信息上传方式无法保证消费场景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例如,如果已经倒闭的线下商户信息依然保留在LBS和互联网社区中,就可能误导消费者。团购网站通常采取扫街的方式获取线下消费场景信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及时准确,缺点是信息获取成本高。打车APP软件通过认定车牌所获取的线下消费场景是标准化的,这是滴滴和快的能通过烧钱快速“砸”出一个相对成熟的O2O应用场景的原因。像打车软件那样,为线下商户提供一个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供给信息管理的工具是个有效的途径。让客户端和商户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系统支持,各取所需建立动态的供求关系。

在获取人们的真实消费行为轨迹方面,LBS可以追踪行动但无法准确定义消费结果。唯一高效的方式是支付,因为付费后的交易数据是相对真实的。同时,利用支付工具获取的消费场景实时信息也相对及时准确。因此,由消费场景和支付工具连接而成支付场景构成了O2O的业务闭环。有了业务闭环,大数据和云计算才能发挥出真实的能量。反之,像许多互联网电商平台,基于用户流量商品信息的数据分析在各类在线广告中推送相关商品信息,这种做法其实与在机场贵宾休息室推销高端商品一样,没什么本质区别,根本算不上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前景才是真实、广阔的。在碎片化的不确定环境中,大数据会让消费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对于传统商业而言,这是实践创新变革的最重要的资源。

金融,是任何商业活动追求的本质,金融支付工具是商业活动的连通器。支付主要包括传统支付和创新支付,前者主要由传统银行和银联等掌控,后者主要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支付。自2009年以来,央行陆续向许多企业发放了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收单、预付费、预付费卡发行、预付费卡受理等相关金融服务牌照。这是一个受政策和法规管制的市场,准入门槛相对高,并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有资格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个实现了所谓O2O运营的企业都能够建立起业务闭环。没有相关支付牌照的企业,要么高价租,但存在业务稳定性风险。而没有支付工具,又意味着游离于O2O市场竞争大门之外。“支付牌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特别是各种支付的全牌照。”

仅仅拥有业务闭环还不够,从竞争的角度看,差异化的竞争手段是开创O2O蓝海的充分条件,因此还需要构建竞争闭环。所谓竞争闭环就是要让业务闭环有很强的用户黏性。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娱乐元素是一种强社交运用,可以增强移动商务产品的用户黏性,这如同划拳可以刺激喝酒一样,在高频率的消费行为中巧妙地嵌入娱乐化元素及应用,以娱乐手段构建强黏性的竞争闭环是移动商务的重要构成。

要跳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在线聊天工具实现的互联网虚拟社交来理解移动互联网社交。从本质看,互联网推动了全世界人的文化行为和消费习惯走向社区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生产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了,社交对人行为的影响更被进一步强化。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强社交属性。同时,大数据的主要应用范围集中在社交和网络方面。

小米模式展现了一个通过社区和社交关系卖手机的案例。在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支持下,线下商家可以利用与用户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利用社交手段管理自己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从社交概念延展性看,移动互联网的实时在线特性给了许多商家参与社交网络的技术条件,商户参与社交将会成为O2O的亮点。

基因宿命论?

谁能够成为下一个BAT?BAT三巨头能否延续互联网时代的强势,再度掌控移动互联网时代?问题不在于资本、人才和客户资源这些方面。对于绝大多数从互联网时代走过来的企业而言,移动互联网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内部基因。比如,腾讯和百度没有做好电商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流量、没有资本或不懂电商,而在于腾讯的核心基因是SNS,百度基因的核心是搜索。同样道理,阿里巴巴的“来往”没有媲美“微信”,也不是阿里不懂社交,而是因为阿里的核心基因就是电商。基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做擅长的业务。由于长期做擅长的事儿,企业的战略思维、管理架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文化及外部资源、战略合作伙伴等,都围绕最擅长的事而建立,时间越长,这个体系越稳定和固化。因此,改变企业基因,如同革自己的命。

从微信与手机QQ的关系看,去PC化和互联网化是多数传统互联网企业完成转型与蜕变的战略性选择。事实上,包括Facebook、Google等美国互联网企业,也都推出了类似于微信的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并藉此重新构建产品功用和用户行为。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极力摆脱传统互联网思维唯流量论和唯用户论的束缚,为了灭掉企业内部的PC基因。

另一个挑战是企业的组织基因。俗话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下崽就打洞”,企业基因在产品出生时就已埋下。PC出生就是PC,APP出生就是APP,将PC业务模式APP化是无法应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竞争的。

第7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洗手间时用手机浏览新闻。

上班,地铁里,公交车上,举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查邮件。

中午,和朋友聚餐,到了餐馆,寒暄之后就是用手机“签到”;上了菜,第一件事不是动筷子,而是掏出手机拍下照片,上传微博。

下班路上,选择“愤怒的小鸟”陪伴。

晚上,睡觉前,还要用手机上个微博,或是浏览购物网站。

……

这样的一天,与你现在的生活是否有重合之处?

不知不觉间,各种移动智能终端陪伴我们的时间越来越长,并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像正午12点的太阳一样火热

生活方式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产业的变革。

在固定电报电话、移动语音和台式机互联网之后,中国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时代。

这从手机网民的成长速度就可见一斑――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2.33亿,2010年底增至3.03亿,而到2011年6月底,这一数字已跃升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

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8.3亿元,同比增长154.6%,环比增长38.9%。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之势初显。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则预测,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或将超过电脑网民。正因如此,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行业热点。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桌面互联网时代的巨头都已纷纷迈出了“移动”步伐,不断推出移动产品。

三大通讯运营商均已投入重金积极部署移动互联网业务,构建起平台级的产品和运营基地,并在移动即时通讯、手机游戏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移动的终端有限公司也已正式揭牌。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创业门槛的降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潮正在兴起,并成资本关注的热点。

现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看起来就像是正午12点的太阳一样火热。

据不完全估算,现在,国内仅移动第三方开发领域的开发者就已有80万人。

2008年中国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风险投资额只有5000万元人民币,2010年已达到2亿元,2011年会突破3亿元,2012年还会更高。目前全国风投的重点已经从电子商务转向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如是判断。

不过,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2011年11月中国智能移动设备用户数量为5000万,相当于2002年的互联网(symbian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未计入)。不过,2002年的桌面互联网用户多是互联网新手,没有支付习惯;而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大多是互联网老手,支付习惯较好,更具价值。

两相比较,当下的情况,更有利于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扩散速度是桌面互联网的3倍。

“移动”的“漫延”力量

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所带来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对产业链的全面重构,通信、IT制造、软件,出版、卡通……都在因之而改变。

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它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

最直观的是接入终端形态的变化。在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超过个人电脑。如今,互联网业务及信息也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中心转变。

与此相伴随的,是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重心、用户消费方式和业务组织模式的重要变化。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应用商店模式改变了用户使用、购买互联网服务的方式。数据显示,不到3年时间里,苹果AppStore的程序下载量达140亿,通过iTunesStore已售出了150亿首歌曲,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零售商;iBookstore已下载1.3亿本电子书,所有的主要出版商均已加盟。

更广阔的意义在于,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式。

每天早上醒来,有33%的人首先打开手机,看新闻;晚上睡觉前,有62%的人抱着手机。平均每天上手机7.87次,手机上网的人中,平均每人每天接触156分钟。这所显示的,正是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的生活意义。移动互联是生活的伴侣,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手机是唯一带体温的媒体。

生活意义的背后是商业价值和产业机会。在移动互联时代,垃圾时间的概念已经过时,等人、公交上、上洗手间……都是黄金时间。

一个案例颇具启发意义:电子商务网站乐淘网发现全天第一订单高峰期是早晨6∶00-7∶30,最晚订单高峰期则是夜里1-2点――前者是早上起床上洗手间的时间,后者睡觉前。为此,乐淘把上班时间调到早上5∶30。

不只是乐淘。艾瑞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手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37.7亿元,环比增长508.1%。手机阅读、手机广告等领域都呈增长态势。

内容也在变化。制作和内容的成本变得日益低廉,差异化程度高的UGC内容将成为移动终端的主流。以微博为例,2010年底到2011年6月底,中国的微博用户从约6311万用户跃升到1.95亿,增长率为208.9%。更值得关注的,6311万用户里只有15.5%的微博是在手机端发的,但到2011年6月,近2亿用户有34%的微博是在手机上发的。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特别是边远乡村的信息化进程。对于东西部地区和城乡间尚存在较大数字鸿沟的我国而言,这尤为重要。数据显示,二线用户的增速已高于一线城市,、安徽、云南等11个省份季度增长额超过150%,远超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将是下一波主力军。

国内开发者第一次有全球运营的机会

当然,不只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已是全球性趋势。纵观2011年全球IT领域的一系列大事,“移动互联”已成为最闪耀的关键词:

2月,微软与诺基亚达成战略合作;5月,微软推出了代号为芒果(Mango)的升级版Windows Phone系统预览版;8月,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同月,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据易观国际预测,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在未来3年内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全球看,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阵营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操作系统+硬件终端+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竞争规则已初步明晰。相较之下,虽然部分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但迄今并无一家公司能与之抗衡,更遑论向全球提供标准、制定游戏规则或设置议程了。失去了这样的战略高地,也自然无法掌握新兴产业演进话语权。

当下,我国移动互联网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的初步形成阶段,产业形态、格局还不是非常清晰。

产品同质化和抄袭依然突出。一个创新的生态与环境下,有些开发者还在抄袭、复制、山寨。

此外,巨头垄断式挖人、挖渠道等行为,盗版及非法下载,黑卡泛滥和坏账率高涨,病毒、恶意商业广告传播等,都让人头疼。

不过,在看到问题的同时,相关专家也表示,我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是不可逆转的,且仍存在着相当好的机遇――由于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产业规则尚未最终形成,国际格局仍然在不断变幻,我国仍存在创新突破的巨大空间和时间窗口。

与互联网时代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了全球市场与运营的大门。因为平台的统一、海外支付和用户体系的健全,国内开发者第一次有全球运营的机会与产品发行的空间。

第8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

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其用户和业务规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截止2011年1月底,我国3g用户达到了5100万,其中td-scdma用户达到了2263.3万,3g正在由起步发展迈入到快速增长期。

在考虑3g的同时,不得不提到lte这一新技术。未来若干年,lte和3g/2g将长期互补、共存发展。今后五年,3g增强型技术的告诉增长将带动移动互联网增长;lte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商用阶段,在应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规模应用。

1 td-lte简介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它以 ofdm/mimo 技术为核心,在20mhz频谱宽带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 包括 fdd 和 tdd 两种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区别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来进行双工的,而fdd则采用一对频率进行双工。作为中国td-scdma 网络的主要运营商,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td-scdma 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发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建设了全球第一个td-lte业务演示网络,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时英国的vodafone,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at&t和verizon都决定将lte作为其下一代网络制式,可以看出lte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乐观。

2 移动互联网

根据2009年摩根士丹利发表的互联网报告,在经过了大型机,微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四个重大技术周期后,人们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重大技术周期中,这个周期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调的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并且使用其业务。它与无线互联网不同,它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经常特指手机终端用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业务。

伴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开源终端平台android的推出,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用户发展迅猛,业务创新空前活跃的新的时代。从业务特征看,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非常相似,他们正在由传统的wap方式向完全体验的web方式转变。,其中尤其以web2.0业务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为适应和把握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参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竞争的各个巨头均开始api开放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并创造了应用软件在线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广大的开发者利用其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并通过在线商店进行,主导服务商与开发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对软件下载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成。目前,苹果、google、中国移动、诺基亚、vodafone、法国电信、微软、palm等均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类似的在线应用软件商店。

我国移动互联网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6月,手机网民已达到1.55亿,半年增长近4000万,其规模接近2007年6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移动互联网也初步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创新出例如web2.0业务等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这也是它区别去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 td-lte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上网,移动视频业务,家庭和企业客户类的业务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业务,这些业务的无线网络带宽需要达到1mbps以上,而企业级别的高清视频会议等业务,更是需要8mbps以上的带宽才能满足。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移动带宽的需求有多么的紧迫。td-lte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td-lte技术的峰值速率是所有现存通信技术中最高的。

其次,由于td-lte技术采用tdd制式,所以它具有在不对称频谱上工作的能力,而且移动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行数据量不对称,因此相对于fdd制式,td-lte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td-lte可以灵活配置5m、10m、20m等多种带宽,因而充分的利用零碎的闲置频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无线数据的传输成本。

td-lte技术在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低时延的特点,这使各类实时业务成为可能。例如实时的联网游戏,也可以将移动状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疗,应急指挥等场景,从而使信息和服务瞬间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

并且我们可以利用td-lte的位置特性,来实现更为快速、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将该特性与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相结合,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型应用。例如运营商通过位置信息和用户数据的整合,可以提供定位服务,还可以实时查看街道是否堵车,精确的搜索到里用户最近的餐厅,商场,加油站等。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伴随着td-lte的出现,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再促进现有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例如游戏娱乐、电子商务、办公应用等各类服务,满足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章海峰.引领lte业务新航标[j].无线通信,2009(4).

第9篇: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文化特征;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技术范式的变革开创了网络经济时代新纪元,这就要求企业需以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来保持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不断创新改变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亦是保持其永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找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有效的方法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对面和解决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认清移动互联网的文化特征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出比以往更为开放、更懂得分享、更加透明的系列特征,移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组成,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信息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让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多元化。当今的个人或团体组织,既是多元信息的创造者、者,又是接受者、处理者。信息多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二)网络移动化

移动网络借助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把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联结到一起,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无界、高速运转的融合世界。在这里,移动化已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互联网借助移动方式实现了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并对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个性差异化

移动互联网既有个性化又有差异化,这种特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企业家们已认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的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

(四)虚拟现实交融化

移动互联网成为发掘人们现实社会中多样化需求并在虚拟网络社会映射的平台,它让人们在现实世界里难以满足或发现的潜在需求,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能得以映射,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进一步交融。

(五)个人群体互动化

移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在众多的平台中推销自己、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广义社群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融入不同形态的社群之中,实现个人与群体的互动。

二、认清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摸清这种变化的程度、趋势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信息交互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移动装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信息交互、购物消费、游戏娱乐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16年我国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而同期固网宽带用户数仅2.97亿户。

(二)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是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类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二是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5.33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其中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4.47万亿元。三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移动电子商务、LBS移动服务、移动社交等商业模式逐步成为主流,产业融合、跨界竞争成为新常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员工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目前,80年以后出生的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间力量,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代人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他们喜欢无边界沟通、不喜欢条条框框,喜欢尝试与挑战、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做事,让他们背理念、喊口号等落地方式已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三、移动互联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文化特征,创建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本和持续创新,形成自身开放、分享、互动、创新的企业文化。

(一)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文化平台

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物理层面上,除传统的表现形式外,更应加大移动互联网络载体的建设,以便更好的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展现企业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可利用平台的移动互联特性极大地提升沟通交流的效率和沟通半径,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用户粘性和认同感,继而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去中心化、去层级化、实现组织扁平化

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向无中心、无层级、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型,以前按层级传递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由集权转向分权。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透明化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化,“零距离”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层级化组织模式,组织扁平化和自我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企业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从以往“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要根据企I员工发展特点,建立起多元文化发展机制,弘扬开放、互动、分享、自由、平等的精神,充分挖掘群体中个人的价值,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