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家校合作反思精选(九篇)

家校合作反思

第1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在参与一项目评估期间,笔者曾对7县41所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校训”及“三风”做过调查和收录。分析发现,不计词序,有36.83%的学校校风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17.07%的学校校风接近以上四词八字,比如“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团结、勤奋、扎实、创新”等;有18.76%的学校校风是“苦抓、苦教、苦学”。以上三者合计达72.66%。地域不同,情况各异的学校为什么校风会如此雷同呢?调查发现,这类学校大部分存在这样一些共同点:管理守旧,校长“守摊子”思想严重,工作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新课程实施畏难情绪大,心里没底,怕“搞砸了”,主观上“观望”“等待上级”或完全“推给教师”,校长自己则无所作为。

笔者认为,校风抄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长没有教育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办学思路。因而,办学缺乏主心骨、意志力,人云亦云,守旧被动,工作只能“看门守摊子,围着事务转圈子”。让这样的校长去发展一所学校,怎么能使人看到希望的曙光呢?

一所学校能否办出成效,关键是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而校长的灵魂就是办学思想。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个好思想才能有一个好校长。

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没有软件系统支撑的电脑,就是一堆物理摆件;没有思想的人,就是行尸走肉;没有教育思想、没有办学思想的校长,就是学校管理职位的一个摆设。

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作为学校核心人物的校长,他要用先进的理念去引导人,用专业策略去凝聚人,用优秀的思想去感召人,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认知、教育智慧和教育才能转化为办学的思路、策略和韬略,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并坚贞不渝地带领大家走向教育思想的王国,才能最终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形成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特色。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菲律宾教育家赫查曾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拙劣的校长能办成好学校,也没见过好校长办出坏学校。”纵观教育史,许多教育家和成功校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如:苏霍姆林斯基以“相信孩子”的思想缔造了国际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民主教育”的教育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明、平等、实干”风格的晓庄师范;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提出“合格+特长”的育人思想,创建了闻名全国的建平模式;江苏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大胆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创造了三率100%的奇迹。所以,优秀的校长应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适合校情的办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办出自己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来,才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快速发展。

与办学思想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相混淆;其实,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孝彬说:“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规律认识基础的主观选择”,“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而办学思想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体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计谋、策略和韬略。

也就是说,办学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办学思想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办学思想不是抄来的,是校长在长期的学习、思考中积累的,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的结果。可以说,校长的教育思想决定着他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善于把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办学思想。

如何形成校长的教育思想

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造坯” 所谓“校长不读书,教育血脉遭梗阻”,一个真正合格的、优秀的校长要研习教育发展历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要读教育名著,要读夸美纽斯以来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比如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加德纳等,他们是上世纪教育思想的源泉。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着教育革新潮流,推动着课程改革。关注和研究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对校长而言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只有坚持深入学习,才能在一个广阔的思想背景中反思、认识、总结教育改革实践,大步跨入素质教育的潮流。校长要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位置优势,先于教师钻研学校课程里面的理论和知识,多啃几本书,多听专家指导,多看看别人的做法,多“下水”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校长要带着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去学习,去寻找答案。校长要抓住自身工作中的几个“节点”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在上示范课前、教学研讨前、学术讲座前、论文写作前的应急准备学习;在校本教研中的研究性学习;在经验总结时的反思性学习。校长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形成正确的超前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进而成为先进理念的化身,成为思想者,成为课改的代言人。许多校长不读书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来。在学习型校长带领下,就会出现学习型组织和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教师队伍,就会出现书香校园,学校的校风也会得到改变。譬如,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魏书生奉劝校长要“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要做一个“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的人。

从教育实践的反思中“萃取” 一个好的校长,会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把理想和思想付诸教育的实践。把学习厚积薄发于点点滴滴的工作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做法,提炼自己方法,反思自己的看法。“学而不思则罔”“感性无知性则盲”,反思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方法论,是一支向历史汲取营养的肠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留意,要养成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教育价值的习惯。既反思别人的得与失,又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既反思书本理论的适切性,又反思实践经验的时效性;既反思胸中的“成竹”,又反思腹内的空乏。校长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最终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

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中“修葺” 校长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首先来自于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政治信念和忠实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政治品质。坚持在治校实践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严谨治校、科学管校,要把执行教育政策法规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统领和指导全校工作。校长在履行其工作职责中要具有这种坚定不移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将偏离办学方向。在学校里,如果校长没有构建起正确的、健康的教育思想王国,它就不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工作和学习的集体;如果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领导者缺乏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政者不正”,就会误入歧途,迷失方向,丧失校长权威。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是“个人产品”,只有放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中修葺、矫正,才能变成符合民族利益、符合国家意志的合格“国家产品”。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对校本现状的深刻研究中“造型” 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校情,深入研究自己的现状,客观评价自身的“家底”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新的理念、新的思想都有他产生的时空背景,是否适切自己的实际,要认真地去研究。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办学思想才是正确有效的。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好与不好,关键不是看词条的文学品质,而是看它能否尊重学校的历史和实际,能否起到引领的作用。不能为了赶时髦而人云亦云,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提炼、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尊重客观实际和教育规律,形成适合本校的个性化办学思想。

从改革创新中“进化” 时代呼唤创新型校长。我们所面对的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能否办好,首先取决于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思想,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创新型校长,才能营造出创新环境和氛围来,才能带领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学生。创新能力和行为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校长的创新管理能力是校长个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成功管理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校长,才能勇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办学模式,“不受古今中外的书籍束缚,不被名家学说所吓倒,不拜倒在权威的脚下,不把前人的学说奉为教条,而是自由地去运用各种学说,辨别其真伪,不断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办学路子,使学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特色。

结束语

校长的办学思想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三个面向”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王铁军.校长领导力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石为华,张琴秀.中国教育报[N]. 2005-5-19(5)

[3]张惠梅.时代呼唤创新型校长[J],中国西部科技,2006(18)

[4].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第2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104-04

当前,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的能力。[1]孔子就以教育家的战略智慧提出了“反思”的教育理论,他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教师的反思能力的。为了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一、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2]大学时代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高校教师的品德、价值观和文化修养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工作。[3]但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有些高校教师虽然身在教学岗位,但敬业精神欠缺,对学生要求不严、关心不够,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教书育人方面,除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其他时间基本用于副业;有些教师讲课内容陈旧,不与时俱进,新知识不多;有些教师对布置、批改作业马虎了事,对考试环节抓得不严,指导实验和毕业论文粗枝大叶;有些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正,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今一些高校为了学校的排名与影响力,只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只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淡化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乘虚而入,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最后,是由于考评制度的错位。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年终考核等评价过程中,只重业绩而轻视师德品行,缺乏师德考核的量化指标。[5]虽然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较多,但高校教师必须从自身查找原因,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师德的教师。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符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高尚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对自己的师德进行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像加里宁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血汗,把自己一切所有的宝贵品质都贡献给自己的学生,贡献给本国人民。

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热爱、关心、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热爱学生。当今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有位名人曾说过:“师爱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要求。”所以,教师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格。出了格、过了度,师生关系就会失去原则性,或者关系紧张,或者关系不正常。所以,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爱护是一种责任、一种尊重、一种激励、一种感化,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艺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曹宇光,等:对高校教师反思能力的思考

再次,应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要在社会的大是大非面前,在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关心、教育和陶冶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使自己具有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像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而重要的岗位,而且也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6]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教学过程中自发地发生作用,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因此,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勤于反思,其重要性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有明确表述:“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为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现在,中国现行大学教育仍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7]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或者即使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时容易固守原有的习惯和做法,新的教学理念只是拿来做做样子而已。

当前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是否以单纯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是否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将自己所教的某科知识采取传统的讲述式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总想让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教师通过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够使自己切实感到:真正有本领的教师,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会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应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发现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受学生欢迎,只要用心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就会一目了然。如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高低;学生听课是否认真,有没有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的现象;学生听课时情绪是否饱满;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等等。

在观察学生听课情况的基础上,要注意反思。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加以总结发扬;对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及时改进。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摸索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来体现,对此,教师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学生做作业是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反思。为了使学生的作业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并亲自批改。要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还应该把对学生的测试看作检查教学效果最有效的形式,并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为了使对学生的测试能够有信度地反映教学的效果,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组织好测试工作:一要科学命题。科学命题,就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题型要尽量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二要采取最恰当的测试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是笔试还是口试(或是实验操作),是集体考试还是个别考试,都要精心安排。三要严格考试纪律。经过这些精心考虑、设计,在克服测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教学的得失何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高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也应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这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责任所在。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一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不会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分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会读书,不会查资料,不会与人协作;学习缺乏计划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主要是一些高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较弱。其实,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需要较高的学习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当前存在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缺乏计划性等问题,高校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经常反思学习目标和计划实现的程度。高校教师引导、指导大学生制订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校的课程特点、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等与中学阶段差异较大,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引导、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以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是否严格执行了学习计划。学生只有在此方面经常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把预习当作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思,对未掌握的知识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要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打记号,以便引起自己听课时的注意,或向教师提问。(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课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反思法”去听课。如在听课时反思自己预习的结果;反思预习方法是否正确;反思有些内容为何听不懂,对于听不懂的内容要引起特别的重视,或改进听课的方式,或提高注意力,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迅速改变“听不懂”的状况,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3)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查资料、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这些技能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上述技能。

(三)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第3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找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校情。松江区民乐学校是松江城区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前三年,学校在创建规范、稳定型学校过程中,建立规范,稳定教学质量,确立了学校的地位。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关注教学优劣的偏向,使学校一直囿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和谐成长、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怎样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以为,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的视角是:发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期中的更新点,我的实践理念是:管理人就是发展人。

我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学校调入的,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但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教育理念的缺乏。然而,从年龄结构上看,我校年富力强的教师占了多数,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更新期,发展潜力很大。他们对学生学业的悉心关怀和敬业奉献精神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但他们需要引领,他们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我以为,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我提出立足于校本培训,实现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让教师的工作学习化,让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基于如下几点认识:

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基于主动式的校本学习,而非被动式“受训”,因而,构建教师校本学习机制至关重要。教师需要的是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默会的知识)。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它们很难格式化: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言传”给教师,只能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掌握这些隐性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我们对教师学习的认识是:教师学习是反思性的经验学习(教学经验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学习是基于经验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学习是知行结合、当前运用的学习:

教师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而非以书本为中心。

教师学习的推进策略

如何让我校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我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两条:

在教学反思活动中促进教师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的基础----教育或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探究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应该根据教师的工作需要来设计学习。因此,教师的学习必然是问题中心的学习。

我校首先致力于引导教师改变以往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感到烦恼的态度。教学中的问题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关键是让我们的教师对问题持积极的态度,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发展的契机。现在,我校许多教师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他们不再回避问题,甚至会主动寻找问题。

我校开展的问题中心的教师学习分为两类:

其一是案例形式的问题中心学习。它首先呈现的是诸如“二期课改”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如模式、策略、方法)体系的内容,然后通过课堂案例来展示、印证,促进教学理念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大适用性的,能不断促进教师校本学习的方式。

其二是问题为本的学习。它是先提出一个典型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学习和依托现代教育理论.但仅此还不够,我们更多地要求教师研究和创生新的知识或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

反思性学习的策略----实践加反思

我们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经验也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实践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民乐学校的教师大多已具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如果不会反思,经验的价值等于零,对于他自己来说等于浪费。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

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我们向教师推行的反思,不是如清教徒式的冥思苦想,不是脱离行动的纯思辨行为,而是主张反思的结果要能改进或指导他们的教学行为。

强调反思并不是说不必再学习理论了。反思是根本,教育理论为我们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也不是代替他们的反思。

近两年来,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的:

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如导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自己崇拜的教师):

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记、阶段教学回顾与自传、课堂教学录像自我分析等):

通过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变化等)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技术来反思(通常通过同事教学小组观察课堂教学实况,并通过录像进行微格教学技术分析与诊断);

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如面向社区家长的开放教学、家长、学生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座谈会等)。

反思性学习的保障----校长的引领与支持

校长作为学校运营与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在学校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学习,满足每个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建立学习型学校,保障学校能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因此,校长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要为每个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校长要指导并参与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同时建立支持性制度和机制,如:

创建反思性教风,致力于营造研究、合作、自由对话的教学氛围,如建立反思性教学论坛、研讨会等。

建立鼓励反思的制度:如建立反思性职业行为规范:创新激励反思的校本教研方式:把反思列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内容:把反思成果作为奖金分配中创优贡献奖评价指标之一。

在合作教学中促进教师合作性学习

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但有的教师一直错误地以为,学习是个体行为。如果按照这种认识,那么,就不必强调其合作学习的必要。但从校本培训的国际视野看,同行之间合作和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成功的保障。

我们的实践证明,教师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教师之间互学互补。

我校教师虽然在年龄上比较接近,但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事教学小组层面开展合作教学.小组成员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校推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包括指导性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评估小组行动等),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观摩教学、教学展示等),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事件调研、反思性教例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教学创新论坛、课题引领的行动研究等)。

另外,与走进我校的教学研究者、专家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研究活动也属于我校教师的合作学习。这是我校在开展校本学习与培训中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二期课改”教研活动中与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在互动式切磋中学习。作为校长。我也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主动吸收校外资源为我校所用。

第4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关 键 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活是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使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困难性、开拓性与日俱增,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关系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旨在从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着手,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与对策,达到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学校、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育部长周济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指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学毕业,对大学生本人而言,是学生时代的结束,社会职业生活的起点,是他们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开创事业的关键转折期,广大青年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能否以积极稳健、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心态适应新的角色和新的环境,关系到青年一代对国家、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方略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毫无疑问,广大青年能够顺利就业,学校、政府、社会能够妥善解决他们毕业、就业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毕业生必定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年轻群体,必定是一个忠心拥护党和政府的热血群体,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反之,则会对学校、政府和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引发动荡。对于家庭而言,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的顺利成长,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是有一个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是每个家庭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源泉,反之,一个无法顺利毕业、就业的孩子,必定会使一个家庭失去应有的欢声笑语。对于学校而言,大学生就业率、上研率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稳定积极,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高的最直接反映,也是一个学校良性发展的灵敏器,直接影响到该校的社会声誉和未来生源以及政府各界对学校的投入。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大学生个人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家庭、学校和谐稳定的关键。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顺利转变

作为学生,尽管大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在经济上、认知上、社会实践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经济依附性和解决问题的依赖性,独立处世处事能力非常缺乏;加之现今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更不要说独当一面地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社会中学习,在学习中了解社会,独立承担、举办、、策划和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广泛开展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创性,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社会角色的顺利转变。

(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当今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人成才,鼓励和鞭策大学生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积极地开发自己、展示自己、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摈弃悲观盲目、自私自利、羞怯胆小、明哲保身等封闭消极的思想,使他们不仅学习能力过硬,而且知行合一,心智和谐,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

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吸引力不大,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与抽象,现实与理论缺乏联系,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个人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低,随意性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大,因此,很有必要进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方法创新必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鲜明论断,也充分彰显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方法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前提,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动力为目标,最终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一是要通过自觉实践,推动方法创新。实践出真知,实践贵在自觉。只有建立在自觉意义基础上的朴素实践,才能打破陈规旧垒的束缚,取得积极的建设成果,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实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二是要通过反复实践,推动方法创新。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事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换新的手段、实施新的方法。反复不是重复,而是美好教育行为的一次次升华。提倡反复实践,目的在于不断积累经验,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通过反复在反复,来实现新的提高。三是要通过反思实践,推动方法创新。反思过程是批评和检讨自己的过程,是永不知足的表现。经常在实践中开展美丽的反思,会让我们的实践生机盎然、花样翻新,结出理性与理想的果实。

具体的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灵活地利用多种方法,充分用好三大课堂,即教学活动(第一课堂)、校园活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将这三大课堂内在优化、相互补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践性。

二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和谐浓厚氛围。一是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和谐关系。二是构建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关系。良好校风和学风,不仅能给学生教育和熏陶,也能促使整个学校师生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三是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即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关系。

三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一方面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其次,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过去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

四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渠道, 切实开拓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实现网络的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统一,以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其次,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推动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用网络这一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再次,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学生文明用网。

五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管理、有制度、有考评、有激励、有监督,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感染力和示范性,以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为铺垫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能力。

六要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大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高校还需着力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持久健康开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前提,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很难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更很难学好习,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基础性和必要性教育,甚至可以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或首要的位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知识教育的基础,因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坏关系到知识教育的发展,而且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离开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任何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其它方面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缺失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其它教育都无法顺利完成,甚至会给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困境,使教育事业不能良性运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便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教育工作,更不能放松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共同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启,王忠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路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2]艾红梅,王平,任志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探索,2010(02)

第5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导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承教导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导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要害。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治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造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导思想和教导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导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保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各种详细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触和领悟。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把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长处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保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导”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导”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详细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索。(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导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动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要害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碰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旧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央”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非凡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常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治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治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造。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6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校本教研在实施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首先,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负担重,无暇关注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和方向,很多教师认为教研是专家们去做的事,自己负责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行了。其次,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浮于表面。教研活动过程中没有深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是由教学专家点评,缺乏一线教师参与的反思和研讨,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备课、听课、评课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时还成为了教学工作的负担。另外,教研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教师的集体力量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仍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教材的分析、教学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重要教研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共同协作和相互支持,单靠教师的单个埋头苦干是难以完成的。

那么,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将校本教研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发挥教研组的合作性、集中群体智慧和结合专家的引领是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紧迫问题。笔者试着结合一些学校的富有成效的做法,探索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个人教学反思,进行自主研究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出色的教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思考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比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有时更深入而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如果教师缺失在行动中反思的意识,其工作成效就会“灌水”。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基础和前提。第一,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及时反思教学行为。下课的铃声仅代表着课堂教学的结束,教师应该通过及时反思来加以总结和升华。通过对课堂的导入、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等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思考在下一节课将如何弥补本课的缺憾。将不足和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以便总结经验和避免低水平教学行为的重复。

第二,不断积累观摩心得,细化课例观察反思。听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常态活动,也是教师开展课例观察的主要形式,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教师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教育态度,发现适合校本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节气氛活跃的英语课,不一定等同于一堂优质英语课。通过课堂,可观察教学有效性、教师的语言教学观、激励方式和创新思维等。比如,通过对“英语课堂用语”的观察可以知道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和教育态度。“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适当利用母语辅助”是每位英语教师都熟知的教学原则,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常以母语组织教学。无论他(她)的课讲得多好,表达多么流畅,母语组织教学折射出教师的语言观,那就是英语是靠教师的讲授“学得”的。但是,教师仅采用以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无疑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听课是课例观察的重要形式,评课则是行动后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听课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客观而理性的观察,发现那些蕴藏着执教者好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的细节,反思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归纳总结符合校本实际的经验和做法,为授课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有益,同时促进了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注重学生学习评价,分析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作业(包括口头和笔头作业)、学生的评价量表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比较直接的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得益于他们注意分析和反思学生的作业。从作业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分层作业设置是否合理、作业难易是否适中、分层教学是否落实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等等。当然,聪明的教师不妨将“权力”拱手让给学生,直接让学生写学习反思,从批阅他们的学习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直接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二、建立教师学习团队,健全合作机制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教师群体的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团队,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制度化。作为校本教研的标志,教师学习团队起着核心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等形式围绕教学开展校本教研。

规范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导学案的设计、学情分析评价的标准等进行讨论,及时讨论“个人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相互促进,适时总结;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设计、电子课件、课文录音、作业设计和教学后记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针对本校学情,对作业、测试内容和假期作业等分层。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1]。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2]。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强调专业发展要基于校情,要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例如,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其他教师自愿参加,组成“教师学习团队”,聚焦课堂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轴心,采用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人同课、同伴互助和伙伴示范等行动研究,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帮、互促,达到团队教师的业务水平相互提高,并在教研组、校际教研、片区活动中分享研修成果。

三、借助专家科研引领,提升校本教研

专家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如教学专家、富有研究经验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对校本教研的介入,包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构。比如,请专家进行专题系列的学术讲座,对本校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找到核心问题并辅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等。每个年级每学期推出至少一节的英语公开课,按照上文所述的课例研究的方式邀请专家同行听课、评课、收集信息和意见,会后在专家同行指导的基础上,教研组进行归纳、反思和总结。同时,利用省教研室的“教学新时空”和“牛津英语教研网”等网络资源,组织收看教研直播和网络远程培训,认真观摩并进行反思,使之成为教研观摩、专业提升的平台。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改革,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升学校的教研力量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课题要结合教师个人或集体反思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解决本校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困难为出发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找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题研究,教师学习团队深入课堂,收集信息,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切实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个人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

【注释】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2.

第7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各位尊敬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实验小学参加我校语文“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同时更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来对我校的教研活动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指导。今天参加活动的有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来宾。感谢市小语会给了我校一次向诸位专家、老师学习请教的机会。今天的活动安排已在各位老师进门的时候发放给大家了。我们的活动准时开始。现在请授课老师和孩子们做准备。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汇报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来介绍一下我校的校园网站,汇报时,您可以边听边查阅我校的教研信息。

2002年,随着新教学楼的竣工,我校的软硬件各个方面都逐步到位了。目前,我校学生用机、教室教学用机、教师办公用机共323台,并达到百兆到桌面。

本校校园网站已开办近3年之久,为校领导的行政命令、上下级思想交流、教师办公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平台。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校校园网站的首页。通过导航栏,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我校网站的构成:有学校概况、学校管理、教师天地、学生园地、党团生活、大队部、政策咨询、留言簿和资源库。同时,校园网站还为我校教师提供FTP,E——mail,VOD视频点播等服务。

今天,我们是将实验小学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点思考、探索和一些尝试以及困惑坦诚地置于各位老师的面前,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这里,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天我们所展示的课改实验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其实很多学校都已在实施和研究,也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我们在这里不揣浅陋,就是想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校的语文老师搭建一个对话、展示、提升的平台,在各位富有经验的专家老师的指点帮助下,以这次活动进一步地促进我校语文教师将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促进老师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我校向学习型、科研型、实践型、总结型的教研组织再迈进一步。

自2001年秋季课程改革开始在部级实验区启动至今,已历经了四个年头。我校也同新课程一起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老师们在这条充满艰辛,更充满希望的探索之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在我校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试图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力求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由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新课堂问题多,困惑多,矛盾多,因此,以往教师孤军奋战的教学研究方式已不再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课堂。在我们倡导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校也在不断修正学校的教研方式,同许多学校一样,我们将我校的教研视角定位在群研上。群研在我校是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个操作层面。2003年6月,我校进行了首次校本培训,当时,张平主任、李晨红老师等专家做了切合教学实际又具指导意义的理念的引领,令我校的老师受益匪浅。

其实,实验小学的群研工作历时已久了。这些年来,我校的语文教研在校领导的关注和天山区教研室、乌市教研中心、自治区教科所以及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继续教育处等各级领导的专业指导下,本着扎扎实实搞教学的精神,特别重视加强教研组内的群体学习和教学研究课的交流。这几年,在前一任主任梁主任的具体指导下,学校一直坚持教研组隔周学习的制度(本学期改为一周一次的教研组群体学习)。在教导处的指导监督下,各组老师以“推荐与自选相结合,个体研读与群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学习,这样是着眼于培养每位教师做思考型、反思型的教师。同时,我校注重在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研究课的实施,特别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有幸承担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在教研专题探索的驱动下,我校紧抓各教研组的组内研究课的课堂实践工作。为了让教师尽快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验最初的两年里,我校各教研组每位老师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达2——3节(每次上课前上报学校,通知各科老师听课)。同时,教导处非常重视教师课后自我反思能力的训练,写教学反思是我校的教研制度。其间,我校每学期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校级教研活动(如校本培训,教师间的教学比武,家长开放日活动、青蓝工程等),充分发掘校内有潜力的教师,并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理论引领下的较为夯实的课堂实践,使得我校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基本达到了全员参与、全员提高的教研目的。

    在这样的积淀下,我校语文教研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科研特色: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立足基层教研组,实抓群研工作,教研组工作求真、求实、求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群策群力,博采众长,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尝试走班、集体评课” 的群研制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下面,我就将我校的“集体备课、尝试走班和集体评课”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及更好的建议。

一、 集体备课:

1、 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 实施:

(1) 原则: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2) 措施: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 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 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 ,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 尝试走班:

1、 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 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 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 集体评课:

1、 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 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 讨论交流。

3、 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 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将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近几年在教学研究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做了简要介绍。之前,宁老师和李校长对我校开展这个研讨会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办得有特色,让参与的老师们不虚此行。对于特色的定位,我想,我校这些年就是突出了“研”和“实”。在我校校领导所一贯要求的以研究为先导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老师们用笃学实践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求得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第8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一、强化学习培训,让教师在专业学习中成长

1、专业知识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教师立足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专业培训和自主学习是教师学识增长的重要途径,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加强专业引领和指导,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开拓视野;强化学习自觉,让继续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强化专业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研修活动,引领带动教师成长。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培训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学习先进的科研理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育理论储备。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师成为读书学习的典范,不断加强学习,丰厚积淀,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我校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载体,积极倡导老师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如鼓励教师理论书籍的学习:《名师专业发展的背后》、《教师的思考力》、《用成绩说话》、《理性锁定教师人生大格局》、《名师工作室的春天》等多种理论书籍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开启教师的思想。一是以集中和资助的理论学习积极引导教师的发展。二是在校内开展了理论学习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维。三是组织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或经验文章,升华理论学习的内涵。常话说的好,没有教师的理论学习,就很难有教育的春天。

3、教学技能学习。一是普通话。让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晋级。在校内推动人人说普通话,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媒体,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二是文字书写能力。要求我校教师在课堂书写过程中,既要保证字体规范,词语通顺,又要让学生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加强了教师板书规范,加强对粉笔字的训练。三是提升现代化电教媒体能力的培训。我校要求人人学会使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这样一来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使我们的教学情境得到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教学的重点也得到实现。利用课件,把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二、立足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多种活动中成长

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我校的课题研究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我们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2、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强化了教师实践智慧,发展了教师反思能力。我们以具体的课例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范。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时,同组三名教师都选同一内容上课,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分析问题。第二位上课的教师通过比较及反思,根据新情况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重新审视、调整,然后上课、评课。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上出了不同风格,其教学结构及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课三人上”是组内所有人员围绕一个课题发挥各自特长,执教者个体反思,辅以同伴互助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育沙龙。教育沙龙营造出的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我们每次确定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如以“合作学习大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 “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目前实施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三、聚焦课堂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也是磨练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课例研究是中小学最重要、最易行、最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师最关注、最感兴趣,最真切的行动研究。因此,我校校本研修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新课程改革核心,抓住研修的主阵地,引领教师围绕课堂教学问题开展研究。

1、抓备课。①实行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②通过集体备课,举全校之力建立教学资源库,积极倡导教师建立并丰富自己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2、磨上课:①落实“四个凡是”原则,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以求每位教师都能立足课堂教学,运用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②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开展常态课指导反馈活动,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③开展课例研究。通过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多形式课例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3、促交流。①建立新的听课制度。校级领导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教导处、学科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②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③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教研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4、倡反思。①以学科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②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③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开展评比,汇编交流。

四、坚持教科研一体,让教师在教学改进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管外界的环境影响如何,教师自己才是成长主体,应该有一种强烈的成长意识,这种意志和决心是教师实现人生跨越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自觉提升的内在动力。

1、贯彻理念,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一是学校提出“一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骨干”的教师专业成长要求,让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明确目标,自发形成成长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将教师的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听课报告以及参加培训情况等能够记录自己专业成长的资料,全部归案。以此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便于以后更好的发展。三是制定三年自我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规划,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要求教师就自身专业不足,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具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此提升教学业务水平。每学年教学处就教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2、名师引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以“三名工程”为桥梁,借助片区名师工作室及兄弟学校的平台,让我校教师积极参于片区的各种教研活动,让他们从中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本校的教学。通过与多个学校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的进步和成长。通过片区名师室和校级名师来带动培养出更多的名师,为我校培养储备优秀人才,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以此来提升我校教师的的整体素质。

第9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 校长课程领导力 教学反思 有效途径 需求

一、课程领导力,是对现代校长的全新要求。

课程领导力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理念,它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老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已成为要求现代学校校长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要求校长从传统的“行政权威”转为“专业权威”。它要求校长不仅仅是一名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并不是一种行政力量,而是通过行政力量整合的学术力量。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施,不仅仅依靠课程领导的法定权力,更多是依靠自身的专业威信,校长课程领导的动力来自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是一种自我驱动,不是来源于外部,上司的监管、监督。

校长的“课程领导”强调学校远景的塑造,着重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规划的机会,推动学校内部教师的课程领导,保持持续性的课程对话,形成关心课程发展的专业社区,确保学生的学习品质。课程领导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领导所倡导的管理新理念,注重和谐发展的塑造和相互过程的领导创立,注意发挥下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依靠教职工的智慧,切实发挥教职工的潜能,让教职工分享权力,民主参与,跟教职工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校长,要提高课程的领导力,一定要多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指导教学,和教师一道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合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校长亲自领导和组织进行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等。它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失误或缺漏地方,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进行的反省与审视。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教学反思的活动中,校长担任的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专家,一名教学研究的带头人、引领者,是教学反思的组织者,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它是校长用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校长可以组织和指导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成功的做法。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谈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有特色的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当的多媒体应用。

2.失败与失误之处。表达不清、处理欠妥、方法不当、演示失败等课前预估不到的地方,教育学生语言不当、环境不适,等等。

3.课堂灵感。在教学展开,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深入过程中,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恰当处理。

4.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本章节某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提高,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

5.同行之共识。其他教师独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的观点和做法,以及引以为戒的地方;听课老师指出的符合学生实际、不受学生欢迎、学法指导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

6.学生方面的问题。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收程度、重难点是否已经掌握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7.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优于教师预设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8.再教设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在教学上探索出的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组织教学上的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思考再教这部分如何做,某种情境下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教师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反思,有助于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有效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对教师而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以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行教学反思还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方式也正契合了当今对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要求,与课程领导所体现的共同性、平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校长的要求。

1.有先进、清晰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先导。校长作为本校教学反思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导为切入口,其自身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校长自身不断地学习。校长要懂得抓大放小,要懂得放权,抓好学校的大事,其他的事交给老师们去完成。不能什么事都管,份内的管,份外的也管,每天忙得不亦乎,找不出一点时间来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才能组织和指导好学校的教学反思工作。

2.开展教学反思,校长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课程领导要求校长走到教学中的一线来,不能仅仅躲在背后作为一名管理者。课程领导要求校长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成为教师中的教师,成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专家。校长在搞好学校管理的同时,要亲身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实施教学过程,要潜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思考问题。除了亲自带课外,校长还要经常参与听课,比如有的学校校长坚持“每周随堂听课”,经常参与评课。校长亲自参与日常教学和常态化的教学反思活动,会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引领全体教师争当研究型教师。而且校长亲身参与教学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校长自身反思的能力,才能驾驭和引领教师们开展行之效的、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活动。

3.正确指引,创造条件,营造教学反思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反思中,校长除了要亲身参与,还要负责组织协调,组建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给出明确的目标。校长要给学校的教学反思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必要的物质上的支持外,还要有精神上的鼓励,要有公正公思成果的评比,从而激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学反思中,要坚持民主的原则,通过讨论、聆听、探索、争论与质疑等方式,分享不同的观点,建立尊重、容忍、敏感和相互关联的工作环境。课程领导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权利的共享,它不再是校长、行政人员的专利。教学反思作为课程领导一种具体的形式,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校长创造的条件,营造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影响着反思的质量,也影响着反思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权威”.教育发展研究,2006,4A.

[2]张民生.校长的课程领导[J].基础教育课程参考,2005,(9):4.

[3]杨明华.打造活力课堂必须提高课程领导力.上海教育教研,2008,4.

[4]杨连民.回归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上海教育教研,2008,3.

[5]本刊特约评论员.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上海教育,2007,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