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信息化下家校合作内涵演变浅析

教育信息化下家校合作内涵演变浅析

摘要: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中的主要教育场域,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成才至关重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家校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章通过研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征,分析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针对传统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探析2.0时代下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拓宽沟通渠道,更新协作观念,开放学习资源,完善信息建设等,建立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关系中要注意的问题,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智慧教育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家校合作;内涵演变;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1],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信息化教学、数字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要顺利完成计划中提出的主要任务,需要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探索2.0时代教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家校合作必不可少。家校合作起源于美国,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进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铸魂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探讨,目前有关文献较为缺乏,因此分析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与提升策略,使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更好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很有必要。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征

南国农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及科研中,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教育资源、增强信息素养等手段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此概念需要从科技和教育两方面入手,将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到教育领域中,提升信息素养及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2]。陈琳总结前人的研究,对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即在新时代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3]。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4]。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教”“学”方式多样化

从教育信息化1.0重视校园网络应用的建设到教育信息化2.0开展智慧教育、育人为本,这一大跨步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生态和系统的内在提升。2.0时代的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利用粉笔、黑板、书籍学习,学生有了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教育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不必局限在教室中学习,线上和线下教育二者结合,将教育信息化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室发展到现在的在线教育、智慧校园以及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优化,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2.人才培养创新化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建构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育的变革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习者仅仅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运用互联网,打破了资源获取的屏障,学习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各类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造,更加注重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字技术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融合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方法与模式,比如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等,致力于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创新和优化。3.服务精准化、个性化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出以“育人为本”为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利用大数据等科技,可以准确高效地了解用户需求,精准提供用户服务支撑,精准引领创新和驱动发展,不断完善各种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决策、管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极大地优化了“平台+教育”的服务能力,优化了各种业务流程,为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获得更加针对性、精准化的服务体验,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通过网络,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亦可以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可以根据用户所需,为其推送更加精准化、高质量学习内容与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因材施教的同时缩小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

家庭和学校作为具有互补性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单元,已成为各专家和学者的共识。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这一概念的范围扩宽到社区,提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共同对学生产生叠加影响[6]。而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合作。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对学生影响深远的社会性组织,携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7]。刘衍玲等认为家校合作即家校之间互相支持与配合的双向性活动,双方只有一个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虽然目前家校合作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家校合作的双向互动性、目标一致性、优势互补性,已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内涵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演变。家校合作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必会有革命性的变革,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9]。边玉芳将我国的家校合作划分为初步萌芽、正式推进、规范提升、战略发展四个阶段,认为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10]。由此可见,将信息化贯穿到家校合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传统家校合作基础上进行分析,建构了新的教育网络,如图1所示。无论是传统时代还是2.0时代下的家校合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家校合作中的主体。第一,家庭。家庭作为孩子最早的活动场域,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家长无形的熏陶,且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是孩子自然成长的保障。第二,学校。学校的纪律与规章制度是需要学生去遵守的,与家庭教育终身性与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更多是阶段性教育,更加专业化与规范化,且具有确定的教育目标。第三,社会。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他们在社会中历练,在社会中成长,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增长经验和见识。只有三者的驱动力朝向一个共同方向,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成长,在该模型中,从四个维度阐释传统的家校合作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

1.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

新旧媒体作为家校之间的合作载体,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媒介。关于新媒体的内涵界定,至今尚未确切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如下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1]。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旧媒体单向传输的方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了家长和老师、学生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性,加速了信息传播,家校的合作渠道更加多样化。

2.从文化素养到信息素养的转变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努力方向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即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而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们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三部分,即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12]。近年来,信息素养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3.从物理合作空间到网络合作空间的转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室、家庭等具体的场地中学习,网络同样可以成为学习场地。因此,家校之间也经历了从物理合作空间到网络合作空间的转变,家长和教师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场所等空间,网络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又一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合作空间和物理合作空间的相互融合,使网络合作空间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主阵地。

4.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的转变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生学习多利用纸质教材等印刷文献,而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慕课、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学习资源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数字教育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开放共享,使学生、家庭、学校都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数字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家校合作并不是抛弃了原有的四个维度,而是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二者是并存的,使家校合作更加高效,这既有利于创新“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有利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开展。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家校合作的模式单一,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试图提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

1.拓宽沟通渠道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也衍生出了新的交流方式:微信、QQ、微博、公众号、论坛等,利用这些新型交流途径使得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交流更加便捷,拓宽了沟通渠道,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且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一些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家长之间也可以彼此随时交流,经验互享。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彼此之间的沟通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能更快获得反馈信息,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合作方式,也方便了社会人员随时了解学校有关信息,利于对学校的了解和监督。

2.更新协作观念

对家长及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普及家校合作的相关概念,以及家校合作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家长更新观念,提升合作素养,理顺家校关系,摆正自身角色,彼此尊重信任,使家校合作意识深入人心。且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相关课程语音视频,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加强教育信息化、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熟练运用现代化设备,推动与教育教学结合,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法结合,完善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促使双方不断提高现代化合作观念和合作能力。

3.开放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仅靠书籍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打破学习壁垒,获得各种资源,学生在家也能学习已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优质资源,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也倒逼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向前迈了一大步。学生不但可以在校学习,同时在家中也可以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学习资源获取的屏障,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使家长和教师为学生共同打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4.完善信息建设

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生信息数据收集,建设家校合作的网络沟通平台,家长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学生相关情况,实现家校合作信息互享互通,深化家校合作目标,发挥新媒体的匿名性、提升家校之间的合作质量。对于已经形成的家长委员会也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不要将平台交流仅仅流于表面,要将传统合作方式和信息化平台相结合,将家校合作落到实处。2.0时代,各种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家庭、学校、社会可以有效监督,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模式,有效减少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推动智慧教育的开展。

四、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微信群的信息乱象

建立微信群是为方便家校间的沟通,但是现实中老师和家长的手机被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所占据,成了家长对老师的夸夸群,“晒娃”的攀比群,应付学校任务的投票群,老师的加班群,还有各种信息轰炸现象。家长和老师都有很大的压力,家长怕错过群里的重要信息,老师也没有精力顾及家长的频繁询问,这严重影响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家校合作的效果,如何去避免这种现象,值得思考[13]。

2.家校教育界限模糊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转嫁,让家长代替批改作业的情况,老师在微信群中下达作业任务,家长代老师批改作业,完成不好还将在微信群里点名,有时学生也会由于没看到消息而错过作业任务,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很好地完成,家长叫苦不迭,不但要面对繁重的工作,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作业,批改作业,上传打卡,这种方式模糊了家校教育的界限,激化家校矛盾,家校共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给家长减负,2021年4月份,教育部办公厅通知,严禁给学生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14]。但是具体在执行中如何真正做到厘清教师、学生、家长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定位,还需要做出努力。

3.网络虚拟化缺少情感共鸣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家校合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处,但其也具有虚拟化、快速化、复杂化的特点。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线上的交流,键盘敲打出来的文字缺少感情的表达和面对面的交流情境,也可能因家长和老师交流表达方式和风格的不同产生歧义,屏幕上的交流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多为非对称性相倚型的互动关系[15],2.0时代虽然给教育教学工作带去了很大的机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依旧无法代替传统交流形式,因为家校共育更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家庭,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成长状况。家校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共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划好家校的“经纬线”,各方不缺位、不错位[16]。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为家校合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充满着各种挑战,值得去探讨和研究。完善家校合作,处理好家校关系,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家校之间互相理解,携手并进,使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雪松 高杰英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