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全文(5篇)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第1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沟通而显得关系生疏,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由于溺爱或推脱责任的原因,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闲暇时光质量难以保证。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总是以金钱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往往会滋生孩子更多的恶习,以至于妨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没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机构支持,家长似乎无计可施。在如此这般情形下,家长只好无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此,学校除了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外,还要额外担负起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关于家校合作可行性的思考

第2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中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以学生教育为共同追求目标所开展的信息交流、行为协作方式。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共同关注点的基础上开展的,而近年来家庭教育对学生教育重视度的提升使得家校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就目前来看,家校合作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加以完善,以促进其优势的积极发挥。

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温馨、个性化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规范化内涵,更加保证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相对于以往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适应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处于成长期,其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的挫折,就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畸形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虽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感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机制,但一旦学生离开学校或者课堂,就会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导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将家长吸收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之中,使其在校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2.家校合作能够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

虽然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接受了相应的幼儿启蒙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多样、丰富的情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除了原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外,还将家长吸收到教育之中,借助其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来确保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实践表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明显的效果,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良好的应用策略加以实现。具体来说,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应当利用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1.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的内容、师资队伍和成熟的经验,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家长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将家长作为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并加以吸收和利用。

2.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上文所述,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其所掌握的信息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内容。但家长往往因为精力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充足的动力。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条件,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或者电话与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就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互动,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

家校合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换而言之,是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家校合作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在开展家校合作时,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学生个性化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自觉、自主地感受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价值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例如,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收获各种乐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价值,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吸引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之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秀玲.关于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讨[J].学周刊,

第3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协作学习习惯小学生培养

一、开展家校协作模式的价值

家校协作极具教育与社会价值,鉴于小学生仍处于初步学习发展阶段,辩证能力尚待开发,其尚未形成良好明辨是非能力,仍对较多事物缺乏清晰认知与判断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渐攀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日渐复杂有目共睹,较多干扰因素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实时性的影响。学生极易在此背景下造成思维偏差,低迷的风气与不良思想时刻对学生价值观造成侵蚀。基于此,家校协作模式可给予家长一个时刻关注、关心孩子成长学习状态的良好机会,为孩子不被低迷风气侵蚀提供保障。同时,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低下,部分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时刻关注孩子动态思维,对孩子思想引导工作有所欠缺,致使孩子难以实时倾诉自身烦恼与困惑,家长无法切实察觉孩子不良心理状态,致使学生个性、品质出现偏差,难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其次,孩子成长的教育、引导并非全权隶属于教师本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长较于教师属于孩子最为亲近、信任的对象,孩子对家长的关心爱护以及关注存在实时需求。目前部分家长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认为孩子学业需由教师全权负责,在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予帮助,缺乏相应管理工作,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家校协作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的必然选择,为防止孩子心灵受到侵害,造成不良习惯的产生,新时代家长需迫切认识实行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联动校方力量积极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创设与校方、孩子沟通交流的桥梁,有效引导孩子学习目标及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其辩证能力的提升,以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方法,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构建与反思,有效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理念,形成团结互助良好品质,使孩子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扎实完成每一步,成为一名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家校协作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策略探讨

1.突破传统家校合作界限。作为提升孩子幸福感的有效渠道,近几年家校协作模式已逐步被各大学校推崇并加以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高效、具有沟通协作的良好学习成长平台。突破教学成效,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校方及家长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助力家校协作模式转型升级,创设灵活性合作体系,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作。

2.构建家长学校体系。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素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最终成效及品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枢纽。家长学校的构建为校方与家长协作沟通提供了一个新兴渠道,鉴于多方因素,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足,自身文化知识、教育经验、原则、方式过分受限,其多以前辈教育经验与儿时感悟作为育儿参考。为此,该体系的创设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获取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空闲时段家长可在校内进行学习,校方可在每月、每季限定时段内邀请相关专家或校内教师为教师开展教育讲座,给予家长新兴教育理念与开展家校协作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感悟我国新时代素质教育相关的优秀政策及方针,为其更新、升级自身陈旧教育观点,感受教育理念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提升家长教育意识与技巧,让家长积极投身于家校协作过程中来,与学校共同配合努力,为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提供坚实保障,予以孩子一个温馨、有趣的学习环境。

3.开展家访活动。家访活动是校方走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学生内心动态的首要渠道。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日常学习状态,并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经验,倡导新时代素质教育相关理念,鼓励家长多多关心孩子日常生活与学习状态,构建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监督工作,督促学生在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而家长也可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进度、情感波动,并以此为依据与孩子缩短心与心间的距离,为孩子排忧解难、解决学习困惑与生活烦恼,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在此过程中家校双方进行相互沟通了解,增进感情,通过该模式对家长与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与认可,将家校协作落到实处,实现了双方理念交换、共享,助力达成共识以及教育默契的形成、统一。同时,双方通力合作,针对孩子实际情况与身心状态优化适实教育方案,以强而有力的信念感与责任感,为孩子创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4.开展家长会。家长会的开展是帮助家长间快速了解、融入班级大家庭,进行学生家长角色的良好途径,教师可在家长会中为各家长详细介绍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硬件资源配置、办学思路等情况,帮助家长切实了解孩子教育环境与教学氛围,同时,教师需在家长会中为家长科普开展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为其解读家长应配合的相关家庭教育工作及各类准备内容,教师可以异彩纷呈的课件与详细、直接、实在的课件内容吸引家长,落实家长会开设意义,与家长宛如朋友般实时沟通,两者相互交流教育困惑、教育经验、教育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家长排忧解难,提供家长优秀育儿建议与指导目标,帮助学生在校内、在家庭都拥有良好、温馨的学习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成长为一名优秀且自律的学生。

5.开通意见反馈渠道。开通意见反馈渠道可从校长专线、校长信箱、公众号反馈等形式入手,该渠道的开通并非单纯的一个号码、一个邮箱地址,其本质是建立家校间沟通协作的友谊纽带,加之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支持,家校间的沟通方式已从传统家访向数字化形式逐步转型升级,已获得质的飞跃。为便利双方,校方可通过自身信息化部门开设相关意见反馈渠道,以校方公众号、小程序中的意见反馈功能实时联通校长以及学校管理层,家长可利用该功能对学习实时进行意见反馈及提问。再者,校方需设立相关意见反馈标准规章制度,应在三天内对家长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惑,以提升解决问题时效性,提高家校协作的信任度与合作度。校方收到的信息是极具建设性意义的来信,是富有极高价值的信息。在进行信息解答时,校方需认真、积极答复,以满足家长相关需求。

6.校内开展研讨。为全面提升校内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相关意识,加强教师的家校协作理念,校方需定期开展相关研讨会议,对开展家校协作相关内容创新、改革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为创设家校合作科学有效的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一些符合家校共育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其次,通过研讨会议的开展可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家校协作模式开展的重视程度,帮助其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与研究意识,明确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家校协作的必要需求。另外可以及时捕捉教师的一些创新举措和实施办法,提高交流分享的效果。在一系列围绕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研讨活动中,碰撞出的一些新思路可以及时得到验证,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趋于成熟,让培养学习习惯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最后,还可以鼓励教师将关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交流材料整合,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心得笔记,从而提高教师对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

7.多渠道践行培养学生习惯。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校方出台相关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制度,坚决贯彻新时代素质教育培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在进行实际学习习惯培养活动中,校方需以教育部门相关政策为指导,通过校训、班规、校歌等内容的熏陶,利用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童谣诗歌,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形成优秀品性及素养,促进校内和谐文明环境的建成、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通过开展大型文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时政活动的育人功能。再者,教师需实时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其作为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引导者之一,应以诚信教育理念为价值导向。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践行诚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细微的小事中用诚信感染教育学生,从本质上而言,教师需达成言出必行,不失信于学生。最后,校方可切实发挥校内精神文化价值,实现隐形课程育人战略。目前,培养小学生优秀学习习惯是当前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已是目前家校协作的共同愿望与目的。据相关学者深入考察,家校协作模式可深入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陷及不足,两者力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整合家庭、学校教育优质资源,合力为学生创设优质教育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共同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优良学习品质等综合素质。校方与学生家庭需共同找准契机,以家校协作为切入点,其驱并进、双管齐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生获取良好教育的坚实后盾,最终成就孩子幸福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江.营造家校教育共同体提升教育合力[J].名师在线,2019(10):92-93.

[2]隋影.凝聚校家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4-23(008).

[3]欧阳帆.试析初中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76-77.

[4]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03):7-10.

第4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一、二位一体教育是家校合作可选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性的教育进行研究,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并强调: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改革效率的提高的基本原则是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班主任工作规范和要求中也告诫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对学生的各项教育保驾护航。当然,我们有很多案例是因为家校合作不力造成的。如,2018年安徽淮北某实验小学发生一起校园寻衅滋事事件,五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在校园内被学生家长殴打致伤。事实是打人家长的孩子在班级打了其他同学,回家后谎称自己被打;结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不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到校对班主任进行殴打,并对班级多名学生进行谩骂。又如,四川资阳市某高三学生家长在高考结束后在学生面前殴打班主任。我们总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出现矛盾、分歧,可能是个别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式、水平上有问题,也可能是个别家长袒护孩子,个人素质不高。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各项素质肯定是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核心,更是一个班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行为、思想品质和健康成长。只有家校二位一体共同发力,让孩子时时得到健康的教育与指引,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二位一体教育构建的可行措施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可以说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习惯品质等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经验的班主任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更有经验、方法和水平。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班主任要做好家校合作二位一体构建的推进者和引导者。

1.和睦友善礼待家长,尊重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教师接受过专业教育,班主任一般都是教学方面过硬、师德师品过关的。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在选聘班主任时都是会进行全盘考虑,不会让不负责任、素质不高的老师去做班主任的。家长的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基于教育好孩子的这一共同目标上,教师与家长还是有共同语言行为的。很多时候,班主任要理智,要与家长和谐、和睦、友善相处。不管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班主任和家长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有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出错,请家长来,结果板着脸,甚至在学生面前批评家长,这不是教育的本真,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我们应该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与家长交流。如果是当面交流,我们要用理智的情绪去面对,热情让座、面带微笑,在谈话中要注意分寸,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商讨的语言且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另外,要虚心、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能让家长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家长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家校合作教育的二位一体构建需要班主任表明态度,让家长看到学校是真诚的、真心的。让家长在崇高的教育责任心中获得感染,愿意与学校合作,建构和谐融洽、互相信赖二位一体的教育同盟。

2.加强联系开展指导,为了孩子提高教育效果

第5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家校合作;内涵演变;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1],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信息化教学、数字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要顺利完成计划中提出的主要任务,需要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探索2.0时代教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家校合作必不可少。家校合作起源于美国,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进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铸魂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探讨,目前有关文献较为缺乏,因此分析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与提升策略,使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更好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很有必要。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征

南国农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及科研中,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教育资源、增强信息素养等手段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此概念需要从科技和教育两方面入手,将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到教育领域中,提升信息素养及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2]。陈琳总结前人的研究,对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即在新时代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3]。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4]。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教”“学”方式多样化

从教育信息化1.0重视校园网络应用的建设到教育信息化2.0开展智慧教育、育人为本,这一大跨步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生态和系统的内在提升。2.0时代的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利用粉笔、黑板、书籍学习,学生有了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教育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不必局限在教室中学习,线上和线下教育二者结合,将教育信息化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室发展到现在的在线教育、智慧校园以及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优化,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2.人才培养创新化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建构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育的变革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习者仅仅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运用互联网,打破了资源获取的屏障,学习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各类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造,更加注重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字技术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融合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方法与模式,比如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等,致力于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创新和优化。3.服务精准化、个性化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出以“育人为本”为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利用大数据等科技,可以准确高效地了解用户需求,精准提供用户服务支撑,精准引领创新和驱动发展,不断完善各种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决策、管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极大地优化了“平台+教育”的服务能力,优化了各种业务流程,为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获得更加针对性、精准化的服务体验,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通过网络,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亦可以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可以根据用户所需,为其推送更加精准化、高质量学习内容与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因材施教的同时缩小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

家庭和学校作为具有互补性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单元,已成为各专家和学者的共识。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这一概念的范围扩宽到社区,提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共同对学生产生叠加影响[6]。而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合作。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对学生影响深远的社会性组织,携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7]。刘衍玲等认为家校合作即家校之间互相支持与配合的双向性活动,双方只有一个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虽然目前家校合作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家校合作的双向互动性、目标一致性、优势互补性,已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内涵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演变。家校合作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必会有革命性的变革,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9]。边玉芳将我国的家校合作划分为初步萌芽、正式推进、规范提升、战略发展四个阶段,认为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10]。由此可见,将信息化贯穿到家校合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传统家校合作基础上进行分析,建构了新的教育网络,如图1所示。无论是传统时代还是2.0时代下的家校合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家校合作中的主体。第一,家庭。家庭作为孩子最早的活动场域,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家长无形的熏陶,且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是孩子自然成长的保障。第二,学校。学校的纪律与规章制度是需要学生去遵守的,与家庭教育终身性与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更多是阶段性教育,更加专业化与规范化,且具有确定的教育目标。第三,社会。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他们在社会中历练,在社会中成长,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增长经验和见识。只有三者的驱动力朝向一个共同方向,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成长,在该模型中,从四个维度阐释传统的家校合作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

1.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

新旧媒体作为家校之间的合作载体,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媒介。关于新媒体的内涵界定,至今尚未确切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如下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1]。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旧媒体单向传输的方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了家长和老师、学生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性,加速了信息传播,家校的合作渠道更加多样化。

2.从文化素养到信息素养的转变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努力方向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即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而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们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三部分,即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12]。近年来,信息素养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3.从物理合作空间到网络合作空间的转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室、家庭等具体的场地中学习,网络同样可以成为学习场地。因此,家校之间也经历了从物理合作空间到网络合作空间的转变,家长和教师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场所等空间,网络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又一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合作空间和物理合作空间的相互融合,使网络合作空间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主阵地。

4.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的转变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生学习多利用纸质教材等印刷文献,而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慕课、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学习资源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数字教育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开放共享,使学生、家庭、学校都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数字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家校合作并不是抛弃了原有的四个维度,而是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二者是并存的,使家校合作更加高效,这既有利于创新“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有利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开展。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家校合作的模式单一,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试图提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

1.拓宽沟通渠道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也衍生出了新的交流方式:微信、QQ、微博、公众号、论坛等,利用这些新型交流途径使得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交流更加便捷,拓宽了沟通渠道,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且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一些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家长之间也可以彼此随时交流,经验互享。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彼此之间的沟通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能更快获得反馈信息,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合作方式,也方便了社会人员随时了解学校有关信息,利于对学校的了解和监督。

2.更新协作观念

对家长及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普及家校合作的相关概念,以及家校合作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家长更新观念,提升合作素养,理顺家校关系,摆正自身角色,彼此尊重信任,使家校合作意识深入人心。且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相关课程语音视频,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加强教育信息化、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熟练运用现代化设备,推动与教育教学结合,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法结合,完善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促使双方不断提高现代化合作观念和合作能力。

3.开放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仅靠书籍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打破学习壁垒,获得各种资源,学生在家也能学习已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优质资源,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也倒逼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向前迈了一大步。学生不但可以在校学习,同时在家中也可以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学习资源获取的屏障,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使家长和教师为学生共同打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4.完善信息建设

利用大数据,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生信息数据收集,建设家校合作的网络沟通平台,家长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学生相关情况,实现家校合作信息互享互通,深化家校合作目标,发挥新媒体的匿名性、提升家校之间的合作质量。对于已经形成的家长委员会也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不要将平台交流仅仅流于表面,要将传统合作方式和信息化平台相结合,将家校合作落到实处。2.0时代,各种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家庭、学校、社会可以有效监督,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模式,有效减少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推动智慧教育的开展。

四、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微信群的信息乱象

建立微信群是为方便家校间的沟通,但是现实中老师和家长的手机被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所占据,成了家长对老师的夸夸群,“晒娃”的攀比群,应付学校任务的投票群,老师的加班群,还有各种信息轰炸现象。家长和老师都有很大的压力,家长怕错过群里的重要信息,老师也没有精力顾及家长的频繁询问,这严重影响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家校合作的效果,如何去避免这种现象,值得思考[13]。

2.家校教育界限模糊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转嫁,让家长代替批改作业的情况,老师在微信群中下达作业任务,家长代老师批改作业,完成不好还将在微信群里点名,有时学生也会由于没看到消息而错过作业任务,一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很好地完成,家长叫苦不迭,不但要面对繁重的工作,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作业,批改作业,上传打卡,这种方式模糊了家校教育的界限,激化家校矛盾,家校共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给家长减负,2021年4月份,教育部办公厅通知,严禁给学生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14]。但是具体在执行中如何真正做到厘清教师、学生、家长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定位,还需要做出努力。

3.网络虚拟化缺少情感共鸣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