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精选(九篇)

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

第1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一、要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原因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否转变观念,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将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实施校本教研,去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具备自主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它的价值在于促使我们创建一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的氛围,使学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调动和保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又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理论基础

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的理论基础来源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学习环境,每位教师的思维与智慧将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通过与更强的伙伴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交流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教师的互助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这些需要。

4.“群体动力”理论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有利于教师的自尊、自重,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整体。

三、“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过程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对照我们的行动计划,努力巩固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抓好活动落实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研究的保证

(1)落实反思活动

要求教师每周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随笔等。促使教师反思,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2)开展教研竞赛活动,各校争创特色教研组

如,评选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课题型教研组等,每种类型的教研组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进修学校定期对各校教研组进行考核,对教研组进行督导,表彰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

2.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互助合作使教师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准备的发言稿都是厚厚的一叠,发言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精彩纷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读书笔记由被动应付变成自觉行为。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最突出的证明是专题研究后,教师都喜欢写论文了。教师不仅在县级的多了,而且不少教师还发表多篇CN论文。

(2)教师的互助、合作、反思得益于习惯的养成

我县各校教师自我反思呈现的方式除了课后记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这些反思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教师只有真正学会自我反思,才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没有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成长才会有起步。

(3)互助合作促进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

我们进修学校牵头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后,很多热点问题出来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来了,解决方式与从前完全不同了。学科教研员经常收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与大家商榷的观点,然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4)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互助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交流合作精神,培养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交流合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种交流合作,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体经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营造了一种积极互动的交流合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5)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差异的,互助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把差异化为有效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进修学校采用录像反思的方式,将教师的课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存入电脑,大家看完后一起分析得失、与优秀录像课相比较、请专家和骨干教师点评,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几次对同一内容执教录像的比较,使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对“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反思与小结

1.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合作实践中体现了以下特性

(1)参与的广泛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广大教师的参与才能促进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

(2)目标的发展性。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县各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研内容的针对性。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4)教研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没有约束,大家畅所欲言。既研究大的教育方向,又研究具体的微型案例。

(5)教研合作过程的和谐性。研究加强了我县教师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有争论,有不同见解,大家相互包容、求同存异。

(6)教研活动中的团队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有了团体归宿感,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团队意识。

第2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家访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家访,就是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法教育的延伸,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结合以往走访工作经验,力求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将家访落在实处,促成高校与家庭在大学生教育上的良性互动。

一、家访形式:四维一体,点面结合

高校辅导员要带的学生少几十,多则数百,如何选择何种家访,即能突出重点,又关照大多数同学,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关怀。我认为可以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四位一体,点面结合。

1、集体家访

如何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学校、学院对学生关心关怀?如何把家长对孩子培养的意见最真实反馈给学院领导?如何激发贫寒学生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为此,我邀请学院领导走进学生家庭里,与学生家长交流。比如:我邀请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同事共同走访家境贫寒的学生李某。在李某家,我向李母介绍了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对学校在李某学业上的帮助多次表示感谢,李母声音哽咽,眼里噙满了泪花。事后,李涛发来短信说:“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今天这件事。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个人家访

除了邀请学院领导、同事集体家访外,针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我还自己专门登门家访,和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对学生帮扶问题。翟某是平时在班级内学习成绩一般,部分学科出现挂科的现象,在宿舍时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出现轻度的交际困难,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交际困难生。为此在走访翟某家时,初见翟父,我不没有把翟辉挂科、不太交往的事合盘托出,而是与其父母谈起翟某在家生活状况,谈起翟某的高中时的事。当发现翟某以前是一个不错的学生,只是高中没有考好的情况时,我不失时机地侧面表扬了他,说班干部反映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近期学习有所进步。坐在一旁的翟某眼睛显得更加明亮,父母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学回来的第一天,翟辉找到我说:“老师,最初你到我家时我还很担心,怕你告我状。没有想到您把我说得那样好。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

3、视频家访

我所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那么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地区能否与家长见面呢?借助于互联网视频技术,就打破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放假前,通过调查我整理出一些具有视频连线的条件的学生名单。假期,利用家长空闲时间,春节拜年时间等,与7位家长进行视频家访。在视频家访过程中,就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交流:(1)学生在校表现;(2)学生寒假期间在家表现(3)了解学生家庭情况(4)介绍学院情况和学生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对于视频家访,许多家长表示这种形式非常好,直观、快捷,希望能经常交流。我也向家长承诺将这种家访坚持下去,不仅要寒假家访,而且平时也可以进行交流,共同把学生培养好。通过这次尝试,我想把这种视频家访常态化。

4、电话家访

如果说集体走访、个人家访、视频家访有一定局限性,受到时间、空间、经济条件的限制,那么电话家访则是以上三种家访的最有效的补充。为了更好地把家访铺开,假期我更多地进行了电话家访。打一百多个电话,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有两点启示:第一、电话家访,不是电话告状,要多多表扬学生的长处,多多肯定学生,同时策略性地告之学生努力方向。第二、电话家访,工作非常大,不应局限于假期,应当在平时也可以进行交流。

通过集体走访、个人家访对重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视频家访、电话家访涵盖更多学生,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形成“四维一体”的与家长沟通交流方式。

二、家访反思:学生为本,注重反馈

在家访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围绕学生或以生为中心来制订与实施家访计划,真正把学生发展置于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在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时,要做“许三点”:要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批评;要多报点好事,多报点不足;要多说点赞美,少说点指责。

第3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 分工合作 校本教研 学校教育改革 团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01-01

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专家引领”式,“师徒结对”帮扶式,“活动论坛”式,“外出考察”等。这些形式的校本培训,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很清醒地看的,由于学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90%,以上培训的方式涉及的面毕竟有限,如何搞好常态下的校本教研,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我们渴望通过一种灵动的研训方式,使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弥漫在学校的空间里。我们努力摸索着行之有效的,能让全体教师都乐于参与的校本研究模式。我们在思考,能不能将教学合作和教学竞赛结合起来呢?可以用崭新的模式来进行常态的校本教研。三年时间过去了,我校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合作竞研”模式。

1 “合作研究――合作竞赛――评价反思”型的“合作竞研”模式

(1)“合作研究”学校平时开展教研活动,为促进教师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我校组织同一年级组的老师合作进行同一个单元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以及课件制作的专题性研究。

(2)“合作竞赛”指的是学校在全校举行“合作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选派多名老师,自选教材内容参加说课、上课、评课、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的系列比赛,每年级还另外选出一名老师作为评委参与活动的评比。参赛的老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说课、上课、评课的资格,板书设计和课件制作以个人名义参赛。

(3)“评价反思”的含义有二,既是指比赛之后老师们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失误做一个总结;又是指学校教学部门综观整个活动的过程和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价;对该模式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进行评价;对教师个体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2 “合作参与――共同磨砺――反思提高”型的“合作竞研”模式

(1)“合作参与”: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去参赛的教师人选,确定一支协作团队,组成参赛组,并由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担任组长,参赛团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

(2)“共同磨砺”:组内确定好参赛教师所要上的教材内容(抽签内容例外),明确教学三维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预设教学重难点,然后组内进行充分酝酿,形成共案。先由参赛的老师在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试讲,试讲后大家讨论交流,根据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调整教案;再由参赛的老师在另外一个班级进行第二次试讲,试讲后,主要由参赛老师反思自己教学时的得失,其他成员主要从课堂中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相机引导方面进行评价,共同制定出灵活的预案;第三次试讲则主要是注重一些细节问题了。经过反复的试讲,参赛教师接触、了解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教材也有了新的理解,协作组其他老师同样也受益非浅。

(3)“评价反思”:比赛活动结束后,学校管理层和参赛协作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反思。学校对对协作组的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与全区或全市、全省教育教学水平做横向比较,做客观的分析,对我校今后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创新性的指导意见。协作组成员是从在活动中,团队精神的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参与活动的感悟等进行反思。

3“团队外出――观摩研讨――合作汇报” 型的“合作竞研”模式

(1)“团队外出”: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派老师外出学习观摩,是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手段。而以团队的形式外出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外出学习的老师中都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学校各年级组推荐一到两名骨干教师参加。

(2)“观摩研讨”:我们认为现场聆听大师们的课堂,所获得的感受是上网看课堂录像、看教学实录或设计这种方法所不能比的。坐在听课的现场就是一种“生命的在场”,老师们近距离的感受大师的魅力,领略他们对寻常课堂环节所作的独特处理,亲眼亲历他们是如何根据课堂的生成而灵活调控。

每天听课后的当天晚上,老师们就要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每节课作精当的讲解,年轻教师从名师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每个人的感悟都是那样深切。会场上参与的专家点评环节总是让老师们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专家们深刻独到的见解对于听课的老师也是一种思维上的启发。而互动式的评课环节还给予了我们听课教师参与的机会,将自己的所得、疑惑同与会教师、专家共同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释疑解答。

(3)“合作汇报”: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有所收获,所以学习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将学习中的点滴收获、体会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深刻化,明晰化得过程。外出的老师回校后分工合作,或上汇报课,或撰写高质量的体会文章在教研活动时进行讲座,都是一种内化为己所用的好方法。

这样一种模式下进行的外出学习将学习交流的触角延伸得更为广阔,取得了学习交流的最大效用。参与的教师在听课、参与点评、自我反思这些环节中进行着各种思想的碰撞、激发,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一节课的解读,加深了学习者本身对课堂的认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们认为“合作竞研”作为一种新颖的研训方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感慨于“在奋斗的年代,我们永远都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营造“合作竞研”的氛围,搭建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更多信息交流的场所,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学校的特色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扬起“同舟共济”的风帆,让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林格.青年教师成长之旅[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校本教研;博客;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10-02

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看世界,可以天涯海角也咫尺。其实,网络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更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服务于校本教研必将打造出一种更高效、更快捷的全新教研模式,对我们今后的校本教研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利用教育网站,提升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校本教研开展的前提。随着全国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把握前沿的教研方向,提升教育理念,成为保持教研活动生机与活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教研模式下,教师往往通过阅读书籍,听讲座,参加培训的方式来获取新的教育资讯,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些方式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取先进理念的最主要途径已从原来的书籍资料逐渐转向网络平台。近几年,随着教育网站的建设逐渐完善,网站内容的丰富,最大限度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已经成为大部分教育网站的共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网站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等内容。

以笔者自身的经验为例,作为一线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是十分有限的,而工作实践中又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与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在该平台的帮助下,完成了从一开始不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校本到如今能够自主开发校本资源的大跨越。在这一个历时三年的教研全过程中,继教网给了我们很大的助力。活动初期,我们通过在继教网上不断的学习,明确了校本的含义以及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开始在自己的试验田中搞教研。目前,我们在生成问题的研究以及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绿色生态课堂等几方面撰写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叙事、论文。在每月的小型教研课中不断开展反思与研讨。在全校蓬勃开展教研工作的大形势下,我校音乐组的教师音乐教研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大家的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和谐。这一切都要感谢继教网。正因为我们在继教网上的不断学习、广泛交流、勇于探索和不断实践才能获得今天的成功。通过与同事的交流结合笔者自身的感受,总结在继续教育网上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继续教育网上了解了前沿的教育理论,深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理解了什么是最根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

(2)在网上浏览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先进思想、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在线观看优质课、样板课的教学全过程,这些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

(3)阅读继续教育网上那些名师大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在羡慕之余也不忘用他们的人生坐标来衡量自己的教育经历,并以此开展反思与自我调整,为今后更好地自我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以更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校本教研。

二、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了教师获取知识,学习经验的主要渠道,提高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中一些资源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成为直接的校本资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创设了绿色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书法校本课程、合唱校本课程、电子琴校本课程,等等。这些课程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参与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能力。下面以我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和合唱校本课程的建设为例,简要说明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我校是部级绿色学校,因此,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众多课程开发中的重中之重。课程开发之前教师们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包括地球气候变化原因、水资源的保护、低碳生活方式、如何处理白色垃圾与如何保护小动物,等等,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了一套系统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环境教育教材,成为我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网上学习其他学校环境教育好的做法,组织开展环保行动。去年我校师生还集体参与了为松花江上的野鸭子筑巢、准备过冬粮的活动,学生的环保热情十分高涨。

为了促进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我校进行了合唱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作为开发合唱校本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刚开始虽然踌躇满志,却不知从哪入手。因为,自己编教材并非易事,要求我们除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外,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于是笔者开始在网上学习如何组建合唱团、如何进行童声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以及合唱表演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我们的合唱课程逐渐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训练教程。网络上的训练经验、音乐专业知识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短短几年里,我校的合唱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得益于合唱校本课程的实施。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效率。

三、利用博客,促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对教学活动内容、过程的回忆与记述,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包含的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媒体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思因其共享性、方便性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平台记录、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就我校而言,采用了博客作为促进教学反思的平台。领导带头使用博客,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更加方便,大家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兴趣倍增。自从我校鼓励教师使用博客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博客成为呈现教学反思的新阵地。我区的音乐教学有了这个交流的平台,正朝着积极、健康、和谐的方向快步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反思不同,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互动性,教师在发表了自己的教学反思后,其他关注者可以进行浏览、评价、收藏等操作,有利于教学技巧的积累,教学经验的借鉴,教学智慧的启发。

我们喜欢在业余时间把自己撰写的文章、工作心得、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等与同行分享,体验分享的幸福与快乐。每当看到好的文章笔者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从此,浏览博客,完善博客成了工作之余的爱好。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加强教学交流

第5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知识交流与共享;途径

0 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许多教育单位将知识管理列为一项创新的举措,尤其是在大学,教师知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学校与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核心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知识管理是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介绍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之前,需要对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此,我们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定义入手。

1) 知识与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的定义,对其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不胜枚举。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可以以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概念标准的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出来。[1]Daven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是一种设定经验价值连贯信息和专家识见的混合体,它可以为估量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提供框架。[2]知识是又个人的隐性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以及判断等组成的。它是动态的,而且只能通过与有知识的专家直接合作与交流才能得到。

而Nonaka和Konno则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分别表示可以用正式语言表达和传播的知识以及埋藏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

英国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1958)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这两类知识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观点。例如:Verna Allee认为,知识管理帮助认为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并促进人们之间知识的交流[3],Gopal等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科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4]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个人把习得的知识和其他成员间沟通与交流,这样会使大家互通有无,从而丰富自己,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知识管理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比其他行业起步稍晚,2000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这一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s),包括教育部门,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较低;正因为这样,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2)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从信息互动这个方面来说,Hendriks, Botkin等人认为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从组织学习角度出发,Senge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Nancy认为烘箱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它的极致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Zhuge, Zabco等学者利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认为知识的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总之,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不但自己得到提高,整个集体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发展。

1 实现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义

根据朱克曼(Zucheman,1977)的研究,到1972年为止,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充分表明:知识通过师徒或者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

前面我们提过,教师知识的交流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就是是说如果能使知识的管理很好的运用在高校,学校的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发展是教师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各种能力等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创新的过程。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发展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积累教学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案例知识,并且通过共同体的互相影响,使个性化的隐性的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性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其他物品,它不但不会在使用和交流中被消耗掉,反而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能够扩大,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创新。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高低,科研的能力是影响学校知名度的两大重要因素。这就要依靠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就是隐形知识是需要交流,并不断地提高的,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论对于教师个人,还是对于学校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些意义表现在:(1)要发现和展现教师的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教师们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丰富有效的营养;(2)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普通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3)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交流与共享不但能提高高校的整体知识储存量,最重要的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现状

根据朱克曼(Zucheman,1977)的研究,到1972年为止,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充分表明:知识通过师徒或者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师正在通过教学观摩、交流会等各种形式来促进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但是真正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它与 “人是自利的”本性相抵触。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交流过程当中,人们总是比较关注自己的得与失,付出与回报,当交换双方对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比例感到满意时,交流会持续,否则就会终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心,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少,说出来害怕被别人取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遇到问题也善于向别人请教;再者,教师之间知识交流的形式单一,效果不太显著。高校举办的一些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由于举办的频率少一些,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多老师也没有太多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下文是对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提出粗浅的看法。

3 大学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途径

3.1 创建信任,共同进步的氛围

人们之间要想进行持续的交往,相互信任基础,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如此。有了信任,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从相互闭塞、彼此防范中走出来,在友好、信任的氛围中彼此交流,分享已有的经验,从而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提高自己,不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还得到了别人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一种“成就感”。另外,教师要将自己看作一个永不止步的学习者,要有做好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学者,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在这个整体氛围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学习,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2 构建基于课例研究平台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就是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最佳环境,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不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交流范围小,交流层次有限,大大制约了教师交流的能动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为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展示出来。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既有自己的反思与独特的见解,又有各个专家的指导与分析。这样,大家能者为师,共同提高,从而学校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共享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而又相互谅解,允许犯错误,大家就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闭口不谈,形成了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课例研究网络平台的构建更使得教师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如虎天翼,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得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所具有的交互功能,更是大大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间既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使得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为切实、便捷与充分。

3.3 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87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专门召开了“21世纪教学管理与教师教育”的专题研讨会。舍恩(D.Schon,1987)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实现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包括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通过这些方式,高校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反思性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积累教学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也有利于发现高校教师隐性的教学思想,方法,把具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教学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实现了知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进行传播的可能。

3.4 建立奖励与责任结合的机制

在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中,如果只有提供知识者一方的付出,而对方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回应,那么知识的共享就很难持续。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回应性的知识共享的平台,使付出和回报能实现大致的平衡。一方面,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有分享知识和提供知识的双重义务和责任,否则只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提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则会受到某些制约。另一方面,建立知识交流共享的奖励机制,以支持那些能主动进行共享和交流的教师,满足其公正性期待。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荣誉奖励,在知识共享中应更突出精神上的奖励。

总之,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仅仅是简单的将知识系统化存储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去挖掘知识的深层涵义,实现的知识的不断创新,再运用到个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知识的不断循环与更新,这才是高校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2]Nonaka I. A Dynamic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e Science, 1994.

[3]Verna Allee. 知识的进化[M]. 刘民慧,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113.

[4]Gopal C. et 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learning and the IS manager[J]. Computer world,1995,1.

[5]波兰尼.个人知识[M].徐泽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Z].

[7]朱桂琴.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却是极其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19-20.

第6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一、注重反思管理,促进师生发展

(一)制定教学反思的管理策略

1 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氛围。

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指导教师进行课堂实践。分别上示范课;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地沟通和交流;抱着研究的态度听课,关注教师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过与教师协商、探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听课后给教师评足优点。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指明努力方向,引导教师关注课堂的实质。

2 推行有效的反思管理策略:

(1)教学前反思:要求教师对教案进行课前备课,体现教学前反思。

(2)教学中反思:指导教师对教学中发生的不可预料的事件进行反思,在与学生多多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3)教学后反思:这个主要体现在备课当中,从写课后小结开始,指导教师记录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体会与感想,寻求相应的理论支撑。

(4)周反思:要求教师每周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实现阶段性的周反思。

(5)月交流:根据周反思的情况。学校每月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交流。

(6)学期反思:学期末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组织相应的交流活动。

(二)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具体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 内容指导。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1)理论层面的内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所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效果是否会更佳。

(2)实践层面的内容。指导教师感知到或意识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包括课堂内的行为选择、方法选择、多方互动策略选择以及判断等等。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优点与不足分别是什么。

2 方法指导,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1)对话反思法。引导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2)记录反思札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反思,以改进、优化教学工作,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为新一轮教学过程的提供高质量准备。

(3)以他人为镜法。向同行学习,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求吸收、借鉴、改进、提高;向学生学习,及时吸纳反馈信息。以求恰当调整、合理改进。

3 组织专题交流研讨,促进教师逐步从“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是促教师不断反思,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积极探索课改之路

1 全员参与,加强学习,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应认真组织教师参加课改通识性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听专家和特级教师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结合随堂听课,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研讨;派教师走出去学习;引导教师加强学习、自主领悟、自主实践,自主转变。自主提高。

2 注重集体教研的实效性,促进课改深入开展。

(1)加强备课,具体到每一课的重难点。注重课堂,一师上课。大家点评。

(2)学校为教师购买教学光盘和精品教案,名师教案。提供反思的方法,组织有效的反思活动。做课前、课后即阶段性反思。

3 以点带面、研讨交流。渗透课标新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我校在课改中,要求教师做到两个比较:一是教师个人的纵向比较,结合课标新理念,要有所突破。二是与教师群体的横向比较,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恩。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7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基于高师院校网络平台的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途径的探索和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为切实解决广大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长期脱节,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突出问题提供借鉴意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网络信息条件下形成具有高师院校特点的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实践模式;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一、依托高师院校网络平台的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特点

1.在网络平台的环境下,师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高师院校网络为平台的中小学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互动学习共同体”,为知识的流动、转化、创新和应用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教师内隐的、个人的、实践的知识逐渐显性化,成为可以与职前、入职、职后学员分享和交流的知识。而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使得自身专业知识逐渐积累并结构化,逐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个人回顾、反思,使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快速地自我成长。

2.以网络为平台,以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抓好三个环节:职前培养反思、入职适应反思、职后发展培训反思

(1)职前培养反思。职前培养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在对日常的教学和学习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当代基础教育理念,为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和未来职业发展意识做准备。在职前培养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针对教与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互为主体和专业自我发展的主体。

(2)入职适应反思。针对刚刚步入职场中小学教师常常出现的入职准备不足,对环境、岗位工作操作以及人际交往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反应、职业适应期偏长、人为增加自身专业发展难度等现象或问题,与教授、学者、行业专家(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高师院校专任教师、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展网络讲座、诊断交流、“现身说法”等多种“输血”和“造血”互动活动,在以网络为平台的共同参与、体验交流中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3)职后发展培训反思。职后发展培训反思主要是对县域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化发展而言,充分借力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以远程网络(Web-based learning)为平台,专业理论以高校专业教师团队为辅导(Teachers),职业技能以行业专家来引领(Professors),同事团队间的同伴互助与小组学习(Teams)为主体,“入职与发展档案”(Career Entry and Deve lopment profile,简称CEDP)制度为跟进保障的“互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县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在高师院校,基于网络平台,以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为目标,对县域中小学师资在专业化成长发展过程中三阶段的反思,有助于形成中小学教师对其专业化过程的系统反思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县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并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WTPTP”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途径的构建

1.网络教学(W)—网上平台构建专业成长长效保障

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互动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以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取消了诸如年龄、职业、地区、时间等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实现了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观念转变,并积极将理念模型转化成诸如高师院校的实习实训网、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等实践载体。

2.教师指导(T)—“国培计划”与“在校实习实训”携手共创职前职后一体化“互动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和精神,依托高师院校网络平台,采用“置换交流”,开辟“漂流瓶专栏”或“从教话吧”等形式,组织参加国培计划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的辅导、评价等互动交流活动。把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的职后培训与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职前培养整合起来,携手共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从而使县域中小学师资职前教育和职后进修培训进行有机结合,达到高师院校县域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

3.教授、行业专家引领(P)—系统全面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全天候”示范与指导

教授、行业专家引领是指由专业教授、学者、行业专家(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高师院校专任教师、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共同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指导体系,针对各个系统而全面地开展专业成长一体化的“互动学习共同体”工作。教授、学者、行业专家(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示范,着重培养在校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第8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远程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现在远程培训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配套,教学资源多是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案例,而且培训机构只根据一种版本的教材开发培训资源。这样一来,造成了教师教学需求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脱节,给教师直接应用带来不便,影响到了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应用。五是参训教师个人投入过多。对农村教师来说,学校没有远程学习硬件设备,只能自购电脑、安装网络或使用无线网卡参加网络学习。据了解,教师除自己购置设备费用外,每天最少要上网学习2小时以上,这次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学习90天,网费共支出近400元。有一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的教师说,自己上网学习每天在5小时以上,除“双休日”,几乎每天晚上到一两点钟休息,参训使人疲惫不堪。农村学校远程学习条件的缺乏,造成参训教师个人投入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农村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与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从问题解决方面来看,首席专家在线与学员对话交流时间极为有限,全体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相当少,只能与平台一些教学辅助人员或学员之间交流,造成一些教学实际问题仍得不到及时解决;从教学应用方面来看,网络培训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共性问题,加之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应用仍需要现场指导,尤其需要发挥当地专家和县级以下教科研人员的作用。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提出

纵观网络研修十年历史,发展速度快,内涵提升慢。通用于多年国培和省培的培训模式,从常态化角度,均缺乏让研修重心下移的区域纵深和让研修跟进教学的过程纵深。解决两个纵深,实现网络研修常态化,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研修共同体,成为网络研修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形成常态化的网络教研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摸索,去实践。“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是基于解决远程培训中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研训方式。其必要性在于:从优质资源的效度讲,通过集中研修、专家引领,可以给全体参训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实践后的生成性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促进校本研修机制的建构。从培训组织方式讲,组建由网络培训专家、本地专家形成的专家培训团队,通过送培到市、县的方式,分期培训,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县级培训机构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从培训目标上讲,在远程培训实践中获取教学实际问题,通过集中培训,针对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难与困惑,进行交流、指导和引领,使网络学习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进一步提高参训者的教学及研究能力。从培训教学形式上讲,通过分组研讨、专家讲座、网络视频会议、现场诊断、问题答疑、对话交流等形式,可以探究网络培训、集中研修的有效结合点。从特色与创新上讲,实施远程培训后的短期集中培训,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造血”功能的发挥,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一是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基于学校的问题可以采用错位排课、先行课制度或采取同课异构、联片研修、连环改进等措施,扩大教学交流;同时,针对课堂问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小专题研究。二是研修组织的创新。以乡初中、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学科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由县级培训、教研机构合作组织,引导学科网络协作组开展网络研修交流与研讨活动。三是合作研修的模式创新。打破以往“专家讲座为主”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网络学习与集中校本研修相结合,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参训教师的课堂应用能力,促进网络学习常态化。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

有效教学来源于有效研修,落实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把研究指向教学各个环节,聚焦学生学习是教师研究态度和研究品质的标志和培养途径。跟进式培训活动就是推动教师有效研修的一个做法。通过同课异构、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去思考,去反思;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生反馈对原设计有新的发现和调整;修改一次教案然后再去实践、去反思,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帮助教师自主反思、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做,能够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就其内容与方式来说,要针对参训教师需求调查来确定,参训对象不同和问题不同,采用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不同。但是,实施“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主要是解决远程培训中校本培训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缺位问题,较理想地实现校本培训机制的良性运行,保证校本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要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聚焦实践问题解决,丰富学习资源,落实学习支持,抓牢过程监控,科学考核评价,保证远程培训的实效性。为此,可设计如下培训构架:构架一:培训过程的要素构架二:培训过程的构成打破“专家讲座为主”的满堂灌式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专家引领性讲授和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参训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跟进式”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流程展开:专家报告(学情分析报告)——研讨交流——同课异构——现场诊断——再认识——制订发展计划。这一过程的具体操作要领是:)学员带来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由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学员在培训中共同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和专家同备课,同听课,面对面交流。专家就实践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教学指导。就教学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引领。专家释惑解疑,指导、斧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难点问题,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理性认识。采用“工作坊”形式,进行模拟教学。将学员分出不同角色,即教师、学生、评课专家,由学员进行二次教学设计与实践。专家评价学员的教学并进行引领指导。学员分小组讨论,再次反思教学设计方案。小组派代表演讲教学方案。学员与专家交流、专家点评经过学习后的学员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

第9篇:家校交流与合作反思范文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主要进行了手工折纸和陶泥陶艺教程,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组织并确定研究内容,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年会、论文交流、教研论坛、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教学分析、课例展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阶段小结。

其次是“课的研究”,课的研究始终作为我校教学研究的中心活动,包括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的研究,其中教师的备课和说课作为组内教研活动的重点。学期内由各学科分管主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典型的课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

二、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合理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着以上宗旨,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首位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把打造新课改理念放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首要位置。

三、以崭新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

在新课改中做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也应建立起一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模式。

我们认为:新的对教师评价模式,要以事业心、责任感为核心,引导教师结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偏爱和关注,新模式应强调教师评价的建设性和激励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因此,我校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做为新课改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教师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长抓不懈,才能为课改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

一、本人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上秉承了如下几个原则:本学期担任了四年级《布贴画》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注意了如下几点:

(1)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达到了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

1.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调查活动为载体,提供了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户外活动能力,养成了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善行为。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3转眼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并能认真、耐心地向学生传授数学计算方法和技巧,碰上学得慢的学生,老师能细致地进行个别指导,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辅导。老师们将自己的满腔热忱投入到了教学之中,边教边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言语交际这门课程。我们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轮流研究课程,做课使教师本身得到了锻炼,组内成员也在参与中相互学习、借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能够运用趣味思维训练学具或者题目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收获,体验快乐。根据学校的自身性质、特点、条件以及所教学生的言语交际基础等情况,利用一切可开发的资源自制了独具特色的教具,如我们趣味思维训练组把扑克牌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玩扑克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这一新颖教具的开发,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参与、探求欲望。使课堂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技能,丰富了学生的智识,增加了新的体验。真正的提高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智、德的全面发展。

每节课结束后我们都会坐在一起进行反思、评课,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优缺点,并针对不足之处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便今后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将我校言语交际校本教研推向新的高度。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4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

本学期,我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专业人员的作用,在重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离经验,在多媒体教学上,学校更是大力推广,做课件、用课件,用好课件的思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效果显著。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 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要学习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学科整合,教师个人要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操作计算机,把自己制作的或他人优质课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后反思进行经验交流,通过校本教研解决教学疑难困惑,使学习学习、应用、反思、交流提高融为一体。

2. 重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5)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求每节课后要有反思,学期中考后,有阶段性反思,期末有全期反思,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提高自己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将反思列入教师考评。

3、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教学

我充分体会到这种方式的优点:课堂容量大,教学方式新,表达思想的方式多元化,直接效果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每节多媒体课都是一节优质课,课堂质量大大提高。校本课程在包组领导的组织下研究教学中的教法、学法,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听、评课,吸取经验,找出不足,然后修改,为以后讲课打基础。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我的工作有了方向,思路也清晰了,以学生为本,结合诱思教学理论,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集体教研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

4.积极参与培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本学年,我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多渠道参与培训。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课堂教学培训,新课改经验交流等,学校为各科教师提供所教学科初中段的各年级新课改教材,要求教师加强自学和研究,增大对新课改的研究力度,拓宽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学校加强检查和督促,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业务水平测试,考试结果记入教师新课改及业务能力档案,并纳入教师全期考评。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我的业务理论水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