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家校交流与合作精选(九篇)

家校交流与合作

第1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高校之间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高校国际交流是指在不同国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高科技合作、师资队伍交流。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很多形式:1.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互派访问学者,促进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2.与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校互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去国外高等学府深造进修。3.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国内高校的发展。4.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共享网络课程。5.与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共同举办国际会议、高等级论坛、名师讲坛等交流活动。

一、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现状

1.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年鉴显示,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国际代表人数达3700多人。上海交通大学拥有6个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活动,有助于让中国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

在国际项目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已设立8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5项国际联合研究基金;上海交通大学现共有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其中6项合作为工商管理学学科,2项合作为医学学科,2项为工程学科。

在学术互换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共开设18项寒暑期国际项目。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与19个国家的73个国际高校签有学生交换协议。

2.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在国际会议方面,清华大学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五千人次。

在师生互换方面,每年清华大学约有450人赴约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半年以上的留学深造、进修和合作研究,其中约五分之一为教师。

在留学生方面,有来自约100个国家的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其中70%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30%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

3.武汉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目前武汉大学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气氛浓厚,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在师生互换方面,武汉大学共有9个暑期短期项目,涉及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武汉大学与18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共同开设83项校级的学生交流项目。

上述三所高校是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顶尖高校,他们的国际交流合作数据可以代表中国顶尖高校的国际合作趋势,从中可以得出的较为准确的数据统计结论。得出结论,中国顶尖高校目前都在建立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多样性、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

二、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意义

高校的国际化合作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国际化的本质与终极目标在于实质性推动科研及人文交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受益范围不但涵盖科研和教学,还辐射广大教师与学生。

高校大力支持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高校促进科研人员和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帮助高校的师生更全面的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同时也为各个高校宣传自己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在同行学校科研方面的影响力。中国高校与海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可以集中研究全球热点问题和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研究。

国际化可以提升学生群体的国际多样性,构建文化多样化的校园。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高校积极探索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努力与海外名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多元化背景为学生带来新鲜事物和独特体验,有益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卓越、高效、国际化、创新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提供一流教育,创造一流学识。国内高校的老师得到去国外一流高等学府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各国文化交流中心,有助于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通过线上课程的共享,国内高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知识,显著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知识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校不仅将通过走国际化道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且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先进知识,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论与启示

总之,我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国际一流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并加强合作交流。因此高校可以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步伐,依靠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与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接轨。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可以帮助中国高校建设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更国际化的学生,从而促进自身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是打造国际一流学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直属高校二一二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13,10.

第2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贵州 高等教育国际化 特色发展 平台发展 机遇策略

[作者简介]张成霞(1963-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王小华(1967- ),女,贵州瓮安人,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杨晓椿(1986- ),女,贵州天柱人,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留学生管理。(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贵州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D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7-02

一、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1.高校国际化发展意识不强。全省范围内的宏观国际化意识不强;很多高校没有将国际化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国际化意识淡薄,对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国际化综合能力不强;高校外事队伍对国际化教育的政策不太了解,规章制度也不熟悉,受多年工作习惯性思维和大环境的影响,在国际交流工作思路、方法创新方面思考不够,视野不够开阔;国际化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待建设与培养;师生对国际化的认识和参与程度较低。

2.缺乏相应制度和经费保障。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大部分生源经济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国际交流形式单一,数量有限;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自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申请和办理国际交流项目的程序和手续烦琐;管理体制与制度不健全,高校内部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机构和编制,部门职责不明确,有些学校缺乏固定的外事工作人员,致使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难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

3.缺乏相应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平台。贵州高校普遍存在信息不畅、渠道狭窄、经费不足、专业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缺少优质项目对国际化发展的支持;有些学校很难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国际交流机会少;尽管许多学校已同境外的高校或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其中能保持密切联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为数不多;各国学者和留学生青睐的教育环境,包括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国际科研合作仍显不足。

4.学校的硬、软件基础薄弱。贵州高校的学科虽具特色,但欠缺国际优势,在国际上没有显著影响力和吸引力;全英文教学师资匮乏,双语教学尚未普及,师生的外语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国际化标准;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家和教师十分缺乏,难以引进国际的专业教学资源;汉语专职教师紧缺,虽已经得到重视,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存在不足;缺乏能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核心研究人员和团队;目前贵州高校的学校网页、教务系统、评教体系、服务设施设备针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建设尚不健全;多数学校对国际化的硬软件投入不足。

5.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一是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能力偏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水平与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省内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省属院校的国际交流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特别是像贵州大学这样的“211工程”大学,其国际交流活动占到了全省高校的60%以上,而一些地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国际交流基本没有开展。三是在同一学校内部,有的学院和学科开展国际交流比较有优势和积极性,而另一些则只有零星的项目。

二、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全省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层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将国际化理念贯穿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引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际化的内涵,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增加贵州高校的活力、动力,从而树立自信心。贵州省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其融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制定适合省情、校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表,拟定适合贵州省情的相关规章制度、具体行动计划和可操作的行动路线,使高校开展国际化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指导和领导,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贵州省政府应制定统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建议制定出对外宣传策略和实施方案,加大对贵州和贵州高等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贵州;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简政放权”,简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审批手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省内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设立奖学金和专项经费,鼓励省内高校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支持贵州高校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对于尚未启动国际化工作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给予优惠和鼓励政策;创建省内高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的联系机制,在管理层面上为后进高校多争取合适项目,支持发展。

3.提升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首先,应确立对教师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其次,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逐年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加强师资的国际性流动;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公费留学项目;将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进修、讲学、访问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双语课教师和国际化管理干部。

4.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借鉴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校实际,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院校高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成立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执行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等;成立独立的国际学院,形成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培养国际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办学实体;注重国际合作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教材的创新;加强语言教学,开设多种外语,使学生具备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学和留学的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对外教和留学生的管理机制,注重服务和人性化管理,使他们获得归宿感和认同感;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来黔的外国专家、教授、留学生等提供住房保障,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质的国际化师资为我所用,为高校国际化增添生命力。

5.注重策略选择,做到有的放矢。(1)特色发展策略。贵州部分重点高校的学科门类设置相对齐全,学科发展均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优势专业值得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特色,优势较为突出。贵州的职业技术院校能够发挥技术型专业优势。另外,贵州可利用其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宜人的气候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国外学生到贵州留学、参加夏令营,利用贵州的多学科优势和独特的区域特点,吸引国外专家来学术交流、任教和进行研究,利用贵州充足的合作空间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贵州的特色专业、培养模式、教风、人文社会环境、地理和气候特征、民族文化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支撑作用等,都有助于自身国际化的发展。(2)平台发展策略。贵州已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雅思考点、日本语能力考试考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港澳台学生联合招生资格普通高校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不够,贵州高校要以优秀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机构)、科研项目、联合实验室建设、人员交流作为载体,搭建更多的国际化平台。(3)机遇策略。《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地区等平台,积极参与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指出:“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扩展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对口支援中建立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多方交流合作模式,提高中西部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这些政策的出台,给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贵州的“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知名的国际品牌项目。贵州的高校在对外开放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化经验,部分高校已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办法。贵州高校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扩大对外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4)资源发展策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诸多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资源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资源的利用上,贵州应做好相应的规划,有计划、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趋势,寻求、接触和了解合作对象,提出和协商解决国际交流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5)差异化策略。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指导方针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外交格局的要求,形成贵州高校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开放与交流策略。重视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及教师培养等。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东盟的交往。由于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理相近,双方在留学生培养、语言学习、联合办学、科研合作、职业培训、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合作具有相当的潜力。通过双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各国教育的互补协作,资源共享,获得双赢。重视与日韩的合作,日本和韩国教育质量高,教育资源富足,又是中国的近邻,与贵州的高校有较多的往来和交流,互派学生留学及在日本、韩国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惠又便利。密切与港澳台高校的合作。由于相同的文化和语言,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相对于与其他的合作要容易得多。贵州高校与港澳台高校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应加以巩固和扩展。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目前贵州只有两所孔子学院,贵州高校要主动出击,找准目标,增加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数量。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加)简・莱特,别敦荣,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云发[2006]11号)[Z].2006-07-08.

[3]高玉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

第3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 沟通与交流

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都是在家庭这所最初的学校里完成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也会因为一些原因无法继续很好地完成学校的职能,那么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送往现在一般意义上说的“学校”中去。但是,进入了新的“学校”,就会与之前的“学校”――家庭脱离关系了吗?自然是不可能的。家庭,即使它可能不是最好的学校,但它一定是陪伴每个人一生的学校。那么,我们在教书育人之时就必须处理好这“校与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最终真正做好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

一、望子成龙,人皆有之,论御子成龙之术――家校合作的方法

家与学校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再多详述,因而如何开展确实有效的合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任务。既然我们要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那么,我们就必须先明白当下我们所实行的家校合作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现在所用的家校合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家校沟通的方法:有了沟通,自然也就有了合作。当下家校沟通的方法主要分为面对面的家访与家长会和信息交流两种。

(一)家访与家长会――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通讯并不怎么发达的过去,我们家校的沟通与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家访与家长会的方式。当然现在家长会依旧是我们重要的家校合作交流手段,但是家访却是越来越不常用了,其不常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效率低下。

那么既然家访这一旧时重要的家校交流合作方式现在有诸多弊端,我们还要不要继续?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坚持?是因为守旧吗?肯定不是,家访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就如同家长会,虽然每一次的家长会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磨炼,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还要经历长时间的等待与讲演。很累,但是每一次家长会的成果却都是喜人的,会让我们明白充分的准备是值得的。家长会与家访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如果施行得当,自然是极其有效的。面对面,我们可以充分地感知到每一位家长的情绪与想法,从而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这是家访与家长会最大的优势,即使它们耗时再多,效率也并不怎么高,但是突出的效果使他们很难被淘汰。

(二)信息交流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访式的家校合作方式正在渐渐减少,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又有了新的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方式――信息交流。最初有“家校通”,现在又进一步拥有了“飞信”这一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相比之前的“家校通”,“飞信”有着免费、更加快捷、登录方便而且更加安全的优势,因而被大家所称道,而且适用面也更为广泛。

二、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家校合作中的具体处理

上面我们讨论了当下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与方法,而所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在进行家校合作与交流时,也要注重一些我们时常可能会遗忘或者忽视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一)家校合作出现的问题

1. 在交流中忽视了教师、家长地位的平等

现在有一些教师可能会认为教师是长者,是有学问的人,特别是遇到一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家长时,会觉得家长也是受教育者、被动配合者。其实这并不是这些教师的人品或是师德出现了问题,只是有些人会因为一些文化水平一般的家长,无法很好地在家庭这个“学校”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些教师更多的是带有“恨铁不成钢”意味的不满和无奈。在双方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与家长平等沟通,注重真实与真诚,遇到一些家长“我们这些都不懂”这样的话语更不能不满,更应该努力与其配合。学生不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努力就能教导成材的,家庭也是其受教育的极重要一部分,教师和家长是两个平等、合作的教导者,共同为了学生的教育而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与理解这一点。

2. “学校在德育中负全部责任”

之前一个是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时常有的误区,而这却是家长们思想上经常有的误区。现在有不少家长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全部教育就交由学校负责。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也是出于无奈,有些家长常年忙于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心中愧疚之余也将这一“包袱”交给了学校,认为自己出了学费将孩子送进学校,学校就要负将孩子教育好的责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有将每一个学生教育好的义务。但是家长在教育学生这件事情上绝不是没有责任和义务的。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由教师与家长共同来完成的,教师也有工作的局限性,有一些教育是家长才能完成也是家长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合理、客观的方式让家长们知道这一点,并与之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

(二)与家长沟通中的注意点

1. 发现问题,应与家长及时沟通

我们教师应当在日常工作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要知道,有些学生的优点可能只是一时的,他们觉得这么做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人鼓励他们,年幼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放弃他们正确的做法与行为,而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于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的优点不断闪光;而同样的,孩子们的是非观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完成,有些事情他们也会做错,我们作为教师在这方面就更要仔细观察,并与家长进行及时、合理的沟通,就能防患于未然。这“及时”二字极为重要。

2. 面对面交流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进行家访或者是家长主动来学校等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些细节。面对面交流的突出好处就是深入,我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得知一些仅仅从电子屏幕上无法得知的信息,而同样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被家长们记在心底,也就更加要求我们做得更好。那么首先,我们要认真听对方讲话,设身处地地体会家长的心情与感受。你认真,家长自然也就会认可你,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家长的内心,也就能更好地与之沟通与合作。

第4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8月1日至7日,以“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暨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东盟十国以及韩国、瑞士、俄罗斯的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等各界嘉宾,共商中国与东盟教育发展大计。

作为举办地的贵州,在前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达成多项共识基础上,又一次迎来对外开放的盛会。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贵州与包括东盟十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展开越来越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

教育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教育合作是其中一大亮点。从2008年到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在贵州举办九届,前八届成功签署794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协议覆盖东盟十国,涉及高、中等教育,内容涵盖学生交流、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派、教师交流互派任教、科研合作、图书体育器材赠送等方面。

本届教育交流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贺信中表示,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包括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合作正在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支柱,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届教育交流周由30多项活动组成,与往届相比,交流更加深入,合作更加务实,层次不断提高。仅中国和印尼两国,就签署合作协议14项、发表联合公报1份。除了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等活动,本届教育交流周还推出了新项目――“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信息平台”。在交流周期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国家院校、国内院校等近10家教育机构和单位通过这一平台教育合作信息与项目介绍。

不仅如此,交流周上,围绕教育交流合作,各国政要各抒己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完善合作机制,服务双方战略对接;打造特色品牌,扩大交流周的影响力;丰富交流形式,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语言教学等务实合作水平;加大青年交流力度,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设立“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等。

柬埔寨副首相索安说,教育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柬埔寨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各国在师生交流、联合科研、技能培训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泰国副总理巴津说,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开放平台,泰国将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环节,加快推动实现教育机构联通,鼓励支持政府之间、产学研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

贵州职业教育探索被点赞

8月2日,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上,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将一列型号为CRH380A的动车组模拟驾驶系统“驶入”展区,在车厢里展示6大系统实物模拟。来宾不仅能“试乘试驾”,还能了解到地铁和高铁经常穿梭的山洞如何开凿。

这只是贵州职业教育的成果之一。本届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的揭牌,以及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对话”论坛上提出成立“中国―东盟职教院校合作联盟”的倡议,无不折射出贵州深化教育开放、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贵州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被各国关注。在考察花溪大学城时,柬埔寨副首相索安说:“贵州职业教育值得借鉴学习,我们会派专家团或工作组来学习花溪大学城双创园‘校地企’三方合作共同打造的模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我们争取在柬埔寨建设这样的园区,我想我们国家的青年也非常欢迎这样的项目。”

贵州清镇职教城的“产教融合”,同样获得各国代表团成员连连称赞。参观考察清镇职教城之后,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教育与宗教事务司司长阿库斯说:“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尽快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贵州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很好的典范,印尼应该借鉴这样的职业教育模式。”

除此之外,贵州也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

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学校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在民族、文化、心理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提出了打造“国际融合”的现代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立足贵阳,面向贵州;立足国内,重点台湾;立足东盟,放眼欧美”的工作路径和方法,不断加强区域间、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引进,教学科研理念的学习,专业及人才的建设,师生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学校转型跨越发展。”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贺永琴说。

深耕友谊深化合作

8月1日,越南姑娘Luong Thu Giang被录取为贵州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成为第一位来贵州师范大学学习的越南籍学生。同时,贵州师范大学学生陈艳被选派往马来西亚北方大学交流学习。

得益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搭建的交流合作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像她们一样,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到异国求学交流。据统计,近五年,各国来贵州的留学生人数达2700人,比“十一五”期间的524人次增长了415.2%。截至2015年底,来贵州长短期留学人数达1149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26.1%,为历年来贵州留学生人数之最。

截至2015年,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已超过12万,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超过7.2万。

通过本届教育交流周,各国以教育为主的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和交流、学前教育等各类项目不断落地――

贵阳学院和泰国加拉信大学共同创办“中泰文化研究中心”。“中泰文化研究中心”将以“文化传播”为主攻方向,开展中国―泰国的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研究,提出对策,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向健康的常态化方向发展。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联盟成员由中国、东盟10国、俄罗斯的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型企业等组成。联盟实施高校成员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实现跨区域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同时,贵州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英迪国际大学,以及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后各学校将加强人才交流,同时增加人才的输出与输入。

第5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爱知大学是最早与中国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的日本大学,自1980年与南开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签订协议以来,至今已与中国大学签署了28个协议。爱知大学与中国大学签订的协议数目约占爱知大学总协议数目的50%。1997年4月,爱知大学成立了“现代中国学部”,就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教学和研究。爱知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和中文教育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在约有3000名学生在爱知大学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从1997年开始,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合作,现代中国学部的学生可以到南开大学接受16周的短期汉语强化培训。

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后,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修的活动从未间断,同时也开展了很多科研合作。2004年,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方面进行了首次合作。两校每年联合招收优秀博士生,并在对方国家学习一年,毕业后同时获得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截至2011年,获得爱知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数目为21人。

爱知大学将继续实施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会加强中文教学。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全球化人才。我认为,全球化人才不仅要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爱知大学国际交流活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重视现场教育的深化,二是营造多文化的国际环境,三是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利因素主要是日中双方对高等教育的想法、态度的相互理解不充分。因此,日中两国大学应进一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合作。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

中日大学应积极开展多元化交流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中日大学问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工作,支持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支持了约3.6万中国学生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学习和从事合作研究,同时支持了约3.2万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2012年,赴日公派留学人员总数为592人,其士生数目为285人,与前两年相比,该数目呈下降趋势,我们也会对此变化进行研究分析。2012年,中国政府支持的日本在华留学生总数为677人,其中本科生数目为177人。

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学生交流存在一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有:第一,中日两国一直是互为各自留学的主要目的国;第二,中日两国政府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各种奖学金项目;第三,中国和日本是邻邦,文化相近;第四,中日两国教育与文化历史悠久;第五,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对留学生实行优越的学费减免制度。

不利因素主要有:第一,从公派留学的角度来看,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对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申请去日本留学的公派生人数大幅减少;第二,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问题带来的影响;第三,中日两国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如学科分类、研究方法等,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要获得博士学位,需付出较大努力;第四,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与语言障碍。

中日大学之间签署了3000多个合作协议,但是有一部分交流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的学生交流。因此,中日两国的大学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比如暑期学校、本科生交流、科研实习等。另外,中日两国大学还要鼓励学生重视语言的学习,加强教:授之间的合作,带动学:生间的交流。

北海道大学理事村田直树:

北海道大学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近几年,日中两国的大学交流较为活跃。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调查,2009年,日本大学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有97个,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美国、韩国等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日本大学同中国大学签订的协议数目达到了3361个。实际上,日中两国的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过我们还要把在量上的优势进一步延伸到质的提升上。

北海道大学以在13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而成的“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方面教育”“重视实学”作为教育与研究的理念。在教育方面,北海道大学通过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多方面素养的高度国际化的人才。同时,学校致力于不断充实教育研究项目,推进外语教学,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世界性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研究方面,北海道大学积极发展与区域和产业界的共同项目、合作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强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因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铃木章教授于1979年提出了有机硼化合物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对有机合成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开拓出世界公认的崭新研究领域。

北海道大学设有催化化学研究中心,主要进行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研究,每年举办关于交叉偶联反应的国际研讨会;北海道大学具有日本唯一的综合性斯拉夫地域研究机构――斯拉夫研究中心;北海道大学在实地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设有低温科学研究所,这是一个研究寒地环境的自然现象、科学理论及其应用的机构。北海道大学设有北方生物圈领域科学中心,以北方生物圈领域为基础,进行综合研究。从2007年开始,北海道大学每年都举行“可持续发展”活动,期间举办研讨会和展览,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学生齐聚一堂,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共同探讨人类所面临的课题。

北海道大学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实力和富于创造、严谨扎实的学风。绿色环绕,静谧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师生独创性研究的灵感。北海道大学的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努力将卓越的研究成果呈现于世界,将北海道大学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教育研究基地。

北海道大学于2006年在海外成立了第一个基地――北海道大学北京代表处,主要负责提供留学信息,支援共同研究与产学合作,协调各方联络等工作。北海道大学北京代表处不仅为广大中国学生提供了留学信息的平台,也是中国与日本的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桥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海道大学与中国很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了交流活动,迄今为止,已与中国23所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定,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有实力的大学,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进行交流。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学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具有国际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的培养,北海道大学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中国举行大学交流日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活动也为日中两国的大学提供了合作的平台。2012年3月,我们在武汉大学举办了交流日活动,北海道大学的41名师生参加了交流日活动。我认为,交流日活动将为两校人员交流合作提供有效的平台,拓展两校的合作前景。

中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会选派5000多名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了第一期(2007-201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学生的情况。在这五年中,被选派到日本的中国研究生共有1800名,其中被选派到北海道大学的研究生达到202名,占总人数的11%。我们希望将这些人员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去,到海外学习不同的文化,开拓全球视野。短时期的留学最终有可能成为长期留学的契机。因此,北海道大学为学生提供了短期留学的机会,比如,学校与浙江大学签订了相关协议,2013年3月2日~3月24日,我们选派了11名学生参加了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展的短期留学项目,主要学习初、中级实用汉语会话。三周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提升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013年,北海道大学新渡户学院成立,该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领导才能,每年以所有本科生为对象选拔200名优秀学生进入新渡户学院,参加一个学期以上的海外留学领导力培养的体验式研习,同时校友会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北海道大学会一直遵从四个基本理念,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崇高的理想、丰富的专业知识、国际化的素养的人才,不断充实教育研究环境,并通过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为人类的幸福以及科学、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我希望,更多的日本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到中国留学,从而促进两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中日大学问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我认为,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快了大学间的合作交流。第二,中日两国政府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民众也具有加强交流的愿望。第三,中日大学在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在科技方面,两国大学的合作领域较为广泛。中日两国在教育上优势互补,能形成双赢的格局。

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不利因素有:一是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是影响两国合作的深层次原因。二是历史问题及领土争端。这两方面给大学的交流合作带来很大影响。

我认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两国大学交流合作应该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复旦大学副校长尹冬梅: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中日友好合作

与各位校长、专家共同围绕“中日大学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这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自大学的优势,将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工作落到实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旦大学已先后与日本4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日本高校的交流取得了稳定的发展。除了扩大传统的协议学校师生交流项目以外,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九州大学、京都大学等在复旦大学开设了暑期学校课程;复旦大学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这其中包括中日大学生企业实习的交换活动,以及部分日本企业高层的到访。

近年来,复旦大学着眼于整个亚洲,逐步拓展与两个以上学校合作的交流项目,如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的亚洲双学院的项目,与日本神户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合作开展的亚洲校园项目。为了促进学校国际化发展,复旦大学共设立了15个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的全英语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同时学校也为本科生开设了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全英文课程。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日两国大学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两国青年的理解和友谊也在逐渐加深。与日本高校进行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正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另外,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等为中日两国大学提供了全面交流的平台。大学之间的合作直接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不过,我们发现,语言的限制使得学生申报日本高校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设置英语和日语两种课程。

在中日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也将成为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和理解的重要平台,为中日关系的建设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愿为此尽最大的努力,并与各位同行共勉!

武汉大学副校长冯友梅:武汉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与经验

武汉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9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武汉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接收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40多年来,武汉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留学生。

中日大学间交流的有利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渊源流长的交流历史;二是相似的文化背景;三是频繁的民间交流,比如中国湖北一日本文化周、武汉大学樱花论坛等;四是热衷研究的两国学者;五是多渠道的奖学金制度,比如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奖学金项目、中国外交部出国留学专项奖学金、日本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日本学术振兴会论文博士奖学金、日本电通育英会奖学金等;六是互补的学科优势,日本大学在汽车制造、动漫等方面具有优势,武汉大学在地球空间信息方面具有优势。武汉大学与泰国政府共同建立的武汉大学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中泰两国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旨在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空间信息科学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部级示范区的建设,是湖北省申报地球空间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支撑。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和日本的高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中日大学间交流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同为非英语国家的语言障碍。将汉语或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教授并非两国高校外语教育主流,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留学仍是两国大学生的首选。第二,中国中西部重点高校的地理劣势。武汉大学由于地处中国中部,受地域局限,不为日方高校所熟知。第三,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发达程度上的差距,大部分中国高校在硬件设施和生活环境上尚不及日本高校,因此造成了派出学生和接收学生的不平衡。

随着中日两国大学交流规模的扩大,两国大学问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繁荣景象。针对中日大学间合作交流,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积极参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加深两国相互了解,进而推动学术交流;二是加强中国中西部地区重点高校的对外宣传力度,不仅要积极“请进来”,更要主动“走出去”;三是加快交流转型,将“以短期的学生交换留学为主”转化为“以高层次的联合培养为主”,将宽泛的学术交流框架协议转化为具体的专业对流;四是与日方各高校在各自优势学科上展开深度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东北大学副校长熊晓梅:

交流合作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在促进中日大学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届论坛上,中日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深化了双方的务实合作。东北大学积极参与了论坛的各项工作,并从中受益。

本届论坛分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中日高等教育的差异和共性”和“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三个议题,如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这个议题具有更广泛的国际性,那么后两个议题则更聚焦中日两国大学自身的发展。我认为,对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中日两国人民具有悠久的传统友谊,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地理上一衣带水。从高校层面来看,中日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主要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通力合作,以历史的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科技、经济贸易领域的关系是各层面人员之间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

40年来,中日两国在各领域开展了积极务实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推动了双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迄今为止,东北大学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5所高校签订了交流协议,与日本31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近年来,东北大学与日本大学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但是还需要注入新的生机。中日大学间交流与合作的重心是学生,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项目,他们将对中日两国学术、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

2011年9月,日本鹿儿岛大学生物资源化学科一年级学生山田美帆赴东北大学交流,她对在东北大学交流的体会是这样描述的:说实话,出发去中国之前,我真有些害怕,心想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中国。结果,我在东北大学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周。这是一次很好的经历,我感受了与媒体所报道的完全不一样的中国,还看到了许多仅仅呆在日本是无法认识和理解的东西。我会珍惜这次机会,希望这种交流会一直持续下去。

第6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档案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继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越演越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对我国高校的各项工作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档案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合时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顺应并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洪流,自主探索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举措、新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源于西方,其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则源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对于其内涵的阐释也很难达成统一的认识。普遍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是学者的观点。主要强调大学校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术研究国际化等与大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种观点是国际组织的观点。国际组织相对来说更加关注和平和发展问题,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有助于世界、区域国家和平、发展的教育国际化理念[1]24。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尽管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还无法达成一致,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看,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工作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年,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留学层次也由最初的以汉语语言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发展为以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2)外教聘请。聘请外专外教是丰富高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途径。(3)人员交流。包括教师和学者的互访与短期讲学、学生互换和短期研修等。(4)学术交流。包括学术期刊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邀或共同主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5)科研合作。包括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合作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科研机构等。(6)合作办学。包括合作开设办学机构或教育项目,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等。3.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弥补了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不足、拓宽师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在实践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即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渗透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以我校为例,我校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学校与法国教育部联合创办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了两岸高校科研合作的新模式。仅在2014年我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场,出席人员626人次;派出人员478人次;外籍专家短期来访43人次;长期聘请长期外籍专家教师17人;与9所国(境)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书[2]466。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丰富和弥补了我校教学和科研力量的不足,在我校的教学评估、科研立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都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我校的战略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档案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1.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档案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不少的影响和冲击。(1)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教学内容,丰富档案学课程内容设置。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①各类涉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和合同等文书档案。包括高校与国(境)外高校与教育科研机构签署的校际交流备忘录和协议书、合作研究协议书、合作招收留学生协议书和聘请外国专家教师合同、各类教师短期培训协议书等档案材料。②留学生、交换生学籍档案。包括留学生、交换生的留学或交换学习申请表、录取通知书、成绩单和毕业名册等学籍材料。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档案。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请、立项、批复的行政文件,也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招生、课程、教师、学生管理等材料,还包括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报告等,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④中外联合研究中心档案。包括联合研究中心的机构设置、费用来源、研究成果分配等各方面的资料,专业性强。⑤外事礼品等实物档案。包括外国各友好学校或机构赠送的礼品或简介等资料。(2)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搭建了学术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为档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机遇。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学专门人才是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高校档案专业教育部门领导可以通过本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牵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一方面选派优秀的档案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在读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和交流学习,了解档案学的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和提高档案专业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外知名的档案学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办学术讲座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档案学知识。(3)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激发改革和创新的思维。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高校通过与国外友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档案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才能不断地激发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思维。2.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档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挑战。档案高等教育是为培养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才提供教学服务的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档案高等教育国际化。但是目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很低,远远无法满足培养国际化高水平档案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档案高等教育课程内容陈旧,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目前,不少高校的档案学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主要传授传统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使得高校档案专业毕业生缺乏现代档案工作的知识和能力。(2)档案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实践教学。不少高校的档案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偏少。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旦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脱离,毕业生就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3)档案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普遍缺乏学历高、能力强、懂外语的年轻教学骨干人才,无论是外语水平还是对外交流能力都欠缺。(4)现行中国的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导致中国的档案高等教育师生很难在对等的基础上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档案的利用还停留在简单复印、盖章的基础上,远远达不到远程网上查询、自行打印利用等水平,这些与外国高校相比,网络技术相差太远,难以开展合作研究。以上这些因素都大大阻碍了高校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急需突破的瓶颈。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举措

档案高等教育只有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借势而为才能取得改革和创新的成功,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本校现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资源,搭建档案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高校档案学教学部门可以先从与本校签署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书的国外高校着手,精选几所档案学教学与科研水平比较先进的国外高校,与对方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建立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档案教学人员短期互换和学术交流等活动。(2)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类国际档案学术研讨会,或邀请国外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短期授课等,开拓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改革和创新思维。(3)积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档案教学骨干力量出国短期研修或短期访问,提高其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档案教学与管理知识,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的档案高等教育师资人才队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档案高等教育师资力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档案学毕业生。(4)积极运用网络的手段,通过远程访问国外高校的档案教学与科研机构的网页等手段,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档案教学手段。在美国,远程教育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在档案教育当中,校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同行网,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查找收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通过交互式电视教学,形成教师授课记录,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其授课方案,互相借鉴经验等[3]56。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我们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5)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现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程设置,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加强实践课所占比重,与各档案馆、博物馆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使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许多高校都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列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培养高水平档案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档案高等教育只有积极顺应这股洪流,不断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档案学专业人才,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23-32.

[2]广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广州大学年鉴2014[M].广州,2014:466-473.

第7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泰国坦碧武里皇家科技大学泰语系中国,生陈小玲说,泰国从王室到平民对中国文化、汉语都十分重视,有很多泰国家庭都聘请家庭教师教授中文。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早在秦汉时期,在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就有商贾频繁往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从广西北部湾的合浦港出发的船舶装载丝绸等物品,途经南海沿岸国家,抵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进行贸易活动。如今,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到东南亚的现代交通非常方便。“现在从昆明到马来西亚每周有3次航班,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外国招生中心主任刘宝军说。

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国家、地区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据统计,目前在东盟国家和地区学习的中国,生有近6万人,仅2007年一年就有12400多人赴东盟国家,其中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而同年在华的东盟,生约3万人。马来西亚驻华使馆教育参赞蔡志明介绍说,中马两国之间的学生交流较为广泛。目前,有8644名中国学生在马来西亚各高校,在中国各高校也有近2000名马来西亚学生。

7月26日,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3个机构,东盟国家、澳大利亚以及国内65家高校参加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对交流周成功地在贵阳召开表示祝贺。

刘延东在贺信中说:“值此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美丽的贵阳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本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对莅临的各国贵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我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双方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新平台,也希望各位校长和教育官员能够利用这个新平台,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共同探讨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前景和有效途径。”

教育部长周济也发来了贺信,周济在贺信中说:“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经济互补,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一直是中国政府坚定奉行的周边外交方针。今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已进入第十七个年头,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成果显著。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双方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共同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既促进了交流,也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就,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理解和友谊,推动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参加了交流周活动并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区域的合作进程中,不论是贸易的合作、经济的合作,还是文化、体育、卫生的交流合作,说到底是人的合作,而人的合作归根到底要有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在这些方面,教育起着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心灵的沟通,一切的合作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举办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目的,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不断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

本次“教育交流周”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三大板块六项内容”。“三大板块”分别是“论坛板块”、“展览板块”、“青少年交流板块”。

其中,“论坛板块”包括“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暨国际学生流动论坛”和“中国一东盟高教合作圆桌会议”两项活动。来自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的27所国外高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3个机构,以及贵州、云南、广西等三省区高校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等38所国内高校应邀参加“论坛”及“高教圆桌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和中国高校的400多名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展览板块”包括“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和“中国教学资源展”两项活动。“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邀请了东盟国家高校、中方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参加展览,共有来自7个东盟国家的33所院校和18所国内院校参加“教育展”;“中国教学资源展”主题为高教+职教,补充远程教育内容,12家国内著名教学仪器生产企业参加“教学资源展”,展示了我国教学科研仪器、卫星电视及现代远程教育等先进设备,以及优秀教学课件资料。

“青少年交流板块”包括“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和“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两项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项目是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已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功承办了两届。今年的夏令营以“奥运”为主题,在贵州及北京举行“赛歌大会”、“民族体育趣味竞赛”、“绣染未来”及“拓展”等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是由东盟各国学生代表队和以贵州大学为主的贵州高校学生艺术团联合举办的艺术节系列活动。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100多名师生参加了“工青少年夏令营”和“青少年艺术节”。

第8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字:高校 ;外事干部; 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外事管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愈发密切。高校作为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摇篮,如何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保证学校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与发展中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外事部门的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畅通程度,对学校科研水平提高、国际知名度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外事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也被视作提升学校外事工作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

2高校外事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2.1思想素质

由于外事工作涉及对外交流与沟通,存在着较强的特殊性,因此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外事干部参与工作的第一要求。

首先,外事干部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及鲜明的政治立场,时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时刻践行科学发展观,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准确分析、解决问题。

其次,外事干部应具备较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不盲目崇洋,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情感,工作中坚持公正客观、不卑不亢。

再次,外事干部应准确掌握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循保密规定,对于国家及学校的机密严守如瓶、闭口不谈,做到不该说的事不说,不该问的事不问,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忠于党的事业,时刻维护国家利益。

2.2业务能力

外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专业性与复杂性的工作特点,这就要求外事干部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成为领域内的外事管理专家。

首先,外事干部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其一,较强的外语能力是从事外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外事干部要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沟通自如,从容应对;其二,外事干部要具备突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过程中条理要清晰,富有逻辑性,观点要明确,便于外宾理解;其三,外事干部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专业性明显及陌生的知识领域要勤于积累,扩充词汇,保证交流时畅通无阻。

其次,外事干部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高校外事干部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服务二字,而这种服务实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外事干部要了解管理学的有关内容,把握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在外事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应用。妥善处理长期外籍教师及短期外国专家在校工作、生活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他们愉快工作的同时,强调安全管理,规范实际操作;实现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期间的境外跟踪管理,与学生定期联络及反馈,保证他们海外生活的顺利进行。

3提高高校外事管理干部工作能力的措施

3.1注重思想修养,提高服务意识

外事干部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学校、部门组织的主题讨论会,时刻以学校党委为中心,结合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实际,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服务大局意识,做到时刻立足本职,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坚持以牢固的党性、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3.2注重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外事干部要注重理论知识、业务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目标宗旨,工作中要立场坚定,精通业务,勤于学习,勇于创新。

首先,熟识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现状。外事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握国家外事政策及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现状与总体目标;积极参加地方教委、外专局举办的外事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掌握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业务水平及专业能力;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前沿教育的国际化信息,结合学校实际,取长补短,完善管理水平;熟悉学校教学科研情况及总体发展规律,严格按照学校外事规范及管理制度办事,为学校教育交流国际化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重视高校外事工作的规范操作。外事工作不仅代表个人与学校,更代表国家形象,外事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注重工作中的规范操作,准确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一,外事干部要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仪表仪态要庄重,心理素质要过硬,举止稳重、诚恳待人、处乱不惊、言而有信;要熟识涉外礼仪,掌握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尊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牢记外事无小事,凡事沉着冷静解决;第二,外事干部要注重自身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及专业能力,强化日常业务,熟练掌握信函规范书写、电话应答、组织接待等工作;要广泛涉猎多领域知识,具备法律常识,熟悉国内外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现状,注重积累,丰富知识储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具备综合知识及专业翻译水准的外事干部,妥善处理涉外工作,减少沟通障碍。

再次,适应高校外事工作的发展要求。随着高校外事工作的日益复杂,外事部门已成为一个集行政、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多职能部门,外事工作的开展需要与教务处、人事处、各学院单位等进行沟通、配合完成,提高外事工作水平不再仅靠外语、国际关系等专业知识,外事干部还需认真钻研外事管理技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有条不紊的完成。第一,外事干部要全面了解部门职能,变原来的岗位专职化,为定期部门工作轮岗体验,提高业务的周知性,对流程性强的业务制定know how流程图,增强操作的规范性及熟练性;第二,外事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角色,变单纯的迎来送往、翻译接待,为各院系海外交流合作的桥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日常交流与沟通,在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扮演发动机、剂的角色,统筹兼顾、穿针引线,为师生搭建更多国际交流的平台;第三,外事干部要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变单一的外籍教师管理、教师出国手续办理,为教师海外研修、学生出国学习项目的有力支持与保障。积极与海外一流大学开展交流访问,邀请知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合作科研,为在校师生提供层次丰富的出国交流、研修项目,重视对外宣传,强调策划能力,全面协调、多点发展,为学校创造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第9篇:家校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对外交流合作 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高校在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地位的过程中,越来越把关注度聚焦在如何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上。近年来,大学生赴国外学习、考察、实习和科研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参加文体交流、文化考察、语言学习、科学研究、课程修读等活动。高校对外交流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高校在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国际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在学习借鉴外国的同时,扩大影响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已经异常激烈,规模扩大的同时利润降低。金融危机下,扩大内需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已进入稳定期,乐观估计维持在5年左右。近年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国内各大承包商纷纷走出海外,并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境外经营人才必须既懂商务,又懂技术,既要懂管理,又要有语言能力,但既懂工程又会外语懂涉外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

1.合作学校简介

北方工业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高等学府。现有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学院,各类学生15000多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6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0余人,在职研究生45名;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程管理6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技术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事业课题百余项;近年来,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千余篇。?

格拉茨技术大学成立于1811年,位于奥地利格拉茨市,是奥地利仅有的两所工业技术大学之一,中国教育部认可的18所奥地利公立大学之一,拥有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经济科学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技术数学与技术物理学院、技术化学、化学处理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七所学院,共104个研究系所。2007年项目合同金额约4.25亿欧元。大学员工总计2118人,其中科研人员1293人,学生12,000人,其中14.9%为留学生。土木工程学院有15个研究所(系)、1个结构工程试验室、20全职教授、1200余名学生,该学院是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较大的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之一。该土木学院杰出校友有土力学之父泰沙基,发明了现代隧道施工法新奥法。

对比两校可知两校教学规模基本相当,格拉茨技术大学土木学院专业齐全,尤其岩土专业和结构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优势明显。

2.两校合作

由于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量少,目前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工学院实现了3+2本硕连读项目(两校学士学位+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学院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极为迫切。格拉茨工业大学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但没有和北京高校合作。此校土木学院2015年起开设岩土和水利工程英语硕士课程,为研究生合作办学提供条件。

经过一年的交流,首先需对以下几个科研、青年教师交流方面寻求合作增加对土木工程学院的了解:邀请国外高校教师定期来我学院讲座;我校土木学院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德国洪堡基金的形式去国外高校访学;我学院教授与国外高校教授联合申请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在与国外高校建立信任和交流后,拟对如下几个教学方面建立合作:我院选派优秀本科生攻读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博士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语言问题,在寻求合适国外高校方面,需调研教学规模和科研水平相匹配的国外高校和以英语授课课程为主的土木专业。关于国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方面,了解学院管理模式,系、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与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所合作,学习对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并引进技术用于实际工程。达成合作意向后,给出具体方案确保对外交流项目实施与强化对外交流项目效果,如解决语言适应的障碍、扩大研究生阶段的对外交流项目、完善出国留学渠道和服务。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的研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发展土木工程学院,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学生流动、语言学习、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魏华颖.提高高校对外交流项目效果的途径探讨[J].求实,2013.

[2]黄兴.地方高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3]颜顺秋.高校对外交流是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4]刘雪念,王婧,李钰,冯晨.高校在校生对外交流流程管理的问题与建议―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网友世界(教育教学版),2012,(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