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全文(5篇)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第1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沟通而显得关系生疏,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由于溺爱或推脱责任的原因,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闲暇时光质量难以保证。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总是以金钱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往往会滋生孩子更多的恶习,以至于妨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没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机构支持,家长似乎无计可施。在如此这般情形下,家长只好无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此,学校除了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外,还要额外担负起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关于家校合作可行性的思考

第2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中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以学生教育为共同追求目标所开展的信息交流、行为协作方式。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共同关注点的基础上开展的,而近年来家庭教育对学生教育重视度的提升使得家校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就目前来看,家校合作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加以完善,以促进其优势的积极发挥。

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温馨、个性化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规范化内涵,更加保证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相对于以往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适应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处于成长期,其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的挫折,就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畸形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虽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感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机制,但一旦学生离开学校或者课堂,就会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导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将家长吸收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之中,使其在校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2.家校合作能够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

虽然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接受了相应的幼儿启蒙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多样、丰富的情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除了原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外,还将家长吸收到教育之中,借助其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来确保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实践表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明显的效果,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良好的应用策略加以实现。具体来说,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应当利用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1.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的内容、师资队伍和成熟的经验,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家长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将家长作为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并加以吸收和利用。

2.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上文所述,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其所掌握的信息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内容。但家长往往因为精力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充足的动力。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条件,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或者电话与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就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互动,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

家校合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换而言之,是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家校合作实施效果的关键性指标。在开展家校合作时,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学生个性化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自觉、自主地感受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价值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例如,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收获各种乐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价值,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吸引家长融入到学生教育之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秀玲.关于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讨[J].学周刊,

第3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校协作学习习惯小学生培养

一、开展家校协作模式的价值

家校协作极具教育与社会价值,鉴于小学生仍处于初步学习发展阶段,辩证能力尚待开发,其尚未形成良好明辨是非能力,仍对较多事物缺乏清晰认知与判断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渐攀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日渐复杂有目共睹,较多干扰因素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实时性的影响。学生极易在此背景下造成思维偏差,低迷的风气与不良思想时刻对学生价值观造成侵蚀。基于此,家校协作模式可给予家长一个时刻关注、关心孩子成长学习状态的良好机会,为孩子不被低迷风气侵蚀提供保障。同时,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低下,部分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时刻关注孩子动态思维,对孩子思想引导工作有所欠缺,致使孩子难以实时倾诉自身烦恼与困惑,家长无法切实察觉孩子不良心理状态,致使学生个性、品质出现偏差,难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其次,孩子成长的教育、引导并非全权隶属于教师本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长较于教师属于孩子最为亲近、信任的对象,孩子对家长的关心爱护以及关注存在实时需求。目前部分家长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认为孩子学业需由教师全权负责,在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予帮助,缺乏相应管理工作,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家校协作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的必然选择,为防止孩子心灵受到侵害,造成不良习惯的产生,新时代家长需迫切认识实行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联动校方力量积极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创设与校方、孩子沟通交流的桥梁,有效引导孩子学习目标及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其辩证能力的提升,以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方法,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构建与反思,有效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理念,形成团结互助良好品质,使孩子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扎实完成每一步,成为一名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家校协作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策略探讨

1.突破传统家校合作界限。作为提升孩子幸福感的有效渠道,近几年家校协作模式已逐步被各大学校推崇并加以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高效、具有沟通协作的良好学习成长平台。突破教学成效,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校方及家长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助力家校协作模式转型升级,创设灵活性合作体系,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作。

2.构建家长学校体系。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素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最终成效及品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枢纽。家长学校的构建为校方与家长协作沟通提供了一个新兴渠道,鉴于多方因素,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足,自身文化知识、教育经验、原则、方式过分受限,其多以前辈教育经验与儿时感悟作为育儿参考。为此,该体系的创设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获取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空闲时段家长可在校内进行学习,校方可在每月、每季限定时段内邀请相关专家或校内教师为教师开展教育讲座,给予家长新兴教育理念与开展家校协作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感悟我国新时代素质教育相关的优秀政策及方针,为其更新、升级自身陈旧教育观点,感受教育理念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提升家长教育意识与技巧,让家长积极投身于家校协作过程中来,与学校共同配合努力,为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提供坚实保障,予以孩子一个温馨、有趣的学习环境。

3.开展家访活动。家访活动是校方走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学生内心动态的首要渠道。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日常学习状态,并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经验,倡导新时代素质教育相关理念,鼓励家长多多关心孩子日常生活与学习状态,构建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监督工作,督促学生在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而家长也可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进度、情感波动,并以此为依据与孩子缩短心与心间的距离,为孩子排忧解难、解决学习困惑与生活烦恼,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在此过程中家校双方进行相互沟通了解,增进感情,通过该模式对家长与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与认可,将家校协作落到实处,实现了双方理念交换、共享,助力达成共识以及教育默契的形成、统一。同时,双方通力合作,针对孩子实际情况与身心状态优化适实教育方案,以强而有力的信念感与责任感,为孩子创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4.开展家长会。家长会的开展是帮助家长间快速了解、融入班级大家庭,进行学生家长角色的良好途径,教师可在家长会中为各家长详细介绍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硬件资源配置、办学思路等情况,帮助家长切实了解孩子教育环境与教学氛围,同时,教师需在家长会中为家长科普开展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为其解读家长应配合的相关家庭教育工作及各类准备内容,教师可以异彩纷呈的课件与详细、直接、实在的课件内容吸引家长,落实家长会开设意义,与家长宛如朋友般实时沟通,两者相互交流教育困惑、教育经验、教育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家长排忧解难,提供家长优秀育儿建议与指导目标,帮助学生在校内、在家庭都拥有良好、温馨的学习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成长为一名优秀且自律的学生。

5.开通意见反馈渠道。开通意见反馈渠道可从校长专线、校长信箱、公众号反馈等形式入手,该渠道的开通并非单纯的一个号码、一个邮箱地址,其本质是建立家校间沟通协作的友谊纽带,加之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支持,家校间的沟通方式已从传统家访向数字化形式逐步转型升级,已获得质的飞跃。为便利双方,校方可通过自身信息化部门开设相关意见反馈渠道,以校方公众号、小程序中的意见反馈功能实时联通校长以及学校管理层,家长可利用该功能对学习实时进行意见反馈及提问。再者,校方需设立相关意见反馈标准规章制度,应在三天内对家长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惑,以提升解决问题时效性,提高家校协作的信任度与合作度。校方收到的信息是极具建设性意义的来信,是富有极高价值的信息。在进行信息解答时,校方需认真、积极答复,以满足家长相关需求。

6.校内开展研讨。为全面提升校内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相关意识,加强教师的家校协作理念,校方需定期开展相关研讨会议,对开展家校协作相关内容创新、改革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为创设家校合作科学有效的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一些符合家校共育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其次,通过研讨会议的开展可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家校协作模式开展的重视程度,帮助其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与研究意识,明确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家校协作的必要需求。另外可以及时捕捉教师的一些创新举措和实施办法,提高交流分享的效果。在一系列围绕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研讨活动中,碰撞出的一些新思路可以及时得到验证,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趋于成熟,让培养学习习惯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最后,还可以鼓励教师将关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交流材料整合,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心得笔记,从而提高教师对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

7.多渠道践行培养学生习惯。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校方出台相关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制度,坚决贯彻新时代素质教育培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在进行实际学习习惯培养活动中,校方需以教育部门相关政策为指导,通过校训、班规、校歌等内容的熏陶,利用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童谣诗歌,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形成优秀品性及素养,促进校内和谐文明环境的建成、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通过开展大型文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时政活动的育人功能。再者,教师需实时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其作为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引导者之一,应以诚信教育理念为价值导向。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践行诚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细微的小事中用诚信感染教育学生,从本质上而言,教师需达成言出必行,不失信于学生。最后,校方可切实发挥校内精神文化价值,实现隐形课程育人战略。目前,培养小学生优秀学习习惯是当前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已是目前家校协作的共同愿望与目的。据相关学者深入考察,家校协作模式可深入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陷及不足,两者力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整合家庭、学校教育优质资源,合力为学生创设优质教育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共同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优良学习品质等综合素质。校方与学生家庭需共同找准契机,以家校协作为切入点,其驱并进、双管齐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生获取良好教育的坚实后盾,最终成就孩子幸福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江.营造家校教育共同体提升教育合力[J].名师在线,2019(10):92-93.

[2]隋影.凝聚校家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4-23(008).

[3]欧阳帆.试析初中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76-77.

[4]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03):7-10.

第4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节日教育;传统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幼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何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实现节日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探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于幼儿教育中的有效传承途径。华德福教育是根据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的人智学理论创建的一种教育,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创建了很多华德福幼儿园。人智学强调幼儿的生活要遵行一定的节奏,节日正是华德福教学活动一年中的时间节点。华德福节日教育既能体现人与自然的节奏相一,又能协调人与社会、文化传统。因此,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每年同一时间、同一个节日的节庆活动,重要的节日都会有庆典活动,形成固定又富于变化的教育模式。

一、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特征

(一)注重遵行自然与生活的节律

华德福教育重视幼儿的节律,认为反复的节律是身体与精神的基础。幼儿在每一日固定的活动中体验一日、一周的节律,而在每一个节日中体验一年四季的节律。节律意味着变化和重复。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恰是通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然与生活节奏的重复,让孩子感受到秩序,获得安全与发展。英国华德福协会负责人马丁•洛森这样认为:“周而复始的节日本质上是一种循环。每年节日的重复出现提醒着我们某些事物是永恒的,某些事物高于日常的单调。即使我们拥有现行的观念,也没有理由不重新思考和复兴古老的庆祝方式。”华德福节日教育旨在通过遵行节律,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逐渐深入认识传统文化,连接课程和生活,滋养幼儿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幼儿的参与体验

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方式多是生成课成,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强调幼儿直接参与体验节日相关文化。从节日庆典活动准备到当天进行,每一个幼儿都会亲自参与。准备时,幼儿会动手制作与节日相关的事物来布置教室校园环境,同时幼儿也会采摘当季水果植物等,让孩子体验季节的变化与节日之间的联系。活动中,幼儿也会参与到节日相关食物、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端午节包粽子,编百色缕,中秋节打月饼,冬至包饺子等活动,幼儿都会亲手制作。同时,华德福节日教育思想强调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节日庆典活动都应结合当地民俗特色,环境的创设、节日食物等都遵循这一原则,体现出传统节日文化的一致性与地域性。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背景与故事,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直接讲述与灌输,华德福教育通常会用偶戏、话剧等方式来呈现。偶戏、话剧等方式能更生动更直观立体地讲述节日的来源,节日的故事。幼儿在观看教师及家长精心准备的戏剧中,能深刻感知节日的含义和传统习俗的意义,建立起对各种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三)注重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

华德福每一次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都要求家长的参与,家长、幼儿、教师一起准备节日庆典,一起制作节日庆典相关手工、食物,一起做游戏唱歌演话剧,一起庆祝节日。通过活动把幼儿园,家长和孩子们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三者之间的合作和理解。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在重要的节日能感受到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的生活、文化。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中家校合作共同品味文化传承文化这一模式,不仅能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且间接上也促进了家长节日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同时华德福学校还会向社会发出邀请,让其他家庭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同时,弘扬节日文化内涵,实现了由幼儿到家庭再到社会的教育影响力,节日文化教育辐射范围更为广泛。这客观上又促进了节日文化由社会到家庭再到幼儿教育效果的提高,实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启示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任务部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融入生产生活指出”,并于其中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如何才能在幼儿文化教育中实现“融入生产生活”?如何将中国传统优秀节日文化传承于幼儿心中,结合上文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构建以节日节律为主的课程体系

“节律”一词最早的意义为自然变化的“季节时令”,后引申为社会属性的“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一引申反映出社会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自然有季节更换、日出日落,有其自身的节律,人也应顺应自然这一节律有生活的节律。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恰是这一顺应的表现;同时绝大多数传统节日的产生最初也是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性的体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基本对应寒冬结束春天开始、春日清明、夏季炎热、秋季丰收这些自然特征。古人伴着自然的季节变化而创造出生活中的特定时间节点与文化。传统节日恰是先民遵行自然与生活节律的体现,是自然的变化,也是古人劳动和生活的时间节奏。生活随自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又于变化中重复,这带给人们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基于传统节日表现出的自然与生活合一的节律特征,并结合3-6岁幼儿的心理特征,我国节日文化教育应构建以节日节律为主的课程体系,挖掘节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与精神内涵,结合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文化的饮食、手工艺术、风俗等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将节日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让幼儿在一年的学习中能以节日课程的贯穿来感应自然生活的节律,感受自然与生活的重复与变化,感受事物恒定的规律与规律之上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古人生活智慧与自然的美丽浸入幼儿心灵,成为其人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二)构建以参与体验为主的生活课程模式

华德福幼儿节日教育思想中强调幼儿参与体验的实践性学习,且与节日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指人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参与体验生活,在生活的综合活动中积累各种经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学前教育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应构建以参与体验为主的生活课程模式,以幼儿生活为课程设置的起点与目标,加强课程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具有主体意识,让幼儿在节日文化教育中通过参与主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赋予幼儿节日文化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生活的体现与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包含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饮食建筑等内容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节日文化教育绝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应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与文化教育三者有机统一。理想的幼儿节日文教育,应该让幼儿在课程模式中不仅获得适宜的理论,接受文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各种综合活动获得生活的经验与深刻的体验,最终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行动,并在行动中促进文化的传承。

(三)构建家校合作的文化传承共同体

第5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范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髙家庭教育水平。为此,要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引导家庭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增进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使家长和学校、班级形成统一的育人目标,采用正确的育人方式,共育学生的美好未来。当前,家校协同育人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理念已被学校和家长逐渐接受,但因家长与班主任在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实际的家校沟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家校沟通单向化、流于形式;班主任单向指挥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路径,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其实,学校和家庭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秉持这一理念,笔者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在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探索形成基于班级育人目标的家校沟通策略,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汇聚家校育人合力,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基于初中班级育人目标促进家校沟

通的策略家校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笔者在建班育人过程中,围绕育人目标,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确立班级育人目标,达成家校共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从家校深度合作育人的角度来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好在新生入学初期就召开家长会,以便让家长准确、深入地了解班级育人目标、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学生发展与学习指导等方面的具体思路和要求,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此,笔者通过新生家访,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家庭情况,形成“一生一档”,加快对新生的了解,便于因材施教。笔者以学校的育人目标“有良知、会学习、爱生活”为根本,以学生档案为基础,初步拟定班级育人目标,并在开学初召开的第一次家长会中进行讨论,鼓励家长自由发声,确保家班育人目标统一,共同细化与完善班级育人目标,促进家长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意志力、感恩之心、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经过讨论,我们形成了以培养五项能力为主线的育人目标,即自主自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诚信自信(包括勇于承担、信守承诺、积极乐观)、责任合作(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创造创新(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感恩怀德(包括感恩长辈、感恩社会、助人为乐),力图将班级育人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格、外显为良好行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笔者在落实学校多层次的家校沟通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家校合作育人工作,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参观交流,共同探讨有效的育人方式,增进亲师之间的情感互动,让家长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习做一名合格与优秀的家长。1.聘任“家长观察员”。为了顺应初中生向往独立、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真实想法,班级聘任“家长观察员”进入校园参与常态化活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而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相对欠缺,导致家长对孩子缺乏了解,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开展这一活动便是给予家长走近孩子的良好方式。为此,笔者在班级中组建了一支“家长观察员”队伍,每天由两位家长组成一个“家长观察员”团队,主要职责是辅助班主任进行早上笫一节课前这段时间的班级管理,观察学生晨读,査看保洁区的打扫情况,并及时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家长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逐步认同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懂得如何配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愦。2.设立“家长班主任”岗位。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与了解,根据他们的意愿,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设立了“家长班主任”这一岗位。家长班主任,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尝试体验班主任工作,进行班主任跟岗学习与实践,助力校园“最美和声”行动(早晨有读书声、课间有欢笑声、午餐时有碗筷轻触的叮当声、集会时有响亮的歌声和呼号声等)的推行,并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共商建班育人之策。通过角色体验,家长能够进一步理解与认同班级育人目标与育人方式,并根据自己的领悟与实践,现身说法,与全班家长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带动家长们共同进步。3.开设“家长微课堂”。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为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基于班级育人目标,我们开设了“家长微课堂”,助力学生自主自律、诚信自信、责任合作、创新创造、感恩怀德五项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通常家长会结合自身所长或工作特点走进课堂,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如:学生小J家长以“保护眼睛,爱护牙齿”“正确刷牙,预防龋齿”为主题,帮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知道龋齿是怎么产生的,学习科学用眼与爱护牙齿;经营饭店的小Z父母,以自家饭店作为教学场地,带领全班学生和家长志愿者包馄愧和饺子,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小L父亲以“多肉种植和养护知识”为主题开设课程,指导学生认识与种植多肉植物,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设“家长微课堂'密切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进了亲子关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4.召开班級交流会。为了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笔者会组织家长定期召开班级交流会,围绕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商定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会后,笔者还会针对一些存在突出问题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个别化交流,加深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了解,共同协商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并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与成长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强化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沟通合作的质量与效果,各个击破,实现班级育人目标。

(三)建立有效保障措施,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1.组建班級家委会。为了强化班级民主管理,增强家校之间互相信任与支持,接任六年级新班时,笔者以家长推荐和自荐的形式组建了班级家委会,由六名成员组成,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职责(见下表)。每学年8月下旬,笔者还会组织全体家长参与新一轮的班级家委会选举,确保每一名学生家长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家委会除了履行上述职责,还参与班级管理和各项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参与和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举措与抉择的落实。如:学生校服样式设计与选择、校服材质选定、学生伙食等。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尊重与吸纳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促进家校之间达成共识,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2.丰富家校沟通载体。信息化时代,为促进家校沟通提质增效,我们不断丰富沟通载体,优化家校沟通方式。除了依托上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之外,我们还借助QQ、微信、钉钉等平台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如,笔者充分利用钉钉群的优势与功能,在保留班级群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各个子群组。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需求建立分层分类辅导组,或者围绕专题活动建立活动组。这些髙效、便捷、通畅的新媒介拓宽了家校沟通渠道,调动了家长作为共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家校合作力度与针对性,为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搭设平台。

三、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通过上述举措,家长通过走进学校、走近孩子,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新了家庭教育理念,逐渐认同班级育人目标,大力支持建班育人工作,成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共育者,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也进一步优化了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使学生个个阳光正气,成为自主自律、诚信自信、责任合作、创新创造、感恩怀德的学子,优秀学生比例逐年提升,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也稳步提升。

(二)进一步思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