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精选(九篇)

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第1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特殊体育被赋予比普通体育教育更复杂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其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特殊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5],这要求特教体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与手段,成为掌握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体育教师:一是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技能;二是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常采用调节性手段,以适应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需要;三是体育教师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特殊体育的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也体现出特教体育教师多重融合性的职业素质特点。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6]。个体素质由多种心理品质所组成,是关于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和谐发展的综合结构。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特教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主要反映在其知识结构成分、能力结构成分和非认知因素成分上,各成分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发展的。

2.1特教体育教师的非认知因素成分

非认知因素包括除知识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由教师的师德、教育理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构成。

2.1.1高尚的师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关爱;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具有严于律己、善于合作的行为表率;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能够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高尚的师德是特教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2.1.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7]。特殊体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教育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包括:全纳教育提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特殊体育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对特殊群体的体育需求,“健康第一”仍然是特殊体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殊体育要以“康复健身”为基础,强化“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特殊体育活动融汇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快乐体育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良好基础。

2.1.3自我效能感

通俗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效果的一种积极暗示和主观判断,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体育教师的知觉、判断,继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课堂行为[8]。患有残疾的儿童,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身体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和自我的认可,因此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在面对社会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性等内外部压力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1.4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由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特殊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9]。特教体育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成长为特殊教育的专业人才。

2.2特教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10]。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的系统结构属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2.2.1创新能力

特殊体育由于教育对象个别化差异的复杂性,应用知识、技能的综合性,成熟经验、案例的匮乏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关系到特殊体育能否发挥其应有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关系到特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特教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2.2.2学习能力

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到特殊体育中,如融合体育、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发展性体育、全脑型体育等,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特殊体育最新教学科研成果,洞悉改革发展的进程,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步伐。

2.2.3教育教学能力

这是特教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特别强调从心理上如何帮助学生放下封闭心态,积极融入到全体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领悟特殊体育的教学规律,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具有全面领悟教材、正确示范、准确表达的能力;具有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衔接统一。

2.2.4沟通协作能力

特殊教育注重融合性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不同形式教育的综合效果。体育教师更因其职业特点,沟通、交流与交往合作能力将左右其能否达到事业的理想境界。在特教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细致的了解学生的身体、思想与情感状况,与众多学生和谐共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课堂外,体育教师不但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合作,同时也需要与社会或专业机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2.2.5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小到对学生个别化的组织管理,中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训练队与运动会的组织管理,大到与家长、社区合作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艺术。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随时掌握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变化,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使群体活动的体育效益得到发挥。

2.2.6康复指导能力

特殊体育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矫正体育,改善其身体、心理的障碍性残疾,促进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因此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诊断、评估有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程度的能力,康复指导的能力,制定和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动作、行为、心理、情绪等问题进行辅导。

2.3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人的能力与知识紧密联系,并以掌握知识为其形成的基础。特教体育教师的知识是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特殊体育包含了教育学、体育学、特殊教育学、特殊体育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2.3.1学科性知识

由于特殊人群具有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因此特教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心理学、特殊体育生理学以及体育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

2.3.2条件性知识

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有知识,是教师将特殊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如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以及特殊体育竞赛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有助于使教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特殊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达到使残疾儿童医疗疾患、康复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12]。由于体育活动受诸如对象特征、条件状况、方法手段适用程度、内容的选择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所教授的每一堂课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成效,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特殊体育活动实践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3.4一般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作为一名特教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这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在越来越注重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追求体育文化价值的现代社会,特教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把握特殊体育的人文价值。

3结束语

第2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一)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缺乏有特教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不缺教师,因为特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基层学校调去的或从非特教专业毕业但是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也存在部分人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特教学校编制已满,大部分特教毕业生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招聘程序的限制,使特教学校找不到需要的教师,如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三)社会的理解与容纳程度低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特点,很多特教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也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5]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心理。(四)专业办学方向的偏差一些大专院校应国家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这就导致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不能对接。大专院校的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综合性与理论性,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更多的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业训练。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也教薄弱,特教专业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精神不足。所以通过专业与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教学校尤其是聋校和盲校更倾向于挑选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特教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扶持是特教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教学校、特教教师由少到多,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一切应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如国家应该对特教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教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关注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外,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在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特教老师由于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一般也是复制普通学校,加上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很多特教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6]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是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爱心的职业。如果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技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前提。特教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生理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教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同情他们,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就能健康成长,独立生存与社会。(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2004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但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7]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而且也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迫切需求。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类:为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为经过一定时段实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系统地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修够一定的学时或者学分,并且在特教学校或者特殊教育机构有实习和见习的经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这类非特教专业毕业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接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明确规定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或者结束时,要去特教学校见习,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民办特教培训机构去见习。当特教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了一定的见习与实习经验时,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他们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教学校及相关特教机构应承认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优先录取拥有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特教毕业生。(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合理就业,即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特教学校接轨,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特殊教育教学法有明确的了解;特教学校更多要求的是既懂特殊教育又能担负起语文、数学、美术、律动等各科教学的老师,所以特殊教育专业内部划分应更加详细、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智力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肢体残疾教育、多动症儿童教育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在各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语文、数学、感统、律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智力障碍儿童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多动症儿童的感统教学法等;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多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每个学期都应去特殊学校实习或者见习,检验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特教专业学生、教师深入实践,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在已有教育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应加大力度宣传特殊教育事业,使社会成员明白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明白他们也可以像成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如果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怀有歧视、嘲笑的态度,就很难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重视,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无法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社会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政府、社会各个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特教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呼吁民间团体组织筹集特殊教育发展资金,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与政府经费相互补充,为特殊教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结语

第3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1],学校教育又是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要教育途径,所以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的人格素质和思想品格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2]。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生活障碍和心理障碍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德育教育显得更加复杂。于是如何将德育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

一、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德育教育

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特殊学生表面上与正常儿童无异。但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举止上的表现看却存在很大差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学生往往存在智力低下、反映愚钝、性格怪异、情绪偏激等障碍。也正是因为特殊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障碍,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和学校往往忽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3]。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口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如何将特殊学生培养成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的学生,使特殊学生在经过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后可以融入整个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4],也正是相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所应该正确认识的。

二、常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特殊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只看到表面的、形象化的事物或现象,不能正确进行分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5],往往只需要稍微进行欺骗,特殊学生便很容易受骗,甚至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更加重视常规教育,让特殊学生可以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让特殊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和反复性。为了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制一系列切实可行规章制度强化对于学生的管理,诸如设立《在校一日常规》完善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管理,培养学生在学校规范的行为和遵守纪律的意识。

三、抵制诱惑,提高特殊学生道德素养

现代各种传媒的普及,促进了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但是也导致很多不良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往往这些不良信息会直接影响与干扰我们的生活。对于分辨能力相对于我们较差的特殊人群,大量影视制品直接教唆和宣传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书刊、画报大肆泛滥与流行,更是严重腐蚀了一大批文化程度有限的特殊人群[6]。因此,提高对特殊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十分重视与关注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校园环境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长期的、持续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从自身环境入手,将校园文化、教育理念与宗旨融入学校环境,比如可以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勤俭自强的字画挂到学生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地方。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生活安全和法律教育主题班会,夯实特殊学生的基本安全常识和基本法律常识。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可以开设情景模拟课,让学生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到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一些危险的人和事,降低学生受骗、受诱导的几率。特殊教育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培养,强化教师的与人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对于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四、个别化教育,重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特殊教育学校思德育教育重点应符合特殊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状况,重视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和掌握他们独有的行为和理解他们独有的“语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学生障碍种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在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符合特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将对特殊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当中,做到以人为本。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重视对于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培养,让学校每一名教师可以真正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进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比如,在语文《认识人》中穿插一些基础性道德认识;在体育课堂中可以让特殊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友谊的力量;在美术教育中通过认识我国古代画作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培养特殊学生的爱国精神。

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复杂的、持久的,如何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也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真正走向融合,融入社会,甚至建设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

[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研究――“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

[4]雷小波,叶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的亮点[J].现代特殊教育,2005(11):12.

第4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融合教育;态度;分析

1融合教育研究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特殊教育正常化这一理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融合教育是针对特殊教育正常化发展的制定的重要措施。融合教育具有降低特殊学生教育成本、引导教育体制积极方向的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保证特殊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推动社会特殊学生教育观念的进步等意义。但是特殊学生教育的要求极高,使得普通教育很难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国内融合教育的建设难以顺利进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开展与效果。所以,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及融合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查报告研究。

2融合教育研究对象和内容

2.1融合教育研究对象

为了保障研究报告数据准确可靠且具有代表性,我们从某地市区内抽取了九所小学校作为样本,对这九所学校小学班主任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以供分析。问卷总共发放120份,收回110份。审核统计后有效问卷共100份,有效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三。详细统计分类显示参与本次问卷调研的男班主任有34人,女性班主任有66人。被调研人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6~55岁,被调研人员的第一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

2.2融合教育问卷设计内容

融合教育问卷调研内容主要由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两部分组成。小学班主任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人资料、受教育程度、教龄以及婚姻情况等;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建议主要包括班主任对于融合教育理解程度、对融合教育持有的观点、以及融合教育落实方面的建议等。通过问卷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真实可靠的反应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信息更可以体现出对融合教育认知水平是否相关联。

2.3融合教育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某地市区内九所小学班主任进行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半数以上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了解程度较低或者根本不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三十六的小学班主任相对了解融合教育,百分之二十一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并不了解,百分之二十七的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完全不了解,而仅有百分之十六的小学班主任支持且赞同融合教育理念。总体而言,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接受和认知还相差甚远,没有正确认识到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落实保持观望的观点。

2.4融合教育问卷结果分析

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认知实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主要体现在行为与心理的接受或者不接受。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情感倾向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在小学课堂实施的接受程度较低,数据中一半的班主任反对在小学开展融合教育,保持观望的小学班主任占据百分之二十四,支持在小学课堂开展融合教育的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并且提出要根据特殊学生的情况与类型来决定是否融入到小学课堂。

2.5融合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与融合教育实施措施

小学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着班主任接受难度大、小学师资水平、小学生家长接受程度、基础设施配置、小学监管机构和制度以及小学校园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小学教育实施融合首先要解决小学基础设施配置和班主任的观念转变。

在社会舆论、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仍存在着抵触心理。特殊学生的课堂安置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数据显示了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安置意见统计,百分之六十五的小学班主任不能接受特殊学生融入到普通板机接受教育,认为特殊班级就能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班主任认为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特殊学生教育板块不应该由普通班主任来承担。总体来看,将近百分之七十一的小学班主任持有特殊教师可以更有效教育特殊儿童这一观念,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小学班主任认为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由普通班主任与特殊教师共同展开教育活动。问卷数据表明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接受度较低,实施融合教育形式极为严峻。

3实施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理念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融合教育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得出的真实结论是:半数以上小学班主任反对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课堂教育中;再次,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班主任责任心和耐心不足,不能因为特殊学生的弱势而积极改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不能主动去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管理理念等;最后,三分之二的小学班主任人为融合教育落实到小学课堂教育极为困难,更建议由特殊学校或机构来教育特殊学生。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存在着强烈抵触心理,对具体实施也非常消极。

第5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随着人们对教育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探索,艺术教育教育已逐渐被教育界关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也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专家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索,旨在促进特殊儿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

音乐教育;特殊儿童;影响

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也需要被我们关注,需要被我们爱护,需要被我们接受。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所关注、所研究。事实上,教育界正在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的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在被逐渐认识和重视,其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明显。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激发特殊儿童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特殊儿童具备更好的感知觉能力,让他们通过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最原始的意义是与人类语言、动作、舞蹈最能够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艺术。1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加恰当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美好的一面,以此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为学习知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

所谓的“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非正常儿童,主要包括低能儿童和超常儿童。狭义的儿童是指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包含聋哑儿童、精神残缺和智残儿童。由于对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不同和原则不同,各国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特殊儿童分类是智力偏常、感知觉缺陷、交往障碍、行为缺陷这四大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各类残疾人总共约9000万人,其中残疾儿童占有相当数量,仅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就有近100万,14岁以下有200多万,并且残疾儿童的人数和比例正在呈现上升的态势。2针对这部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这部分儿童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儿童的正常成长和融入社会中,是整个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对特殊儿童领域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理论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社会和专家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

经过查阅已有资料和研究显示,本文所指的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主要从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外貌与正常的儿童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少数情况下,存在差异也是因为智力发育导致生长发育出现疾病问题所致。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较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发育较晚,逻辑思维发展较慢,判断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稳定性差,感知觉发展迟钝,记忆保持力差,语言能力发展较晚,词汇量小,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性格冷漠孤僻。3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特殊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身体或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以上述及的智障儿童的一般特征,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千人一面,也会因为残疾(包括身体或心理)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其个性发展失去了良好的物质前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影响了其良好个性的发展,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如缺乏主动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差,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训练尤为重要。同时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正常成长的作用和价值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在一个人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审美情感的成长

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展现人情感,促进人审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音乐作为一种展现人的情感和审美的声音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来展现给人,让人们通过聆听的艺术来体会到情感和精神领域的享受,并能够对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出击作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味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自身的身体或是精神领域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但是从根本上他们并未丧失对语言和美的一种感知、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且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们在其他方面却又有异于常人的特长之处。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交自信特殊

儿童由于身体或是精神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或是不能与外界通过正常的途径建立社交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殊儿童成长的难度。但是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普适性,任何人甚至动物对于音乐艺术都能够产生反应。特殊儿童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包括个体音乐教育或是群体音乐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轻松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特殊儿童能够忘记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通过音乐这个途径建立联系,并且进行分享,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实践和群体意识,这也有利于他们摆脱个人困境,重建自信。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感知能力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身体或是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往往在另一方面就有优于常人之处。比如他们在身体方面有缺陷,但是在记忆或是思维方面却又有惊人的能力,但是这种优点需要一定的机制才能激发出来。音乐教育具有语言或是行为矫正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实施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方式的局限,以此为突破口,能够激发感知能力的提高,让其拥有对社会、对外界事物一定的感知能力,让其真正拥有对自身的独特优势的认识,建立起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三、音乐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实现途径

(一)以音乐教育为抓手,提升特殊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一般都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轻中度的特殊儿童可能只具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字词、语音的不连续认识等等,即使是重度的智障残疾儿童也具有简单的听觉或视觉识别技能。而音乐作为一种可短可长的,形式多样的,不同节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教育的独特可取之处。音乐教师能够通过不同音乐的或短或长、或轻或重的节奏、旋律、声高、音色、速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来传达不同的含义,如果对智障儿童加以不断得强化和训练,就可以让他们掌握不同音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理解和信息理解能力。4同时音乐教师通过不断地针对性研究,能够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不同特殊儿童群体的独特特征进行分析,对音乐教育所运用的音乐进行分门别类,如对音乐进行声音定位、声音识别、声音区分等小活动,来增强特殊儿童对不同音乐的特殊体验。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能够让特殊儿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以音乐教育为途径,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特殊儿童尤其是精神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在社交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人生的完整性和独特人生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特殊儿童社交能力。一是通过开展个体音乐训练,提升基本音乐技能。不同的特殊儿童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特殊儿童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选取专门针对性的音乐教材、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提升特殊儿童对音乐整体认识的感知能力。二是通过集体音乐教学,提升分享合作的社交能力。通过开展集体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在音乐交流媒介的作用下,认真体会到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接受和参与到集体的互动中来,掌握礼貌的社交秩序、感知音乐教学中互相配合、合作产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群体伙伴的集体交往能力。

(三)以音乐教育为突破,提升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认知外界事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身体功能或是精神感知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如正常人的特征。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而特殊人群在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具有超乎常人的额优势和特点。感觉是人们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受器官对外界产生的反应,他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所具有的的大小、形状、声音、味道、色彩等特点。而知觉就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感觉层面,上升到对事物整体状况的反应和认识。而思维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他不仅仅是“知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二是已经上升到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上帝对人关闭了一扇门,但是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人群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局限,那么总会有一方面就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比如,身体残疾的人事在数学思考能力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视觉残疾的人听觉却异常敏锐等等。如果对这些独特儿童的教育能够更加的细化和有针对性,就会产生惊人的成效。音乐教育具有平常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创新和举措来改进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那么,特殊儿童一定能够通过开展音乐教育,来激发出深藏于特殊儿童身体内部的潜能,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探索和追求。也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作用,特殊儿童这个重要群体的成长才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与不断提升。

注释:

1.肖瑾.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J].诗学研究,2007,(6).

2.李晓靖.音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枣庄师专学报,2009,(2).

3.张馨,张文禄,徐胤.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2):65-68

第6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残疾人 高等教育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34-03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前进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文明和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十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和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7年,与我国高等教育100多年的历史相比,残疾人高等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的师德标准、内容、方法也在探索之中。

一、师德建设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师德就是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从狭义上讲,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把师德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时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1]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者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是为人师者安身立命的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人才培养、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其更为人们所关注。[2]

二、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心特殊教育。[3]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4]2008年教师节,总书记专程到特殊教育学校视察时强调: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5]2009年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作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6]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7]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8]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9]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招生数与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有22所举办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在校的残疾人大学生约5000人;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近500人。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师德建设有待研究

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师德的研究仅限于普通高校,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还有待研究。普通高校师德研究在研究范围上没有考虑我国各地区高校师德的不同情况,特别是教育对象的不同,学校的师德境况是不同的。因此,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师德研究亟待加强。

(四)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教师的师德是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关键。教师首先要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然后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针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授课工具,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残疾人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1.问卷的编制

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师德要素的维度构想,并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共编制职业道德题项6个。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2所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抽取听障、视障学生和从事听障、视障教育的教师进行调查。

3.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79份,回收到有效问卷1822份,回收率83.6%。其中有效被试中听障学生1474名,视障学生138名,从事听障教育的教师185名,从事视障教育的教师25名。

(二)结果与分析

1.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现状及分析

(1)现状

①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以中青年教师群体为主,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最大,占51.9%。

②从学历结构来看,教师中以硕士学位为主,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0%,博士学位仅占7%。

③从职称结构来看,教师以讲师人数居多,占50.3%,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占20%。

④从教师所学专业性质来看,在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中仅有13.34%是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41.43%是其他专业师范类毕业;45.23%是其他非师范类专业毕业。

⑤从教师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时间来看,从教10年以下的占绝大多数,为74.6%,这与我国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时间不长有关。

⑥从选择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观动机来看,35.24%是出于希望留在城市工作、感到社会重视、个人发展机会多、谋生手段和院校调整的原因而选择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的。

⑦调查结果显示,31.43%的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还没有系统地学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⑧调查结果还显示,30.96%的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

(2)分析

目前,我国各地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大都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都在摸索中,加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少,所以30.96%的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31.43%的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还没有系统地学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35.24%是出于希望留在城市工作、感到社会重视、个人发展机会多、谋生手段和院校调整的原因而选择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的。86.67%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质量都是有影响的。所以,要解决他们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问题、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的专业精神、执教能力、教学水平,特别要加强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师德教育。

2.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师德要素分析

(1)残疾人高等学校教师对师德认识的问卷分析

据问卷分析数据显示:总体上教师师德的认识是客观的、正面的、积极的。教师的认同度依次是:96.79%的教师认为应该根据残障生的个体差异,开发潜能,补偿缺陷;95.4%的教师认为应该具有满足残障生特殊需要的教育理念;95.4%的教师认为应该具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95.4%的教师认为对待残疾学生应该更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94.02%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94.01%的教师认为应该树立现代残疾人观。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的认知给予了更高的认同。

(2)残疾学生对高校教师师德认识的问卷分析

残疾学生对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师德的6个要素的认识也是客观的、正面的、积极的。学生的认同度依次是:71.1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待残疾学生应该更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68.1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残疾人观;66.1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64.5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残障生的个体差异,开发潜能、补偿缺陷;63.1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满足残障生特殊需要的教育理念;53.6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生最认同的要素是教师对待残疾学生应该更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残疾人观和教师应该具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

3.小结

(1)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对问卷同一题目回答的相关程度为0.600(P=0.018),具有非常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即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师德要素认识是一致的。

(2)学生对教师师德要素的总体关注度低于教师对师德要素的总体关注度,这与社会、院校与教师个人对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与宣传呈正相关。

(3)学生对教师的理想要求与现实要求有差距,学生认为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表现还没有完全达到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在采取的教学方法和使用手语、盲文进行教学的技能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以普通高等院校常规师德教育为基础

残疾人高等院校首先是高等院校,它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性质,又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残疾人高等院校首先要在普通高等院校常规师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残疾人高等院校的特殊性,结合实际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教育。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打造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家师德建设系列文件,要紧密结合十报告中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提升残疾人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水平。

(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残疾人观

目前,还有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残疾和残疾人,放大残疾人的消极心理特点,甚至有些人把残疾当作病,把残疾人当作病人。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要使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使残疾人的特殊性越小越好。过分强调特殊性,会拉大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情感距离。

残疾学生的身心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教育是补偿缺陷的重要手段。残疾虽然给残疾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一面,但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了发展动力。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残疾学生,看到缺陷的两重性和补偿的可能性。教师对残疾学生的认识是决定残疾学生教育质量、学习有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教师应具有满足残疾学生特殊需要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注意探索特教发展趋势,树立先进特教理念。应组织教师到其他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或国外考察学习,参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国际上最先进的观念和前沿科研成果,使教师对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既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回归主流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特殊教育理念。

(四)教师应研究、熟悉、了解、理解教育对象

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手语或盲文等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能和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残疾学生的认知、行为、学习和心理特点。然后根据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开发潜能,补偿缺陷。教师还应该具备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研究、理解教育对象,培养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此外,还应加强教师特殊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特殊教育导论、残疾人心理等的培训。

(五)教师应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

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成才,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残疾学生由于其生理障碍导致其认知与思维活动具有局限性,沟通交流存在障碍,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为教学、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需要掌握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听障学生,教师不仅要掌握手语,还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板书、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而对于盲生,教师需要手把手的示范,同样的教学内容,特教的教师要付出比普教教师几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对于管理服务人员,他们也需要更高的素质和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 注 释 ]

[1] 陈宁.师德建设:多视角的分析与建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 .cn / o / 2007-10-16 / 032812732178s.shtml.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cn / GDSC / ShowArticle.asp?Article.2008-3-28.

[5]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 / zwgk / 2009-05 / 08 / content_1308951.htm.2009-05-08.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 china. com. cn / policy / txt / 2010-03 / 01 / content_19492625_3.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http:// / politics / 2011-03 / 16 / c_121193916_17.htm.

第7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2-01

所谓特殊教育,主要指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设备特别设计,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开展对为残疾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理念。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实现其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关键。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现状,在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生师资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也基本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如特殊教育生师比趋于合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等等。然而,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

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学生在身体上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需要根据其身心状况开展各种辅助教学,因此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如特殊教师所学教育不是特殊教育,特殊体育教师任教的课程亦不是其所学的专业,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低于非专业教师数量,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欠缺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另一个层面则是近年来不断补充到特教队伍中的年轻新教师。老教师教育观念保守,思想观念僵化,对现代特殊教育模式、方法接受程度不高,从而局限于传统特教的教学。新教师虽思维观念较为活跃,但缺乏经验,缺乏对课程教学应有的思考。作为当前特教队伍的主体,这两个层面的教师都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对现代特殊教育的脉搏把握不够,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等缺乏探索。不能满足特教学校、尤其是特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和事业发展需求。

3.教师队伍思想意识和心理压力隐患较多

在笔者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活动中,访问特教学校教师“为什么选择特教事业”时,近5成的教师回答是因教师工资有保障,或因毕业分配,无其他选择机会而选择特教,而并非从思想意识上喜欢特教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同时,在心理压力上,将近4成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超出了承受能力,在分析压力来源时,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教学的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则是特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教学校应把好任用和培养关,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首先,教师的任用应结合教师的所学和专长具体进行,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聘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用能工巧匠、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其次,开展紧缺专业特聘教师引进培养工作,依托当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地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最后,加强特教师资的职后培训,开展集中办班和巡回指导的培训活动。把教师继续学习的动机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调动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是反思教学行为,解决教学困难,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特教队伍两个主体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小问题切入,小步子推进”的科研方案。使课题研究置于一个公开的可以实现交流互动的平台上,实现跨区域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传统校本教研的时空局限,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的全新架构,构建更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和特殊儿童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

3.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

特殊教育学校应在工作作风、管理方式、教师晋级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特教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教育责任感,把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自身的终身投入事业,将外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学校应结合政府、社会、家庭等的共同力量,建立特教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获得更好的心理环境。

三、总结

发展特教,师资先行。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及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入手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思想素质在教师综合素质建设当中,仍然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尤为重要。由于特殊学生生理上的缺陷,有着和普通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他们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困难和痛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特殊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教师的思想素质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影响着自身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要与时俱进,在新时期下,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国内外重大事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自己所从事的高等特殊教育活动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正确看待所从事的职业及对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高等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应无限热爱这一职业,热爱特殊大学生,给予特殊大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中,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进而培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将自己人生价值与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二、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素质

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精深的学科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这是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深刻的理解教材,这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必要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条件,能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总结以往的教育经验,采取适合特殊学生教育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就近发展区原则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科教学知识不仅告诉了教师为什么,还告诉了教师怎样做,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评价以往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一把尺子,是教师做教育决策的依据,更为今后的教育规划与设计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而盲目的教育实践也注定是失败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特殊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第三、广博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基本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教师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打破以往教理科的教师不懂人文社会知识,教文科的教师不懂自然科学知识的局面。同时,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了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趋势,这也势必要求新型教师具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成为专才,还要成为通才。

第9篇: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学校教育家校合作1前言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随班不随学”的现象,因此,提升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成为比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更为迫切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活动中,家长参与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当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其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四所小学的1~6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在调查结束后,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对个别家长进行深层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随班就读儿童家庭情况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表1显示,大多数(60%)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结构为三代人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调查的特殊儿童家庭中,特殊儿童属于独生子女的居多;特殊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子女数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从家庭结构来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儿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对于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精力投入会比较集中。

3.2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3%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经常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67%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对于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却只有3%的家长会经常关注,有13%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西方特殊儿童家长与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参与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更重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有所忽视。

只有10%的家长经常给学校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在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则有50%的家长经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询问、了解。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家长询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所讲内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作业等,而对于孩子以后的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学期计划等都不是很关注。

英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种,按照参与深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和协商模式。当然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对于家长的个人素质、参与动力、参与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专家模式上,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拥有决定权,对家长具有决定作用,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对象。

3.3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参与作用p能力及家校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表3显示,家长一方面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自己的参与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访谈时,一位家长说:“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特殊教育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这位家长的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家长对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识和培训的需要。

还有的家长担心多提意见或询问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家长虽然想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如下:第一,是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信息不能共享,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的家长认同“家长负责‘养’孩子,教师负责‘教’孩子”的观点。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多方面的合作,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础。

4结论

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93%)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大部分(67%)家长经常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只有极少数家长(3%)经常询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少数(10%)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学方面的建议,极少数家长(4%)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关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家长参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认为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不满意,并没有满足家长参与的要求。

5建议

目前,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低,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与我国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堪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石。学校和教师应向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提供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

5.1.1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可以做出规定,明确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一起管理学校、解决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结果负责。通过这种形式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师是如何教孩子知识,孩子是如何学的,家长就可以判断这种教育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表达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这样家长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又可以了解学校的活动。学校应建立一种简洁而清晰的活动描述,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技能、时间、个人目标等方面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活动。

5.1.2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

家长除了参与学校管理,还应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育儿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及其兴趣p需要p性格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家长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再次,教师在与不同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经验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5.1.3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建立自己的组织,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面起带头作用,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同时,在委员会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传阅相关资料,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听取并考虑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5.1.4建立家长咨询服务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咨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来访的家长,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也可定期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予心理安慰,使家长和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在家校联络上,学校可以为家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互动和服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网站上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答复;家长还可以在网上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教师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他们的苦衷;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绍教育经验,互相勉励。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

5.2切实提高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力

现在,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普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如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教学法、手语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儿童家长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才能积极改进现有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实际出发照顾不同家长的差异,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和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邓猛,朱智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9.

[2]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7.

[3]王强虹.聋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9,(1):31-35.

[4]刘颂.北京地区培智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1,(3):11-16.

[5]李术.论全纳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