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如何加强内部管控精选(九篇)

如何加强内部管控

第1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 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环节;措施

一、物资管理中内部控制执行的难点

物资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主要是两方面的物资,一是形成公司流动资产的物资,主要指设施维修的备用材料、办公用品等;二是形成公司固定资产的物资,主要指工程材料及工具、设备等,它们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经营和效益甚至安全都有直接的影响。对物资实施规范化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物资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济业务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和人员,容易导致舞弊、低效率和浪费,所以,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规范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物资管理中内部控制执行的一些薄弱点及难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物资采购品种及数量的随意性、库存物资缺乏流动性,造成物资堆积

在企业管理中,对仓库物资的合理采购往往是一个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管理环节中涉及到物资使用部门、采购部门和保管部门,如果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完整,都会直接造成仓库物资堆积的情况。如使用部门往往以临时性或抢修任务为借口,对物资需求没有详细的计划,这容易造成采购部门也无采购计划,需用什么采购什么;保管部门因物资品种繁多、管理繁琐等原因,未能建立物资保管的最低限额,对采购部门也未能提供库存物资的详细情况。以上情况的存在促使合理采购成为一个难点。在必须保证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只有保证物资不出现断档,就容易出现物资采购的随意性,从而引起管理上的疏忽,使管理出现脱节,最终导致库存物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缺乏良好的流动性而出现物品堆积,直至堆积时间过长出现老化或更新,造成浪费。

(二)物资质量与付款环节缺乏内控措施,出现采购次品,影响生产

物资采购后进行入库管理,并根据入库单及发票情况进行报销付款,看似简单的程序都缺乏良好的内控措施。主要原因在于采购人员、保管人员与财务人员对采购物资的质量状况等缺乏了解,而对物资好坏能够作出判断的使用部门往往在这个环节没有参与,造成付款前缺乏良好的内控措施,使物资采购次品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设施设备等运行的风险,对公司的经济与安全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没有建立详细资产报废鉴定程序,造成资产浪费

对资产进行报废在物资管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对企业意味着净资产的流出,是直接对利润的一个减少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因设备出现故障等原因需要更换,或者整体设施运行困难面临改造,往往事先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事后走流程了事,对确定需要报废的资产在报废前缺少一个专业的鉴定结果,在更新改造方案中也往往缺少对旧设施、设备评价的依据,容易造成资产浪费甚至项目盲目上马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四)对报废后的资产缺乏监管,造成资产流失

资产报废以后到处置前,是物资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般设施设备拆除后,会出现堆放随意,保管不当的情况,特别是对无对应账面价值的设备等,容易引起管理人员的疏忽,造成无人监管、资产流失现象。资产报废后在账上意味着属于待处理报废资产,处置后的现金流入属于公司的一项收入,同样需要重视。

(五)对可多次使用的工具类物资缺少更换限制,造成资产浪费

工具类物资一般价值较小,人员使用分散,且在使用与保管过程中不予重视,容易造成丢失;同时购买无节制,缺少监管,形成管理混乱的情况,给物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因由职工个人进行保管,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制约机制,不利于使用人员形成良好的工具使用、保管习惯,容易造成资产浪费的现象。

二、如何加强物资管理各环节的控制

为规范物资采购、供应、使用、回收等方面的行为,应做到程序规范、职责明晰,以保证公司材料物资安全、完整、合理使用,确保生产正常运行,提高材料物资的利用率,促进公司材料物资工作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公司应先从制度管理入手,建立《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各方面的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制度的实施,从源头上为企业的物资管理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加强物资采购和供应管理,与供应商建立信用关系

首先是建立供应商公开招标制度,其目的是降低物资成本,提高物资质量。公开招标方式可以合理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关系,争取以最低的采购价格获得最佳质量的物资,这直接降低了物资采购的成本,从而加速资金周转,促进企业盈利。其次是签订长期保障协议,分批采购物资。对于可信度高、专业性强的供应商,企业应积极与其合作,并签订定点采购的长期保障合同,据此要求获得价低质优的物资,还可采用分次付款的方式,达到供求双方共同承担市场风险的目的,以规避市场行情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企业在采购物资时还应注意遵循分批采购物资的原则,这有利于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物资管理成本。最后,企业在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应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使供应商能对具有再利用价值的物资或废旧品进行回收,以达到双方受益的目的。对企业而言,这一行为可使其获得额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物资管理支出,达到降低和控制物资管理成本的目的。

(二)加强仓库物资管理,与相关部门信息互通

仓库管理应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以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 A、B、C 类,分别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仓库定期盘点制度,在对库存材料管理中,仓库管理员应做好材料的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尤其是应掌握最新的存货数据,为采购材料提供依据,为生产投料做好准备。采购部门对物资的采购数量及品种在采购前应有一个合理的测算,首先应考虑仓库材料的库存数量;其次再根据采购需求,确定实际采购数量。这就要求物资保管部门与采购部门应建立良好的库存信息共享平台。最好的管理模式是采用办公自动化管理,出入库直接在软件中填制审批,做到仓库物资及时更新,同时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确认。

(三)建立健全验收制度,把好质量关

对采购物资在验收合格后入库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建立健全验收制度,由专门的材料质检部门负责,在材料入库前进行材料质检分析,检验材料的数量、品种、规格与采购计划是否相符,质量是否完好;对难以检验的材料可由使用部门试用合格后再正式入库,严格杜绝次品入库,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在付款环节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付款前应由使用部门进行试用或鉴定,质量无误后方可付款,以规避出现次品影响生产的风险。

(四)建立领用审批制度,注重审核关

物资采购到位,验收合格入库后,使用部门需凭审批后的领料单到仓库领料,仓库保管员凭填写完整的领料单交货,如实际交货数与领料单不符的,应在领料栏填上实领料,以防账实不符。对于经计划批准后直接运送至工地的工程材料或抢修材料,至材料运送到后及时填制现场材料确认单,事后凭现场材料确认单补填领料单。领料单是物资出库所用何处的依据,物资要以审核无误的领料单为依据使用,这样方能账实无误。

(五)建立资产报废审批制度,以鉴定为准

报废审批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是设施设备选择更新改造还是修理维护的重要依据,是资产不造成浪费、流失的重要保障,但最忌讳走流程,了任务。所以公司应成立专业的技术鉴定小组,确定具体的资产报废条件,作为资产去向的依据。生产部门对达到报废条件的资产需经技术鉴定小组进行现场鉴定,根据资产性能等情况,经小组讨论后出具详细的鉴定报告,对未达到报废条件的资产严格禁止报废,应对该部分资产有一个合理的再利用意见,同时写进鉴定报告,并作为所涉项目更新改造的依据。报废资产最终凭鉴定结果进行报废审批,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六)建立报废物资保管制度,履行保管职责

经批准报废后的物资,实物保管部门应建立报废台账,根据报废资产的账面价值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写明存放地点,并作为处理的凭据。同时,加强报废物资的现场保管,应单独存放,专人管理,贴上标签,以示区别。在处置前定期进行盘点、核对,建立完善的保管制度,各部门相互约制,明确职责,严格按制度实施,避免失窃行为的发生。

(七)建立工具使用调换管理制度,杜绝随意置换

对工具类物资应按公用工具及个人工具的分类,建立公司工具使用调换管理制度。根据职工岗位需要,设置工具配备条件、使用年限、使用频次、损耗等,以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置换,每年进行核对盘点,确保工具的合理使用,通过制度建设督促使用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具使用、保管习惯。对未到使用年限而损坏或丢失的工具,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职责,确定由其个人承担的比例,或明确给予处罚的措施,从而督促使用人员保管好自己的工具,杜绝随意置换,降低运行成本。

物资是构成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经营和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在整个物资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资消耗,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可提升管理质量,有效控制舞弊行为的发生,对企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德洪.财务控制理论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第2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内部 控制 会计 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主要依托。随着港口施工企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有位著名学者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企业也同样如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客观上需要调整企业功能结构,拓展港口功能,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流程,针对关键风险控制点,采取积极稳妥可行的措施,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抵御内外部风险能力,为实现港口施工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目标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氛围。

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的重大措施。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投资决策信息。就我单位的港口施工企业而言,管理粗放,控制不力,尤其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加强我单位港口施工企业会计控制,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公司港口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一、内部会计控制不受重视

部分公司领导和员工对单位的财务工作都不太重视,对会计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树立经济、效益、成本观念。所以公司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却并未健全或并未严格履行。尤其我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轻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未引起重视。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某些集团的倒下让我们记忆犹新,其崩溃的原因很多,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浮躁混乱,直接原因是缺乏财务运作和财务控制经验,不能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所以我们会发现,内部会计控制簿弱,造成会计核算不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让企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象我们港口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性,并未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财务监管无章可循,使许多财务行为不规范,手续不完备,相应的工程管理质量大打折扣。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管不完善

会计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而譬如企业的内部审计等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作为对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就显的尤为重要。它通过评价会计控制来监督会计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控制,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我单位此监管方面的薄弱将会使卡、扣、拿现象,对工程量的重复计算、偷工减料,利益分赃等无控制无人管。最终形成效益无人抓,工程质量不达标,工期无保证,滋生腐败现象等。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办法不够熟悉,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及培训,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象本公司港口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基本未系统地学习施工企业会计,对建筑业财务管理规定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不全面熟悉,对影响工程成本等因素更是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

五、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不严格

施工企业的有些领导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可是预算管理执行不严格、不完善,会造成预算对各项经济活动失控,也会造成财务活动脱离预算框架,危及施工企业财务活动,导致财务运行不协调。

那么如何加强我单位港口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首先,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的情况下,制订、完善并落实适合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如,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兼容岗位可以一人多岗,不兼容岗位需有不同人员担任等。其次,单位要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的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这样,不但各部门分工明确,而且岗位责任明确,能清楚体现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有的职权和应负的责任。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以实现控制的职能。另外,内部会计控制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一切以制度为准绳,严格按制度办事。首先,本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不得逾越权限,将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会计岗位设置以及职责权限要合理划分,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其次,内部会计控制要涵盖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将控制措施和手段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尽可能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一张“网”的密度,使各项工作和业务在这一张“网”内有条不紊地进行运作。再次,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控制成本,达到相对最佳的控制效果。所以,片面追求控制效果而忽视控制成本是不可取的。

强化我港口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单位和部门多,经手人员也复杂,这样要明确工程进度报表报送程序,工程款审批制度及权限,大额资金的支付除提供合同和工程进度报表外还应提供各监督部门、各有关负责人签批的会审表,进度款的支付要提供有施工管理人员、预决算人员、监理人员、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进度会签表,其他费用支出按规定实行定额控制,严格审批手续,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支出。同时,还要完善工程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修正或改进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部门对完工后的工程项目进行财务结算的监督。工程项目完工后,财务部门应及时核对、审查工程款项的支付情况如有问题,找出原因,应及时与审计等职能部门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港口施工企业会计的处理要按照规定的政策和程序进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避免造成企业财务报告错报、漏报或信息披露错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学习,会计人员既要精通各种会计业务, 针对本企业施工特点,还要系统地学习施工企业会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明确本岗位责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会计业务精益求精、会计行为合法合规。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按照预算严格控制各项经济活动,保证财务活动在预算框架下顺利运行。企业的全面预算实施“统一管理、分级控制、全员参与、增加效益”的管理原则。预算管理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石。因为预算管理是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

第3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内控现状 解决措施

电力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电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1、企业加强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实施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应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推进“四化”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国资委和财政部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配套监管措施。企业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能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2、当前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现状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电力企业大力推进“两个转变”,加强“四化”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内控管理现状对比国际最佳实践、国资委《指引》和财政部《内控规范》等监管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

2.1、企业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公司风险管理文化需要进一步培育

由于长期的计划管理体制和自然垄断的业务属性,电力企业员工风险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对形势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性和危机感。部分员工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事情,非全员参与的“过程”,表现消极应付,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现象。

2.2、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内部控制执行力有待强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部分单位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公司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专业人才不足,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电力企业初步建立了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控流程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自我约束力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内控流程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重大风险和重要流程的内控措施没有落实,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远远达不到标准;有的单位企业内部管理“闭门造车”各干各的,互不联系,各自为政,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很好的配合,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不好。另外,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措施,有的单位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由于现今企业管理制度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管的职能,使得企业的监管措施形同虚设。

2.3、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协调应对机制有待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越发复杂,竞争不断加剧,电力企业能否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对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实现企业目标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在电力体制改革以前,作为国家的垄断性产业,企业的风险一般是生产上的安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一般没有过多的考虑,企业依赖长期的行业优势及重生产轻经营的传统理念,造成了对市场分析的缺乏,没有及时的建立完整的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及完善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且部分单位风险事件报告不及时,风险隐患的处置效率较低、公司跨部门、跨专业、系统化的风险协调应对机制有待健全。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具体做法

3.1、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提高人员内控和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要加大企业经济安全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及时掌握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内控意识的培养;通过网页、简报、专刊、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内部控制工作,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开展内部控制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3.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精益化管理

建立覆盖全流程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内控手册,制定、完善企业统一的业务流程。各专业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精益化管理,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完善业务流程,实施业务端到端的全流程设计与管理,跨部门流程通过明确部门之间的管理界面及职责,实现横向分段管理;跨层级流程通过上下级之间设置流程接口,实现纵向分级管理,确定分业务、分单位的关键控制点、控制要求和控制措施;将风险管控措施固化在工作流程中,将工作职责落实到岗位,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充分融合到日常经营管理流程之中,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积极预防风险事项发生。

3.3、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电力企业因其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面临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对它的所有风险统筹管理的过程,需要将所有风险明确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范围,要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进行风险管理,事事想到风险存在。企业要设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内部控制工作联系制度,组建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业务组,从公司高层、中层、基层等不同层面,在安全、生产、财务、法律、运营等不同业务领域进行风险管理规划、运作,开展本专业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开展各层次、各部门参与的风险管理培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教育,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识别与管理风险的能力。

3.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考核机制,强化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一环,应由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体负责。对企业管理控制,通过会计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客观评价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运用检查、考核与评价手段,其目的在于督促电力企业各级管理主体切实认真地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要明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障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实现规范管理和经营安全的企业目标。

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流程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等各方面开展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执行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遵守。

第4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并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披露的内容及程度日益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为切实提升其公共服务的执行效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加快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自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接受了一场全新的内部控制洗礼。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必要前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行政事业单位形象的定位,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加强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效率、效果的必要举措,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途径之一。然而,鉴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及有关的实践发展时间较短,其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员工普遍存在错误的运营观念,他们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是零风险运营,所有风险均由国家最后承担,往往忽略了自身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效率较为低下,缺乏竞争意识且故步自封,不甚明确的职责分工及繁杂的审批程序给社会民众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有待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造成了民众的不信任,助长了贪腐之风。部分单位大搞面子工程,耗时耗力,浪费了社会有效的资源,单位领导层综合素养有待提升,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公信力。

(二)内部控制活动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原因往往是其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中内部牵制之职能,内部控制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仅靠口头传达而未形成成文的内控制度,各岗位监督未落到实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资金审批存在领导“一支笔”情况,在“三重一大”事项上未经有效认证及联合审批,仅凭领导一人签字即可通过,形式主义较为严重;有的单位财务与审计部门相互混淆,权责不清,内控监督不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不相容岗位不相分离的情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内部控制风险。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无效利用国家拨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公款私用,国有资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

(三)信息沟通渠道有待拓宽,技术有待提升

内部控制良好实施的基本前提是信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顺畅沟通,信息能够公开顺畅地在单位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沟通方面做得还不甚到位,如有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财务混乱,重形式而轻实质,信息质量无法满足管理层及领导层的决策需要。即使有的员工发现了单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却因为缺少与领导层沟通的途径使得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至有关领导层,有的领导也存在害怕员工提意见的情况,使得领导层在不了解单位真实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往往做出不正确的决策。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间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沟通不积极不及时,由于存在可能的利益冲突而无法真正携手共同应对单位难题,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实际作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置信息安全维护人员,不利于保证单位信息的安全性,内部控制的防御功能有所减弱,信息沟通技术有待提升。

(四)内控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作为受托人,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赋予的职能下提供社会服务,这是与企业存在的根本差别之处,也就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完全比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制定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监督方面动力不足,各岗位权责利关系不明确不对等,由于缺少内控监督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很容易产生自身利益至上的不当思想。究其原因,还是单位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整个单位对内部监督的不重视,有的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具备最基本的独立性,一方面内审部门要改造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又要受制于行政统一调配,权威性和独立性严重缺失,未能发挥监督实效。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官僚思想严重,重人情而轻监察,其监察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单位仅依靠频率较低的上级单位检查或审计局抽查来进行监督,这很难保证内控监督的及时有效性。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一般性

无论是在环境、单位管理、组织结构还是在角色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这也就决定了两者在内部控制管理上也有着较大的共性,内部控制不仅是提升企业运营与发展效率效果的有效手段,也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所用,是实现单位组织目标的必经途径。具体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在以下方面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策略。

第一,积极创造优良的内部控制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对企业员工的控制则是内控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对员工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能力的培训、道德观及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诚信力的培养等。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作风较为散漫等现象,其内部控制环境亟待完善,COSO法案更是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要求方面,这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意义即在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等,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第二,合理设定内控风险评估的目标,评估已具备的内控风险管理措施所能达到的结果与评估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来分析风险的危害程度,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公平公正。及时采取相应的内控风险控制措施,妥善解决风险识别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与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应做到与时俱进,改善内部控制不应拘泥于现实状况,要更多地考虑未来单位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关现实要求。再以业务授权审批为例,为切实提升部门运营效率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实践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分权集权审批等内控活动,防范权力过于集中。

第四,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沟通机制,提升单位各部门间及与外部之间信息沟通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首要一步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的完备性与可获得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单位经济决策的有效性,单位各部门也均要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处理来实施控制活动。为了让各部门员工都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可以对既定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分析与应用,积极争取实现内控管理目标的最优途径。可依据COSO法案,完善内控有关系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沟通、创新信息战略体系、提升信息技术水平等,充分提升单位对信息的把控能力,使信息能够在单位内外部得到最有效的流通。

第五,强化内控监督,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组成、单位组织结构、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均有可能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和单位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因而有必要对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全力防止内控失效现象,监督不仅体现为领导层对各项内控事项的持续关注及观察测试,也有赖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监督。许多发达国家将COSO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也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COSO内控框架理论的指引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切实建设好内部控制理论,并将理论用于实践指导,更好地管理好单位内部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特殊性

第5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全面预算;内部控制

基层供电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算起,其预算管理模式经历了三次转变,即:财务计划模式、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的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激励功能,提高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力,确保经营活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是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在供电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增强供电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动态地规划和管理未来,实现控制和改善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推动供电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的动力,增强管理的适应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使得供电企业评价业绩指标更为可靠

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是建立在预算与实际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既分析历史变化趋势因素,又分析客观环境因素及执行主体本身。因此,以考虑现有及预算期内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因素而编制的预算,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作用。

二、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供电企业一直比较重视安全生产,对财务风险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企业内部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单纯为了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将预算与本企业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全员也没有树立足够的风险管控意识。

(二)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的衔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业财部门协作越发密切,但是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业务部门预算数据不够精确,或者由于受专业限制对数据口径理解不一致等影响预算编制准确性的客观情况,导致预算编制的基础相对较弱,尽管对相关部门的职责、预算分工及协作流程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执行有时不尽如人意,业财联动有待加强。

(三)忽视预算的执行和考核

业务部门对预算的管控力度尚存不足,忽视成本的均衡发生及预算的执行进度,业务预算发生不均衡、考核力度不到位,极大的制约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跟踪反馈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ERP、财务管控系统使得信息集成度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关于预算管理系统的自动预警、预算执行情况查询等功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一)运行机制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健全的运行机制,机制不健全,易造成预算管理松散、随意,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环节流于形式,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预算编制风险

业务部门参与度较低,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管理责、权、利不匹配;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横向、纵向信息沟通不畅;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不当,导致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预算执行风险

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不到位,导致预算工作推进乏力;缺乏严格的预算执行授权审批制度以及预算执行的随意性;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控,导致预算执行不力,预算目标难以实现;缺乏健全有效的预算反馈和报告体系,可能导致预算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和沟通,预算差异得不到及时分析,预算监控难以发挥作用。

(四)预算调整风险

预算调整不符合调整条件,未按流程进行调整;预算调整事项偏离公司年度预算目标。

(五)预算考核风险

考核指标不明确,导致考核缺乏依据;预算考核不严格,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四、加强基层供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针对运行机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形成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设立预算决策机构、编制机构、执行机构、考核机构四个类别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环节授权审批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全面预算各项管理制度,并及时在公司上下进行宣贯。形成闭环管理的业务流程,将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完善四位一体形成闭环管理,相互作用,相互衔接,从而实现对企业全面经济活动的控制。

第6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摘要:市政工程与城市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联,因而市政工程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加强市政工程企业资金铁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之举。本文介绍了市政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市政工程施工的成本构成,并着重分析当前市政工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依此提出若干改进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成本构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市政项目的建设已作为一种产业模式来经营和运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政建设市场,要想以优质、低价、短工期的工程在竞争中取胜,市政工程管理企业就要从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开始。

一、市政工程项目特点

市政工程项目是指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的工程项目,比如说,道路的修建、桥梁的建设、排水设施的修护等等。和普通建筑一样都属于土建工程项目,但与普通的土建工程项目相比,市政工程项目又具有自身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首先,市政工程一般是以普通的基础建设为主,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具有类型的多样性、固定性以及唯一性等。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目的、用途的不同,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施工。市政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表现在,市政工程一般是由政府投资进行的,在施工过程中,政府一般会处于主导地位,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管,使得企业可能会受到政府的一些干预,如,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变动、追加规划之外的项目。市政工程还与城市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联,因而市政工程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

二、市政工程管理企业的资金成本构成

(一)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的误差和施工质量对完工进度的影响,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而事先采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所发生的费用。如,施工工序控制的费用、对质量规划的费用、以及质量信息的费用等。

(二)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一般是指对使用的材料、设备构件进行质量鉴别,确保施工工程达标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如,使用原材料和外购件的检验费用、市政工程质量检验的审核费。

(三)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市政工程项目在验收交付使用后,在其使用中由于工程质量问题引起的,需要由施工单位负责的一切费用,如,发生纠纷的处理费用和对工程的保修范围的相关费用等。

三、市政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成本控制标准不一

大部分的市政工程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施工的企业。利用这种方式容易给以后的施工工程成本控制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在采用中标价进行成本控制和利用中标价对盈亏情况进行分析,会忽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用盈利型中标价分析成本,会使得实际盈利不一定能到位,而采用生存型中标价,施工企业和项目精力又难以接受。

(二)项目成本变动因素较大

由于原材料价格会随着物价而变动,施工的组织方法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众多的变化,以至于给成本控制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而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原材料及设备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也是市政工程对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

(三)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不当

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不当会给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失误,也难以确定工程的盈利情况。如,默认盈利会使得企业存在的很多管理问题不能被及时的发现,企业内在的潜力也难以被挖掘,使管理的积极性得不到肯定。

四、市政工程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

(一)编制成本计划、确定目标成本

对资金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是确定目标成本和成本计划的编制。确定了目标成本,就可以评价、判断工作执行情况,还可以对资金在整个工程运转中进行限制、监督以及合理的引导。从而分析各项费用使用的情况,衡量资金成本控制中的支出是否合理,杜绝一定的浪费情况。最后达到资金成本控制的目标。

目标成本= 预算成本―目标利润

目标成本又包括:原材料使用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其他直接费以及其他间接费用。

(二)控制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

人工费要根据劳动的定额计算劳动的用工数量,在用工数量上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材料的费用要从材料的价格和材料的用量上进行控制,在价格控制上,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用压低材料的价格进行采购,争取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高价格的原材料。在材料的用量上,采用限额领料的方式,按工程的进度规定一定的使用量,分期分批的领用,如有材料超额的现象,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上,要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以及增加机械设备。

(三)目标成本的分解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项目的相关情况,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从纵向落实生产领域,细致科学地分成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其他直接和间接费用等几个小指标。还要从横向落实到经营管理领域,如。落实到财务、技术、物质等领域。以这些小指标保证大指标的体系完整。以便于资金成本的执行和控制。

(四)加强资金成本的核算

成本控制的主要部分是成本核算,通过对资金的成本核算可以准确的体现项目的收益情况。一般从确定工程量和规范成本核算来进行。严格的按照规定对所完成的实物进行统计,计算其资金成本,再由财务部门对预算的资金成本进行分解,来确定资金的成本。由于工程项目的核算过程较为复杂,因而在进行成本预算时,必须使用统一的,规范的核算方法进行,如,规定统一的会计科目、报表种类以及填制使用方法,使得财务报表填制准确无误,财务人员也有章可循。

(五)成本的分析

成本目标管理的最后环节是成本的定期分析,对成本进行定期分析是为了检查企业某时期资金成本的执行情况,找出资金成本存在的问题。通过目标成本的分析以及考核,能够清楚各部门成本责任,较好的评估各部门的工作情况,鼓励各部门在市政项目中参与资金的成本管理。目标资金成本的分析主要是把实资金际成本与目标的资金成本进行对比,来探析实际成本与总目标成本存在的差异,最后,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资金成本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相关措施,,增加有利因素,消灭不利因素。

(六) 用好用活激励机制

项目经理在基层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起作用可以较好的进行成本的控制。因而要对其建立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奖惩制度和经济风险责任制度,比如,对项目经理和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使其更好的进行发挥自己的职责和才能。因此,只有用好用活激励制度,才能更好地、更充分地调动项目负责人、管理者以及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控制成本。

五、总结

由于资金成本控制在整个市政工程项目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资金成本控制以及利用情况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工程所获利润的高低。因此,在保证工程工期、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资金成本的控制,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资金成本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萌.加强市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防范企业风险.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176-177.

[2]包冠楠.浅析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财经界.2010(23):317.

[3]张萍.企业内部:211-212.

[4]徐智棋.浅淡市政工程进度失控的原因及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05(4):122.

第7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指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的主要内容,将发展目标层层细化和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中,通过预算、协调、控制和考核等方式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构建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系统,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各不同部门的经营目标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对于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并就实际发展情况和实现业绩实施系统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并作出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对企业现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全额性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预算、经营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其中不仅有对于企业日常各项活动的预算,还有直接与企业现金支出、经营效果和财务状况相关的预算,以及发生频率较低的一次性业务的预算。

(三)全员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和企业内部每个部门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相互配合,全员共同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这样全体员工积极进行参与和实施,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既定目标。

(四)全程性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企业综合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从不脱离企业综合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预算管理的全程性。

(五)激励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将企业战略方针和经营计划得以具>:请记住我站域名/

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措施

(一)逐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与内部控制制度紧密结合,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基本导向,对于企业内部实体资源和非实体资源进行预算、编制、组织和控制等,必须以企业战略长期目标相一致,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并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必须以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企业绩效考核相挂钩,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化不同岗位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和落实部门责任制,同时需要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实际上各项经济活动的实施均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约束和管控,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需要全面落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政策,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落实。当预算具体内容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各部门和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实施,主要是做好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两方面内容,并全面实施跟踪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状况及时反馈和监督,并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解决。

(三)合理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编制方法

确定企业全面预算目标必须遵循三种原则:第一,战略性,企业必须以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追求长期利益的逐步实现,而不是错误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切实可行性,主要指预算管理目标必须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发展状况,经过各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得以顺利实现。第三,科学性,主要指通过对大量有效的数理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得出。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预算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固定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应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选择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方法,以达到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根本目的。

(四)科学编制全面预算方案

编制全面预算的具体规划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为前提基础,科学制定年度预算目标,并编制出具体化实施方案。全面预算管理的具转自 体化实施方案主要注重市场份额和销售量的稳步上升等,年度预算目标主要以实现利润目标为导向,基本参数为资产报酬率、产品毛利率和息税前利润等。在编制预算方案过程中,须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全面考察和掌握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确保会计信息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②有效运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并预测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发展方向;③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全面系统的预算方案,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五)制定科学考评和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性、战略性、全程性的系统化工程,为有效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顺利完成,必须科学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法,根据各职能部门执行预算管理的实际结果,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管理。在明确全面预算目标后,结合不同部门岗位的责权范围,将全面预算目标逐层进行细化和分解,并明确各岗位的具体预算目标,根据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按照岗位性质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根据预算具体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和控制,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当面讲评,严格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实施企业内部 控制制度必须以完善全面预算职能为基础,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等实施全程跟踪审计,监督和督促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改变以往事后监督的做法,注重事前监督与事中控制有效结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预算操作方法为基点,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收支状况和财务变化状况等实施全程跟踪与监控,及时反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有效提高了预算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对于企业财务收支状况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并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进一步落实审计监督职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

四、结语

总之,在编制和执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实施方案,遵循“适应性、可行性、效益性”的原则,切实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有效控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以期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南洋电缆集团)

参考文献:

[1] 窦恩永.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整合发展[J].财经界,2012,(20):84.

[2] 刘光强,李卫东.基于内部控制的预算管理关键控制点[J].会计之友,2012,(25):29-33.

第8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审计

阐述了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比在其他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的问题!如何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如何保证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方面的安全,成为企业在业绩盈利保险带之外,确保自己不被最早扔下船、股价不作自由落体运动而牢牢抓在手中的另一个救生圈!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什么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建立、评价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这已日益成为困扰大多数企业的一个问题。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如果内部控制良好,可使生产经营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及时实现其经营目标;反之,就会陷于管理混乱 ,发生错乱、弊端、损失,甚至经营失败。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可通过它的内容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出来。

1.1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是现代化生产发展的产物。

1、2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企业财产及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明确企业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在每一项业务活动的处理过程中,不允许一个人或部门单独处理,必须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去完成,并要有严格的处理程序与手续。这一制度可认为是由\"内部牵制制度\"发展而来 。在西方国家,它通过\"划分职务 \"和\"限制接近\"反映出来 ,即对所谓\"不相容\"职务进行严格分离。用我国的一句传统说法便是\"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 \"。由于这种制度严格地规定了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使各部门各负其责。

1、3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重要条件。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处理过程有着严密的控制措施,如对会计资料的处理进行稽核,复核,以保证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1、4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舞弊行为、打击贪污盗窃活动的有力工具。很多贪污盗窃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贪污盗窃分子有机可乘。我处2006年发生的\"5.19\"案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局的领导重生产、轻管理,特别是内控制度缺失,同时缺乏法律意识,造成重要领导层及关键岗位的负责人走向犯罪的\"血\"的教训。

2、内部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财务管理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健全而逐步加强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中两个关系紧密的管理制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首先要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而审查企业有关部门在执行其业务活动是是否遵守所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据以有的放矢地加强财务管理,并针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深入审查,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从而反过来又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合法性控制,即财务和会计工作要以国家规定的财经政策、财政制度和法令为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2)目标性控制,即企业要制订生产、销售、财务、成本等各种目标,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3)群众性控制,即由职工群众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经济监督小组、群众性经济核算等方式所进行的内部控制 ;

(4)授权控制,即企业各级人员在执行任何经济业务时,都必须首先经过授权,获得批准后,方由经办人员按其所授予的权限办事;

(5)内部牵制性控制 ,即对某些易于发生弊端的职务,如出纳与记账、销货与收取货款、仓库保管与料账记录等,分别由几个人掌管,实行钱、账物分管,以资牵制;

(6)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例如凭证的连续编号和审核,总账与明细账并行登记,复式记账,复核制度等;

(7)财产安全性控制,如采用永续盘存和定期的财产清查等;

(8)业务处理程序标准化控制,即把企业中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客观要求,规定其处理的标准化程序,用文字或流程图表示。

3、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所谓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专职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比外部审计广泛得多。不仅是财务审计,而且还要评价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审查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以评价对会计记录和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由于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对独立于会计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业务状况要比外部审计人员熟悉得多。

4、几点建议

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要持续地流动于单位之中,并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不同的企业,由于它的规模、组织结构、业务性质和经营管理目标的不同,内部控制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有的因素对于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是通用的且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因素包括:制定合理的组织机构方案和职责划分;建立和健全会计制度;建立和开展内部审计等。

4、1制定合理的组织机构方案和职责划分。所谓组织机构,就是指企业内部职权的划分。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方案,不仅可以加强内部控制,而且还能提高经营效率。设计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方案,必须能满足以下要求:第一,要保证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第二,要能提高业务经营的效率;第三,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第四,能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

4、2建立和健全会计制度。通过职责的划分,要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还必须建立适当的会计制度,使它能够反映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成绩和效率 。

第9篇:如何加强内部管控范文

一、法国兴业行交易丑闻概况

据参考消息2008年1月26、30和31日报道,法国兴业银行从去年开始,31岁的电脑高手期货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预计股市将出现上涨并投入超过个人授权许可的巨额资金进行交易。由于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跌,导致在欧洲期货市场上的投资失误,造成了巨额损失。损失出现后,他通过修改银行电脑系统数据,编造交易掩盖其投资失误;他利用在监控交易的安全控制部门工作时获得的知识来逃避监管。他知道何时进行安全检查,实际上他就是他自己的监管者。维埃尔因违反信托合同、滥用计算机和造假已接受正式调查。凯维埃尔对调查人员说,他的一系列交易活动是从2005年他判断市场要走跌时开始的。这样一位资历较浅的人能掌握这么巨额的资金,其内部控制系统令人质疑,也引发了人们对兴业银行管理层信誉问题的新关注。在金融监管已经不断加强的今天,兴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何在?管理层的监管何在?风险控制何在?内部控制制度何在?

这不禁令人深思:为何欺诈再次发生,且愈演愈烈?自英国巴林银行非法交易案以来,金融监管已经加强,但在3年前,我国的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子公司在原油期货交易中亏损了5.5亿美元。现今法国的兴业银行的损失约70亿美元。事实上,期货交易本质上就是瞬息万变、极具风险性的。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同时,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化解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如何加强软控制?即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关注的内部控制研究的新课题。下面对去年法国和美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状况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新视野、新举措。

二、2007年法国与美国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成果及对比

(一)美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基于风险观的内部控制”①

美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②的专业会计师(paib)委员会于2007年8月了“基于风险观的内部控制”访谈文章。采访了10位高层资深的专业会计人员,主题包括:各类组织的风险的性质;如何建立一个关注驱动业绩和帮助战略目标实施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有助于各个组织思考改善其内部控制方法的成功故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基于风险观是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关键所在

认为风险是阻碍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一切事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参加访谈的资深专业会计人员大多认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是构成一个经营整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帮助管理当局设计、实施和保持控制,内部审计则确保管理当局的指挥棒到位,保证所有状况都是适当的。内部审计必须得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当局的支持。内部审计经理要帮助管理当局理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既有战略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要设法消除各种可预见的风险,并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cfo是内部控制效率的监管人。内部控制是一种责任,建立正确的政策和程序并确保持续地进行适当地监督,将有助于降低日常管理费用并巩固和增强已构筑的竞争优势。

2.观念的转变:对内部控制的谨慎依赖转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文化。

参加访谈的人员表明:尽管每个组织各不相同,但是风险管理本质上的东西已超越了不同的经营类型和风格的各类组织。企业风险管理之所以是成功的,是因为它真正增加了管理当局的风险意识,加深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理解。但具体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范围并不要求整齐划一,不是命令或指示,而是由每个经营公司自己做出选择。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效果的同时要保持效率,使二者之间保持一个健康的紧张度。

现在内部控制必须由过去为了企业自身的缘故对内部控制谨慎的依赖转变为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为目的、我们“能做”什么的一种文化。对于我们面临挑战和打算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能使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有助于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实现可能的最好的效果。

3.要勇于面对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不只需要专业管理人员,也需要相关业务的风险管理人员与之配套,否则风险就会产生,而且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进行产品开发时,需要引进的不只是产品开发的人,而且也需要风险管理的人与之相配合。

内部控制系统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总是来自于职业雇员与技术雇员这些人。他们对其专注的业务、技术领域有一个强烈而长期的认同,而对于管理控制他们很快就变得厌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绕过控制系统。工程师是这样,财务人员也是这样。出于他们自身的考虑,让他们重视这个系统是很困难的,但从他们工作的环境看,他们不得不把这个系统看作是有用的。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4.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成功的影响

成功是把系统产生的可能性进行转换。风险管理和控制环境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个可操作的概念。最终决定控制环境的成功是人的格调。如果花时间和金钱能确保招聘的新人是最合适的人力资源,那么控制系统的成本将会戏剧性地降低。

5. 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缺乏适当的责任是系统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员工的变动可能对企业造成伤害,所以控制系统保护的不应只是物质资产,还要保护人力资产。员工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投资于人并对其设立较高的期望和责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期望的“投资回报”。

(二)美国coso内部控制监督指南讨论稿

美国coso③于2007年9月17日了“内部控制系统监督指南”

(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下面简称指南)的讨论稿,该指南更加充分地开发了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监督要素,适合各类组织改善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coso认为,各组织在按照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适当地设计监督要素,发挥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时,通常未能充分利用监督要素或对此使用不当。该讨论稿旨在改进对有效的监督模块的理解,进一步阐明建立正确监督的原则,其目的是帮助各组织开发监督程序,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该指南并不是如何监督的详细说明书,而是旨在帮助各类组织采取内部控制框架时应具有整体的监督观,确认对效果有关键影响的各个要素,通过监督识别具体的控制弱点

并对其减缓或消除。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最终的目标是在管理影响组织目标的各种风险时,适当地追求机遇。监督是一种运用成本效益的方法为内部控制系统持续有效提供及时的信息。其主要内容如下。

⒈ 监督及其基本原理

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对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所进行的恰当的、适时的评估,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各组织实现其目的和目标;使管理当局能够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损失,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④,但这有个前提:即当内部控制有效时,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就能对实现一个组织的目的和目标起到合理的保证作用;反之,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董事会都不能对组织的目的和目标起到合理的保证作用。因而各个组织需要拥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适时地评估其内部控制系统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监督⑤。

监督活动和控制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控制活动是有助于保证管理当局的指令得以贯彻的各种方针和程序,它有助于确保针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采取行动。控制活动以各种功能、在整个组织上下、各个层面存在,它们包括诸如各种各样的审批、授权、核查、核对、对经营业绩的复核、资产的安全以及职责的分工等。有些监督活动也能起到控制活动的作用,反之亦然。一项活动或过程如果只是在适时地发现和更正各种错误的范围内,则属于控制活动。例如,审核一项例外报告。如果只是出于识别和更正那些与错误有关的例外,则属于控制活动;反之,如果对同样事项审核是出于进一步查明造成这些错误的可能的控制弱点的根本原因,并帮助改进控制活动,以防止其后的控制失败, 则属于监督活动。

coso在2006年小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引⑥中提出了的20个基本原则,其中关于监督作了如下描述:

(1)持续的监督和(或)单独的评估使管理当局能够确定是否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随着时间的过去仍能持续地发挥功能。⑦其中持续的监督是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服务于监督内部控制效果的有关各种活动,包括正常的管理和监督活动;对比、调节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单独评估则尝试通过评估某一个特定时期或时点的控制,对控制运行的可靠性做出推断。单独评估能充分利用持续的监督中运用的所有的技术,不过单独评估运用的不多,而且经常用于控制运行中紧急的抽样调查。

(2)应该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各种弱点,并以一种适时的方式向能采取更正行动的各方负责人进行交流,必要的要报告给管理当局和董事会。

2. 高层对监督要有正确的基调

如果监督导致的对控制弱点的识别和更正在影响组织的目标实现之前就已采取,说明监督是有效的。有效的监督有助于保证和促进良好的内部控制的运行。无效的监督终将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崩溃。

各类组织要在高层建立正确的监督基调,表达整个组织对监督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以及有关监督作用的期望。

3.影响监督的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

(1)建立一个对实施监督有效的控制环境。具体包括:管理高层强调监督的重要性;有效的组织结构作为保证,任命具有适当的技术和威信的人执行监督作用。

(2)对监督程序进行优先排序。主要根据在管理和缓和风险方面控制的重要性来进行,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并且应具有将监督资源在基本的风险层面恰当地进行分配的能力。

(3)建立交流结构,对监督的各种结果(包括控制的各种弱点),以适当和适时的方式向恰当的人报告,采取必要的更正行动。

4.监督者应具备的条件

监督者影响监督的效果。监督人决定监督什么、如何监督,以及对通过评估监督的信息得出关于控制效果的结论负责。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监督人为了设计和实施适当的监督程序,必须具有适当的技术、知识以及对控制所要减缓的风险的专业的理解。

5.监督结果交流的重要性

有效的监督与收集和分析适当的信息有关,有说服力的信息(persuasive information)帮助得出内部控制效果的结论。对已发现的控制的弱点要报告给负责控制运行的人,并且至少要向高一级的层次报告,从而使得适当的人能够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适当地评估控制弱点的严重性,并及时的报告给可能进行更正的恰当层面,有助于保护组织并保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三)法国内部控制报告框架的主要内容

法国于2007年1月由法国金融监督管理局内部控制指引框架,一是为了统一各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内容,使之便于投资者理解;二是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套比较实用的管理工具;三是为了应对coso报告。具体框架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1.简介。对内部控制框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介绍。在这部分指出该框架主要是提出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而不是要求强制执行的规定,更不是替代相关法律的规定;该框架主要是为了提高各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比性,以方便投资者阅读。

2.内部控制系统的构成。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

(1)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系统;

(2)内部信息系统;

(3)风险确认与分析系统;

(4)恰当地控制运营过程及减少相关风险的活动;

(5)对内部控制程序的持续监督检查系统。

为了保证所有控制系统对实现公司目标是相关和恰当的,需要对所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和检查。一般而言,由管理部门实施这一检查,主要包括对所有已记录事故的分析,对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

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应用指南。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内部控制指引框架的重点。它适用除银行保险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所有企业单个财务报表及集团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内容涉及到内部控制的所有控制要点。与财务信息的编制和处理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以下称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生成程序、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与内部有关单位的沟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1) 财务信息遵守了适用的准则;(2)高级管理人员或管理委员会对财务信息的生成能够正确地给予指导;(3)公司的资产得到保护;(4)尽可能发现欺诈和财务报告问题;(5)所收到的信息以及用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是可靠的;(6)财务报表及其他提供给市场的信息是可靠的。

4.附录。包括有关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问卷调查以及内部控制指引框架工作

组介绍等。

法国内部控制指引框架的特点如下:一是该框架是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为主,虽然内部控制指引框架不仅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并且框架控制范围与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的范围相配套。二是内部控制报告由董事会主席签发,但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构建、指导和监督的则是管理层。管理层向董事会报告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情况。

(四)法国内部控制框架与美国coso框架、sox法案的比较。

基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法国和美国的框架有共性的地方,但差异也较明显,总的来看,美国的模式由1992年整体框架,经过2006年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引的补充以及2007年内部控制监督指南的深化,加之2002年sox法案的强硬规则以及随后不断的修改和调整,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和有效的模式,而法国的模式在有效性上会有所不及。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不同。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而法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应用指南则适用于除银行保险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所有企业单个财务报表及集团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法国兴业银行的交易丑闻无疑值得反思。

2.强制性不同。法国内部控制框架不是要求强制执行的规定,更不是替代相关法律的规定;而sox是在美国上市的大公司必须遵循的法规。从法国兴业银行的交易丑闻中难以看出其内部控制的作用。

3.对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度的要求不同。法国内部控制指引框架对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度的要求不如sox法案要求深入和详细。这尽管可以相对减少内部控制系统的启动和执行成本,但一旦发生巨额亏损,影响将不堪设想。

4.内部控制的监督人和组织安排不同。法国内部控制框架需要对所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和检查。一般而言,由管理部门实施这一检查。这与coso内部控制监督指南不同。它对于在高管层面以下进行的控制的监督,可由管理当局的人员或由他们任命的人员进行监督。然而对于直接由高管进行的控制,以及设计用于防止或检查高管越权的控制则不能由高管直接监督或直接报告,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应该由董事会(通常通过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进行。事实上,在两权分离的现实面前,证明董事会对管理当局的监督是必要的。

5.内部控制报告责任人不同。法国内部控制框架指引的规定是内部控制报告由董事会主席签发,但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构建、指导和监督的则是管理层。管理层向董事会报告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情况。显然这容易造成责任不明。sox法案的404节要求经理人员对保持“适当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程序”负责,公司高管要证实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要求公司的审计师对之进行鉴证。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显然这规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大多数公司丑闻与管理当局的参与或默许有关。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丑闻中管理当局应该负何种责任值得深思。

三、 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必须关注监督和软控制

无论何种内部控制的框架,都是为了化解风险,抓住机遇,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否则内部控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加强监督作用要寻找最适宜作监督工作的人。发挥监督作用就要求任命有胜任能力(competence)和不受个人感情影响(objective or objectivity)的客观性的人。能力指的是一个监督人对控制和有关的过程的知识,包括控制应该如何运行?构成控制弱点的是什么?客观性既与用于监督所产生的信息有关,又与监督人的品性有关。对具有客观性的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或)履行监督程序,无需担心有个人的倾向,他们也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自保而操纵信息。同时配备恰当的组织结构,明确监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