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特殊医学培训全文(5篇)

特殊医学培训

第1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因为合并系统疾病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从3个方面规范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合格标准,包括:1)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2)入院前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时限;3)特殊情况,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评估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达不到院前准备标准的患者需要先进行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评估,再准入,这为患者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2规范工作各个环节

作为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我们的《工作手册》由科室主任带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编写,操作常规和紧急事件处理以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为蓝本,经核心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往各台电脑信息系统,方便查阅。《工作手册》阐述了我院麻醉科规章制度、麻醉科任务及各级医师职责、工作流程、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规、麻醉科术前评估及诊疗常规。《工作手册》统一了规范化操作与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这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医学生毕业后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住院医师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5]。住院医师阶段之后的医师职业生涯要不要规范化培训?医学在发展,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可持续发展,麻醉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因此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工作不仅限于住院医师阶段,应该持续于麻醉医师整个职业生涯,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合并常见疾病患者麻醉评估与管理

基层医院面临的疾病谱有其特点。相比大型教学医院住院疾病病种复杂、丰富、分散,基层医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6-7],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统评估密切相关的疾病种类,需要术前评估,术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层医院医师应该熟悉掌握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合并症患者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管理。

4经典病例讨论模式

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可以整合多学科的内容,巩固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传播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激发临床科研和创造,旨在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病例讨论是每位麻醉医生接受终身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选自临床实际患者,术前患者包括合并症患者、特殊手术患者、少见病患者;术中患者出现特殊、危重情况、并发症,术后进行病例回顾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汇报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诊断治疗、入院后诊断治疗计划、拟实施手术;第2部分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器官功能、气道评估,相关科室会诊的落实情况;第3部分包括手术步骤分析,特别是关键手术步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计划,针对该患者病例特点所采取的对策,避免脱离本例患者去讨论,麻醉计划及处理对策应该体现出支持依据,包括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麻醉指南、最新进展等;第5部分为科室讨论,大家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专家点评,科室主任总结;第6部分为具体实施,综合自己的麻醉计划与专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术后特殊病例回顾,有其特点,除了需要汇报患者基本信息外,着重于术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关键地方停下,留下悬念;提问,留出思考时间;结合病例,介绍临床原则和指南[9],让参加者听后意犹未尽,获益匪浅,学到知识。

5超声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一次创新性进展,借助仪器,解剖结构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实施精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9]。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气道评估、胃内容物及容量评估、血容量评估、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状态评估等。基层医院虽然受限于技术力量,但仍然可以先开展较为简单的超声引导技术,如外周神经阻滞和动静脉穿刺置管[10]。随着麻醉团队的发展,超声可以逐步应用于其他广阔的麻醉工作范围。

6网络资源

教学医院通过网络精品课程课件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11]。通过搭建信息网络课程群的网络资源平台,以多模式实践教学为手段、网络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自主学习创新体系,应用于本科、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12]。网络资源是麻醉医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基层医院医生更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知识的更新。中华麻醉学在线,新青年麻醉论坛等麻醉学专业网站,为各级麻醉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麻醉学教育相关手机APP在麻醉学继续医学教育中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的知识获取途径,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学术知识交流互享,但是需要识别出高质量的麻醉学专业APP[13]。2017年4月笔者在山西省大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工作,总结我科经验,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介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在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地区间差距会逐渐缩小,但目前依旧存在,麻醉医师唯有围绕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环境和特点的学习路径,才能源源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自信心,最终目的是为各区域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家影,曾爱华.基层医院围术期麻醉手术风险评估与麻醉分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59-161,201.

[2]杨廷军.浅谈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51-52.

[3]吴延,吴安石,岳云.探讨导师制与基层医院骨干麻醉医师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6,17(8):74-75.

[4]王波,孟开,张玲,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0):780-781.

第2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儿科;实习;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生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科实习教学也不同于成人。现阶段医学教学资源不足,在儿科实习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儿科实习教学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目前实习教学的现状,标准化病人已逐渐在教学医院引入,但是因为儿童的特殊性,运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的相对较少。本文在儿科实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为更好实施儿科实习教学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级“5+3”本科阶段的实习医生共24人,选择健康的实习医生2名作为标准化病人。

1.2方法

1.2.1标准化病人示教教案的编写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因凝血因子水平不同,出血部位及程度有所差异,有严重出血或有其他并发症时需要住院治疗。且该病需要终身因子替代治疗,多数患儿确诊后在门诊完成后续治疗,可用于临床实习教学的住院患儿相对较少。故本文选择血友病作为示教疾病,有助于实习医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该病,针对血友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示教教案的编写。教案涉及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医患沟通等内容。

1.2.2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及培训本着自愿的原则,在研究生中选择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身体条件。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化病人,培训内容包括一般培训及医学知识培训。要求表演忠实于案例,绝对不可自行更改、删除或增加症状等;要求标准化病人保持中立态度,避免使用判断性语句。同时又需要紧密结合医学知识,适当记忆并表达出来。

1.2.3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教学效果拟评估标准化病人示教对实习医生临床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临床应对能力、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估,分为4个等级:A很有帮助,B有帮助,C一般帮助,D无帮助。本着自愿的原则,招募了2例标准化病人,并实施培训。标准化病人结合示教教案,熟悉自身角色,努力实施教学。实习教学结束后,对24名实习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标准化病人教学,对于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医患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较大帮助,对临床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也有帮助。见表1。

3讨论

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患者,是指经统一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出真实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能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医患沟通等健康人,其目的在于能够真实地再现临床过程,以用于医学生临床培训、考核等。标准化病人的优点:反复操作性、培训多元化、资源丰富化、考核工作性、利用教师针对性教学等[1-2]。对于一些典型病例无法进行床旁示教时或季节性、区域性疾病无法进行实时示教时或严重病例不适合临床示教时,可以考虑使用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弥补临床示教资源不足的缺陷。标准化病人选择的最基本要求是自愿、健康、培训后能够再现临床过程。在实习医生中招募标准化病人,具有以下优势:医学知识的培训相对容易,可缩短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利于管理和培训;对自身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3-4]。本研究中,2名实习医生在培训过程中也是很快就进入角色,特别是医学知识的培训可节省时间,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是临床实习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因为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病史采集绝大部分是由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对初次进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如何在患者及患者家长面前树立信心及获取家长及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如何避免在问诊过程中说错话,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5-7]。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病人扮演患儿家长的角色,提供病史,避免了实习医生直接面对家长时内心的恐惧,给实习医生提供了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加详细系统地询问病史,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作为临床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的内容广泛,除了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如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还包括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如疾病治疗费用、患者工作学习等。分析现阶段医疗纠纷的原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何培养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尽快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引导医患关系良好发展,规避医患矛盾,有效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知情告知水平成为目前实习医生培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8-10]。血友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医患沟通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涉及疾病特点、长期治疗如何实施、疾病预后等方面。本文使用标准病人用于医患沟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询问及沟通,了解长期治疗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利于实习医生学习长期治疗患者的管理,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实习医生教学是综合的培训过程,除了临床医学知识、医患共同能力的培训外,还需要注重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11-12]。实习医生接触临床前,都是以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为主,接触临床后,需要直接与患者及家属打交道,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标准化病人具有反复可操作性的优点,有利于典型疾病的重现、医患环境的重现,利于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心理素质。标准化病人示教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但是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并不能选择儿童作为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为能更充分、完整地实现疾病的重现,更好地实施实习医生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教学。

参考文献

[2]戴玲丽,张军芳,奚桃芳.完善标准化病人培训体系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2):150-152.

[3]周晟,赵铁军,万德元.实习医生担任“标准化病人”促进自身专业学习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1):43.

[4]诸宏伟,徐家丽,丁周志,等.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儿科实习医师病历书写中的应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38(4):73-75.

[5]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70-272.

[6]邓曦,谭家媚,潘淑媛.使用“标准化病人”、“标准化家属”教学模型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应用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21(5):486-488.

[7]樊慧峰,郑锐丹,龚四堂.标准化病人结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2019,34(6):534-536.

[8]陈池云,钱良萍,胡征.使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习生医患知情告知培训的初步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9(9):68-69.

[9]赵铁夫,许学敏,马涵英,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模拟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00-101

[10]林雪,高伟,杨鑫,等.基于标准化病人模拟医患沟通场景剧本的设计与培训[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6):29-32.

[11]王莹,房国祥.标准化病人在精神病学PBL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4):356-358.

第3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培;规范化培训生;口腔内科;策略思考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进步,相关医学设备设施与体系管理不断加强,医疗领域各类科室的人才建设也要加以重视,对于医疗规培工作来说,要提高口腔内科医生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质量,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口腔内科需要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相关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现阶段,由于教学人才稀少,规培人员稀缺,医疗环境严峻,医患纠纷明显[1]。面临诸多临床实践教学,培训生缺少一定的实践操作学习机会,对于特殊案例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所以,文章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在口腔内科规培中的应用,探讨相关教学模式和策略方法的改进。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规培工作概述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人民对于基础物质需求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对于医疗服务的标准也在逐年上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作为医学生毕业实习的必经阶段,无论是对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经验积累都有一定积极意义,能够促进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加深核心素养的培养[2]。所以,相关规培工作的教学质量和带教模式,都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进,因人而异,有效提升新时期青年医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指导来说,需要良好的管理办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合理规划和量化考核指标。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管理制度多为导师带教、主任负责、333制等多种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根据住院医师培训生的学历、文化程度以及培训年限做不同的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区分性地制定培训方案,提升培训工作质量,加强培训生综合素质[3]。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在口腔内科教学的现状问题

口腔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生是注重学习与临床实践操作的相关教学活动,也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考察。我国近年来口腔全科的规范化培训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口腔内科的规培工作,有了一定发展经验和探索进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诸如各个培训基地之间教学水平层次不全,教学制度与模式互相不统一;基地内部缺少专业性的培训科室,多为综合性的教学医院的口腔中心、口腔科;带教医生工作繁忙,对于教学工作不上心,腾不出教学时间,不负责任,教学过于浅显、形式[4-5]。因此对于青年医生来说,这样的规培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需求的。另一方面,从以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虽然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实践操作也相对生疏。再加上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特殊,要基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特征做相关的准备,有些治疗无从效果,只是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有些症状则需要加以重视,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口腔内科治疗不单单需要相关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相应的表达能力和清洗的思维逻辑,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诊断并合理告知,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拉近医患双方距离,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生在口腔内科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3.1优化培训模式,减少带教老师规培压力。一般来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主要是以导师制为主,通常由一位带教老师或住院医生在日常事务的工作中安排几位学生进行学习、参观、记录笔记。带教老师进行指导。但是很容易出现相关工作负担太重,导致教师的带教时间分配不均匀,课程时间较少,手段单一,随意性较大。带教培训一般来说是以带教老师的时间安排来决定的,对于培训生的学习和实践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基于国家相关规定和规培要求,制定统一的带教原则,建立健全带教规培制度,提高规培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也要适当缓解老师的工作压力,减少工作事务,以帮助带教老师能够投入教学当中。我国口腔医师人才资源稀缺,并且工作时间长,精神状态较差,因此需要迫切培养大量优秀的口腔内科优秀人才。通过增长住培医生的指导时间,规范管理。3.2建立良好的规培生反馈制度。口腔内科是一门对实践临床操作要求极高,理论知识概念清晰的医学课程。所以在规培教学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健全规培质询和反馈制度。提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腔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物质保障,实施口腔内科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优质教学效果。规培生主要以导师制为主,当学生初入培训基地,对于必要的临床实践缺少一定认知,相应工作缺乏真实性和操作性。因此,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成果需要有一定反馈,以帮助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对于一些专家门诊和特殊疾病的案例教学,要安排学生参与并观察医生治疗患者的过程,通过反馈制度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3.3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以人为本。医学生规培有一个尴尬的现状,就是社会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收入较少,看不到晋升过程,因此学生的心态问题十分不健康,也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由于年龄、支出、家庭环境、个人疾病、生育等原因,导致规培生在培训阶段容易受到大量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一些无法解决的私人问题产生,影响学习进度。所以在规培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规培生的学习状态,确认他们的心理健康良好,了解他们的性格差异特征,对特殊情况的规培生加以照顾。3.4加强就业指导。一些医学生在规培过程中会根据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来进行考察,基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就业理想决定相应的工作,在口腔内科规培工作中,要突出特征和优势,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结合查房、疑难病例参观讨论、一对一配合诊治等教学形式,来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果能够在口腔内科顺利的实习通过,那么对该学生来说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实习将会变得更好顺畅。

4结论

住院医师口腔内科的规范培训生工作是加强医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途径。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到毕业就医工作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口腔内科虽然作为整体专业的细节部分,没有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但是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医学视野,拓展相关技能和理论的学习,降低口腔内科知识高度,减少相关问题,提高口腔内科医疗教育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静萍,王卫星,高利昆,等.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9,28(01):94-97.

[2]姬建鑫,韩颖,杨林,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13-1217.

[3]齐锋,宋柏奇,靳宏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研究现状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11):23+25.

[4]韩福胜,王超.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规培生对门诊突发急症事件的认知和处理能力[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5):111-113.

第4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4]。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学习的方式,有的院校采用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有些院校则采用下班后和周末上课,白天上班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学生较为疲倦,知识掌握相对要差些。

2.2临床轮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如何让学生在规定轮转的科室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目前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且临床工作繁忙,各临床教研室对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一、考评制度不严,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可能导致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流于成为一般规培生甚至成为实习生转科的尴尬局面。另一个问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是按照报考的导师的不同,本身有不同的专业,但是,目前仅如内科系统、外科系统这种二级学科的临床轮转和培养的不同,三级学科临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几乎淡化,毕业时其能力无法界定属于哪个三级学科研究生。

2.3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培训不少于33个月时间,毕业论文不允许涉及基础课题研究,临床病案、综述等均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学生、老师、学校可能在思想上就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较为放松。这类学生名之为研究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及监管,3年后的结果可能与规培生没有本质区别。

2.4就业的问题

由于上述培养过程的种种问题,此类学生毕业时,除了比规培生多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和毕业证,在临床、科研能力上竞争能力并无优势,与既往研究生毕业后再规培学生相比也失去了较多的竞争力。

3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优化学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轮转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议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位课程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优化,但是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医学道德和伦理、标书和论文撰写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不得删减,同时需要下大工夫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轮转科室的安排,目前全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进行,没有考虑专科研究生的特殊性,基本忽略了三级学科的轮转。建议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的大前提下,要酌情考虑加强研究生在三级学科的轮转,接受三级学科特殊的临床病种、思维、技能的训练,以保证毕业后与专科研究生的称呼相匹配。

3.2优化管理结构、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建议成立各临床教研室(导师及指导小组)、医院科教科、学校研究生处三级管理结构。学校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质量监控。医院主要负责监督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临床科室直接负责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以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教研室切实加强平时轮转质量的提高。各临床教研室需要制定轮转本科室研究生的教学大纲、考评内容和标准,成立临床轮转研究生带教指导小组,培训并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要求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工作,有研究生学历背景者优先,并保证每位轮转研究生管理足够的病床和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过科室考核能参与一线值班者,要提供值班机会。学生每转完一个临床科室需要填写《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同时接受指导小组的统一考评。考核内容中,既有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诊疗水平、病历书写、操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几个部分。每个教研室针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案讨论会,让研究生参与科室临床病案讨论,带教导师要指导学生就病案讨论做书面准备,并现场发言,带教小组老师对研究生发言要进行点评。让研究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每个教研室应指派临床专业技能好的医生对研究生进行每周一次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参照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为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坚持统一、严格管理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中之重。有侧重的在院级管理层面集中组织管理,才能确保管理质量,实现考核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强师资与考官培训、切实贯彻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管理工作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才能真正保障培训质量。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考核与本院住院医师实行并轨管理,但是,由于两者分属卫生和教育两个部门,在高校和医院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困难,比如完成学位课程期间的日常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津贴的发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沟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同时,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对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容忽略。但是,在繁重临床工作的情况下,充足的科研训练时间很难保证。在此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发挥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临床病案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为科研重点,掌握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避免课题与临床培养脱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7-9]。虽然国家层面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各个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模式和执行方案,以保障培养质量。相信,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住院医师培训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双向接轨工作一定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25-128.

[2]赵嘉芸.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41-142.

[3]王增田,梁林,战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21-127.

[4]曹恩凤,刘诗宇,滕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8(4):426-4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解读(2014).

[8]李真,甘蕾,吴晓华.浅谈并轨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24-125.

第5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心理问题

1高职院校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1医学专业性造成的心理问题

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学习的过程长,内容系统,科目繁多。医学生要进行系统的医学学习,医学专业学习一般为3~7年,需要学习30~40多个专业课程,因此,医学生学习知识总量大于其他专业,学习任务长,学习时间长。在学习方式上,医学界主要以记忆为主,学习方式更单一,这使学习变得单调乏味。学习的艰巨任务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缺乏学生的娱乐活动,缺乏学习和生活的活力,缺乏积极的思维。因此医学院校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面临课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课余生活单调等现实因素,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

1.2高职院校医学生人际交往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在学校时期就已经开始,高职医学生作为专业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接受社会化的专业培训教育,另一方面,在大学校园要通过人际交往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不仅是团结他人的方式,而且是个人本身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高职院校医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医学生都渴望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医学生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希望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得到他人的友谊。医学生入学后,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需要面对许多人和事情,往往使许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室友产生矛盾不正确的处理造成争议,脱离班集体活动独来独往,出现问题或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不及时向教师反馈及求助,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这些关系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障碍。高职医学生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心情、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原因,造成心理误解,甚至表现为自卑、孤独、嫉妒、报仇、异性交往等障碍。

1.3心理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宗教盛行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主要集中在贫困,贫困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高职院校医学生一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由于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综合素质比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差距,缺乏个性,加上经济制约的困扰,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沮丧等心理。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融入群体,但往往因为自己的问题变得敏感、脆弱、封闭,但不想接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容易导致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进而学业成绩不理想,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1.4就业情况带来的心理变化

在一家大型医院做医务人员,经济收入丰富,工作环境优越,发展前景广阔,这是每位医学生的梦想。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市级以上卫生系统单位招录人员时,都要求高学历人才。而专科医学院校主要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过高,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没有找到工作机会,找不到工作。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医学界的强烈混淆。这就会给学生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进而容易出现自卑感,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2应对高职院校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

2.1加强心理干预方法培训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许多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精神病学》《护理心理学》等,其他临床课程的内容也涉及到大量的疾病的治疗心理因素。这是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到这些专业知识的因素,使精神卫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医疗过程对患者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医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干预方法,精神卫生教育应加强对心理干预方法的培训,使精神卫生教育不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培养学生心理干预的能力[2]。

2.2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精神卫生意识

由于缺乏精神健康知识,一些高职院校医学生不能识别心理问题,没有意识心理,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调整,从而发展为心理问题。数据显示,医学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选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选修的目的是了解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部的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内容,认知认知心理异常等内容。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研讨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栏宣传等形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宣传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明确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寻求帮助的主动性是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3点面组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要防止和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点”与“面”结合10%至30%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通过心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在校或离开学校后出现的不良后果。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有效处理方法。由于医疗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特殊要求,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心理难以适应,因此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挫败的应对能力,培养学生乐观情绪和健全个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2.4抓特殊时期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新生入学、每学期开学、临毕业等,由于学习生活与日常相比出现变化,学生难以调适,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相对较差,需要特别注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加强对这些阶段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表现和调整方法的引入,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对特殊群体出现的敏感、多疑、失落等情绪来进行干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人群必须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与跟踪。总之,医学类学生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群体,在成长路上必然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处理成长过程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满娇,王华.2011-2015年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30(5):350-3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