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我国现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构。

(2)目标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占有一席地位,源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心理问题上,目的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多元整合模式要求人的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要求不仅仅解决特殊儿童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塑造特殊儿童的健康人格,发挥特殊儿童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在目标设置上,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整体性,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特殊儿童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领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等组成紧密结合、高效精干的团队。若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学校行为,则领导的亲自参与和全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鉴此,要求教育部门和行政领导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精神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只有领导的态度明确而坚定,行动果断而稳健,并建构起生态化支持系统,才能迅速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11]。

第2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功能;运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58-02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找不到社会支持组织,在许多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还不能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有些地区即使建立了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但能够直接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多。特殊儿童家长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教育及康复困难,得不到相应的专业帮助。因此,作为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的一种重要形式——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及康复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状况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含义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指由特殊儿童家长组建或有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的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支持。家长团体的建立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改善家长与特殊儿童的亲子关系,还可以缓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及心理上的帮助。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有多种形式。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主要有残疾人联合会协办的家长协会、社区康复站、家长资源中心、特殊学校的家长会以及各地民间的家长小组、家长联谊会、家长俱乐部、亲子学校、家长学校、父母工作坊等形式。这些机构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组织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及政策引导、康复咨询、转介服务、心理疏导等,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团体还定期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和康复。

2.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

根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我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41.7万,每年约新增0~6岁残疾儿童19.9万[1]。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绝大多数留在家中,由家庭教养,特殊儿童家庭由此承担了比正常儿童家庭更多的责任。为了保障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许多机构团体和个人也纷纷向特殊儿童家庭伸出援助之手,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如重庆智障儿童亲友会、广州扬爱家长俱乐部、长沙红豆特殊儿童家长联谊会、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等。但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的需求与所应提供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各地特殊儿童家庭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极不平衡。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较大。如2006年,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无锡市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这些组织聚集、整合了社会各界资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交流互助平台。但是,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受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影响,诸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在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社会支持十分有限。黄晶晶、刘艳虹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在社区中创办家长学校表现出较高热情。但调查显示,91.9%的家庭表示所在社区从未开展过关于特殊儿童家长的培训。这充分说明,目前在传达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知识及方法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失衡[1]。

二、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功能

1.保持家校协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是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的细胞。一个温馨、和谐、美好和幸福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保证,而且也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家庭对于个体(尤其是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方能收到教育实效,也是保证教育成功的条件。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很多中小学都相继建立起家长会、家长小组、家长俱乐部等各种形式的家长团体和组织。特殊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家长面临的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远远超出普通家庭,因此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本身的特点不仅增加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困难,而且会带给家长更多的经济、情感及心理上的压力,所以特殊儿童家庭需要更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父母需要更多地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需要更多地合作,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最大的收益。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特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工作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培训家长及与家长沟通的责任,进而促进家长的成长。

3.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合法权利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可以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通过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获得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如孩子入学、就医、择业、获得社会服务及法律保障和维护权益等方面。美国于1948年成立了脑瘫联合会(United Cerebral Palsy Asso-ciation),1950年成立了全美智力落后公民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tarded Citizens,现称The ARC)。这些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颁布和修订,不仅保护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而且也使得家长们的权利得到立法的确认[2]。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目前从社会及政府获得的援助和支持非常有限,相关服务除了残联给予特殊儿童家庭有限的物质帮助,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民间特教机构等为家庭提供的一些专业技术服务外,更多时候特殊儿童家庭不得不单独承受这份不幸和责任,家长往往孤军奋战、势单力薄、信息闭塞、无奈无助,伴着孩子走得十分艰难。因此,特殊教育工作应调动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家长以更全面的支持。

4.为家长提供情感倾述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通过家长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及相互帮助,可以使家长们相互理解。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彼此之间交流经验,提供对特殊儿童教育及康复的各类信息,使家长们增加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特殊儿童养育的信心。在团体交流中,家长们通过诉说对特殊儿童培育的艰辛,可以引起家长们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起到宣泄压抑消极情绪及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Solomon 等人的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家长从组织中获取信息,对组织内其他成员有所帮助以及从交流中学会如何与专业人员相处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控制感,降低他们的无助感;在组织中相互分享经验、获得认同、建立友谊使他们更有归属感;特殊儿童家长间的交流也会使他们变得自信,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孩子相处[3]。

另外,家长团体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使教师及相关专家参与进来,可以使家长、教师、研究人员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理解,既能促进特殊学校或机构的教学,又能做好家庭教育,也可以促进对建立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模式和体系的进一步研究。

三、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运作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筹建

家长团体成员的主体应该由各类特殊儿童家长组成,但组建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完全依靠家长仍有许多困难。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多条件,如活动场所、活动的开展和运作等都需要政府及相应的社会团体及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在家长团体筹建过程中,可以积极协调特殊儿童家庭、特殊教育机构、残联和民政等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等,形成一个自然支持与专业支持有效结合的支持系统。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来看,也主要由政府、社会团体及相关特殊教育机构或热心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士来组建。如“江门市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就是由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组织成立的,而广东“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则由英国布恩?史德福博士和他的夫人玛莲女士创办的。当然,也有一些由特殊教育研究机构或与特殊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筹建的,如“绥化市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由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与绥化市聋儿康复中心共同组织筹建的。

2.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工作形式

在家长团体的运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尝试采用亲子讲座、系列讲座、家长交流会、家长读书会、家长成长课程、亲子活动、到宅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服务。

(1)开办培训班

利用晚上、周末或节假日,举办中短期学习班,由工作组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家长所需知识进行介绍、讲解,回答和解决家长的问题,系统地向家长介绍有关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向家长不定期印发康复知识、宣传资料,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家长开展亲子交流活动,如果有需要,老师们还可以帮助家长们制订一个家庭康复训练方案。

(2)举办座谈会

国外许多儿童教育机构都组织了家长小组,每组五六个人,有一个教师联系指导。家长小组定期开会,观看孩子的录像,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由家长、专家、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等参加,交流孩子学习和训练的进展程度,了解彼此关心的情况以及在合作方面的期望等,使家长在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开展亲子教育

应考虑家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教养观念及亲子沟通技巧和情绪调控方法等,以有效地增进父母教育的效能感,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同时,组织家长参加儿童的训练活动,或在一些特别的时间参加儿童的生日晚会、运动会、游园踏青等,以促进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联系。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可以针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如定期或分类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心理辅导等,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舒缓特殊儿童家长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巧妙应对心理压力,建立良好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康复和生活。

(5)成立家长读书会

成立家长读书会的主要目的是以图书为媒介来构建家长与特殊儿童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各种书籍、刊物、手册等资料可以向家长传达相关知识、经验或信息;另一方面,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家长的教育责任和意识,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增进家长的教育信心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4]。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刘艳虹. 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R]. 中 国特殊教育,2006(4):4-9.

[2]李继刚. 特殊儿童家长与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关系及其启示 [J]. 外国教育研究,2009,11(36):36-39.

第3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学校 心理健康 自卑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和他们的性格发展,在特殊学校学生身上,这点也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相较于普通学校的同龄学生,特殊学校的儿童由于其身体或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关注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就要从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开始。

一、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问题

特殊学校儿童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学校学生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在怀疑、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对智力缺陷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分辨识别能力弱于同龄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从而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交流互动以及部分人对这个群体的错误认识,不少特殊儿童的内心都会存在压抑、恐惧、冷漠,甚至喜怒无常的心理问题。由于自控能力较弱,这些儿童的情绪较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左右;由于表达水平受限,他们又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开心或愤怒的情绪。所以,不少特殊学校儿童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受挫和恐惧感,造成他们对社会的冷漠、甚至抵触态度。

2.家庭及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特殊儿童了解社会的第一步,也为他们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然而,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压力也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压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部分群体对特殊儿童差别对待,其二则是对这些儿童的过度关心。

一方面,在教育特殊儿童时,部分父母仅仅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以正常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忽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缺陷。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他们进行指责甚至谩骂,全完忽略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从而造成他们自卑性格和偏执个性的养成。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和社会人士对这类孩子的过度关注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频繁出席于各类慈善晚会的捐款现场,经常被好心人作为捐款捐物的对象,同样令部分特殊儿童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长期强调这些孩子的弱势群体地位使他们将自己摆在了一个需要援助的、弱者的角色上,好心人士的过分善举在无意中也强调了他们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从而让他们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进而表现为懦弱、自卑的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教育缺失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国的特殊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部分地区,特殊学校还仅仅是收容特殊儿童的收容机构,教学设施、教育方法、师资力量都极度短缺,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和实时监控。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特殊学校的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帮助这些儿童走上社会为目标的讲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心理疏导的过程。

这些过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较为快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而陷入急躁、自卑的情绪,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在无形中受到损伤。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缺失也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错失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

二、改善特殊学校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一种交流式的治疗过程,针对特殊学校儿童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现状,心理咨询通过建立起这些儿童与外界对话的桥梁,让这些孩子在对话中放松自己,进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流程中学生与咨询师的面谈,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活动应该从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通过音乐、绘画、做游戏等方式,将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暴露,相关老师通过解读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反馈出的不同情绪,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互动,与他们成为朋友的过程。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老师们应该尝试更为简单明了的,游戏式的方法,在玩闹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它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产生综合性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通过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使他们找回信心,回归主流社会。

对特殊学校的儿童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死记硬背式教学也不适用于那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本就以娱乐的形式为主,在这里,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过程,也是营造整体环境轻松愉快的过程。

通过在学校范围内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使这些学生在接触外界时减少产生畏惧心理的可能,从而让他们敢于迈出封闭的内心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与此同时,老师应着眼于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非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通过培养部分孩子的艺术天赋,激发他们的自信,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3.三方联动,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

对特殊学校儿童的关注始终是社会的焦点话题,他们的健康成长则需要校方、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家长需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孩子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愉快环境。学校则应展开对特殊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找到他们能力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社会则应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坏境,在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给这些孩子一个平淡过度的空间,让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社会。

为实现这几点,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来实现。通过与同龄孩子的交流,游戏,放松特殊儿童的内心压力,通过娱乐的方式实现压力的释放和内心的平静。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举行定期活动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点,从而引领他们欣赏世界。

参考文献:

第4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基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大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方面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环节的教职工需要明确了解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系统化的解决融合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逐渐成为相关领域教职工的关键思考问题。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含义

特殊儿童,主要就是表示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的儿童,如情绪、肢体、智力、感官或是行为障碍。不单单包括智力发展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生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从广义概念角度进行分析,出来正常儿童,还有情绪、性格、行为偏激的儿童。

(二)融合教育及实施的意义

融合教育主要将同龄的儿童与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接受教育,并为有障碍的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不是隔离的环境,而是使其能适应正常学校的校园生活,将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另外,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形成相互关怀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合作[1]。通常情况下,就是使得残障儿童能进入普通班级,并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借助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特殊儿童可以与同龄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正常的学习、生活,并且逐步为幼儿创设正常教育环境。结合儿童学习能力、优化完善的教育课程,并参与集体生活中。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可以从根源上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并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空间,补偿儿童身体缺陷,实际权益也可以不说侵害,促进有障碍儿童的健康发展。采用设置与其他儿童互动游戏的方式,拉近儿童与教师的距离,凸显出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习主体

为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各个领域的教育人员都需要充分尊重学习主题,并且能秉承着公正、公平的态度,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教务特殊,在教师与儿童的沟通互动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成为决定的主体。教师不仅仅要树立正确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还需要保障其拥有受教育的能力,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2]。例如,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来说,其应当关注儿童的情绪、语言、行为、智力等。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提出半融合的方式,并且增强教师与儿童的沟通,明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逐步落实科学化的教育方案。

(二)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

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在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应当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组织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下面以某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为例,其组织了丰富的教育活动,鼓励特殊儿童参与其中,并且提出了半融合教育与全融合教育等多种方式,并且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采用从外部邀请特殊教育专业的专家、教师,并为融合教学活动提供关键的指导。以提升教育专业化水平为基础,开展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并为培训特殊儿童的智力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当地的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前期、中期、后期培训活动到位,并与专家答疑、专家指导相互融合,开展案例教学、课后反思教学等,以此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语言体系

为了推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当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教师的行为性语言、教师言语性引导,属于常见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体系,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还要更加关注言语性语言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例如,对于半融合特殊教育组织与全融合教育组织活动来说,教师要更关注征询类语言,避免采取直接行为指示、使用命令学生的语言。此外,教师需要提出表扬、鼓励的语言,并鼓励与肯定特殊儿童的表现[3]。另外,教师需要适当配合肢体行为语言,并提出抚摸、拥抱等行为语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并且提升学生安全感,保证特殊儿童真正融入集体环境。在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组织中,家长也需要承担重要角色。家庭应当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信息,逐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开展。

(四)家长要积极参与

对于大多数特殊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所以,在进行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阶段,应当发挥出家长的协助作用。家长的支持属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柱,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情感渠道。所以,促进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家校相互配合,并掌握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并且建立日志、周志制度。在进行多种日志记录的同时,增强与家长的积极联系与沟通。要想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保证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给予家长更多支持、关怀,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特殊儿童感受真正的关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注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并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使其能感受到温暖。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走入特殊儿童的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完整的童年,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兆全.学前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J]. 读天下(综合), 2017(021):169-169.

第5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教学观念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为这种观念忽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提升人格魅力――建立平等与交流意识

无论是普通教育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学习和生活享有平等权利与义务。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缺少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意识,凸显强制管理有余、人格魅力不足的教师形象。

自尊是一种人格提升以自尊获得他人的尊重是魅力,以尊重他人获得他人尊重是理解。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校内外的活动空间和所教学生的总数优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机遇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但由于缺少对残疾儿童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研究,造成管理模式生硬、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与残疾儿童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展示,不能获得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体育教师在特教中的自尊、自重、自爱是构筑人格的基石,而人格魅力是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阶梯,应充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注重与残疾儿童的平等交流残疾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诸多缺陷,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管理态度、交流形式等,应由传统的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采用残疾儿童能够和乐意接受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面转变。体育教师以平等的人格尊重学生,以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对待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平等对话和肢体语言交流中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无阻,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提出与自身相关的学习策略,以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心对待教师。

构建情感融汇的桥梁教师主动、热情、真诚地与残疾儿童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情感融汇的桥梁,能勾起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仰的心理。学生首先喜欢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他们所教的课程,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的深远且有益的影响。

夯实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特教教师的专业思想是一种道德信念,是一种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综合的心理品质。从事特教的人,只有具备这种事业的道德信念,才能成为特教事业中具有献身精神的一员。

由于特教体育专业的特点,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更要掌握教育教学、运动技术的专业手语,掌握特教学生的管理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规范手语是残疾儿童产生魅力认同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师专业魅力的认同,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对学生练习兴趣的调控能力。可以说,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调动残疾儿童活动兴趣的综合管理能力应该比专业水平的高低更重要。

建立残疾儿童教学的新理念,构建残疾儿童课程内容,设置评价体系,以适应残疾儿童自主发展的需要,是特教教育中提出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习和钻研专业理论,不断追求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的完美,不断探讨适应残疾儿童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逐步成为残疾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特教体育教师的学识、科研与创新意识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特教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于健全的儿童,其教育目标、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应该有所区别,因此,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特殊的管理能力、研究残疾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远远大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可以说,特教体育教师应依据特教自身的特点,探讨残疾儿童如何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

一名优秀的特教体育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永远给学生以充实感、新鲜感,真正成为残疾儿童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特教教师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必须认真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在实践教学中能较好地运用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并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中主动探索和研究有价值的课题,解决残疾儿童体育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让社会和群体认可教育教学业绩,让残疾儿童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第6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嬗变中传承,探索中提高

金山区康复幼儿园是金山朱泾健康幼儿园的园中园,是一所招收3~7岁智商界于45~70中轻度的弱智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的全日制公办二级一类幼儿园。受上海市残联、市教委、金山区残联、区教育局及朱泾镇政府的多重领导,是中国残联全国首届智残儿童幼儿园3个试点园之一。

1994年,在金念勤园长的带领下,以“关爱康复孩子,回归自然,帮助每一个幼儿使之接受适合个体需要的学前教育,为实现残疾儿童也能平等、参与、共享教育权利”为宗旨,康复班特教团队面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智障孩子“摸着石头过河”,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当时的特教班老师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培训,老师们对于特殊教育这一领域还很陌生,虽然老师们知道智障孩子的教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普通孩子,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适合智障孩子的教育?老师们购买了特殊教育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向相关教育教学专家请教,在实践中边探讨边矫正。

一个朴素的思想指导着大家,面对智障儿童,要把普通教学计划变得简单易懂。于是,她们着手对普教的教育教学材料进行改编,在多次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将教学计划制定得更详细、教学内容设置成最简单,老师们自编了游戏、歌曲和绘画教程,还自编了手工教材,创编了十万多字的自编教材,自制了许多教学玩具、用具。孩子不能掌握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践,如果孩子进步了那就说明教育教学成功了。1995年,被列为中国残联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

康复幼儿园初创6年的时间里,金念勤园长带领特教班的几位班主任老师不断尝试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她们发现,智障孩子在语言及动作方面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遗忘快,情绪变化也是随心所欲。于是,老师们尝试通过在个别教学以后,将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一段时间融入健康孩子的教学活动中去,如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发现智障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健康孩子的活动,喜欢跟他们一起玩。经过实践和探索,老师们开始进行《学龄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实验研究》,这一课题获得了当时金山区教育教学论文的评比一等奖,上海市教学科研研究成果三等奖。这一成果意义非凡,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同步教学探索,一到春天,特教班老师带着智障孩子跟着普教班的孩子一起去大自然感受快乐,呼吸新鲜空气,在野外教给孩子认识花朵、小草,体验大自然的美。一到节日,老师们也会带领孩子在幼儿园里参加各种传统节日的游戏活动。在这些实践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智障孩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了今天很多特殊学校正在进行的普特融合教育,可以说,这对之后的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带头示范和创新的作用。

虽然康复幼儿园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截止到2003年,金山区智障儿童入园率仅仅只有2.2%,康复教育面临着重大考验。2003年下半年,新园长徐辉上任了,面对挑战,她缜密思考,和老师们多方研究讨论,如何适应学前特殊教育日益增大的需要,对本园特殊教育的前期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制定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康复幼儿园的特殊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完善中规范,开拓中发展

徐辉园长带领老师们认真努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校舍改造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从引领家长育子理念转变到教育方法的更新,从家教关系融合到社区资源的利用,让幼儿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

1.营造积极氛围,争取各界支持

金山区政府、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领导及专家非常关心特教事业的发展,多次光临指导康复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他们在徐园长的陪伴下,参观康复班的教学活动,对感统训练活动、蒙氏训练室、益智室、音乐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出改进指导意见。领导们与特教教师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康复幼儿园特教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特殊孩子的不同症状,并与康复班的小朋友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和老师陪同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上海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电台主持人、医生、大学学生、公司职员等各界爱心人士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爱心力量。2012年,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康复幼儿园进行了爱心手牵手的活动,他们不仅给康复幼儿园的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教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同时,还与智障孩子开展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幼儿园捐赠了轮椅,开展个别训练课程和专业康复治疗课,志愿者老师们奉献了他们那份深深的爱。

康复幼儿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每逢节日来临,由区残联、台侨办、区民政局、元祖公司联合组成的慰问团都会前来,为每位特殊儿童送来礼物,中秋节,当孩子们接过包装精美的礼盒月饼、粽子等。拿着象征爱心和团圆的月饼时,个个喜笑颜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想拆开尝鲜。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使特教老师更有信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心这些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能够尽早回归社会,给特殊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调研工作中,上海特殊教育专家何金娣老师、董李凤美学校的校长、长宁区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前来观摩特教教育教学,在对康复幼儿园给予高度评价“朴实、扎实、厚实”的同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使康复幼儿园对于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老师们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2.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康复幼儿园在2009年10月由原先的健康路255号搬迁至坐落在健康路371号的原金山区聋哑学校改建成的健康幼儿园分园内,园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面积由原先30 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其中,拥有康复教室99 平方米、感觉统合训练室81平方米、蒙氏训练室33 平方米、墙面精细动作训练室33 平方米。2011年12月,为康复班添置电脑、空调、液晶电视机、触摸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钢琴、电子琴等先进的教学用具。还配备了整套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蒙氏训练器材、幼儿健身器械和精细动作墙面操作器材,新建了2个淋浴房,添置了教学用具、学具、橱柜、木质床铺和大量幼儿玩具等。

2009年10月,康复班园舍改建后为幼儿建立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洗手间的扶手、大、小便的坐便器扶手、进出教室的轮椅滑坡、盥洗淋浴房、幼儿安全绿色通道、教室软面墙包、活动室软面地垫等,确保残疾孩子的安全。同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进行疏散演练,严禁事故的发生,为幼儿创设了安全、愉快、温馨的环境。

3.锻造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徐辉园长认识到,教育发展,师资为先,教师发展,培训为重。因此,康复幼儿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立足园本教研,促进多元发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促进教师更深入地去分析幼儿、分析教材,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喜悦。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的教研活动与学习进修,吸收时代信息,到上海市特教学前教育机构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2009年开始,每年参加两次市残联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同时,每年都派老师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跨区县的教育教学观摩和讲座培训。在加强业务进修与研究的同时,保证每月一次的特教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通过观摩、外培、自培、感悟和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寻找开拓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新观念、新路子,提高训练的康复效果。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吸收外界有经验的康复训练、教学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实践、摸索中尝试创编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康复训练教材。2009年特教老师都持双证上岗,2012年引进第一位特教研究生。

徐辉园长十分注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她经常告诉老师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幼师,当你身心投入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一名特教幼师就要做一名快乐的幼师。”现在,康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深深懂得“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特教幼师?首先要拥有一个快乐平和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虽然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管好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一天下来累得疲惫不堪,有时偶尔也会因为个别孩子的顽皮不听话或其他的某种不顺而牢骚满腹,可回头又不曾想过,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天真、可爱、幼稚、无暇,没有理由去承担我们的生活包袱,而且3~6岁的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如果整天没有好的心情,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但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加大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喜欢你这位老师了。所以,如何做好这些“星儿”老师 ,要在思想上摆脱倦怠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名快乐、健康的幼儿教师。

康复幼儿园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主动与医务人员和专家联系,加强医学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尽快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医学知识和特殊教育理论相融合,提高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教育技能。医教结合,逐步形成一支有特教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对特殊幼儿的教育诊断、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咨询、矫治、康复训练等提供方便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特教质量。近年来,康复教学和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有2项课题被立为市、区级课题,《运用医教结合开展中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研究》等已结题,课题《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研究》成果在2011年中获得等第奖。这些研究成果全面地总结该园特殊教育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从理论、实践、成效等不同角度反映了特殊教育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2004年至今,金山区康复幼儿园在徐辉园长的带领下,特教班的老师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创新之路,并以其孜孜以求的学术之心、大爱奉献的责任之心、理解支持的教育之心展现了特教工作者的眷眷赤子之心,以其坚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这群折翼的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整个特教教师团队对区域特殊教育所做的积极贡献得到了专家、媒体及广大师生的赞誉,多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贡献奖,上海市金爱心奖、金山区巾帼奖,教师们自己创编表演的小品《特别的爱》获得了上海市“身边的感动”DV大赛教育系统二等奖,金山区教育系统“三为”师德小品表演一等奖、师德风采展示巡演活动优秀表演奖,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上海市和金山区二、三等奖,教育教学案例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论坛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获得华师大专家的好评,研究课题在市级、区级立项并结题,多篇论文刊登在上海市特殊教育论文集中。

4.建章立制促发展,规范管理上档次

康复幼儿园紧紧围绕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结合幼儿园办园目标,建立各类制度和岗位聘任制。期初审议工作计划、期末审议工作总结、经费,力求有序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教师言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自主管理能动性。积极实施民主管理,明确各岗位职责,每学期根据各岗位职责与要求,对教师和保育员工作进行考评,激励教工积极性,每年暑期总结反思一年来的情况,完善考核内容,使职工的考核合情合理。形成“我就是我们”的工作氛围,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幼儿。通过教职工之间的合作,积极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体现了每一位教职工“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自主管理意识。激励大家平时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有效。

5.做好档案管理,实施即时评估

为新入园符合康复条件的幼儿申请办理“阳光宝宝卡”。 为在训残疾儿童建立完整的康复服务档案(一人一档)。形成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特教园本课程。形成园本课程的方案,为实施特教新教材的园本化而进行配套方案,并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评价及教学活动的即时评价。使康复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也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幼儿康复训练信息化归档。最后归档存入幼儿园的档案室,做好登记工作以便日后翻阅、查看。

康复幼儿园注重激发智障儿童训练与家长训练兴趣,提高康复的效果,做好对每个孩子康复效果的评估工作。每学期初、学期末都对幼儿进行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科学合理地指定个别化训练的计划与内容。加强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着重训练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做好“六个一”:一个长期计划,一个短期计划,一本家园联系册,一本成长档案记录本,一周活动记录,一种以上动手操作的训练工具,最后以个案报告总结类型形成特色。使每位幼儿都有新入园到毕业的每学期受训情况记录,同时做好这些受训儿的成长记录。

6.遵循特教规律,有效开发课程

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遵循特教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更多的折翼天使重新找回生命的自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复幼儿园坚持进行有效的课程研究开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幼儿园初创的十年间,他们主要开展了主题式的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模式,利用托班和小班阶段的书籍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活动,根据入园时间段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如《小宝宝》、《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活动,认识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阿姨和身边的人。在情感培养方面,根据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融入课程中,针对不会说话、情绪控制差的孩子,他们利用主题活动将孩子的家人拍摄成录像、照片,在教室里巡回滚动播放,使孩子有亲近感,愿意跟老师一起学说话,老师们将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生活、认知、言语发展能力等融入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很多教学内容:如美丽的森林、白天和黑夜、我是小小运动健将、我的本领大、爸爸妈妈我爱你、分糖果、好吃的食物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孩子的喜欢,他们在活动中跟随老师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玩玩、学说话、学走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找到了乐趣、转变了情绪、改变了原有状态,在很多时候大家见到这些智障的孩子都会说,孩子们进步了,不乱发脾气,会主动问好,他们真的也很可爱!听到了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老师们感受到主题活动能够使孩子受益,让孩子们的能力逐渐提高。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老师们感受到,目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于是,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主题式教育教学模式,将孩子的生存课程融入教育教学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其重点指向是健康领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徐园长带领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课程探究,其中,“我的本领大”――手的功能训练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孩子体验洗毛巾和洗脸的过程、挤牙膏刷牙的过程、喝水倒水的过程、用餐分汤勺分小碗的过程、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等,鼓励孩子帮助老师、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收拾玩具、收拾衣物、大年龄的孩子尝试照顾比他小的孩子,给小年龄的孩子穿衣物、互相帮助如厕、洗手等,在这些情感沟通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习语言交往的能力。

老师们发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地去参与,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游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认识到,生活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以生存教育为主,主题式活动为辅助,配合感统训练、个别训练、小组训练的活动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康复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亮点。

三、关注未来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特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这些折翼天使享受到最好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的未来人生能够绽放出多彩的光芒。为此,康复幼儿园在积极探索园所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孩子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普特融合,回归主流

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康复幼儿园园经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已深深植入健康幼儿园所有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心中,已使更多的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康复班的孩子每周两个半天要进入普通班学习,教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其选择最适合融合的班级,让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下体验集体生活,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语言发展、游戏能力方面有重点的进行融合,让特殊孩子更快地适应大集体生活学习的状态。

为了提高普特融合教育的质量,教师仔细研读孩子的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适合的班级进行融合教育。此外,特教教师主动与普通教师融合交流,业务学习中一起探讨“特殊孩子的行为矫正”,开放集体教学活动“学戴小手套”、“我最爱干净”、“我的小手本领大”、“秋天的水果”、“小鱼,小鱼,游来啦”、“我是小小运动员”等一系列的生活、语言、音乐、运动等活动,共同为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同时,成立学前特殊幼儿入学评估专家组,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进行了现场评估,并为每位幼儿开展医学评估,为每位残障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

2.联合家长,形成合力

对每个特殊家庭来讲,每时每刻都要慢慢熬,在这千百万个煎熬的日子里,人们总会期望一些安慰,而康复幼儿园对特殊孩子的理解呵护就是残障学生家长心里缓解干渴的甘露。

家长不只是特殊儿童的监护人,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应成为特殊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之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孩子的父母直接参与我们的工作”是康复幼儿园的工作目标。他们探索的具体工作包括:(1)面对面地交谈:开学初的入学交谈了解孩子的状况,了解家长工作及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状态;(2)每天通过随访和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孩子的父母,针对孩子状况需要请家长配合并向家长介绍家庭康复训练工作的方法;(3)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知识;(4)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请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5)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介绍康复训练的情况。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家园共同协作方式,家长感受到园里老师的真心。

让我们听听家长的肺腑之言:“我们是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病如何治疗,如何接受正规教育,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同所有的残疾儿童家庭一样,陷入了困惑与不安的境地。我们有幸在金山区健康幼儿园康复班接受康复教育。在这块特教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的宝地,我的孩子接受了较系统的特殊教育。我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学会了自己生活自理,学会了说话,能与成人交流,看起来比以前开朗了,楼道里的邻居们也说孩子乖了很多。”

在上海评估工作现场,评估专家和教授对康复幼儿园的工作大加赞赏:“你们的孩子明显比没上幼儿园的孩子要阳光自信!”

3.广泛发动,奉献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呵护折翼天使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康复幼儿园发动组织了志愿者活动,很多富有爱心的人,近距离地了解到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群因为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需要特殊照顾和关怀的孩子们,一群为了这样的一群孩子而四处奔走,亲力亲为的爱心人士们,有的终生都致力于这样的奉献!尤其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一些出乎意料,甚至惊奇的才华,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自闭症孩子、智障儿童、唐氏宝宝……一个又一个无邪的灵魂,一张又一张天真的笑脸,在见证爱的伟大:因为有了特教老师的特别关心和爱护,使一般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甚至看不到的生命奇迹,在这样一群孩子身上被挖掘出来,点亮他们看起来平淡的生命,也点亮周围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更多孩子家长前赴后继,催化更多爱心力量的成长。

全园上下每位老师都在全心全意地为特殊教育贡献着想法和行动,不计较名利得失,真心为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明天会更好。为孩子,为他们的家,为了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在金山区康复幼儿园这片爱的土地上,这群孩子们正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回归到主流社会,相信这种爱终会遍布各个需要的角落。

4.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感受到,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综合一些特殊而典型的病例,老师们看到,孩子无法参与集体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最终,老师们的付出将会付之东流。

因此,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迫切需要有系统、针对性的早期康复,但是教师面对残疾孩子的病情及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医生的专业化医学知识,老师只能束手无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确定康复训练的目标,更需要医生参与的意见,智残儿童越早接触正规的康复教育,他们的康复效果会越好。

康复幼儿园以“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根据特殊儿童(包括多重障碍者)身体发育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综合康复”干预活动。通过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手段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言语、运动、认知、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重干预,促进潜能发挥,就能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到比较好的程度。

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利用先进的康复治疗对智残儿童采用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使其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一个综合治疗,利用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对智残儿童进行补偿教育。

如,对于智障儿童,老师们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他们制定了动态康复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康复初期,主要以医学康复为主,教育康复为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学康复后,孩子会说,能说了,老师再进行教育康复,这时,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各占一半。而到了最后,主要以教育康复为主,医学康复为辅。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集体教学中,以能说“妈妈”这些带/m/的词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说不准“妈”这个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会说。通过调整把/m/作为该孩子言语矫治的个别化康复目标,通过口部运动的治疗帮助孩子解决发音障碍的问题。家庭康复的内容也紧紧围绕着既定康复目标。比如用杯子进食法、夹压舌板等方法和父母一起玩。从而达到康复目的。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能说单个的/m/音,还能说双音节,甚至三音节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孩子开始开口说话了。脑瘫孩子小利,初来时只会啊啊大叫,什么也不懂,孩子有需求时就乱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老师摸到了孩子的性格,开始和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对其进行口肌训练,让孩子的口部肌肉有自主的伸缩意识,随后以小步子递进的方法逐步教给孩子学习说话的方法,一年以后,孩子能听懂别人的话,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交流,孩子的脾气小了,有主见了,会主动学习,逐渐学会了生活自理。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感动得流下热泪,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家长逐渐从悲伤中走出,看到了家庭的希望。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真正特殊的行业,金山区康复幼儿园二十年来开拓探索,孜孜以求,既总结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特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前,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2)特殊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压力偏大;(3)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教材使用零乱。这些问题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学前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康复幼儿园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他们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特殊教育观――人文关怀,享受快乐。

第二,需要进一步引领家长转变子女教育的观念误区。特殊儿童的家长过度保护限制了他们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减少了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普通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学前融合的缺乏认识,担心孩子模仿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也影响了双方的交往。特殊儿童常因诸多原因将自己排除在同伴之外,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得到同伴的关注。爱的需要,保育与爱的养育,集体归属感等都是影响幼儿快乐情绪和积极学习的因素。家长要尊重儿童,尊重他们有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特殊儿童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而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普通儿童家长也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差异并非坏事,和有差异的人做朋友也不是坏事,要学会关心爱护弱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亟须完善特殊教育法规政策,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树立特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特殊教育立法质量;建立特殊教育法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制定专门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或政策;将学前特殊教育切实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兴教。

第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师性别比例配置方面,特别需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还需改革教师聘用机制。

第五,成立区域特教教师带教基地很有必要。

第7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第8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护理学;儿童;保护;经验/总结

健康教育是社会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特殊规律,这种规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人的心理、体魄和美育过程中,在社会主体变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是完成各项事业、创造人间奇迹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自身理性精神和鉴别能力,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身心是互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和健康保健的统一,为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时代赋予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把握健康教育的规律,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是作为社会医疗服务机构首先考虑的问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捕捉他们的心理反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各种直观形象教育,循序渐进地向儿童讲解卫生保健知识,使幼儿懂得从小爱清洁,讲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良好的进餐、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儿童生理知识上能够使儿童懂得和了解人体五官的作用以及预防感冒等初浅知识,促使幼儿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开办家长学校由专家教授专题讲授保健知识,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和家长对自我保健的重要认识以及护理能力。

第9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接学生时和家长面对面的交谈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架起沟通桥梁,使智障儿童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培养智障儿童感恩之情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