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特殊医学培训全文(5篇)

特殊医学培训

第1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因为合并系统疾病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从3个方面规范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合格标准,包括:1)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2)入院前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时限;3)特殊情况,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评估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达不到院前准备标准的患者需要先进行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评估,再准入,这为患者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2规范工作各个环节

作为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我们的《工作手册》由科室主任带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编写,操作常规和紧急事件处理以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为蓝本,经核心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往各台电脑信息系统,方便查阅。《工作手册》阐述了我院麻醉科规章制度、麻醉科任务及各级医师职责、工作流程、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规、麻醉科术前评估及诊疗常规。《工作手册》统一了规范化操作与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这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医学生毕业后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住院医师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5]。住院医师阶段之后的医师职业生涯要不要规范化培训?医学在发展,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可持续发展,麻醉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因此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工作不仅限于住院医师阶段,应该持续于麻醉医师整个职业生涯,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合并常见疾病患者麻醉评估与管理

基层医院面临的疾病谱有其特点。相比大型教学医院住院疾病病种复杂、丰富、分散,基层医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6-7],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统评估密切相关的疾病种类,需要术前评估,术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层医院医师应该熟悉掌握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合并症患者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管理。

4经典病例讨论模式

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可以整合多学科的内容,巩固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传播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激发临床科研和创造,旨在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病例讨论是每位麻醉医生接受终身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选自临床实际患者,术前患者包括合并症患者、特殊手术患者、少见病患者;术中患者出现特殊、危重情况、并发症,术后进行病例回顾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汇报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诊断治疗、入院后诊断治疗计划、拟实施手术;第2部分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器官功能、气道评估,相关科室会诊的落实情况;第3部分包括手术步骤分析,特别是关键手术步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计划,针对该患者病例特点所采取的对策,避免脱离本例患者去讨论,麻醉计划及处理对策应该体现出支持依据,包括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麻醉指南、最新进展等;第5部分为科室讨论,大家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专家点评,科室主任总结;第6部分为具体实施,综合自己的麻醉计划与专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术后特殊病例回顾,有其特点,除了需要汇报患者基本信息外,着重于术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关键地方停下,留下悬念;提问,留出思考时间;结合病例,介绍临床原则和指南[9],让参加者听后意犹未尽,获益匪浅,学到知识。

5超声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一次创新性进展,借助仪器,解剖结构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实施精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9]。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气道评估、胃内容物及容量评估、血容量评估、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状态评估等。基层医院虽然受限于技术力量,但仍然可以先开展较为简单的超声引导技术,如外周神经阻滞和动静脉穿刺置管[10]。随着麻醉团队的发展,超声可以逐步应用于其他广阔的麻醉工作范围。

6网络资源

教学医院通过网络精品课程课件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11]。通过搭建信息网络课程群的网络资源平台,以多模式实践教学为手段、网络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自主学习创新体系,应用于本科、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12]。网络资源是麻醉医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基层医院医生更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知识的更新。中华麻醉学在线,新青年麻醉论坛等麻醉学专业网站,为各级麻醉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麻醉学教育相关手机APP在麻醉学继续医学教育中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的知识获取途径,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学术知识交流互享,但是需要识别出高质量的麻醉学专业APP[13]。2017年4月笔者在山西省大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工作,总结我科经验,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介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在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地区间差距会逐渐缩小,但目前依旧存在,麻醉医师唯有围绕自己的专业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环境和特点的学习路径,才能源源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职业自信心,最终目的是为各区域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家影,曾爱华.基层医院围术期麻醉手术风险评估与麻醉分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59-161,201.

[2]杨廷军.浅谈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51-52.

[3]吴延,吴安石,岳云.探讨导师制与基层医院骨干麻醉医师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6,17(8):74-75.

[4]王波,孟开,张玲,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0):780-781.

第2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培;规范化培训生;口腔内科;策略思考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进步,相关医学设备设施与体系管理不断加强,医疗领域各类科室的人才建设也要加以重视,对于医疗规培工作来说,要提高口腔内科医生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质量,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口腔内科需要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相关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现阶段,由于教学人才稀少,规培人员稀缺,医疗环境严峻,医患纠纷明显[1]。面临诸多临床实践教学,培训生缺少一定的实践操作学习机会,对于特殊案例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所以,文章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在口腔内科规培中的应用,探讨相关教学模式和策略方法的改进。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规培工作概述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人民对于基础物质需求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对于医疗服务的标准也在逐年上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作为医学生毕业实习的必经阶段,无论是对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经验积累都有一定积极意义,能够促进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加深核心素养的培养[2]。所以,相关规培工作的教学质量和带教模式,都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进,因人而异,有效提升新时期青年医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指导来说,需要良好的管理办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合理规划和量化考核指标。现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管理制度多为导师带教、主任负责、333制等多种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根据住院医师培训生的学历、文化程度以及培训年限做不同的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区分性地制定培训方案,提升培训工作质量,加强培训生综合素质[3]。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在口腔内科教学的现状问题

口腔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生是注重学习与临床实践操作的相关教学活动,也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考察。我国近年来口腔全科的规范化培训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口腔内科的规培工作,有了一定发展经验和探索进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诸如各个培训基地之间教学水平层次不全,教学制度与模式互相不统一;基地内部缺少专业性的培训科室,多为综合性的教学医院的口腔中心、口腔科;带教医生工作繁忙,对于教学工作不上心,腾不出教学时间,不负责任,教学过于浅显、形式[4-5]。因此对于青年医生来说,这样的规培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需求的。另一方面,从以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虽然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实践操作也相对生疏。再加上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特殊,要基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特征做相关的准备,有些治疗无从效果,只是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有些症状则需要加以重视,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口腔内科治疗不单单需要相关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相应的表达能力和清洗的思维逻辑,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诊断并合理告知,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拉近医患双方距离,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生在口腔内科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3.1优化培训模式,减少带教老师规培压力。一般来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主要是以导师制为主,通常由一位带教老师或住院医生在日常事务的工作中安排几位学生进行学习、参观、记录笔记。带教老师进行指导。但是很容易出现相关工作负担太重,导致教师的带教时间分配不均匀,课程时间较少,手段单一,随意性较大。带教培训一般来说是以带教老师的时间安排来决定的,对于培训生的学习和实践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基于国家相关规定和规培要求,制定统一的带教原则,建立健全带教规培制度,提高规培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也要适当缓解老师的工作压力,减少工作事务,以帮助带教老师能够投入教学当中。我国口腔医师人才资源稀缺,并且工作时间长,精神状态较差,因此需要迫切培养大量优秀的口腔内科优秀人才。通过增长住培医生的指导时间,规范管理。3.2建立良好的规培生反馈制度。口腔内科是一门对实践临床操作要求极高,理论知识概念清晰的医学课程。所以在规培教学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健全规培质询和反馈制度。提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腔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物质保障,实施口腔内科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优质教学效果。规培生主要以导师制为主,当学生初入培训基地,对于必要的临床实践缺少一定认知,相应工作缺乏真实性和操作性。因此,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成果需要有一定反馈,以帮助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对于一些专家门诊和特殊疾病的案例教学,要安排学生参与并观察医生治疗患者的过程,通过反馈制度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3.3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以人为本。医学生规培有一个尴尬的现状,就是社会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收入较少,看不到晋升过程,因此学生的心态问题十分不健康,也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由于年龄、支出、家庭环境、个人疾病、生育等原因,导致规培生在培训阶段容易受到大量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一些无法解决的私人问题产生,影响学习进度。所以在规培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规培生的学习状态,确认他们的心理健康良好,了解他们的性格差异特征,对特殊情况的规培生加以照顾。3.4加强就业指导。一些医学生在规培过程中会根据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来进行考察,基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就业理想决定相应的工作,在口腔内科规培工作中,要突出特征和优势,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结合查房、疑难病例参观讨论、一对一配合诊治等教学形式,来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果能够在口腔内科顺利的实习通过,那么对该学生来说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实习将会变得更好顺畅。

4结论

住院医师口腔内科的规范培训生工作是加强医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途径。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到毕业就医工作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口腔内科虽然作为整体专业的细节部分,没有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但是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医学视野,拓展相关技能和理论的学习,降低口腔内科知识高度,减少相关问题,提高口腔内科医疗教育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静萍,王卫星,高利昆,等.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9,28(01):94-97.

[2]姬建鑫,韩颖,杨林,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213-1217.

[3]齐锋,宋柏奇,靳宏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研究现状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11):23+25.

[4]韩福胜,王超.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规培生对门诊突发急症事件的认知和处理能力[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5):111-113.

第3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儿科;实习;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生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科实习教学也不同于成人。现阶段医学教学资源不足,在儿科实习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儿科实习教学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目前实习教学的现状,标准化病人已逐渐在教学医院引入,但是因为儿童的特殊性,运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的相对较少。本文在儿科实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为更好实施儿科实习教学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级“5+3”本科阶段的实习医生共24人,选择健康的实习医生2名作为标准化病人。

1.2方法

1.2.1标准化病人示教教案的编写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因凝血因子水平不同,出血部位及程度有所差异,有严重出血或有其他并发症时需要住院治疗。且该病需要终身因子替代治疗,多数患儿确诊后在门诊完成后续治疗,可用于临床实习教学的住院患儿相对较少。故本文选择血友病作为示教疾病,有助于实习医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该病,针对血友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示教教案的编写。教案涉及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医患沟通等内容。

1.2.2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及培训本着自愿的原则,在研究生中选择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身体条件。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化病人,培训内容包括一般培训及医学知识培训。要求表演忠实于案例,绝对不可自行更改、删除或增加症状等;要求标准化病人保持中立态度,避免使用判断性语句。同时又需要紧密结合医学知识,适当记忆并表达出来。

1.2.3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教学效果拟评估标准化病人示教对实习医生临床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临床应对能力、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估,分为4个等级:A很有帮助,B有帮助,C一般帮助,D无帮助。本着自愿的原则,招募了2例标准化病人,并实施培训。标准化病人结合示教教案,熟悉自身角色,努力实施教学。实习教学结束后,对24名实习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标准化病人教学,对于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医患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较大帮助,对临床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也有帮助。见表1。

3讨论

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患者,是指经统一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出真实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能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医患沟通等健康人,其目的在于能够真实地再现临床过程,以用于医学生临床培训、考核等。标准化病人的优点:反复操作性、培训多元化、资源丰富化、考核工作性、利用教师针对性教学等[1-2]。对于一些典型病例无法进行床旁示教时或季节性、区域性疾病无法进行实时示教时或严重病例不适合临床示教时,可以考虑使用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弥补临床示教资源不足的缺陷。标准化病人选择的最基本要求是自愿、健康、培训后能够再现临床过程。在实习医生中招募标准化病人,具有以下优势:医学知识的培训相对容易,可缩短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利于管理和培训;对自身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3-4]。本研究中,2名实习医生在培训过程中也是很快就进入角色,特别是医学知识的培训可节省时间,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是临床实习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因为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病史采集绝大部分是由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对初次进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如何在患者及患者家长面前树立信心及获取家长及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如何避免在问诊过程中说错话,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5-7]。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病人扮演患儿家长的角色,提供病史,避免了实习医生直接面对家长时内心的恐惧,给实习医生提供了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加详细系统地询问病史,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作为临床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的内容广泛,除了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如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还包括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如疾病治疗费用、患者工作学习等。分析现阶段医疗纠纷的原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何培养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尽快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引导医患关系良好发展,规避医患矛盾,有效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知情告知水平成为目前实习医生培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8-10]。血友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医患沟通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涉及疾病特点、长期治疗如何实施、疾病预后等方面。本文使用标准病人用于医患沟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询问及沟通,了解长期治疗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利于实习医生学习长期治疗患者的管理,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实习医生教学是综合的培训过程,除了临床医学知识、医患共同能力的培训外,还需要注重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11-12]。实习医生接触临床前,都是以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为主,接触临床后,需要直接与患者及家属打交道,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标准化病人具有反复可操作性的优点,有利于典型疾病的重现、医患环境的重现,利于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心理素质。标准化病人示教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但是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并不能选择儿童作为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为能更充分、完整地实现疾病的重现,更好地实施实习医生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教学。

参考文献

[2]戴玲丽,张军芳,奚桃芳.完善标准化病人培训体系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2):150-152.

[3]周晟,赵铁军,万德元.实习医生担任“标准化病人”促进自身专业学习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1):43.

[4]诸宏伟,徐家丽,丁周志,等.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儿科实习医师病历书写中的应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38(4):73-75.

[5]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70-272.

[6]邓曦,谭家媚,潘淑媛.使用“标准化病人”、“标准化家属”教学模型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应用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21(5):486-488.

[7]樊慧峰,郑锐丹,龚四堂.标准化病人结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2019,34(6):534-536.

[8]陈池云,钱良萍,胡征.使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习生医患知情告知培训的初步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9(9):68-69.

[9]赵铁夫,许学敏,马涵英,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模拟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00-101

[10]林雪,高伟,杨鑫,等.基于标准化病人模拟医患沟通场景剧本的设计与培训[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6):29-32.

[11]王莹,房国祥.标准化病人在精神病学PBL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4):356-358.

第4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康复;住院

医师肌电图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等检测仍无法取代的检查技术[1]。不仅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肌电图检查,康复科医师,特别是从事神经康复的医师,也应该将肌电图作为必备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从而更精准地评估神经肌肉疾病及肢体功能状态[2]。通过肌电图检查,康复医师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还能了解损伤是处于急性期、进展期、慢性期还是恢复期,对于明确患者功能的状态、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作者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就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肌电图中的带教体会与思考进行分析。

1康复医师肌电图培训现状

随着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肌电图在康复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也逐步受到重视。我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大纲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第1年时必须在肌电图检查室轮转1个月,要求掌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诱发电位,并至少完成10个案例的检查和报告。2007年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制定的《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神经内外科轮转期间需要基本掌握肌电图,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4例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操作和做出报告[3]。2016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中国康复组专科医师培训项目提出康复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神经康复模块课程包含16个学时的电诊断课程与培训[4]。多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对康复住院医师的培训大纲均要求康复住院医师掌握神经传导速度、针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与诊断[5]以及肌电图的分析[6]。虽然在培训大纲中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既有时间的要求,也有工作量的要求,对具体技术也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培训中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述的预期效果,最终仍无法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甚至不具备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

2肌电图带教中的难点

肌电图检查作为临床查体的延伸和补充,检查者需要在检查前了解病史及查体后初步确定检查方案,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检查结果调整后续检查方案。与其它辅助检查相比,该项检查更加灵活,非常依赖检查者的技术,对检查者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些难点。

2.1接受培训的时间短

我院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大纲中计划了1个月的时间到肌电图室进行轮转学习,这对于学会肌电图并可单独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台湾对康复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员在培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分别需要进行不低于4个月的时间用于康复医学相关特殊检查的学习,包括肌电图和肌骨超声,必须每周1次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7]。与我院培训大纲中1个月的学习时间相比,中国台湾学员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接受肌电图的专科培养。采用连续2年分时段接受肌电图培训,学员有两次机会进行学习和巩固,可更牢固地掌握该项技术。

2.2基础知识要求高

肌电图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很强的评估诊断技术,检查者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8],并在进行神经传导检查时熟悉周围神经和肌肉的位置,以便正确放置刺激和记录电极,得到准确的结果。对于针肌电图检查,肌肉的神经支配及表面解剖对于将针电极准确插入要采样的肌肉至关重要,否则有可能使结果有偏差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此外,掌握了神经和肌肉的大体解剖,对于神经损伤的定位也非常重要。除了解剖知识,该项检查还需要检查者了解神经和肌肉基本的生理病理学知识[8],才能理解和分析正常人及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比如,检查者需要在了解神经传导的方式后才能根据神经传导检查结果判断神经损伤是轴突损害还是脱髓鞘改变。

2.3诊断思路特殊

肌电图对神经疾病的诊断与常规的临床诊断思路不同。首先要求检查者具备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即定位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指在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是周围性(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性(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病变位于单侧还是双侧、腹侧还是背侧、近端为主还是远端为主等。定性诊断指依据病史、症状发生的时间、快慢等推测病变的性质。其次,在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基础上,学员需要掌握肌电图特有的分析思路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如根据运动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神经损伤是脱髓鞘改变还是轴突损害,通过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分布范围可以判断受累神经的范围是远端还是近端、是单根神经损伤还是神经丛或神经根的损伤等。这一过程是肌电图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分析,根据检查情况灵活选择需要检查的神经和肌肉,为明确诊断提供更可靠客观的依据。

3培养建议

基于以上带教过程中的难点,根据多年的带教经验,作者就康复住院医师肌电图带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轮转时间

目前国内大多数康复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肌电图轮转时间偏短,且要求住院医师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患者的检查。肌电图技术操作性强,对检查者要求较高,在短时间内掌握具体的检查过程难度很大。而且,对于康复科医生而言,能够读懂肌电图的报告的意义大于学会具体的操作技术[9]。因此,建议增加轮转时间,便于培养学员熟悉该技术的诊断原理和思路[10]。可采取多次轮转的方式进行强化,如:第一次轮转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原理与分析,第二次轮转掌握针肌电图的原理与分析,第三次轮转要求掌握整份肌电图报告的结果分析和解读。根据以往的带教经验,经过多次学习的学员较单次轮转的学员对肌电图的诊断原理理解更深刻,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更全面。

3.2强化基础知识

在肌电图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培养学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神经肌肉的解剖、神经生理病理过程、肌电图检查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员才能了解肌电图是如何对神经疾病做出定位定性诊断的。如果要掌握操作技术,学员还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体表解剖,才能在检查过程中准确找到神经和肌肉的体表定位进行刺激或记录。作为康复医生,还要注意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对神经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3.3培养诊断思路

除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在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员的临床诊断思维。肌电图的异常通常提示神经功能的潜在问题。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的异常结果,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定性定位的诊断,是肌电图的难点。由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11],带教老师可结合病例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让学员明白肌电图是如何诊断神经疾病的[12]。例如,在带教过程中讲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中判断神经损伤是脱髓鞘还是轴索损害的依据,分析针肌电图中失神经电位的意义,综合分析每一个异常的检查指标,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分析讲解过程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逐步让学员明白诊断的思路,从而提升分析报告的能力。

3.4注重考核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的考核有利于带教老师了解学员对肌电图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多样化,包括理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在日常带教中,可选取典型的病种,给学员布置若干与该病种相关的问题,让学员在1~2天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再进行口头考核,这种方式可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督促学员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3]。在轮转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3.5其它注意事项

肌电图学习以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带教,便于学员进行讨论、互相操作的训练。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也要注意对学员进行用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该项检查为有创检查,因此要加强院感知识的宣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此外,该检查需要暴露患者,需要强化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综上所述,肌电图是康复住院医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肌电图带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注意强化学员的基础知识,培养诊断思路,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考核,以期能够结合病例分析和解释肌电图报告。做好肌电图的临床带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神经康复住院医师,提高康复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3]《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编辑部.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J].医学信息,2007,20(4):382-384.

[4]敖丽娟.ISPRM中国康复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简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40-840.

[5]张凤仁,纪树荣,张皓.康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98-300.

[6]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上海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57-559.

[7]万春晓,连倚南,毕胜.台湾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28(4):73-74.

[8]张卫红,张晶瑜.将临床肌电图检查引入理论教学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3):233-234.

[9]靳娇婷,胡芳芳,党静霞.多模式教学在临床肌电图教学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89-90.

[11]付晶,李春芳,李雪兰.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351-354.

[12]胡芳芳,靳娇婷,秦星,等.霞多模式教学在肌电图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4):654-656.

第5篇:特殊医学培训范文

1.高校德育档案的概念。高校德育档案,即针对学生在学校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各方面的内容,高校对其个人未来发展中可能具有保存价值的活动,以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形成的历史记录。2.高校德育档案管理的内涵。高校德育档案只是高校德育体系中一个静态的概念,而若要德育档案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德育档案处于动态之中,即德育档案的管理。这一过程主要是指体系化的运作,包括与德育档案相关的一切因素,以高校学生德育内容为载体,以德育档案为中心,对其进行有效的记录、保存、转移和使用,最大程度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德育程度和水平的过程。

二、医学院学生德育档案的特殊性

1.医学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医学职业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医学相关的职业几乎都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具有极大敏感性,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国家和社会也给予了很高的要求。只要是在这个行业中发生的事件,毫无例外会引起重大舆情的跟进,最典型的如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和2018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等。这些事件都体现了医学职业道德缺位所造成的社会恐慌,也从侧面反映了医学职业道德的敏感性。2.医学生道德内容的特殊性。医学职业道德最初根源于医学院的教育,那么在校期间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影响其未来职业的道德水准。医学生职业德育工作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对照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将来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1]23。3.医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特殊性。根据以上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两个重要的因素,可以分析出医学生德育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医学高校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生德育档案进行完善和合理的管理,以方便时时掌握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情况。根据不同的医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来规划调整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能够应对社会医学道德发展的需要。

三、医学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的建构和管理现状

1.德育档案内容层面。德育档案的内容记载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体现了医学生学习期间的发展变化,是其道德素质不断变化最基本最真实的记录。而医学生相关的德育档案记录的德育事件应该有相应的原则,也就是应以其在校期间发生的真实的有价值的行为作为记录才有意义,这样才能完全呈现学生的德育教育状况。但现实中我国医学生德育档案的记录大多是无关痛痒的陈述,缺少重大事件的记述,更没有相关的评价。更有甚者,我国医学生的德育档案纯属学生自我撰写,这就导致部分德育方面存在瑕疵的学生可以美化自己,造成真实的德育情况与德育档案不相符的现象,也降低了德育档案的可信度与意义。2.德育档案管理方面。不仅在德育档案内容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德育档案的管理方面也有诸多的不足之处,尤其体现在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在人员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档案部分管理人员并不具有专业背景,有些只是后勤人员管理,还有部分管理人员虽然有专业背景但是流动性较强,难以保持管理人才的稳定性;在体制方面,由于现阶段在高校中学生的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种,即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2]91。这就造成了在管理方面的混乱,管理档案的标准不统一制约着德育档案的高效利用。3.德育档案监督评估方面。医学高校学生德育档案在监督评估方面的不足,主要集中在评估的理论知识、评估价值和评估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知识方面,评估主体缺少必备的评估的知识储备,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和从何种角度进行评估;在评估价值方面,评估的目的不明确,不知为何而评估,评估的意义是什么;在评估方法上则缺少科学的方式,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材料,缺少真实性的对比。

四、建构医学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体系的意义

1.方便建立医师职业准入制度。任何从事医疗职业的医师都需要具有相关的资质,而德育档案则承载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历史记录,具有可借鉴的职业道德价值。因此在审核相关人从事医师职业时,可以全面审查其德育档案,对其是否胜任医师作出判断。这样便可以从行业准入的源头提高医师的职业准入的专业性。2.有利于提高准医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因为考核标准单一,医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这也使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明显下降,同时也变得更为功利,定位出现偏差,而在极少的医疗贪污、受贿等行业乱象的刺激下,也更能使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使整个医院的和谐氛围受到威胁[3]72。例如,社会上不断曝光的医生收红包的案例,以及诸多医院的以药养医现象,都折射出现代社会在物质利益诱惑之下,部分医师职业道德素质缺失造成的社会弊端。从这些扭曲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医学生德育档案的初始价值,将过去存在德育瑕疵的医学生排除在医疗体系之外,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师职业道德素质。3.有助于提升我国医疗职业技术群体的整体德育水平。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以源头控制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于从业过程中进行德育监督,将有利于我国医疗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传统中医就特别重视医疗职业的道德水准,著名医学大家唐朝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开宗明义地讲到《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以来,医疗职业就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因此现代的德育档案将有利于提高现代医疗职业的整体水平。

五、我国医学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体系的建构方案

1.明确德育档案管理原则。医学院学生德育档案应根据医学生的教育特点和职业特点进行管理。根据现实的需要,可以确定为政治原则、真实原则、高效原则以及长期原则等四个方面。在政治原则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德育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去,即要求德育档案的管理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治国方式。“一个试图逃避意识形态教化的人只可能是自然存在物,而不可能是社会存在物,也就是说,掌握一种意识形态正是人们任何特定的社会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4]49在真实原则方面,在德育档案管理中,档案材料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不能任由其他无关人员杜撰,这既是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负责,也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职业态度。在高效原则方面,德育档案的管理必须能够高效地反映医学生德育情况,既能够快速方便需求人的查询,也能够及时反映医学生某一段时间内的德育状况。在长期原则方面,则要求档案保存时间的长期性和承载学生德育状况的长期性。2.制定德育档案管理内容。德育档案管理可以从形式内容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来看。在形式内容方面,德育档案可以书面材料、图像、录音以及录像等其他多媒体材料甚至数据材料的方式而存在,这些形式的材料都需要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和运用,保证德育档案能够在任何时间方便使用。在实质内容方面,医学院学生德育档案内容需要包括医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和成绩表现。在道德方面,比如社会公德、集体责任感、个人品德以及家庭美德等社会伦理方面的记录;在成绩方面,则需要包括学科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这些都是能够真正反映医学生道德水准最真实原始的材料。3.规范德育档案管理程序。德育档案的建立、保存、记录、增添、查看、转移以及销毁都需要严格的程序规范,否则档案就有可能被人肆意造假,影响德育档案的真实性。对待医学生的德育档案,则更加需要谨慎。德育档案建立的步骤,保存的地点、时间、环境,记录人员资质、时间、地点、周期,增添的方式、申请,查看的条件、地点及监督人员,转移的方式、条件和转移人员,销毁的条件、人员以及备案等等,都是德育档案管理程序需要严格要求的。对医学生德育档案的规范管理程序,还应具体体现在档案社会使用方面,即在医学生从事医疗行业之前,把德育档案纳入考察因素之内,用人单位可以提请查看德育档案,以保证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4.严格德育档案管理制度。在规范程序之中,针对医学生的德育档案还应有具体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德育档案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就要相应地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其细化到立档部门和立档人员的岗位职责中,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5]47。在整个德育档案管理制度中,应具备档案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条例、管理分工、人员配备、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工作程序、管理具体内容等等,这些皆属于德育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方可构建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5.形成德育档案管理层级。在医学生德育档案的管理体系下,建立德育档案的管理层级相当必要。总体的原则是统一管理分级运作。在学校层面,需要在档案室(馆)中成立专门的机构,由分管档案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由相关专门人员具体协调和分配全校档案资源,做好德育档案顶层设计。在院系,同样需要设立与校德育档案室相对接的院系德育档案室,其具体功能就是按照校档案室要求管理、保存、收集需要由院系保存的档案,同时负责记录和核实医学生相关的德育活动和事件,确保其真实性。在班级层面,由辅导员负全面责任,并安排班级具体的人员负责班级基础档案的管理,其主要的工作在于及时发现班级成员的道德活动、思想状况、学习成绩、课外表现等等,并把这些分类记录在班级档案中,接受辅导员的调查。同时,班级具体负责人必须及时与班级成员沟通,以保证记录真实性;接受班级成员的审核与监督。辅导员在班级德育档案管理中需要及时审核和询问,以防止管理人员的杜撰和保证档案管理公平性。6.培养德育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具体工作需要人来完成,人才的综合素养与知识背景成为德育档案管理的重要变量与因素,尤其是医学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更需要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专门人才从事相关的工作。在面对我国医学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人才兼职多、流动性较强、业务不熟练、知识背景匮乏的情况下,一方面,医学高校的领导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衔接,同时要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晋升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在政治素养方面,加强思想培训,尤其是保密意识的培训,防止学生德育档案信息的泄露;在业务方面,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管理档案材料,保证档案的有效利用。

六、管理体系的保障机制建构:优化评价机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即为有权监督和评价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人。由于之前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不能够全面展现德育标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医学高校中,有权评价德育档案的主体必须具有全面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因而主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国家层面即为负责管理医疗机构的部门,社会层面包括信用机构、学校以及工作单位,个人层面则比较多,与学生具有相关性的人员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例如辅导员、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企业人员和同学等。以上主体共同构成评价多元性的组合,以保证德育档案的客观性。2.评价内容实践化。医学高校学生德育档案对于未来职业和社会具有潜在的影响能力,同时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将是医师等,这些都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医疗体系。面对如此特殊性,评价主体对评价内容必须依照实践化的标准进行评价。医学生的德育状况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中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体现医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以及技术水平,这些都会成为其职业准入的标准。评价的实践化就是在评价过程中依照相应的标准,判断医学生德育档案是否符合社会现实实践的需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3.评价形式规范化。现阶段医学高校德育评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德育课程的考试或考查,直接用分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二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平时的行为规范作出总的评价,用一些近似雷同而枯燥的词语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6]23-25。这种千篇一律的评价并不能显示医学生真实的德育状况,学生则可能隐藏了部分非道德事件,所以目前两种评价形式不能展现真实性。为此积极拓展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将德育评价工作与德育课程、学校人才教育的各环节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实现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德与能的综合素质的目的[7]53。总之,面对我国医学高校德育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论是国家、高校还是社会组织,都有义务和责任从各方面去监督和评价医学高校德育档案的完善与建构。医学高校承载的不仅是医疗行业未来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建构医学生和未来医师良知和德行的殿堂,医学高校的医疗战略地位十分关键,为此加强和完善德育档案的管理应该成为医学高校关注的内容,也应该成为国家卫生事业重点关心的问题,而当下的医学高校需要从学生德育档案源头开始重视,形成良好的德育档案管理动态体系。

参考文献

[1]薛蕾.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张燕.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7):91-92.

[3]庄传伟.试论加强青年医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医学信息,2011,24(11):72.

[4]武晓华.当前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