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第1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6-02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障碍,发展水平低于正常的儿童,广义上还包括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 特殊儿童有一定的身心缺陷

大部分特殊儿童会由于身体的缺陷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如果对特殊儿童不及时引导和关怀,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形成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

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的缺陷,对其语言学习就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就比普通儿童晚,且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也有限。

2. 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较大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

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来进行。

3. 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着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

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简单,而对智障儿童则会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二、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策略

1. 教师要充分尊重特殊儿童

体育教师对待特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在锻炼标准上区别对待,多加表扬和鼓励,或通过启发、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以增强信心;对自尊心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总是夸奖,但批评又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既要保持他们的上进心,又要设法使他们在锻炼中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求虚心。多激励、多表扬,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在体育课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传递出他是否喜欢学生的信息。因此,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当学生完成的练习动作姿势准确、协调、连贯、精彩时,教师不妨多用几句赞美的语句“你真棒!”“你真勇敢!”“有进步!”或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其次,老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多耐心、少浮躁,多跟他们交流想法,让他们充分信任老师,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培养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特殊儿童,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通过四肢的运动、音乐的刺激来设计动作造型,选编一些音乐和舞蹈,把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充分融合在一起,展现“体育――艺术”活动在特殊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模仿操,让学生通过对田径、篮球、游泳、滑冰等体育动作的模仿,使他们在不断模仿练习中了解并掌握运动动作、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随着钢琴曲优美、缓慢的旋律进行头、颈、腰、四肢的放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并感受着韵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或者编排一些活泼的舞蹈动作,刺激学生大脑和四肢的反应和身心的协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同时感受热情欢快的气氛;还可以在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随着音乐变换队形,表现出一种集体和团队精神,使特殊儿童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团队力量。总之,要鼓励学生主动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参与和表演欲望,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3. 培养特殊儿童的自我展示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体育教师在对特殊儿童的教学中,要端正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特殊孩子”为教育理念,以“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为教育目标,根据特殊孩子的特点不断去创新发展,把特殊儿童潜在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成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术的渗透,以学生特长展示、特长全面提升、集体参与为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互动性、融合性、团队性的以学生“生活技能、学习习惯、艺术修养、职业技能”为内容的展示活动,弘扬校园艺术特色文化,使特殊儿童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游戏的设计,应以师生互动游戏为主,使特殊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促进特殊儿童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全体互动游戏,能培养特殊儿童的团体合作精神。此外,一些技能展示,比如比赛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包饺子、美术作品展示等,给了孩子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音乐教学、舞蹈教学和美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还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成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纽带,使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收获,充分挖掘了他们在生活、学习、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潜能,培养了他们自我展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特殊儿童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特殊儿童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有天赋。例如,曾在2011年雅典特奥会上获得了50米蛙泳银牌的黄英倍,他的智力测验是50多分,一般人正常是70多分,但他却有着极强的运动天赋。因为智力程度不高,他掌握动作比较慢,而且又容易忘记前面教的动作。但黄英倍很勤奋,在高强度的训练面前从来不怕辛苦,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重视他们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体育教师要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制订特色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灵活变换开展方式,把握活动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确定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每个特殊儿童在最适合自己的体育环境中求得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通过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周围事物、学习知识、康复缺陷、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可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真善美的体验;矫正、康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

[3]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J].心理学报,2008(01).

第2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过于严苛,或是过于放纵,没有树立科学开放、以人为本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个别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耐心、拈轻怕重或是只求速成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造成教育责任缺失。

在日常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影响适度调整教育方法,以致于将传统的用于普通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课堂中,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更是如此,个别家长由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缺陷,错误地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课堂游戏”,不予重视、不予理解,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探索,我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善。

一.积极转变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特殊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肯定,让他们喜欢美术,让他们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逐渐树立自信,而非机械化地评审他们的美术作品。在我看来,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往往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会“看”特殊儿童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听”懂他们的美术作品,实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二.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培养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或许只有亲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特殊儿童,特别是智障特殊儿童,对于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美术技能,传授给他们时,却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因此,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更为需要的是一颗以仁爱施教的心和良好的教育品德。

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都比较多,然而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却不一样,因为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不一样,哪怕同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未必相同,这便造成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困难,我们在采用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施教。例如,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是近年来比较常见且合理的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但是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是否适用,如果适用,要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又要选择什么类别的教学游戏、要做到何种程度才比较适宜,这就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能一概而论,全套照搬。简而言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尽可能地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宣传,进一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力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但是,仅仅有国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是不够的,一个完善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体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宣传和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相互配合,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3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了南京、南通和连云港等地区家中有2~7岁的特殊儿童的家长,请他们填写问卷调查表。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实行匿名填写,共发出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

 

2.2研究工具

 

采用的工具是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特殊儿童的年龄、残障的类型、所上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及理由、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及最终的教育目标、希望社会给予的帮助等。

 

2.3数据统计与处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现状

 

但仍有半数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其中,去除2~3岁这些未到入园年龄的儿童,在4~7岁年龄段的特殊儿童中,仍有10名儿童未到任何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占所调查的该年龄段特殊儿童的35.7%,即4一7岁年龄段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

 

3.2所入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分析己经入园的特殊儿童中,有一半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受教育,另有约一半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一名儿童偶尔去亲子园。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9名儿童中,有4名儿童的家长明确表示:普通幼儿园不适合他们的孩子,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里受欺负,因此他们希望能让孩子上特殊儿童幼儿园或特殊学校的学前班,那样“孩子容易合群、不感到自卑”“感到平等、有自信”;有的家长表示:这里有懂得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其他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孩子家长则认为:在普通幼儿园里孩子能和其他儿童一样学到知识,将来好找工作。而让孩子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的家长都表示:该机构适合他们的孩子,理由是‘这里的老师比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更有爱心,能有针对性的地教育他们的孩子。

 

3.3家长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分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及其他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适合孩子成长”、“容易合群”。但也有25%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选择的理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样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将来好找工作”、“能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

 

3.4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

 

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除了两位年龄只有2岁的儿童的家长以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这种希望符合该年龄段儿童共同的发展目标,也体现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残疾儿童来讲,学会生活自理应该是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到文化知识”,因为这是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对于调查中所列出的其他内容,家长们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了回答:聋童和部分多重障碍的孩子家长希望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而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则希望对孩子进行定向行走的训练。

 

3.5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写、做简单家务”就行了,说明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是能接受现实,较为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将来。

 

3.6家长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很多家长认真作了回答: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把“不歧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期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的孩子、不要歧视他们的家庭,期望社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意”,“希望社会对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对待”,也能尊重残疾儿童;有10位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希望能治好孩子的眼睛,改变现状,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求医的问题上,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改变孩子生活状态。也有部分家长希望社会能帮助解决孩子的上学、就业等问题,能提供经济或生活上的帮助;有两位家长明确提出,希望能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信息、能有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4.1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迅速、也是一个人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教育,那么就可能事半功倍,使他们的缺陷补偿达到最佳的效果。而如果错过了这个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的教育训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全国约数十万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大都被拒于托幼机构之外”111。本调查也显示,有一半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任何的学前教育机构,同龄的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远远低于普通儿童80%以上的入园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是普通幼儿园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理由是教师不懂得如何教育这些孩子,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在一起,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因而许多普通幼儿园,尤其是各级示范幼儿园,明确拒绝特殊儿童进他们的幼儿园;二是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等机构还比较苏这样特殊教育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也并不是每一个区县都有特殊儿童幼儿园,或每一所特殊学校都设立学前班,许多家长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适合他们孩子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知道了,也因为离家较远,不放心孩子离开家人,而只能放弃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念头;三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再加上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成本较高,因而一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比较高,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有一名市区的视障儿童的家长就明确表示:特殊儿童幼儿园收费太高,负担不起。”

 

种种原因限制了特殊儿童进入专门教育机构受教育的机会,而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国目前也缺少专家上门指导父母教育特殊儿童的机制,虽然爱德基金会开始了培养专门的盲教育专家、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的试点工作,但真正能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及家长,相当多的特殊儿童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机。

 

4.2家长的选择对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校学前班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大部分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等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对这些机构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

 

但我国这些机构的教师素质能实现特殊儿童家长的良好愿望吗?目前在这些机构里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接受过普通幼儿教育或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专业训练,在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以后,部分也教师接受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但离真正的专业化要求还相差甚远,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或将受过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补充进这个领域,以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3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需要给予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以及普通儿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前全纳教育,是指将特殊幼儿安置在全纳幼儿园,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是把他们纳入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机构中学习,己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绝大多数研究说明全纳教育有利于特殊幼儿的发展”12。在本次的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就对普通的幼教机构提出了接纳特殊儿童的要求。

 

要真正使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通幼儿园教师能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二是普通儿童的家长对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不持异议。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己经开始了尝试,如在普通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加入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课程,同时由特殊学校的教师承担特殊教育的巡回辅导工作,给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专业指导等。对于第二个问题,除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外,更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传达这样的观点: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普通幼儿的语言、认知、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不仅未受到特殊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模式的影响,而且比起传统普通教育机构中的幼儿,也未见其呈现出发展缓慢的现象,甚至在有些标准化测验中,这些全纳教育机构中普通幼儿所获得的分数还高于那些在传统普通教育环境中就学的儿童……另外,在全纳教育环境中的普通幼儿,能快速地解读特殊儿童的需要信号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其社会帮助技能水平远高于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3|“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14。当家长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有助于自己孩子的发展,将有利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

 

4.4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歧视特殊儿童的现象

 

当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特殊儿童处在受歧视和受欺负的状态中,如在一所大学校园的家属区,一名弱智儿童正在独自玩耍,突然另一名普通儿童走过来狠狠踢了他一脚,原因是“他傻”无怪乎在本次的调查中,许多家长对社会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歧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连起码的同情心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有高尚的道德呢。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一切生命。”

 

5对策与建议

 

5.1全社会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各级政府也应从办学政策、人员编制、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接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和特殊儿童的家庭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5.2培养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或通过培训等途径加快现有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3加大宣传力度,使普通儿童家长理解全纳教育的意义,真正实施学前全纳教育,让特殊儿童从小就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发展。

第4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自信

一、当前我国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解析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高度关注,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就当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生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存在的特殊儿童心理问题

特殊儿童一般是指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其身体存在的缺陷,使得这部分儿童在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导致了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这些儿童在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身体缺陷后,容易表现出自卑的情绪,进而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交流障碍的儿童,如盲童、哑童、聋童等,时间久了势必会产生交流障碍,甚至会出现自闭的病症。此外,焦虑敌对也是特殊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自身的生理缺陷和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容易激动,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无端发脾气,如多动症的儿童,尤其害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攻击性特别强,会出现过度焦虑敌对的情绪。长此以往,这种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儿童的成长与成才。

2.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在我国,普通存在着对特殊儿童教育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的情况。一方面,在我国愿意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工作的人不多,带着这种不情愿的思想从事这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对特殊儿童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并不能把他们当普通儿童来对待,这种环境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容易给其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甚至一些家长有放弃这些特殊儿童的想法,这种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都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自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也有负面影响。

二、加强和引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和思考

在我国,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也出现了诸如上面所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1.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注重引导与满足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尊重特殊儿童的这些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最大程度上的对其进行满足和引导。这样就容易和特殊儿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友好关系,也更容易了解他们的心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性设计和重构不同的教育课程与体系,加强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培养和引导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走出自卑与封闭,用文化强化和克服其心理缺陷,真正做到了解特殊需求,利用特殊动力逐级超越需要,提升生活意义。

2.争取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支持,畅通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的通道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因此特殊教育的学校和教师要跟特殊儿童家长建立起长期的信息回馈机制,要及时跟家长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建立每个特殊儿童的成长档案,了解其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对在学校初次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定期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展,寻找合适的机会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成长。

3.更新特殊教育观念,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人文关怀

要让特殊儿童像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快乐地成长,就必须摘掉对他们的“有色眼镜”,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真正融入社会,享受到快乐。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更新教育理念,摒弃“要不放弃,要么过度呵护”的这种错误理念,让孩子们从内心里真正树立自信,不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了解他们的特长,进行快乐培养。

4.提高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

特殊教育不同于平常的教育,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因此,首先,特殊教育学校在选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时候,要把握这一要求。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的专业培训,用爱心温暖和感化这些儿童。再次,对于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尽量做到切合实际,寓教于乐。最后,要创设合适的活动平台,优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要通过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等活动,让特殊儿童能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从内心里想学,懂得学,懂得合作,懂得爱人,懂得关心别人,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要能健康成长,学生、家长和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爱,让其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才能真正克服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扬起自信的风帆,不断地超越缺陷,超越自我,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第5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一、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现实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是培养儿童认知、情感、性格和社会化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基础教育是促进其思维、语言、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多数家庭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往往会处于自卑或顾虑而放弃孩子的受教育权利,由家人进行简单教育,从而使孩子错失了人格养成和融入同龄儿童团体的最佳机会。

 

1、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不仅包括在身体上有明显缺陷的孩子,还包括其他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和所谓的正常儿童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智力和行为上的差异包括发展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也包括了高于正常智力发展的儿童群体,其中智力发育明显快于同龄儿童的情况因为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接受能力因此在其未来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反而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是针对智力较低、身体有明显缺陷以及性格上有能明显病症的这部分特殊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群体可能存在着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或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及时进行教育和训练,达到成年以前的最佳康复水平,减少残障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2、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排斥,同等条件下,特殊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达到与其他同龄儿童同水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不愿意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另一方面,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缺陷使特殊儿童在同龄人面前受到嘲笑和不公平对待,心理层面的自卑感会促使儿童和家人选择放弃参与共同教育学习的权利,通过简单的家庭教学完成儿童的教育和提升,但往往缺乏效果。特殊儿童在教育情况存在的不足,是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多层面的意识缺失的结果,一方面,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相关机构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内容上的缺失,多数普通院校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资源和内容开发,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却又是挂着羊皮卖狗肉的市场状态,不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使特殊儿童教育效果不强。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大众和舆论的压力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自卑感,外界不接受特殊儿童的融入,而孩子和家长也普遍选择消极对待的态度,通过封闭的方式以求保证孩子不受到外界舆论和误解的伤害。

 

二、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分析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区别于普通课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教育形式,不同于偶同的学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病症和障碍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方案。

 

首先,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显著的直接效益。特殊教育从儿童心理学出发,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开导和自信心的建立,充分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有效预防特殊儿童学前第二障碍的出现,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前期对儿童进行引导。

 

其次,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而言,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间接意义,任何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多多少少对于教育会存在误解和偏差,良好科学的特殊教育能够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关联,认识到孩子的特殊需求,促进家长积极的产遇到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且还能有效的减轻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再者,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效益的提升,作为社会不可磨灭的个体存在着的特殊儿童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和帮助,而通过特殊教育使儿童迈入正常的成长阶段,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减轻残疾福利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更对社会教育质量的一次强而有力的探讨和提高,通过特殊化的教育需求,探讨更为科学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实践性的案例,也充分的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防范

 

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教育越发趋向于幼龄化,早期教育的开展趋向低龄,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应该突出“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加强对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和医疗,争取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及时的措施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教育实践,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育体系变革

 

实现特殊教育体系的转变,以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变革,特殊教育不应该与普通教育做出分离化和独立化的划分,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因此,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不应该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划分,应该尽可能的实现两群体的一同学习,通过正常儿童带领特儿童融入社会和团体。普通学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应该尽量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为儿童的自身特殊需求提供特殊的社会服务。

 

3、整合教育资源

 

受主流儿童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影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成为了教育资源在分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殊教育的资源投入应该更大力度的得到支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正在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会促进特殊教育从分科到整合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四、结语

 

特殊教育的开展是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和儿童多层面的共同努力,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创造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学,而特殊教育对孩子的引导、家庭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教育事业更是具有深远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和民众层面一方面需要纠正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更需要从各方面团结力量,整合资源,促进特殊教育的开展和特殊儿童参与教育的程度提升,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特殊群体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第6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 特殊儿童 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分类号:G760

1 支持特殊教育要从学前抓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只是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

学前特殊教育处于整个特殊教育链条的起点,是整个特殊教育大厦的基础,支持特殊教育应从基础抓起。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因此,对学前特殊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学前特殊儿童能得到更完善的服务与帮助,对整个特殊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虽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由于早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特殊儿童本身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学前残疾儿童的支持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2.1 相关政策缺失

特殊教育的立法以及相关政策对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至关重要。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或政策。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75年又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法)。很多国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都是在法律的保障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中提到学前特殊教育的有关内容,例如《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这只是一些长期的发展规划,其内容不够详尽,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们发展“幸福教育”的目标。

2.2 教育机构匮乏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状况堪忧。有研究发现,全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43.92%,远低于普通幼儿入园率(70.55%)。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2.3 专业人员数量及资质不足

合格的师资队伍以及专业人员的服务是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专业化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教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据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这个比例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要低很多,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在不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学前特教教师只有极少数是特教专业出身,大多是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足。另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前特教教师和实施全纳教育的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较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行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

2.4 社会认识偏差

对特殊儿童的正确社会认识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环境的前提。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至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虽已有进步,但仍有待改善,没有实现从养育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给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但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誉,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儿童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而选择逃避,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剥夺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特殊幼儿要融入普通幼儿的群体,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歧视与嘲笑的现象还时常发生。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幸福教育”目标的实现。

2.5 家庭教育状况堪忧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有研究表明:家长发现特殊儿童问题的时间普遍较晚,有60.29%的家长是在孩子3岁以后才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确诊,错过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给后续的训练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此外,学前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有限,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这使很多家长难以得到系统的咨询和指导,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成为了制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3 构建学前特殊教育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针对上述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薄弱环节,基于特殊教育生态学理论,下面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学模式把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理解为儿童以极其复杂的方式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儿童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去理解“特殊性”,注意儿童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个维度去了解、分析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建立整合的、自然的支持保障系统;主张各类资源的相互协调、配合,包括教师、家长、医生、康复人员、科技人员、各类社会人员,同时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形成一个整合的动态网络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学前特殊儿童的支持保障系统应如图1所示,以行政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技术支持、自我支持以及其他支持七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支持保障系统。

3.1 行政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

学前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可以把行政支持的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保障的内容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输入保障主要是指提供教育支持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教育资源的保障;过程保障主要是制定与实施教育支持的细则,对教育支持实行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输出保障是指对教育支持的成效进行恰当的评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行政支持,建构起学前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指导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保证相关制度的实施,为整体优化学前特殊教育提供行政上的宏观支持。

3.2 学校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

目前,鉴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数量匮乏的现状,可依托省市两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已成体系的康复机构,建立“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力量,对接纳特殊儿童的普通幼教机构教师、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为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起到指导、示范、研究的作用,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同时承担0-4岁特殊儿童的上门指导服务工作,定期到特殊儿童的家庭,指导家长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方法;定期到普通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帮助普通幼儿园教师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家庭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

对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是其完成生涯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家长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是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要充分发掘家庭的潜能,创造有成效的自然支持系统。做好家庭咨询、家长培训、家长辅导,建立家长相互沟通学习的渠道,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是特殊儿童的环境生态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并且在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社区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

学前特殊需要儿童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首先体现在适应社区生活中。社区的支持是学前特殊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综合运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是紧密联系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概括起来,社区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改变群众观念,形成接纳态度,创设全纳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2)发挥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助听器公司等社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社区康复,补偿儿童缺陷,保证儿童的社区身心健康。(3)开展社会教育,配合“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工作,加强社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互补,整合普教、特教力量。(4)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5)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解决儿童的实际困难。

3.5 技术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维护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由于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独有的维护作用。首先,这些技术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其次,辅助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并且使得特殊教育服务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在整个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广泛传递。这些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殊儿童的需求,既顺应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要求,把科研成果通过新技术引入特殊教育中为特殊儿童早期服务,可以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减少残疾带来的障碍。

3.6 自我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最高目标

第7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特殊儿童;特征;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9)10—0023—01

一、特殊儿童的特征

1.心理特征。特殊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有:多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紧张、压抑,心理稳定性较差,喜怒无常,缺少一定的自制力。

2.生理特征。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体貌并没有太大区别,但骨髓发育相对较为迟缓,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特殊的身形特质。另外,特殊儿童的身体素质及内部机能弱于正常儿童,其神经系统功能及语言表达功能也较为落后。

3.认知特征。特殊儿童因智力受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学习动机。相较于正常儿童,其认知能力较低,信息存储量小,理解知识较慢,不能较快记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思维不敏捷,自主学习能力差,观察力不强,学习效率较低。

二、特殊儿童的教育措施

1.树立特殊儿童的自信心。特殊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嘲笑、鄙夷,他们没有获得一定的尊重,这给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他们不会相信他人,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有危害他人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针对这一情况,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时,最重要的便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及家长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及时肯定,不断地去鼓励他们,要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互动,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完成各项任务,能积极乐观地生活、学习。

第8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特殊教育殊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给特殊儿童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是由杜威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断演变而来的。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真正掌握有效学习的规律,让儿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使其体会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生活化理论引领下,从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出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以及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借助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了解数学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对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做到快乐生活。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就生理角度而言,特殊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特殊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难以正确辨识物体大小及其具体形状,对于颜色的感知水平也较低;第二,听觉相对迟钝,听觉分辨能力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别;第三,触觉、痛觉及温度觉都不够敏感,难以清楚分辨物体软硬及粗细质地;第四,知觉速度比较缓慢,容量也相对较小。在知觉分化方面远远不足,区分能力较弱,而且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上述生理特征会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发展比较迟缓。通常情况下,特殊儿童的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力差。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存在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且注意范围比较狭窄。其次,记忆力差。几乎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记忆力差的问题,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记忆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最后,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以上的特殊儿童都出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还会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加重。此外,特殊儿童人群中的思维缺陷是常见问题。针对形象事物,特殊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则更低,最终会使其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总之,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普遍具有认识基础弱、认知水平低以及学习迟缓的特点,这就使其数学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等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所以说,积极探索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数学学习的多种影响因素,从接受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征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对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分配能力差、稳定性差、转移灵活度不够以及注意广度狭窄等。在数学学习中,特殊儿童因注意力缺陷容易导致无法持续注意所学习的数学内容。

三、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特殊儿童丰富其学习经验

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非常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确保特殊儿童学习数学时,通过情境进行数学的感悟,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化和情境结合的重要性,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情理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强化其生活感受

想要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理论的讲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培养特殊儿童的心智,启发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通过层次性较强的教学,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活动。特殊儿童的融入对其数学学习和思维成长意义重大。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合理引导特殊儿童,帮助其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位板合理地运用进来,在第一排悬挂12个苹果,在第二排悬挂18个苹果,再加以引导,让其能通过纸和笔进行对苹果“摆放”。在特殊儿童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分析12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几个4,让学生分析18这个数字包含了几个6,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能够逐步进行思考,也能够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探究不断掌握相关知识点,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究欲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搭建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想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做好对知识的内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特殊儿童也才能逐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思维。为此,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索意识,这样他们也能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师在搭建数学教学平台的时候,必须保证数学教学平台本身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能够较为及时地进行数学资源和数学内容的探索,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开展探索和合作。为了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数学知识学习和巩固方面的能力,在构建学习平台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做好题目的设计,并通过思考活动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本身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展示,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教师,这样教师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情况来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激发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讲解完加减混合运算步骤之后,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采取学生自主出题的方式进行运算练习。他们之前没有参与过这样的练习,从而表现出非常高的参与度。学生出题之后,系统会自动分配练习题,接下来学生做题,然后学生结合参考答案进行习题练习反思。整个过程中,任务量相对较大,特殊儿童不仅要出题,而且要做题以及改题,还要与同学互动交流。教师巧妙利用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让特殊儿童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情感也有所触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全面性及立体性。

(四)进行游戏课堂的建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意识的增强

在特殊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培养特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殊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往往比普通儿童差,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小学阶段其智商往往处于幼儿园阶段或者是更小的年龄阶段,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必须将生活化元素和游戏场景融合在一起,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学习“比较多少”的时候,教师可以做好道具的发放,比如学习用品的发放,但是在发放的时候并不是平均发放的,而是引导特殊儿童比较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多,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少。通过同学之间互换的方式来保证分配的平均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多少”及相关的概念,让特殊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数学,并使其懂得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道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Flash片段或者音乐等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从多个视角或者思维方式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确保游戏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长效的游戏互动机制,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其生活化学习效率。

(五)运用生活化语言,提高特殊儿童学习信心

特殊儿童的思维特点往往较为直观形象,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和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相符的语言方式,不能够选择那种成人化的语言或者是较为抽象的语言,教师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特殊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差,教师上课的时候,需要放缓语言的速度和教学的节奏,否则特殊儿童接受和学习起来会非常费劲,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此外,和一般儿童相比,特殊儿童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多鼓励特殊儿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赞美,要微笑着面对他们,这样才能够逐步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其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身边存在的那些数学问题,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四、结束语

进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进来,能够让智力较差的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为其将来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活化的视角下分析了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希望能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萍.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6):37-38.

[2]吕凤兰.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76-77.

[3]王娜.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59):83-84.

[4]曾荣秀.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3.

第9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幼儿园教育

在传统的观念中,总以为特殊需要儿童是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所以将他们独立出来,并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可是这样的教学结果常常使特教班的学生“与世隔绝”,也让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以“普、特融合教育为主,加强个别训练为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

1 融合教育的理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幼儿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就是一种让特殊需要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中和普通幼儿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教育模式。

2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

融合教育的目标

根据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除了达到学前教育所应达成的目标外,更希望在这样一个融合教育式的环境中能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正确的社交观念,提高自我行为技能。

3 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融合教育理念,齐心协力承担教育重任

全园教师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普、特教研活动定期融合,定期结对,信息定期反馈,及时指导、分析,随时调整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共同负责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每位教师的融合教育的专业化知识。

3.2 宣传学前融合教育,消除家长心理顾虑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幼儿有很多机会成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小老师”,比如在生活自理技能、口头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交往、游戏活动参与等方面,能发挥同伴指导作用。融合教育的教养经历给学生,尤其是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种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的交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3 巧借群体活动体验,健全儿童人格培养

通常是利用全园幼儿共同参加的现实性的情景活动,如“六一演出”“毕业典礼”等其他庆祝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体验参与这些整体活动的快乐。由健全儿童辅导特殊儿童。一方面,让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完全融入普班活动;另一方面,让部分特殊儿分不同时段进入普班学习,适应学前普通教育的环境,融合孩子之间的情感,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4 多元方法融合,促进特教发展

1)师生结对:幼儿园每位教师自愿与一位特殊需要的幼儿结对,在其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2)生生结对:孩子们自愿与一位特教班的幼儿结对,在其学习、生活、运动、游戏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

3)班班结对:特教班与一个普教班结对,进行有主题的活动。

4)社区结对:利用周边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康复训练的场所及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 特殊幼儿家长的教育联合及引导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孩子各方面的缺陷才会得到充分的补偿。

4.1 树立理性养育观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多还没有学会交往,像争抢玩具等事情时有发生,家长不要一见冲突就护驾、喝斥、埋怨老师,剥夺孩子完整的交往体验。其实,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从中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不见得都能满足,这是他们学习交往、与小朋友和谐相处的好时机,有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平衡。

4.2 细心关注幼儿表现,与教师保持日常联系

宝宝上幼儿园以后,特殊幼儿的父母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应该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和宝宝沟通,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变化,认真聆听他的话语讲述,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同时,不要忘了与幼儿园教师积极沟通,让他们尽快了解你的宝宝。

4.3 参与互动活动,珍惜快乐体验

幼儿园开展的每次家长会、运动会以及各种家园互动活动,还有每学期的开放日等,家长要尽量想办法去参加这些活动,通过这些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对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与具体做法可与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

4.4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情动情理解宽容

在幼儿园里,跟教师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要处处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这才是交流的意义。

5 融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力发展最快的是社会能力的全面增强,让普通儿童对特殊需要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需要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

6 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

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关照差异,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针对不同个别差异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融合教育中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带来更多的学习交往机会,要给予他们最多的观察、最好的指导和最大的帮助,将健康、艺术、科学、语言、社会五大领域融入日常教学课程,实施丰富多元的特教活动实践,秉持“以爱为核心让爱活出来”的理念,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以“融合教育”为主轴思想,以“开拓创新”为发展特色,开展幼儿全人教育,涵泳幼儿人文情怀,推动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幼儿园幼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伦 K E.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周念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朱迪斯.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M].钱文,刘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